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土地利用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研究
作者:吴次芳 邵霞珍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4期
[摘 要]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和非理性因素。以往单纯理性、确定性和刚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而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在强调避免或利用规划中非理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规划应是一种动态、协调的思想,强调各方选择的多样性。土地利用规划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的研究补充完善了规划的理性、确定性和刚性理论,有利于规划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非理性;不确定性;弹性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第二篇:IPO抑价 信息不对称 不确定性 非理性行为 风险投资
IPO抑价论文:中国创业板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了破解这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创业板市场在酝酿了十余年后终于得以破茧上市。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资本市场体系相对于西方来说还很不完善,IPO市场抑价现象也比较严重,而对于我国新生的创业板市场来说,这些问题更为严重。因此,研究中国创业板公司IPO抑价问题,对完善中国创业板市场体系、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以及改善中国资本市场运营环境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阐述我国创业板的特点、定位以及创业板公司的特征。然后结合我国创业板和主板IPO当前的实际情况,运用描述性统计对比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层层递进地研究我国创业板公司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①创业板IPO抑价率高于主板。②创业板抑价并不是由于一级市场折价发行,而是二级市场上由于公司规模小,容易被炒作,同时中小投资者准确把握创业板公司价值的能力较低,投机心理也较主板市场严重,导致更多非理性投资行为,把首日收益率推高所致。③我国的风险投资家出于谨慎投资策略,往往对公司的投资有限,股本占比过小...【英文摘要】In the progres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MEs have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hina’s economy.In order to solve the financing issues of SMEs, the GEM finally
emerged after a decade’s preparation.However, providing that our economic society is in transition period, our capital market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west is still far from the perfect, heavy IPO under-pricing phenomenon maintains.With regard to China’s new-born GEM, these issues have been more obvious.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关键词】IPO抑价 信息不对称 不确定性 非理性行为 风险投资
【英文关键词】IPO Underpricing Information Asymmestry Uncertainty Irrational Behavior Venture Capital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中国创业板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4-5绪论9-12研究方法9-1010-1112-20
ABSTRACT
5表目录8
摘要
图目录8-9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9
1.3 技术路线10
1.2 研究思路和1.4 文章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11-122 文献综述
2.22.1 不对称信息下的 IPO 抑价理论12-1
4完全信息下的 IPO 抑价理论14-15论15-18
2.3 IPO 抑价行为金融理
2.3.2 行为金融
2.3.1 行为金融理论15-17
理论与 IPO 抑价17-1818
2.4 风险投资与企业 IPO 抑价
2.5 创业板市场 IPO 抑价现象的文献综述18-20
中国创业板的特点及现状分析20-2620
3.2 创业板的功能定位20-22
3.1 创业板的创设历程
3.3 中国创业板的现
3.3.2 中国
状22-263.3.1 中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22
22-26
创业板公司的现状究26-5026-29中国创业板IPO 抑价影响因素研
4.1 创业板、主板发行上市制度概述4.1.1 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变迁26-27
27-28
4.1.2 我国新股定价方式变迁简介28-2929-4529-30
4.1.3 创业板、主板发行上市制度
4.2 创业板IPO 抑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4.2.1 样本的选取29
4.2.2 模型构建
4.2.4 指标
4.2.3 创业板 IPO 抑价情况30-34
变量选取与假设34-384.2.5 沪市主板和创业板指标变量的4.2.6 多元线性方
描述性对比统计及单因素方差分析38-41程回归结果及检验43-4545-5050-5152-53
41-43
4.2.7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对比分析
4.3 风险投资对企业 IPO 抑价的影响研究5 结论和政策建议50-535.2 政策建议51-52参考文献53-57
5.1 结论
5.3 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和出版著作情况57-58致谢58
第三篇: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和创新
蚌埠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庆祝建党90周年
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和创新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蔡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科学论断和重大命题,这是我们党对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又一个重大创新,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新认识和新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
党的建设科学化,简言之,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达到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特征
1、规律性。规律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党的建设科学与否,区别就在于是否致力于研究、把握、遵循党的建设内部及外部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致力于党的建设内部及外部诸要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党的建设模式,很显然就是党的建设之科学化模式。
蔡平,女,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成都610071)
2、导向性。党的建设科学化不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状态,而是党的建设的目标状态、理想状态、预期状态,是一个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这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导向性特征。
3、相对性。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在某一时期、某一环境、某一形势下被认为是科学性、先进性的党的建设模式,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由于事过境迁而变得落伍过时了。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永无止境的,也是没有终点的。
4、整体性。党的建设科学化既包括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也包括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的领导水平建设等方面的科学化。它是涵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宽领域的整体性概念,同时也是由党的建设整体的科学化所建构和支撑起来的模式。
