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指导演编课本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时间:2019-05-15 07: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指导演编课本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指导演编课本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第一篇:科学指导演编课本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科学指导演编课本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蒋垛中心小学:孟美玲

课本剧与学习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堂,提高各方面素质。

(一)学习语文与课本剧

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重,课堂教学若长期单调固化,孩子们易产生厌腻情绪。旧式语文课堂是一种单向的、注入式的教学,使不少学生怕学习语文,觉得上语文课枯燥沉闷。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更切合学生实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迎合学生的儿童天性。因此,我们应充分开掘教材的各有利因素,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读文品字,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而成的小品式的表演节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说,是一种类似于小品表演的教学形式。“课本剧”在语文课中较为常见,这是一种充满教育潜力的教学形式,其突出的优点在于:

1、课本剧的编排、表演必须基于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和充分感悟。这就要求参与活动的学生得先对“剧本”--课文进行深入的钻研琢磨,真正领悟课文主旨,才能把剧编好、演好。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去研读课文,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2、课本剧从编排到表演,经历一个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或思想情感。“外化”是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合进自身的思想情感,又在课本剧中把这种认知和情感以一定的形式(动作、语言、神态等)表达出来。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知识和能力的理解、掌握、练习、发展、运用的过程。这就非常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练习,促进学以致用,在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素质。

3、课本剧形式活泼,适应范围广。课本剧可以根据课文性质的不同编成小品、相声、戏剧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可以是整篇课文进行演编,可以是课文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改篇;可以形、声、色等俱全的“综合表演”,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只做动作表演,或神态表演,或声音表演等“专样表演”。把课本剧引入到语文课堂中,可以活化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魅力。

4、课本剧表演性强,符合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对表演类的活动更为好奇,充满兴趣。课堂上组织让学生参演课本剧,适应了儿童这一天性,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学习的兴致就会更浓厚,课堂氛围会更轻松愉快。

因此语文老师可以结合课文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对一些表演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改编,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演课本剧,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快速发展。

(二)编演课本剧的“六步曲”

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目的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益。所以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做足准备功夫,全面设计活动环节,才能组织成功,取得真正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可以按以六步来进行:

一、熟悉课文,挖掘“剧”点:

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组织课本剧。如果死搬硬套,一味追求形式,会起反作用,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形式,也不

能节节课都进行,教学活动一旦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其兴趣自然就会淡化。所以,教师必须先研究课文,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适合进行表演的“剧情”,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开展的形式。同时,引导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扫除一些简单的学习障碍。

二、改文为戏,巧编剧情

一旦选择课本剧这种教学形式,接下来的工作是把课文的相关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课本剧的形式可以是“按部就班”,编排成与课文内容相同的剧情,如《全神贯注》,让学生直接扮演罗丹和茨威格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动作神态的词语,着重演绎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删剧情和角色,或发挥想象虚构情节,如增添前奏、补充结局、续写故事等。如学习《海豚救人》一课时,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剧情”可表演,但笔者在教学中将课文相关内容设计成三头海豚在互相争吵“我最棒”,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三个“海豚救人故事”中的海豚,把故事的讲解融入到争吵中。结果,学生兴趣盎然,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发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编,灵活设计课本剧剧情。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编自演。

三、以演导读,研读剧本

这一步是课本剧表演得成功的关键。要表演课本剧,首先必须对其“剧本”--课文进行研读,甚至要钻深研透,才能便之后的表演有根可循,有本可依。所以不但课前预习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而且在课堂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引导学生找词画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及外貌特征的词句,进行深入的讨论学习,为下面的表演作好正确的充分的准备。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可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这就得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课文中描写阮恒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如“举--放--举”、“啜泣、全身颤抖、呜咽、低声哭泣、眼睛紧闭、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等词语,才能把阮恒当时的内心世界表演出来,突出其肯为朋友献身的美好品德。

