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四川茶文化建设促茶产业发展的构想
四川茶文化建设和茶产业发展的构想 本文旨在通过对茶文化和茶产业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四川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构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提出茶文化的概念,分类及与茶产业的关系,得出茶这种最具文化特质的农产品,其产业发展必须赋有强大的文化内涵的结论。论述如何实现茶的产业经济与文化的有效互动。
其次,论述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对茶产业的影响,把茶文化做成茶产业的灵魂的重要意义。
再次,对四川省茶叶发展优势和劣势,存在问题与国内外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以生态低碳茶叶种植为基础的,绿色加工流通为保障的茶业实体经济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经营战略规划。同时,针对当前四川茶产业实际,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名优茶叶品牌战略,强化信用风险防控提高服务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一)、茶文化在茶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茶产业的灵魂。
(二)、生态低碳茶叶种植是茶产业的基础,绿色加工流通是保障,二者是的茶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是四川茶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政策建议
5.1.加强政策引导。一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调研,做好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计划,鼓励各市州结合当地辖内实际,平衡优劣,合理匡算辖内茶叶产业的发展规模,防止盲目扩大化发展出现产业过剩现象,走“以质取胜”的科学化发展道路。二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合法不合规的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竞争层次。三是构建茶业发展信息渠道。建议有关部门搭建信息平台,发挥专业信息优势,对我省茶叶产业的市场情况、发展现状,定期向各金融机构披露,便于金融机构判断行业风险,有效拟定金融服务方案和措施,切实提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茶叶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5.2.实施名优茶叶品牌战略。一是确定重点发展品牌。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自上而下对各地品牌进行整理归类,确定重点培育对象。二是加强对茶叶文化的宣传。建议由政府主导,举办和参与茶叶博览会、品牌推介会、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茶文化等活动,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手段,以旅游产业为载体,提升四川茶叶产业的品牌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建立健全销售渠道。鼓励川内实力雄厚企业以开设单个品牌专卖店、连锁店,或几个实力相当品牌生产企业共建销售专营店,或以开设网店等形式,完善广阔的市场营销网络,提高品牌销售比例。四是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初精制加工茶厂,加大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
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促进茶叶加工升级换代;加大科研力度,扩大发展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茶色素生产规模,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机械、茶包装等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加粗延长茶叶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集群。
5.3.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一是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法人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紧紧抓住地方政府推动茶叶产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商业化运作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感,帮助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加工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在茶产业弱势区域、弱势群体中有效扩大信贷投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培育一批对农村有感情,熟悉茶园、茶厂、茶农情况的高素质信贷人员长期活跃在信贷支农一线,深入基层,了解茶农的实际需求与经营状况,实时解决问题。四是把握重点,实现高效分类投放。结合企业规模、种植茶叶质量等指标,对茶业企业、茶叶种植农户、加工个体户制定相对应的信贷准入标准,鼓励企业做大规模、茶叶种植高产优产、加工企业提升加工层次。五是保险部门要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减少投保人的投保成本,扩大投保面,提高茶叶生产保险全覆盖率,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六是要在深入调查与研究信贷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如适时推出茶叶基地抵押、茶叶地使用权抵押、大额交易订单质押等金融产品。七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政府、保险、担保公司的沟通合作,探索出有益于解决农户及茶企抵押物不足、贷款难的路子,做到真正地惠农、扶农。八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行业市场变化的研究,及时落实
各项风险防控措施。
5.4.强化信用风险防控。一是银行业机构要与食品卫生等质量监测部门及时沟通,及时了解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防范由于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导致的茶叶销售渠道不畅,进而影响银行资金回收,产生信用风险;二是银行业机构要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可定时定点派驻信贷人员到茶厂检查库存情况,以设定的库存量为标准,低于库存量时收缩相应的信贷量;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模型提前预测茶叶价格波动趋势,及时引导企业止损,避免信用风险;三是培养一批既懂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又熟悉信贷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业务人员,加强对茶业种植户与加工户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庄楚《茶业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国茶叶文化研究杂志2010第1期)
