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视听资料的证明力研究
关于视听资料的证明力研究
在每个案件的审判过程中,证据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庭审各方提出的证据能否被合议庭认定往往左右着最终的判决。通说认同有7种证据类型::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庭审中往往通过各种证据的相互印证,来引导出审判的真相。相对于较为传统的书证,物证等,视听资料最为一类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出现的新型证据,自身也是充满争议的。
以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胶片或电子计算机相关设备存储的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音响、活动影像和图形,统称为“视听资料”。一般以音响、图像等方式记录有知识的载体。视听资料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视觉资料,也称无声录像资料,包括图片、摄影胶卷、幻灯片、投影片、无声录像带、无声影片、无声机读件等。②听觉资料,也称录音资料,包括唱片、录音带等。③声像资料,也称音像资料或音形资料,包括电影片、电视片、录音录像片、声像光盘等。视听资料具有以下特点:
1.视听资料表现为含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载体;
2.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逼真性;
3.具有动态直观性;
4.对视听资料的收集和审查都需要依赖科学技术。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视听资料区别于其他证据,有其自身独到的优势,较为直观,准确,但是在此同时,由于其依托现代科技的特点,其证明力又存在巨大的疑问,因为我们都知道,图片,视频,不仅可以真实的摄制出来,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修改,甚至是伪造。因此就其证明力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对于视听资料的认定,最高院就曾经做出过解释:存在有疑点的试听资料,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对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只要不是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如侵害隐私)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如窃听)取得的,仍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由该规定,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视听资料的证明力,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一、视听资料的合法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从采证行为本身判断是否合法,要求采集的视听资料不能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二是从采集行为的目的是否合法进行判断,出于合法目的设置的录音录像形成的视听资料,具有合法性。三是从采集行为是否危害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进行判断,不具有危害性获取的视听资料,具有合法性。
二、视听资料的真实性。审判实践中,一些当事人对于对方提供的视听资料并不完全认可。因此对视听资料需要查明采集证据当时的时间、地点、在场人、背景,并联系录音录像的前前后后和其他证据综合考虑,运用逻辑方法,确定有优势的证据,最终认定事实。当事人对于视听资料真实性存有异议,需要提醒当事人申请司法鉴定方法甄别真假,并且告知当事人不申请可能会承担不利的后果。
三、视听资料的证明力。证据存在某些瑕疵和弱点,不能作为单独定案事实的依据,必须依靠其他证据的佐证,补强证据价值,才可作为定案依据。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其真实性存在瑕疵,但也不能因此就全部否认其作为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而要通过全部证据的综合审定,补强视听资料的证明力,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真实,实现实体正义。在视听资料为单一证据的情况下,有必要提示当事人提供其他证据佐证。
视听资料作为新型的证据,应该对其作出严格的限制,避免伪证,误证的出现,让司法进程更加的明细。
第二篇:证明力试论私录视听资料的合法性与
试论私录视听资料的合法性与证明力
王立强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视听资料是法定证据种类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摄、录设备的普及,选择视听资料作为证据的情况必将会日益增多,而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私录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也最易引起争议,但目前,我国在理论上尚未见对私录视听资料的内涵、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等有明确的界定。
一、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的内涵
当事人在诉讼中提交的“证据”,在没有经过质证、认证程序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之前,应称为“证据材料”;在证据材料经当事人双方质证,并经法官认定为能够据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才称为“定案证据”。证据材料要上升为定案证据,必须经过法官认证,即由审理案件的法官对其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判断,从而确定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能力以及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的证明力有多大。在对视听资料的认证问题上,关于关联性和真实性的认证与其他证据并无很大区别,惟有视听资料的合法性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合法性是证据的基本属性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际上正式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是该规定没有就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的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对证据的合法性的把握应从正确界定“合法”与“违法”入手。但是不是“出”“合法”,就必然“入”“违法”,并不尽然,如一个人的行为仅仅是与法律明定的行为要件不相符合或者找不到法律上的依据,而并未直接与法律上明定的强制性规范相抵触,那么这种行为虽然不是合法行为,但也不是违法行
