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地区乡村经济伦理研究
西北地区乡村经济伦理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特征
(二)近年来西北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变迁
(三)西北农村地区道德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
一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的传统特色家族伦理交往伦理劳动伦理宗教伦理
(1、2、3借用用王露璐《乡土伦理》中对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传统特色的描述,来分析西北地区乡村经济伦理的特色,总体而言比较相似。但西北地区宗教色彩比较浓厚,人们的伦理思想也和宗教息息相关,所以我加了一条)
(二)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失范的状况分析
1金钱至上思想泛滥
2经济信用严重失调
3商业欺诈不绝于耳
4分配不公差距悬殊
5畸形消费恶性膨胀
6职业道德大量丧失
7财富面前道德困窘
(三)西北地区乡村经济伦理失失范的原因探析基本诱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制度因素现实因素
6主体因素
二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改革的理论探析
(一)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改革的核心
——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
(二)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改革的原则
——以效率与公平的辨析为核心
(三)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改革所遵循的规范勤勉重农拼搏创新信任互助遵纪守法村规民约
(四)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改革的范畴义务良心公正互利
5信誉竞争
(五)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改革的制度保障
三西北地区乡村经济理论发展的实践导向
(一)生产领域地权关系转变过程中的道德难题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道德博弈农民在家务农和进城务工的两难选择
(二)交换领域
1等价交换
2公正交换(此处理解不是很透彻,借用了崔宜明《经济伦理研究的十个理论问题》对“交换”的理解,来分析农村经济活动的的伦理特征)
(三)分配领域“先富政策”在农村践行的道德依据及未来发展状况
2“义利统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践行依据
3“按劳分配”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其道德合理性何在(四)消费领域个体消费行为道德评价的标准愚型消费和奢侈消费的不道德性适度消费的道德性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详细阅读的书目: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汪荣有《当代中国经济伦理论》、王露璐《乡土伦理》、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缺乏对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特征方面的认识,能不能直接引用《甘肃日报》、《经济日报》内的相关数据?)
此外,在读梁漱溟论伦理社会的相关文章后有相关感悟:中国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是中西文化发生碰撞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化早熟形成毒瘤的复发。所谓现代化,就是将西方的文明成果引入中国,加以改进、吸收、内化。在中国的城市及东部沿海少数发达的农村地区,这种碰撞人们已经适应或者以吸收内化,而对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区——农村,刚刚处于交战状态。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既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解决好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诸多难题,就开始解决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人际关系成为了人们用力处所在,伦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概念。这种发育不良的弊病,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镇——城市,已逐步解决。问题在于,城市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只
是反其道而行之,走了梁漱溟先生文化三路向学说的第一路径,及解决了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但以牺牲原以半成熟的伦理道德品质为代价,在不久的将来,其实现在已经向那种半成熟的朦胧意识复归。所以对于乡村经济伦理研究,一定要认清中国的农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体发育未全,而智慧早已开了;即由其智慧之早开,转而抑阻自身的发育。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认清西方物质文明极度发展的弊病,要看清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伤疤,是中国农村健康、成熟的阔步前进。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中所认为,传统力量与新的动力在中国农村的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性,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既不可能是传统的复归,也不可能是西方工业文明以来乡村发展的复制品。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能否将这方面的观点、思想融入?
