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影像学应用TBL与CBL教学法对学生考核成绩影响研究
医学影像学应用TBL与CBL教学法对学生考核成绩影响研
究
摘 要:目的:探讨医学影像教学中联合应用TBL、CBL教学法对提高大学生成绩的有效性。方法:在我校2015级医学影像专业中选择两个班为此次研究对象,一班设为实验班,教学中采用TBL与CBL教学法,另一班设为传统班,教学中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比对两个班成绩提升情况。结果:实验班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分析成绩均明显较传统班优越(P<0.05),对实验班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发现其对TBL、CBL教学法有较高的认同度。结论:将TBL、CBL教学法应用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可使大学生自主参与到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促进高效教学的实现,对高职大学生影像学分析能力、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培养。
关键词:医学影像教学;TBL;CBL;考核成绩;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18-02
近些年来,医学影像技术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社会对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日渐增大,对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设立了医学影像专业的相关高职院校纷纷对教学进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强调实践型、复合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对此,学校在进行医学影像教学时,将TBL(基于团队学习的教学法)、C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对医学影像教学中以上两种教学法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本次研究选择两个班为研究对象,一班采用TBL与CBL教学法教学,一班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在对比分析两班成绩的基础上对TBL与C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进行证实。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学校2015级医学影像专业中选择两个班为此次研究的对象,为了便于对照研究,将其中一个班设为实验班,学生共65名,教学中联合应用TBL与CBL教学法;将另外一个班设为传统班,学生共66名,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法。两个班影像学的教学内容、课程、学时均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为依据进行设置。研究前,对两个班学生的理论、影像分析成绩进行比对,未见突出差异(P>0.05),可进行下文的比较分析工作。
2.教学方法
实验班学生采用TBL与CBL教学法进行教学:(1)在对学生兴趣、性格、成绩等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对65名学生进行合理分组,1个小组11人左右,并选出小组长。(2)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收集医学影像学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提前一个星期把案例发给各小组的学生,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对照资料进行查询,以自学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3)教师组织各小组的学生相互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各小组的同学对教师提供的影像学资料进行“阅片”,相互讨论、分析,在对影像学征象、特征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共同对这一案例作出鉴别与诊断。例如,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不同原因导致的肝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图片,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肝硬化进行鉴别,随后分别作出诊断。(4)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完成一个阶段的自主讨论并进行问题探究后,教师将各小组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让其对自己小组的诊断结果进行报告,随后教师再进行相应的总结与讲解,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5)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应用性练习,将容易混淆的典型性影像学资料发给学生。例如,教师可给学生准备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此资料进行分析,自主对资料进行查阅,共同进行定位与定性诊断。随后,再组织各小组相互交流诊断的结果,教师最后给出答案,并进行相应的讲解与补充。
传统班则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医学影像学这一专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给学生讲解相应的医学影像学理论知识、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要点等,并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两个班的教学时间完全一致。
3.观察指标
(1)依据本专业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等,为学生设计理论考试与实践分析考试的试卷,总分都为100分。组织两个班的学生同时进行考试,考试时间完全一致,理论考试依据学生在试卷上的作答情况进行客观打分,实践分析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共同进行打分后取平均成绩。(2)自主对问卷调查表进行设置,发放给实验班的学生,调查其对TBL与CBL教学法的认同情况。
4.数据处理
本次以SPSS20.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分析,其中,两个班平均成绩由“(±s)”展开研究,实验班学生对TBL与CBL教学法的认同情况以“(n/%)”进行分析,两班客观比对后,若有差异性出现,则标明(P<0.05)。
二、结果
1.比对两个班理论与实践分析成绩
实验班理论考试成绩、实践分析成绩均明显较传统班优越(P<0.05),详情见表1。
2.分析实验班学生对TBL与CBL教学法的认同情况
实验班学生对TBL与CBL教学法有较高的认同度,认为此种教学方法充满乐趣,可在相互协助、热烈讨论的氛围中学习到影像学知识。学生通过参加在这两种教学方法下组织的教学活动,对影像学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可对影像学分析能力进行有效提升,无形中还可对团队精神、协助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培养,几乎都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应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具体的调查结果见表2。
三、讨论
医学影像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一地依赖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往往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现代医学事业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相关医学影像学教师应该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改进,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作为出发点,将实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当作教学目标,积极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活动的组织中。TBL教?W法(Team based learning)即基于团队的教学法,强调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解决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与解决。CBL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法,强调将具体案例引入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提升能力。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TBL、CBL两种教学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时,教师给学生设置相应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病例资料结合在一起。学生自主对案例进行分析,课堂上充分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激烈讨论,不但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2)可提升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提前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提出了探究问题,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主研究病例资料、查询资料的时间,让学生在课下自主讨论。课堂上,教师再引导小组间相互交流与讨论,随后再进行点评与总结,不但可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对学生诊断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而且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进行培养。(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在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与沟通,在不断的“磨合”中得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够对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有效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次研究选择了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实验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TBL、CBL教学法,传统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显示,实验班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分析成绩均明显较传统班优越(P<0.05),对实验班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发现其对TBL、CBL教学法有较高的认同度。可见,对医学影像学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时,相关教师可积极将TBL?cCBL这两种教学方法引入到其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医学影像学人才。但在采用TBL与CBL这两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分组应该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对学生意愿进行考虑,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在对教学案例进行选择时,教师应该进行深入调研,依据学生兴趣、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等,为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再次,教师需将启发与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那些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同学,要及时进行引导,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后,教师需注重鼓励性评价的应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一项学习任务完成、对某一案例作出分析后,教师都需要应用积极的语言和语气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赏与支持,然后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充满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TBL与CBL教学法有较大应用价值,在提升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积极引入这两种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组织,以促进医学影像学高效教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南,朱文珍,万宝俊,等.以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整合――医学影像学教学的6年实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2]郎宁,刘剑羽.LBL与CBL联合应用的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3).[3]李宏军,李莉,任美吉,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4(06).[4]刘源,王江.现代医学模式下中医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困境及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李丽,朱文珍,万宝俊,等.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之探索[J].放射学实践,2016(31).
