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贫困生补助资金引发的教育与金钱的抗争
高校贫困生补助资金引发的教育与金钱的抗争,以及数以亿计的教育拨款浪费。
(致教育部长的一封信)
您好:
国家每年下拨高校的贫困生补助资金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实际意义。名存实亡!
我们班共55人2013年贫困生补助名额15人,其中很大部分是不符合国家补助资格中家庭贫困条件,大部分用这笔钱使手机升级,旅游,谈恋爱等等,总之是吃喝玩乐在高校已经成为主流。部分班主任发现此问题便将所有补助金班级平分,部分是扣缴部分做为班费其余归补助者。除此之外更多的是选取名额成为一种变相投机,“内定”“学生自己人际关系”等之前在初高中是家长权位关系,亲戚朋友关系等使少部分贫困补助分配不公,现在是学生自己在利益驱使下主动出击补助金,钱权的倾向进一步在大学生内心扎根,选取大部分是认识谁和谁关系好选谁,他们往往不在乎这点钱,全当送了顺水人情,这些不能说明学生素质很低,只能说他们没有正确理性的判断力,可大学的最初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力”长此以往大学教育以何立足。贫困补助过去是资金短缺,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等因素这已经不是砸锅卖铁上学的时代了,承认确实有需要补助的人群,可那个数目已经是少之又少。
恕我愚建:
1.缓冲期‘补助资金必须直接送达家长之手,以免产生其他影响’特殊情况班主任亲自过问,所有补助网上公开并设置投诉。
2.长期 政府建立全国统一的专门的实际审查机构,独立于学校,兼顾学生学校情况与实际家庭调查情况,申请后,学校班主任审查与有关人员再议,社会实际深入走访调查家庭状况。由此可以带动其他相关分配的不均问题,揭开公开透明的变革之道。大量多余资金应该向高校励志奖学金,兴趣小组项目等转移。
千言万语,祖国兴衰,学子之责,教育之责。别让数以亿计的贫困补助金变为土豪金,关系社会终究是靠不住的,可现在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关系社会现,并且这一观念正在通过贫困补助更进一步向高校蔓延。
20140422
石头
第二篇:浅谈高校贫困生的成长教育
开学初我接到了一位同学的电话,电话中他向我诉说在最近一段时间感到有些迷茫,希望我可以给他一些建议。他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时还感觉到有些自卑,遇事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与他的谈话我开始注重对贫困生的关注,以下是我个人对贫困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一些了解与想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加之由于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连续扩大,学费上涨,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致使贫困生比例逐年提高,贫困生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经过我的多方面了解贫困生常常具有这样特点:大多数学生能以较为平和、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经济现状。他们自强不息,意志坚韧,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勤劳质朴的品格,敢于吃苦,能靠自己的能力脱贫。但是,由于贫苦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也有相当部分的贫困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均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贫困”,成了物质和心理的“双困生”。贫困严重影响着贫困生的学习、生理发展及心理健康。因此,对这部分贫困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使他们不但健康成长,而且能顺利完成学业,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院校贫困生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种种压力,困难重重,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物质贫困。物质贫困是指高校贫困生生活艰苦,缺乏或没有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物质贫困造成了高校贫困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带来了巨大的身体伤害,如此伤害严重地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
第二,精神及心理贫困。物质贫困直接导致精神及心理贫困。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贫困,往往引发心胸狭窄、保守、自卑、消极甚至厌世等精神贫困和心理危机。
解决贫困生的贫困,必须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解困齐头并进。一方面,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在经济上尽可能地帮助、支持贫困生,为其创造更多的脱贫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和教育,使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自信自立,奋发图强,变压力为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现实,以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战胜暂时的困难,创造美好的人生。
(1)思想上:确立“扶贫先扶志”理念
1.加强交流和沟通,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贫困生渴望被人理解、认可,更渴望有人能帮助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各种客观现实困难。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注重方法,讲究针对性。要让贫困生认识到,贫穷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多给他们以鼓励,在激励中树立信心;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只要认真学习,不懈努力,贫穷现状完全可以改变。
2.加强“精神扶贫”,树立贫困生自立自强意识。“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对弱者来说,贫困是一种劣势,一场灾难;而对强者而言,贫困是一种磨难,是一笔取之不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要让他们把困难当作时时提醒自己奋斗的动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现实,勇于在逆境中成才。
(2)物质上:建立健全扶贫制度
1.积极为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2.积极帮助贫困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
勤工助学是这种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贫困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来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解决一些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能抑制其不劳而获思想和依赖心理,培养其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精神。贫困生自己也应正确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不要因为参加该活动而分散精力,荒废学业。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贫困生刻苦学习。
(3)心理上:加强引导疏通
1.通过寝室中或寝室之间同学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倡导彼此交往的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理念,让其中的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的帮助,更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其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爱的氛围。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处在逆境,更需要爱,更渴望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实际上,拥有一个和谐、互助、团结的群体氛围,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尤为重要。
第一,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活动。因为在这些社团里,大家站在相同的起点,有更多机会相互鼓励、互相扶持,容易敞开心扉,释放压力,找回自信。同时,通过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贫困生会增加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及自我展示的机会,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贫困生学会和训练了人际交往的技巧,知道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搭建多领域文化之平台。一是网络文化平台。二是校园文化平台。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体育竞赛、小型晚会等,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目标的健康心态。