5、制度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必须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不能依赖于“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也不能依赖于约定成俗、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必须上升到制度安排上,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党建模式、党建思维、党建做法才是科学的,党的建设科学化同时意味着党的建设的制度化。
6、民主性。党的建设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内在统一的。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充分表明:党的建设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党的建设民主化就没有党的建设科学化。党的建设科学化所需要的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都需要通过集体领导,在民主基础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够不断得到提炼而形成。
二、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意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由之路
党的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
2、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客观需要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就必须做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且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原则,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根本目的。只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把党的各项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科学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而绝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顾此失彼。做到党的建设科学化,就能确保科学发展,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路径
1、科学化要充分实现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科学化的一个要义就是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有所规制,有所信物。邓小平率先提出党的制度建设问题,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说:“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外部条件来说,就是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党的执政行为,党掌握的公共权力的运行,要处在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并且使这种监督制度化,避免权力运行的失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内部要素来说,就是要发展党内民主并使其制度化。如何发展党内民主,邓小平提出首先要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他特别强调在执政的条件下,要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心放在扩大党内民主上;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因为民主的基础是权利保障。最后要健全党规党纪,使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互相配套,把党内政治生活纳入制度化轨道。
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推动了党的建设的新发展和党自身的现代化。党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党的十七大总结了党内民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积极成果,提出了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实行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行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线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等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
所以,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过程,就是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的过程,就是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没有制度化,就谈不上科学化。
2、科学化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科学化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就是人的认识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实际,不断深化对于鲜活的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因此,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扬弃、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主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来没有终结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断强调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也是如此,比如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在领导夺取政权和十月革命胜利后退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列宁注重强调集中制,强调党的高度集中统一和铁的纪律,他说:“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在苏维埃政权基本巩固以后,他又注意强调民主制的重要,强调发展党内民主。
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三个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
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带来了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而且带来了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和阶级阶层关系以及利益关系的剧烈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用创新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创新是我们党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创新才可以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胜任领导和执政的使命和责任。
3、科学化要能够掌握运用科学方法
科学化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有效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推动党的建设发展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今天,我们党的健身的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党难于简单沿用过去的方法来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社会已进入利益格局多元、社会群体多元、社会价值多元的时期,党内也不是单一的利益主体,这就不难祈求用一种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和信息网络技术等等。尤其是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加强和提高党的建设水平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党员信息库、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选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简言之,方法科学了,党的建设的科学水平才能切实提高。
总之,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意义,并且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责任编辑:钱学良)
第四篇:对不确定性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管 理 系 统 工 程
学院:商学院
姓名:唐绍勇 班级:管理11-1 学号:201105002050
对不确定性管理的思想的认识和思考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实现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可能导致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化带来的是更高的不确定性,节奏越来越快,情况越来越复杂,前景也越来越难以预料。
