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李国华谈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

时间:2019-05-15 07:1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表哥李国华谈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表哥李国华谈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

第一篇:表哥李国华谈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

中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早有所耳闻,但不知道具体有何不同,马上就是蛇年了,我的表哥李国华上周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他就和我谈了很多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从中我收获了很多。

举例一:你好吗?How are you?

当我们中国学生听了这句“How are you?”回答必然是“Fine, thank you。And you?”,原因很简单,我们课本是这么学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如果考试,最好也选这个。而表哥李国华则告诉我,不同国家不同回答,比如有的国家的学生不这么回答,针对“How are you?”,回答则是“Ok,Not bad,Well。”有时候甚至不回答,微笑一下就是了。他们会非常奇怪,干嘛要这么问候,直互相喊Hello就很好,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表哥李国华讲,当对方用How are you和他打招呼的,他就知道对方是自己人。举例二:称谓不同

表哥李国华谈我们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或“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表哥李国华提到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基于此,表哥李国华谈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会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举例三:的表哥李国华谈学英语的习惯

我们中国人学英语非常辛苦,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学了十几年,却还赶不到表弟去新加坡半年的时间。可见学习英语,语言的氛围的存在非常重要。这一点的表哥李国华自己身上也得到了验证,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学英语,没有语言环境是学不好语言的。而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也是永远教不好的。

最后,表哥李国华谈到一个好玩的现象,说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家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这位外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们欢迎你有空来家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表哥李国华讲很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我们仔细分析下这个也是有理由的,比如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喂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表哥李国华在美国发现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毛是行为。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表哥李国华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如果要约老外,得提前预约好时间地点。

第二篇:王强谈学英语

至于英语,仅是交流工具而已,但一直以来,我们却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以至于学了十几年,却不能开口交流。

个人认为,对于英语,只要掌握以下六大技能,即可把握英语的核心:

第一,用英文界定事物的技能。

界定事物是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们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却没有强调过这一点。我们的英语课本经常有这样的问题:This is a glass? Where is the book? 而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如:What is a book? What is a glass?其实,当中国人说英语卡壳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你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但却不知道怎么来界定它。

谁都可以轻易地做出描述:Where is the book? It's on the table.It's on the desk.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界定“书是什么”,所以学英文时要有意识地多问自己“是什么”,然后想方设法回答。

第二,用英文进行解释的技能,也就是能够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意思。

我们用母语可以自如地交流,原因是当我们说一件事卡壳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而用英文交流时,如果对方对我们所说的不太清楚时,我们就没办法换种方式再说了。

其实,只要表达同一意思,使用哪些单词或句法没有太大关系。这就引出一个背单词的问题。许多人只是照着单词表很机械地背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并没有把单词学活并用起来。其实记单词应该是这样的,记一个单词,还要能同时说出一到两个它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这才叫记住了。第三,用英文描述事物的技能。

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为按时间顺序描述和按空间顺序描述。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从自我出发,描述时总是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先点出来,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虑这个东西在时间上按什么顺序发生。而中国人则习惯“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强调压轴,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这样一来,按中国人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给美国人描述东西,美国人很快就失去兴趣了,因为他难以确定这一描述中的重点。

从空间上来说,美国人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国人通常是远远地走来,一步步贴近自我。理解了这些差异,对于英文语法结构的组织就能够游刃有余了,说起来也才像美国式的英文。

第四,自如使用习惯用语的技能。

习语是一种语言具备某一国家或地区风格的重要因素。通俗地说,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通过学习美式英文中的习语,可以深入了解美国文化;而如果能在适当的场合加以运用的话,能让你的口语听起来十分地道。因此,积累相当数量的有效的习语是非常重要的。习语可以通过看美国电影来习得。第五,英文猜测能力,即与对方交流时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测对方的意思的能力。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中,大家一致反映听、说最难。因为这时候的内容一现即逝,无法慢慢推敲研究。所以猜测能力就尤为重要了。培养良好的猜测能力,需要不断地磨练。比如,可以每天选一段带有一些生词的阅读材料,快速浏览,迅速得出其大体的意思。第六,养成良好的汉语、英语的双语转换习惯。

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用英文交流时要远离汉语思维。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母语是怎么也无法忘记的。语言都是有其共性的,比如汉语和英语的主谓结构就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定语、状语的位置,汉语的定语都在所要修饰的词之前,英语则将最重要的定语放在所要修饰的词前,其余的都在该词后。

因此,学英语时不要认为自己是在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而产生无力感,也不要总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没有达到能表达现有的汉语水平的程度而不敢开口。其实,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英语词汇都足以表达目前的生活和思想了,关键在于,不要一开始就想对应的英文怎么说,而是降低自己的汉语水平:先拆解汉语,直到拆解成最小单位,这样,在每个词的意思都确定以后,然后才想英语中对应的东西。事实上,把汉语拆成最小单位的时候,英语已经在那儿等着了。

比如,把“我们不是近亲结婚”翻译成英语,看起来似乎很难。现在不管英语怎么说,先拆解汉语。“我们”到底指什么?如果说话的主体是女性的话,她一定会说“my husband and I”。如果是男性的话,他一定会说“my wife and I”。当把“我们”拆解成“my husband and I”或“my wife and I”时,你会发现“结婚”这个概念也表达出来了,因为你不可能称任何一个陌生的男人为“husband”,也不会叫一个陌生的女人为“wife”。接下来“不是近亲”可译为“are not something”,而“亲属”为“relatives”,“近”为“close”,这样整句话变成地道的美语原来就是“My husband and I are not close relatives”。在他的博客上说到英语有以下几点最重要:

1、怎样才能告别“哑巴英语”,而让自己的英语达到能够进行“交流”的水平呢? 首先,让我们廓清一个重要的观念。很多人都对中国英语教学现状表示不满,原因是中国的英语教学培养出的是一种“哑巴”英语。我曾对学生说,中国人要是真能发明出一种“哑巴英语教学法”,即学完英语后什么都不会说了,那就太厉害了,因为学了半天最后什么都不会说,那简直就是一种奇迹。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学到的并非是一种“哑巴英语”。不错,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学了若干年后,等到真正要开口说话时却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达意的话来。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人把对英语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放在了同一高度上,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知识掌握,而不是当成技能培训。这让我想起庄子说的那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才会派上用场。所以说,中国人学英语必须把语言和交流分开思考。换句话说,学习全部语言不是目的。语言浩瀚无际,花一辈子时间也是学不完的。但人在日常交流中所能使用到的那部分语言,不过是语言中的沧海一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只花在语言学习上,试图去征服语言的海洋,那我们就把大量的精力浪费了。而学到的东西大多是在交流中用不到的,或者说需要用的还没有学到手。

所以要学会从语言的汪洋里舀起一瓢能解渴的水,而且要学会舀起哪一瓢,这两点至关重要。如果从你舀的那瓢水中能看到交流的大海,那就对了。连钱钟书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宣称他的大作《管锥编》,也就是这个道理。他通过“管”、“锥”看到了整个世界。

2、语言和交流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语言为表达意义提供了基本的“板块”,但它并不等于交流本身。学语言不是终极目的,因为语言并不是确定“意义”的惟一场所。也就是说,不要错误地以为:我知道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在交流中就能运用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语言层面上,我们只是对词义进行了大范围内的界定,但意义的真正理解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我说,所谓的“哑巴英语”其实是指学生学了很多的英语知识,认为每一个词或短语对应着惟一一个意思,而忽略了在实际交流中意义是变化无穷的,它会涉及到感情、涉及到情景等多种因素。当需要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意义时,就不会表达了,因此当然也就说不出来了,这就是所谓“哑巴英语”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

这就像一部交响曲写出来,不同的指挥家指挥定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和效果。因为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语言是一样的,它是一种在时间中实现的东西,它是流动的,飘忽不定的。语言就是乐谱,而交流是指挥下的现场演奏,关键是看现场指挥怎样去阐释乐谱。

3、为什么说只有熟悉并掌握了“英语思维方式”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呢? 具体来说,交流的全过程由说者(speaker)和听者(listener)这两个因素决定。彼此要想准确无误地理解对方,其中关键是两个人在使用语言刹那间的思维过程或逻辑思维结构是否接近。

举个通讯的例子:大家使用的符码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截获敌方的电报?因为敌方把电报符码重新定义了。同样的符码对我方来说是一个意思,对敌方来说却是另外一个意思。如果不能接近敌方的思维方式,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敌方符码真正的意思,所以说我们要去破解它。但我们破解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破解符号后面的“思维方式”,即依某种方式确定的“意义”。