四、演练导辅,全员参与

剧情设计好了,对剧本(课文)也有一定的认知准备了,就开始进行课本剧的排练。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做演员,有的做导演,有的做观众和评委,有的做“幕后”辅助人员,或兼做,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演练之中来,各抒己见,合作交流,共同进步。如学习《西门豹》一课,我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组长带领组员分好角色,选定人员演西门豹、老伯、巫婆、官绅等,其他同学做导演,对表演的排练提出意见。有时同一个课本剧的表演,也允许不同学生进行表演,因其个性不同,表演的风格迥异,显得趣味横生。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五、悟文评戏,演评结合许多教师都组织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但往往学生表演完了,好坏不理,忽视对表演的评议。这就丢失了一个极好的教育机会。读、演、评是要取得优良效益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三者相结合,既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又有利于学生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如教学《登山》一课,我组织学生把讲台边当成悬崖边来表演列宁两次走过险路的情景,小组学生表演后,让全体学生做导演和评委,紧扣原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特的词语,指出哪些地方表演得好,哪些地方表演不够恰当。结果学生抓住“贴着峭壁”、“慢慢向前移动”、“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头昏目眩”等语句,对表演的优劣进行精彩了的评议,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六、总结拓展,回戏扣文

如前所述,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目的不是为表演而表演。所以“万变归宗”,在表演课本剧后,应及时回应课文,把通过小品表演后所得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巩固深化。可以让学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可以谈学习体会,可以是课后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等。把学习重新引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来,扎实培养语文能力。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我让学生演完课本剧后,即时回应课文。让学生把在表演中所产生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同时,对表演过程也要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演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课本剧表演,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很有潜在功效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活化课堂,激发兴趣,引导学习。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和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因素,发挥课本剧独特的优点,促进学生的学习,使语文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得轻松、教得精彩、学得快乐、学得精益”。

第二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黄琴)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黄琴

内容提要: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作为课堂教学的语言,更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课堂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工具。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标新立异的导语、巧妙顺畅的过渡语、精炼有效的提示语、美而中听的评价和悬且有余音的结束语,引导和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导语 过渡 提示 评语 结语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师那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语言能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还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我觉得,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主要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导语要标新立异,像魔镜引人入胜。

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的“黄金时间”,在这十分钟里,他们尽情玩耍、嬉闹。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都陆续走进教室,平时成绩比较好,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很快地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还沉浸于刚才的玩耍嬉闹之中,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当他们“醒”过来时,老师上到哪儿都不知晓。这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维与教学环节上的脱节的因素,也是造成班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但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标新立异,那么必定会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月光曲》一文时,上课铃刚落,师生问好之后,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再由强而弱。接着于老师深沉地说:“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说完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像这样在听《月光曲》中介绍作者,方法新颖,导语简洁有情,能立即使学生入情入境。再如在教《爱之链》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读罢《爱之链》课题后,老师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紧接着老师说:“这问题真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探究的情境。这样的导入标新立异,就像魔镜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了老师预设的教学轨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导入形式。

二、过渡要巧妙顺畅,似轻舟逾越千山。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都要精心设计,环环紧扣,尽量做到即承上又启下,准确而精练。让学生对上一环节的学习有个总的认识,又对下一篇章的内容怀有好奇,急切地希望继续读下去,学下去。过渡语准确、精练、清晰、明白了,那么整节课的脉络也就清晰了,教者和学者的思路能清楚,内容也就能浑然一体,那么这节课才能有声有色的顺利进行。

例如:一位老师讲授《和时间赛跑》一文,在引出爸爸所说的话时,是这样过渡的:“时间带走了疼爱我的祖母,带走了爸爸的童年,也带走了我们的昨天,有一天,也会带走我们,让我们齐读爸爸说的话,体会体会。”像这样的过渡,既总结了一,二自然段写的“我”祖母去世了。也引出了爸爸所说的那段话的意思。既将课文的内容及问题进行精简、归纳、总结、梳理,又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为明确。这样的过渡语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它承上启下,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因此,一位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注意自己过渡语的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那种语言和谐之美。

