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
茶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叶进口国绿色壁垒的日益森严,我们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更加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六方面关键控制技术。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的最佳途径。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结合省级特色优势茶叶区域布局规划,有特色地开展优势茶叶基地建设,并以优势基地为依托,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加快规模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基地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确保茶叶质量稳定,形成茶叶质量优势。同时,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以当地适宜品种为主,大力推广安吉白茶、龙井
43、乌牛早、迎霜等无性系良种,全面提高茶园基础素质,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为此,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完善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操作规范,加强病虫草害科学预测预报,重点做好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生物肥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使用农药,从2005年7月1日起,全县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甲胺磷(2002年7月1日已禁止销售)、呋喃丹(克百威)、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甲拌磷(3911)、五氯酚钠、杀虫脒、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包括各种异构体)等农药及其混配制剂,从生产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3、茶厂优化改造技术。目前部分茶厂加工设备陈旧、加工环境较差、卫生条件恶劣,存在着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隐患,已成为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
节,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安全,必须全面改造。茶厂优化改造应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以《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省地方标准为依据,以茶叶产量或面积为基准,统一规划,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小茶厂,重点改造和建设选址恰当,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加工厂。优化改造茶厂应分期分批更新厂房设备,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加工环境,消除卫生安全隐患,生产规模以年加工大宗茶30吨或承担300亩左右丰产茶园的加工任务为宜。
4、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茶叶加工与拼配过程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而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是保证茶叶加工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要求茶厂管理按企业法人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实施行业登记与管理制度;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从业人员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
5、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施标识管理,在包装上张贴茶叶原料信息标志,标志信息包括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6、两端质量检测技术。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茶叶原料质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出口茶
厂要及时掌握茶叶进口国农残限量标准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变措施,提高质量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农残超标事件的发生。
第二篇: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叶进口国绿色壁垒的日益森严,近几年茶叶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单纯的追求产量到质量到今天的安全质量生产的转变,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把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今后茶叶生产的重要问题来抓。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关键控制技术。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有利优化茶类结构和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也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
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科学肥培管理,减少化肥污染。
(1)茶园施肥。尽量选用氮磷钾合理配比的复合肥,避免单一元素肥料造成的污染。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则:做到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磷钾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量一般按每采收100公斤干茶计算,每年施纯氮12.5-15公斤,一般投产茶园,氮磷钾比例为4:1:1,幼龄茶园比例为2:1:1,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 40:60。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撒施、沟施并用,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种类基肥采用饼肥、栏肥、有机复合肥为主,追肥一般采用速效的化肥为主。此外科学根外施肥,注意钙、镁、硫、铁、锰、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2)茶园病虫防治。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