4、究竟“说什么”(what to say),“怎么说”(how to say it)能使我们同native English speakers之间的交流明白晓畅。

这才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而不是我们中国人之间怎样用英语交流能懂,因为我们只要学会了英、美人之间交流的思维方式,我们肯定能把英语口语练好,和他们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所以说,我们要想“掌握”英语,别无选择,那就是一定要学会去read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mind。只要我们掌握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肯定也就真正掌握了英语。关于双语教育:避免误入歧途

许多家长都很关心这样的问题,孩子几岁起学英语比较好?双语教育有无必要?学英式英语好还是学美式英语好?等等。王强认为,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语言技能,让孩子的表达更丰富,本应是一个东西、用中英两个文本来表达的,但现在许多人关于“双语”的理解走入两个东西、两个文本,各行一套的误区。

孩子学英语,兴趣最为重要,因此家长选择培训班时要考查其风格是否活泼,老师的教学是否是互动式的,能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否则灌输式地教孩子几个单词是毫无意义的。家长也可适当选些英文原版动画片给孩子看。

王强认为,语法是语言规律的总结,了解语法有助于迅速了解语言的概貌,因此对于成年人学英语有好处,但对于初中以下的青少年,还是不涉及语法为妙。

至于学英式英语好还是学美式英语好,王强认为,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没有太大区分的必要。必要的是,专注于一种语言风格,让其纯正、地道。

王强谈英语口语学习回目录

主持人: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英语的高手GRE考到2000分以上,一旦开口说话,只能瞪大双眼,嘴里结结巴巴蹦出三两个单词,很多人从小学到中学一说英语就会脸红心跳,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今天美语思维学习法创始人王强老师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大家讨论美语口语学习的方法,王强老师,欢迎你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

王强老师:你们好!

主持人:王老师,你作为一位著名的英语口语教学专家,你教的美国口语课美语思维,很受学生的欢迎,首先我想请问你,你的美国口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王强老师:我澄清一下,我现在不在新东方担任教学培训的副校长,只是担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现在退出了王强口语。我教学的理念,非常简单,我始终认为中国同学里“哑巴高手”最大症结是花了最大的精力和时间,他们只完成了语言层面的学习。外语之所以叫外,是陌生的意思,说陌生是在和汉语相比较,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同,或者说有很大差异。

因此,学一门外语如果不能从了解对手的思维方式着眼,那么这个外语永远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我的教学理念叫用美语来思维的意思,就是让英语学习者站在英语学习的制高点,从一开始就把握进入英语学习的最佳状态,这就是我核心的教学理念。主持人:你的观点很新颖。

王强老师:我96年就在新东方倡导这个观点。

主持人:能否解释一下语言表层和思维深层是什么意思?

王强老师:首先大家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两个字,汉字是“交流”,往往我们中国同学把语言学习的手段和目的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我学英语掌握所有语言最基本的元素就足够了,实际上语言只是为交流打下一定的基础,是交流赖以传送的一套符号、系统而已。思维方式事实上才是使这些语言真正变得有生命的场所。

比如说“某个地方”这个词,老外可以用它代表厕所的意思,和我们传统意义上学的正而八经的英文是两个意思,劳驾,对不起,厕所在哪里,我想去厕所。如果不幸地用到“某个地方”这个词,中国同学认为他是去某地方,换句话说在老外听的就是随地大小便的意思,这样的话,这个交流只是完成了语言层次的交流,也就是说你只是从书本上的英文、字典上的意思,找到了对应的汉语意思,然后把它传译过去。但是真正讲这个话的时候,对方想什么,我们不知道。这是中国“哑巴高手”最关键的所在。

主持人:中西方习惯用法的区别?

王强老师:这还不是习惯用法,之所以我们觉得掌握英语比较费劲,或者我们学了那么多年英文还不能够顺畅表达,是因为我们平常的思维方式和讲英文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有区别。举个例子,我们设想如果英语和汉语的重大区别,就在于词汇层次,比如说“苹果”,在这个层面上只是发音不同,拼写不同而已,学英语的方法再简单不过了,我出一个英汉对照表,大家全部背下来,你就可以脱口而出,大家觉得这样不行,怎么回事儿,显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缺乏该如何理解讲英文的方式?

网友:中国学生学口语最大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王强老师:我觉得应该练习先把你要表达的思想哪怕先用汉语梳理的非常清楚,然后再把你学过的英文的素材,用你学到的哪些表达法梳理一遍,看是不是有能力表达你的汉语思想,如果这两个能够合二为一,我想这时候你再就可以脱口而出了。

中国人练口语进入了一个误区,事先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似乎胸有成竹,然后把学到的英文脱口而出,结果语言超越了思维,思想内容跟不上,中国同学练口语最大的瓶颈应该向准备讲演的方法,事先把要表达的东西哪怕非常简洁在纸上写出来,这是我表达的意思,然后你再用英文说这之前先做一个基本功,把英文的一些词语列出来对等一下,然后看这张纸,接着把它变成完整的句子,再找到句子之间相连的词,这样出来就能有的放矢,这样越练越自信,最终突破这个瓶颈。

网友:王老师,你最初在学英语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过困难,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王强老师:我当时觉得比较幸运,当时市面没有任何方法,没有任何东西,就是一本教材,在没有方法的前提下,滥熟之后悟道了语感。我当时用了英式英语的教材,灵格风,记得我大学两年级没干别的事,就是从口语角度来说天天读这个东西。不一定是朗读,默读也好,细读也好,半背半读也好。我把这套教材弄得滚瓜烂熟,每当我熟悉一页之后就彻底把这页撕掉,等到我花两年时间把这套200页教材撒得精光的时候,忽然发现我脑子里完全就拥有了这本书,而且打乱之后还是拥有,我已经把一本死书变成了活的东西。从此我可以调动任何句子,让它们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尽快为我服务,所以我觉得当时我倒没有太大的困惑,反正没有太大的反对,也不求捷径,最后觉得学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在你学英语的时候,读和背对你学英语起到很大的作用?

王强老师:我反对背,我反而觉得读多了会记住的,很多中国同学为了背而背,这是浪费时间的做法,任何东西见了十遍,我让你记不住,你还很难呢。如果一个你每次都见一遍,让你死死记住,也很难。所以,我觉得很多中国同学难也就难在他们拿到一本教材或者拿到一本很好的书籍,很少有人能专心致志把这套书籍吃的滚瓜烂熟,所以在学英语的时候,如果过于追求新奇的东西,反而是一个误区,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网友:王老师,你好,你是否觉得在英语口语的学习中,与native speaker一起练习是否有必要?

王强老师:某种程度有必要,你跟native speaker来说,你能够保证它的语音、语调、语流,你非常适应了。但是我觉得问题在于native speaker跟你交流的时候,它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是非常和谐的,已经印在你的胸中。我们作为native speaker,顶多熟悉我们现在学到的一些英文句子,但是能不能让这些英文句子服服贴贴、非常地道,非常到位为我们表达思想服务,就很难说。不是用英语来表达我们思想来说,在这个时候和native speaker交谈往往会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尤其当我们要谈论一个陌生的话题时,会逐渐远离用英文表达自己思想的境界。在跟native speaker交谈之前,按照他们的思想方式,先把今天谈话的内容梳理一遍,然后到现场再进行交流,这样更有效。

我补充一下,native speaker的问题是他们不理解中国为什么这样,在于他们的表达为什么不能够到位,他不太清楚这一点,除非你脑子里非常清楚他们的思维方式。这个时候需要这个东西,下一步需要那个东西,最后应该说这个东西,这些烂熟于心中,你面对老外才能达到你所期待的效果。

网友:我是你的学生,听了你的报告,在说英语的过程中,总得考虑用语是不是准确,这样肯定会影响流利度。是保证流利度重要还是用词准确重要?

王强老师: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交流的所有内容就是表达你的思想。我们学英语要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是最终目的,因此准确无疑是你现在练英文的最重要目标,也就是第一要求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能够非常准确地表达哪怕是不连贯的思想,远远比你特别外在好象似乎流畅不准确表达你的思想所达到的目的更有价值。如果把流畅性和准确性列一个孰前孰后的问题,我一定选择准确、精确,大家千万不要为了速度追老外,然后忘掉你需要准确表达你的思想,这是相当糟糕的一个练习盲人。像一个人一样,首先肉体长的丰满,穿衣服才好看,如果瘦骨嶙峋穿衣服肯定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追求准确!

网友:王老师,一天花多少时间在英语口语的练习上才能有一定的提高和掌握?