2.洪涛《弘扬茶文化 促进县(市)域经济》(商业文化2003年第6期)
3.段建真《茶叶生态经济》(茶叶通报2006年3期)
4.龚永新《西部茶产区区域经济合作》(新西部2010.08期)
5.张莉齐桂年《雅安市茶叶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6.张泽岑 陈昌辉 余宗国 齐桂年《雅安市茶叶区划设计研究》(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第二篇:湖北的茶文化与茶产业
湖北的茶文化与茶产业
蒋显福
最近,几家电影制片厂来鄂西北联系茶场作为茶文化故事片的外景地,使我对湖北茶产业及茶文化产生了关注与思考的兴趣。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茶国,湖北又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大省,茶制品是所有物质产品中最具文化消费魅力和象征价值的产品。培育茶产业的过程中,如果忽视茶文化建设,茶产业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从喝茶中衍派出的“茶道”形成了一种典雅、高贵的茶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历史;影响面广,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它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对于茶产地起源问题,多说并存,最著名的莫过于“川东鄂西说”。陆羽在《茶经》中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秦巴地区。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也有类似的记载。
关于饮茶的发明人和起源时间问题也有多种说法,最权威地是“神农说”。陆羽在《茶经》中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是当之无愧的“茶祖”。对于神农氏生卒的地区,一般认为有三处,一是湖南,二是湖北随州,三是湖北神农架,《国语·鲁语》、《礼记·祭法篇》、《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都持湖北说,这也就是说,湖北属茶文化的起源地域应该没有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茶是湖北人的骄傲和荣耀。湖北天门在唐代出了一个茶界高人,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茶圣、茶神的陆羽。使陆羽成名的是他于780年写成了一部《茶经》。《茶经》不过七千多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现在已被译成十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陆羽自成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把儒、道、佛三教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茶经》的面世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是湖北人奉献给中国乃至世界茶业的一份厚礼。宋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湖北是我国的产茶大省。全国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功夫茶”,羊楼洞的“砖茶”早在国内外享誉盛名。清朝时期,茶叶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湖北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华茶曾经长时间独占世界茶叶市场。当时出口的茶叶主要是红茶、绿茶和砖茶。红茶主要销往英国,绿茶主要销往美国,砖茶主要销往俄国。俄国人在1850年取得清政府贸易许可后,直接深入到鄂南羊楼洞一带收购茶叶和砖茶。俄国人在湖北蒲圻羊楼洞建立了顺丰砖茶厂,使羊楼洞一带形成了庞大的茶叶聚散地。在汉口武立了多家洋行,茶叶生意十分兴隆,使得汉口成了中国的茶市中心和全国茶叶出口三大口岸之一。顺丰砖茶厂迁到汉口后,与阜昌砖茶厂、新泰砖茶厂等共同推动了汉口的茶叶贸易,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在作家方方的近著《汉口往事》中有详细考述。
湖北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80万亩,茶叶产量7.2万吨,茶叶的农业产值13亿元,出口创汇500万元。面积和产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96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4位,茶叶的农业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3位。
我们回顾茶的历史,解读茶道精神。其目的是想通过弘扬茶文化传统,做大做强茶产业,使茶产业成为支撑湖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支柱。这个目的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关注茶文化者的心结所系。
茶对于湖北既有文化学上的意义,更具有经济学上的意义。无论是就茶的数量还是质量,湖北都算得上是一个产茶大省,但却不是一个产茶强省和富省,湖北茶的影响力远不能同江浙名茶相提并论。品牌多、名气小的症结是文化含量低。八大名茶湖北一个没有,杭州茶市场均价每公斤140元,而湖北茶的市场均价每公斤仅卖14元,为杭州的1/10。究其原因,我看关键的一点儿就是,我们一直把茶叶当作一般商品来经营,就茶叶而发展茶叶,在茶文化上做文章功夫不够,茶品牌底蕴不足,茶精神疏浅流俗,人们大多只是为解渴、提神而种茶、制茶、购茶、喝茶。
故尔,必须跳出茶生产和茶经营来看茶产业,站到茶文化的高度看茶产业。过去我们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于文化附加值极高的茶产业,应反其道而行。单纯地思考产、供、销等产业经营问题,对茶产业的发展难以产生突破性作用。要让茶产业搭台,茶文化唱戏,并通过茶文化的优先发展,聚集、涵养茶产业的后发优势。借鉴江浙发展茶文化的经验,创立茶文化品牌,确立茶叶品牌在世界上的地位,因而,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在结合上下功夫。
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高雅、讲究的茶艺与现代采、制、烹、饮茶技术相结合,通过研制、包装,加快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器物化、精品化。
