关于蚕茧价格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时间:2019-05-15 06:5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蚕茧价格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蚕茧价格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篇:关于蚕茧价格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年秋季我县蚕茧收购均价*元/公斤、最高茧价达*元/公斤,创下蚕茧价格有史以来最高记录,较去年同期增长*%。茧丝价格的暴涨,带动蚕茧收购价格大幅上涨,售茧收入增加,蚕农受益。但在蚕茧价格暴涨的背后,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值得深思。

一、茧源偏紧、价格暴涨

去年到今年一季度,茧丝价格暴涨暴跌,*月中

旬以来上涨速度加快,近期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上涨加速。受茧丝市场行情影响,外县蚕茧收购主体、茧贩对我县秋蚕茧垂涎已久,纷纷踏来争购茧源,手估目测收购统茧,竞相起价,县内茧贩倒进倒出谋取高额利润,县内茧丝绸龙头企业也不得不提高价格收购,致使我县秋茧收购一度最高茧价达*元/公斤,创下蚕茧价格有史以来最高记录。

造成目前情况主要原因是国内原材料短缺和蚕茧市场管理不规范。今年*月中旬开始,我国四川重庆地区持续干旱性天气,部分地区的秋茧几乎绝收,加之浙江等产区秋蚕病毒病、中毒事件等,从而引起了国内原料的恐慌,并且在交易市场的推动下,行情不断看涨。国际丝绸价格也不断跟进上涨,形成相互拉动,加之国外客商买涨不买跌的操作心理,使现货价和远期合约价的攀升加速。县内主要是蚕茧管理认识不到位,执法管理乏力,蚕农不理解配合支持蚕茧收烘管理,蚕茧贩子增多,价格飞涨,蚕茧质量下降,龙头企业无法收到优质原料茧,同时高位运行的茧价,龙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一旦茧丝行情回落,龙头企业将损失惨重,将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警惕。

二、回顾历史,心有余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市场丝绸的需求量猛增,1994年我国丝绸出口总额达到了32.75亿美元,丝绸业得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由于丝绸销售旺盛,茧丝供应紧张,1994年上半年的供应缺口约50%左右,国内丝价高达24万元/吨,全年桑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也创记录地达到16.4元/公斤,蚕茧质量下降。可是,紧接着1995年的形势急转直下,当年出口丝量减少约24%。内国的蚕茧生产连续两年(94、95年)达到67万吨,严重的供大于求,使内外销价格全面下滑,企业成本急剧上升,普遍出现亏损。于是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砍桑,桑园面积锐减,行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连续几年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年后,我县**企业也相继破产,生产萎缩,**一度跌入低谷,产业几乎到了蹦溃边缘,直到**年实行了茧丝绸一体化改革,才使产业重新得以复苏。

三、几点认识和思考

1、质量价格背离,影响茧质提高。茧丝绸产业链上的初始原料(蚕茧),其收购价格的高低仅受供求关系左右,不受茧质的优劣和成本影响,价格越低,茧质越好,价格越高,茧质越差,质量与价格严重背离;方格簇与草笼茧价差偏低,偏低的价差很难调动蚕农用方格簇营茧的积极性,茧贩子倒进倒出赚取高额利润,手估目测竞价收购,毛脚茧也能实现高产高价,这种售茧环境,致使蚕茧质量得不到提高,蚕农质量意识逐渐弱化。

2、行政干预淡化,市场面临无序。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行政手段对市场的干预逐步淡化。国家对桑蚕茧的收购价格只确定标准中准指导价,对桑蚕茧收购秩序的管理也只强调市场收购准入,对茧质的要求也仅作为行业自身标准并最终由市场决定。蚕茧管理乏力,市场秩序不稳,价格暴涨暴跌,市场竞争无序,蚕农、龙头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产业发展受到牵制。

3、价格大起大落,产业风险增加。大起意味着大落,茧丝价格继续过度攀升,秋茧收购价暴涨,茧丝绸行业整个产业链间利益分配失衡局面将进一步恶化,这将迫使丝绸加工企业和国外市场调整生产结构,进一步减少原料用量,使已经萎缩的需求更难恢复。供求形势可能将彻底逆转,行情急速回落,将给产业链上各环节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