(4)贫困生自身要不懈努力
贫穷不是过错。面对贫穷,贫困生自身应乐观自信,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走自强自立之路。首先,贫困生要自我心理脱贫。贫困生要百倍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努力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意识,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用知识来丰富和武装自己,化贫困为激励自己发奋图强的动力。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虽然在物质上不如别人,但自身有他人所不具备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诚实豁达、真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要坚定自强不息信念。贫困生要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但如果一味地依靠国家和社会,将对贫困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贫困生自身不应有依赖心理,更不要有抱怨家庭、攻击社会等扭曲心理。要树立自强自立、顽强不息的精神。
(一)通过集体机制,构建宿舍、班级集体导向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集体,大学生既是这些集体的成员,又是这些集体的主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素质发展、成人成才,都与这个集体的建设发展、文化氛围、精神风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引入集体机制,构建宿舍、班级集体导向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模式是高校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与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相结合的可探讨性的方案。
(二)加强师生互动,引导贫困生生自我管理
第三篇: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补助范围和对象.................................................................................................2 第三章 资金分配和拨付.................................................................................................3 第四章 资金管理和监督.................................................................................................3 第五章 附 则...................................................................................................................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农技推广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技推广资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推广先进适用、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的农业技术,增强农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业高产创建、旱作农业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补助资金,以及国家政策确定的其他相关补助资金。
第三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支持原则:
(一)突出生产应用。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解决生产环节应用主推技术的制约因素,调动农民使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切实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二)突出区域优势。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布局,科学确定适用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应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三)突出安全环保。科学评估推广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推广技术中新品种、投入品等管理,农作物新品种需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确保推广技术安全环保,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
第二章 补助范围和对象
第四条 农技推广资金支持的技术与服务:
(一)有效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的繁育、改良、种植、养殖等。
(二)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主要农产品储藏、保鲜、干燥、包装初加工技术等。
(三)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和动物疫病防控中高效低残留药物施用,农业生产投入品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产残余物资源综合利用等。
(四)有效提高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水平。包括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开展公益性服务,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等。
第五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主要支出范围:材料、农资、小型仪器设备等技术物化投入品的购置补助,推广服务、宣传培训、技术咨询等费用补助,以及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其他支出。农技推广资金不得支出的范围: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办公费等基本支出,购买农业科技成果和专利的支出,建造办公场所、购置车辆和通讯器材的支出,基础性农业科研等支出,以及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补助对象是主推技术推广承担者、服务提供者和实际使用者,主要包括事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人等。
第三章 资金分配和拨付
第七条 综合考虑各省耕地面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增加值、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实行资金切块分配。
第八条 中央财政将农技推广资金分项拨付到省级财政,省级财政按照农技推广资金补助对象的预算级次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九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补助方式可采取现金补助、实物补助、定额补助、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先建后补等。
第四章 资金管理和监督
第十条 农技推广资金实行省级项目管理。省级财政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资金规模,按照财政部、农业部相关工作要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确定当年支持项目,组织指导项目实施。
第十一条 省级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范围和规模、实施内容、补助对象和标准、管理措施等。
第十二条 农技推广资金项目的申请者应当编制申报文本,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市场需求、效益分析、投资构成以及管理制度等。第十三条 农技推广资金实行省级和部级绩效评价。
实行省级绩效评价的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资金绩效评价办法,按对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效果等组织绩效评价。
实行部级绩效评价的资金,由农业部商财政部制定绩效评价方案,分省实施。
财政部和农业部对各省绩效评价情况进行抽查。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方式予以通报,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强化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情况,并于次年4月底前向财政部和农业部报送总结材料。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者应当建立健全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和项目形成的资产管理,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农技推广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和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本办法所称各省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004年7月7日财政部印发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4〕81号)、2005年7月11日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印发的《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01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2]5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加强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我们制定了《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已经农业部会签,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2012年12月21日