如今,在一个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以月甚至以周计算的时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懂得如何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何迅速制定新的战略,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
管理人员通常有可能确定清晰的趋势,把许多目前还不为人知的因素经过正确的分析就可以得到。那些经过最精密的可能性分析之后仍然存在的不确定性,称之为“剩余不确定性”,然而,即使属于剩余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其情况。
多数战略决策者遇到剩余不确定性主要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景清晰明确
在第一层次,经理人员可进行单一性前景预测并精确到足以进行战略开发。尽管企业环境天生就是不确定的,这会使得预测不准确,但预测仍能细微到指向单一战略方向。也就是说在第一层次中,剩余不确定性与进行战略决策是无关的。
第二层次:有几种可能的前景
在第二层次,前景可描述成一些可能的结果或离散的情景。尽管分析有助于确定结果出现的概率,但不能确定会出现什么结果。在第二层次的另一个常见的环境中,一项战略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战略以及那些还不能被观察和预测到的因素。较为典型的情况是: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清晰和离散的;人们很难预测会出现哪个结果,而最好的战略是根据肯定会出现的那种结果而定的。
第三层次:有一定变化范围的前景
在第三层次,人们可以确定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范围。这个变化范围是由一些有限的变量确定的,但实际结果可能存在于此范围中的某一点,却不存在离散的情境。
第四层次:前景不明
在第四层次,不确定环境的各部分的情景互相作用,使得环境实际上无法预测。与第三层次的环境不同,第四层次可能出现的结果变化范围是不能预测的,更不必说在此范围内的未来情境了。这样,所有决定未来的相关变量就更无法预测了。虽然第四层次的情景是罕见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向其他层次的情境转变,但它们确实存在。当然这也说明了在第四层次进行战略决策是很困难的,也是短暂性的。
对于环境不确定性,我们可以运用调整战略分析以适应不确定性的四个层次。
首先,为有助于对第一层次的未来前景进行精确、有效的预测,管理者可以运用全套常用分析手段,如市场调查、竞争对手的成本和产量分析、价值链分析、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等,还可以用融合了这些预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来确定各候选战略的价值。
其次,第二层次中的情境稍微复杂些。管理人员必须依据其对重要剩余不确定因素如何逐渐减弱的理解,来设计一组离散的未来情境。在第二层次,重要的不仅是确定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而且要考虑行业实现此前景可能采取的措施。因为它决定了哪些市场信号或哪些触发变量应得到密切监控。随着情况的明了和未来情境相对概率的变化,其战略可能也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在确定每个可能结果的评价模型及其概率后,可用典型决策分析框架来评价候选战略固有的风险和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助于为采用现有战略的公司确定风险大小。
然后,第三个层次的情境分析与第二个层次中的情境分析十分相似。然而在第三层次要设计一组有意义的未来情境,首先,要设计有限的未来情境,因为设计4个或5个以上的未来情境的复杂性会妨碍决策;其次,要避免设计对战略决策没有独特意义的多余未来情境;要确保每个未来情境都能反映行业结构、行为和特性的一个独特情况。此外,设计一组未来情境说明未来结果的大概范围,但不必是全部的变化范围。由于在第三个不确定层次不可能确定所有的未来情境和相关概率,所以也就不可能计算不同战略的期望值。
最后,第四层次的情境分析更为定性。在这里避免绝望地放弃尝试至关重要。管理者应对其了解的结果进行系统分类。而且管理人员能够确定这些变量的有利或不利指标,这些指标帮助他们了解市场的发展,并在获得新信息时对战略进行调整。
尽管不可能将不同战略的风险和收益量化,管理者还是应当能确定自己该相信哪些有关未来的信息,以证明其考虑的投资是合理的。
在对环境不确定性分析后,公司面对不确定性有三种战略态度可以选择: 第一是做一个市场塑造者,使行业朝着自己设计的新结构发展,其战略是要解决如何在市场上创造新机会的问题:要么改造相对稳定的第一层次中的行业,要么努力控制不确定性较高行业的市场方向。第二是做市场适应者,将当前的行业结构及其未来发展看成已知事实,进而对市场提供的机会作出应变。在不确定性较低的环境中,适应者会在目前行业中进行有战略意义的定位,即选择竞争的领域和时机。在不确定性更高的环境,适应性战略是依据其发行市场变化并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制定的。
第三是保存实力,它需要选择逐步增加投资,以便将公司置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其方法要么是利用较好的信息,要么利用较好的成本构成或客户与供应商的较好关系。这就使公司可以等到环境稍微稳定时再制定战略。
战略态度不是战略的全部。它澄清了战略目的,但没有阐明实现该目的所需行动。
在不确定条件下,与实施战略密切相关的行动又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行动可以选择:
1、大赌一把,动用巨额款项,如大型资本投资或收购。某些做法在未来情境中可能出现盈利,另一些则可能出现亏损。
2、多方下注,将最坏的情境的亏损减少到最小,并在最好的情境中能获得较大盈利。多数选择都会进行少量的初期投资,以便公司在今后能根据市场的发展而增加或减少投资。
3、可采取稳妥举措,选择那些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会盈利的举措。管理者应注意明显没有风险的举措,如旨在降低成本、收集竞争情报或增加技巧的行动等。然而,即使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在生产力上进行投资,或者进入某些市场的战略决策也都是稳妥的。
不论持什么样的战略态度或者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其实都是在经过分析后得到的,管理者主要要做的就是在经过诸多分析后选择出对公司有益或者说最适合企业的态度以及行动,为企业谋求利润,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方案最为重要,而且有时候必要的冒险也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环境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那选择的方案实施后是失败还是盈利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不确定性。我认为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才是最优的。
选择会存在困难,这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就再继续介绍一些面对不确定性比较实用而且有利于企业面对不确定性时可以做到提前有所准备,不至于被打个措手不及的方法。
一、寻求对未来的深谋远虑
行业的改革是为赢得企业未来而竞争的机会,所以要寻求对未来的深谋远虑。要想开创未来,就需要对行业有远见。发展对未来的看法,应该在公司不断进行,而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为了在行业改革的弯道上取得领先地位,并争取有进行“不流血的革命”的可能,高层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公司真正应当关注的,是为赢得企业未来而竞争的机会。
二、规划学习
如何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发现企业的环境变化,并对此作出应变?我觉得应该是高层次、有效和持续的组织学习,以及随之而来的组织变革,是公司成功的前提条件。组织学习可以提高公司高级管理者吸收企业环境中的信息并据此采取适当举措的能力。
三、运用博弈论构筑战略
博弈论的主要观念在于关注他人的价值,即将自己置于对手的位置老考虑问题,并尽可能提前对竞争对手可能作出的所有反应进行反应。通过这种方式,公司可能发现,若能与对手一起创造出一个双赢的局面,而非你死我活的结果,它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换句话说,公司应当考虑通过合作与竞争者两种方式改变游戏规则。成功的商业战略是积极塑造你的游戏,而不是有什么游戏就玩什么游戏。在塑造自己的游戏时,要做到从“双输”过渡到“双赢”,因为“输——赢”只会导致竞争恶性循环,造成“双输”,只有做到“双赢”,才能不会引起对手的报复,对手对此战略也不会过多关注和抵制,这样战略的实施才会更容易,也能更持久。
四、发现推动规划
发现推动规划是一项比较实用的工具,它承认规划新业务与规划传统业务之间的区别。新业务不可避免地会偏离原来的目标,有时甚至会偏离得很远,此时,新业务需要从更本上调整方向。当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事业充满不确定性时,这一工具将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它迫使管理人员清楚了解其不熟悉的领域,并且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在决定投入大量资源之前解决新业务中常会遇到的一些成败攸关的未知因素。
五、通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所有的决策都是指向未来的。但是,觉得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我们自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展望未来需要回顾过去。要作出可行的方案,你必须估计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只有具有可行性的决策,在未来才具有可实施性和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想更好的回顾过去要做到:
1、使用几个比喻。不要局限于一个比喻,而要用几个比喻进行试验,让所有的因素能更完整被考虑到。它的有点在于使用多个比喻能够避免过早地采用单一模型。
2、不要依赖一条线索。不要仅仅从一个线索中就推断出因果相关性,因为相关性不总是意味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也并不总是意味着相关性,所以通常会导致错误。
3、有时违背线索。线索通常会我们注意到明显的事情而忽略其他可能的原因,在对复杂的结果寻求解释时,有时应当寻找简单或不相似的原因,而不是寻找复杂或相似的原因。
4、评价因果关系链。多数关系链的强度在于其最弱的环节,而且长关系链一般比短关系链弱。同时评价关系链的链条数量也是很重要的。
5、提出并检验替代性解释。多数人都有诊断性思考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会导致迷信,而进行试验可以避免迷信。
展望未来与回顾过去是不同的,它依赖是数学模型:决策者收集变量进行加权,然后作出预测。通过一种战略或规则,估计每个因素的准确性,然后将所有的信息综合起来。这样,决策者就能对未来作出单一的一体化的预测。
无论承认与否,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对未来的展望是很不确切的。我们努力预测的很多现象是复杂的,而预测未来的规则不需要这么复杂。许多成功的应用只是涉及几个变量的简单组合。有时,规则是通过模仿专家过去的判断发展起来的;有时则是将过去的决定简单地加以平均,或者仅仅把几个相关变量集中起来。
我们要经常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虽然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是有区别的,但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彼此分开后就意义不大了,所以每当我们进行决策时,都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思考。
六、赶上潮流
因为技术存在替代性所以必须赶上技术潮流。无论什么产业,组成公司的各个业务单元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这意味着任何业务的技术和市场基础都会消失,替代性技术是这种周期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一过程。在出现替代性变革时,保持兴旺的关键并非是简单的多冒风险、进行长期投资或者与官僚作风作斗争。关键是在一种组织环境中对重要替代性技术进行战略管理。要保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能够找出这类技术,使得技术能干得上技术变革的时代。
七、观时而行: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竞争
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成功的公司针对竞争对手的举措、技术更替或顾客的新要求等采取设定期限,提前采取应变措施。除了制造一种紧迫感之外,观时而行的方法也在两方面训练经理们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超越他人。第一是经营转向,即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第二是经营节奏,或者说是公司变革的步伐。观时而行为公司的前进增加了动力,如果公司能对转型进行有效管理并维持这种动力,就不会错过关键节拍。
第五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背景之一:新时代需要用创新的理论统一思想指导实践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时代精神:新的发展需要新的思维 斯大林时代:教科书体系和学科体系
毛泽东思想:中国化教科书体系和学科体系
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时代的思想体系和教科书改革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需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占领大学讲坛和论坛
我们党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重大创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与此相对照,我们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还落后于这一伟大实践,一些人没有立足于这一伟大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增强话语权、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灵魂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科学理论。
在差异性社会中解决文化矛盾的积极努力。我国进入差异性社会,文化矛盾表现为:一方面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更加牢固,全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理想信念动摇,是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根本思想根源。而缺乏理论修养,是理想信念动摇的主要思想原因之一。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分析党的执政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科学总结世界上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全面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
差异性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都必然通过文化价值的重新塑造来表现,因此呈现多元、多样、多变,与一元的理论之间产生文化矛盾。这一文化矛盾有时很尖锐。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后现代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等等,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08宪章”派,“万言书”派,左右各种声音干扰很多。只有坚持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解答中国问题,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何解答文化矛盾,需要文化统一战线,需要包容性发展,对话,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难点:新旧全球化时代大转换及其时代问题谱系的研究;──对知识生产或者弹性生产的资本主义,象征与符号世界,网络和虚拟世界,现代性的衰落、与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后资本主义道路的重新设计与选择、生态问题、发展问题、日常生活与消费社会问题等等,做系统分析。
工程取得的重大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加强,从根本上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度弱化的状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4本新教材陆续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配合使用新教材,工程组织和推动了任课教师培训、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国内外参观考察,帮助广大教师开阔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方法,拓展国情教育和实践教学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
由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已达46期,培训了5000多人,成为理论队伍特别是人文社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名牌项目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工程建设的内在灵魂
马工程的可贵固然在于取得了伟大理论成就,但更可贵的是它大力弘扬了马克思主义自身应有的不断发展精神,勇于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
马工程根据时代精神创新理论,追求时代变化中“相对中的绝对”,但并不因此就成为封闭通向未来发展道路的障碍物。马工程是一座理论丰碑,更是照亮通向更高理论境界的灯塔。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远没有完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更没有结束。许多更深、更重大问题,需要全国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一道,继续探索。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发表时间:2012-07-3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赵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着力点”之一。近日,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统一在一个大的过程中。因此,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共同性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珍惜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
记者:如何认识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关系?