经验和现实告诫着我们,在产销供求矛盾尖锐,行情非理性波动,险象出现时,行业发展需要的是理性和睿智,政府要规范蚕茧市场,加强收烘管理,维护收购秩序;引导农企联合,培育蚕桑基地,提高蚕茧质量;建立有效机制,调节利润分配,共抵产业风险;使茧丝绸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篇:《价格问题》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价格问题

冯二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超市购物吗?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和购物有关的小游戏。老师示范买商品的过程。学生自由买商品。

明确课题:像这样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在数学中我们称之为价格问题。(板书课题:价格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研学“单价、数量、总价”

1、导入单价、数量、总价概念

①根据学生购物情况随机板书形成简易购物表

商品名称

单价

数量

总价 尺子

5元

墨水

3元

故事书

23元

钢笔 8元

②学生交流

学生购物情况(引导学生有序看,有序说。如,老师买了4套尺子,每套5元,一共用了20元)

2、理解“单价、数量、总价”概念(1)理解“单价”

①大家能够读懂购物表,真聪明!不过,这里有三个重要的词语:单价、数量、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总价,这三个词在数学里叫做数学概念。谁能说说“单价是什么意思?”(单价就是每件或单个商品的价格)

尺子的单价是5元,表示一套尺子的价钱是2元。墨水的单价是3元,表示一盒墨水的价钱是3元。故事书的单价是(),表示每本故事书的价钱是()元。钢笔的单价是(),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是()元。②说一说生活中的“单价”

师:现在我们老一个大比拼,看谁说的又快又好。老师先说:“一个本子是3元,本子的单价是3元。”学生接着说„(至少5个学生说)(2)理解“数量”“总价”

①哪“数量”是指什么呢?引导看购物表,买尺子的数量是(),买墨水的数量是(),买故事书的数量是(),买钢笔的数量是(),谁能说说,“数量”表示什么意思?(买商品的件数或个数的多少称之为““数量”)。

②“总价”又是指什么呢?引导看购物表,尺子的总价是(),表示买()套尺子的一共价钱;买墨水的总价是(),买钢笔的总价是(),买故事书的总价是()。

谁能说说,“总价”表示什么意思?(买商品的总金额或总价钱)。

3、梳理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现在,把“单价、数量、总价”表示什么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二)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1、师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探索。请看大屏幕,大家认真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看谁能够接解决下面4个问题。(大屏幕展示课本内容)

(1)、说一说单价和数量各是多少?

(2)、你知道篮球的总价是怎么算的吗?列出算式:()(3)、我们再来看看鱼的总价是怎么算的?列出算式:()(4)、根据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组讨论(3分钟),学生交流汇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3、梳理小结:用()〇()=总价。这样一个算式叫做数量关系式。

(三)、扩展学习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出什么?怎么求?

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价 ÷ 单价 = 数量,总价 ÷ 数量 =单价)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结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三、巩固练习

师:在刚才的超市购物中同学们把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运用得非常好,但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有困难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不用计算,试着说说题目中已知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怎么求?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元?

题目已知()和(),求()

2、学校买了3台复读机共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题目已知()和(),求()

3、练一练

(1.)一支钢笔 5 元钱,3 支钢笔多少元?(2)一支钢笔 5 元钱,15元能买几支?(3)买3支钢笔花15元,一支钢笔多少元? 4.列式计算。

48元 30元 40元(1)买 4 个排球需要多少钱?(2)买 5 个足球需要多少钱?(3)买 2 个篮球需要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什么?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不小,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多思考。

六、板书设计:

价格问题

80×4=320(元)单价X数量 = 总价 10×4=40(元)单价X数量 = 总价

总价 ÷ 数量 =单价

总价 ÷ 单价 = 数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指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篇:《价格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价格问题》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价格问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时《价格问题》。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量关系。由于他们经常接触,因此对“单价、数量、总价”比较熟悉。根本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去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轻松自如。我主要尽量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学好这一课将为进一步学习比较复杂的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根据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学生认知能力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3、通过游戏,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探索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4、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和学法

采用引导探索、分析、推理等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抓住三个量词的含义来分析题意。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式。引导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共分为三个环节:

