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课时学生自学案
第二课时(学生自学案)
教学要点:自学本文,回答以下问题。
导读: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
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擅长()绰号()刷浆()难堪()
一瞅()发怔()褒贬()怵()抠()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
擅长:
阔绰:
天衣无缝:
发怔:
大名鼎鼎:
二、1.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落序号,(提示:删选信息法)
课文讲述了天津街头两位卖 _______________ 的高手杨七和扬巴 ,杨七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杨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在给____________-进献茶汤中, _ 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让杨家茶汤名满津门。
2.文章刻画了好嘴杨巴和杨七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请说说两人各“奇”在什么地方。
(采用跳读的方式,快速将文中体现两位奇人高超手艺的语句勾划出来。).杨七和杨巴
“奇”在什么地方?
3.“中堂”是个什么官?李中堂来到了天津,官员们举荐了哪种小吃?为何单单举荐杨家茶汤?杨七杨巴进献茶汤与往日有何不同?李中堂为什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火暴的李中堂了呢?找到对李中堂的描写,并用一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4、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从说话的难度,话语本身,说话的效果以及别人的角度来考虑)
5、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府县道台们对招待吃食的计较,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心理?)
五、拓展性阅读:
练练你的好嘴
1、假如你遇见一位要过马路的盲人,他正在摸索探路,而你很想走上前去给他以帮助。那么,你将怎样向他表明你的意思?
3、上课时,另外一个同学讲小话,而老师批评了我,认为是我讲的,这时你应该怎说?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作业:
课下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并就其中最感兴趣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春(第二课时)》学案
组名: 姓名: 乐学()善学()勤学()【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合作探究】 读第3自然段做题.1、在描绘春草图时,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____,_ __ 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这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钻”这个字该如何去理解呢?____________ _____ 读第4自然段做题.2、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_______ _,_______。这一段可以按照由高到低来排序,你试试作者是由_____写到_________再写到_________“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他们之间的顺序能否颠倒? _______________ 有句古诗叫做“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春天写活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这句话中,“闹”也比较有新意,你能体会吗? 3 在春花图中,有暗写阳光和春风的句子,你能写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读第5自然段做题.4 春风图中,有采用引用的手法的句子,找出来,看看谁默写的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来聪明的孩子们,把它默写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春风图,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角度来写春风的。第一个角度突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类推第二,第三个角度分别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本身是没有声音的,例如春风图中“风轻悄悄的”,但是在春风图中,风变成有声音的了,你能找出来作者的风是哪几种声音构成的春天交响乐吗?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读第6自然段做题.6、作者写的是江南的春雨,开头第一句,写出江南春雨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 _______ 作者对连绵的春雨是什么态度呢?______________你从哪两个字看出来的啊?____ ____
7、写出 “看”后面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比喻突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你能找出暗写春风的句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作者写了哪几种雨中的自然景物?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为什么要写自然景物,有何作用? “静默”二字用的最妙,你能体会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四个侧面写出了春景的美,而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春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知道这种表现方法叫什么吗?____________ ____ 读第7自然段做题.9、在迎春图中,为何要挑选风筝来描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中有个词语照应前文中的“春花图”的“赶趟儿”,找出来?________________ 如何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含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朱自清的五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了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________________ __感情读第8、9、10自然段做题.1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写出了春天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写出了春天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写出了春天的。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12、合作到现在,你感觉到这篇文章的优美吗?来,可爱的孩子们,为了增加你们的语言积累,感悟美丽的春天,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一起把文章背诵出来,看看组内谁背的最好,谁读的最有感情!大家为他(她)加油!【课堂小结】: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 文。在绘春中,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来展示春的新,美,力,构思巧妙。【当堂检测】(活学活用,知识迁移)
1、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 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①像牛毛 ②像花针 ③像细丝
