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思路

时间:2019-05-15 07:5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思路》。

第一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思路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思路

2010-05-21 | 作者:冯经明 | 来源: 国土资源信息化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特点,取得的主要成效,在深入分析当前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拙上,明确提出了今后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包括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主要情况;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P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95-(2010)01-03-0

5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带动管理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上海按照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落实部市合作,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国土资源新机制备忘录为契机,努力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切实管好土地、用好土地,为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1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

1.1以信息化为支撑,构筑“一三三二”的管理新格局

近年来,上海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的原则,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逐步构筑起“一个平台、三条主线、三个层面、两个要素”的管理新格局。

“一个平台”:即以规范管理为核心,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着力构筑全市统一的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平台。尤其要牢牢把握规划和国土资源机构改革的契机,通过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合一”、地形图、地籍图“两图合一”等工作,加快基础信息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数据底板,作为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的重要依据。各部门、各单位作为应用单位,负责落实与本业务相关的信息化应用工作。

“二条主线”:即按照加快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制约、相协调的行政管理格局的要求,实行管理、办理和监测“三分离”的工作制度。在管理方面,明确各业务处室的职能定位,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一桩一件的事务性审批转向宏观管理;由既制订规则、又负责审批,转向主要负责制订政策和业务指导。在办理方面,以建立规范、透明、高效、便民的行政审批制度为目标,建设集事务受理、协助办理、信息采集和行政终端为一体、“既受又理”的一门式综合服务平台。在监测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对行政行为进行自动监控,对行业情况实施在线动态监测,对前后关联项目进行信息跟踪,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二个层面”:在网络支持方面,加快构筑市局、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三级管理架构,建设简便易行和运作有效的网络办公平台,实现市局、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在统一基础平台上协同办公。形成市局重在政策设计制定和监管,区县局重在组织协调和推进,规土地管理所具体负责操作落实的管理新模式。

“两个要素”:要求所有的业务数据信息必须“落地”,图属对应所有的业务数据信息必须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实现长效管理。

1.2依托信息技术,提升规划国土管理水平的主要成效

(l)全力推进规划国土资源统一数据底板建设

2006年,组织了全市范围的土地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土地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2007年以来,按照徐绍史部长反复强调的实施“一张图”管理的要求,结合全国第 1

二次土地调查,着眼于全市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准,整合规划建管、土地管理、地矿管理等专题空间数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空间数据框架,构筑全市“一张图”。

全市统一数据底板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图层。基础数据图层包括全市国土资源影像、宗地、现状、地形图,涵盖了整个土地资源行业的最小管理单元,中心城区数据达到1:500精度,近郊达到1:1000,其它部分为1:2000;专题数据图层沉淀了各业务系统管理的数据,包括开发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建设用地、违法用地等。

全市统一数据底版具有“全、通、新、用”的特点。“全”,所有涉及的业务数据必须汇集到统一平台,全市土地、地矿、规划信息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所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统一分类代码、统一命名规则、统一数据结构、统一的数据格式,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之间存在的鸿沟壁垒,努力实现业务无缝管理、数据互联互通;“新”,所有数据确保准确性、现势性,建立起“发现-调查-处置-反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要求,通过一季度一次的遥感影像比对旧常的三级网络巡查、每天的执法巡视等三种发现机制,实时监控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用”,所有管理行为必须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所有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必须归集到统一平台中来。

(2)积极推进“管理、办理和监测”三分离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要求,以“管理、办理和监测”二分离为重点,大力进行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再造,努力达到规范透明、提高效率、加强监管、方便群众的目的。

在管理方面,各业务处室原则上不再碰一桩一件的事务性审批业务,工作重点逐步转向规则的制定、标准的梳理、以及对业务监管的思考。随着管理观念的转变,业务繁忙不再是一个部门工作繁重、责任重大的唯一标志和象征,有时反而成了该部门管理水平低下,规则标准混乱的嫌疑。各业务处室开始重新定位,积极开展政策制定、业务指导、标准梳理等工作。在办理方面,专门组建了行政事务办理中心,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实行“一个窗口进出”;规范了四种审批模式,即合并受理、合并审批、并联审批、前置征询等方式,通过内网在线监控和外网信息公开,实现阳光审批。最近,上海在推进国土资源业务管理、审理和监测“三分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规划土地整合审批流程的改革方案。现正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形成标准化、公开化、规范化、格式化审批流程,加快试点,争取尽快覆盖全市、实施到位。在监测方面,“放手不放眼”,建立行业在线监测机制,建设行业在线监测系统;明确行业在线监测对象,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有效监测;设定行业在线监测指标,分类处理不同预警事项;构建行业在线监测报告体系,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3)努力推进“市-区(县)-乡镇”三级管理联动

首先,在原来覆盖市、区(县)两级网络体系基础土,向下延伸了乡镇(街道)基层管理部门的专网建设。实现全市19个区(县)局、260多个基层管理所三级网络点的连通。其次,以规划和国土整合为契机,将规划、土地、地矿的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网点进一步整合,形成更加完备的网络体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基层管理所的职能、制度、人员、场地、设施设备等,以标准化、信息化、制度化、专业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为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协同办公的平台。

(4)依托信息技术,大幅提高各单项业务管理水平

l)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

国务院2004年28号文件明确,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应当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进行。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要求把建设全市统一、透明、规范、法治的土地交易市场作为

培育和规范土地要素市场的重要领域,作为深化土地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我们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土地交易市场,2008年3月起正式运作,在以信息化规范土地交易、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做了探索。

按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要求,土地交易市场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施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入市的交易管理,覆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覆盖产业用地、经营性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各类建设用地。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实现了从土地审批到入市交易,以及后期合同签订的上线操作,实现了业务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做到了入市流程透明化、信息掌握分散化、业务操作模块化、业务数据关联化。

2)加强地质信息集成管理,创新地质成果表达方式

按照徐绍史部长关于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把分散资料集中管理,把纸质资料转变为数据,通过信息化工具把数据整合成为可利用的信息。建立了地面沉降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形成了城市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地下三维模型,提高服务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建立长江河口海岸数据库和三维演化模型,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

实践中,上海按照“一三三二”要求,结合业务工作实际,打破管理上的鸿沟壁垒,开发了大量应用系统,促进了诸多业务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

2今后上海规划国士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思路

尽管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喜人的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规划和国土职能刚刚整合完毕,百业待兴。信息化工作既迎来了发挥更大作用的良机,同时也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

2.1当前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问题

当前信息系统尚未成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有关管理行为未能完全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基础数据库覆盖面不够全,现势性不够强,数据重复、不一致、图属不对应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存在,管理类数据标准化、完整性还有待提高;系统建设条块化、分散化,还没有完全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存在的鸿沟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化对资源管理的有效支撑能力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系统建设对区(县)、乡镇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支撑还不够理想。

2.2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深层次原因:

一是在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国土、地矿、规划等各类信息系统没有按其共有的资源属性进行统一考虑、统筹安排,影响了管理的融合与统一。