第二篇: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研究
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研究
[摘 要]行政伦理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及办事效率,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安定团结。我国社会正经历由由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型,这段转型期使新旧两种社会运行体制和结构要素的痕迹并存,从而使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和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行政伦理 制度建设 研究
一、加强当前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行政伦理,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行政体制的不完善和行政行为的不规范引发了诸多行政问题,而这些从根本上都反映为行政伦理的失范。鉴于此,加强行政伦理的制度建设已成为了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加强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建设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首先,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建立。行政主体是政党和政府形象的直接表现者,同时又是道德的表率者和伦理目标的焦点。主体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够反映出社会道德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内涵。因此,行政主体的道德行为与风貌是社会注目的中心和仿效的模型,是社会伦理目标,直接对社会民众起示范和导向作用,影响着民德和民风。其次,有助于决策的正确制定。行政决策的正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主体的道德水平,即必须能够在多重利益关系及其矛盾冲突中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自身的伦理责任,并依据自己的伦理责任来恰当地权衡和选择自己应如何决策。最后,有助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市场中各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既要严格依法进行,也要严格依诚信规则进行。市场竞争中-1-
诚信规则的确立、维系单靠竞争者的自身行为往往是无济于事的,而必须依赖于行政主体的诚信。
二、当前我国行政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宗旨颠覆。有些行政人员热衷于比物质享受、比个人财富,头脑中充满了享乐主义思想、物欲膨胀、生活腐化,背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借招待上级领导以及接待外商之名,大吃大喝,虚开发票,中饱私囊。经常用公款招待亲朋好友吃喝玩乐,大摆阔气,铺张浪费。公费旅游、购买豪华轿车、办公楼豪华装修等奢侈浪费之风也越刮越烈。
(二)权力滥用。有些行政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收受回扣,贪污公款,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有的挪用公款,或是用来炒股、赌博、借款生息,或是放贷、搞投资办公司,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套取暴利,包括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索贿受贿。
(三)作风不良。有些行政人员对待工作不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而是该自己做的不做,该自己管的不管,造成工作事务在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推诿,效率低下。许多单位、部门干部损公肥私,靠山吃山,财税部门乱减免,乱优惠,截收瞒报,创收提成;公安部门以钱代罚,以钱代刑,私了成风;工商部门巧立名目,滥收费用等等。
(四)政绩不实。有些行政人员为追求个人“政绩”,在决策中不根据本地实际、盲目跟风,造成大量资产浪费、劳民伤财。同时,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窃取荣誉已不是个别现象。许多单位玩数字游戏,年初层层下达目标任务,年末层层上报虚假数字,以骗取“先进单位”荣誉。许多领导干部夸大工作业绩,虚报完成目标任务数,捞得政治资本,以达到晋升之目的。
三、当前我国行政伦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行政人员也是“经济人”,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也会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在政治市场上,他们会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权力、地位、金钱、待遇、名誉等,从而把公共利益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伦理问题出现。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国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已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我国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虽有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但缺乏完整、严密的监督制度和相应的法规。同时,与迅速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层出不穷的问题相比,这些监督机制还远远不够。
(三)行政体制存弊端。我国的行政体制生成于特定的传统制度环境和制度遗产中,而又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的行政体制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滞后性。
四、当前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的研究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行政伦理的基本原则
1、改善行政伦理制度设计中的缺陷。人类虽不乏向善之心,但其本性中总是潜藏着某种作恶和不道德行为的基因,制度既然是“集中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其设计和建设自然不能以人人是君子为前提,而必须立足于人人是小人。只有使国家行政人员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损失惨重,深入人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合作博弈比非合作博弈更有利的普遍预期,人们才会看到良好的政府行政伦理状况。因此,必须加强我国行政伦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的改善,使行政伦理规范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能够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洞的“理想”或者“本份”。
2、强化行政人员“人民公仆”意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行政人员作为社会管理者,不是统治者,更不是压迫者,而是服务
者——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公仆的义务和天职。这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我国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因此,应通过示范、评价、鼓励、教育等方法手段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能力,做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充分体现行政人员“人民公仆”的本色。