第二篇:语文“四步教学法”研究与应用
语文“四步教学法”研究与应用
前苏联教学理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教会学生学习和积极主动发展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很大的冲击,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因循守旧、闭门造车肯定是行不通的。
笔者在技工学校工作二十多年,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和实践,以求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其中,“四步教学法”,即“导―学―析―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语文“四步教学法”提出的现实背景
技校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浓厚,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基本没有形成,被动接受知识仍是目前学生学习的主流。
教师因循守旧,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法依然普遍运用,效果不佳。
学生能力培养薄弱。目前,学生能力发展薄弱成了教学工作的“软肋”,成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语文“四步教学法”就是针对上述现象提出来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废除语文教学中“满堂灌”的传统教法,使“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学习,是完全适合技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自主高效的教学模式。
二、语文“四步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1.符合认知规律
“四步教学法”的“导”,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导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明确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进行学法指导;“学”,就是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可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析”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力求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视为再实践;“练”,是指通过训练或其他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是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再认识的过程。
2.符合当代先进教学理论
当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模式结合了技校学生文化基础实际和技校语文教材、教学实际,提供了教与学可操作的思路,旨在让教师科学高效地施教,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收获学习成功的乐趣。
3.符合启发式教育方针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四步教学法”恰与这一方针相吻合。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步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来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符合校情、教情、学情、课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语文“四步教学法”课堂模式的操作程序
语文“四步教学法”课堂模式的操作程序包括“导”“学”“析”“练”四个基本教学环节,具体操作要求为:
导:目标引导,学法指导,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学:学生自学,自我感知,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析:师生评析,共同感悟,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练:学生练习,检测反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语文“四步教学法”模式是让学生在目标导控和教师指导下自学,在自学中感知,在合作研讨辨析中感悟,在训练中巩固提高。这四个环节始终围绕学生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语文“四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四步教学法”既可以在一篇课文中实施,又可以在一个单元乃至一册教材中实施。实施中必须做到层层有目标,层层抓落实,层层显效果。
1.导:目标引导,学法指导(5分钟左右)
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导入新课后,将新授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及对应的学习水平层次目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明白该课时的主要学习任务和要求,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一节课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教材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即告诉学生本课时主要采取哪些学习方法。
教师引入课文内容时,可以是作者介绍、背景介绍,也可以是与作者作品相关的小故事,抑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电影、电视、戏剧、音乐片段或文体说明、文本诵读等。总之,引入方法应不拘一格,依需要而定。
“导”主要有二:即目标引导和学法指导。目标引导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明确的目标能给学生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让学生能“看见”结果,激起学生向结果靠近的冲动;它会给学生信心,给学生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法指导能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这一环节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2.学:学生自学,自我感知(10分钟左右)
“学生自学”这个环节,教师可用谈话的形式,明确告诉学生自学什么内容(如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文章体裁、主要内容,应注意的问题等),应达到什么目标,并强调这与预习不同,它是有目标的。教师可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依据前面“导”的环节中提出的目标和学法要求阅读课文,结合阅读指引、阅读提纲和注释等,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找出疑难问题,标记后作为下段合作探究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前需精心准备,选择与创设与导学研讨问题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动脑、动手、理要点、做习题,掌握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先自我感知。通过自学,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布局等有了初步了解,不明白的随时向教师质疑,获得初步知识。
“学”主要有三:即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和组内帮学。其中,学习小组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好、中、差学生搭配组成的,便于互相帮学。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到学生中巡回指导,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了解学情,发现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共同启发,或加以点拨、讲解,边巡查边进行“第二次备课”,为下面“析”和“练”的环节设计新的“问题”,但最后都要保持与教学大纲同步。自学这一环节,教师要创设意境,激发情趣,带动文本阅读,创设一个和谐的符合文本特点的阅读自学氛围,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3.析:师生评析,共同感悟(15分钟左右)
学生在自学感知后获得了初步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系统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自学环节结束后,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结构清晰的理性知识,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树”。教师在剖析当堂的重点难点知识时,要针对学生自学时反映出的学情特点,特别要将学生的易错点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列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要掌握的重点和易错点一目了然,提高教学效果。
“析”主要有二:一是组内学生评析:逐人评析、逐题评析,对每种答题表现进行评析;二是教师评析:主要是讲共性的问题、知识缺陷、易犯错误、方法引导等。“析”的核心是悟出规律,析出方法,析成习惯。