二是在信息系统设计理念上,没有按照政府管理创新、流程再造的要求突破现有体制和条块分割的限制,不利于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影响了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的统一,也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汇集、更新以及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三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中,没有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需求导向和集中开发、集成部署,市局机关、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的管理行为没有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其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也没有收集到统一的平台中来。

2.3关于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定位

规划和国上资源系统信息化的总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体系,实现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为规划和国土资源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撑。这是促进流程优化,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有效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讲就是围绕精细化管理要求,采取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设计规划和土地业务、数据、应用、技术构架,理清规划和土地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信息化建

设内容与管理业务的关联,通过市、区、乡镇规划和国土部门广泛和充分的应用,将信息化贯穿于规划、土地、地矿的调查评价、日常管理、监测监管、政策研究,社会服务等业务的全过程,使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

(1)在系统设计上,构建“二网、一中心、一平台、一门户”的系统框架,促成市、区、乡镇规划和国土行政审批流程的标准化规范重组,实现三级管理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实时在线运行,实现标准化、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大集中,形成协调一致、互联互通的网络化集成办公大平台,构建及时、可信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大门户。

(2)在系统建设中以数据为中心,建立集中统一的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要素数据库,促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地下、地表、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类用地统一管理。集中统一、内在关联的各类信息数据库为行政审批、执法监察、应急监管、辅助决策奠定必要的数据基础。

(3)在系统应用中,一是系统安全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安全的常态化管理;二是市、区、乡镇规划和土地主要业务审批过程实现网上综合管理、办理,业务系统、公务系统、内部管理实现有机集成;二是所有非涉密公务全部在网上单轨运行,全面实现文档一体化、办公督察催办自动化、文件分发归档智能化,做到系统内的上通下达。四是应用系统实现统一开发,三级联网垂直集成布署,有效解决应用集中化、数据集中化、管理集中化、监测集中化。

(4)在规划统一、实时在线的数据基础之上,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可信的规划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产品。针对个人、企业法人、相关政府部门对规划和国土资源系统的不同需求,形成标准化、制度化、分层公示的规划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产品,全面提升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类信息的服务水平,增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社会影响力。

2.4关于推进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几项措施

(1)全力推进规划土地资源统一数据底板建设

着眼于全市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准,整合规划建管、土地管理、地矿管理等专题空间数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国土资源空间数据框架,构筑全市“一张图”,充分反映规划、土地、地矿资源的数量、质量、布局、潜力、变化趋势等,为加强规划国土资源行业管理和保障全市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级规划国土资源业务网,实现各级规划国土资源业务数据的远程传输和交换。使之成为服务全市的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底板。

统一底板的数据集中:统一底板必须囊括全市所有的规划、土地、地矿信息。从数据类型上看,包括各类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属性和综合研究数据等四种类型。不仅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还包括各类专题或专业数据如土地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规划、建设用地等)、地质数据、以及规划数据(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区的详细规划等)。

统一底板的数据标准:目前土地资源数据和规划数据之间由于来源不同、法律授权不同、技术标准不同、统计口径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等原因存在不衔接和不相融之处。为实现业务无缝管理,数据互联互通,必须按照统一的分类代码、统一的命名规则、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数据格式等要求,统一数据标准,整合各类数据。

统一底板的数据更新:只有数据保持动态更新、准确现势,统一底板才具有生命力。一方面集中在统一底板的数据要结合业务工作,建立起“发现-调查-处置-反馈”的长效管理机制,保持常变常新。另一方面统一底板的数据要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模式,维护统一底板的准确性、现势性。

(2)全力推进规划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架构的梳理和再造

从全新的视角和更高的层面审视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工作,提出适应于政府职能转

变,管理创新需要的行业管理战略规划愿景,构建规划国土资源的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

确定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厘清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中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地矿管理、综合事务、监测监管、辅助决策等主要板块的业务,设计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框架。

根据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框架,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重新梳理优化各板块内部以及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业务流程,细化每个环节的责任部门、承担角色、前后关联关系,并根据转变职能、管理创新的要求,大力推行合并受理、合并审批、并联审批、前置征询等方式,大胆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和再造,达到规范透明,提高效率,加强监管,方便群众的目的。

结合定岗定责,将优化和再造的业务流程标准化并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3)全力推进规划土地资源管理总体框架的设计和实施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一个平台,三条主线,三个层面,二个要素”为统领,通过总体设计,层层递进地的,梳理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的总框架、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及具体内容,制定新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完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及其相互关系。

综合上述,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将继续“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倒逼,进一步提升各部门规划、计划编制水平,并促进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提高整个行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一步促进各项管理的标准出台,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整个行业管理的精细化;进一步对行业管理的共性问题,如规划编制、计划执行、标准调整、指标体系、各类市场管理、资质主体管理等,加强管理,形成机制,提高整个行业管理的规范化;进一步加强行业整体和各类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更好地为企业和公众服务,更好地辅助决策和科学发展。我们将在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往开来,扎实进取,努力开创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乡镇规划发展思路和举措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机遇,以扩权强镇为动力,以推进跨越式和赶超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以新型工业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现代商贸物流为支撑,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小城市”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现代化和经济外向

化”战略,强势推进“项目大突破、园区大发展、环境大变化”,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增强产业扩张力和城镇经济实力,促进xxxx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原则。

2坚持跨越式发展,重点突破原则

3坚持错位发展、配套协作原则

4坚持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战略定位

1全省“扩权强镇”示范镇

2皖江城市带连接中部地区重要经济节点

3中部地区区域性化工产业配套基地

4皖江城市带西南部重要港口物流基地

5皖西南佛教文化旅游基地

6宿松县域经济副中心

(四)发展目标

经过六年努力,力争到2015年,把xxxx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工贸型”小城市,成为皖江沿线一流强镇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特色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镇域规模不断扩大

4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

5民生工程得到加强

6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显著提高

(五)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

化工业、新型建材业、商贸物流业、机械(船舶)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六)发展举措

1、先行先试,做好扩权强镇示范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扩权强镇政策紧抓四项中心任务为全国小城镇改革积累示范经验

2、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临江产业园

①高起点建设临江产业园

②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态势

③积极申报省级开发区、扩展镇区规模,打造县域经济增长的新载体

①扩展构建新的城镇框架

②发展壮大镇区经济

③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4、加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②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③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市场

5、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①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②积极发展配套服务型企业

③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①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③打造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④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⑤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7、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①进一步贯彻落实民生工程

②稳定推进人口与计生工作

③不断推进科教文卫体事业

8、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综合配套服务水平

①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②积极鼓励创业

③着力降低集聚区综合商务成本

增强产业配套服务水平

9、倡导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①倡导节约生产

②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

第三篇:“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一、“十一五”执行情况分析总结

“十一五”以来,农发集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按照集团发展规划要求,以打造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坚定发展信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逆势而上,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举全集团之力推进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经营业绩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有望圆满完成,为集团“十二五”期间实现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预计今年,农发集团销售实现收入26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目标的130%;利润总额5500万元,完成目标的92.5%,净利润2500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1%。到今年年底,集团总资产达56亿元,完成目标的73.7%(主要原因是制定规划时省政府宣布的三家公司兼并重组,水利集团未合并进农发集团),净资产8亿元,其中国有资产4.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2%。从2007起集团连续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008列全国同行业第9位,2009年为第8位。