1、游戏导入。

2、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下面我介绍一下每个环节主要的设计意图以及简单的过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在第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步骤1.揭示课题2.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意义。第一阶段揭示了课题通过刚才的购物游戏引出。教学时,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的物品的价格,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数学知识,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学。从而很自然地引到了第二阶段认识“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我采取了铺垫式教学方法,先明确“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由例题让学生自然地层层递进。先找出条件中的数量,再进行计算,根据算式共同探索“单价、数量、总价”三个数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我设计了一组习题,可以反馈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其次我设计了简单的习题,从而巩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关系的掌握程度。

第三环节通过一个课堂总结,问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熟记三者间的关系式并把这节课的心得说出来,让学生有利于教师了解他们还有那些不足,加以强化。

整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和结束都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突出了教学实效性,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一宗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价格问题》

说课稿

第四篇:药品价格问题

药品价格问题

药品价格问题

姓名:饶亚 学号:5801309025 摘要:目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各界反应尤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医药价格秩序混乱,根本原因在于“以药养医”框架下的现行药品价格管理体制。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环节同时进行规制,核心措施是废除“以药养医”体制,实行药品价格上限制度。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药品流通中间环节以及医疗机构三方面的通力配合,医疗行业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并尽快地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真正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让卫生服务行业服务于患者,造福于社会。关键词:药品虚高 价格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的使用价值是预防和医治疾病,维护人体健康,因此对其价值的衡量应该是以此为基础来确定。但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各界反应尤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到处是对药价虚高不满的呼声,医药行业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上至专家学者下到黎民百姓纷纷积极建言献策,然而大多是不明就里地对医生、医药代表的咒骂。我认为认为应该理性对待当前的药价虚高问题。药品价格是体制、机制和市场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药品价格虚高是指政府规定的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或企业自主制定的药品零售价格远远高于其社会平均成本,使药品最终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价格出售。目前,我国药品售价基本达到以下比例:中成药出厂价格一般为零售价格的20%-25%,化学药品为10%-20%,极个别在10%以下。也就是说,药品的零售价格一般是出厂价格的4-10倍,甚至更多。药品价格虚高是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已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造成医药价格秩序混乱的原因

(一)“以药养医”的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是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支出预算逐年下降,医院为谋求更大的利润,把目光转移到药品上,开大处方,提高药价,实行“以药养医”。从2001年至2006年的六年间,我国人均药费占人均医疗费用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2.7%以上,医院本来应依靠医疗服务获取收入、维持运行,而出现药费支出过高的情况显然不合理。国家对“以药养医”的体制基本采取默认态度,在药品定价上直接预留了医院的利润空间,成为导致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

(二)医药生产企业以给医院高额回扣推动药品销售。我国医药生产企业数量多,很多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导致成本高。

药品价格问题

而企业研发新药的能力低,以生产仿制药为主,同一药品往往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竞争力。最终的后果是药品企业间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企业只能以给医院高额回扣推动药品销售,造成药价虚高。

(三)医药流通企业销售费用高。据统计,我国前10位药品批发商仅占国内医药批发28%的市场份额,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1%,而销售费用率却平均高达12%。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单个企业市场覆盖率低,造成销售环节多,费用高,提高了药价。而不计其数的医药个体代理商规模更小,并且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回扣更隐秘,数额更大。个体代理商经销的药品种类和数量往往有限,无法实现市场覆盖,所以转手频繁。每次转手,都提高药价。值的注意的是,个体代理商合法的经营身份和政府监管的缺失在客观上为哄抬药品价格创造了便利条件。

(四)医患间信息不对称使医院提高药价。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体现在患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方。患者缺乏专业知识,而医生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的绝对优势成为患者用药的决定者,医生与患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缺乏监督机制和利益的驱使下,基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便大面积产生。医院提高药价,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提供药品,造成药费上升。

(五)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暗箱操作”。1999年,为改变药品采购腐败和混乱现象,降低虚高的药价,我国开始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但从目前看,上述目标都没实现,相反,药品招标采购却使“中介机构获利,患者和企业受损”。药品招标又增加了医药企业的负担,企业为招标成功,不得不拿出一笔可观的“公关”费,进行“暗箱操作”,这些费用都追加到药价上,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药价并未降低,甚至出现越招标药价越高的现象,药品招标的作用只不过是通过招标增加了一个利益分享者而已。