(二)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1、建立专门的行政伦理监督机构。使监督机构享有广泛的授权并具有独立性,它只向最高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负责,接受它们的领导,而不从属于任何政府部门,其编制也不纳入公务员系列。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行政伦理监督的实效性。在确保人大核心监督地位的前提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面设立一个“中央伦理监督委员会”作为全国最高监督机关,专门监察和追究政府行政人员违反行政伦理但又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同时,在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地方伦理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地方政府工作,并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地方伦理监督委员会只接受上级伦理监督委员会领导和地方人大指导,不隶属于行政部门领导。该垂直式专门监督委员会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除了具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行政处分权外,还要有独立的考核权、弹劾权、罢免权等,以保证该委员会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2、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应有作用。要最有效地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必须从社会监督入手。包括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一方面,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使人民民主得到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与一切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作斗争,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将行政行为和信息置于新闻、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广泛监督之下,用舆论压力来约束并促使行政伦理的合理运行。
(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1、建立现代行政体系。尽管伦理可以有超前性,但新的行政伦理要作为整体存在并在行政活动中起主要调节作用,是不能没有行政制度和体制作为基础的。因此要消除行政伦理上的消极、落后等不良现象,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宣传和教育上,要同时坚决推行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而和谐的现代行政体系。
2、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和政府职能。完成政府角色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行政管制向行政管理转变,从围绕权力运转的政府向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使政府职能从微观调控转变为宏观调控,克服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关系不顺等弊端。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消费伦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其中也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是社会和高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文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探讨。
第一章、大学消费伦理存在的问题
(一)由虚荣心造成的攀比性消费在蔓延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在虚荣心的潜移默化下,不管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处处互相比较,一味追求虚名。衣服要穿名牌的,手机要用最好的。很多商品, 在购买的前夕, 大学生脑海里浮现的就是, 谁谁都有了, 我也要去买。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挥霍父母那些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有些甚至为了满足欲望借钱消费。
(二)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被淡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我们党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一直保持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但当代大学生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其行为失去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其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正是淡化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表现。
第二章 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与世界全球化在带给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的政治体制、传统文化、人们的行为习惯。有一些不正风也侵入到校园,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等等。使大学生对“节俭”美德淡化,造成消费伦理的扭曲,把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抛弃了。
(二)媒体广告的诱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电视为载体的消费文化也瞄准公众,不停的围绕消费旋转。加之今天的广告形式层出不穷,它凭借艺术化和魅力化的宣传鼓动,也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消费需求。
二、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入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客观上使得家长能够提供给孩子更多生活费用和物质保证。
(二)家庭的盲目支持
在中国,孩子是父母的心血。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和爱体现在物质上的满足,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都给予满足。他们不去考虑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鼓励子女奢侈花费,帮助子女树立名牌意识。他们认为这样是爱孩子。家长的这种盲目的支持和溺爱心态在客观上助长一部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
三、校园环境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很缺乏,尤其是高校。很少有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进行调查和研究,也无从谈起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
(二)集体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思想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确立起来,容易受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消费,产生错误的消费伦理。
四、个人自身原因
(一)盲目的攀比与虚荣心理
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学生的消费攀比。大学校园里攀比成风,就是因为爱慕虚荣。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比较良好,他们通过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用品无形中显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有一些同学本身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但是看到别的同学拥有高档的学习用品或者高档的时装、手机等,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所以出现了攀比消费。盲目的攀比消费,会给家庭造成负担,严重的也会酿成不良的后果。
(二)个人自身的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他们从小有家长关怀和照顾,到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是把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不正确的消费伦理带到生活中,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第三章 培育大学生正确消费伦理途径
