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7:0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理念[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理念[最终版]》。

第一篇:大学理念[最终版]

论“大学去行政化”

论“大学去行政化”

摘要:“去行政化”实质:治学与治校分开,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提高学术权力地位,降低行政权力地位。政府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去行政化”原因:高校行政化弊端非去不可,重塑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必然要求。“去行政化”途径:教育制度改革,政府尊重并支持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与社会改变心态,重拾大学精神。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原因,途径,大学精神

记得大一时有次老乡会想组织个小聚会,去申请个教室,必须填各种表,找各种负责人签名;不胜其烦,最后直接在教室黑板上写道“今晚几点有班会”,最后也如愿举行了聚会,但对学校制度的繁琐与“严格”深有不解。大二了,选学了 “大学理念与文化”,终于知道这并不是学校制度多么的严格优越,只是大学里“行政化”太严重了而已。

何为大学“行政化”?百度百科指出:“所谓‘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滥用,即把高校作为完全的行政机关来管理,而忽视了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其实质是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涉,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界不清。”当你需要借用学院的器材或实验室时,你必须填各种表,找各种负责人签名;当你有问题想和老师共同探讨时,老师以各种开会作为理由推辞;当你坐在偌大的教室时,人多嘈杂的环境让你听不清讲台上老师在讲什么,但更多的时候你对老师讲得不怎么样的课感到越来越感到失望;当一个个教授为了一个处级职位争先恐后时„„相信此时的你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大学“行政化”对你深深的伤害,“行政化”在大学里愈演愈烈。

联想到近年层出不穷的学术丑闻,学术腐败,高校管理人员贪污受贿“下马”,教授抄袭他人论文评职称,甚至有大学校长让他人为自己写博士论文,这一切都让大学这个本应钻研学问不闻窗外事的神圣的地方蒙上了一层阴影。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的“行政化”造成的,领导权力过大,监督的乏力必将使个人私欲膨胀,用权力的大棒扫清仕途的障碍,获取不应得的荣誉。大约大学之所以不满人意者,一在学科之凌杂,二在风纪之败坏。[1]

综合课堂学习与个人见解,高校“行政化”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资源分配行政化

中央部门掌握着资金、项目分配的权力,为此,大学不得不与地方一样“跑部钱进”,甚至用颁授博士等头衔去换取官员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官老爷”把持一切,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重要学术资源的分配中,各级领导都享有“特权”,行政领导往往挤占了有限的学术资源。

第二,教授地位的弱化

教授本应是大学里地位最高的群体,但现在变了,不管你声望多盛、贡献多大,照样得每年填许多表格,申报一级学科,申报研究基地,申报研究资金••讽刺吧,因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的数目这关乎领导的政绩。难以想象,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和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剽窃的教授,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而没有学术大师,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又从何谈起。

第三,学生变得世故化

我身处软件园这一隅,不知学校较大的社团实际世故化程度,但以管窥 豹,可见一斑,就是软件园这么小的地方,也会有勾心斗角。在一次随堂检测中我就写过,现在学生团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不少学生已学会说官话,打官腔。这就是学生会设立的初衷吗,学生会不应是培养干部的“摇篮”,它应该为学生服务,而其成员应该是学生的“公仆”。

大学怎样去行政化呢,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制度的改变就行了,更难的是学生,老师以及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

首先取消院校等级制,建设“985”大学和“211”大学生是必要的,可以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多投入一点到这些学校,确保我国有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以承担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科技攻关的任务,但没有必要划分为副部级、厅级、副厅级。行政级别高低与高水平大学

建设没有直接关系,反而助长了官本位思想,助长了其它高校为了升等级而在“高、大、全”上下功夫。全国高校只有类型、层次不同,没有等级高低之别,每所高校应是平等的,决不能在政策上、制度上歧视一般高校。现行的高考规定考生按一本、二本、三本、大专顺序填报志愿,用人单位只招聘“985”大学和“211”大学的毕业生。都是将高校分成等级的表现,歧视一般高校和高职高专的表现,应予取消。本学期有节形势与政策讨论课很让我震惊,因为在刚举办的“齐鲁软件大赛”中我们被非重点院校完爆,不管是技能还是创意。然后不只一位同学提出某些非211大学软件专业技能课程太密集,我们985院校不注重这些,等级优越感油然而现,这种意识是要不得的。