(六)多头管理的医药管理体制造成药价虚高。我国目前的医药管理体制是:发改委负责药价的调控,卫生部分管医院,药监局分管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药品定价机制上,分为非医保品种和医保品种两大类,其中,非医保品种由药品生产企业自行定价,只需将有关定价资料报当地物价管理部门备案即可在全国销售。而医保品种则分为甲、乙两类,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办法,其中甲类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和调价,全国执行同一价格;乙类由各地物价管理部门分别定价,在生产企业自行定价的基础上有上下15%的调控空间,各地分别执行各地的价格。近年来,虽然发改委屡屡降低药价,但医院、药店和医药企业每次都能迅速地找到替代药,使降价药“消失”,形成“降价死”的现象,将发改委的降价努力化为乌有。替代药品中,药品价格问题

不仅包括疗效相同或相近的药品,更多的是通过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等办法使同一药品改头换面,逃避降价,以高价重新上市。在这一过程中,药监局管理失控,为“四改”大开绿灯,使新药审批达到泛滥的程度。药品生产企业对自行定价药品往往虚报成本,以提高药价。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考虑,对药品生产企业上报的定价资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缺乏真实有效的测算和监管,造成企业自行定价药品和医保乙类药品价格虚高。

二、治理药品价格虚高的措施

由于药品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政府有必要介入进行规制。从目前的情况看,从根本上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环节同时进行规制。

(一)实行全国统一的涵盖全部药品的价格上限规制。在药品定价方法上,取消预留的医院的利润空间,实行价格上限规制,制定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应以药品的生产和流通费用为依据进行制定。对疗效确切的廉价经典药和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创新药,应适当提高限价,以鼓励企业生产廉价经典药并进行新药研发。价格上限规制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最大限度的使企业在关注利润的同时,进一步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将现有的按厂家、按规格、按剂型、按给药途径定价的单一被动的定价方法,改为同一药品按厂家、按规格、按剂型、按给药途径定价和按剂型、按给药途径制定单位数量的价格两种方式并举的复式定价方法,并以单位数量的定价乘药品的规格数量计算得出药品的定价。这样,无论医药生产企业怎样“四改”,都无法躲避规制,摆脱了通过所谓的“新药审批”逃避规制的被动局面,避免“新药”审批的泛滥,便于患者监督药价。同时,在定价药品的范围上,考虑到现有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对全部药品实行定价,这有利于解决企业自主定价所产生的虚报成本问题。

(二)设立专门的药品价格规制机构。在药品定价的机构设臵和权力分配上,应取消地方政府的定价权,在中央政府内成立药价规制机构,作为全国统一的药价管理机关,配备一定数量药学专家、临床医生专家和经济学专家等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有药品进行动态、实时的成本跟踪测算,并通过网络等传播媒体,实时公布,提高透明度,实行全社会监督。药品价格规制机构应建立新药审批的联动机制,将药品定价作为新药审批的一个必要程序,没有进行药品定价的新药一律不得审批。为了规范新药审批程序,严格新药审批管理,可考虑在各省市建立中央药价规制机构的派出机构,承担与当地医药企业的联络工作,但派出机构没有定价权。通过这些机构的设臵,统一全国药价并可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保证所有药品包括新药都纳入药价规制的范

药品价格问题

围内。为防止在药品定价过程中产生腐败现象,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药价规制机构的审计监督,对定价药品进行抽样测算,提出整改意见,使药价规制更透明、更合理、更科学。

(三)全面整合医药流通企业。整合医药流通企业可扩大市场覆盖,减少流通环节,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进而降低药价。我国应由政府出面,推动医药流通企业的兼并重组,培植大型医药公司,提高药品流通产业的集中度。在整合过程中,不宜按行政区划为医药企业指定市场范围,以免造成某一行政区划的市场垄断。应保持全国统一的、完整的药品市场体系,允许所有的医药公司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开展业务,展开竞争。在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上,应引入现代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集中配送,连锁经营,高效率利用人力资源,提高配送效率,实现成本低、效率高、投资少的目的。应取消医药个人代理模式,消除医药个人代理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净化医药流通市场。