A.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毛虫、茶尺蠖、茶细娥、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D.科学施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一是要按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适时、适量地选用对口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提倡农药的合理混配,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用药,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次数,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二是要减少普治,尽量做到挑治、一药多治,合理轮换农药品种;三是要科学选择施药器械,进行低容量喷雾,调整喷药时的高度,提高防效,减少农药用量。我们大力推广对蜘蛛杀伤力小,对害虫防效高的化学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保护蜘蛛与控制害虫的协调。要改变见虫就治,乱用滥用农药的习惯,要做到达标防治。乱用滥用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产生,害虫发生再猖獗,即虫越治越多,农药防效下降。
3、茶叶清洁加工技术
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的改进。硬件设施改进指的是茶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软件设施改进指的是改进茶叶加工技术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新建的加工厂,加工厂的厂址应选择距离居民区、公共厕所、垃圾场30米以上,距离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500米以外,且要处在污染源烟囱高度50倍以上,加工场的废物排放处理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已建的初制茶厂,对加工设备陈旧、机械设备不配套,设备老化;厂房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厂规模小;区域布局散、卫生质量状况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那些茶厂,要通过对茶叶加工厂的改造,实现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建章立制,实现了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
4、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
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农事档案,记录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5、两端质量检测技术
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茶叶原料质
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超标事件的发生。
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商品茶包装销售的全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生产过程,才能实现茶叶质量安全。
更多技术请点击,中国农业网
第三篇:茶叶质量安全
茶叶质量安全
2012年央视3.15晚会播出,以“共筑诚信 有你有我”为主题,这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22个315晚会,晚会曝光了一系列不诚信的、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的生产经营行为。其中包括:中国电信为垃圾短信提供渠道获巨额收入;麦当劳违规操作,食品保质日期随意更改;家乐福售卖过期鲜肉产品,三黄鸡变身柴鸡价格涨一倍;中华学生爱眼工程被曝以慈善名义敛财等等。
了解了这么多不诚信的生产经营行为,又带着之前听过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等的新型名词,让我们不得不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深深的隐忧。当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侵蚀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时,我们不得不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茶叶作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茶叶的质量与安全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茶叶质量安全包含了质量与茶叶安全,茶叶的质量是指“茶叶的特性及其满足消费要求的程度”,茶叶的安全是指“长期正常饮用茶叶对人体不会带来危害”。通过检查,茶叶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为70%,主要涉及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涉及人体健康问题。另外,标注不规范、茶叶包装等都影响到茶叶的好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表示,“茶叶是一种适用面和覆盖面都比较广的产品,从广义角度讲,茶叶应该是一种大众饮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现在,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拥有着文化底蕴的茶叶,更是在产品质量过硬的前提下茶叶带给人们的健康。” “质量安全是茶叶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茶叶的生命线。”八马茶业总经理王文礼如是说。确实茶叶质量安全是人们放心品茶的第一步。据了解,我国茶叶的安全问题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了80年代末农药残留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由于国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和欧盟等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使得我国农药残留问题再度浮现。随着市场需求改变加之监管不力,有出现添加香精色素的情况出现,虽然少见,但对不懂茶或刚入门的消费者还是具有一定危害的。现今,我国茶叶安全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农药残留