中国传统的茶道程式与现代茶道相结合,创新茶道表演方式,形成崭新的茶道美感。使饮茶过程艺术化,让人从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把饮茶活动人格化,使人在饮茶过程中能对自己的人格升华有更具体的心灵体会。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把时代精神用恰当的形式、完整的形态体现出来,使茶道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在传统的“廉、美、和、敬”的基础上,可以提炼茶道精神:发扬茶道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弘扬茶道的“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洁”意境,提高人的风度与品位;通过茶道的“求精”精神,培养人的扎实务实品行;发扬“吃‘苦’”精神,使人在苦中寻找人生乐趣;催生“俭朴”精神,让人矜守俭德,力戒贪奢淫享乐;通过茶道的“专注”精神,使人的意念与事业融为一体,等等。茶艺与茶道有机结合,茶艺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人们通过心灵去感受。通过创办特色茶馆、举办茶艺培训班,培育全民爱茶、品茶的氛围等多种形式,传播艺中之道和道中之艺,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把茶的传统功能与现代科研赋予的功能相结合,陆羽认为茶有解“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等多种功效,现在据中、日、美、英、法、俄等国的科学家研究表明,茶叶还具有抗癌防癌、抗衰老、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奇特功效。新的功能使茶由最初低级的药用物转向饮用后,再回归到更高级的药用状态。茶的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相结合,使茶在推动地方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为湖北的生态建设服务,用茶绿化湖北的秀美山川。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华和灵魂,而茶文化又是中国的国粹文化。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地域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专业的,也就越是世界的。一个区域、一个民族培植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做法,基本上能体现出一个区域与民族的人文性格和风格。打造茶文化,形成消费时尚与潮流,用经典演绎现代,形成物质与精神的新业态。就是在打造能与西方快餐文化、流行饮品博弈、抗衡的中国优势文化与优秀文化,这应该是一个国家级的研究课题。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消费“下游化”也就是文化消费的时代,文化含量极高的茶产业勃兴正逢其时。湖北人炳承神农、陆羽、李时珍为代表的茶文化传统,应在已经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茶艺知识,体验茶艺生活,研究茶艺美学,发扬茶艺精神,通过传播茶文化,打造茶精品,进而宣传茶品牌,推广茶科技,提供茶信息,服务茶行业,促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湖北茶业以中国前列的位次走向世界。(作者单位:十堰市委宣传部)
第三篇:威宁茶产业发展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园4万亩,实际完成3.91万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金来源
到2010年全县共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2611万元,其中,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茶园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第一批“三江源”资金313万元、第二批“三江源”资金600万元,第三批“三江源”资金1000万元、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7万元、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9万元、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资金42万元。
二,完成情况
今年按照《无公害优质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要求安排种植4万亩,实际种植约3.91万亩。其中,草海镇种植7447亩、炉山镇种植9377亩,双龙乡种植5072亩,幺站镇种植2918亩,金钟镇种植3160亩,东风镇种植9353亩,黑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1198亩;哲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04亩。
由于受年前冰冻及四五月份天气干旱的影响,全县茶苗受灾面积15875.88亩,成灾11350亩。其中,草海镇受灾面积3723.86
1亩,双龙乡受灾面积2268.58亩,炉山镇受灾面积3906.93亩,么站镇受灾面积1458.76亩,金钟镇受灾面积1580.42亩,东风镇受灾面积2036.28亩,黑石镇受灾面积599亩,哲觉镇受灾面积302.04亩。
到目前为止,平均成活率约为60%左右。经初步查验,其中有4525.88亩还须补苗。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2今年8月,合计使用茶产业发展资金1361万元。其中,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42万元、2010年茶苗采购资金1319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2010年入冬以来,威宁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质监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青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成光和副县长祝德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任主任、常务副局长李阳胜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从相关单位抽调7名同志至茶产业办公室,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县农牧局副局长刘重林分管茶产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名副科级领导亲自抓。二是措施到位。一方面采取茶苗公开招投标,并对翌年茶产业发展所需茶苗实行招标订单育苗,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确保2011年计划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已在炉山镇、草海镇、哲觉镇和麻乍乡共育苗1200亩;另一方面逐级分解下达新茶园建设任务,并认真签订责任书,确保相关单位人人有责、个个参与。三是宣传到位。