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阅读兴趣、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思考角度与深度不同,自学得出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教师要依据自学指导的结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点拨、讲解、分析,学生会的不讲,不会的精讲,带领学生思维往深度和广度发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一篇新课文,在初步学习后,自然还会有许多不了解之处,老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假如不能解决,发生困惑,教师要及时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一定要注重实效,才能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评析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加强双边教学,启发思维,互动交流,活跃气氛,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4.练:学生练习,检测反馈(15分钟左右)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导”“学”“析”三个环节的学习,既学习了新知识,又锻炼了思维,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而学生练习,检测反馈,正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检测反馈的内容,可依据教学目标灵活制定,一般应涉及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养成等几个方面。检测反馈的形式也应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练习题设计的形式可口头提问,也可书面问答;可单独提问,也可小组合作;可激情诵读,也可片段练习……总之,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和检测题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练习和检测,反馈教学效果,发现学生还未弄清楚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对未达标的学生和未达到的知识点,要及时采取对应的矫正方法进行补偿矫正,保证大部分学生达标,为学习新的内容作好准备。这一环节,教师需在课前精心准备好训练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练习,以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
“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提问检测。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的重难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题和提高的机会,要打破那种同声齐答或解疑均由班内“答问专业户”承包的局面。在教学中,笔者对于那些平时答问发怵的学生,拣易而问,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已具有一定思考解答能力的学生,则设置梯度,知难而问,使他们在自己的“发展区”中有更高的突破,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二是提升练习。一是做练习题。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训练题发给学生进行练习,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注重能力的提升,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做课堂测试题。试题要抓重点、抓关键,要精而面不广,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让他们获得了“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练习这一环节,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五、实施语文“四步教学法”的收获与体会
实施“四步教学法”后,笔者感到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近几年来,所教语文学科成绩较好,所教班级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较快,学生在学习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效果更好了。主要有如下体会:
第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使精讲多练成为可能,基本实现了语文授课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核心的转变。
第二,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既关注了优秀生,也兼顾了低差生,让每个学生都收获了学习的乐趣。
第三,无论是备课还是组织教学,对语文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需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语文“四步教学法”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全过程充分自学、交流、探究为主要形式,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助形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从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到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也更需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进一步细心揣摩,潜心探讨。
(作者单位:梅县技工学校)
第三篇:信息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引导之研究
《信息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引导之研究》课题研究终期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但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小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越来越多,并且能自己上网获取信息。这本来是个社会迅速发展良好体现,但是学生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差,因而出现了小学生在网络中上当受骗、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利用电脑犯罪等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
就目前而言,这项工作还是刚刚起步,相当多的学校对开展网络信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留于表面,只限于从制度等方面进行限制学生上网,尚不能真正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研究,对小学生的信息心理了解的不够。只有少数地区开展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如据江浙一带的调查显示,网络在青少年知识获取、学习教育、社会参与、人际交往、娱乐、职业选择、生活等方面显示出很强的支持性效应。如在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中,48.6%的中小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取学习知识”;45.5%的中小学生是“为了查看各种信息”和“经常去网上寻找需要的信息”;还有30.9%的青少年是“为了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儿”;28.5%的青少年则是“为了看电影、听音乐和玩游戏”。调查还发现,有49.8%的中小学生经常上网查询国内外重要的新闻事件、当今的时尚话题和热点话题。48.7%的教师反映经常上网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与此同时,网络的过度使用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其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急切地走进了网络世界,他们在这一空间里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但是我们看到:由于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恋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已经沉迷于网络,以至于上网“成瘾”。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长时间上网容易使人产生社会隔绝感和沮丧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同时还会造成视力下降、颈椎病和肠胃病等身体疾病。
总之,网络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游戏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业。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人为地创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纯洁的德育氛围,一切的德育内容,都由教育者经过筛选以后呈现、传递给学生。这完全是一种单纯的、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中,学校与社会的差距不大,道德观念是单纯的、一元的,这种封闭的、灌输的德育模式,因其效率高,而颇见成效。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文化、道德日趋多元化,“理想”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的实际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而网络的加入,使得学生更为直接面对多元的社会文化,面对繁杂的未经选择的信息。而学校对此既无法再作筛选,也不可能游离于多元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在这种现状中,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适应了。
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信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显得极为紧迫。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调节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让学生懂得自我心理保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为此,我校提出“信息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引导之研究”这一课题。