为,而是“中性”行为。法律对国家机关的行为要求是“合法”,只有合乎法律明确规定的行为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而对于私权主体,权利至上和意思自治是自由的保障,加上私权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在法律上支配、控制他人的优势。
笔者认为,对于证据的“合法性”,也应该因取得证据的主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国家机关取得的证据应该“合法”,普通公民取得的证据应该“不违法”。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不符合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对于当事人收集的证据的“合法性”,相对于法院收集的证据来说,则应当作比较宽松的理解,应当承认当事人通过中性行为即不违法的行为收集的证据的法律效力。这样才不至于使大量适法证据被划入非法证据的范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案件的客观真实,实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和谐统一。
有疑问的是,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的行为是否发生在私权领域?这直接决定着上述命题的真伪。笔者认为,在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方面,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案件事实举证不能要承担败诉的风险,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认可即免除了另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这些都体现了当事人的自主权利、平等权利和处分权利,正反映了私权的属性。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的行为仍然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所反映的也是私权之间的冲突与较量:一方面是一方当事人为了使其诉讼请求所体现的实体性权利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而调查收集证据,另一方面是另一方当事人或诉讼外的其他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调查收集证据行为的本能防御。因此,为达到这两方面利益的平衡,可以而且只能用处理私权关系的准则来处理。
二、视听资料证据的合法性及非法视听资料的排除
视听资料制作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如果录制的对象是人的语言、行为等活动,它可以通过不为被录制人所知的秘密方式完成。这就产生了录制视听资料是否要经被录制人同意,以及未经同意录制的视听资料的证据效力如何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1995年3月给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复中认为:“证据的取得必须合法,只有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下称“批复”)这是我国证据制度中的第一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从审判实践的效果看,这一排除标准对于民事证据来说过于严厉。在现实生活中,一方当事入同意对方当事人录制其谈话的情形是极其罕见的,对未经同意录制的视听资料不加区分地一概否定其证据效力,就使得私录的视听资料几无“合法”的可能,也使视听资料的证据价值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未经被录制人同意的私录视听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不能简单地加以全盘肯定或否定,而应当对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应先看录制者录制的是自己与另一方诉讼当事人之间的谈话、行为等活动,还是他人之间的活动。其次,录制的内容是对具有法律意义的民事活动的记录还是涉及他人隐私、商业秘密。第三,被录制者的表达是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作出的,还是受到了欺诈、威胁、利诱等恶意方式的不良影响。
如上所述,在为私录视听资料的合法性划定界限时不能不考虑以上因素。而排除非法视听资料正是我们分析视听资料证据的合法性的必然逻辑结果。相对于刑事诉讼制度而言,民事诉讼制度在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应持较为宽容的态度。对于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证据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正是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使然。据此,民事诉讼中需要排除的非法视听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录制他人之间的谈话或行为,不能作为证据使用,除非征得被录制各方的同意;二是视听资料的内容涉及他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的,应予排除;三是采取欺诈、威胁、利诱等恶意方式取得的视听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三、视听资料证据的证明力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官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的审查判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确定哪些证据材料具有作为定案证据的资格,也叫证据能力。这一任务主要通过对证据材料的合法性的审查判断来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确定有证据资格的证据材料各自的证明力有多大,进而综合判断全案证据并据此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人们通常认为视听资料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必须结合其他物证、书证等相互印证,理由是视听资料贮存信息的方式具有脆弱性,易被伪造、篡改。这种观点也得到了立法的认可。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对民事诉讼法的这一规定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视听资料证据是否果真只能作为间接证据存在、起“印证”的作用?