县委、政府积极组织涉茶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种植大户赴湄潭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引进贵州省茶科所在东风镇建立5000亩示范茶园;涉茶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涉茶村组宣传讲解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威宁县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资金投入到位。五是茶苗验收到位。每一批茶苗调运到种植点后,均安排县纪检、植保、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现场抽样验收,凡达不到国家二级茶苗标准的不合格苗必须按验收比例扣减,县财政仅支付合格茶苗款。六是技术指导到位。县茶产业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从2010年9月初开始分片把关,培训和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茶,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简单易懂的“十字”(牵线、深挖、打浆、踏紧、剪技)种茶经。七是督促检查到位。县乡督查组经常深入实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有力地保障了新茶园的种植质量。到2011年3月10日前,全面完成2010年的种植任务并安排技术人员分片联系田间管理工作及抗旱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新茶园,因而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任务重,新茶园种植时不开种植
沟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认为补助资金少,并对政府能否兑现补助资金和成功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持怀疑态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极少数茶农甚至在种植茶苗时敷衍了事,不按茶产业办的要求和指导的技术规程操作,不打浆、不踏紧、不回土,造成茶苗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死亡现象。
三是草海镇部分农民群众因种植反季节蔬菜已经尝到了甜头,对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抵触情绪相对要大,因而在草海镇的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被动。
四是我县冬春季节比较干旱,茶苗移栽后蓄水灌溉措施跟不上,茶苗成活率受到影响。在三月份的检查中,尚有85%左右的成活率,四月后的干旱造成了茶苗的成活率只有60%。
五是由于技术人员少,种植面积分散,茶产业办即无经费又无交通工具,因而技术指导工作顾此失彼,达不到钉死钉实的效果。
六是在茶地中普遍套种洋芋、荞麦,致茶叶生长的肥力和长势受到极大影响,茶苗生长受到抑制。茶苗成活后部分农户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茶苗受损。
六,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一年来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步茶产业发展工作打算如下:
一是集中资金以点带面,打造亮点,即以3000至50000亩为一片,重点指导农民种植,种植一片巩固一片,稳扎稳打,不搞
大面积齐头并进,采取建设好一片再建一片的工作方法。同时,在每亩补助茶农242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种茶补助费以确保农民种好茶、管好茶的积极性。
二是超前安排茶苗补种工作,以挽回去年的损失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经成片死亡的茶园,不再补种,对部分死亡的茶园进行补种。在土质、气候都适宜种茶的乡镇应多作宣传、转变工作作风,纳入目标考核管理才能有利于奠定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干部支持不力的乡镇或村组,不再安排该项目。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成活率达标的茶农补助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种植方法,对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采取本地育苗,就近移植的办法进行种植;对于土质干燥、气候干旱的乡镇采用茶果直播以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
五是为使我县茶产业能够做强做大,增加农民收,应及时引进和扶持本县茶叶加工企业,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六是抓紧对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以及利用荒山种茶。我县老茶园有效面积在8000亩左右,集中成片在炉山—金种、小海—兔街、哈喇河—秀水、黑石—哲觉和么站—草海—双龙,结合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认真抓好荒山种茶工作,在适宜茶叶生产的荒山种茶,即不占用耕地,农民又能接受,这种方法虽然不显眼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便于项目实施,因此,建议老茶园改造及荒
山种茶按新建茶园扶持标准给予农民补助支持。
七是根据全县的土壤化验检测结果,及时安排2011年至2012年的种植面积及2012年新建成茶园的订单育苗,保证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八是为确保新建茶园的成功,请县委政府安排水利和交通部门在新建茶园内修建蓄水池和耕作道。
九是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品以利于茶产业项目发展工作。
2011年8月25日
第四篇: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与茶产业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与茶产业的影响
摘要:茶树原产中国,发现与利用茶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形成茶文化以来,逐渐传播至全中国与世界各地。