(四)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加快推进医药分家。财政预算资金足额投入后,医院已经没有“以药养医”的压力,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大处方的道德风险依然存在。政府部门应完善处方监管制度,加强处方监管。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将职业道德记录作为医生执业资格的一项重要考察内容,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出现开大处方等职业道德不良记录,直接吊销医生执业资格,以实现对医生的制度震慑。应改革医院收费标准,明确医院的主营业务是提供医疗服务,医院的主营业务收入也应是医疗服务收入。应提高目前过低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合理拉开不同水平医生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差距,作到质价相称,真正体现出知识的价值,使医生的价值能通过直接的、正当的收费得以实现,而不再以大处方和高额的设备诊察费用等这些扭曲的形式体现出来。应认真测算设备诊察收费标准,适当降低高额的设备诊察费用。加快推进医药分家,将医院药房从医院剥离出去,成为拥有独立产权的实体,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间的利益关系。医院药房的客户群主要是来自医院的患者,医院药房对医院有很深的依赖关系,这就决定即使其独立出去,仍将会与医院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医药分家必须与其他各项措施共同实施,才能发挥作用。

(五)废除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代之以药品网上交易平台。药品价格上限规制已为药品规定了合理的价格上限,医药企业的利润已被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医药企业只需在上限价格内展开竞争就可以了。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额外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费用,浪费了资源,有违背药品价格上限规制的初衷,而其现有的种种弊端也为各界所诟病。所以,应予废除。随着医药分家的逐步推进,医院不再成为药品采购的主体,但却仍是药品使用的主体。应搭建药品网上推广交易平

药品价格问题

台,在此平台上,医院可发布药品需求信息,企业可发布药品介绍及参考报价,以此共同推进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药品价格是体制、机制和市场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药品流通中间环节以及医疗机构三方面的通力配合,医疗行业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尽快地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真正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而我们也能从根本上认识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遏制医药市场的畸形的利益格局,让卫生服务行业服务于患者,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药品虚高.百度文库 【2】 包胜勇著.药费为什么这么高 当前我国城市药品流通的社会学分析.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3】 孙铮,骆祖望主编.药价缘何“虚高”不下?.上海市: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五篇:检察院对伪证罪问题思考认识

刑事司法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准确地追诉、惩治犯罪,使刑事案件得到正确的认定和处理。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收集并运用证据的过程: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提起公诉、审理判决等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证据,并且要求其真实性得到确认。任何伪证都可能导致对案件的错误认定和处理,妨碍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使司法机关丧失威信,使法律丧失威力,其社会危害性是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伪证”并将伪证罪的主体及其目的进行适当扩大,完善刑法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对于司法实践是不无裨益的。

一、对“伪证”的界定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所谓“虚伪”的认识。国内外刑法理论对此有三种观点:客观说、主观说和折衷说。客观说认为,只有陈述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才是虚伪的。具体地讲,客观说以陈述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真实性为标准,只要陈述内容与客观事实有出入,那么陈述就是虚伪的;而即使陈述人主观上故意作虚伪陈述,但只要不违反客观真实性,没有实际的危害结果,此陈述也被认为是真实的。主观说则认为判断陈述内容是否虚伪,并不决定于陈述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而决定于陈述者主观上是否将其所经历的事实作准确无误的陈述。如是,则陈述就是真实的,即使与客观事实不符,也不影响其真实性;反之,如果陈述是违反其经历事实的,即使陈述内容符合客观真实,也是虚伪的。而折衷说则认为,既有主观故意,又违背客观事实的陈述才是虚伪的陈述;主观上有故意,但陈述并未违背客观事实的,应视为真实;主观上没有故意,但陈述违背客观事实的,亦不在虚伪之列。