“信息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引导之研究”活动的开展,其研究意义就在于:积极调查与探讨信息技术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避免学生在网络中上当受骗、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利用电脑犯罪等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做到安全上网,努力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外界与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他们信息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工具。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商讨,我们确定的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积极调查与探讨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2、对全体学生开展信息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正确地使用网络,加强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重点)
3、对沉迷于网络或已有信息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难点)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交往,逐渐形成适应于该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青少年时期生理接近成熟,智力迅速发展,导致其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因而他们要求取得与大人大体相同的地位,产生了很强的独立性意向。但是,与之相对应,青少年心理并未成熟。由此,青少年社会化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青少年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某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事物缺乏分析、判断、辨别的能力,因而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袭。
第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协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生理发育的速度加快,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特征明显,普遍表现为自控能力较弱,挫折承受能力不强。
第三,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喜欢追求刺激,效仿心理较强,在特定环境中,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由此观之,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少年社会化发展的规律,找准网络对其心理影响的原因,因势利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认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却应该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依赖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前沿的科学论断。这一伟大理论站在哲学的高度,承认、重视人的主体性,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将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每个人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获得个性的进一步解放以及自由全面的发展,向人们展示了“和谐”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努力学习体会马克思认识论及科学发展观理论,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使之对儿童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调查研究:主要在研究的前期。通过发放调查表,初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喜好程度及影响程度,为后项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行动研究:在建立健全班级信息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系统,以及学校网络教育管理机制,并不断实践、总结与完善,适时在一定范里内推广。
个案分析:主要是对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进行个案研究,实行跟踪服务,把握群体规律,制定有效措施。
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3年7月--2003年9月)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和指导该课题的研究工作。(3)成立信息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负责教师培训和指导各班开展信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8月)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发放
调查表,初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程度。(2)建立心理咨询、交流网站,提供学生倾诉心声的园地。(3)制订实施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制订好课题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报课题领导小组审定。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探索实施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2)班级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和管理评价系统基本建立,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3)对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进行个案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净化心理环境。(4)总结各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经验,并推广。
第四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总结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研究并初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网络和管理机制。(2)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全面推进,并进一步巩固提高,总结经验并力争在全区推广。(3)各成员完成研究报告,编印实验研究报告集及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组建队伍,学习理论
课题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需要教师具有善于钻研、勇于探索、敢于改革的能力。这就需要凝聚一批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不断学习、实践、研究、思考,才能在一定时间内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先吸收,再培养”为宗旨,吸收了学校优秀的班主任加入课题组。现在,我校课题组有低中高班主任各一名,心理健康老师两名,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吸收,再培养”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地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我们理论培训也不放松。一是组织老师们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因为建构主义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听课。一方面把教师带出学校学习经验,每学期课题组都有成员外出听课学习。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第三,积极参加苏州市组织的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三是邀请专家、上级领导作讲座,了解教改动态,了解先进的经验。每学期我校都安排一个讲座。一年多来,我们邀请了江苏教育研究副主编金连平、研究生城博士后工作站齐伟等老师跟教师面对面交流,同时深入实验课堂,使教师们受益匪浅!四是要求要求教师从网上学习理论经验,参与网上论坛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增进横向交流。课题组有好几位教师在学校博客建立了个人空间。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结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尤其是集中学习,更讲究其高效性及活动意义。分散学习也保质保量,要求写好个人心得,学校做到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督促。
同时加强了教师老师技能培训。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成为落实各类培训的先行者。2004年的上半学期,信息中心的老师组织课题组老师进行网页制作的培训;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全部通过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顺利通过了考核; 2005年6月,2名老师参加苏州市教育学会课题负责人培训班的学习,完成了培训班规定的各项任务,经书面考核,获得结业证书。实验教师认真上好实验课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实验课分两种:一种是自己围绕课题开展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研究活动”;另一种是在课题组范围内上的研究课,称为“实验课”。我们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把比较成功的研究活动上传到网上;同时每位实验教师准备一节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评课各环节,强化实验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
2.组织调查,分析原因
做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较
