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试用修订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
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
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
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
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
第二篇: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
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
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
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体会点滴谈李桂芳
初中语文教学体会点滴谈
林州市陵阳中学李桂芳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
展”,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其学习语文的综合素质,包含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内容多元性和学习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建构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对众多语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逐步形成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学习品质结构,都得以自主的变革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树立新理念,从提高学生素质做起,勇于改革,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程标准不至于只是纸上谈兵,而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得以落
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1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开展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应具备以下特点:
1.要有民主的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和合作探究,通过积极讨论交流,其结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且还会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全方位理解。例如学习《赵普》一文的时候,我计划性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对赵普的做法有何见解?理由是什么?
(2)与你相反的观点是否能够成立?为什么?
(3)与你相似的观点还可能有哪些?能否成立?
问题的提出与讨论相接而行,很快代表性观点便出台了。例如赵普值得学习的品质在于他的以天下事为己任;不足的地方在于他不讲究说话办事的技巧,容易酿成后果。类似的观点还有赵普没有珍惜年轻时的宝贵的学习时间;看问题,评价人物要一分为二等等。尽管这些观点出自不同学生,但经过活跃的民主课堂讨论和交流,大多数学生了解了看问题的角度性、多面性等,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帮助学生自我解决问题、排除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2.要有充分的阅读和冷静的思考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感知认识世界,促进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要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只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假思考就能脱口而出。或者在问题提出之后,不给予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便以“引导”甚至“告知”的方式将问题解决掉。这样不便于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还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不负责任随口乱说。在语文教学上,老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拉开梯度,要难易结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追求表面的活跃。如果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静,也不能说是“冷场”,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激烈地进行着。
3.要开展积极互动的教学评价新课程课堂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但是表扬、鼓励不是多多亦善,它不能成为教师的“口头禅”,时刻挂在嘴边。其实,表扬、鼓励是一种评价。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活动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生对生、生对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且评价内容仅限于对知识的再现、回忆等。这种评价体系对学生不能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因此,应彻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评价的重心从重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重视学生素质的发展上来,通过开展积极互动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有意识、3有兴趣、有责任地参与教学活动,多让他们发表见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找到错误并加以改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
1.自主式学习方法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的学习方式。它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受去分析比较,由于思考空间的拓宽,必然会让答案丰富多彩。作为组织者的教师既不能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模式下“忙碌”,也不能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说了算,不能只尊重个别学生的权利,而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和肯定。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方法共享,然后进行整合,从而优化每个人的学法。这种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觉得富有挑战性,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合作式学习方法未来社会充满竞争,但更需要合作,需要极强的团队协作,相互学习的精神,因而我们积极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认识和理解也有所不同。作为语文教师,应提供条件让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补充相关内容,展开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3.探究式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言语技能等进行开放性的、多角度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它既不是无原则的事事探究、时时探究,也不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探”到哪儿,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模糊了方向。科学的探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二是尝试体验实践,三是表达交流小结。探究的目的不但要解决问题,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形成方法,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有探究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会闪烁着人文之光。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人心灵深处唤起个体的创造力的觉醒。知识像海水般浩瀚,每天都注入新的活水,任何人无论有多大的精力都是无法完全传授的,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创造,才能真正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当然,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肯定还有不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定会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成长体会
厚积薄发潜移默化---谈语文教学中的成长体会
文/秦玉洁
做学生的日子在惶惑间悄然远逝。虽然岁月已模糊了大学老师的音容笑貌,但那句铿锵的话语仍留存于心--厚积薄发,潜移默化。
2003年毕业至今,我已走过了10年的教学历程,回顾过往,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没有离开过这句话。