一、发挥舆论传媒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 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管,一是要加强对广告内容、广告真实性的评估,那些具有明显消费主义倾向、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广告要禁止播出、刊登。二是对电视、电影和娱乐节目,把好质量关、内容关,坚决杜绝带有暴力和拜金倾向的低俗文化产品走向市场。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伦理。
(二)加大大众传媒正面宣传
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消费道德教育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形式,具有面广、形式生动灵活的特点,因而更容易对大学生进行消费伦理方面的教育。我们可以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弘扬民族精神。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合理控制大学生的日常消费
子女在外读大学,尽管离家,离父母很远,但是,父母并不能因为距离而暂停对子女的监管,相反,应该随时关注。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探讨一下近期孩子的支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这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对于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可用资金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扭转伦理关怀重心
在中国家庭中,伦理关怀重心总是放在年轻一代身上。当然家庭的消费支出也更多地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所以,随着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全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上,也造成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智。因此,家长不能只对孩子倾注无限的爱,也应该让子女了解父母的苦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也需要回报父母。这样,大学生才能在这种伦理关怀的互动中成熟、长大,才能从心灵深处体谅父母,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
三、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一)延伸优良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消费伦理方面一向提倡勤俭节约,节俭不仅仅是个人的消费问题,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早在几千年前,诸葛亮就曾指出,“夫君子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倡导感恩教育
一个有道德的人,心里常怀感恩之心。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存有感恩之心,就会将这种感恩之心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回报他人和社会。要通过经常性的互动交流、生动的事例和实践等,让他们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要让大学生看到,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为一个走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父母在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都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和心血。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和规范, 只有通过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被大学生接受并自觉履行。要形成正确的消费伦理, 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发挥自身的主动精神;第二, 循序渐进的方法。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持自己正确的消费伦理观, 并逐渐使其转化为内心的信念。
(二)加强自身消费责任意识
大学生肩负报效祖国的重任,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树立责任意识。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引导他们在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
第四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朱主任,各位领导:
时值全国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朱主任和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少数民族工作。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按照调研提纲将全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民族乡村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全省、全市民族工作重点县。全县有22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4.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全县有一个民族乡、10个民族村、4个民族街道(社区),有少数民族村民组212个,少数民族千人以上的乡镇8个。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沿湖沿淮等低洼多灾地区,经济上欠发达,生产生活上比较困难。近几年来,在省、市、县的直接帮扶下,农民纯收入稳步提高,XX年2593元、XX年年3316元、2010年3848元,高于所在市县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差距。
二、XX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做法
近年来,我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省市各级领导重视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几大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民族工作成员单位和有关乡镇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成立领导组,出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以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纯收入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得我县呈现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抓政策宣传,不断增强民族法规、政策意识