王强老师:不要把一天时间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最好早、中、晚分别花点时间。人记忆东西有一个时间段,有的是暂时记忆,像计算机一样,临时储存,所有在硬盘上的东西,那是长期的记忆力,人不断把这个时间段分的越多越好。分早、中、晚非常好,这样的话从记忆来说达到目的,从记忆可以达到很深的印记,一天要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15分钟太短了。

网友:我学了好多年,觉得听力可以,就是开不了口,平时买了很多的学习软件练了,但是总是觉得单词、句子不连贯。怎么样培养出比较和的语感?

王强老师:所谓语感,如果听力已经很熟练了,实际上应该把听力首先熟练的内容当做假装是他自己脑子里要表达的思想。先把这个熟悉的东西面对墙或者面对一个真正的人来把它倾诉出来,因为这些熟悉的东西是不容易犯错误的,对一个熟悉的东西有非常深刻记忆的。这样的话,掏出来了之后,他就会觉得我这些内容表达的怎么样,听力已经很熟,意义也非常理解了。他把这些非常熟悉的意义又理解的东西,倾诉出来,这是一个第一次最好的练习。这个东西熟悉过了以后,再试图表达自己还没有熟悉的东西,比较陌生的东西,这样的话,我觉得两步加在一起,逐渐让你进入用英语表达的感觉。

所谓语感,你听过了以后,再说出来非常接近它,语言的感觉,模拟的一种东西。像描红一样,像我们练一个字帖一样,底下放一个临贴,听力如果熟了,慢慢重复,慢慢撤贴,把这个贴放在眼前,照着来,终于有一天把这个字拿走。我们按照记忆中的印象把它写出来,这是三个境界,学口语也需要这三个阶段。

网友:非常欣赏王老师的博学,你都喜欢看哪方面的书籍,你怎样好好消化各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王强老师:我的书籍除了化学、物理这样的特别专业的理科的书不爱读以外,凡是科学、哲学,包括神学、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地图,我都爱读。这些东西为什么能够零散读,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我始终有一个看法。这世界上所有门类的科学也好、文学也好、哲学、历史也好,他们不过是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来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同一个东西。

在我看来,文学关注的东西和科学关注的东西、历史关注的东西,其实都是人类最永恒的价值,或者人类永恒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所有的东西都像小河汇集成一个大海,只是支流而已。如果读书有一个终极的目的,是对人类感兴趣,对生命感兴趣,对生活感兴趣,对世界感兴趣,所有的知识汇集在一起,都是帮你在这方面面临的困惑。

在这个地方,所谓博学实际上指你好奇,你想知道从这个角度我怎么切近这个问题,这个角度你理解了以后,你从那个角度看看这个问题。这是我阅读大量书籍的基本心态,怎么样把所有的书不是读死了,不是读成书呆子,而是变成对自己有益,对自己人生有益,对自己梦想有益。最关键一点,每当读书的时候,把你和书放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上探讨,在书籍面前,我不认为有更高级的灵魂,只能有更伟大的灵魂,但不一定比我高级在哪里,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样。

当你有了这个定位,任何一本书你跟它平等对话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这个思想你没有思考过、没有发现过它自然而然进入你的灵魂,逐渐变成一种营养。读书我始终认为和我们吃饭没有什么区别,有些书的内容,我们必须排泄掉,但是留下来一定是有营养的,而人就是在积攒营养,不断排泄掉与你无关,甚至是非常庸俗的东西之后,剩下来就是读书的最精华的东西,有一个过滤的东西,养成这个习惯之后你就沉浸在读书里面,而且书反过来为你人生起到很好的指引。

网友:看原声电影对学习英语有没有帮助?

王强老师:当然首先要看哪儿的电影了,不能是印度的电影。英文的原生电影应该有帮助,当年写生活艺术的林语堂,他曾经在二三十年代,倡导学英语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看美国电影。但是我要说一下,看电影并不意味着直接就是拿一个片子放下来,和我们实际上意义上看电影不一样,这个看电影是学习怎么样来理解这个电影。

因此看电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看电影必须分成精看和泛看两个阶段,一开始一定要关注一部片子,哪怕三个月只看这一部片子,要看到什么程度,每一句台词都看出来,不是从字幕上看出来。如果有字幕,把字幕遮住,一定要听出来,并且写出来。写到一个小冠词“a”的发音都定的非常清晰,你三个月听这一部,这一部反过来接着听第二部。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最后完全彻底作为欣赏和学习交互的看,这三个层次如果要做对了,看电影学英文才进入了境界。否则的话,英文还没有学,上来就看一部电影,这是看不懂,这样你对自信、对英文有一个问号,这就要命了。要精看然后再细看。

网友:小孩子的英语怎么教?小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最好?

王强老师:小孩子严格来说,当你怀孕的时候就可以学,我们现在不仅有科学的论证,而且有实践。比如我的孩子,当然他在美国出生长大,我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汉语,保证他双语。小孩子吸收能力非常强,小孩子一定要强迫他从听和说这两方面,如果不能说的话,一定要从听开始强迫他。也就是说切记他应该像我们成年人从语法、背单词开始,上来让他听片子,当然片子要找适合儿童的片子,找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反复让他听,然后告诫他这没有什么文本。听多了以后,把听的东西用嘴说出来。

从这两个方面强行要求孩子,他第一个不觉得有负担,他不需要牢记什么东西,不知道这个单词里面有一个T还是两个T,会产生兴趣,小孩子学英语最关键的就是要激发他的兴趣。第二个东西,选材让他听和说一定是他特别感兴趣的,如果小孩子对大自然感兴趣,你的片子最好与大自然有关系,反复听就可以了,他对于风筝手工艺品感兴趣,你找一些材料来听这个,不要听他不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青年、小孩子来说。

网友:王老师,口语练习有什么好办法,除了听磁带,看原版电影,请你给一些建议?

王强老师:真正口语练习要用嘴来练习。我的意思刚才已经谈到过了,口语练习最有效的办法,把你现在学到的英文梳理一下。你的程度达到哪儿?哪些是你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法?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你在每天选择一个你要谈的东西,也就是说你要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你怎么传递呢?像你讲演一样,先把大纲列出来,把点写出来以后,你琢磨琢磨这个点,是不是有内在的逻辑,这些逻辑是不是按照英文的思维方式构造成的,然后再逐渐把你所学到的英文搬过来,来表达汉语写出来的提纲。这个过程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写提纲的过程可以变成腹稿,这个打完以后,最后第三个阶段就是你现在即时想表达什么,就能迅速从自己的记忆库里呼叫你的英文,这样就能达到口语练习的目的。口语练习也有大概这样三个阶段。最忌讳的是你脑子里根本没有你想表达的思想,就为了说英文,这是永远看不到长进的。

网友:王老师,听英语新闻的时候,我能听懂单个单词,听不懂整个句子,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这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王强老师:听新闻有一个问题,因为新闻往往是每天发生不同的东西,所以在单位时间里,它所获得的信息量都是崭新的、非常大。如果你的词汇量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是不熟悉它今天谈的话题的话,你就很可能在聆听新闻过程中收获不大。我的建议倒是如果你今天要听现在发生的东西,你最好在网上或者在报刊上预先做一些预习,大概知道现在世界上政治上发生什么事情。你必须从信息的内容上新做到熟悉,然后基本熟悉情况下,稍微遇到一些生词或者是新的表达法,你就不会太在意,大概内容差不多。这样类似于我们看电影的感觉,电影让你写下来每一句,但是电影你可能懂了,因为那些场景、那些画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觉得听新闻应该对初学者有一个预习的过程。

网友:美国情景喜剧对口语有没有提高的作用?