笔者认为,由于视听资料一方面具有准确、直观、动态、逼真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容易被伪造、篡改而损害其证明力,因此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一个证明力由弱到强的相当大的范围,可以由法官根据自由心证对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作出认定,这里面应该包括将可信度高的视听资料直接作为认定案件相关事实的依据的情况,也就是说,不需要其他证据佐证。而法官自由裁断视听资料证明力的幅度则可以通过证据规则来控制。实际上,视听资料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再只是作为保全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的手段,而是成为记录民事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固守视听资料只起印证作用的传统观点,也许有些案件的某一方面的事实将面临着没有其他证据加以佐证、若直接以举证不能让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败诉的风险又显失公平的窘境。至于视听资料的脆弱性问题,既是可采性审查的问题,又是鉴定的问题。对于那些根据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就可断定是经过剪辑、加工等方式伪造、篡改过的视听资料,法官可以在证据资格审查阶段就以欠缺真实性为由否定其可采性,没有必要让其进入到证明
力的审查阶段。对于那些真伪难辨的视听资料,由于视听资料的剪接只有经过复制才可能在载体材料上不着痕迹,而视听资料在复制过程中是有一定的损耗的,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应该可以通过技术鉴定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第三篇:视听资料作证案例
申诉人李某2010年7月30日在被诉人烟台某门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8月2日下午申诉人在工作时被钢板割伤左前臂,由车间刘主任、曲助理把申诉人送到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因申诉人在被诉人处工作时间短,并无劳动合同、暂住证、工作证、厂牌、工卡、工资表、入职登记表、押金收据、以及被处罚凭证和被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或证明书等证据,申诉人难以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因此,申诉人请求三位工友作证,来证明申诉人与被诉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2010年11月1日上午,申诉人诉被诉人案件开庭。邓某某、吕某某、许某某三位证人和申诉人开庭前协商一致要出庭作证。但邓某某在开庭前退缩,吕某某已不在被诉人处工作,后去另外一家公司工作,并准备调往深圳工作。许某某因故未到庭。庭审过程中,申诉人另外又出具了两份证据,其中一份在烟台开发区某路某号的被诉人公司拍摄的录像,该录像有被诉人的考勤表,该表上有申诉人的姓名并加盖有被诉人的公司行政章。该录像从近处及远处皆拍摄。对方辩称:对张贴的真实性无异议,因该证据无记载申诉人的出勤天数,8月份未在被诉人处工作,不能直接认定劳动关系。第二份证据是申诉人的主管领导刘某某的录音。用于证明当时在工作时受伤。对方辩称:该录音资料不能直接认定申诉人与被诉人存在劳动关系。申诉人在提交此证据时,应提交相关的辅助材料。若证明刘彩华是被诉人单位的职工,可申请仲裁员到劳动保险事业处调查。对于该录音的内容,申诉人也申请仲裁员进行调查。
第一次开庭以后,仲裁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对刘某某制作询问笔录,刘某某如实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另外,仲裁员也对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的相关人员也作了相关调查。因此,认定劳动关系的机率很大。
判决结果:经本委主持调解,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和解协议:
1、终止劳动关系。
2、被诉人一次性支付申诉人6200元以解决双方之间的争议,上述款项于2010年11月19日之前支付完毕。
第四篇:证明能力证明力
第四节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一、证据能力
(一)证据能力的概念
证据能力,亦称证据资格,证明能力或者证据的适格性,它是指证据资料可以被采用为证据的资格。民事诉讼中,用以证明当事人主张的要件事实的证据,必须具有证据能力。
(二)我国证据能力的规则
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证据能力规则主要有:
1.证人资格。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53条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禁止以非法手段收集证据。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按照这一规定,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除非是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如侵害隐私)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如窃听)取得的。
3.调解或者和解中的让步不具有证据能力。为了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67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
案件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
4.证据或者证人证言须接受讯问、质证。《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47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二、证明力
(一)证明力的概念和分类
证明力,也称证据价值、证据力,它指的是证据对于案件事实有无证明作用及证明作用的大小。
要明确证明力概念,必须分清形式证明力和实质证明力。这里以书证为例说明形式证明力和实质证明力的关系。书证要具有证明力,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书证本身是真实的,为当事人主张的文书的制作者所作的,而不是伪造的;二是书证表达的内容是书证制作者的真实意思表示,书证所记载的内容真实可靠,与待证事实有关联性,能够证明待证事实。前一个条件得到满足,该书证就具有形式上的证明力;后一个条件得到满足,该书证就具有实质上的证明力。