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主要是围绕打造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目标,在做特、做强、做优上下工夫。首先,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出“一二三”和“个十百千万”工程、“222”计划,明确三大主业、三大二级产业集团和三级组织机构体系,明确了-1-

“4+1”发展模式,制定了四大主业发展实施方案。其次,是改革创新、勇于开拓,按照“平稳过渡、加快融合、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原则,对粮食集团进行经营性改组,推进下属企业改制,业务不断拓展,成为全省粮食行业的盈利大户,同时外部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集团集中人财物,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全力支持新农都物流中心和润和·信雅达国际两大龙头项目建设。第三,是团结和谐,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集团上下从容应对、迎难而上,在逆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一览表(单位: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坚持农粮主业发展战略导向,打造知名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为顺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农发集团将坚持转型升级发展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由“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的转变,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坚持做特、做优、做强农粮主业,努力拓展产业链、构筑“三农”

发展大平台,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着力打造省级农粮百亿大集团,争取在“十二五”末位列全国同行业第5位,行业龙头地位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当好我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排头兵。

(二)全力推进“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紧密集合企业自身优势和产业布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要求,加快“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着力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末集团总资产达到110亿元,增加54亿元,其中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二期15亿元,农都公司改造升级项目15亿元,上虞公司杭州湾商贸综合体项目15亿元,粮食公司北粮南调项目8亿元,“大农网”项目1亿元。

抓好集团经营,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十二五”期末集团销售额达到50亿元,增加24亿元,其中农产品物流销售增加10亿元(新农都公司5亿元,农都公司3亿元,上虞公司2亿元),粮食销售增加8亿元,房产销售增加6亿元。

一是以“个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龙头”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重点做好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的建设运营,投资50亿元,分期开发,滚动建设。一期用地近500亩,投资15亿元,将于2012年正式开业,预计年交易量300万吨,年成交额超过130亿元;二期规划用地1100亩,总投资35亿元。同时,农发集团将在全省选择4-5个重点地级市,投资建设二级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百家农产品配送连锁店,完善区域性农产品流通网络,形成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定价中心。进一步建立紧密、半紧密、松散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基地,以生产基地带动几十万、上百万农户。

二是以“产加储运贸”全产业链打造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粮商”建设,争做浙江最大粮商。在主要产粮地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新建、收购、控股、参股或联合区域粮油龙头加工企业,提高粮油加工能力;充分发挥三大粮库的作用,拓展经营性和政策性业务;配合政府在东北建立中转仓储基地,实现北粮南运;充分利用三大粮库的铁路专运线以及交通优势,增加中转业务量;针对我省短缺品种,拓展进口自营代理业务,增加内贸业务量;提升终端销售能力,推进“百家放心粮店进社区”。

三是坚持以工哺农方针,全面推进“大房产”建设,争做浙江著名房产商。进一步加强名企对标,完善成本控制,优化开发流程,拓展旅游、商业地产业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济效益,争取进入浙江房产十强,为集团农粮主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以杭州湾商贸综合体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大商贸”建设,争取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通盘考虑上虞园区12000亩土地规划,投资50亿元建设杭州湾商贸综合体,一期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耕文化等业态的现代服务业;二期结合绍兴滨江新区规划,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加工等现代服务业。结合杭州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定位要求,投资15亿元,对农都市场搬迁剩余土地进行提升改造,打造集主题酒店、食品卖场、购物娱乐、连锁配送、酒店式公寓等为一体的以“城市厨房”为概念的商贸综合体。

五是依托中国农业网,投资1亿元,积极培育“大农网”。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加强银企合作,探索虚拟交易和支付模式,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体系。

(三)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学习型现代国企

在“十二五”期间,农发集团将继续探索“集团公司、二级产业集团、下属企业”三级管控模式,根据省国资委要求积极推

进企业管理层级压缩工作,原则上将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进一步探索多元化产权改革,推动企业改革改制,建立多样化的经营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高效管理。进一步完善资本管理机制,通过集团资产经营公司等资产管理平台,对集团内部不良资产和壳公司进行清理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推动新农都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上市运作和企业债发行,持续提高企业融资水平和社会知名度。

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三重一大”事项监管力度;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提高集团整体风险应对能力,加强全面预算和资金流管理,形成成本控制的激励制度,完善经济责任考核和内部审计,为“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保驾护航。

将建设学习型农发作为“十二五”期间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集团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和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招聘、培育机制,建设一支“勤于思、善于谋、勇于断、敢于为”的国企经理人队伍。

努力加强集团与外界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充分借用省内外大院名校科研力量,加快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农业产业化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等的推广应用。联合中央有关部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企业等,积极筹备中国农经学会现代农产品物流专业委员会组建工作,积极争取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广泛参与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企业竞争情报分析,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深圳测绘发展总体规划-深圳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2005~2015年)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

二四年十一月

目录

一、前言..................................................................................1

二、深圳市测绘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2

(一)深圳市测绘事业发展现状.......................2

(二)深圳市测绘发展需求分析.......................4

三、深圳市测绘发展战略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战略目标.....................................6

四、主要任务.............................................................................7

(一)进一步完善测绘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7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测绘政策和法制体系..7

(三)建设先进实用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9

(四)建立一体化动态数据库管理和应用技术体系.......10

(五)构建完备的„数字深圳‟地理空间基础框架.........11

(六)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12

(七)推进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技术体系建设...12

(八)开创测绘信息服务和应用的新局面...............14

(九)建立测绘科技支撑体系........................16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7

(一)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17

(二)实施人才战略,发挥人才资源优势...............18

(三)积极发展国内外测绘交流和合作................19

(四)建立实施机制,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19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一、前言

测绘事业是国家安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面对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势头,测绘既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担负着继续发挥改革先驱作用的历史重任,也担负着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既为测绘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机遇,也对测绘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圳特区成立以来,测绘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当前深圳市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向全面实现现代化迈进、达到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水平是深圳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合理地制定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是新时期测绘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从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站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跳出测绘看测绘”,编制具有战略意义、能够发挥宏观指导作用、政策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高层次测绘发展规划。

本规划以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事业的需求为出发点,调研国内外科技和管理经验对深圳市测绘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深圳市总体环境与条件分析测绘事业发展的潜力和机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具有深圳特色的深圳市测绘事业发展规划。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二、深圳市测绘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一)深圳市测绘事业发展现状

1、建立了测绘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深圳特区成立至今,深圳市的测绘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测绘工作管理体系,实现了测绘工作的集中与统一管理。深圳市制定了测绘管理方面的若干政策,建立了统一的深圳独立坐标系,获取了丰富的基础测绘数据,统一了地籍和房地产测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实行了测绘资质管理的统一管理,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并实现了基础地形图的动态修补测。基本上做到了工作有计划、经费有保证、质量有保障。

深圳的主要做法是: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由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全市测绘行业管理。在深圳注册的测量公司和驻深圳的测绘单位,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深圳的测绘工程由测绘主管部门制定计划后,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并全面引入了项目监理机制,促进了深圳测绘市场的健康发展。