三、提示要精炼有效,如明灯照亮航向。

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教师如果在备课时,细致、巧妙的设置精炼有效的提示语,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课堂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理解“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是《船长》一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但教师只要抓住“沉默”、“灵魂”、“上空”,设计这样几个精炼且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人们沉默的前提是什么”、“此时的船长从位置上看,他处在 ;从权威上看,他是 ;更重要的是她具有什么样的伟大灵魂?而面对这样一个船长,人们自然会怎么样?”学生在这样的提示下,犹如有明灯照耀着航行灯道路,思路被打开了,思维活跃了,理解深刻了,难点也就顺利突破了。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文教师设计的精炼有效的提示语,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理解语言。

四、评语要美而中听,似春风催生枝叶。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应灵活多变。一个教师只有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教师课堂评价的语言首先要实现平等对话,善用评价语言。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生成性的精彩回答或是偏离方向的错误答案,教师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引导。因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对于学生精彩的生成,教师应给予肯定,当然如果只一味的用“好的”、“很正确”、“ 太棒了”等枯燥、单一的评价,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但如果老师能给以准确而生动的,幽默和趣味的评价,不但能令学生思路更清晰,还能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同时,时时与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使用这样评价语言:“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过你。”、“ 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小天才)。”、“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你真行。”、“他的表现真不错,大家给他一些鼓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瞧!困难的题目对你们来讲不再是一座大山了吧!”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犹如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我清楚地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中听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个男孩音质悦耳,吐词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的于老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是没有一帆风顺的,总是会有风有浪,就看老师如何正确

评价与引导,让学生偏离航向的船能驶入正轨,并且思考得更深刻。如果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那就更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说得更清楚具体些,那该有多好呀!”、“别着急,慢慢想,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来!”、“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它同学的回答,好吗?”

总之,教师的评价语要清晰明确,具有总结性、激励性和很强的引领性,要让学生觉得很美,很中听,就如同催生嫩枝绿叶春风,学生的智慧之花才能尽情绽放,课堂才能生成得更为精彩,学生与教师才能更好的在共同交流、探讨中得到共同的、深远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五、结语要悬有余音,赛陈酒耐人回味。

结语作为压轴部分,用时虽不多,有时就几句话,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课堂教学结束语,有时是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结语设计得精妙便能产生画龙点睛之功效,突出教学重点,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提高教学效率;有时是为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发展智力,提高运用知识能力,这样的结束语设计得好能产生悬念,引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开拓思维,深化记忆,产生余音绕梁、言尽意不完的艺术效果,如同陈年的美酒,耐人回味,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有时是为了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这样的结束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学《爱之链》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课文中写了哪几个人互相关爱的故事?”并由此切入标题,理出“乔依——老妇人——女店主”的“爱之链”,列出“爱之链”三个环节的图示板书。然后提问“仅仅乔依、老妇人、女店主这三个人的互相关爱就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吗?如果作者所说的‘爱之链’并非仅仅由这三人组成,那么究竟应由多少人主动付出对他人的关爱才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呢?”,在组织学生进行一番探究之后,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板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并结束本课的教学。这样的结语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爱之链”进行具体的探究,使学生突破课文框架产生广泛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像这样的结尾给这节课带来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它不仅可以归纳全篇,深化主题,而且可以把教学内容提炼升华,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教育,更得到了升华。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语言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究语言技能,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上出一堂堂生动有趣、科学高效的语文课。

参考书目:

1、《教师语言艺术》 作者郭启明 语文出版社 1992年版

2、《新课程更应优化教师课堂语言》 作者顾建芬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3、《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方法刍议》 作者刘振举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03期

4、《浅谈新理念下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变化》作者马永萍 《甘肃教育》 2004年第12期

第三篇:巧设悬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巧设悬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陕西榆林神木第七小学刘艳萍

教学中的悬念,是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和急切期待的疑点,这份来自学生的“关注”与“期待”说通俗了就是指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也会相应提高。那么,如何设置教学中的悬念,使语文课教学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而达到教学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一、以疑问设悬,带动学生求知欲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思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可以使学生感到困惑,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真正回归到“读课文,找答案”。这样的疑问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着手。对于课文内涵较深的讲读课,教师可先设疑。“巧”在一个由浅入深。比如我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课文讲述了草原上的哪些景物?”学生会很快进入课文搜寻答案。从答案看出学生肤浅于草原上的天空、草地、羊群。这时教师可渐深到提问“文中除了描述草原上的美景,还写到了什么内容?”学生会想这个问题不难,我再找找。这一找,找出“人们迎客,歌舞助兴”等生活情景。学生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草原上人们的民族风情”。教师的这种由浅入深的设疑,很好的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这