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是折衷说。但此说的观点颇值得商榷。行为人作伪证必须通过积极作为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不作为就是拒不作证,既然并未提供证据,就无所谓“真”、“伪”之分,且陈述违反证人记忆但符合客观事实也只是巧合,而非其本意。所以只要其主观上欲故意作伪,客观上就必须积极地实施一定行为,那么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实施的就应该是“危害行为”。而依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之规定,只要行为人有故意行为,且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即可构成本罪。可见,法律强调的是行为人歪曲事实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对是否造成实际危害则并不过问。因此,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伪证罪是行为犯而不是结果犯。折衷说显然是以是否产生危害结果来认定伪证罪是否成立的,但实际上构成伪证罪的客观要件是危害行为而非危害结果。折衷说虽然顾及了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但在对客观因素的认定上发生了错误,从而偏离了刑法规定的本意,这正是折衷说的失误所在。

而客观说则有失偏颇。如果依其观点,那么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何种心理状态,只要其提供的证据与客观事实不符,即成立伪证罪。换言之,过失亦可构成伪证罪,这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准确认定案件事实,较好地保障了司法活动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对证据提供者的约束过于严格,反而使其抵触情绪增加,给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诸多不便。权衡利弊,这种客观归罪的做法显然有矫枉过正之虞,并没有太大的实践意义。

因此,相比较而言,主观说就显得更为合理了。只要行为人在刑事诉讼中为了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而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提供不实证据的,即犯有伪证罪,而不论是否造成了他所希望的危害结果。若因客观条件限制而使证人的记忆发生错误,导致其所作证据与客观事实不符,由于其不具备犯罪故意,故不构成伪证罪;如果证人故意作与记忆不符的假证明,即使此证据与客观事实恰巧相符合,仍不能阻却伪证罪的成立。只是由于未造成危害后果,因而可以认为情节比较轻微而已。

二、对其他主体伪证行为的认识及策略

在我国,法定的证据包括如下七种:(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因此证人、记录人、鉴定人、翻译人、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是证据的重要来源,那么这些人就都有作伪证的可能。我国刑法已就前四种人的故意伪证行为规定了伪证罪及其处罚,而对于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几个潜在的伪证行为主体,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伪造证据、隐匿罪证或者毁灭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都必须受法律追究,但刑法却并没有指出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应当如何处理,这显然不利于刑事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

1、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伪证行为进行处治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应当如实回答,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而被害人也有如实向司法机关陈述案件事实的义务。同时,依据刑事诉讼证据理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供述和被害人亲历犯罪行

为发生的证言或陈述都属于直接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是公安司法机关认定案件事实,对案件进行处理的重要依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受外因影响的)被害人为对抗司法机关,随时都有可能以各种手段来妨害正常的司法活动,故意作伪证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求相应的司法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2、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伪证行为的认识及策略

第一,从作用上看。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被公安司法机关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他对自己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实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清楚。因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交待、如实供认,就可以全面、详尽地反映出作案的动机、目的以及作案的手段和过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经查证属实,一般可以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辩解,则可以提供证实其无罪或罪轻的证据或证据线索。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真实口供对办案人员迅速了解案情,全面收集证据,正确认定事实和及时发现新情况等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证据所难以比拟的。

虽然在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也就是没有义务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不因此而享有沉默权,而且由于其供述和辩解的重要性,所以法律上不能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回答问题或故意作虚伪陈述。后者一旦产生影响,其危害性与真实陈述的正面作用同样重大,这正如物理学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作的描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从内容上看。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供述,即向公安司法机关承认自己犯有罪行和关于犯罪具体过程、情节的叙述;(2)辩解,即否认自己犯有罪行,或者虽然承认有罪,但对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应从轻、减轻处罚等情况所作的申辩和解释;(3)对他人共同犯罪事实的检举和揭发。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与其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本案的证据使用,因而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组成部分;另一种与其本人犯罪的事实无关,则不属于口供而属于证人证言。

第三,从司法对策上看。

众所周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存在着很大的虚假可能性,并易有反复。在大多数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了逃避罪责,总是企图否认和抵赖罪行。所以,虚假的辩解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司法机关本来就要对有关案件事实展开调查工作,因此这种虚假辩解并不会对司法活动造成新的影响,故对其另行追究并无太大意义。