2、建立了深圳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深圳市已全面实行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测绘基础信息系统。已经完成的“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一期工程,共建设了5个基准站、系统控制中心、用户数据中心、数据通信子系统和用户系统,形成了覆盖深圳市主要地区的GPS局域差分网,实现了不间断的数据传输。深圳市每三年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至四年进行一次航空摄影测量,基础地形图实行动态修测补测。基础地形图更新的手段和方法,主要依靠基于数字测图的GPS(RTK)技术和全站仪技术,实地变化发生后三个月内,就可以反映到地形图上。已实现1:50000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全覆盖,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遥感影像库,并应用于多种行业,还建有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或小区的宏观三维景观演示系统。

3、建立了有利于测绘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深圳市测绘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及省有关法律、规章、政策和技术规范,结合深圳实际,制定了许多测绘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对不完善的技术规范进行了补充修正,明确了政府与测绘单位之间的关系,规范了测绘单位的行为,促进了深圳测绘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测绘的信息化及信息服务初见成效

深圳是我国城市基础测绘数据数字化和城市基础测绘信息系统建设最早的城市之一。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包括大地控制坐标数据库、地形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等全市范围的多种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库。按照《深圳市1:1000、1:2000数字化地形图数据格式技术要求》和《基础信息分层及数字化作业技术标准》,全市1:1000数字测图和1:2000数字测图成果均已纳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深圳市较早开展了测绘信息应用服务。测绘信息不仅应用于规划、设计和地铁等专业部门,而且面向公众。早在1997年,-3-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深圳市就开始建立房地产信息网,该网是一个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系统,包括公众网站和企业网站两部分,前者于1998年正式接入互联网,专为公众提供规划、国土和房地产方面的信息服务,日访问量达15000多人次;后者通过提供拨号接入方式,为全市800多家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提供企业年审、预售审核、房产合同备案等服务,并实现房地产管理电子政务功能。另外,通过磁盘、磁带、光盘等介质对外提供地形图、管线等基础空间数据及一些专题数据服务。

(二)深圳市测绘发展需求分析

1、深圳市可持续发展对测绘发展的需求

深圳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深圳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相对有限、而人口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精确的三维空间上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资源,在将深圳建设成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同时,也使深圳成为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深圳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交通安全、应急反应等具体工作尤其需要地理空间信息的辅助支持。提高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处理能力,实现“4D”测绘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化,不断提供三维、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测绘产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测绘工作的要求。

2、深圳市城市信息化建设对测绘发展的需求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早在2002年,深圳市就确立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地理空间信息是重要的基础信息,是国民经济信息系统和国家或区域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测绘数字化、信息化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是我国城市基础测绘数据数字化和城市基础测绘信息系统建设最早的城市之一,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数据共享能力差、信息服务的范围有限及效率不高、信息应用的深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加快发展测绘事业,特别是提高测绘成果管理与信息共享服务水平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迫切需要。

3、开展资源、环境监测及海洋开发对测绘发展的需求 深圳市含有广阔的海域,海区资源利用既给深圳市城市发展带来机遇,也对深圳市海洋环境灾害治理提出挑战。海洋资源环境发展、陆海连接工程建设、海洋空间利用、海洋运输、海洋灾害防治是今后一段时期深圳市海洋开发和管理面临的重要任务。海洋测绘作为海洋开发的先锋必将成为深圳市测绘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内需求也十分迫切。海洋滩涂测绘、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海洋资源环境遥感测绘、船泊导航定位、陆海测绘产品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统一等,是近期深圳市海洋测绘发展的技术需求。

三、深圳市测绘发展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立足深圳市的实际情况,以中央和省政府关于测绘事业发展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测绘行政法规,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研究切实可行的科技和管理手段,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共享相结合的基本技术路线,分层次、有步骤地建成适合深圳市测绘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强测绘综合信息和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拓宽测绘信息服务领域,促进深圳市测绘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战略目标

深圳市测绘发展战略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规律要求,建成完善的测绘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备的测绘政策和法制体系,营造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测绘市场;全面建立以“测绘技术自动化、测绘成果数字化和测绘服务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化测绘信息化技术体系,实现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建立完备的建设“数字深圳”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测绘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先进、高效的深圳市测绘成果管理与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实现测绘信息服务的重大突破。为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可靠便捷的测绘信息和技术保障。到2015年,深圳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市测绘技术和应用能力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测绘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由测绘行政管理、基础测绘保障和测绘经营与中介服务三部分组成的测绘事业基本框架体系。包括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测绘行政管理体系;建立高效精干、装备精良、管理科学的基础测绘保障事业性机构;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测绘经营与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测绘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完善测绘资格审查制度、推行注册测量师制度、建立重要地理信息审核发布制度、完善和规范测绘项目的监理机制等。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测绘政策和法制体系

1、优化测绘政策、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为优化深圳市测绘政策、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深圳应在新修订的《测绘法》的指导下,开展有关测绘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包括测绘数据投资政策、测绘数据使用及定价政策、测绘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政策、测绘数据公开和保密政策、测绘数据产权保护政策、测绘数据质量监督政策等。

2、加强测绘法制体系建设

深圳的测绘法制体系建设主要是在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加以细化,拾遗补缺,增加可操作性。新《测绘法》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对原有的管理体制和涉外测绘、测绘技术、市场主体准入、地籍测绘、测绘成果等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新增了一章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地图管理等方面的条款,强化了测绘行为的法律责任。在这种形势下,深圳市应该根据新《测绘法》的精神,一是要对现有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的梳理,对与新《测绘法》精神有冲突的,要及时废止或修改;二是对测绘法规定的比较原则的制度,要进一步加以细化,增加可操作性;三是要拾遗补缺,对地方出现的问题,通过补充制定法规、规章加以完善。

目前,深圳市需要尽快制定颁布《深圳市测绘管理条例》,其涉及的内容应包括:深圳市测绘成果管理规定;深圳市测绘成果汇交规定;深圳市测绘市场管理办法;深圳市测绘资质资格审核办法;深圳市测量标志保护办法;测绘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办法;国外组织和个人在鹏测绘管理办法;电子地图管理办法;测绘工程监理办法等;

3、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在建立健全测绘法律体系的同时,要加强测绘法制宣传和执法监督体系。首先是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其次是要切实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第三是要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法的能力和水平。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三)建设先进实用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

1、加紧测绘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测绘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滞后是影响测绘信息共享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建设深圳市测绘信息标准体系是实现从数字化测绘生产向信息化测绘服务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条件。根据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生产、管理和应用的特点,其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指标体系及分类编码、空间元数据标准规范、空间数据转换标准、信息生产权、产权、所有权、共享、管理、安全和网络传输的法规规范等。当前,应尽快研究制定“深圳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编码体系结构”、“深圳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分类编码标准”、“数据格式标准”等。