杨胜群:几十年前我们党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让产生在异国土壤上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扎下根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要以这两大理论体系成果为基础和新的起点,而不是要离开这两大理论体系成果,从头开始或另辟蹊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已经为实践所证明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特别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不能动摇,不能折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一定要真信,才能做到真学真用,才能谈得上坚持和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是“第一”
记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什么样的学风和思想作风?
杨胜群:实践永远是“第一”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三“化”,哪一“化”都必须在实践中实现;离开了实践,哪一“化”都实现不了,三“化” 就是一句空话。
加强实践,当前主要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运用。一些党员、干部学习理论,并没有准备或真正将它付诸实践,将理论停留在报告里、口头上、文件里,甚至讲的理论是一套,做的实际又是另外一套。这种学用脱节、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对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百害而无一益。
切实将理论付诸实践,远比做“空头政治家”要艰苦得多。我们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求真务实,坚持把学习理论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坚持不断创新
记者:怎样认识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杨胜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创新,思想僵化、停滞,因循守旧,固守本本,是与之格格不入的。
今天,坚持不断创新,从党来讲,就是要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自满、不懈怠,不断以新的理论、新的经验和新的方法,去破解新的难题,应对新的挑战,化解新的风险。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真正把创新作为不变的精神价值追求;努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善于从新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提炼新的认识,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当前,特别要通过倡导创新思维,努力营造鼓励、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倡导以创新思维看待党的创新理论,以创新思维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创新思维看待 群众创造的新经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记者: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
杨胜群: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要明确理论是为人民群众的,使我们的理论真正反映人民的愿望,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理论创造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和理论元素,把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作为理论创新的活水源头。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真正能够产生影响和作用。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归人民大众。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意义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日报》 日期:2012-6-27 理论工程 灵魂工程 创新工程
——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
李君如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4年4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已经过了八年时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我一开始就是这一工程的协调小组成员和第一批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后来又成为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程参与了这一工程。我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首先是一项理论建设工程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工程,指的是“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的过程”。广义的工程,指的是一个团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我们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具有目的性,二具有组织性,三具有协作性,四具有时间性或计划性,符合上述广义的工程定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项工程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是课题组集体协作和攻关的产物。
就编写教材来说,从课题组成立到提纲编写,再到教材撰写,一直到最后审批出版。期间在经过严密的立项审批过程后,还要经过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课题组内部反复讨论、反复修改,成稿再报课题各主管单位审议后,还要经过工程咨询委员会反复审议和组织专家反复审改,最后才能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批准。这些教材,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经验,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这一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创新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围绕这一目标,八年多来,工程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巩固党的理论阵地,团结和凝聚广大理论工作者等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理论工程。
这是一项灵魂建设工程
首先,这一工程的重要落脚点是铸炼人的灵魂的工程。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中央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注意到在某些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某些学科领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弱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淡化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文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一些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到高校文科教学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工程实施的一项基本任务。
其次,这一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工程计划组织编写100多种专业课教材,特别是43种工程重点骨干教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我国高校的文科教材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工程咨询委员,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孜孜不倦、辛勤工作,为编写铸炼人的灵魂的高校文科教材,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一项理论创新工程
从中央实施这一工程之初,胡锦涛同志就强调要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当今时代,实践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而只能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在理论创新中形成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又符合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因此,各个课题组都努力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破解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难题,回答社会上包括广大学生在生活中提出的模糊认识问题。
比如,科学社会主义课题组在研究中注意到,以往的同类教材都围绕着“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样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主线展开,讲的都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道理,而我们的实践在探索的已经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 5 此,我们课题组决定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对象开始,把“革命”与“建设”这两个板块打通并衔接起来,使得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一个“革命”与“建设”有机统一的完整学科,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现实理论参考价值的科学成果。这样的努力,对于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是一项人才建设工程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铸炼人的灵魂的工程中,关键又在老师。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无论是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还是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编写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这一切最终都要靠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来付诸实践。如果一名教师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在课堂上不坚持马克思主义,那么,工程的各项工作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有一条很好的经验,就是始终注意让全国各高校教师和各单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参与工程的各项工作,并在参与中受到锻炼提高。几年来,这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提升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工程还在每年暑假组织教师到西部地区了解国情,到革命老区体验学习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理解;同时,组织一部分教师出国考察,开阔视野,深入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现状。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安排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到中央党校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一个月研修培训,直接听取中央有些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授课,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了解中央重大决策的背景、过程、内容和意义,并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增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教学骨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是由于抓住了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这项工程在推出大量理论成果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为工程深入开展以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和保障。