我县始终把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每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县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开展“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电视讲话,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街头宣传活动,定期召开全县民族工作会,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结合县情部署安排民族工作,邀请民族乡村、居委会负责人和部分清真寺阿訇、乡老参加座谈会,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听取他们对民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抓民族团结,不断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成立了寿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负责协调解决全县民族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官亭街改造工程中涉及到我县边家岗回民聚居区,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工作,采取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有威望的乡老、阿訇及民族亲戚干部包保,并多次深入被拆迁户家中,耐心宣传拆迁和民族宗教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宁愿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反复做工作;绝不简单粗暴、强行拆迁、引发矛盾。由于方法得当,工作细致,没有造成民族矛盾和群体事件发生,拆迁工作也得以顺利完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开展“和谐民族乡村、社区”评选活动。尊重民族宗教,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修缮清真寺,寿县城关清真寺是明清之际华东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在沿淮一带享有盛誉,从省文物局争取资金5万元,将该寺修缮一新,不仅为回族群众提供了一处良好的活动场所,而且成为我县一处旅游景点,促进了与外地穆斯林的交流。认真劝访,防止渗透。当得知我县有4名阿訇要赴香港参加“达瓦宣教团”活动时,我县高度重视,组织专人调查核实,对欲外出阿訇宣传政策、讲清利弊、循循善诱进行劝阻,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加之思想工作和说服教育工作做的扎实,有效地阻止了朱多海一行四人的赴港之行。
三是抓资金投入,不断改善民族乡村基础设施条件
XX年以来,我县抓住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增加的机遇,不断加大资金争取及投入力度。近年来,省市投入民族发展等各类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总计672万元,其中:省级投入510万元,市级投入12万元,县级配套150万元。主要用于修路390万元;水利设施136万元;基础设施110万元;发展养殖业11万元;其他25万元。例如陶店保庄圩堤顶兴修、陶店中心村道路硬化、民族新型墙体材料厂“三通一平”及自来水厂项目建设等。并先后为寿春镇九龙、板桥镇清真、涧沟镇蒋庙等村修路30余公里;为安丰塘镇老街村中心路配套工程、双桥镇柏庙等村修复水毁工程12余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投入使用,改变了民族乡村的面貌,提升了民族乡村形象,改善了公路交通和基础设施,促进了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是抓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我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指导思想。陶店回族乡地处瓦埠湖边、灌区末梢,易涝易旱,一直是全县扶贫工作重点乡。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加大对该乡的基础设施投入,为沿湖各村建排灌站6座,解决农业用水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大“村村通”水泥路资金投入,目前该乡在全县率先完成了任务。同时,我县还积极鼓励支持民族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群众经商实行优惠政策,对从事具有民族特色产业、畜牧贩运和传统小吃等免收税费。
五是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率
我县始终把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摆在干部工作的重要位置。现有少数民族科级以上干部26人,新提拔使用9人,拥有少数民族人大代表24人,政协委员15人,其中:民族乡陶店乡长和人大主席均由少数民族公民担任,14个民族村(居)的班子成员中均配有少数民族干部。
三、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所在县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比较
据县统计局和民族乡村上报数字经过表格的形式相比较,不难看出陶店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所在县、市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地处城郊的南关、九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所在县、市却处在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他民族村农民纯收入情况见下表(略)。
四、XX年以来省、市、县的帮扶情况
XX年以来,省、市共为我县下拨协调各类民族乡村发展资金522万元,县内帮扶和配套资金150万元。帮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资金投入。省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每年项目支持民族乡50万元人民币,四年来总共帮扶200万元。二是国债项目帮扶。为陶店乡从省水利厅争取国债项目120万元,对该乡保庄圩堤顶兴修了砂石路,确保遇洪水汛期防汛度汛的安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近几年来,省、市、县为了帮扶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投入,表现最主要的是为民族乡村修路、兴建排灌站、安全饮用水等,总共投入202万元。四是县级扶贫和资金配套。四年来,县扶贫办、发改委根据省市帮扶情况和要求,共向民族乡村配套资金150万元。如:为陶店乡许岗圩解决配套资金17万元;为陶店乡解决湖滨砂石路解决配套资金15万元;为陶店乡解决安全饮用水配套资金20万元;为陶店乡解决马店水泥路配套资金19万元等。
五、农民外出务工与返乡情况
近年来,我县民族乡村外出务工人员每年达到近万人,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主要从事建筑、营运、服务等行业,每年能为家乡创造近亿元的产值。2010年春节以后,受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有近千人未能外出或没能找到工作。针对这些情况,我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对农民工就失业情况进行调查核实。从调查情况看,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对外依赖性强,目前的生产经营困难,随着出口贸易量的下降,企业对劳动用工的需求逐步减少,造成外来劳动力的大量失业,而我县农民大部分都在江浙沪一带打工,影响不是很大,有八成以上的外出农民工目前都还能找到工作。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兴办企业让农民工返乡就业。随着国家逐步实行投放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加之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外来企业老板纷纷来我县投资建厂,这样给那些外出打工失业的返乡农民工又带来了重新上岗的机会,例如:上海乐林钢构有限公司投产以后,一次性为九龙民族村返乡农民工解决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六、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一)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寿县是沿淮自然灾害多发大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县内拥有肖严湖、瓦埠湖、梁家湖、寿西湖、红旗沟、中心沟等“四湖两沟”,既是淮淠河的“洪水走廊”,又是淮河中游的“洪水仓库”,为全省自然条件最恶劣,旱涝灾害最频繁的县份之一,全县60%耕地和70%人口长期处在自然灾害威胁之下。目前我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交通不畅。目前,我县民族乡村中除陶店乡“村村通”水泥路基本贯通外,其余7个民族村中,仅有老街、蒋庙、大隗等3个村建有部分石渣路,其它均为土路,并且仅有的3个村石渣路也已损坏,晴通雨阻,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对民族村没有资金倾斜政策,加之连年受灾,群众手中缺钱,配套资金没有着落,7个民族村卫星定位建设里程27.8公里水泥路工程至今未得到实施。
二是灌溉困难。我县民族乡村大都处于瓦埠湖畔及淮河岸边,属于灌渠末梢,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如寿春镇九龙、双桥镇柏庙等村农业用水只能靠提湖水灌溉,有的甚至要经过二级、三级提水,比正常的抽水灌溉费用增加了3-4倍,农业成本提高,农民承担经济压力大。
三是受灾严重。近几年,我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族乡村灾情严重,水患及雪灾造成民族乡村直接经济损失达2347余万元,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有些已建好的基础设施又因灾毁坏。