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从实验教师的班级中任抽80位同学进行了调查,并随机抽取了20份作为样卷,做了具体的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我们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陈健翔博士指出,当前国内青少年网瘾人群集中在初高中学生偏多,但小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中,这与我们的调查分析大体吻合。这些“网瘾学生”的性情变得烦燥,具体还表现为身体技能下降、智商受阻、情商失衡、人格扭曲。网络成瘾 的深层原因恰恰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放大,即学生成就感不足、生命活动单
一、人机交往贫乏、娱乐欠缺。
把调查的数据统计的放在这儿,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再与专家的说法进行对比。
作为家庭教育专家,陈博士特别指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进入“零风险”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从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如何戒除网瘾上,陈博士提出自己的思路:首先,戒除网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家长、学校、社会一起参与,需要从医疗诊断、心理咨询、人际交往辅导等方面全面入手。其次,网瘾的“根”在网外--网外教育和引导失当,因此戒除网瘾关键是系统疏导。通过调查分析与比照性学习,为我们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研究思路。
3.软硬兼施,健全机制
要课题研究中,我们积极加大了加快软硬件建设的步伐。硬件建设方面,为了促使课题研究的健康有效开展,我们本着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竭尽所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有五十坐标准机房两个,另外还有一个电子阅览室,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在软件开发和管理方面,学校构置了相当数量的软件,包括音像资料、投影片、光盘等。同时,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和技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教师在学校的任何一台电脑上可以访问资源库,下载后就可以使用,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今后的研究中,我校的资源库将不断地丰富起来,为我校的现代化教育提高服务。
4.心理辅导,完善个性
形成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青少年在真实的社会中同他人和社会的互动。青少年时间充足、精力充沛、感情丰富,他们不但需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必须时时接受他人的喜怒哀乐。青少年只有置身于这种真实的情感环境中,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促进自身的社会化。但是,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家庭成员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的加大,家庭内部的沟通减少,使青少年极易到网络中寻找社会交往和精神寄托。在虚拟网络中,传统的交往模式被彻底消灭。他们可以无话不说,无事不做,感受“自我价值”,寻找精神寄托,寻找刺激,打发时间。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体现的情感体验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可以轻易得到,久而久之,青少年不愿或很少向现实生活中的他人表露自身的真实情感,也不愿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生活中稍有烦恼,便极易想到网吧,在那里逃离真实的情感世界。这种习惯严重阻碍着青少年个性情感的社会化发展。
试想,一个人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那他在其所生存环境中能够有归属感吗?如果此人在毫无归属感的环境中生存,因某些问题导致心理冲突而陷入痛苦,其心灵能否得到抚慰?毫无疑问,此时他们的第一心理需求自然是寻求能够支持他们的力量以获取心理上安慰与平衡,否则便是心理失衡和无助。而在网吧这个虚拟世界中,他们通过枪战游戏、聊天等方式,使其心理冲突得以缓解。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需要的感觉,仿佛视自己为“画”中人一般,久而久之,一种潜意识的心理状态不断积累,进而强化了意识的层次。其情绪显然受快乐欲望的支配,并周而复始地沉迷其中,形成了网上心理依赖。受毒之深,如同吸毒一般。
调查发现:经常出入网吧的青少年,普遍有厌学情绪,交友无助。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会,自己总是得不到理解和接纳,自尊心和自信心也经常遭受伤害,因此,自卑、怯懦、焦虑、烦躁、厌学、自制力差、受了委屈无处倾诉等就成了他们较为普遍的特征。而学校、家庭在教育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而忽视或弱化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及心理需求方面的满足,使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到扭曲。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也有对各种知识的需求与渴望,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友情也有很高的期待,十分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他们时常处于心理矛盾或冲突的痛苦之中,而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在无奈中,使其想通过网上游戏体验成就感,以达到情绪的宣泄并从中寻求精神上的兴奋和刺激。
依恋网络造成青少年双重人格。何谓双重人格?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一般采用语言和书面两种交流方式,这两种交流方式都具备确定性,即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交流的对象,从而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人们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与他人交往。相反,网络的一大特点是匿名性,甚至连男、女、老、少,干什么的都无从知晓,这种间接虚拟的交流方式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中出现的顾虑,却也带来了责任的缺失--每个人都可以不计后果地展示自己内心的隐私和黑暗,追求宣泄和解脱,久而久之,一些人在网络中“塑造”了一个虚拟的自己,这个虚拟的人物也许柔情万种,也许可怜之至,也许至刚至强,这个虚拟的人物满足了这些人实现“理想”的愿望,甚至有人纯粹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而骗取他人感情、财务,体现了人性中极不道德的、肮脏的一面,这就使现实中真实的人与网络中虚拟的人无法重合,不能相互印证,从而导致双重人格。网络双重人格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因为这种人格的裂变将直接导致某种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惧、否定和逃避现实,说谎等。同时,它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课题全体成员还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渗透信息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安全上网。同时,课题组成员把研究的心得与反思及时进行记载,并归纳总结与提炼,使之形成原则、方法与策略,为后继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学校还有一个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了让学生健康上网,安全上网,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及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的健全与完善,这为课题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举一个心理辅导的案例,我们的个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自2005年3月被确定为市级德育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三年多来,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吸收外界教科研的信息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朝着实验方案中制定的目标,扎实,勤恳地开展着研究工作,努力克服硬件、软件上的一些薄弱之处,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反思,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文集收藏了教师参加各级比赛获奖、投稿发表的论文和教学设计,另有一部分是质量较高的教师经验总结。自从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充分利用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优势研究环境,积极撰写论文,发表多篇论文。有1位教师信息整合课获全国级一等奖。教师在各类基本功竞赛、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在课堂教学观摩中和各类讲座中获得好评,获得各类综合性的荣誉称号;学生有?人获省、市级各类奖项。
师生和学生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提高;可举例说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可举例说明
科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意识的加强和能力提高;可举例说明
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氛围形成,推进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举例说明
七、课题研究的困惑与讨论
现代显示器越变越薄,可聚集的网民越来越多。芸芸众生集合在这方的小天地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语言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俯首及拾、遍地开花的都是异彩纷呈的网络语言。想要在这个地方推行某种“正统”表达方式是困难的,网络的自由空间注定了它的语言表达将无拘