其次,恢复教授治学,高校去行政化,但不能去行政管理。去行政化不能理解为把这批优秀学者因为有了一个职务而从学术活动中排挤。[2]教授治学不是教授治校,教授可以自荐、应聘到各级行政机构任职,以发挥他们的管理才能;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可拥有较大的权限。另外,学校具有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事务工作、服务工作、保障工作,必须有一批专职管理人员来做,不可能都让教授们去做。应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术方面的优势、在治学方面的作用,而不能让他们陷入具体的行政事务堆里。山东大学前校长徐显明说:“学术委员会所行使的学术公共权力,本质是判断;校长所行使的行政执行权,本质是处理。学术判断追求的是接近真理,行政管理的追求是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这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学术判断应由最懂得学术规律的人做出,而校长并不是最佳人选。”山东大学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是个好的开始,山东大学随后开展了大部制改革,着力减少行政人员数量,但效果还是不佳,因为校部管理人员减少了,但他们都成了院管理人员。

最后,政府也应尊重高校自主办学权,高校重大人事任免交由校方通过民主选拔决定,而不是由教育部直接任命。今年浙大校友抗议新校长任命决定;组织部在山大青岛校区尚未完成就将徐显明校长调走,引发师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感慨。这两件事就揭示了这一问题。而在学校内,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委要大胆放手、大力支持校长和行政的工作,确保他们独立自主地行施权力,开展工作。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3]

本学期的最后几节课中,老师带我们领略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它存在的时间不长,才8年,但大师云集的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简约,校务最初由当时清华大学梅贻琦、北京大学蒋梦麟和南开大学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不久后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长期主导校务。从领导到职工,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工作效率高超。对于不属于职能

部门的临时性重要工作,则由校务委员会讨论研究,请教授会推荐适宜教授人选,组成各种临时工作委员会主持工作。工作任务完成后即行解散,保持主体常设机构精干灵活。被推选参加这些临时工作委员会的人员,也是兼职不兼薪,没有任何工作津贴,完全是义务工。“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应。”[4] 在西南联大教授的权力之大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对于来自上边的命令,如果感觉不合理,要么据理力争,要么就公开抗议。教授们反对行政当局的事是常有的,因为那时的大学教授是自由流动的,在校内他们不必害怕校长,更不必害怕教育当局,不合适就走人,此处不留自有留处,整个心态是从容而平静的,因为教授都知道自己的价值,管教育的人也都知道是因为有了教授才有大学,而不是有了大学才有教授。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授能像抗战不胜誓不剃须的闻一多,为女生搬凳子的吴宓,喝茶吟诗泡温泉的钱穆一样,有自己的教育风范与人格魅力:我们的学生永远追求真理,关心民心疾苦,胸怀壮志,我们也就能给“钱学森之问”[5]一个满意的答案了.参考文献:

【1】 蔡元培全集第三卷《致吴敬恒函》

【2】 黄达人.高校“去行政化”会弱化高等教育地位[N].南方日报, 2010-03-

10.【3】 节选自 陈寅格《对科学院的答复》

【4】 霍尔丹勋爵:《大学与国民生活》,伦敦,1912年版,第29页。

【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

之问”。

第二篇:大学理念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大学的理念》读书笔记

成绩

专业比较教育课程代码142001120010

年级2013级高等教育学姓名

学号2130011137时间2014年 07 月

任课教师肖海涛

第三篇: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雅斯贝斯的《大学之理念》写于希特勒专政晚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际,当时德国大学经历了最为深重的内外灾难的洗礼,本书是作者对大学理念的一些思考的结果。本书的主旨是:大学是一个人们可以在此自由地探索真理、教授真理的地方,也是一个人们可以为了这一目的蔑视一切想剥夺这种自由的人的地方。为了阐述这一理念,作者首先考察了大学精神所安身立命的人类精神生活。然后作者分析了大学的目标和必备条件:大学的任务、功能、制度和学科分类以及大学所依赖的人的因素和国家社会条件等。

书里的主要内容:在今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发展知识主要的地方,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机体了。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何谓反思?知识是否是一种或一型?大学又是否只是求真,而与美、善无涉?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

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前任副校长金耀基先生的《大学之理念》,这本收录了金先生关于“大学之理念”的凝想与感悟的文集,讨论了大学的理念、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问题,视野之广阔、见解之独到,给井底之蛙的我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仅摘一些哲理警言留作回忆。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