四是缺乏技术。我县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较为偏远的乡村,缺乏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少数致富带头人由于宣传不够,缺乏影响力,对一些传统小吃或特色产品也缺乏包装和宣传。
五是支持不足。省、市在支持少数民族乡经济发展政策上有所倾斜,而经济发展较慢的民族村和街道(社区)没有具体帮扶政
第五篇:oknwkb市_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伦理及其约束机制研究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伦理及其约束机制研究
索柏民 王家斌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以我国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大量的管理伦理问题为背景,从管理伦理的演进和界定入手,简要论述了管理伦理学的产生过程以及管理伦理学的定义,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伦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伦理的两种约束机制: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最后指出,伦理约束机制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和克服制度管理不足,是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关键词]市场经济;管理伦理;约束机制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商业活动中的功利色彩愈来愈浓厚。由于过分追逐经济利益,难免在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权衡中出现失衡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危机。具体表现为:商业欺诈、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侵犯知识产权、虚假报账、偷逃税款、环境公害以及恶意或不正当竞争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造成企业经营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效应,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失败,而且若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1.管理伦理的演进与界定
1.1美国的“冲突时期”与管理伦理的产生
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都市化和工业化的一片混乱中。著名的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认为,此时有四种力量正在改变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观念:⑴停止提供可自由战胜的土地,关闭了去西部的通道;⑵财富和权力集中在少数几个主要的工业部门;⑶美国在政治上向境外地区扩张;⑷人民党的主义的兴起。美国的西部地区是个人主义、经济平等、有主动采取行动的自由和民主等思想的典型。每当社会环境难以承受,资方压迫劳方,或政治压力太大时,西部地区就提供了一条外逃的通道。当西部地区的安全通道被关闭以后,为了实现其已有的美国民主思想,就有必要在制度上做出一些安排。《管理学文献中的社会伦理道德》的作者威廉·G·斯科特信赖特纳的理论,并把这些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时候称之为“冲突时期”。这种冲突效应的特点是互相倾轧,而造成冲突效应的起因则是使人们凑到一起形成十分亲近和互为依存关系的那种力量。这种冲突效应如果听其自然,不予以舒缓,最后会导致社会和心理上的崩溃。然而,斯科特的论点是这样的:在扩张时期,“个人主义伦理”的衰退,正逐渐被那种把人的竞争变为人的合作的“社会伦理道德”所替代,“但愿社会的指导原则会导致劳资双方协调和谐”。斯科特基于泰罗关于“要协调和谐,不要有争执”,“要合作还要搞个人主义”以及劳资双方都要进行“心理革命”等主张而进行这项研究[1] 的。
在泰罗的指导原则中,个人主义伦理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成分都有。根据斯科特的分析,社会伦理道德首先考虑的是群体,认为群体是价值的源泉;而个人主义伦理首先考虑的是人,认为人是主要的价值。泰罗主张“要合作还要搞个人主义”的观点间接地表明他是接受社会伦理道德的。然而,因为人们通常都希望在社会上进行交往,所以并不是完全个人主义的;同时,还因为人们都有其自我的需求,又不完全是倾向群体的。泰罗在强调照顾共同利益和在工作上进行合作(社会伦理道德)的同时,又强调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刺激和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有被选拔和得到发展的机会(个人主义伦理)。这样,泰罗的指导原则就不仅弥合了两种伦理之间的差异,而且将伦理学运用到了科学管理之中。
随着战后欧美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衰退以及再次复苏,企业的伦理问题也随之不断地涌现出来,并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管理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进入美国大学商学院的课堂;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界将公司伦理称为“企业的一项首要资产”,并且采取措施将伦理价值整合到各自的公司文化中去。
管理伦理学在美国兴起以后,以其较快的速度传播到西方工业化国家,并逐渐波及到发展中国家。目前,对企业管理伦理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1.2管理伦理学的内涵
管理伦理学的英文名称是Business Ethics(也可译成经济伦理学、商业伦理学或企业伦理学),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应用性的规范伦理学学科,将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工商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又是在工商管理领域内发展起来、在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一门管理学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和经济管理领域中
[2]的行为规范或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由于管理伦理学还处于发展完善之中,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因此,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定义。
管理伦理学是以经济管理领域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在各种商业活动或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和道德行为规范为其研究对象的,它将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活动,对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决策者在经济管理行为中的活动进行道德评价,进而得出适合于整个行业人的一切行为的普遍道德行为规范的一门交叉学科。
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管理伦理学是管理学和伦理学学科交叉的产物。张文贤教授在其著作《管理伦理学》的前言中也明确提出:“管理学与伦理学‘嫁接’、‘杂交’的结果,[3]使两者融为一体,构成管理伦理学。”因此,对于管理伦理学就可以从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两个方面去理解:管理伦理学一方面涉及的是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伦理道德的手段来约束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
2.市场经济与伦理评价
很多人认为,我国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违背伦理的经营行为,其根源在于实施了市场经济,亦即市场经济是不道德行为的万恶之源。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
通常,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系统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企业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如何生产)生产那些利润最高的商品(生产什么);消费则取决于个人如何决策去花费他们的收入(为谁生产),这些收入包括来自劳动的工资收入和来自财[4]产所有权的财产收入。市场经济在公平和效率方面有其自身特点的伦理基础和道德评价方式。