无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漂亮的女孩不再是“美女”,而被称作“美眉”;称你是“大虾”,千万别生气,那是夸你是网络高手(大侠);如果有人发给你“7758520”,别以为是电话号码,他是想说“亲亲我吧我爱你”。在聊天室、BBS、讨论组里,网络语言漫天飞。何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运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如语音、视频聊天)等形式进行相互的思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一方面,网络语言具有简捷、直观、通俗、幽默等特点,符合年轻人的个性选择,很容易在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中流行。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又具有隐蔽性、平等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群体中,由于人格、心智的局限,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极容易导致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失范,引发人格分裂,而传统道德规范对网络语言的约束性不强,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急剧发展。
其实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产生都和今天的网络语言一样,都是为了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所不同的是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相同。但是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也有共通性,即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这些都是应该遵循的普通的道德规范。然而,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现实中,由于网络语言交流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语言的失范,成为一个十分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值得我们会思考与不断研究新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执笔人:冯凌燕,2006年11月)
附一:课题研究相关成果
学校获奖或相关荣誉表
教师发表论文表
教师获奖论文表
学生相关发表或获奖情况表
附二:课题研究资料汇编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文本、录像),主要是依据课题研究目标“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而开展,教师参加各级公开课、研究课活动的文本与录像;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文本);
3、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文本);
第四篇:网络生活对高职学生影响与高职院校对策的研究
网络生活对高职学生影响与高职院校对策的研究
摘要: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部分。但是,不健康的网络生活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高职院校应采用一定的策略积极应对,如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提高上网道德水平;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精神视野;开展心理干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就业发展和休闲娱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活。网络因其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可选择性、平等性、互动性,以及身份的隐蔽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高职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一定的网络依赖,但是不健康的网络生活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不良影响,高职院校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现状
(一)网络生活的概念
网络生活,就是指在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生活、娱乐、休闲、交友、购物等自主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生活活动。大学生网络生活,则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本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理念,在课余时间通过一些网络平台自发参与的一种网络虚拟活动。
(二)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现状
1.上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调查几乎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上网,有电子邮箱、QQ账户、微信和微博账户。由于移动网络技术发展和学生智能手机等多种智能终端的使用,使学生每天上网的人数大量增加,上网时间延长,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了3小时的学生人数占到调查学生的67%。
2.高职学生网路生活的主要内容
(1)课程学习:调查显示,30%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除课堂与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和信息,而 67.6%的学生在需要查找生活或学习资料时首先选择的是网络,5%的学生经常登录在线学习、研究性质的专业型社区,如专业论坛、英语学习等社区。
(2)休闲娱乐:70%的学生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是上网,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读小说,登陆虚拟论坛。
(3)电子商务:80%的学生有网上购物的经历,85%的学生有网上购物交易账户,30%的学生经常网上购物。
(4)网上交友:90%的学生使用网络虚拟社区结交朋友,扩大人际关系网络。
(5)信息交流:59.8%的学生经常登录交流信息、爱好、兴趣的社交型社区,经常在论坛上交流经验,发表感想,谈论时政。
网络生活给大学生带来了生活、情感、思想的自由,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二、网络生活对学生成长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网络成瘾,荒废学业
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主要是“游戏成瘾”和“交际成瘾”。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网上度过的,吃饭睡觉没有规律,除网络之外的事情没有兴趣。上课迟到、旷课、不做作业,上课没有精神,不参加课外学习活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荒废了学业。
(二)低俗文化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
由于上网人员的身份的隐蔽性,以及网络法规的不完善,使上网者在网上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不受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所以,网上的言论的可信性较低,网上恶搞、流言蜚语等充斥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可以在网络上“畅行无阻”、可以与任何人交往而不用负责任、可以发表任何意见而不用顾忌社会言论后果、可以攻击他人而不用担心受到惩罚,一些在现实中受到约束的行为似乎可以在网上肆无忌惮地去做。同时,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其中充斥着一些虚假、暴力、色情信息,影响了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判断标准的形成。
(三)脱离社会现实的虚拟环境,阻碍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强大影响和作用下,个体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个体社会性的过程。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往往形成了为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形成了对生存环境合适稳定的反应。
由于网络生活的个体独立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脱离现实,变得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不敢真实地表达情感,不会轻易与人交流,难以找到知心朋友,久而久之,阻碍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健全人格形成。
(四)弄虚作假盛行,影响高尚人格的形成利用网络信息集中、信息量大、易于检索的优势,虽然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但是也滋生了弄虚作假,不劳而获的风气,经常从网上下载资料作为完成的作业或论文交给老师缴差,严重影响了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三、大学生沉溺网络的自身原因
(一)理想目标模糊、生活空虚
高职学生把自己定位为高考的失败者,没有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是为了能够上高职院校,成就动机较弱,成才动力缺乏,成才目标模糊。失去了学习目标,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追求理想的意志,生活变得空虚起来。通过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在网络空间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感受自身价值。因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世界之中。
(二)心理相对封闭,自卑较为严重
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科学,对高职院校的评价不够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较差,导致了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高职学生在敏感、强迫、敌对、抑郁和偏执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成为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就是敏感多疑、情绪多变、心理封闭、自卑心理,而上网是学生逃避现实、减缓压力、排除焦虑的主要方式。