形式证明力是实质证明力的前提,有形式证明力,才可能有实质证明力,无形式证明力就不可能有实质证明力。但有形式证明力,不一定有实质证明力。书证记载的内容不真实或是与待证事实无关联时,就不具有实质证明力。作为法院认定待证事实根据的书证,必须既有形式证明力又有实质证明力。从证明的过程看,形式证明力问题
先于实质证明力而发生,因此书证有无形式证明力是诉讼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简化对书证形式证明力问题的证明,德、日等国民事诉讼法中设有公文书为真实的推定,即从文书的形式和内容上可以看出该文书确系国家公务人员在其职务范围内所作的,法官应当推定文书本身是真实的。对于私文书,如果对方否认其形式的证明力,则要求提供文书者对文书的真实性进行证明。形式上的证明力被确认后,法院还要进一步对实质上的证明力进行审查。审查过程中,允许当事人提供证据对证明文书所载的内容不真实、不全面提出异议,进行质证。书证实质证明力的大小,由法院依据书证内容和其他具体情形作出判断。在获得形式证明力的情况下,证据才有实质证明力,才有证明力大小之说。
(二)判断证据证明力的立法模式
近现代史上,有两种判断证据证明力的立法模式:一是法律预先明文规定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对它们的取舍和运用,而不允许法官自由加以判断和取舍的制度,此谓之“法定证据制度”;一是法律不预先规定证据的证明力,允许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依法自由判断的证据制度,此即“自由心证制度”。一般认为,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都以自由心证制度代替了法定证据制度,但是英美法系国家则更多保留着法定证据制度的某些痕迹。
(三)确定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证明力的规则
在我国,为了限制法官滥用裁量权,法律和司法解释根据不同情形规定了不同证据的证明力,包括证明力的规则和有关证据证明力的等级。
1.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70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1)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2)物证原物或者与物证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3)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4)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
此外,根据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71条、第72条、第74条的规定,应当确认完全证明力的证据还有:第一,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为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第二,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证据不足以反驳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证明力。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有异议并提出反驳证据,对方当事人对反驳证据认可的,可以确认反驳证据的证明力;第三,自认。
2.不具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
不具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需要与其他证据一起才能证明某一待证事实。有关需要其他证据予以补强的证据规则称为补强证据规则,即某一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只有在其他证据以佐
证方式补强的情况下,才能作为定案证据。
《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
第69条:“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1)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2)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3)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4)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5)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上述规则,属于补强证据规则,有关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其证明力需要其他证据补强。
3.证明力大小需要综合判断的证据
由于证人证言的复杂性,其证明力大小需要综合判断。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4.最佳证据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77条规定:“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2)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3)原始证据的证明
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4)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5)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这是在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都有证明力的情况下,其证明力大小的规定。这一规则也相当于英美法上的最佳证据规则。
最佳证据规则的含义是,某一特定的有关案件的事实,只能采用能够寻找到的最为令人信服和最有说服力的有关最佳证据方式予以证明;后来英美法将其适用范围局限于书证,即以文字材料的内容证明案情时,书证内容的真实性的最佳证据方式是出示原件,抄本等是次一位的证据。我国最佳证据规则,则不限于书证。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法律对于证据能力一般不做具体规定,更接近大陆法系。但是,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却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方式,规定了许多关于证明力的规则。立法者、司法者都在竭力编织一张判断证明力规则的“网”,试图确立证据的判断和事实认定方面的全面规范,证明力规则由此成为我国证据制度的焦点、重心。
第五篇:图书馆视听资料播放系统
图书馆视听资料播放系统
背景