最近,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愧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实践证明,八年多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进一步高扬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为我们创新了理论工作机制,打开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突破口,搭建了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有力促进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新问题。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让这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结出更为灿烂的思想果实,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传播,是我们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不容推卸的职责。
(作者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二)2012年06月08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挥首都优势 助推工程深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
八年来,在中央的领导下,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学科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北京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目前,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有8大门类、28个一级学科,6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4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个,硕士授权点15个。在
市重点学科评审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行政策倾斜,截至目前,共建有1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市级重点学科,市级财政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同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建成了300多门市级精品课,占全市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在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选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类获奖成果共有11项。
二是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实施“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者文库”出版计划,3年共出版科研专著18本,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推动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共建立了39个研究基地,其中中央在京高校22个,市属高校17个,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
三是教学科研工作队伍茁壮成长。实施“铸魂工程”,每年组织数百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到革命老区和红色基地学习考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术诚信等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宣传表彰师德典型。高度重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和工程教材任课教师培训,每年组织1800名教师参加市级研修班培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团队工程,充分发挥北京市专家资源优势,通过拜师结对形式,大力推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
当前,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向前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继续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努力在首都高校中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推进首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推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试点为契机,制定并下发北京市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意见,召开全市专题工作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确保高质量地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为重点,不断完善名师工作室、网络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三大平台,推进落实专家学者参与一线教学相关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三是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首都人才聚集的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臵机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以讲学、访学、培训、进修为载体,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集聚资源 发挥优势 创新发展
上海市教卫工委、上海市教委
近年来,上海教育系统坚持把工程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平台优势,有力推进了工程的深入实施。
首先,依托阵地优势,促进思政课堂和网络课堂的相互配合。上海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充分运用工程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紧紧依托思政课课堂主渠道,拓展网络虚拟课堂,促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与学生思想的“同频共振”,赢得了学生的“共鸣共识”。
我们依托工程重点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通过举办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月”,集中开展教学比赛、教学论坛、教学观摩、教学培训等全市性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形成了全市高校关注教学、钻研教学的良好氛围。
上海还积极拓展网络理论教育“新阵地”。2007年,上海率先建成了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迄今注册用户达到50万人,每天用户动态数超过1500万,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我们引导教师进驻易班,建立网络教学班,将课堂共性教学与网络个性指导相融合。许多教师还开通了思政课教师博客、微博,设立网上工作室,与学生直接对话,为学生解疑释惑,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其次,发挥学科优势,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开展“集群式研究”,进一步凝聚了学术队伍,凝炼了学科方向。我们组织6所高校专家学者进行集体攻关,编写“六个为什么”学习宣传系列丛书,为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吸收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参与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课题研究和试点工作,突破了学段之间、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协同创新优势。
第三,集聚人才优势,促进教学水平和师德素养的有效提升。我们着力构建立体培养培训体系,引导教师不仅研究理论,更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实际。
思政课05课程新方案实施以后,上海对全市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轮训,同时建立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协作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积极推荐优秀思政课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同时组织完成本市硕士研究生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同时还增设新教师岗前培训,使年轻教师能够接受系统的教学基本功培训。
深入开展国情教育,促进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为提高青年教师对国情的深入了解,上海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组织近800名骨干教师参加为期1个月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除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外,还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调研,引导教师深入了解社情国情,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臵机制,吸引、鼓励专家参与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例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整合校内外学科资源,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创造了多学科专家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项链模式”,使更多的名家大师走上了思政课讲台。同时,为一批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设立了名师工作室,依托工作室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学研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从2009年开始,专门推出了针对中青年理论骨干的人才培养项目——“阳光计划”,每年遴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兴趣选定研究课题,通过持续性的课题资助跟踪培养。
锻炼人才 繁荣学术
中国人民大学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把完成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务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创造良好条件。我校共有151位教师参与工程重点教材编写,59位教师担任了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众多学者承担了工程重点教材的审改工作。此外,还有多位教师主持和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等多项课题的调查研究,10名教师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0多名教师参加了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参与工程的不仅有德高望重的老一代学者,也有大批新生力量,中青年学者担任首席专家和主要撰稿人的比例已达47%。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在这个方面,工程系列重点教材和研究成果正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下一步,我校将以工程成果为基础,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继续参与好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工作,进一步落实工程教材和成果的使用和推广,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和学术骨干的重点培养。