中国现代茶文化蓬勃发展,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它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对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关键词:茶文化、和谐社会、茶产业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Impact on The Society and Tea Industry Cheng Qikun Yao Guokun(China International Tea Cultural Institute, Hangzhou, China)Abstract: The tea tree originates in China, and we find and utilize tea to have a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The tea culture formed more than 1,000 year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and propagated to the whole of China and all parts of the world gradually.China's modern tea culture grows vigorously, and the tea cultural activity is very flourish.It h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masses of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but also exerted a positive influence with progressing on the harmony of the society, and it gives a powerful pus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Key word: tea culture, harmony society, tea industry 所谓茶文化,广义而言,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茶业物质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与茶产业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论述,为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抛砖引玉。
一、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是茶的故乡,近代科学家通过考察,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近200处,发现了许多野生大茶树,其中大多数是高大的乔木型大茶树。唐代陆羽《茶经》中就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古人的考察发现与现代古生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证明,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茶的饮用,发源于史前的神农时代,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1世纪商末周初以后已有种茶产茶的迹象,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灭纣后,巴族地方出产的“„„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地“园有„„香茗”。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说明汉时已有茶的商品和茶市,还有烹茶、饮茶和茶具。
三国《广雅》、晋《广志》中,都记载有煮茶羹饮的方法。《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还有以茶代酒的记载。张载《登成都楼诗》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称茶是最好的饮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文化兴盛的时期,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区进一步扩大,据资料统计,当时己有76个州产茶,茶叶名品有150多个。从百姓到宫廷,饮茶进一步普及,以茶示礼,茶入诗画,茶会、斗茶、禅茶、品茶和茶道等都逐步形成和完善。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称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是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历史总结,是中国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陆羽《茶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茶的起源、历史、种茶、制茶、煮茶、饮茶、茶器具等有关茶的各个方面。因此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唐时,随着对外贸易和交往,茶叶、茶籽和茶道开始向外传播,以后,茶这叶健康饮品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茶文化,经过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以至近代和现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完善,更为辉煌。
二、中国现代茶文化蓬勃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茶文化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内很快兴起了“茶文化热”。茶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现简要介绍如下。
1.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1985年杭州“茶人之家”成立后,经常举办茶会;1989年在北京举办了“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展示了大量中国茶的历史文化图片和名优茶产品,吸引了33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人士参加;1990年在杭州举办了“茶文化节”,同时举行茶文化展示、研讨与表演,内容丰富。此后,各地纷纷仿效,举办形式多样的茶叶节和茶文化节。通过这些茶文化活动,既普及了茶文化,也展示了各地的名优茶,促进了茶叶消费,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2.茶文化的研讨与交流顺利开展
自1990年在杭州举办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之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专家学者踊跃参加,对茶文化的各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这对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茶文化著作等出版物不断涌现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专家,在对茶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著书立说,茶文化出版物不断涌现。诸如《中国茶经》、《中国—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光盘)》、《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名茶志》、《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华茶叶五千年》等大型茶文化著作纷纷出版。此外,茶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和系列丛书也大量涌现。
4.茶文化社团纷纷建立