3、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A、B两句任选一句)[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来源:Z.xx.k.Com]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阅读文段,做题。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本文指__________ 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 __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 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① ② ③ ④ 答: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和 的特点。【拓展延伸】熟读成诵 1.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有关春天的诗句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3.含有“春”字的成语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春光明媚: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春晖寸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春露秋霜: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春梦无痕: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春葩丽藻:比喻美妙的言谈。春笋怒发: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春蛙秋蝉:春 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春雨如油: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寒木春华: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4.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 ●春光明媚: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到处是郊游踏青的人群,有老年人的慈爱满意,有情人的欢乐开怀,有孩子的天真笑容。恍忽间明白:春光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春雨绵绵:春雨和着春雷、随着春风、淅淅沥沥飘来。春雨如丝、如雾、如烟、如潮。透着这缕缕蚕丝,世界的万物如同淡淡、蒙蒙的写意画,忽隐忽现。●春:春天在哪儿 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格言警句: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第三篇:《长恨歌》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刻理解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忠贞与执著,完成对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理解掌握诗歌抒发情感的表达技巧。
3、感知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堂探究
一、学习第三部分
1、对照注释,自读诗歌第三部分。标注出不明白的地方。
2、思考:本部分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学习第四部分
1、对照注释,自读诗歌第四部分。标注出不明白的地方。
2、思考:诗人在表达主人公情感的时候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请具体分析。
3、请分析“闻道汉家天子使——花冠不整下堂来”中太真仙子的心理变化。
4、相思哀怨的太真更漂亮动人,请找到具体诗句赏析。
5、与汉使相别,太真做了什么?反映了太真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拓展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感知诗歌的艺术特色。
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长恨歌》首先打动我们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这一特点给了这部作品以小说色彩和诗歌特质。从叙事方面看,本诗情节完整、曲折,详略得当。对李、杨的爱情生活是浓彩艳抹,对安史之乱、杨妃之死等则是一笔带过,显示了诗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从抒情方面看,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太液芙蓉未央柳”到“迟迟钟鼓初长夜”,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在苦苦求索之后,诗人又在最后,用浪漫主义笔法,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真正爱情的凄婉、美丽与高贵。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反复抒情,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最张达到了高潮。
当堂达标
1、正确默写名句
(1),对此如何不泪垂。(2)春风桃李花开日。(3)玉容寂寞泪阑干。(4),天上人间会相见。(5)七月七日长生殿。(6)在天愿作比翼鸟。
2、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掌握,请概括唐明皇及杨贵妃的人物形象。
3、请整理全诗运用的表达技巧。
课后巩固
完成同步学程100页9-15题。
附:诗文内容解读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吴文英《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7、时光辗转,哪些词可看出玄宗依旧沉浸在过去?
——“多秋草”、“红不扫”,沉迷于悲痛和回忆中。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漏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8、哪些词语说明玄宗的思念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强烈?
——“未成眠”、“迟迟”、“欲曙天”、“谁与共”
9、诗人是如何表现玄宗的孤独凄凉的?
——“冷”、“寒”、“白发新”、“青娥老”对应“别经年”,度日如年,孤苦眷恋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道士名为杨通幽。招致魂魄是先秦就有的一种巫术,《楚辞》中就有《招魂》。汉武帝就曾让方士招李夫人。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转教小玉报双成。
——陈鸿《长恨歌传》: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阙,西厢下有洞户东向,窥其门,署曰“玉妃大真院”。方士抽簪叩扉,有双鬟童女,出应门。方士造次未及言,而双鬟复入,俄有碧衣侍女至,诘其所从来。方士因称唐天子使者,且致其命。碧衣云:“玉妃方寝,请少待之。”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yǐ)逦(lǐ)开。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mèi)飘飖(yáo)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10、杨玉环得知是玄宗来寻找,心情怎样?诗中如何体现?
“梦魂惊”——震惊;“徘徊”——犹豫、不安;“花冠不整”——激动;“寂寞泪阑干”——思念
——阑干:眼泪纵横。白居易《琵琶行》:“梦啼妆泪红阑干”。
——苏轼:“要看梨花枝上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11、杨玉环对他们的爱情是什么态度?
——“含情凝睇”、“日月长”、“旧物表深情”、“心似金钿坚”杨依旧念念不忘,忠贞坚守。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曹植:“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2、结尾发誓的时候为什么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而不说“此情绵绵无绝期”?
——悲剧,乐极生悲,乐极生恨,天人隔绝。
13、怎么看待这个“恨”与本诗主题的关系?参考课后解说,你同意哪种说法?