语文学习的特点重在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旨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又要在课堂内外用语文的思想去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我把基础知识的积累分为两个体系,一是教材体系,一是高考知识体系。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在教学过程中,每课的知识点很重要,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工作之初我只是力求备课时加深加宽,没有过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基础。经过调整后,我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融入高考考点的讲解和解题技巧的渗透,把高
一、高二的授课和高考联系了起来,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课内的知识点以小考的形式及时让学生强化和巩固,尤其是要求背诵的篇目更是严格检查。同时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每天监督学生进行成语和字音字形的积累,这种做法我已经在所带班级中施行了一年的时间,学生基本养成了日常积累的习惯,每天都会自觉地记忆积累。
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只是养成记忆积累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阅读和写作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成绩。
阅读,主要是以摘抄和读后感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边读边抄,积累词句;边抄边想,整理成文。高
一、高二学年,注重学生兴趣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为其日后深入、自觉地学习语文奠定基础。但个性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有时还可根据教材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和篇目供学生阅读,例如,讲解朱自清《荷塘月色》时,配合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我向学生推荐了林清玄和周作人的部分作品。不管阅读什么内容,最终都要求学生形成读后感。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读后感定期检查,并挑选出优秀篇目,如果有可能可以整理后打印出来供学生浏览。
有时我还把阅读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竟然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高二第四册小说单元的教学,每篇课文讲解前我都给学生布置一个读后感,课前批阅后挑选几篇立意深刻、见解独到、语言优美的习作进行范读,然后由学生点评,进而引入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了课文,同时在范读和点评时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致很浓,教学任务顺利而有效地完成。
写作,主要以作文和周记为主。为了避免学生把周记写成凑数字的作业,和无病呻吟的流水账,我布置的周记以读后感和人物形象评论为主,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不至于互相抄袭,有时在学生的周记中真的能够发现一些深邃的思想和闪光的语言,遇到这样的习作我都是修改后整理打印出来。对学生的进步在评语中决不吝惜赞美之辞。至今我们班整理了两期的优秀周记,我想,当学生可以在老师和同学肯定的目光中感受到文字带给自己的快乐时,那么,写作应不会再是一种强迫了。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而我已尝试着把语文延伸到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学生耳濡目染,接收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5年担任班主任以来,我以一个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身份,在班级的墙壁上为自己开辟了一方天地“班主任寄语”。以委婉含蓄,朗朗上口,言简意丰的诗歌传达班主任对学生和班级真实的感受。我总是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渐渐地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方式,现在我和学生交流的文字经常会出现在他们的摘抄本周记本、作业本和小考本上,语文已经进入了我和学生的生活。
回首来时路,苦也无数,乐也无数,自己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遗憾和不足,我会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厚积而薄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永远以语文的名义用我不华丽但真切的情感铸就脚下的三尺讲台。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第二高级中学)
第五篇:谈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谈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了我们学校的普通教室,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我觉得电子白板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益,它已经成为我们学校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好帮手。作为一名老教师,也积极的学习这一新技术,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几天的学习,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一、电子白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教师讲课言之有物、具体实在,取得良好的效果。
农村孩子见识少,许多课文的讲解只靠老师的一张嘴,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大大制约了他们的想象力,电子白板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声音、画面和教师讲解的有效合一,这对语文教学来讲是一种最具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图片、视频、解说??这些能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情境教学主要是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可以是熟悉的生活镜头、有趣的数学活动或者是需要研讨的数学问题等。情境教学也正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传统教学通过书本等有限的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将电子白板引入课堂,它不但具有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优化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形象生动的进入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借用电子白板,建构数学活动
交互白板支持构建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的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交互白板提供的交互平台上,可以开展基于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协作教学与学习。在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协作教学环境中,有利于教师发挥导学和助学的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三、巧用电子白板,简化例、习题讲解
要使学习者顺利学习新知识,必须选择与他当前的智力水平相适应的形式来呈现新知。传统教学中,教师以黑板、粉笔为主要手段,将正确的解题方法“告诉”学生,学生再通过记忆将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种被动的状态下,学生往往对题目本身不甚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教学时巧用电子白板和几何画板,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巧用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深化课堂训练,提高练习效率在练习和反馈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的接受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通过白板的写写画画和幕布下拉等功能,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态度,做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显著。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具有它独特的优势。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开辟了新的途径。
黑板变白板也许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不可否认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对教师来说制作方便、工具齐全,资源丰富,拓展空间相关内容链接、存储量大。交互学习、即时交流、录像再现、聚光灯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对学生来说能提高学生注意力和理解力、便于学生复习以往知识和内容并促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技术的普及是要经过一段长期的过程的,也与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操作熟练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