2.1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宏观经济体制,是基于社会分工的社会协调机制,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和人员激励两个方面的经济问题。同计划经济相比较,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协调社会分工的方式上,即表现在它们的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其中,交易方式的不同是最根本的。市场经济体制采取的合作方式是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平等交易,其组织形式是由各独立主体构成的无权力中心的平面网络,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以自愿的供求交易、公平的自由竞争,以及由供求与竞争两者共同形成的价格机制来解决经济问题。在比较健全的市场体制中,社会的需求状况和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能够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而在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反映出来,体制内的成员通过市场便能充分地获得资源配置所需的各种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独立做出决策,并通过交易者的一致同意订立和执行合约而完成决策。
在激励——约束问题上,市场体制主要是通过同行之间的竞争来解决问题的。竞争不仅能激励体制内的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采用新技术和进行制度创新,扩大生产和改进产品质量,从而在市场的价格竞争中取胜,而且还能在多次重复交易的条件下,有效地防止各种欺诈行为,以及“搭便车”和“寻租”之类的投机行为。
分析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与其他经济体制相比较,能更好地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以及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这些都是以平等交易为前提的。
平等交易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素和根本前提。只有有了平等交易以及体现了平等交易的伦理规范,才会有公平竞争,才会有基于公平竞争的市场价格机制,也才会有真正的或有效的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不健全或遭到破坏的表现是,体制内的成员往往不遵守体现平等交易的伦理规范,任意侵犯他人的权益,使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破坏,导致交易双方彼此抱有疑虑,并为此耗费大量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效率大大降低,严重时则会使体制内的成员退出市场,让市场体制被其他经济制度取而代之。因此,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不仅要坚持平等交易的原则以及体现平等交易的伦理规范,而且要求全体体制内的成员自觉遵守它们,并由此而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这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2.2市场经济的道德评价
市场经济是人们为了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行为的激励与约束而设立的一整套制度规范,经济效率原则是评价和取舍的主要标准。但是,除了经济效率的标准外,我们还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其加以评价,看它是否公平,是否有利于人们的共同富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是我们衡量市场经济制度是否道德的依据。在处理两者的关系问题上,不能顾此失彼。
2.2.1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优越性
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看,由于经济制度本身的贡献是无法从它所配置的各种资源的贡献中分离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从经济制度所执行的职能角度来考察它的效率,进而评价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经济依据市场价格调节具有较高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成本低,不易被扭曲,传播速度快。这就使各种资源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配置。在激励效率方面,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比计划经济要有效得多,一是个人的努力或贡献与报酬的匹配程度高;二是竞争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人产生激励。市场经济中的这两种激励因素是随着市场体制本身的运行而形成的,它们比各种人为的激励约束和规章制度更加有效。
从经济公平角度看,市场经济的优点表现在基本权利的分配方面,体制内成员在经济交易上具有平等的自由选择权利。在经济收入方面,它是按贡献来进行分配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交易双方一致同意的平等交易,交易原则是等价交换,即贡献与报酬是等价的。其次,根据微观经济学中完全均衡模型的论证表明,各企业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是相等的,其贡献与报酬也是等价的。
2.2.2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缺陷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尽管市场经济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上存在着许多优点,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导致市场经济的道德缺陷。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效率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会造成严重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由于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获取有关的市场需求信息,在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上做出决策,因而会造成生产的无序性或无政府状态,容易使竞争者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局部利益去抢占市场而过度生产或无序竞争,最终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导致产品积压、工厂停产、工人失业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二是对于社会公共事业难以给予有效的保护、投资或建设。例如对于文化教育、交通和国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设施,如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也将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障碍,从而降低经济效率。
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公平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权利分配方面,虽然在形式上所有成员的权利是平等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成员的天赋、资产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了成员实际权利的不平等。二是由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并非理想化的完全市场竞争,因而在现实中搭便车和寻租等投机行为时有发生;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技术和规模经济方式造成的垄断对平等权利的侵害。三是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成本不同,以及其他各种不公平因素的影响也会带来权利的不平等性。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方面存在着缺陷,会使一些企业和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追求本单位或部门的经济利益制定或做出对社会公共利益或其他个人利益产生损害的、违背伦理准则的经营策略或行为,从而导致管理伦理问题的产生。