从1985年开始,先后在杭州、厦门、福州、上海、成都、济南等地纷纷建立了“茶人之家”之类的茶文化团体。1991年在杭州建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随后在北京、上海、山东、四川、江西、广州、湖北、辽宁、新疆、宁夏、云南等地,也纷纷建立了茶文化研究会、促进会之类的社团。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也先后建立了相应的茶文化团体。这些茶文化社团的建立,为弘扬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交流、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茶馆业蓬勃兴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休闲气息浓郁的现代茶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开办。数万家现代茶馆的出现,己成为现代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已成为休闲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城市将这些茶馆业的发展纳入了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
6.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被挖掘、整理与考证
近些年来,各地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如云南的古茶树、陕西法门寺的唐代宫廷御用金银茶具、浙江长兴顾渚山的唐代贡茶院遗址、福建建瓯的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河北宣化古墓中挖掘出的辽代古茶具和煮茶、奉茶、饮茶壁画、福建武夷山的宋代斗茶遗址—“竞台”等。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茶文化历史遗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7.历史名茶基本恢复,新创名茶不断涌现
各地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名茶和新创名茶,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一批批“文化名茶”在各项各级评比中纷纷亮相。有些历史文化名茶获得“金冠”后,市场拍卖十分火爆,有些拍卖价十分惊人。这对促进名优茶生产,繁荣茶叶经济十分有利。
8.艺术茶具有了创新与发展
这十多年来,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的造型和艺术装饰都在不断创新,随着各种茶的茶艺、茶道的发展需求,多种整套性茶具也创造出来。另外,一些纯粹为观赏和收藏的各种精雕细刻的石茶具、紫砂茶具、瓷茶具、漆器茶具等五花八门,很有观赏价值。还有很多为各类纪念活动特制的茶具更是多种多样。
9.茶文化艺术品不断涌现
有茶内容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自古有之,近几年来,随着茶文化活动的频繁开展,有茶内容的书画作品层出不穷。前些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一些名流书画家,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很多作品颇有气势。茶文化艺术品除书画作品外,还有以茶为内容的根雕、泥塑、金石、绣品等也涌现了出来。
10.茶文化人才培养得到重视
全国已有几家高等院校设立了茶文化专业,不少大学里的茶文化选修课十分受欢迎。近几年来,随着茶馆业的开办,泡茶已成为一门技艺。国家劳动部门已将“茶艺师”列为职业技能培训的范畴。因此,各地纷纷开办初、中、高级茶艺师培训班。有趣的是,日本、韩国等不少国家的茶文化人士,也纷纷来中国学习中国泡茶技艺。
11.泡茶技艺得到发展,茶艺表演精彩纷呈
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泡茶技艺,在很多茶事活动中往往就形成了“茶艺表演”。这种茶艺表演,把泡茶的实用技术进行艺术加工后,形成了一种表演艺术。各民族、各种茶类的茶艺表演十分精彩,它已成为现代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茶旅游事业开始兴起
中国不少旅游胜地也是名茶产地,有些历史名茶产地就有着茶文化的历史遗存。如浙江长兴顾渚山的唐代贡茶院遗址、杭州龙井的十八棵御茶、四川蒙山的汉代仙茶园、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天台的国清寺、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等等。这些地方很多都已开展与茶内容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
[NextPage]
三、茶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在2004年的中国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确定茶为中国“国饮”的建议》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中国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中国茶业界各大组织和机构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中国,提倡“茶为国饮”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进国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反腐倡廉,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国际交流;有利于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有利于茶产业的发展和山区农民的致富。
茶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民的身体健康与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饮茶有利于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多种维生素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中国茶类众多,各种茶类都有各自的优势,能满足各类人群的健康饮茶需求。提倡“茶为国饮”,使更多的人喜欢喝茶,这对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有一种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国人历来有“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的习俗,中国茶道精神非常突出一个“和”字。所谓“廉美和敬”,提倡“和为贵”是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重要内容。各地经常举办各种茶会、茶话会;宾朋来到,首先以茶待客等等。茶的亲和力是十分明显的,茶是营造和谐、融洽氛围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因此茶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不断反腐倡廉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提倡“茶为国饮”,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古人说,茶性俭,“清茶一杯”是廉俭的象征。