王强老师:情景喜剧是非常生活化的,任何一个情景需据在学英文当中是非常好地了解美国语言习惯的材料。如果你有这个片子坚持看,光坚持看还不行,如果你现在没有能够把每一句台词写出来的境地,其他东西都不要看,你就把它当成老朋友对待,直到老朋友熟滥于心,这样这部片子会给你带来非常丰厚的回报。

网友:王老师,你是不是感觉英语的发音和个人本来的音质相关性很大?对于先天音质不太好的人,声音不好听,没有磁性,过于低沉,有没有在后天经过锻炼可以改变自己音质,就是说出来口语比较好听一些的。

王强老师:我首先给你一个自信的消息,我的音质也是后天练出来的。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放磁条,实际上声音的音质,由于我们中国人和讲拼音文字为主的人同西方人发音的习惯,往往是有差异的。

我们大部分中国人从音质来说是不如老外的,因为汉语的方块字是一个一个说完了就完了。拼音文字能够把整个句子说出来,因此说英文的时候,第一走气非常长,再加上共鸣就容易形成现在的磁性。大家有没有办法练,先天不足是可以的,除了是生理上有问题,如果只是说先天声音力度不够,通过迅速完全可以达到。大家知道很多话剧演员,很多歌唱家都这样练出来,天天练就可以了,具体怎么练,现在国内逐渐有这方面的培训,大家可以到中央音乐学院书店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书。如何使用声音,如何产生共鸣,大家不要像歌唱家那样演唱,只要大概找到例子就可以了。在我看来,就是丹田走气,争取在颅腔共鸣,我觉得后天是完全能够养成的,你应该找一下会唱歌的人,演话剧的演员交流交流,他们怎么发声的,实际上是这样的。

主持人:对于歌唱和语言有很多的共性。

王强老师:因为都是靠声音来传递的,这是共同性。

网友:多掌握一些有关美国背景的文化对于语言学习有什么样的帮助?

王强老师:我觉得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概念,有特别泛泛和特别专的,美国文化的两种东西是应该掌握的。

第一个,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什么叫价值观?比如我非常具体,美国人是怎么看待时间的,他对时间敏感吗,他是喜欢未来还是喜欢过去,这些就是他表达他行为背后一些很具体的准则。

第二个,美国人的随意。美国人是真随意还是假随意,美国人的友好,见面乐观,对你都是和颜悦色,像佛一样,难道你马上跟他称朋友?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不是美国的历史谁当总统,美国黑奴解放运动怎么样。你应该熟悉美国人感兴趣的话题,美国人和英国人不一样,英国人见面打招呼要问天气,因为英国的天气很糟糕,所以出门就打伞,美国大部分天气都很好,对天气没有什么关注,美国人最关注的是篮球,橄榄球、娱乐、电影怎么样。如果说是娱乐、电影、影视,加上运动,如果你能够设立一下这个东西,可能在很大程度解决了你和美国人缺乏话题的尴尬感觉,包括美国人赚钱,这些都是美国人喜欢的,你谈谈比尔盖茨,谈谈乔丹,你现在谈姚明也可以,美国人也知道姚明,这两个方面对你是有帮助的。中国同学一谈就想把美国文化、整个美国历史都装在心中,这是没有必要的,等你到了美国,真正感触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触摸到。

网友:王老师,现在英语培训和英语教学似乎都是培养英文思维方式,训练让我们像外国人思维,这种解释是不是正确?

王强老师:讲英文最后一点要归结到什么东西,就是像不像的问题,或者地道不地道的问题。用什么东西来衡量地道还是不地道,看你讲的英文骨子里和英美人讲的东西是不是同步的东西。因此,我们传授英文思维方式,是试图接近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在思维方式完全和他们一致,我们不可能。因为不可能,所以我们产生英文表达自己的思维的尴尬。为了解决这个尴尬,我们必须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在我们讲英文的时候,才可能知道什么样的英文是对方可以理解并且可以接受的。但是他不会影响到我们汉语的表达,我现在在说汉语,如果我讲英文,我就英文的方式构造我的思想,但是我认为这两个都是非常必要的。

网友:王老师,模仿英语节目里的人物对话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提高有没有帮助?

王强老师:模仿电影中人物对话,有几个点必须要注意,这个人物必须符合你。首先从性别上一致。你喜欢这个女性,结果你是男的,结果你模仿一个女的,这个将来你说出来都是怪腔怪调。

第二你选择模仿对象,他的教育背景应该和你接近。你是受过教育的,不要模仿街边人的说话,这样有损你说出的英文体现你的教养程度。另外一个关键,在模仿人物的时候,要选择这个人的英文说的是有品位的英文。所谓有品位的英文,也不要学街边的英文,如果这个对象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就是在街上长大的,他说英文很俚俗化,你可能很喜欢这个人物,你到美国也不是一个主流上的英文,选择人物也是关键。

另外一个,由于是电影中的人物,或者情景中的人物,都是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化的东西。所以你只是应该模仿他怎么样表达这句思想,基本语流语调接近就行了。千万不要太过于喜剧化,跟赵忠祥,他在电视台讲话是一种喜剧化的,要是他下来回到家对他老婆也是这样说话,那他老婆吓死了。所以在表达的时候和思想有差异的。

网友:提高自己的听力是否有很大的思维量作为基础?

王强老师:不需要,这取决于你选材的关键。也就是说你上来就选那些一个词都不认识的,那你觉得一个词都不行,练听力一定要把听力材料的难度衡量得当。如果是初学者,你练听力的材料应该是适合你这个层次的材料,不要一上来就直接听所有的东西。我指的是选材的内容要有区别,要有程度的差异,比如说应该把你最熟悉的东西判断成最简单的,哪怕这个用词可能很复杂。

比如足球运动员最好听足球,这是你最好的材料。足球运动员如果听体操那就完了,这是我们中国同学容易犯的错误。我非要听我不熟悉的,结果这个东西本来很简单也变的很难了。另外,听力我个人觉得不要适应慢速英语再到快速英语,我觉得不存在慢速英语、快速英语的区分。美国慢速英语是为非英语国家设计的英语,不要说先慢慢就要能够快,这和内容从简单到难不是一回事。一个人能够慢速英语能够听懂95%以上,忽然让他一个正常英语速度的,他可能是零,因为他没有适应这个节奏。如果这个人上来就听正常语速的英文,难就这么难了,只是说重复若干遍,挺多内容上难度加大。你开一个慢飞机开熟了,就可以开快飞机了,这不可能,越慢越危险。

主持人: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还没有回答,我最后请王老师给我们总结一下学习的东西,或者你给大家建议一些学习的方法?

王强老师:我觉得教材很难说用哪个,包括我也不愿意介绍我自己的教材,因为任何一个教材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一套方法。最主要的是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最大的时间应该花在研究这个教材的体系和方法论上,为什么要编这样的教材,这个教材每个练习板块为什么这样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这要在编写说明之中要非常了解。

另外一个,如果大家时间不允许,在网上学习也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时间不多了,对这个热心网友我说三句话,我认为学英文有三个座右铭,如果按照这个循序渐进就了好。第一个,你梦想可以很大,但是应该从小事做起。这是美国人做事的一个准则,应该把眼光放在最小的地方,不是一个词汇,三册书先从第一册做起,第一册先从第一段开始,这样一步一步才能有好处。第二个,如果不尝试你就不知道你自己究竟缺陷在哪儿,你的潜能在哪儿?最后,大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学英文和学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尤其是掌握一门技能,在你熟练掌握这个技能之前,先不要急于炫耀,掌握技能之后,你不炫耀也憋不住了。最后一个,天分是什么,天分就是持续不断地忍耐,我们看一个电影,《英国病人》,这个病人本身就是忍耐的,所以大家学英文要变成一个“英文病人”。

微言大意--北外记者采访王强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3/07/17 17:26 新东方教育在线

王强,1962年出生于内蒙包头。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软件工程师。

研究领域:语言学,比较文化,计算机科学

成果:发表学术论文、译著多篇,著有《书之爱》和即将推出的英语口语方面的一系列教材

记者:当您在美国申请就读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面试中,考官似乎对一个英语语言学学士转读计算机专业心存疑惑,但您用准确流利的英语做了精彩的解释,最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记得当时的“辩词”吗?

王强:对于那一次出色的自我推销,后来连我自己都甚觉惊讶。我是这样向当时的计算机系主任阐述我所学的英语语言学和我希望踏入的计算机领域之间的关系的:

……计算机的运行靠的计算机程序(program),而程序必是以一种程序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来编写的。我迄今的工作是语言的研究和运用。就语言这一层面而言,汉语、英语以至任何其它编程语言,我不认为它们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对我来说,学习和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不过是象学会一门方言一样易如反掌。在我现有的对于语言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编程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根本不会成为什么难题。其二,计算机科学的骨髓是逻辑。我迄今撰写文学评论方面的各种文章便是逻辑的反复与熟练的运用。对逻辑本质的极高领悟将把我放置在超出您许多初涉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习者的前面。其三,任何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与大师们超常的想象力甚至审美能力分不开的。如杨振宁(Frank Yang)的例子。一个好的程式不仅可以无误地运行,它还应具有可读的逻辑的美学清晰性。我文学方面的素养正可以充任这一角色……

当时能够成功地通过面试,我想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因素:自信、流利的英语、充实的内容以及逻辑清晰的表述,这一切,不仅为我赢得了美国大学计算机硕士的文凭,还帮我在进入著名的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的激烈竞争中一战告捷。

记者:美国人是否都很有口才?