21世纪的图书馆建设,无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而发展。伴随近年来世界音像产业的迅速发展,广大群众对音像视听作品欣赏的需求日益增大,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应该以其丰富的馆藏音像视听作品、先进的播放设施、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音像视听服务。这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消费群体日益膨胀的文化需求与音像产业有效供应量不足的矛盾,同时也使图书馆自身建设得到发展和提高。但是到底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充分整合(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视听资料,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同时提供给多位读者、发挥多人使用同一媒体之效率呢?
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各省级图书馆都已建立了音像资料视听室,馆藏音像视听作品的品种数量不断丰富和增加,播放设备以及读者阅读环境也得到较大的改善,图书馆视听室的发展建设进入了黄金时期。但是从整体上看,仍赶不上同时期图书馆其他传统部门的发展。由于视听资料缺乏统一管理,播放设备陈旧落后、阅读场地狭小等制约因素,较大地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音像视听资料的欣赏兴趣。
如何利用已经建设或即将建设的图书馆视听室实现真正的视听资料统一播放管理,为广大读者提供完善的视听服务与欣赏环境是当前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广角图书馆视听资料播放系统应用方案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系统概述
广角图书馆视听资料聆赏播放系统是基于企业网和宽带互联网的视频播放系统,它可以让各级图书馆轻松在网络上构建视频信息和播放系统,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多媒体服务,音视频质量可达到卓越的高清电视品质。该系统全面支持MPEG-
1、MPEG-
2、MPEG-
4、VCD、DVD、WMV、ASF、DivX、Xvid等视频编码标准和MPEG Layer I and II、MP3、AC3、LPCM、ADPCM、MPEG-4 AAC-LC 2.0等音频编码标准。
广角图书馆视听资料播放系统以高质量的编码方式将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图片信息和滚动字幕组合成一个流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网络播放器(广角播放器),然后由播放器将流媒体信息转换成电视机(如大屏幕电视)的视频信号播出。这种显示方式对于信息的播放及信息的传播是极为理想的,不仅多媒体视听资料可以集中和远程管理,还可以随时发布节目列表,以最快的速度使广大读者了解到最新的视听讯息,而且可以随时插播新闻片段、公益广告、影视简介、旅游、消费报道等各种即时信息,供读者娱乐消遣。方案设计
广角图书馆视听资料播放系统由播放管理工作站、广角播放器、网络平台和显示设备(如大屏幕电视)组成。
广角视听资料播放管理工作站是高性能计算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供管理员对广角播放器实施管理,如视听资料管理,编辑节目播出单,把节目单和节目内容传送到播放器上。一个管理工作站可以实现对视听中心不同分区的多个广角网络播放器的远程、分布式实时管理,实现视频、音频、图片、控制信息、节目播出单的实时自动上载。同时,加装视频编辑软件,广角播放管理工作站可用于音视频节目的编辑、文件格式转换等。
广角网络播放器支持多种音视频流格式、图像、文字和滚动字幕的播放。广角网络播放器自带硬盘,可以自动按节目播出单播放存放在硬盘中的节目内容,也可以实时播放来自于流媒体服务器的实时音视频流。节目内容可以在网络流量相对小的时段传输到广角播放器,从而充分利用网络带宽。
广角图书馆视听资料播放系统加上音视频前端设备和视频直播服务器,即可使播放系统具备直播功能,可在自己办公室直接向全馆发送直播内容。宣传部门也可通过网络,生动地宣传优秀事迹、传达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组织学习文件、进行广泛传播和宣传。
各级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视听中心规划为不同形式的使用区域,为读者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益智、增广见闻的优良、舒适环境。* 传统视听区
可分别播放不同类型的视听资料,如CD、VCD、DVD等,也可以自带资料,这些视听资料预先由管理员放到存储服务器,读者只需提前与管理员预约,由管理员操作即可观赏视听资料。* 小组视听区
可提供多人以最休闲的方式观赏同一影片之用,如共同欣赏国内外经典文 学艺术影视作品及现代影视作品、收看国内外重大新闻等,也可供教师和进行学术研究的人 员播放教学和研究用的媒体资料。* 音乐视听区
可提供1个音乐频道和多个广播频道供读者选择,读者如需等待,可一边 聆听优美音乐,一边等候。* 电视欣赏区
有线电视的接入,可以直播新闻要事、球赛活动、嘉年华会、大型演唱会 等活动,让读者能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及重要体育赛事。* 多媒体随选视听区
由管理员将多媒体视听资料精心制作成分类栏目,读者可以通过摇控器或触摸屏点播喜爱的节目在大屏幕电视上观看。* 团体视听室
团体视听室也可提供各类的视听资料,供专场集体使用,并可提供企业利用此视听室进行员工培训、产品演示,教师利用此视听室进行教学应用,播放教学时用的课件资料等。通过大屏幕为员工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视听环境。
系统结构图
系统功能
利用广角图书馆视听资料播放系统应用方案可实现以下功能: * 实时播放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组合多媒体视听内容 * 播放质量可达高清电视(1920x1080i/p)的效果 * 通过广角播放软件可以同时管理不同分区的播放器
* 具有节目审核管理和权限管理功能,读者可以预约点播节目 * 远程操作节目的播放、暂停、快进、快退和对播放器的电源控制
* 提供播出单编辑功能,以播出单的形式来控制节目播放顺序、循环播放等 * 完全音视频同步,播出延时在一秒以内 * 实现远程、批量的节目传送和播放 * 可通过遥控器来随选播放节目内容 * 支持本地硬盘播放、远程硬盘播放等模式 * 支持多种视音频编码标准和图片格式 * 支持中英文滚动字幕,多种字幕显示方式
* 任意设置字幕框的位置、大小、字幕颜色、底板、颜色、底板透明度 * 任意设置图片位置、大小、透明度 * 支持素材预览,可抓取视频关键帧 * 对播放器状态实时监控、定时休眠和恢复
* 开机自动播放指定播出单,定时发送素材和播出单,多字幕、多图片 结束语
广角图书馆视听资料播放系统具有科学、灵活、易操作、易普及等特点,因此,可以激发读者了解图书馆视听室,科学利用图书馆视听资料的兴趣,同时也适应21世纪数字化图书馆视听文献资源共享工程的进展,是今后图书馆视听室播放系统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