我国著名的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极力提倡的“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意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90多岁高龄的老茶人张天福提出的中国茶礼为“俭清和静”,意思是“节俭朴素、清正廉明、和睦处世、恬淡致静”。历代茶人提倡以茶倡廉,在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不少人也主张“以茶代酒”。1982年春节,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团拜会上说:去年开始改革团拜会,以清茶一杯招待大家。于是《人民日报》在头版以“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为题报导了这次团拜会。从此以后上下仿效,蔚成风气。因此,我们相信进一步提倡“茶为国饮”,必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提倡“茶为国饮”,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促进国际交流。历史事实表明,茶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朋友相会、亲人团聚、走亲访友,还是接见元首、招待贵宾、高级商谈,一般都能以茶招待。“清茶一杯”象征着礼诚、纯洁和热情,因此茶具有密切人际关系的普遍意义。2002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尔的献词说得好:“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活交流,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这段话,简明透彻,充分表明了茶的重要社会功能。第五,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都是构成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不少地区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有的已把茶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一年前提出了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口号。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利用茶都的优势,建设若干茶文化景点、茶文化村,发展茶文化旅游,社会效益与径济效益都十分明显。它把茶文化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茶文化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飞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就是在这种非常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蓬勃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来出现的茶文化热,在大力弘扬茶文化,广泛开展茶文化活动、普及茶文化知识、发展名优茶、提倡“多喝茶、喝好茶”的推动下,有力地促进了茶叶的多元化消费,促进了中国茶叶生产、贸易、茶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连续几年来举办茶文化节,使得人均茶叶年消费量达到了900多克。又如,福建省安溪县,原来是个贫困县,近几年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特别是连续几年来举办的“茶王赛”活动,使该县特产乌龙茶“铁观音”的身价大大提高。茶叶市场越来越繁荣,茶农也富裕了,从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安溪县也成了福建省的经济强县。茶文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类似例子很多。近几年来,茶叶产区名优茶的开发,借着茶文化热的东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名优茶产量增加了,卖价提高了,茶农收入也增加了,从而为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近几年来,茶区各地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纷纷加强有关旅游文化设施的建没,建成了一批有茶文化内容的旅游景点。如四川永川的“茶山竹海”、广东梅州的“雁南飞”、福建漳州的“茶叶博物院”、四川峨眉山的“竹叶青茶叶观光园”、杭州的“梅家坞茶文化村”等等,都受到了中外游客的欢迎,同时也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中国各地城市茶馆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城市茶馆大约有三万多家。茶馆业的兴起,不仅有利于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的发展,而且现代茶馆业也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还有,近年来,茶叶深加工产品和茶饮料新产品的开发,广义而言也是茶文化繁荣的又一个方面。茶叶市场的多元化和茶叶产品的多元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这对拉动茶消费,促进茶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最后,必需提到的是,这几年来,中国茶叶的出口也有了较大的增长。2004年中国茶叶出口28.02万吨,比十年前的1995年(16.66万吨)增长了68.2%。茶叶出口的增长中,也有茶文化的因素。一是中国的茶文化活动,给不少国外来访者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多种名优茶的色香味品质,让不少国外茶客心动和信服。通过茶文化活动,提高了不少名优茶的信誉;二是中国是一个盛产绿茶的国家,绿茶的营养价值和药效价值是其他茶类不可比拟的,所以中国绿茶的出口量增加较多;三是中国是一个多茶类的国家,普洱茶、乌龙茶等特种茶类,其品质风味更为不少国外茶客所吸引,所以这些特种茶的出口也有增长。
作者简介:
程启坤: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姚国坤: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浙江树人大学教授
第五篇: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这里曾经是一片片荒芜的山坡,可如今,满山翠绿,格外招人喜爱。
11月27曰,农业部种植业司级调研员封槐松,在省农科院果茶所主任、省首席茶叶专家龚自明等数名专家陪同下,冒着凛冽寒风实地考察大悟县三里城镇万亩茶园,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确定明年鄂豫两省26县市茶叶现场会在大悟召开。
有资料显示,2009年,该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5.3万亩,茶叶总产量2451吨,产值达到2.8亿元,茶叶已成为该县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立足优势,选准一条发展路子