2、完善深圳市大地测量基准框架及其信息服务技术体系 提高深圳市大地测量基准框架的维护与更新效率及其自动化水平,并通过组合多种导航卫星,提高框架的可靠性。建成以GPS/Galileo定位技术为主,辅之伪卫星技术和GSM技术的深圳市城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导航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大地测量实时控制和时间空间无缝的导航定位信息服务。为保证深圳市海洋发展与沿海资源利用,需要攻克一系列陆海大地基准统一与海洋测绘方面的关键技术。

3、建设先进高效的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体系 根据“数字深圳”建设的需要,建立高效先进的航空遥感数据获取技术体系。在通过航空航天平台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的基础上,-9-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必须相应地建立起具有较高水平的提供多层次信息报务的影像分析处理系统。该系统应当包括自动变化检测软件子系统、半自动化数字地图修测子系统、专题应用分析子系统等内容。

4、构建深圳市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应用服务技术体系 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应用服务体系是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空间数据的效用,为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基于空间信息的服务。要按照“鼓励数据公开、提高共享程度、面向应用服务”的原则,构建深圳市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应用服务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应用服务平台建设。

5、开展深圳市陆海统一大地基准与海洋测绘关键技术研究 为保证深圳市海洋发展与沿海资源利用,应将陆地大地测量基准框架拓展到近海。开展水下的定位导航、水下测量工程控制和工程放样测绘技术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与陆地一致的近海及水下大地测量基准框架扩展技术,陆海高程/深度基准统一与陆海测绘产品信息融合技术,海洋滩涂与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技术,水下导航定位、动态测量控制与工程放样的关键技术及硬软件开发等。

(四)建立一体化动态数据库管理和应用技术体系

近年来,地图数据自动综合、数据库整合与融合技术的应用已在国内外取得了很大成效。加大一体化数据库技术研究和应用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是深圳市实现测绘科技发展和应用新突破的关键。因此,深圳市应集中技术力量,开展数据库整合技术、影像融合技术、)动态数据库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三维地理信息技术等应用研究。在整合和完善深圳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自动识别技术,提供智能化支持。应用3S技术及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建成动态三维地形、地籍及房产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功能强大的各种统计分析功能,为政府管理提供的辅助决策支持。

(五)构建完备的‘数字深圳’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深圳市GPS控制网

尽快完成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导航服务系统计划中的另外5个永久性GPS卫星地面站建设。并建议通过协议方式建立和周边地区(如珠三角)GPS地面基准站之间的联系或通过连测进行联网,扩展定位导航服务系统的服务范围。

2、扩展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完整性,有效性,扩展性”原则和要求,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模型改造、优化数据库结构;开展深圳水域及近海的海底以及海岛地形测绘,扩建数据库,覆盖数据采集盲区。与此同时,尽快实现二维数字化成果向三维数字化升级,利用遥感卫星资料或航空资料对现有的1:1万4D数据库(空间影像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栅格、数字线划)进行动态更新,建立开放数据结构的全市三维真实景观数字模型,为建设部门,特别是土地开发、城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提供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精确的三维数据服务。

(六)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

1、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基础测绘成果汇交制度

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基础测绘成果汇交制度。目前,积极可行的一种办法是通过采取合作方式共建、合约方式共享来建立测绘成果的共建共享机制。各地理数据生产部门和生产单位对生产的地理数据成果要完整定期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成果目录,对政府财政投入生产的成果还应汇交成果副本,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测绘成果目录。

2、推出解密版测绘成果,解决基础测绘成果保密与应用间的矛盾

由于现行基础测绘成果的绝对精度和数据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等原因,绝大部分基础测绘成果都在保密范围之内。有关研究表明,涉密测绘成果经过保密技术处理,再经过必要的包装处理,可以衍生出既不影响国家安全又不影响用户使用的成果。建议从国家一级的层面上,尽快研究推出基础测绘成果的解密版。保密版成果只向政府部门提供,用于政府决策、规划和管理,并作为战略资源储备。解密版面向应用、衍生出形式多样的经济建设版基础测绘成果,向企业和公众用户提供,用于满足企业运营和公众生活的需要,并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

(七)推进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技术体系建设

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是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空间数据的效用,为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基于空间信息的服务。要按照“鼓励数据公开、提高共享程度、面向应用服务”的原则,构建深圳市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技术体系。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1、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

构建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技术体系中,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至关重要。应建立完整的网络保障技术体系,保障与各相关部门的互连互通;采用信道加密技术或数字证书系统确保信息传输安全。

2、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技术

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服务主要面向公众、面向管理和特殊应用三个方面。要加强空间数据转换格式、元数据标准、空间数据分类编码体系及分类方法、空间数据质量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形成深圳市空间数据转换、元数据、空间数据分类编码体系以及空间数据质量方面的技术标准。要开展数据互操作方面的技术攻关,研究包括系统硬件平台异构和操作系统异构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异构环境下的数据互操作问题,提供一整套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建立城市信息共享平台,并形成公众信息中心和政府信息中心,使测绘空间数据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3、测绘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

测绘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是实现测绘信息共享服务的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技术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建设、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和数据库系统建设、应用服务平台建设等。

(八)开创测绘信息服务和应用的新局面

1、加大数据整合和挖掘力度,提高测绘信息辅助决策能力 目前,深圳积累了丰富的测绘数据,但是由于数据缺乏深加工,其统计分析能力和辅助决策功能还很难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决策需求。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空间型信息系统,加快实现多媒体、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专业数据库的有机整合,加强专业信息数据在三维数字景观模型支持下虚拟现实、动态分析等综合应用,把测绘数据的信息统计分析、辅助决策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测绘成果的服务水平

测绘成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基础测绘保障能力的最终体现。为了让用户尽快了解最新测绘成果内容,应建立测绘成果启用发布制度、测绘成果目录发布制度,通过政务内网和外网或其它媒体,向社会及时公布新启用的测绘成果,按季度公布新增测绘成果目录。对于基础测绘成果,保密版成果强调标准化、通用化;经济建设版成果强调个性化、专用化。对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检索、查询和下载的数据服务;对特定用户提供在线制图、集成的平台服务;对社会关注的地表资源环境数据进行公正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开展权威的空间信息统计发布的公益性服务等;研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究开发形式多样、使用方便、清晰易读的基础测绘产品成果,建立适应不同用户应用特点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如进一步丰富地图产品,丰富电子地图和多媒体地图的产品种类,大力发展车载导航电子地图,为普通市民提供喜闻乐见、方便实用的测绘产品。

3、扩大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应用领域 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建成,形成了高精度的三维基准系统,完全可以取代现有的平面和高程分离的、静态的测绘基准,由此带来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一是可以通过GSM双向数据通信实现城市虚拟中心站网络RTK服务,亦可通过调频多工高速数据广播系统(FM multiplex High speed Data System,FMHDS)和UHF/VHF电台以及其它方式,连续向区域内用户发播相位差分信号,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实时动态定位服务,改变传统的测绘技术和方法,实时进行大中比例尺测图与修测、工程放样和工程监测及GIS数据采集与动态更新。