但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有罪供述或检举揭发时故意作伪,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国刑法分别在第六十七条和第六十八条规定了对自首和立功的处理: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并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那么如果他们提供了虚假的新情况,又应如何处理呢?如前文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的新情况应属于案件的证据,其有关供述就应该是作证行为。对属于证人证言性质的检举揭发,若有故意作伪,应当可以适用伪证罪进行处理;而对自证其罪的供述或不属证人证言性质的检举揭发,如有故意作伪,刑法则没有作出相应规定。而事实上对于新情况,司法机关总是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并且还会据此展开调查,待发现情况不实,则已经使司法成本升高,司法资源遭到浪费。所以这种作伪行为对正常司法活动的妨害是相当大的。

例如,犯罪嫌疑人钱某(某国企负责人)因涉嫌受贿而被拘留,在羁押期间他为了逃避罪责、转移视线,给侦查活动设置障碍,向司法机关作了虚伪供述,言明自己除本案以外还曾收受私企老板李某贿赂十多万元。侦查人员以此为线索开始新一轮调查,在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后,发现此情况纯属子虚乌有,而钱某则利用这段时间考虑对策,重新加固了思想防线。对此,司法机关一般只是在认定其罪责时,以认罪态度差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加重处罚的目的,这就是实践中所谓的“态度刑”。但这种处理方法其实并不合理。在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实际上侵害了两种不同的客体:一是案件本身涉及的社会关系,二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所以处理起来应当区分清楚,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故意提供虚假新情况属于伪证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已足以构成犯罪,为维护法律尊严,保障正常的司法活动,应可以对其单独立罪。具体来说,可以在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之中增加一款内容,明确规定第二类伪证罪。本罪的主体方面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罪过方面为直接故意;客观行为方面为作出了虚假的供述,即提供了虚假的新情况;而目的方面则可概括为妨碍司法公正,不必局限于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

3、对被害人伪证行为的认识及策略

第一,对被害人虚伪陈述的认识

被害人陈述,是指被害人就自己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所了解的犯罪分子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刑事诉讼开始之前的被害人陈述,是公安司法机关立案的根据;在刑事诉讼过程之中的被害人陈述,则是重要的证据来源。由于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因此一般对案件事实了解得比较详细、具体,特别是在强奸、流氓、伤害、诈骗等案件中,被害人与犯罪分子大都有过直接的接触。他们不仅了解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过程、后果,而且还了解犯罪分子本人的许多具体情况,有时甚至可以明确告发或指认谁是犯罪人。因此,被害人陈述对于公安司法机关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重点,收集核实其他证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要认清被害人虚假陈述的性质,首先应该明确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1)侵害的客体不同。前者主要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后者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2)犯罪时间不同。伪证行为发生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诬告陷害行为则发生在立案侦查前,是引起案件立案侦查的原因。(3)作伪内容不同。前者是在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上作伪;后者则捏造整个的犯罪事实。(4)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特殊主体,后者则为一般主体。(5)行为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既可以是陷害他人,也可以是包庇罪犯;后者的目的则只能是陷害他人。如果被害人故意捏造事实、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的,并且属于刑事诉讼前的陈述,一经查出,可依法追究其诬告陷害罪之责;如果是在刑事诉讼中,受外因的影响,或被威逼利诱、或出于与犯罪分子的特殊关系、抑或是为了报复、泄愤等等,而有意将案件事实缩小或夸大,将情节减轻或加重,由于此时刑事诉讼已经启动,所以此类行为应属于故意作伪证。被害人的这些虚伪陈述都有可能导致案件性质发生改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发生错误等严重后果,这对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有着相当大的妨害,而我国刑法对此也没有加以规制。

第二,具体认定及司法对策

笔者认为,被害人伪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足以构成犯罪,可以纳入第二类伪证罪的范畴:其主观罪过方面是直接故意;客观行为方面是作虚伪陈述;行为目的是意图妨碍司法公正(因为被害人也可能出于加重打击犯罪者的目的而故意夸大事实,并不一定是为包庇罪犯)。应该看到的是,被害人由于受犯罪分子侵害,其正常法律权益已遭到损失,如果不是出于外因的影响,一般不会有意作伪证。因此,认定这类行为的关键在于对导致行为产生的外因的分析。