第二,切实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我校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研究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专门设立了一批“原著原典选读类”课程,组织“红船领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鼓励学生以阅读原著、写读书笔记、参加读书会等形式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校率先在所有财经类专业的研究生中开设《资本论》课程,组建了全国高校唯一的《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并将举办《资本论》暑期高级研修班。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我校始终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努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下一步,我们将在学科建设、课时安排、教育教学等工作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做好工程教材的推广使用,积极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工作,大力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 9 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同时,更加支持参与工程工作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的工作,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工程、服务工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占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重要的教材保证、学科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正确导向和有力支持。
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纳入工程,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高质量的教材是保证高水平教学的前提。2005年,党中央专门研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决定将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必修课,并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工程,集中力量,统一组织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每本教材都要经过一线教师专家学者的审议、教育部党组审定,然后经工程咨询委员会集中审议把关,并组织部分高校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进行反复集中修改并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报中央审定出版。这一系列严格的政治、学术把关和审议审改制度,确保教材达到了思想上、学术上的一流水准。因此教材投入使用后,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广泛欢迎。教材出版后,还要进行多次修订,及时把中央最新精神吸收补充到教材中,保证了教材内容和形式的与时俱进。
2010年,中央又批准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把5门新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纳入到工程,这是中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的新的重大部署。按照新方案编写的硕士研究生必修课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博士研究生必修课教学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已投入使用,其余三本选修课教材的教学大纲也将于今年秋季投入使用。在这几本教材的推动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工程决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设为一级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没有直接依托的学科,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2005年,在工程的有力推动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搭建了直接的学术平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明显增强。
工程为培养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关键在教师。在工程的组织和推动下,广大教师积极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理论热点研讨和暑期国情调研等活动,学习由工程提供的参考资料和权威影像资料,开阔了理论视野,深化了对前沿重大问题的思考,增加了对基本国情的了解,这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大有益处。特别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10 担任了工程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他们在积极做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在工程的指导和推动下,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渐认识到对重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走上了以教育教学促进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支撑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的新路子。他们努力把教育教学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自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相互联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赢得了青年学生的欢迎。
推进学科和教材体系建设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万俊人
作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在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上。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关键时期,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从逐步恢复、调整充实,到快速发展、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高度作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战略决策,为整体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充分资源和有力保障。
一方面,工程提供了各种资源和制度条件,广泛调动、汇聚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集中力量、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历史演变、学科演变的基本规律、学科知识系统的发展变化和前沿趋势,为完备各学科体系和知识创新铺垫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提供了优越的保障。另一方面,工程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评估,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哲学社会学科体系与当代国际前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更清晰地看到了我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这种全面评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知识创新建立了坚实的学术平台。
以我所参与的《伦理学》课题为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攻关,系统了解了国内外伦理学科近代百年来的总体发展情况,特别深入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实践和学科体系建构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思想,不仅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的历史形成、现代发展、当代主题和未来前景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而且也对工程伦理学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基本理论问题或难题、研究目标等有了清醒科学的认识,从而有可能对《伦理学》教材的编写进行较高水平的理论整合和理论创新。比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总结概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道德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表述,以学理方式使它们较为充分地体现在工程《伦理学》的教材编写中。
教材是学科体系的科学概括和严格系统的知识表述。我国创立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时间相对较短,教材的自主编写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哲学社会科学曾经出现过一段教材编写的繁荣时期,产生了一批教材精品。但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新教材的编写和老教材的修订都呈现滞后乃至阙如的状态,不仅教材体系不够完备系统、缺乏权威规范,而且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严重不足。工程的实施为改变这一状况注入了空前强大的动力。首先,它为我们全面检验和评估已有的文科教材体系提供了国家规范和国家标准的大平台;其次,它实际上是集全国学术精英,全面推进和完善我国文科教材体系,是我国教材编写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大协作、大创作。事实证明,它更是我国教材编写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收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仅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也以教材编写的学理方式,较为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暨最优成果。
以《伦理学》为例,课题组系统梳理了国内已有的40多部《伦理学》教材和欧美、前苏联东欧的十余部代表性《伦理学》教材,不仅使我们对伦理学教材体系的总体发展和知识状况有了明确而完整的了解,也增强了我们创新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伦理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表述的学术信心和理论底气。
扎根国情省情 勇于改革创新
广东省教育厅
积极投身于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高等教育战线责无旁贷、理应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省高校中共有9人担任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有20人成为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省教育厅和高校通过建设平台、组建团队、资金支持、减轻其他工作任务等具体措施,全力支持工程专家的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多途径筹措经费,保障工程建设经费落实到位,仅2010工程重点教材师资培训经费就投入了100万元。
我们深切感到,要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引导高校独立设臵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建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工作体系,形成了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要求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课程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团队培养工程”、“优质课程建设工程”和“理论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名师、骨干教师和模范教师;我省倡导的跨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联赛,使得一批极具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优质课程建设覆盖了全省3/5的高校,有效促进了全省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三是强化实践教育。坚持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化、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固定化,把实践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落实课时、学分和经费,初步构建起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大课堂教学格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广东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教学的满意率不断提高,从2007年的89.2%上升到2011年的93.2%。