二是可以通过INTERNET向用户提供精密相位差分数据。通过监控中心数据处理服务或用户自身软件处理,进行事后或准实时亚厘米级或毫米级精密定位,满足精密控制点建立和工程建设需要。通过INTERNET提供坐标系转换、海拔高程计算、控制点坐标,局部区域现有矢量化电子地图等多种测绘信息服务。

三是可以通过FMHDS方式向区域内发播常规差分GPS导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航数据,精度为1-5米,为各类用户建立船舶、车辆GPS差分导航和车辆监控调度服务。

四是实现提供深圳市区域内的快速可降水汽气象参数服务,进而开展GPS中短期天气预报及开展深圳区域电离层研究。

4、全面完善深圳市城市综合管网管理信息系统

深圳的基础建设发展迅猛,对城市综合管网信息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是政府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全面完善城市综合管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综合管网信息精确的动态三维跟踪管理,为城市规划、辅助设计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提供支持。

5、配合有关部门加快专业信息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超前发展的优势和测绘高新技术的特点,测绘技术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各测绘信息应用专业部门进行高起点的信息系统建设,帮助实现空间型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促进深圳市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6、开展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的监测、评价和预报。利用深圳市高精度、高分辨率重力大地水准面成果、借助于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监测深圳市地面沉降、地壳形变及山体滑坡及海平面变化,开展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的监测、评价和预报。

(九)建立测绘科技支撑体系

1、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测绘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包括完善测绘科技成果评价制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度;建立测绘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明确科技成果持有单位、技术依托单位、实施单位以及成果完成人、转化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技术创新。建立测绘科技成果公报制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

2、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测绘科技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帅才、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和青年技术骨干。必要时,适时引进领军人才,以带动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核心骨干队伍。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过去二十年,世界测绘发生了全体系的变革,主要归功于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测绘行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二十年的跨越发展,建成了全国数字测绘技术体系。面向信息化测绘目标,测绘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更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而成倍地增长。

深圳市的测绘科技发展和应用走在全国的前列,为了保障本规划的顺利实现,仍然需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要继续深化测绘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臵和科技力量布局,完善现行的科技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测绘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的深层次结合,形成有利于测绘技术持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高水平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要引导测绘生产单位通过组建测绘技术开发机构、建立技术协作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进高水平人才等措施,显著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并逐步成为测绘技术创新的主体,针对数字化测绘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开发实用技术,完善工艺流程,大力开发测绘新产品,形成包含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开发多层次的科技体系。

(二)实施人才战略,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由于深圳市在改革开放中的特殊地位,深圳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吸纳人才的优势,但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新形势,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促进深圳测绘事业发展。

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是测绘人才队伍的主体,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点。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取切实措施,实施深圳市测绘人才战略。

要深化人事制度与干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相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大力加强测绘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全面提升测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理顺测绘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打破影响、束缚、限制人才作用发挥的体制坚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开放式管理体制,造就一支廉洁、勤政、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实行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重点培养,改善用人环境,积极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三是强化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深圳市测绘发展总体规划

(三)积极发展国内外测绘交流和合作

在巩固现有国际合作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法和经验,跟踪国际测绘发展趋势,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在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执行我国测绘领域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要以测绘项目招标的方式吸引外国先进测绘单位承担相关项目,在合作过程中,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深圳测绘事业的发展服务。

(四)建立实施机制,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深圳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本规划的实施机制,切实履行职责,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同时,要加强总体规划和配套专题规划的实施以及跟踪分析。当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的目标时,深圳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提出调整方案报请上级部门审议批准实施。

第五篇:上海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才需求,根据《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构筑国际人才高地,人才高端化、国际化和人才工作制度化、市场化取得新成效,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人才队伍规模稳步壮大。截至2015年底,上海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476.39万人,比2010年底增加85.31万人。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职称的343.22万人,比2010年底增加95.1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从2010年的25.01%提高到30.17%。

集聚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截至2015年底,上海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72人(其中1人为两院院士);中央“千人计划”人才89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支持的杰出科学家34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的特聘教授25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3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7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近1万人。上海领军人才1186人,上海“千人计划”人才676人,首席技师1021人。

不断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上海已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底,上海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2家,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家,留学生创业园11个。留学人员13万余人,比2010年底增加4万余人;常年在沪外国专家8.8万人,比2010年底增加约1万人。持有效外国人就业证、实际在沪就业的外国人8.6万人,其中9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比2010年底增加约1.6万人。同时,不断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训力度,形成若干特色培训项目。

有效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服务业已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底,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1086家,行业营业总收入从2010年的550亿元增长到2282亿元。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成为国家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示范建设区。招聘、派遣、培训、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人才服务功能已经齐备,国有、民营、外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决定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持续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居住证、居住证积分、居转户、直接落户相衔接的国内引才政策体系和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外国专家证、直接落户、出入境便利为主的海外引才政策体系。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完善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分配激励机制。设立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浦发硅谷科技银行,大力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融资环境。基本形成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商品房资助为主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建成以市区两级人才中心为主、行业人才中心为辅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千人计划”人才专窗服务能级。

(二)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总体看,“十三五”时期上海人才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全球城市群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带动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国际形势的新变革对上海人才开展国际竞争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新使命。从国内环境看,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政策转型的新常态,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对上海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新要求。从上海自身看,未来五年处于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期,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司法改革试点、教育综合改革等,为上海人才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新舞台、更多的新机遇。

在上海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程中,人才发展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突出表现为:人才发展不平衡现象和不合理格局依然存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相对不足、能级相对较低,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缺乏,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依据市场规则、按照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制度环境尚不健全,人才配置、集聚、评价、流动、激励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尚需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与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目标不相匹配,海外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国际化进程亟需加快;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体制尚需进一步改革,更灵活、更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解除人才后顾之忧的法治、教育、医疗、住房等综合发展环境有待深入优化;人才工作体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合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人才优先、国际竞争、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以用为本、服务发展的指导方针,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才需求,将高端引领、市场导向、国际发展、制度创新、简政放权贯穿上海“十三五”人才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大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大力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大力释放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大力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为实现上海“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为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坚持高端引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集聚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的世界级高层次人才,厚植上海原创优势,畅通从人才强到科技强再到经济强的传导链条,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围绕人才集聚、培养、流动、评价、激励等环节,突出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主导作用,以市场化方法统筹体制内外的人才工作,实现人才工作方法的优化升级。

——坚持国际发展。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人才高地,坚持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放眼全球、对标国际,贯彻人才国际化发展主线,全方位提升上海人才国际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

——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在改革中释放制度新红利,在开放中激发改革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在创新中打造发展新引擎,矢志不渝推进人才制度持续创新,大力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坚持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契机,大力推进下放权力、放大收益、放宽条件、放开空间,真正把权和利放到人才和市场主体手中,构建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更好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集聚造就一批世界一流人才,优先推进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与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相适应、与社会民生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布局,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良、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基本建成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创新创业活跃的国际人才高地,率先确立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先导作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到2000人,常住上海的境外人才达到18万人,留学归国人才达到17万人,重点领域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训累计达到5万人。

——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4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4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5%,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人才总量比例达到60%,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9000人,人才贡献率达到54%。