(三)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并没有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而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求,相反在某些方面要求更高了,需要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获得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并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学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足、学习意志薄弱,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业学习上面临巨大的挑战。理论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已经不足班级学生人数的20%,完全理解课程内容的学生则更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而又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不少学生放弃了课程学习,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以独立体现自我价值的虚拟世界。
四、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上网道德水平
将网络道德内容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建立专业或班级微博、班主任、书记信箱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精神视野
开展高情趣、高境界的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健身结合起来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视野。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和大学艺术节,开展院、系层面的科技文化论坛和讲座,开展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展示成果提供舞台,从而降低对网络的依赖。
(三)开展心理干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生产一线先进人物事迹宣传,培养高职学生“行行出状元”的成才意识。通过优秀毕业生事迹宣传和优秀毕业生论坛等形式,让学生相信高职院校可以出人才,树立“人人可成才”的意识。重视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设,提高学校心理教育与健康工作的水平,及时了解和发现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辅导,减少心理危机对高职学生的破坏和影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各种形式培养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引导高职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自救技能。
(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培养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全面发展服务。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喜欢学、学得懂、能学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使教学内容变得“有用”;以项目和任务整合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体现了工作过程的组织方法,使教学内容变得“有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方式,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以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使教学目标变得“有据”。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校生活的重点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
(五)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融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解决学生网络学习所遇到的问题。举办新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讲座与培训,推动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并利用教学网站展开教学活动。教师的学习指导要细化,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监控,并注重对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第五篇:“和谐教学法”对广东少儿武术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和谐教学法”对广东少儿武术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 要:“和谐教学法”应用于广东少儿武术教学,一方面对现行的武术动作教学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揭示其与“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运用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两组差异显著。采用和谐教学法对于培养广东少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锻炼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行,纠正其性格偏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和谐教学法 广东少儿 武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5―0084―03
前言
武术是我国少年儿童非常喜爱和运动很普及的项目,在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中,少年儿童均采用与青年甚至成年人近乎相同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更缺乏个性化。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模仿、强化练习阶段,与我国所提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相距较大。“和谐教学法”是近年国内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其内涵是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入手,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教育方法。“和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准备阶段(身心准备、知识准备)――导学阶段(出示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应用评价(激活练习、达标测试、课堂小结、推荐作业)三个阶段九个环节构成。现结合少儿武术运动的特点,对广东少儿武术实施的“和谐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研究。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顺德区业余体校2015―2016上半年武术1班(年龄6―8岁,31人)和2班(年龄9―11岁,29人)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新、旧两种教学方法,在同样的季节和教学场所,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16周。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并保证两个班级的教学场地、时间、内容、形式等其他外在条件与环境基本不变和相对稳定。结果与分析
在实施不同教学前,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进行了相关的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差异性T检验,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接受不同方法教学前的教学对象是否处于同一身体素质的基础水平。
3.1 教学前,广东少儿武术的两个比较班学生的相关身体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由表1可知,武术课外教学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但在进行武术教学前,相关的身体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通过1班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2班采用“和谐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16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的教学,到本学期结束时的第17周,根据学校安排,由同一考评组分别对1、2班进行考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接受“和谐教学法”教学2班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方法教学的1班级学生。
在“和谐教学法”实施中,教师首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戒备、拘谨在这一时期得以解除。在导入新课和分组讨论中,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动作技能分析问题,能自己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尝试解决。最主要的是这些任务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兴趣、具备思考价值而且符合认识水平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在“探索实践”这一环节上,教师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去参与活动,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循循善诱的民主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促使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引导学生从“不敢问”、“懒得问”到“敢问”、“乐问”,再到“善问”。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首先不轻易做出评价,而是在多次启发诱导下,再耐心给予解答,鼓励学生大胆提有新意、有新鲜感、新奇感的问题,让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主动性。因此采用“和谐教学法”的实验班的同学在武术套路动作的记忆、武术技法的个人展示环节,都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特别是通过对师生间的和谐关系的问卷,其百分比统计结果表明,教学后不同教学班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和谐”的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民主合作关系得以定位,教师、学生人格互重、平等自主,共同以主人身份完成教学,让双向的创造精神得到最优的发挥。