种由浅入深的设疑置悬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建立了回答问题的自信,更培养了学生解疑的兴致。那么对于内容简单,结构分明的自读课文,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产生的疑点做出提问,或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所理解的课文内容来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设疑-答疑的过程中营造出相互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压力转化为动力,在问题的悬念下,在竞争的鼓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当然,学生愿意深入到课文里,去寻找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我有意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对课文有疑点的;一组是想设计问题的。前组提出:1.这“半截蜡烛”为何如此重要?2.课文中为何有用括号括起来的文字?后组提出:文中与敌周旋的故事中“半截蜡烛”几遭劫难?教师再把这些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整理出来,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谁也不想落伍,争先恐后的抢着要回答,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在教学中不仅表扬了回答的同学,还称赞了敢于提出疑点的学生,更肯定了设计问题的学生——“蜡烛”遭劫,拟人化手法,让蜡烛有了义不容辞的献身精神,更突出了经受革命考验的坚毅。这样的想法分明有着学生自己的理解,孩子的设疑置悬见证了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用惊语设悬,激发学生探究欲

学生对于教师平庸普通的说教总是不屑一顾,有人说适

时的提高嗓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其实仅凭“抑扬顿挫”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用别人想不到的惊人话语引出课题,营造“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许是因为课文内容太熟悉而产生“食之无味”。怎么办?于是,我便对学生说:“老师一进教室,就收到了同学们送的礼物。”一语刚出,教室突然静了下来,孩子们个个神情惊讶、疑惑。于是,我接着说:“而且现在,准确地说,很多学生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此刻,学生们面面相觑,有的学生迫不及待问:“老师,是什么礼物?”“让我们也看看”,我郑重地回答:“告诉大家,这礼物就是你们的目光”学生们听完后大笑,我接着问:“你们读了《晏子使楚》,有什么礼物要送给老师珍藏?”学生蜂拥而答:“老师,我送你橘子”、“老师,我送你读后感言”、“我送一则故事背景”,如此,一节课大家在“悬念一语”下兴致较浓的圆满学完了此篇看似“食之无味”之文。可见,这一惊人之语对于引起学生注意力发挥着多大的作用。

三、凭事件设悬,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时每个学生具有的年龄特点,教师若能抓住这一特点,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凡响。设置吊胃口的悬念,给学生营造新鲜奇特的方式还有:创设奇事,以奇制胜。比如,我在教学《别了,母校》一文时,我准备了两个貌似“献爱心”

纸箱,拿进教室,学生产生种种联想。然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在母校的“快乐”与“伤心”之事概括在两张纸条上,再分类摆放在讲桌上。顷刻间,学生谜团较重:老师要做什么?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被这谜团悬牵着。关键时刻,我告诉同学们这是两个用来装 “快乐”和“伤心”的纸盒。哦,谜团解开了。这时学生想起“快乐”心情兴奋,可是,伤心的往事却又使他们难过。最后,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举行一个葬礼仪式……”“葬礼”没听说这样的事,学生又产生谜团,老师为什么不上课文?顺着学生的疑惑,我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把“伤心箱”里的纸条放到火盆里,一边念叨:“让可恶的伤心往事随火湮灭,让快乐永驻。”不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老师,你不能把它们烧掉!”“为什么?”我接着问。“我要记住母校!”“对,我们不会让往事灰飞烟灭!”好多学生都跟着喊出声来。“很好,你对母校情深意重,面临毕业的我们,更能倍感分别的难言。今天,让我们庄重告别母校吧。”一件葬礼之事激起学生们的一份情感,更在悬念中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使本节课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通过以疑问、用惊语、凭事件等方式来巧设悬念,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取得令你满意的效果。