——人才市场体系与国际接轨。完善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各类人才自主择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基本建成统一规范灵活、国内国外双向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提升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人才发展环境具备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瓶颈有效破解,人力资本投资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8%,人才发展的事业环境、生活文化环境、服务环境具备国际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一)集聚造就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型人才。

实施高端引领发展战略,集聚造就一批在不同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型人才,为提升上海人才国际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提供支撑,推动我国逐步从现有规则接受者向新规则制定参与者转变。

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企业家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创业投资家,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拓宽培养渠道。大力集聚一批以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能工巧匠为代表的科技高层次人才。全力引进造就一批熟悉国际金融运作、具有战略眼光、拥有原创能力的国际金融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一批通晓航运金融、海商海事、航运保险、航运交易、航运咨询、航运经纪等领域的复合型国际航运高层次人才。着力引进造就一批熟悉贸易投资规则的战略性国际贸易高层次人才。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汽轮机、集成电路、高端医疗装备等人才紧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支撑“十三五”期间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扶持一批在文化艺术和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名家大师、具有引领带动效应的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造就一批以东方学者、名校长名教师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一批适应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要求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一批适应亚太知识产权中心城市要求的复合型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

(二)开发培养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专门人才。

坚持服务发展的人才开发导向,聚焦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聚焦保障改善民生的需求,加大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专门人才开发力度,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健全金融人才国际开发、全球培养、跨国使用机制,加快形成一支以“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为主体,能支撑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国际金融紧缺急需人才队伍。融合高校、航运企业、航运协会和专业中介机构资源,完善航运人才多层次、实训式、复合型培养模式,加快形成一支以高级船员、高级引航员、航运经营管理人才、航运技术服务人才、航运信息分析人才为代表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国际航运紧缺急需人才队伍。大力引进培育一支以跨国经营管理、国际贸易投资、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法律、国际商务谈判人才为主体,具备跨文化、跨部门、跨领域沟通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国际贸易紧缺急需人才队伍。健全以文化项目为导向的开发机制和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发现机制,集聚培养青年理论家、文艺家、新闻家、出版家、文化企业家、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加快形成一支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相适应的文化紧缺急需人才队伍。以推动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职业教育校企互聘、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为抓手,努力造就一支品行高尚、能力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教育紧缺急需人才队伍。健全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化公共卫生、全科医学、急救护理人才开发,加快培育一支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与市民对高水平高质量卫生服务期盼相匹配的卫生紧缺急需人才队伍。

(三)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加大海外引才引智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进各类上海紧缺急需的海外人才。围绕国家和上海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大力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实现在沪境外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入选“外专千人计划”专家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进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加大推荐上海人才赴国际组织任职力度,促进各类人才融入国际竞争。探索建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赴跨国公司挂职锻炼机制。优选一批境外培训基地,扩大境外学习培训规模,完善培训项目质量评估机制和成果推广机制,全面提高境外培训的效果和效益。

健全人才国际化发展网络。融合海外人才联络机构、招商引资海外办事机构、海外侨联联络机构、海外留学人员组织等网络资源,构建更便捷、更高效的海外人才引进和国内人才境外培训服务网络。完善海外人才服务网络的管理制度,建立海外人才服务机构定期来沪交流机制。

(四)加快推进人才市场化进程。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市场。放大上海自贸试验区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人才服务机构的政策效应,充分利用国际著名人才机构服务优势配置全球人才资源。深化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市场服务能级,构建面向长三角城市群、面向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连接全球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具有国际辐射能力、跨国配置能力的亚太人才交流中心,迈入全球重要人才市场行列。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综合运用财税、人才、信息服务、银行信贷等方式,大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龙头企业规模化、信息化、品牌化、跨国化经营,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国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推进国资国企选人用人的市场化进程。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契机,加快建立国资国企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除任命制高级管理者之外的岗位全部实行公开化、市场化选人用人制度。

(五)大力优化人才区域布局。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研究制定区域人才重点开发目录,通过人才政策资源与服务资源叠加,引导人才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流动集聚,促进本市人才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不同区域人才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加快在张江核心区和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加快在陆家嘴(600663,股吧)、外滩和北外滩形成国际金融人才聚集带,加快在外高桥(600648,股吧)港区、洋山深水港区、北外滩、临港等区域形成国际航运人才集聚区,加快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虹桥商务区等区域形成国际贸易人才集聚高地,加快在中心城区都市产业园形成专业中介服务、文化创意人才和“四新”经济人才集聚地,加快在各郊区工业开发区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集聚区。

推进城乡人才发展一体化,研究制定中心城区与郊区人才交流政策,通过挂职锻炼、带教培训等形式,促进郊区教育、卫生、养老、文化服务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形成城乡人才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大力提升上海国际人才高地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人才交流和人才培训为纽带,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才合作。发挥上海人才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为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推进经贸投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发挥上海人才高地的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建立完善长江经济带全流域人才发展协商机制,促进全流域人才合作创新和协同发展。放大上海人才发展示范效应、辐射效应、外溢效应,举办长江经济带人才发展高峰论坛,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提高长江经济带全流域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和人才资源开发效能。

引领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人才开发,推进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一体化。完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人才发展协调机制,研究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区域内人才信息共享、政策协调、服务贯通,强化同城效应、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

提升上海人才服务全国能级。坚持上海人才支援与当地人才开发并重,继续选派一定规模、素质过硬的干部人才援助队伍,帮助受援地区培养基层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受援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发挥上海驻外省区市办事机构资源优势,加强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的互动,推动人才制度创新成果的相互借鉴;健全与京津冀、珠三角、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及各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

四、重点工程

(一)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改革平台,充分发挥“双自联动”优势,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构建人才、智力、技术、资金、管理、服务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国际人才试验区。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离岸模式,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性创业平台。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新建一批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试点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打造若干“学科(人才)特区”。推动设立张江科技银行等现代科技投资金融机构,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二)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千人计划”,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及科研、工作、生活配套完善政策,重点引进全球一流的科学家、创意家、创业家。健全工作和服务平台,建立“千人计划”人选进入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组制度,探索建立“千人计划”人才更加灵活的岗位聘用制度,充分发挥“千人计划”人才的作用。完善“千人计划”宣传机制、评价机制和资助机制,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品牌。“十三五”期间,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推进上海“千人计划”建设,争取一批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

(三)实施上海领军人才计划。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科学与工程领军人才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领军人才。“十三五”期间,新增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争取若干人才入选两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领军人才国家队。健全服务联系制度,加强对领军人才的服务保障;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宣传导向,强化上海领军人才工作品牌。推进各地区、各系统领军人才后备队伍建设,形成领军人才培养梯队。

(四)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持续保持和提升本市人才竞争力,每年遴选一批管理、专业技术、创业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开发。在高校、科研院所及领军型科技企业建设一批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加大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资助力度,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活力、成长潜力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能够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青年英才队伍。不断完善优秀大学生选调项目,吸引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从事公共管理工作。

(五)实施首席技师培养计划。鼓励引导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和完善首席技师制度,对企业推进首席技师培养计划及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给予经费资助。到2020年,新资助一批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市级、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艺精湛、引领作用突出的首席技师。依托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设立一批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技能培训制度,深入推进高师带徒、校企合作等项目。