欧盟从1999年来已先后颁布了四次茶叶农残标准,有如下几个变化:
A、检验农药的类越来越多,由99年前的7种扩大为2003年的193种,不仅有农药,目前已包括有增效剂,如八氯二丙醚(S―421)。
B、MRL标准日趋严格化,用食品最小检出量(LOD)作为MRL标准由99年的0%至2003年的93.8%。
C、从2003年7月25日起规定了第一批320种农药停止在市场上销售,其中也包括一些我国茶叶应用的品种,这些农药的MRL估计都将按LOD标准执行。目前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目前情况有所好转。总体超标率已由1999年的>80%,降到2003年的18%左右。从不同茶类来看,乌龙茶、花茶高于红、绿茶。超标的农药种类目前以氰戊菊酯、S421、甲氰菊酯居前三位。
②铅是一项在茶叶中问题日益突出的重金属,由于我国的茶叶国家标准规定得过严,为2mg/kg,因此超过2mg/kg的茶样仍然较高,但最近国家标准将改为5mg/kg,国际上的标准大多为5mg/kg,因此铅的污染来源问题将会有明显改善。铅在不同地区的污染源并不相同,应加以明确,然后采取措施控制。
③细菌污染。这在欧盟、日本、美国等茶叶进口国有的已列入检验标准,有的即将列入标准,我国茶叶中超标率很高,应引起重视。
④其他污染物。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关键控制技术。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的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运用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加工人员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商品茶包装销售等多项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茶叶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安全。
诚信如磐、责任如山,诚信与责任始终是企业立足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把诚信与责任加注到茶叶的生产经营之中,时刻谨记茶叶质量安全的标准,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生产销售品质上乘、安全过关的神奇东方树叶,并把茶叶的品质与精髓加以弘扬,是当今茶业界的重中之重。
第四篇:茶叶采制质量控制要求
茶叶采制质量控制要求
1.采青
1.1时间:上午9:00—— 下午4:00 前
1.2尽量减小采露水茶青,不采雨水茶青。
1.3茶青不准带鸡臂蕾,不扭伤,不压伤,不抓伤,不晒伤,严禁带手套或其它有损共茶青行为的方法或工具。
1.4分级别按要求采摘,不得随意降低茶青采摘标准。
1.5每茶篓茶青不超过3公斤,无特许超一罚一。
1.6收青茶筐每担不超过35公斤。
1.7茶青从茶山运输到茶厂不得超过60分钟。
1.8一次性采摘干净,上午摘,下午捡,采一片,捡一片,确保下季茶青生长有季节性和均匀性,避免多次重复采摘,影响下季茶的季节,防止成四季不分。
2.晒青
2.1品种、产地、等级分开,上午、下午,隔夜茶青分开,干茶菜,湿茶菜分开,老嫩分开。
2.2均匀,厚薄适中,晒青到位。不晒伤,不轻晒,不死晒,掌握茶青适度晒青,恰到好处。
2.3一心两叶茶青摇青次数应不少于4次,一般茶青摇青次数不少于3次,且每摇笼不得多于40公斤茶青,转速第一次不得超过20转/分,第二次不超过30转/分,第三、四次视茶青制作时间而定。
2.4摇青后,应注意叶温,注意茶叶发酵情况,春茶宜用堆放或篓装保温发酵。待茶青达到所需发酵香度方可下锅刹青。
2.5干湿适中均匀,易成形。
3.刹青(炒青)
3.1检查炒青机皮带,加油,清扫锅内外杂物,清洁场地。
3.2备足燃料,确保锅温稳定,一般保持在180℃—220℃之间。
3.3锅温不够,茶青发酵时间不够不能下锅,避免锅温过高。
3.4准备好下锅茶青,出锅茶笠工具。避免茶青生熟相混。
3.5掌握温度,掌握时间,勤检查,确保茶青炒熟而不炒焦,干湿适中,避免焦尾。
3.6密切配合,看青,烘干工序,控制速度,确保炒得及时,又不失时,又不造成烘干压力,积压。
3.7控制茶青量,每锅投青量不得超过30公斤,小炒锅不超过15公斤。若茶青不合量,则分为二锅进行。不能多,只能少。
4.揉捻
4.1加油,检查皮带,清除杂物。
4.2控制刹青速度,控制每机茶青量10-15kh,原则一炒分二揉。
4.3控制揉捻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不得超过15分钟。
4.4控制压力每次揉捻应逐渐加压,避免一次性压死。实行二松二紧的揉捻方法。确保揉捻成形,又不产生过量茶碎。
5.初烘(水焙)
5.1备足燃料,加油,检查皮带,清扫场地。
5.2控制刹青,揉捻速度,确保烘焙质量。
5.3控制温度初烘不低于120℃,不超过150℃。
5.4控制茶团,控制焦尾,控制茶碎。
5.5干湿适中均匀,易成形。
6.速包、团袋、打散、复炒成形
6.1检查各种机械油、皮带、电路,清扫场地,准备足够布巾、布袋。
6.2控制初烘速度,控制初烘干湿度。
6.3控制各袋均匀度,要求台称过磅定标,不少于6公斤,不超过10公斤。
6.4速包程度匀称、硬度控制。
6.5球茶压力控制、适中、确保成型。
6.6时间控制,不少于6分钟,不超过15分钟。
6.7复炒不宜过干,避免茶碎。
7.烘干
7.1备足燃料,检查电、皮带等,清理杂物,确保场地卫生。
7.2控制全过程速度,配合看青速度。
7.3控制温度,不低于80℃,不超过120℃。
7.4控制茶团,控制茶末。
7.5控制水份确保水份低于2%以下。
7.6烤干而不产生焦味,不烤死叶底。
8.包装、运输
8.1控制重量,每袋重不得超过25公斤,规格标准,每袋25公斤。
8.2严禁压踩,采取抖动装袋法。
8.3不超过高堆放,最理想排放。
8.4减少二次运输,减少茶碎。
8.5严禁混载,茶叶上不压其它东西,慢上车,轻下车,尽量减少茶碎。
9.茶叶等级分类
按企业标准(Q/DBXY01-1999)表1的要求执行。
10.净含量偏差要求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茶叶》表2的要求执行。
1.听从指挥,不从者,停工或扣工资。
2.按地段,按顺序排列采摘,大行二人或4人,小行一行一人,或头尾对采。
3.死菜,烂叶多者,停工检查,扣工资,调整后再开工。
4.每篓限重3公斤,超一罚一。
5.每篓5只鸡臂蕾,或老枝者不计当次斤数。
6.无按标准,无按要求采摘的视情节轻重,由带队人员作出处罚。
第五篇:质量保证体系-关键工序质量控制
230省道吴江北段养护改善工程A8标项目部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
一、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
1、我部总公司通过ISO992质量体系认证,我们的质量方针是:建桥筑路。每人每岗每工序,按规范作业,持续提高,全心全意创精品,让业主满意。
2、质量目标
我部在本工程上的质量目标是:创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内在质量,一流的外观质量,一流的沿线设施,一流的环境景观,一流的档案管理。
二、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过程
本项目工程由若干个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通过由工序质量保分项工程质量,分项工程质量保分部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保整个标段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同事质量控制过程中也是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查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在施工开始时做好工程评定单元划分,以便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