附件:
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农技推广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技推广资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推广先进适用、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的农业技术,增强农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业高产创建、旱作农业技术、2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补助资金,以及国家政策确定的其他相关补助资金。
第三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支持原则:
(一)突出生产应用。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解决生产环节应用主推技术的制约因素,调动农民使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切实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二)突出区域优势。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布局,科学确定适用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应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三)突出安全环保。科学评估推广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推广技术中新品种、投入品等管理,农作物新品种需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确保推广技术安全环保,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
第二章
补助范围和对象
第四条
农技推广资金支持的技术与服务:
(一)有效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的繁育、改良、种植、养殖等。
(二)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主要农产品储藏、保鲜、干燥、包装初加工技术等。
(三)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和动物疫病防控中高效低残留药物施用,农业生产投入品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产残余物资源综合利用等。
(四)有效提高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水平。包括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开展公益性服务,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等。
第五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主要支出范围:材料、农资、小型仪器设备等技术物化投入品的购置补助,推广服务、宣传培训、技术咨询等费用补助,以及与农业技术推
广相关的其他支出。
农技推广资金不得支出的范围: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办公费等基本支出,购买农业科技成果和专利的支出,建造办公场所、购置车辆和通讯器材的支出,基础性农业科研等支出,以及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补助对象是主推技术推广承担者、服务提供者和实际使用者,主要包括事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人等。
第三章
资金分配和拨付
第七条
综合考虑各省耕地面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增加值、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实行资金切块分配。
第八条
中央财政将农技推广资金分项拨付到省级财政,省级财政按照农技推广资金补助对象的预算级次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九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补助方式可采取现金补助、实物补助、定额补助、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先建后补等。
第四章
资金管理和监督
第十条
农技推广资金实行省级项目管理。省级财政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资金规模,按照财政部、农业部相关工作要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确定当年支持项目,组织指导项目实施。
第十一条
省级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范围和规模、实施内容、补助对象和标准、管理措施等。
第十二条
农技推广资金项目的申请者应当编制申报文本,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市场需求、效益分析、投资构成以及管理制度等。
第十三条
农技推广资金实行省级和部级绩效评价。实行省级绩效评价的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商农业行
政主管部门制定资金绩效评价办法,按对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效果等组织绩效评价。
实行部级绩效评价的资金,由农业部商财政部制定绩效评价方案,分省实施。
财政部和农业部对各省绩效评价情况进行抽查。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方式予以通报,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强化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情况,并于次年4月底前向财政部和农业部报送总结材料。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者应当建立健全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和项目形成的资产管理,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农技推广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和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
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本办法所称各省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004年7月7日财政部印发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4〕81号)、2005年7月11日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印发的《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01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建议论文
摘要:近年来,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忽视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采取针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随着增加。我国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一直都未停止,同时高校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对贫困生的资助,各大院校根据实际情况,为贫困生提供兼职,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以此减少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并设立各种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现阶段,各大高校的经济补助体系都基本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上学问题。但是,学校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缺乏重视,某些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不懂得感恩。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意识。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现状