(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培训工程,支持非公领域企业管理人才参加海外研修、挂职实训,着力提升资本运作、品牌运作、团队管理和资源掌控能力,造就一大批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敢于创新、熟谙经营的企业家。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家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家和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青年职业经理人。

(七)实施“四新”经济人才开发工程。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的发展态势,探索“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人才+产业联盟”四位一体的推进模式。建立集成电路、车联网、机器人、卫星导航等“四新”经济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探索政产学研新型管理机制,打造“四新”经济人才跨界成长生态系统。探索设立产业和信息化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和信息化创新创业成就奖,构建促进“四新”经济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

(八)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计划。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社会发展新趋势,加大社会工作人才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支撑。实施社会组织人才的“百千万”工程,重点培育百名社会组织带头人、千名社会组织专门人才、万名社会组织人才,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社区调解、残障康复、养老护理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基层社会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构建知识普及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相结合的培训体系。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岗位,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推进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五、重大政策

(一)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优化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健全完善市场认定人才机制。完善永久居留证申办途径,健全从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化衔接机制。逐步有序放宽为境外高层次人才聘雇的外籍家政服务人员签发相应期限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扩大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口岸和境内申请办理R字签证(人才签证)的范围。扩大来沪创新创业的外国人在口岸申请Z字签证(工作签证)和S2字签证(私人事务签证)范围。探索实施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上海创新创业政策,符合条件的外国留学生可直接办理就业手续、签证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争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行海外人才技术移民政策。

(二)实施更具竞争力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充分发挥人才引进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进一步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引才机制,以市场评价方法统筹体制内外人才引进标准。优化调整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畅通创新创业人才、特定公共服务领域人员享受居住证积分待遇通道,简化居住证积分申办流程。研究制定公开透明、有序办理、公平公正的积分落户政策,实现人才落户由条件管理向积分管理转变。完善人才直接落户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对产业的支撑。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高层次紧缺急需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专项培训。加强全市人才计划顶层设计,建立相互衔接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逐步建立上海人才计划与国家级专家选拔的衔接机制,上海推荐的国家级专家候选人原则上从上海领军人才中产生,畅通上海高层次人才的成长通道。探索建立人才计划的社会化管理制度,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才计划的规划研究、评估监管,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作用,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人才资助机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选拔资助力度,进一步向企业一线和青年科技人才倾斜。

(四)完善人才双向流动政策。破除人才流动障碍,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等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岗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保留基本待遇离岗创业。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科研人才兼职。鼓励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科研院所聘任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或者指导教师。制定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实施办法,打通博士后培养机构与企业创新平台之间的流动通道。

(五)改革人才评价政策。建立市场化、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落实创新主体对创新人才的最终评价权。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突出同行评价,注重研究成果质量及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力;对应用研究人才,强化创新创造业绩贡献评价,注重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产学研结合等,不将学历、论文论著等作为限制性条件;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突出转化效益效果评价,注重产值、利润等经济效益和吸纳就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率先在中小学教师、工程领域中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开通优秀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可打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

(六)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者备案。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研发团队所得不低于70%。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用于人员激励部分,可一次性计入高校、科研院所当年工资总额,但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依法妥善处置科研人员在创新创业中的争议和矛盾,维护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合法权益。

(七)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加大创新人才激励力度,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研究实施股权奖励递延纳税试点政策。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开展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改革试点。探索提高科研项目人员经费比例。探索实施委托社会机构开展上海杰出人才遴选工作,大力表彰创新创业的杰出人才。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八)创新人才创业融资政策。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加大支持早中期、初创期企业发展。完善鼓励天使投资的税收支持政策。健全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天使资本的投贷联动模式。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保险产品,分散创业者创业风险。简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外汇结汇、直接持有境外关联公司股权及离岸公司进行返程投资等有关审批手续。

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引导鼓励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展。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吸引国际孵化器入驻上海。鼓励国有孵化器引入专业团队管理运营。调整财政投入方式,加强对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企业的资助,加大政府购买创新创业服务力度。

(二)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政策,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育,促进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鼓励各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帮助人才获取信息、提升能力、实现价值。打造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的人才发展政策和生活服务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建立健全市场化机构运营、政府机构监管的运作模式。提升大数据在人才开发中的深度应用,拓展社会化的人才工作移动端服务。

(三)健全创新创业法治环境。重点围绕人才市场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使用、引进、评价、激励、保障等环节,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外国专家来沪工作管理等地方性法规,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纳入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轨道,依法维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

(四)优化人才生活环境。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平台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住房)等配套服务设施,鼓励用人单位实施人才住房资助计划。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扩大医疗开放领域,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提高人才医疗服务的能级和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人才子女就读提供便利。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建设适应人才生活需求的购物、就学、就医、文化及娱乐休闲场所等配套设施。

(五)优化人才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积极举办国际顶级文化赛事,大力吸引国际文化组织进驻上海,不断增强城市文化魅力。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文化节庆品牌影响力,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提升海派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七、实施保障

(一)健全人才工作合力机制。

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树立人才强国的战略意识,进一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级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健全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部门“三定”方案。

完善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建立人才公共数据采集、共享、应用长效机制,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二)加大人才优先投入力度。

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开发的政府投入机制,加大支持力度,落实保障人才投入的财政资金。统筹运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和促进以职工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建设。探索研究人才发展投入税收减免政策,落实国家有关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探索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的政策措施。完善分级分类人才资助体系,有效整合人才资金,加大对人才发展重点区域的投入,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人才投入效果评估机制,优化人才投入结构和扶持政策。

(三)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规划为引领,科学引导人才资源的战略性布局、人才政策的改革创新和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市衔接配套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第三方评估机制,强化任务举措的执行落实。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执行情况提出完善措施。

下载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上海市电镀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上海市电镀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产业政策,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战略调整,以先进制造业......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和房价

    上海目前的区 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新区、青浦区、奉贤区、松江区、金山区,共计十五区。 其中,一号线房......

    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十二五”渔业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和谐发展 建立健全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渔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渔民增收......

    生活部发展思路与规划

    生活部部门职能和发展方向 生活部是一个以为同学服务为宗旨的部门,顾名思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学生会这个组织中尽管可能更多时候做的事一些幕后的工作,但仍然不......

    急诊科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急诊科的发展思路 急诊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窗口单位,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前沿。急诊工作纷繁复杂,任务艰巨,既是社会各方面矛盾的一个焦点,也是各家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易发事故部门......

    城郊型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思路

    毕业论文 城郊型小城镇在新一轮城市化中的发展模式的研究 ——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为例 一、城市辐射的规律性特点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围农村和其他地区进行物......

    幸福村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幸福村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 幸福村位于层台镇西北方向,距层台镇15公里,村内无矿产资源,无工矿企业,只有独特的林木,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5%,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纯农乡......

    信息产业基地发展的战略思路

    文章标题:信息产业基地发展的战略思路省委书记李源潮最近指出,江苏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雄厚的技术支撑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发展得更快一些。电子信息产业要努力争取“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