我们深切感到,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必须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坚持组织全省高校优势力量,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服务于国家和广东改革开放的 伟大实践。我们每年发放课题指南,组织骨干人员集体攻关重大问题。高校教师成为重大问题研究任务的承担主体。仅2011年我省高校教师就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158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54篇,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下一阶段,广东高等教育战线将紧紧围绕贯彻实施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支持、深入推进工程工作。
在参与工程中锻炼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工程首席专家 韩震
多年来,工程始终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人才作为核心任务。我作为一名长期参与工程工作的学者,多年来更是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工程在培养、锤炼中青年专家学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工程成立了由一大批权威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帮助把关。目前为止,工程已组织召开了工程集中审议会88次,很多咨询委员以病躯、高龄,坚持平均每年审看文稿约1000万字,为党的事业付出了艰辛劳动。在参加审议过程中和平时垂询请教中,咨询委员们以无比坚定的政治信念,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博大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科学求实的民主作风,为我们树立了为人为学的楷模和榜样,无不深深地感染和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工程在课题组组建上强调老中青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深专家传帮带作用,为中青年理论骨干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在教材编写和重大问题研究过程中,老专家们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对中青年学者予以充分信任、大力扶持培养,在学术上高标准要求,在工作任务上赋予重担。在很多重大问题的集体攻关和激烈讨论中,平等对待,鼓励有加。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很多中青年学者在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重大问题研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工程把宣传文化系统实施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和工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创新了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机制。据了解,目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的理论人才有70多人,其中40多位是直接参加工程工作的中青年学者。把“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和工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对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关怀,使中青年学者得到极大的鼓舞。现在,参与工程组织的骨干培训,已经成为广大中青年学者引以为荣的事情。
几年来,工程每年都组织工程专家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进行专题调研、国情考察,使学者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央精神,了解了基本国情,自觉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自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学术素养,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总之,通过参加工程工作,深切体会到深入推进这项工程意义重大,不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锻炼提高的重要平台。
本报讯 6月8日上午,我校在四牌楼校区老图书馆2楼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并研究部署落实会议精神。校领导郭广银、易红、左惟、胡敏强、浦跃朴、刘京南、郑家茂、沈炯、丁辉、刘鸿健以及党办、校办、社科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经管学院等部处、院系党政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上,刘京南副书记首先传达了中共中央宣传部6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的精神。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的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推进工程,更好地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李长春同志在会议上提到,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成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工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如何在学校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研究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最后,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思想理论氛围。
党委书记郭广银在发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是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尤其是李长春同志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性思考。全校要站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尤其是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党委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的召开,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认识,激励我们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和责任,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推进理论创新,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做出应有贡献。会议为深入推进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加强队伍建设上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教学提供(下转四版)
-----------------转版-----------------
(上接一版)了宝贵机遇,我们应该抓好这个机遇,使“三进”更有效。
二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水平。一是突出东大特色。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优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用中国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不断加大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力度,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二是坚持现实导向。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生动的实践,特别是就近利用好苏南的成功实践,着力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热点问题,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产生重大理论成果和社会影响。三是坚持集成创新。要积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 14 部的作用,整合和集成研究力量,开展多角度、跨学科研究,争取取得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的成果,提升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提升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全国尤其是全国同类高校中的地位。
三要加强课程教材研究,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一是抓好教学规范。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的相关要求,对照教育部颁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认真落实学校教学规范“六个环节”的要求,规范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二是建好教学资源。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质资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建设,促进各学院和职能部门协同,共同打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络平台,努力推动网络自助学习,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要在已经全面采用2005年新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化理解教材,根据学校实际编写教学辅助资料,加强课件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三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着力推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结合,建立融课堂、实践、网络为一体的、力求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四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平台和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建设良好人才成长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伦理学、法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发挥平台集聚人才、汇聚资源、辐射思想的重要作用。二是坚持高端引领,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培育优秀团队,培养政治坚定、学贯中西、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三是加强师德建设。把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的使命感、自豪感、责任感放在突出位置,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自觉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人格修养,做到知行合一,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积极探索者和模范践行者。四是加大支持力度,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者的自信心。要关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积极增强和调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者的积极性。
五要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一是组织一批专家学者组组成理论宣传讲师团,深入院系基层举办理论报告会,大力宣讲工程研究成果,答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信念。二是积极发挥校内媒体的积极作用,在校报、校园网络等校内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宣传工程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重要思想认识,扩大成果影响,宣传学校在工程开展中取得的成绩。三要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建设红色网站“至善网”,深化红色网站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的整合,增加互动栏目,适应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的新需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最新成果引领学校师生员工,把理论成果及时转化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指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不断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创新,推动重点突破,努力争先进位,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董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