王强:总得来说,很难说美国人都有口才,但与中国人比起来,大多数美国人不会对当众发表意见发怵。可以这样说,第一,美国人自信,从小就学会自信,他在表达观点时,不太考虑什么标准答案,条条框框的东西。因此,各抒己见成了日常生活的习惯。第二,美国人很重视从小培养口才,因为尤其在现代社会,口头交流是推销自己的最直接的手段。当你求职时,雇主不但要看你的书面履历,还要与你面谈,看你是否能清晰并有逻辑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否能通过口头语言把自己内在的非常优秀的东西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口头交流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美国,演讲的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在其各级各类的正规教育中。所以,美国人总是有东西说,有些陈述有内容,有些不一定有内容,但即便这样,从语言的流畅性来说,他保证让人不尴尬。所以,美国人给人的感觉是,敢说,能说,而且有的说。这三个因素加起来,是很重要的。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有的敢说,但不知道说什么,有的知道说什么,但不知道怎么说,这与我们在正规教育中不重视口才的培养是有关系的。我认为,中国人口才的培养,包括自信,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这一点在目前大量的英语培训方法中很少得到体现。

记者:您在口语课上教给学生什么呢?

王强:我首先鼓励学生,英语口语要有所突破必须要培养自信,要敢于说,发表见解时不要有框框,只要从叙述上、逻辑上无懈可击,你的观点就是有效的,真理总是相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说,然后,你还需要不断积累,说什么,这三个环节加在一起,才构成了口才。

记者:学好英语口语有那些重要因素?

王强:我认为,学好英语口语与培养汉语的口才有共通的东西。首先是自信。其次是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环境。有些英语学习者总是抱怨没有英语环境,总想找外国人对练,想出国学英语,但事实上,许多人都不会有这些机会,没有很理想的外在环境,怎么办?自己创造机会。我十分欣赏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倡的“大声地思想”(think loudly)这种做法,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大声地给说出来,在说的过程中不断地梳理自己混乱的想法,这是丘吉尔训练自己口才的方法之一。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对练,想象你在跟一个人说话。比如,在学习“这是一辆车”(This is a car.)时,你可以假想你是在推销这辆车,或者在描述你在街上看到的一辆非常喜爱的车。稍微带点这样的假想,你就不会忘了这句话,因为,你学这句话时,不是在硬背,而是在与一个假想的人交流,并且是一个你熟悉的场景。我认为,学好语言必须要有想象力。第三,学好口语需要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水平,不要觉得在十个人面前流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就行了,还要训练能在一百个人面前轻松地演讲。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学英语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不一定是直接的工作目的,比如,学完英语,可以上上网,听听英语歌曲,接触一下英文电影,看看是否能明白,如果不懂,再去充电。如果你能围绕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去学习英语的话,就能持之以恒。

记者:从您来讲,怎么样才能算得上口语讲得好?

王强:大多数人会认为英语讲的流畅就是好,当然这一点很重要。但我认为,口语说得好首先一定要符合英语习惯,也就是我早在1996年就提倡的“英语思维法”。在学英语时,特别是学口语,如果不运用英语思维法,即便你能流利地不停地讲,人家会听不懂;就是听懂了,也抓不住你所讲的要点,为什么?就是不符合英语思维习惯。比如,在谈到日期时,中国人是按照自然序列说的,2002年5月1日,而英语则是价值判断走在前面,哪个最重要,我就放在前面,这样就变成了日期在前,年代在后的思维习惯。所以,英语思维是层次感,而中文思维是链条感。所以,我认为,口语好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英语的本质,能否抓住英语思维习惯就是英语口语好坏的主要标志。

当然,口语好还要有内容。一个英语学习者要对自己国家和英语国家的东西都要熟悉,他能用英语流畅地介绍中国的东西,又能抓住对方的兴趣谈别人的事情。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象我的一位老师,他可能不十分熟悉英美人的诗歌,谈不了庞得或艾略特,但他能把《诗经》和《毛泽东诗词》翻成英文让企鹅出版社来出。他能在外国人面前谈李白、杜甫,而且能让人感觉到美来,这样就很好。但是,现在有个不好的倾向,就是“文化选择论”导致的,好象你不了解英美文化,不热爱他们的文化,就学不好英文,不应该是这样的。

其次,我既不赞成把英语当成一门科学来学,也不赞成把英语当成文化来学。我认为英语就是工具。所以,我不属于“语言派”,也不属于“文化派”,我属于“交际派”、“工具派”。要学好口语必须首先带有实用的目的,从实用到不实用,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然王国。

另外,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英语,用什么样的语速和声音也是口语好的体现。比如说朋友之间的非正式用语就不适合用于一些正式场合,谈话用的英语不同于演讲英语,反过来也是这样。如果不分场合,扯着嗓门喊一样的英语,那是非常奇怪的。

记者:您认为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是学好口语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英语学习中运用英语思维?

王强:我在美国呆了七年,比较熟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我所谈的英语思维是美国人的英语思维。

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虽然我们不生长在美国,没有真正的美国人思维,但我们学习美语时可以模仿他们的思维。我认为有六种技巧是与美国人交流的关键性东西。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六种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思维,从而学好口语。

第一,如何用英文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的技巧。美国人之间交谈80%是想告诉对方“what a book is”这类东西。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我们常说“where is the book?”很少有人问“what is a book?”而美国的小学生就能够问“what is a book?”并且能提供回答。Where is the book?这种问题只是描述性的,谁都能回答。但是我想我们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回答what is a book?因为我们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一种表达方式对方听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的语言符号系统可能会很多。比如水,世界上就这一个事物,但却有多种符号来表达它。如果一个人懂八种语言,那他在世界上被人理解的机会就大得多。用汉语说“水”别人不懂,用德语说别人也不懂,但用英语说water,可能就懂了。再比如I love you有许多表达的方法,I want to hug you.I have a crush on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还有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讲相对论,为了让人听懂,他没有用科学术语来解释,而是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他说,两个相爱的人呆在一起,一小时相当于一分钟,而两个仇人呆在一起,一分钟相当于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他这样一讲,我想没有人不会明白的。所以,一种表达对方听不懂,就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

第三,我们必须学会美国人怎样描述东西。从描述角度来讲,由于中美文化不同,描述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描述东西无外乎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实现。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而我们正好相反。美国人说“乡村路带我回家”,中国人会说“我从雪山走来”。时间上来说,我们是按照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我们听评书常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我们很认可这种压轴式、抖包袱式的方式,而美国人听到这里可能会把收音机砸了:我听的就是what happened,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还要让我下回再听,岂有此理!因为美国人在时间描述时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我们与美国人在事件描述上的巨大差异。

第四,要学会使用重要的美国习语。因为任何语言除了标准化的东西外,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惑的东西就是“习语”。比如说北京人说“盖了帽了”,老外永远也理解不了,这就是习语。所以和美国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美国习语,他马上会觉得很亲切,也很爱和你交谈。那么,什么是习语呢?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往往不知道什么意思了的“短语”。

第五,学会两种语言的转译能力,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人认为要想学好外语必须丢掉母语,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学英语要用英语思维,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丢掉母语思维。正确的方法是,讲英语时用英语思维,讲母语时就用母语思维,能够在两种语言系统之间自如地转换。

第六,要有猜测能力。尽管我们的教学不提倡猜测,但我觉得猜测对学好英语口语很重要。口语表达的“时效”性很强。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听懂,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迅速猜测架起一座桥梁来弥补这个理解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记者:中国人学英语口语的最大障碍在那里?