(1)因受暴力胁迫或与犯罪嫌疑人有特殊关系而作伪证。例如在一起故意伤害案中的受害人王某(退休干部),在犯罪嫌疑人陈某(无业青年)被拘留期间,因事有凑巧,得悉陈某竟为自己一位老战友之独子。考虑到老战友年老体衰需人照顾,王某在法庭上改变证词,将被陈某殴打致肋骨骨折的情况说成是自己不小心摔伤,而只承认其他一些轻微外伤是由于陈某的伤害造成,后经重新鉴定发现王某作了伪证。虽然王某的行为妨害了正常的司法活动,但他也已为此付出代价,牺牲了受损权益得到完全救济的机会。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从轻处罚,受暴力胁迫而作伪证亦同此理。

(2)因被贿买而作伪证。如强奸案件中的受害者由于收受犯罪分子或其亲友的财物而与其串通,在接受司法机关再次询问时,将原先所作的被强奸的陈述改为是与其通奸,以致检察机关将此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属于这种情况的不应得到从轻处罚:一方面,其受损权益已经得到对方钱物的对价性补偿,从轻处罚的理由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其行为侵害了正常的司法活动,从维护司法公正的角度出发,应予正常处治。

(3)为报复、泄愤而作伪证。例如,某公司采购员方某因在被欺骗的情况下与周某(自称某公司供销人员)签订了购销合同并同时支付了首期款。不久,周某携款潜逃,以致方某的公司损失数万元。后周某虽被抓获,但货款已无法追回,方某因工作失误而被解职。方某为报复周某,在向司法机关第二次陈述时,将涉案金额夸大为十万元,希望以此使周某被从重处罚。这种伪证行为在妨害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同时又侵害了周某的正当权益,故不宜从轻处罚。

三、国内外关于伪证罪规定的不同点

当今世界各国刑法几乎都有关于伪证罪的规定,与我国相比较,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点,并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主体方面,泰国刑法、印度1953年刑法和法国1810年刑法对伪证罪的主体均不加限制,即为一般主体;在主观方面,有些国家的刑法没有写明罪过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如法国、西班牙、日本、朝鲜等,保加利亚1915年刑法甚至明文规定了过失伪证罪;在客观方面,很多国家强调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在陈述之前或之后需要依法宣誓,保证真实陈述或保证所作陈述是真实的;关于伪证罪发生的诉讼阶段的规定也不仅仅局限于在刑事诉讼中;另外,许多国家的刑法都未规定伪证须是对案件的重要情节,更有甚者,瑞士刑法第307条第三款规定:“虚伪陈述与法官判决之事无关者,处三个月以下轻惩役”;在量刑方面,各国都相对较重:日本、美国为10年以下,泰国为7年以下并有罚金刑,法国为5年以上10年以下,加拿大则为14年以下。总之,外国刑法对伪证罪的规定在适用范围上、打击面上和处罚程度上都超过了我国。

综上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伪证罪的主体,而伪证罪的是否成立应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作伪之故意并且是否意图妨碍司法公正为标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违法犯罪的形式、手段等具体情况也日趋复杂,立法机关也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将其内涵与外延均作适当扩大,以加强打击的广度和力度,从而更好地维护司法机关的权威,保障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促进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司法资源的优化使用,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发挥应有的作用。

下载关于蚕茧价格问题的认识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蚕茧价格问题的认识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

    认识周长一课实践和思考

    一课研究之经验·转换·思辨—“认识周长”教学实践与思考情节重放一次,听“认识周长”一课时,教师在引入环节的处理深深吸引了我。教师出示操场图,设置了小明晨练跑步的情境。......

    关于城镇化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城镇化”的认识和思考1.‚城镇化‛不是‚城市化‛。‚城市化‛是西方在一定经济发展形势下提出的观点,叫urbanization,也译作‚都市化‛,可以理解为发展大城市的意思,我国......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浅谈对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高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教育和......

    《价格问题》教学设计

    《价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三位数乘两位数第5课时《价格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价格问题。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三......

    党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

    党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开展宗教工作新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标志着党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指导我们做好新形势下......

    对完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问题的思考

    对完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问题的思考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市场经济及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提高政府价格决策透明度,促进政府价格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这......

    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思考

    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面临矛盾多、压力大,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干部的心理及工作常态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新形势下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