2、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
影响施工质量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既:“人、机、料、法、环、”,施工过程中紧紧围绕五个影响因素,采取因果分析图的方法。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3、质量控制的原则
为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采取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1)坚持“以技术人员为核心,广大职工为主体”;
(2)坚持“以预防为主”;
(3)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
(4)坚持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4、各分项工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要点:
三、质量保证措施
1、抓好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深入贯彻执行GBT/T19002-ISO9002质量体系,结合本工程的合同要求,将总公司质量体系延伸至本工程项目中。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组织生产,开展日常质量活动,并通过开展内部质量审核认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质量目标。
(1)对全体职工进行质量教育。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2)制订质量大纲,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图纸会审、坚持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坚持施工技术交底、坚持技术培训),把好“五个关”(施工程序关、过程控制关、操作规程关、原材料检验关、工序交接关);
(3)制订奖罚办法,把每人所在的岗位所承担的工程质量好坏与经济效益挂钩;
(4)做到“五不施工”(图纸不明、设计意图不明、材料质量不满足、设备不完善、工序交接不清),执行“三检一评”制度(三检:自检、互检、专业检查,一评:质量等级评定);
(5)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工序质量的好坏,施工操作者是关键。
施工操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操作技能,特别是重点部位工程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工种,操作者必须具有相应工种岗位的实践技能,必须做到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施工操作中,坚持“本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牢固树立“上道工序为下
道工序服务”和“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坚持做到不合格的工序不交工。做到工前有交底、工中有检查、工后有验收的“一条龙”操作管理办法,确保施工质量。按已明确的质量责任制检查落实操作者的落实情况,各工序实行操作者挂牌制,督促操作者提高自我控制施工质量的意识。
推行工序作业样板制,以点带面,达到全面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作业的目的。对质量要求高或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的部位和工序,应制定专门的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并作为施工组成部分。施工前,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对施工队、班组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6)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a.施工期间如发现工程质量事故,应对事故现场摄影或录像,对重大事故要保护现场。项目经理应立即报业主、监理工程师。随后进行事故原因调查分析,拟定处理方案和预防措施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b.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后,项目部应遵循“三不放过原则”。即不查清不放过,主要事故责任者不受到处罚和职工未受到教育部放过,防范措施不具体不放过;
c.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如有下列行为应加重对直接责任者的处罚; d.对已发生的质量事故处理要做到:事故原因有结论,处理有结果,纠正和防范有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2、工地试验室配备足够的测试人员及检测仪器,全面对工程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并按照现行的部颁规范、规程的要求,对分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认定,指导施工生产;
3、配备一定的质检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中严格执行监理程序,接受现场监理工程师的抽检,并与监理工程师共同把好质量关;
4、钻孔灌注桩时施工,派多名技术人员现场监督,对桥梁的预应力施工派专人负责;
5、结构砼施工采取:
a.结构外露砼表面采用大块钢模板或涂塑板施工,浇筑砼前将模板表面清理干净; b.浇筑砼过程中避免砼浆溅在模板表面。当砼落差较大时,使用串筒;
c.新浇筑的砼适时采用洒水或覆盖保温的办法,养生至少延续7天;
d.预应力张拉采用应力控制为主,以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偏差满足±6%以内要求作比较核实,并定期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
e.存料场地面做硬化处理,防止泥土污染原材料。
四、质量保证体系
明确项目经理为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项目总工程师为工程质量直接责任人,建立以项目总工程师直接领导下的工程技术、试验、测量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以项目质检工程师直接领导下的试验、测量、质检三位一体的质量检测体系。项目总工程师根据各分项工程的具体要求,制定工程质量计划,编写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技术要求,施工要点等资料,分发各工程分布现场技术负责人用以指导施工。项目总工程师、各工程分部技术负责人、现场质检员是工程质量的具体实施者。项目总质检工程师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根据施工计划,制定本项目工程质量检测计划,明确检测项目、检测频率、检测办法,制定奖罚方法,分发各施工分部质检员,负责检测计划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