王强:最大的障碍可以归结为这么几点:

一、急于求成,不沉浸到大量的英语材料当中去,过于追求学习方法。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来看,我想大多数人也跟我一样,刚上大学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方法,什么英语材料都读,一开始时模棱两可,读多了后,就必须想办法怎么记住,怎么去进一步理解,这样才开始寻找方法,方法就是从没有方法开始。

二、用中文思维方式去学英语,而不是用英语思维方式。记得小说《战争与和平》里有一个人物,他到了巴黎,但为了保持母语俄语的纯洁性,他白天用法语思维,晚上用俄语思维。这给了我一个启发,那就是一个人脑子里可以有几种符号系统同时存在。但由于不可能把另外一个符号系统彻底排开,所以只能养成在进入汉语符号系统中时,用汉语思维;当进入到英语符号系统中时,用英语思维。这样的话,两种语言才能够打通,或者都保持,都提高,都地道。原美国语言协会会长赵元任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翻译的《爱丽斯漫游奇境记》,除了个别词用的有点过时,谁都比不上他翻译的中文。但同时,他又用地道的英文写了一本成为语言学经典著作的《汉语口语语法》。从上面两个例子看,要学好语言,必须进入到那个语言符号系统里面,用那种语言符号系统所独有的逻辑来思维。我们中国人学英语的问题是,大量地背单词,却不进入到人家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去,这就象在岸上反复比划游泳姿势,但不跳到水里真正游泳一样。这就是“哑巴英语”产生的根源。

三、把英语当成科学一样的东西来学,什么都要先看是否符合语法,始终用语法思维。实际上,英语口语中有许多东西并不是用语法可以解释得通的。比如,in here, come on in等。所以,在英语学习当中,当然要运用逻辑思维,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运用日常表达的习惯性思维。

记者: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王强:这个问题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也是想研究的课题,但目前只能谈些体会。我始终认为,跟英语相比,汉语是“微言大意”。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几句话你要看英译本的话,就是一篇描述细致的散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英美人只有把细节的东西都讲清楚了,他才能懂。英语可以说是一种细节语言,非常具体。所以,英美人说“I see.”或者“I see your point.(我懂了)”。我“懂了”意谓着我“看见了”。聚焦点很清楚。而汉语就象中国画,虚的部分比较多。在我看来,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别在于英语是一种语言等于信息的语言,而汉语往往语言小于或者等于信息。所以,中国人学英语要学着多说,学着多往细节上说,而外国人学中文可以少说,介词之类的都可以先放在一边。

记者:如何真正学好英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王强:首先我认为英语有正确的英语和地道的英语之分。正确的或者说标准的英语是文本英语,是澳大利亚人,美国人,英国人都能读懂的英语,但是地道的英语是一个特定的民族的习惯用语。而英语的一些特殊表达方式都是地道英语的体现。比如,英国人都说come in ,而美国人说come on in。所以,要想学好地道的英语,就要在英语的特殊表达方式上下工夫。

特殊表达方式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短语层次,它往往是固定的,比如get up, stand up等。另一类是习语层次,也就是idiomatic expressions.我对这种特殊表达方式后面的思维方式非常感兴趣,比如一些短语中介词的用法,concentrate on, focus on,这些动词带有聚焦在某一点上的意思,介词一定用on.如果瞄准一个相对具体的方向的话一定是at,如look at, shout at, aim at.如果是泛泛的,不是很具体的方向一定是to,如listen to, wave to等等。在这些短语中,介词的用法一定是有规律可寻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学就很容易习得这些特殊表达方式。

记者:同任何语言的习得一样,学习英语往往从模仿开始,那么,什么样的模仿材料最好呢?

王强:学英语一开始模仿的英语材料要地道。所谓地道的材料分书面的材料和口语材料。一开始时,最好多学点口语材料,这是直接达到学习口语目的的最好途径。等到要开始大量表达思想的时候,再增加接触大量地道的书面材料。但是,不管是口语的还是书面的材料,一定是要英美人写的,而不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比如《中国日报》,就不是学习英语的最好的模仿材料,而是练习高级口译的材料,“三个代表”等词汇只有China Daily能译出来。但你要学好的英语,我建议读New York Times,或者杂志Time, Newsweek,听BBC这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另外,模仿要讲究方法,要根据自己的英语层次制定模仿的目标。比如,先从模仿语音语调开始,然后模仿语流,看人家如何断句,在哪儿断句,为什么这么断句。其次,就是逻辑的模仿,模仿人家如何完整地表达思想;也就是说当你成段讲英语的时候,怎样让外国人很快地抓住你的讲话要点。这样地话,你的英语就成熟了。

记者:中国人学英语语音难在那里?应该如何克服?

王强:我想中国人英语语音问题不在单个的音素上,而在于整个语音语调以及语流的把握上。事实上,我们对单个词的发音是很好的,但串成句子表达出来时,外国人就觉得不好懂。这是因为我们学英语时只把精力花在语言的层面上,而不是去理解语言的语气和意义,这样就不能有效地交流。套句笛卡儿的话就是:交流,故意义在。如何克服呢?其实,这个问题没人专门研究过。但是要让我教语音,我不从最小的音素开始教。我会从最大的单位开始。如果要教英国英语,我一定要让学生一遍遍地听录音,让他们找到英音的那种强烈而短促的抑扬节奏。如果是美语,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到美语的那种舒缓流畅的节奏。在抓住了英语的基本发音特征后,我再把单个音素的发音练习揉到这个整体中去。我自己学日语语音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另外,学习语音不要过于科学化。比如你能发red, road, run,但对于r这个单个音素发不出,那就不要去钻牛角尖,因为r本身在交流中是不会单独出现的。

记者:有些人词汇量很大,但不见得口语好,问题在那里呢?

王强:词汇是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你只有把这些词汇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连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时,讲英语的人才能听懂。如果光积累词汇,而不学会怎样有效地把它们搭建起思想的大厦,那么就成了词汇的堆积了,只有点,没有面。这就好象你有很多砖头,但不见得就有房住,因为你没有学会如何把这些砖头构建成一个整体的技能。所以,词汇量大不等于口语好,能把有限的词汇依照英语思维规律变着戏法似的用来表达思想,那才叫口语好。

记者:英语口语有那些特点?

王强:英语口语可以分为有准备的表达和即兴表达两种。经过准备的口语与书面语有相通之处。即兴口语最大特点是随意性和往往不符合语法规则。我现在在编一套听说教材,其中用了大量的美国电台的talk show,当我们的英国专家把谈话内容写下来时,他说有许多不符合语法的语言。我就对他说,人家说什么,你就照样写下来。因为,那毕竟是即兴的,是口语,对语法的要求不可能象书面语那么高。存在即是合理的。

记者:学好口语必须学英语语法吗?

王强:前面说了,口语对语法的要求不象书面语那么高。所以,我认为刚开始学英语口语时,不一定学语法,但是需要大量学习一些经典的口语句子,多加以模仿,实际上也就对英语口语语法了解得差不多了。

我始终认为英语语法也分书面语法和口语语法。现在剑桥、牛津出版的著作中也谈到英语口语语法。再看赵元任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写了一本《汉语口语语法》。这都说明口语语法也是很重要的东西。所以,要学好英语口语,还要学一点英语口语语法的通则。而这也是我想研究的课题。

记得读过一本儿童文学名著,非常有意思。它每一页上都只有出现一个新句子,而这个句子总是和前一页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的。比如:He is the man.He is the man I met.He is the man I met at the station.He is the man I met at the station when the train arrived.这充分体现了英语书面语的特点,是阶梯式的,层次式的;而英语口语是扁平式的,大量地用and来连接。

记者:许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因为工作中没有英语环境,就慢慢淡忘了。如何给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环境呢?

王强:关键是培养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坚持下去,才能想办法去创造环境。比如,看一些英文电影,特别是对白较多的一些言情片等。如果对音乐感兴趣的话,就听听英语歌曲。总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东西,汽车杂志什么的都可以。只要每天接触点英语,就不会忘得很惨。

记者:学习英语有捷径吗?

王强:严格来说,任何东西都没有捷径。比如炒股,是赚钱的捷径,但跌得也惨。学习英语如果说有捷径的话,就是扎扎实实沉下去学。

记者:现在英语口语门派很多,仅举几个重要例子,有扶忠汉的“双向英语”,李阳的“疯狂英语”,钟道隆的“逆向英语”,还有新东方的以你为代表的英语思维法等等,能简单介绍一下各门派的主要特点,给予那些英语学习的彷徨者一些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

王强:对于另外一些英语学习法,我也许了解得不够全面,所以只能就我所知谈点个人体会。我觉得,首先,方法都是对学习者行之有效才推出来的,但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对于这些方法,包括我的方法,不要迷信。第二,不要盲从。第三、要有兴趣了解,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听听,但是至于那种方法是否真的对我有用,就要靠自己理性地去选择了。

“双向英语”,给你一个人创造了双向交流的环境,它通过不断的自问自答来练习口语,所以,它是有特点的。扶忠汉热过一阵子,但我认为至今也还是有效的。这种方法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新概念英语》的练习中,就有这种方法,只不过扶忠汉突出了这一点。李阳的“疯狂英语”在打消中国人的羞怯心理,培养自信,准确地练习发音上都有很大的建树,是被人接受的。但是,光疯狂是不行的,这一点上我是有保留的。所谓逆向,其实就是逆着急流勇进的态度,没方法,就是苦学,就是多听多练,这也没有摆脱学习英语的基本原则。我的美语思维法前面已经谈得比较细了。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我的“美语思维法”是针对“哑巴英语教学法”提出来的,即学完后什么都不会说。因为在传统教学法中中国人把学英语当成了知识训练,而不是技巧训练。中国人为学语言而学语言,而不是为了交流去学习,结果是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学了一些在交流中用不到的东西。而“美语思维法”旨在让中国人学会从语言的海洋中汲取一瓢水,而且是一瓢解渴的水,一瓢能让人看到整个英语海洋的水。“美语思维法”还旨在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从语言的层面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意义的交流当中去。

记者:新东方都是“本土化”的英语教师,而华尔街英语则都是“原汁原味”的洋人,两者在英语教学上各有什么优势?什么不足,如果有的话?