通过16周的和谐教学法实践教学,在实施“和谐教学法”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的开始,要给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把握好教师指导地位的分寸,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轻松、充满活力和朝气;在指导和辅导学生对动作的认识时,必须尽可能地沿着学生本来的思路,用尽可能相近的语言或比喻改正学生的错误,以身示范至关重要,不要离开学生理解动作的思路,如武术动作的路线方法,特别是攻防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3.2 实施“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内容
传统的武术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动作方法,实际上更多的就是动作过程,学生就是把教师所教的动作记下并熟练地完成。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对应关系。这种教学形式应用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存在着明显的教学动机与结果、师生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学内容要求不和谐;学生的基本职责与学生某些行为之间不和谐;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效率的不和谐等。因此,通过教学活动使之实现和谐,让学生在想学、爱练的前提下,会学、能学、学懂、学会;让教师在愿教、乐教的前提下,会教、能教、善教、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而不是偏废某些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特长而不是平均发展,正是“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根据和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在实施其教法的过程中,其做法主要考虑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依据广东少儿生长发育的身心基本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广东又地处祖国的最南端,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属东亚季风区,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广东少年儿童除了拥有我国少儿生长发育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生长发育略早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少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提前。
第二,广东课外武术教学的基本特点。
其基本特点主要是:时间零散,学生选择项目随意性大且兴趣广泛,班级学生流动频繁,武术教学传统氛围浓郁,但又规范性强,竞争激烈等。
3.3 实施武术教学的设施环境等基本情况
教学环境要求非常宽松、和谐,这是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之一。例如,教学一开始就用音乐把学生引入一个轻松、和谐、自然的情境,让学生从心理放松开始,改变过去上课一开始就是身体练习的惯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自由讨论。二是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和谐”为切入口,借助讨论、探索、精讲、示范、练习、指导等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多元性评价。评价的多元性体现在内容广、形式多两方面。在总结性评价中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更有勇气自我剖析,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达到和谐发展、增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及其能力的目的。
3.4 结果与分析的综述
在实施和谐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十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导入新课二个环节;第二阶段:导学阶段,包括出示目标、分组讨论、探索实践、精讲专练、分组练习五个环节;第三阶段:多元评价阶段,包括相互评价、课堂小结、布置练习内容三个环节。现以“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来加以分析说明。这一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导入新课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身心准备。这一环节包括心理放松、热身练习。课开始先进行心理放松。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的心情平静,解除前节课学习紧张带来的疲劳;另一方面净化她们的心灵,使她们放弃影响学习的一切杂念,集中精力于学习。首先用深呼吸放松,然后在轻缓、幽雅的音乐声中展开想象(如给予轻松、快活的暗示或成功、喜悦类的语言暗示),接着在想象中加入压肩、压腿、踢腿、平衡、翻腰、穿掌等以牵拉伸展和平衡性为主的基本内容练习,达到热身效果,进入学习阶段。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或指定学生在音乐中完整示范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与教师点评和学生感受相结合,让学生观有所想,学以致用。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传统的教学过程分析,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模仿阶段,学生间缺乏交往,是造成学生在武术课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现偏废现象的主要原因。
(2)在少儿武术课堂教学中,“和谐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差异显著。通过新旧方法的教学实验对比证明:“和谐教学法”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还可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全面发展。
(3)对广东少儿武术实施“和谐教学法”,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十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这些内容和阶段的划分,及其所采用的和谐教学方法对武术教学的大环境(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等),乃至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业平.“自述启动”教学法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动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2] 高宏飞,张佩耀.浅谈和谐教学法[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3] 王敏勤.和谐教学法研究 和谐教学法简介[J].当代教育科学,1995(Z1).[4] 刘 润,陈 静.“和谐教学法”在乌鲁木齐市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4(02).[5] 单亚萍.关于体育舞蹈美学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Application of Harmonious Teaching Method in Wushu Teaching Calisthenics to Guangdong Juvenile Students
Liang Xiaokui(Guangdong Shunde Amateur Sports School,Shunde Guangdong 5283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pplies Harmonious Teaching Method(HTM)to wushu teaching Calisthenics of Guangdong juvele students.One side,HTM combines psychology,pedagogies and information theory,contrasting with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 in Calisthenics.On the other hand,an experimental class and a control class are chosen to conduct the experiment,employing HTM 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 respectively in the same semester and the same location within 16 weeks.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HTM seems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raining students to become more all-round.A suggestion is made by the paper to put HTM into the teaching of other sports skill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Keywords:Harmonious Teaching Method Guangdong juvenile student Wushu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