第一,在贫困生资助名额评选时,很多学生都争当特困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家境不错,没有分享意识,不考虑较之更加困难学生,个别一般困难的贫困生却拿去更高档的助学金,尤其是获得社会资助后,仍然在学校继续申请,这就造成了不公正。第二,在贫困生名单定下之后,个别学生没能提交相应证明材料,或者对于申请表的填写不够重视,填写数据不够真实和完整,部分人认为获得学校的资助是应该的,丝毫没有感恩之心,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肯定是要获得助学金,若是没有获得反而会责怪学校。第三,一些学生在获得助学金后,本着“白送的钱,不花白不花”的心理,大肆购买物品,随意挥霍,甚至产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每当有企业和学校资助时,自己必须占据一个名额,不考虑。另外,对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不甚满意,工作不积极不到位,部分申请贷款的学生,难以及时还款,对于学校的信息和通知置之不理[1]。第四,部分学生在领到助学金后,对学习不认真,对学校和社会不思回报,甚至认为自己的贫困是家庭造成的,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只想通过家长和学校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没有依靠自己获取资金。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自身的原因。受到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学生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和沟通障碍。另外,这部分人群存在压抑情绪,以及急切求胜、证明自己的心理。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人将读大学当做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想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理想与现实偏差很大,在社会中难以短期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反而会在与同学相处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会认为对方给予的帮助,是对他们的怜悯和同情,甚至会进一步增加自卑心理,这就很难让他们产生报恩思想。家庭的原因。家庭的教育不能跟上孩子生长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为两个原因:
第一,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低,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足够了,这也是他们对孩子仅有的期望。因此,对于孩子思想方面的教育往往是欠缺的,父母片面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造成一些学生性格的缺陷和思想的落后[2]。
第二,困难家庭的父母往往被生活所迫,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对孩子教育,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给不了孩子好的生活条件而自责,担心自己的经济情况影响孩子生长。因此,在孩子成长中,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而不求所报,正是家长的这种教育习惯,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思想,使他们将索取变为一种习惯,不懂得感恩。学校的原因。
第一,当前学校的资助体系不完善,仅仅是从经济上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缺少相应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养,另外,由于经济资助是无偿的,不需要学生进行偿还,存在很大漏洞,学生进行申请时,只需要出具相关证明材料证明自己在经济上是贫困的,就可以获得相应数额的补助资金。
第二,对于受资助学生没有明确的义务要求,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设置不健全,让学生产生应得的意识,没有认识到这是学校和社会对其的帮助,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这样难以产生感恩意识。
第三,在发放助学款时,一般都是直接打到学生的银行卡,这样做的确照顾到了学生的心理,避免同学的偏见,但是由于没有正式的颁发仪式,因此资助款的到账没有告知学生,就直接打入他们的银行卡,受资助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因此很难产生感恩心理。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造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根据原因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感恩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对贫困生加强感恩教育的主体中高校占据首要位置,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加感恩课程的开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此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例如在重大节假日,还有助学金发放的日子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富有感恩意味的活动,营造一个学生感恩的氛围和环境,让捐助者和受资助者结成对子,同时可以利用活动,让困难生学会和懂得感恩,体会感恩。另外,可以通过举办与资助相关的主题教育,如以感恩回报为主题的讲座,开展感恩宣传月,组织学生进行感恩征文,以及进行演讲赛辩论赛,等等,提高贫困生对受资助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咨助者的高尚情怀,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感恩意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发挥学生干部和贫困生的带头作用,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导,加强校园的感恩氛围,让贫困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3]。
第二,加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的建设。在学校中,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基地,通过课堂的宣讲,可以向大学生传授感恩知识,进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加入感恩的思想,通过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在课堂上用生动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故事进行讲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对感恩行为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要搜集感恩教育素材,例如一些感恩题材的电影和书籍及古代的故事,以此作为依据开展主题讨论和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讲述他们的理解,进而适时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白感恩的思想。在学校中,一般会有一门“形势与政策”课,因为任课老师之前多为辅导员,可以将感恩内容作为附属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多管齐下,提高学生感恩意识。学校和社会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感恩机会。对于心存感激却未付诸实际的同学,应该拓展足够的途径,让他们付诸行动。高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平台,如官方微信和微博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途径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另外,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每一个院系可以建立自己的志愿服务队,在社会和学校积极开展志愿工作,帮助弱势和需要帮助的群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特长服务社会。经过一系列感恩活动,一方面可以让贫困生发挥自身特点和长处,可以体会到成功和帮助他人的快乐,进而消除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让贫困生在办公室值班,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感恩的意义。
四、结语
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不仅要在物质上对学生进行资助,还应给予学生精神上的资助,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自立自强、自我成长,让他们成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新一代生力军,最终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亚婕.增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9:76-78.[2]杨雪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45-147.[3]张龙,叶晓琴,叶华松,赵卫川.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5: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