王强:先说不同的地方。我想最大的不同是:

一、我们是人与人之间授课,而华尔街是以人机对话形式为主。

二、我们是大班上课,他们是小班形式。

三、我们是本土化的“海归派”,我们的教师大多都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而华尔街都是洋人。

华尔街的优势就象它广告所说的那样,主要是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可由学习者自己定,但因为这个,它的学费也是最高的。新东方的特点在于质量的保证和合理的消费价位,另外,我们的教师既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的特点,又了解英美文化,这使我们的视野非常开阔。要说我们的不足,别人会说可能班级过大,但恰恰是这个“不足”产生了低价位学费的优势。

第三篇:英语专家谈学英语方法

家谈学英语方法

发表日期:2005年11月1日出处:网上撷取作者:dkw已经有1525位读者读过此文

以下谈英语学习方法的专家在中国英语教学界都是超重量级人物,万万不可小觑!许国璋

*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 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胡壮麟

*我认为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

*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因此,看一两部浅易的语法书何乐而不为?

王佐良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为英语一方面 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周珏良

*对于翻译的步骤我有以下看法;(1)。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 免某些翻译腔。(2)。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3)。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有。(4)。放几天甚至几星期后再看。这时对原文 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还顺当的 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这时往往要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 清楚。经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我国古时儿童入私塾读书,开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要读〈〈千家 诗〉〉或〈〈唐诗三百首〉〉,也就是要蒙童及早地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意思。我们读 点英诗,目的与此类似。

何其莘

*用英文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 想的基础。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 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 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选好难易程度适中的原文书籍:一般以每页(大32开)不超过八个生词为宜。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 理解原文的意思。遇见不认识的生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第三是要坚持天天都读,而且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 会看到成效。

胡文仲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商业广告所误导。*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 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 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丁往道

*要注重写的练习。强调听和说,听,说领先,是对的;经常阅读,大量阅读,也是必要的。但对于排在“四会”末尾的“写”,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写”在学英语 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是写一篇短文,就得思考内容和观点,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斟酌词句,这是极好的锻炼。而且写对语言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 确性的要求比口语要高些,因为可以考虑和修改。这对提高语言质量十分有益。

*要关心中国文化。中国人都应关心中国文化,主修英语或别的外语的朋友们更要注意 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钻研,因为在外语上用很多时间,可能会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结 果是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情况和文化特点知道得多,而对中国的文化特点知道得反而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宝贵的成份,我们应该珍视这份遗产,努力予以发扬光大。

张中载

*学语言光听不说,光读不写,是学不好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知戴着耳机听英语,埋头读英语书,却不开口朗读,背诵名篇,名段,不开口练着说英语,也不动手做笔头 练习,写英语文章。只有语言的“输入”(通过听,读吸收语言),却无语言的“输 出”(通过口头和笔头表达思想,应用学到的语言),是学不好语言的。

*学语言同学文化分不开。通过语言学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学语言要听读题材广泛的书籍和文章(历史,文学,传记,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等),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增长各种知识,并学到另一种文化的精华。

梅仁毅

*要学好英语,就要对语言本身及语言所传达的各种文化信息感兴趣。当你读到或听到 别人用简洁的英语表达深奥的思想时,兴奋不已,立即记住,这就表明你已对语言产生 了兴趣。没有这种兴趣,难以在语言学习中登堂入室。

*学习英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语音,语调。发音,语调,重音,停顿,不求完美,但要基本正确。否则,将影响听力及口语,从而是语言失去交流的功能。

*简易读物对打好基础极有用,要多读。一是数量要多,至少读四十本。二是要重复读,选出十至十五本,读三遍,读到许多问题印在脑子中。设想一下,别人能用一千五 百到两千词汇写出几十本书来,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表达方式掌握住,能够表达多少内容!

*在基础阶段后期,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比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对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

吴冰

*学习外语和学习任何知识一样,是不能投机取巧的。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 的决心。

*语言是有声的,因此一开始就要把语音的基础打好。发音正确,别人才能听懂你的话,同时也便于你通过“听”来学习新的知识。

*我们常说的“英语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相关的方面,学习时要尽量平衡发展,如果其中一项过差,会从总体上影响外语水平的提高。如今仅电视一个渠道就 有许多“听”的节目,可“读”的书更多。至于“说”和“写”完全可以自己练习。没 有人对话,可以采用英语思维的办法跟自己说。“写”这可以通过记日记来提高,一天 记一件事,可以写“听”到或“读”到过的,这样就复习了从“听”和“读”中获取的 语言知识。

*学习外语“懂得了”不等于“掌握了”。如对中国人来说,理解she和he二字并不难,但用起来却每每出错,因此要常练、多练、反复练。

*语言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即便能说英语,在交流中也难免产生误解和其它困难。

*学英语除了肯下功夫外,还要动脑筋总结英语特点,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同”和“异”。看到了“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不过,需要注意学习和掌握的还是“异” 的部分。*要想学好英语,得不怕麻烦勤查外国人为初学者编写的单语词典,因为使用双语词典 时,大多数人常图方便只看中文,而英语解释不但更加准确,而且通过看英语解释还能 复习常用词汇和表达法,可谓“一箭双雕”。

陈琳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 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 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 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 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

*一般学习外语的,都知道有所谓“精读”和“泛读”。殊不知,在听、说和写这其他 三“会”上,也都要作精和泛的工作。说的啰唆些:要有精听和泛听、精说和泛说、精 写和泛写。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习语言,在读、听、说、写四会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最好还是能 全面掌握。英国16世纪思想家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 确”(这里交谈包括听和说)。可以看出,学会读、听、说、写一种语言,不仅是掌握 语言能力以作

为工具的问题,更加关系到一个人素质的培养。

刘承沛

*学英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了多少英语和什么样的英语。阅读的语言材料最容易得到,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各种有用的书,好书。

*朗读和听写是学外语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基础阶段必须坚持。千万不能因为现行各种英语测试不考这两项而放弃。

*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简写本。基础阶段读它三,四十本才会体会到学英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及早学会用英-英词典。这是因为英汉词典多半不解释词义,只给对等词,而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不是可以完全对等的。

危东亚

*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习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吕叔湘先生说过,英语是英语,汉语是 汉语。这个提法相当尖锐,意思是告诫中国学生,要分清英语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不要 把二者混同起来。林语堂先生也一再强调过英文的表现法,并饶有风趣的说,在英文里 只有“花闻香”,没有“花香”。

*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客观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学习的人在主观上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够自觉注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结果自己所掌 握的英语质量不高,或可说毛病不少。

*大家都说要学“地道”的英语。所谓地道英语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 看来,地道英语并不是什么玄远的东西,在我们日常接触的英语里就有,在许多课文里 就有,在不少录音里就有,就等我们去发现,去学习。

*然而,要发现和学到地道英语,也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不是一下就做得到的。首先,要学会分辨什么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 国语,其中必然有许多难点和特点。这些难点和特点理应受到重视,但是说来奇怪,中 国学生往往忽略过去,不予重视。

*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确指导。正确指导可以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参考书籍。对广大自学英语的人来说,借助参考书籍尤其重要。参考书籍,如词典、语法 书、用法书以及讲作文修辞的书,都会告诉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应当注意什么。我 们如果把从参考书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听说读写实践中去,常作英汉对比,日积月累,最终就不但能辨别出而且能掌握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高厚坤