——陈鸿《长恨歌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本诗在白的诗集中被归入“感伤类”,而没有归入“讽喻类”
讨论:
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女色祸国”一说,试举例。你认为这样说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夏:妹喜;商:妲己;周:褒姒;吴:西施;汉:貂禅;陈:张丽华;唐:杨玉环;明:陈圆圆
——罗隐《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徐夤《开元即事》:
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狄归昌《题马嵬驿》: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资料来源:
1、葛兆光《唐诗选注》
2、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
3、马茂元《唐诗选》
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修改版
《长恨歌》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忠贞与执著,完成对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理解掌握诗歌抒发情感的表达技巧。
3、感知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堂探究
一、回顾第二部分内容,背诵名句。
二、诵读三、四部分。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对照注释,自读诗歌第三部分。标注出不明白的地方。
2、思考:本部分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对照注释,自读诗歌第四部分。标注出不明白的地方。
2、思考:诗人在表达主人公情感的时候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请具体分析。
3、请分析“闻道汉家天子使——花冠不整下堂来”中太真仙子的心理变化。
4、相思哀怨的太真更漂亮动人,请找到具体诗句赏析。
5、与汉使相别,太真做了什么?反映了太真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拓展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感知诗歌的艺术特色。
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长恨歌》首先打动我们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这一特点给了这部作品以小说色彩和诗歌特质。从叙事方面看,本诗情节完整、曲折,详略得当。对李、杨的爱情生活是浓彩艳抹,对安史之乱、杨妃之死等则是一笔带过,显示了诗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从抒情方面看,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太液芙蓉未央柳”到“迟迟钟鼓初长夜”,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在苦苦求索之后,诗人又在最后,用浪漫主义笔法,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真正爱情的凄婉、美丽与高贵。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反复抒情,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最张达到了高潮。
当堂达标
1、正确默写名句
(1),对此如何不泪垂。(2)春风桃李花开日。(3)玉容寂寞泪阑干。(4),天上人间会相见。(5)七月七日长生殿。(6)在天愿作比翼鸟。
2、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掌握,请概括唐明皇及杨贵妃的人物形象。
3、请整理全诗运用的表达技巧。
课后巩固
完成同步学程100页9-15题。
附:诗文内容解读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吴文英《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7、时光辗转,哪些词可看出玄宗依旧沉浸在过去?
——“多秋草”、“红不扫”,沉迷于悲痛和回忆中。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漏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8、哪些词语说明玄宗的思念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强烈?
——“未成眠”、“迟迟”、“欲曙天”、“谁与共”
9、诗人是如何表现玄宗的孤独凄凉的?
——“冷”、“寒”、“白发新”、“青娥老”对应“别经年”,度日如年,孤苦眷恋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道士名为杨通幽。招致魂魄是先秦就有的一种巫术,《楚辞》中就有《招魂》。汉武帝就曾让方士招李夫人。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转教小玉报双成。
——陈鸿《长恨歌传》: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阙,西厢下有洞户东向,窥其门,署曰“玉妃大真院”。方士抽簪叩扉,有双鬟童女,出应门。方士造次未及言,而双鬟复入,俄有碧衣侍女至,诘其所从来。方士因称唐天子使者,且致其命。碧衣云:“玉妃方寝,请少待之。”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yǐ)逦(lǐ)开。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mèi)飘飖(yáo)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10、杨玉环得知是玄宗来寻找,心情怎样?诗中如何体现?
“梦魂惊”——震惊;“徘徊”——犹豫、不安;“花冠不整”——激动;“寂寞泪阑干”——思念
——阑干:眼泪纵横。白居易《琵琶行》:“梦啼妆泪红阑干”。
——苏轼:“要看梨花枝上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11、杨玉环对他们的爱情是什么态度?
——“含情凝睇”、“日月长”、“旧物表深情”、“心似金钿坚”杨依旧念念不忘,忠贞坚守。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曹植:“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2、结尾发誓的时候为什么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而不说“此情绵绵无绝期”?
——悲剧,乐极生悲,乐极生恨,天人隔绝。
13、怎么看待这个“恨”与本诗主题的关系?参考课后解说,你同意哪种说法?
——陈鸿《长恨歌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本诗在白的诗集中被归入“感伤类”,而没有归入“讽喻类”
讨论:
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女色祸国”一说,试举例。你认为这样说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夏:妹喜;商:妲己;周:褒姒;吴:西施;汉:貂禅;陈:张丽华;唐:杨玉环;明:陈圆圆
——罗隐《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徐夤《开元即事》:
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狄归昌《题马嵬驿》: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资料来源:
1、葛兆光《唐诗选注》
2、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
3、马茂元《唐诗选》
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第四篇:论语十则学案第二课时
《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儒家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2 积累文化常识,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3 品味经典,启迪心灵,涵养人生。学会以现代的眼光审视经典。
二、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学习掌握,常用文言句式的熟悉与学习,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品味《论语》,掌握其中的内涵,并联系自己学习及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 问:孔子与《论语》
相关概念:“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二、课文学习
“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公冶长”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雍也”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4“述而”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分条目梳理所学文言知识及文言现象。
2、选择所学论语内容中你最有感触的语句,就一方面展开写一篇300字的短文谈谈你的收获或启发。
五、教学反思
论 语 十 则
品味经典,启迪心灵,涵养人生。
讲课人:崔刚波
第五篇: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嫩江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琵琶行》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课堂导入】(齐读或背诵小序到第二段)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 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学习过程】
1、齐读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2)琵琶女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朗读第四段: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朗读最后一段:。
【课堂小结】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2、拓展练习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2)(3)(4)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