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大悟县,其山场面积多达200多万亩,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茶叶生长,产茶历史400多年。民间有朱元璋在少华山(今大悟山)悟道、种茶的传说。近年来,该县开发出了悟道、大悟山、大悟寿眉、双桥毛尖、金鼓露毫等一批国家、省知名品牌。然而由于规模小,一直在提篮小卖、自给自足的圈子中徘徊,茶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面对已有的基础和发展现状,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该县进行了认真反思。该县先后组织县、乡镇负责人到英山等地学习考察,由县办、农业局进行了全县茶业产业大调查,写出了《聚合资源,统一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调查报告,印发到县直部门和各乡镇。全县开展了大讨论,形成了共识:大悟的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开发生态资源,提升茶叶产业,是富民兴县,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湖北茶叶大县的发展目标。计划到2015年,全县良种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9000吨,茶叶总产值突破10亿元。
夯实基础,狠抓“两大工程”
抓茶叶基地开发的标准规模工程。重点建设以三里柏园、芳畈悟峰、刘集金鼓、黄站万寿寺为中心的四个万亩茶叶板块;城关双桥、新城长岭、夏店石咀、彭店青松岭、宣化玄坛、丰店罗岗、高店寨鸡山为中心的七个5000亩茶叶板块;以及50个500亩以上的种茶专业村。同时,采用集中连片的办法,使茶叶基地规模化、特色化。
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实行“一个基地,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责任,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责任制,对已开发的基地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长年跟踪服务,做到有求必应,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转第三版)
突出特色,创新方法。实行自主开发,以农户为投资主体,由镇村统一调整开发面积,统一翻耕,统一抽槽,统一标准,统一机械操作,避免分散作业困难和人资浪费;实行招商引进开发,对开发大户实行全程挂牌服务,并指派一名县领导和一名技术人员对口帮扶,解决基地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近6年,全县共引进严四毛、谈汉波等老板50多位,引进资金过亿元。
抓龙头企业的培优工程。悟道茶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与中小型茶场或茶农开展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的联合,用联合、租赁、买断经营权等形式,网络基地25000多亩,2006年被孝感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2009年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公司生产的“悟道茶”2008年获“中绿杯”金奖。
推行“茶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茶叶产业。依托寿眉茶叶公司、大悟山茶场,茶农按照企业提出的标准在基地上进行生产。2009年悟道、寿眉等两家茶叶公司跻身于湖北绿茶第一方阵行列。
整合资源,突出三大重点
突出品牌统一。大力整合品牌资源,树立大品牌意识。针对大悟茶叶品牌过多过乱的实际,县茶叶产业协会推出了一批“大悟绿茶”包装,全县茶叶企业采用联营和保留原有品牌逐步过渡两种办法,把全县近30个茶叶品牌统一到“大悟绿茶”品牌上来,形成市场合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突出市场开拓。为了拓展大悟绿茶销售市场,先后在大悟县城、孝感市、北京市建起了大悟绿茶专营中心。专营中心强化市场硬件和软件建设,集评茶、品茶、售茶、休闲、娱乐于一体,具有信息收集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等功能。今年,该县政府在武汉举办品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悟茶的知名度。同时,各茶叶生产企业,经销大户到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到大型超市设立专柜,建立销售网络。
突出标准化生产。从建园环节抓品种改良,推行茶树品种良种化。近几年引进福鼎大白、鄂茶5号等种子120多万公斤,对本地茶品种进行了更新换代;同时本着“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积极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在四姑镇、芳畈镇建起了2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片,全县共推广无性系茶园10000多亩。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行病虫无害化治理,大力推广“猪(牛)-沼-茶”生态模式,抓名优茶炒制和机械的推广。目前,引进了浙江绿峰机械厂在大悟设立经销点,并举办了名优茶机械制作技术培训班。
加大扶持,构筑四大保障体系
组织领导体系。从2004年起,该县成立了大悟县茶叶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各乡镇抓好茶叶产业发展。
培训推广体系。在整体推进茶叶发展过程中,组织人员编写技术资料,按农事季节印发到农户;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以县党校、县农广校、乡镇农业中学为
阵地,邀请省茶叶专家来大悟讲课,每年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基本做到了培训到基地、到农户。
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茶叶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修订完善大悟绿茶地方标准,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各个环节全程实行标准化。完备检测机构及设施,加强对茶叶产品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跟踪检测监控,确保产品卫生质量安全。
政策扶持体系。县政府每年筹措200万元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其中,重点对新开发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认证,认证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4000元奖励;对发展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面积50亩以上的奖励10万元。
http:///news/todaynews/xgw/xgxwzx/201008/t13855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