从以上对市场经济的伦理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伦理问题的出现固然有制度本身缺陷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人的因素,特别是某些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资源及财产分配的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在其中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这种情况在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企业界表现尤为突出。这一方面反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展时期,企业内部和外部在制度的认识上存在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企业界管理者个人观念上的不成熟以及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曲解,认为市场竞争的最终的目的只是追逐高额的经济利益,至于环境、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利益则不在考虑之列。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情况,例如恶意竞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破坏环境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此下去这种情况不仅会破坏我国企业在公众、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会在加入WTO和融入全球化市场过程中,使我国企业失去应有的信誉和地位。
3.管理伦理的约束机制
近年来,企业管理伦理问题造成的严重影响,已开始引起政府、学术界、企业界,及企业管理者的高度关注,而且都在努力采取措施去消除这些伦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该说,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对于处理这些伦理问题是必要的。但是,法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许多伦理问题往往界定起来很困难,大大超出了法规管理的范围。所以,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还应该从伦理角度出发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
3.1 “内省”机制
所谓“内省”,即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在商业活动中时时刻刻用伦理准则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该把伦理道德与企业生存、发展以及企业核心流程整合起来,形成基于伦理道德的企业发展战略。并且在公司或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举的讲求伦理的企业文化。同时,在企业内部开展伦理教育,提高管理者的道德自律性。在制定企业重大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社会伦理因素考虑进去,使之与广大员工共同认识到关注伦理的社会价值,这才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之道。
3.2 “外约”机制 所谓“外约”,是指来自企业外部的、对于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活动的伦理道德约束。
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仅靠企业自身的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企业建立一种促使其能够自觉伦理约束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一方面要求政府和企业所归属的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新闻舆论部门进行必要的监督。例如,对于诚实守信经营的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给予政策上和制度上的扶持,而对于存在伦理问题的企业,则由舆论部门给予谴责并建议司法机关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在企业外部形成一种诚信经营光荣,不道德经营可耻的良好伦理氛围。这样做,企业的经营活动便可以在伦理约束下健康有序的进行。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运用伦理的制约机制从内部和外部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可以解决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伦理问题,然而,毕竟这些都是“软”管理手段,缺乏强制性效力。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制度和规范性尚不完善,企业及管理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经营的认识上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且自律性较低,这些都会严重地制约着伦理制约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人们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伦理制约机制必将不断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制度管理存在的不足,成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赵睿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94-295.[2]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周祖城.管理与伦理结合:管理学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119-123.[4][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
作者简介:
索柏民,1971-,男,辽宁省盘山县人,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知识管理。
王家斌,1954-,男,辽宁省营口市人,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管理学基本理论。
Research on business ethics and restraining mechanism in market economy
Suo Bai-min, Wang Jia-bin(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ts of business ethics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enterprises managing activities changing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evolution and limitation of business ethics, chiefly argues emerging history and the definition of business ethics, and appraises market economy in ethics criteria.On the base of above, this article poses two restraining mechanism of business ethics under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restraining mechanism outside and restraining mechanism inside.In the end,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restraining mechanism of business ethics can remedy defects of market economy and overcome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becomes a kind of effective method for guiding the enterprises healthy development.Keywords: market economy;business ethics;restraining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