第四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学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的艰巨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使课堂教学变的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进行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由于农村孩子生活范围小,知道的知识少,对于一些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先熟悉钻研教材,然后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文本的、视频的,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非常多。教师可以选取能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源,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在课堂上教师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做既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需要教师、学生配合来完成。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多媒体呈现文字、图片等素材,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制作或选用恰当的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月球吗?月球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月球就像一个大圆球,有的说月球就像一个大黑球„„于是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月球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检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检阅仪式的盛大与庄严。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我们国家国庆检阅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检阅仪式的庄严和神圣,为学习《检阅》这篇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特别是对“盛大”“隆重”、“人山人海”这些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的相关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在极其危险的环境里,在一片片废墟里救援队员不顾个人安危,认真地寻找每一名可能生还的生命,他们出色的完成救援任务,为自己赢得了国际赞誉,为我们的祖国赢得了荣誉。学生被视频中救援队员的勇敢、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海底的世界五彩缤纷,十分壮观。课文中描

写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鱼,农村的学生没有见过,单凭想象是很难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的。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海底世界的视频一放,学生一看一下就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描写得准确而又生动,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物产丰富,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这么多的优势使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大有用武之地。

4、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网上下载的课文录音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朗读课文做到有感而发,学生的朗读感情真挚,字正腔圆。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和课文中的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那么美,那么迷人。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的深入而透彻。

5、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 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 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 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 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 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有效运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生动的情境。在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时,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春天以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已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了,她生机勃勃,清新可爱,你们瞧见了吗?” 学生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看到了春天的变化,但是学生们眼中的春天并不美。老师问:“你们还想看看吗?”“想!”老师一按键,屏幕上显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种你最喜爱的景色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描述的最美。”鲜明生动、五彩缤纷的画面,把春天的美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会说就会写,这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生活中感受不到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学生更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一篇课文讲完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为了更好的理解人们为什么给燕子发专列,培养学生保护鸟类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搜集有关鸟类的信息,举行“鸟类知识知多少”的宣传活动。

2、写一些保护动物的标语。

3、画一幅展现燕子风采的图画。

4、创作保护动物的文章、诗歌。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对网络世界是极其感兴趣的,而网络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如何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宽松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空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语文阅读教学。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活、学习中将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与时俱进,努力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五篇: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从学校的课程设置看,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但当前社会对学校教育意见最多的是它,学术界讨论得最多的是它,家长意见最多的也是它;从学生一头来看,认为主课中最简单、最容易的是它,但往往学不好、影响自己成绩总分的也是它。爱恨交织,给我们语文教师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如何让学生从这悲观的氛围之中走出来,如何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让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皆大欢喜的乐园,便成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并为之努力探索实践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对现在的教学现状思考很多。我想,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是要求我们教师从教育观念的转化、教育实践的探索,再到教学结果的评价、推广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是要改变我们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倡导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由应试教育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实现教育的转轨,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过去的传统模式作重新思考:造成今天教育教学上困境的原因何在?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个有效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这几年的探究和学习中,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兴趣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具有智力价值和教育价值。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和由此萌发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语文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有:

1.注意课堂语言的美。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的图景,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教学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对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精炼,读音准确,明晰,且富有激情。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我边读边配上音乐,读得很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了,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文所渲染的氛围和意境之中,而且当我请学生来朗读课文片断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模仿着我朗读时的神情,“一本正经”地读着,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认真备课,设计提问。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除了用他的热情、活泼、精力外,关键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因为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直接推动着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进行,促使他们深入地思考、求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在上《药》这一课时,第一课时的导入,我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平时生病该怎么办?很多学生都回想到看病,拿药。我接着继续引导说,看病的结果是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但是鲁迅先生的这个故事中,文中的人物花钱买了认为的“妙药”后,却没有逃脱一死,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都渴望知道这一故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时,我接着说,那么现在同学就开始阅读文章,然后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在学生的仔细阅读之下,文章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就很好开展了,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我们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有几个好的问题,就一定能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引起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一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是搞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之一。由于我校是一所职业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众所周知,基础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都差。有些学生为此缺乏自信心,甚至厌恶学习。然而要想获得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因,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欲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学习欲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中取得胜利的欢乐。”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力使学生取得这方面的心理体验,使其成为学生渴望学习的动力和树立学习信心的转折点。我的具体做法是:

1.正人先正字。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差生”写的字极不端正。为了消除他们的心理自卑感,我尝试着从抓学生的写字入手,“字如其人”,绝大多数品学兼优的学生写出的字是端正美观的;而龙飞凤舞,草草涂鸦的字则能反映学生在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上的各种缺陷。我以“心正则字正”来对学生进行规矩教育。

2.正人先正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应该是自己学习的模范,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怎样的做法又是不合适的。有时候,教师的一种行为表现要比平时的千百句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因而,正人先正己,让学生能够切实从自己这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这

也是教授大语文的基础,语文的教学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真 正的人生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3.适当的表扬。如:对能基本做到预习的学生大做文章,加以表扬;对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高的学生也及时加以肯定;对上课积极认真思考的学生常投去赞赏的目光;对书写有进步的学生作业本在学习栏中展出等,这些学生日常学习中所应该能做到的“小事”,我是从不放过对他们的表扬的。表扬,使学生建立起了学习的自信心,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在班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对学生的“学力”培养。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智能,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而且也取决于后者是否是认为自己是个学习者,能成为聪明人。因此教师要善于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教会学生“学习——记忆——实践——发展”的方法,让学生凭借已有的能力去获得新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的思考活动,成为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力争使自己做到:

1.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比较和归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巩固知识、深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我常建议学生做学习卡片和摘记,不断积累词汇和常识,帮助记忆。科学的记忆可以使知识更系统性,使学生的所学基础更扎实。

2.使学生由“学会”和“会学”变为“爱学”。授课不是把学习之酒往消极的空瓶中倾注那样灌输知识,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教师的好坏就无关紧要了。因为任何一个装满的罐子都能注满许多空瓶子。而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消极的窗口,这在心理学上来说是错误的。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活动是由学生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的课,则是最成功的课。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更主要的是使他们“爱学”。教师决不可偏执于“灌”,一味地“喂”,要把教师懂得的变为学生懂,这需要中间的一环——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常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在多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悟出文道。学生在摸索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3.让学生自己精选练习,自己做老师,自我减轻负担。学习必然会有负担,因为知识变为能力的途径是实践。训练就是实践。所以学生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负担过重,很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而主动求知欲望的淡化和学习兴趣减弱,将成为学生完善智能结构的极大障碍。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减轻负担。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简单的重复劳动。对此,我不仅自己不搞题海,而且我把作业的布置权利适当地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平时的小测验,学生们做着自己出的题目,没了恐惧感;由于有些学生“守口”不严,泄露了题目,一些“差生”便拼命复习,每次考试都能考出一个较好的成绩。灵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没了对学习的厌恶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基础,将学生的心态调整到主动积极的最佳状态,学习过程由于满足了优化条件而高效运行,学生学习负担由于避免了无效劳动而充分合理,我们就有可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下载科学指导演编课本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指导演编课本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切实提高执行力[小编推荐]

    整顿作风,规范标准,切实提高执行力 在接到东8-11井责任事故的通报后,我们组织全队干部职工从事故的起因到事故的酿成,从事故的责任分析到事故给予我们的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了认......

    科学运用“示范法”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效果

    科学运用“示范法”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效果 摘 要:“示范法” 是高中体育教师最常用的两个基本方法之一,“示范法”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动作技术的表象和概......

    巧用电子白板 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效果

    巧用电子白板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效果 【摘 要】电子白板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它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电子白板中的字典、批注、拖放......

    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果1

    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他的运用适应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为教育教......

    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通过创设真实情景,刺激学生感官,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师教学信息容量,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

    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论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应该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尽快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者密小学何芳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过程要充满生机与活力,关键在教师。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

    切实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落实土地承包信息化建设

    文章标题:切实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落实土地承包信息化建设**区现有22个镇乡(街道)、262个村、4318个组、17.5万户农户,大田面积48万亩。2004年,我区根据省、市的部署,全面开展了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