*一般人查词典为了弄懂词的意义,而有些人却把字典当作有趣、消闲的读物。据多位 作者所述,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读者。他把重的拿不动的大辞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 ;他在漫长的旅途上手捧一本别人认为“索然寡味”的英文字典,怡然自得的读了一个 月;他在去英国的轮船上以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伴随,深得其中的乐趣,自称趣 味之深,有不足外人道者。我想如果我们有这种精神钻研一本英文词典,我们在许多方 面都会有很大的长进。*林语堂曾眷恋《简明牛津辞典》和《袖珍牛津辞典》,称之为“枕中秘”。他认为这 两本词典对词的取舍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同时又把词当做活的材料,举出实例,十分有 用。其实,随着辞典编撰学的发展,几十年来好的英文词典层出不穷,尤以供母语为非 英语的读者用的学习词典(learner ’s dictionary)不断出现为最。例如《牛津高级现 代英语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钱伯斯大众英语学习词典》、《柯林斯精选 英语词典》等等---释义深入浅出(“朗

文”释义所用词汇约2,000个),例证精当深 度,语法简明扼要,辨析饶有情趣。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其实用性已超出了林语堂的枕 中秘。你不妨取其一二当作读物,读到不忍释卷。,甚至须臾不可离,那么语言也就学 到手了。其中“柯林斯”最浅近,“牛津”、“朗文”有双解本。

熊德倪

*学习英语(或任何一门外语)没有任何捷径可徒,老想找捷径的人是永远学不好的,要想学好必须定下心来打一场持久战。

*不要忙于“对口”(学专业英语)。如果基础没有打好,甚至英语还没有入门想学好专业英语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总喜欢把学习英语比作一场围攻战。被围攻的是你脑子里的母语,攻打这个堡垒的是英语大军。你指挥军队攻破一道又一道防线,直至拿下你头脑中这个顽强堡垒---母 语。

*学英语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都必须在听说读写方面下苦功夫。

*要从阅读中学到好的,地道的英语,我们不防读细一点甚至对好的句子、段落加以背 诵。但阅读不应该只限于写一些漂亮句子,更重要的是得到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而 且是广泛的人文知识,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

*在50年代初我提出要“read for information.”因为当时材料少得可怜。现在摆在 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因此我提出要“read for pleasure.”当你达到这 个境界,你会发现你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再也不会为“如何学好英语”这个问题而 苦恼。

秦秀白

*好学生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出来,而是靠老师在课堂内外“导”出来的。就 学习英语而言,不要把“宝”都押在课堂教学上,而要靠自学。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要学会在生活中学英语。生活的范围有多大,你的英语学习天地就有多么宽 广。诚然,你周围的语言环境是汉语,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创造虚拟的“英语世界”。常 问问自己:这层意思或这个事物用英语该怎么表达?在这种场合或情景下,“老外”会 说些什么话?带着这类问题去读书,去请教他人,就能“立竿见影”。有了这种意识,你就会发现: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学英语,一辈子都在学英语。

*要读大量的英文小说。就英语学习而言,一部英文小说其实就是英语建构的一个“虚拟世界”。那里有人,有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 突和调和。走进一部英文小说,你实际上就已经“生活”在一个“英语世界”里了,还 愁没有东西可学?经典作品要读,写得好的当代通俗小说也要读,因为后者的语言更新 鲜,更有时代感。

陶洁

*学习英语跟做任何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学习英语首先要打好基础。从语音语调做起,多听录音多模仿,一定会有收益。学习语言有一个积累过程,在听、说、写、读四项基本技能中,阅读是关键。应该大量阅读 简写本文学名著和其他简易读物,培养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了解英语社会的文化背景知 识。如果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诗歌或名篇背下来,那对以后写地道的英语会有很大的好处。

*学习英语是为了使用。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想方设法使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英语复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和用英语写日记。这两种办法可以促使 我们在阅读时有意识的寻找我们想用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方式,而长期坚持的结果会提高 我们理解原文的能力和用英语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黄源深

*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大量阅读很难学好英语。现今学生的一个通病是阅读量太小,拘泥于短文章上的“精耕细作”,产生不了语感,因而口笔语都缺少外国味。多读文学作品和外国报刊不失为一剂良药。

*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文章。写作在开始时往往 是苦事,一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 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

*英美人都反对背字典,因而对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阅读足以使英语词汇得到多次重复,直到被掌握。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情况就不同了,生活在汉 语语言环境里,英语的阅读量往往不足,难以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重复掌握该掌握的全 部词汇。因此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偏小,对听、说、读、写造成很大障碍。我主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如高三学生)不妨背一背词典,细水长流,不要贪多,贵在坚持。背的同时要不忘阅读,使背过的词汇在阅读中得以巩固。掌握的词汇一多,学习者便有 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四篇: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翻译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567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 麦当劳法则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探究中西方委婉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马克•吐温悲观主义及其产生原因初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式人物塑造浅论英汉翻译中词的转译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5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2122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抗争与命运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29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Exploring How to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34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从二十世纪英国女装造型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开放式教学理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模式探索

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41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

445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A Feminist Analysi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论摇滚音乐在西方文化之中的地位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比较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远大前程》中的幽默与讽刺分析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67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小议非语言交际中的身体语言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分析当时美国黑人的命运选择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的性格分析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 85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奴的命运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02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呼啸山庄之人性的泯灭

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从归化角度分析英文广告的汉译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111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ness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

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

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 126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从功能派目的论角度看商品说明书的英汉翻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

On the Main Practice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探索《小王子》中主人公的性格

浅谈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

浅谈商务合同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151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52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53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154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155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156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

157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158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159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160

161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162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163 英汉称谓的文化差异研究

164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

165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166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67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68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169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170 词组词汇学习方法

171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172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173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74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75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

176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

177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

178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79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180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181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182 试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83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84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86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87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88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189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90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

191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92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式文学特点分析

193 An Analysis of Symbolic Metaphor in To the Lighthouse

194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法”

195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96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197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

198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199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200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翻译的影响

第五篇:学画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学画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1、学画画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

在学画画的过程孩子要观察,要感受,在教学中不仅让孩子观察所画的事物,甚至让他们去触摸,让他们去感受,他们比其他的孩子感知能力一定强,感知能力不是一下就能培养出来的,是要慢慢的来,画画就是培养感知能力的最好途径

2、学画画可以帮助孩子涉猎大量知识

每画一张画,每涉及到一个新的绘画内容,孩子不仅仅要准确观察对象的形状与颜色,更要认真了解每一事物的构造与特征,分析其外在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美术课上要求孩子要有探索的精神,对所画的事物只有充分地了解,才能准确的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每个孩子要涉猎大量知识,对他们知识的积累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3、学画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用双手制作一件东西对于发掘孩子潜在的天资与无限的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绘画教学中,孩子会用自己的双手接触到不同的笔、颜色、纸…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并在绘画与制作练习中熟练掌握这些材料各自的特点与不同的用法,也许只有在美术课堂中,孩子才能真的利用他们的双手独立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4、学画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也许是唯一一个永远都没有枯燥重复、永远都不会出现固定法则的学

科。美术永远有新的课题、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永远需要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感受、不断寻求自己的观念与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这种创造性思维习惯,应该从小养成。让一种优秀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意识,才算真的具有创造性。

5、学画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孩子绘画时需要自己准备绘画工具、寻找绘画素材,绘画过程中的构思、构图、造型、涂色、修整…从始至终所有的全过程,(无论是动手还是动脑)都是完完全全独立完成而且永远不能和其他人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在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训练上,没有任何一种活动能与画画相比。

下载表哥李国华谈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表哥李国华谈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翻译的影响5篇范文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 麦当劳法则......

    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及其对策开题报告

    《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及其对策》开题报告 我校申报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汉语思维对学英语的影响及其对策》已由宣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批准立项,结果已于2008年......

    文化差异对武当山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毕 业 设 计(论 文) 题 目: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文化差异对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以武当山为例 经济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T863-1 沈玮......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对学”研讨会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对学”研讨会 (一) 2011年11月30日,我参加了灵宝市组织的小学英语“对学”研讨会。通过此次的学习,让我深感小组学习的重要性。 在此次的学习中,通过市三小席......

    为什么小学生三四年级对学英语兴趣很浓

    为什么小学生三四年级对学英语兴趣很浓,而到五六年级兴趣就没了呢?还有初一的时候兴趣浓些,到了初二初三就不感兴趣了。 我觉得一个老师上课最大的成功就是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

    微信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影响分析

    微信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影响分析 摘要: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社交软件,更是被在校大学生所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

    略论学记对当今教育的影响(5篇范文)

    略论《学记》对当今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略论《学记》对当今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摘要:《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

    对国内体育用品英语标语的文体学分析

    摘要:本文对国内常见的体育用品标语进行了文体学分析,发现这些标语短小但内容很丰富,简单而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在句法和修辞上面的灵巧运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促销的作用。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