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生对他不再、也不应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她应该也必然会自我寻求生命之意义和人生之目标。在最后意义上说,人之成长(包括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之形成)是要靠他自己的。

人是不能永远没有孤独时刻的,人需要孤独以创造思想,以体认人生,但人之为人,人之成长需要靠头脑与,心灵与心灵之相遇和对话。

惟能见乎大,立乎大,然后喜爱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调,也才不会沉耽于追逐短暂与细微的事物。

“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摧毁了生命”——怀海德

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洛尔士以为今日之“知识人”应该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识综合。融汇而一以贯之”,并能够从人文精神出发,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从科学与技术角度判断,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学的世界精神的孕育与发挥,诚有多途,惟学人之相互访问,则不知为中古大学之传统,亦为极有意义与价值者。

温士顿·丘吉尔在1929年对布雷士多大学的学生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对知识的渴欲。教育非始于大学,也当然不应该终于大学”

我个人相信,在求学时期的大学生,应尽量积蓄自己的知识,尽量充实自己的智慧。关心与认识社会以及对现实之不合理者提出看法与批判,是应该而自然的,但这不必过早地走出教室、走出图书馆、走出实验室、直接参与、无限承担。

掩卷长思,对于大学的本质,对于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许应该又另外一番规划。应该转变态度了。

第四篇:大学的理念读书报告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西方的希腊与罗马,但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大学是中古的特殊产物。中古大学与宗教联系密切,大学最早是寺院型态,13世纪则是教堂型态,之后才成为基尔特性格,并从宗教中分离出来。12世纪出现的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勃隆那大学是中古大学的原型。今日的大学,牛津和剑桥可能是最保有中古大学的古典性格的。中古大学具有世界精神和超国界的性格。共通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信仰,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云游四方,探讨学术,并受到异域大学的款待。与中古大学不同,现代大学的超国界性格则不在共同的语言、宗教,而在科学的思想和知识性格。

P3论大学之理念的著作与文章不知凡几。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绅士的地方,大学的目的在“传授”学问而不在“发展”知识。19世纪末,洪堡德等在柏林大学的改革,标举大学的新理念,他们认为大学是“研究中心”,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从事“创造性的学问”。P4美国大学的先驱佛兰斯纳则认为“成功的研究中心不能替代大学”,大学之目的不止创发知识,也在培育人才。他给“教学”与“研究”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他认为大学不是社会的“服务社”,而是“时代的表征”,大学不能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应保持批判精神。德国哲人耶士培大学是师生忠诚于真理探寻的社会而已,真正的大学必须有三个组成,一是学术性之教学,二是科学与学术性之研究,三是创造性之文化生活。在他,大学是知识性的社会,具有学术自由和容忍精神,模铸整全之人是大学之目的之一。他认为,大学知识应有一整全的存在,大学是一有机的整体,而非无关联的学科的聚合。因此,虽然他重视大学的尊严与独立性,但他主张将“技术”引入大学。二战后,世界各国大学蓬勃发展,美国大学的发展成为世界耀眼的光环。P7-p8克尔指出,美国大学既承继德国中研究指传统,又承继英国大学重教学之传统,并发展处自身之性格。美国大学求适应社会之变,积极参与社会,学术与市场紧密结合。克尔认为纽曼心中的大学是“乡村”,佛兰斯纳心中的大学也仅是一“市镇”,而当代大学是五光十色的“城市”,是一元多体,多元性社会。

由于知识爆炸,道术分裂,学术加深,专业分化不可避免。但大学并不是训练一技一能之士,大学应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之欣赏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和真、善、美之执着心态。但建立耶士培所言之有机的整体煞非易事。大学应求专精与通博之平衡。研究是教学更有内容,更有创造性之发挥,教学使研究更有生命更有心灵之冲击。教学与研究应得适当之平衡。学术独立与自由应是大学之“最高的原则”。大学应重视知识和德性的培养。P20一流的大学,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学,无不在培育一种文化生活,大学是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获得整个生命的最大可能的快速成长的环境”。P22大学与社会的结合自二战后跟进一步,大学成为大社会知识工业的神经中枢,“服务站”理念为大学带来财富与支持,让大学对社会有所贡献,大学自然不能萧然物外。但是,“象牙塔”的理念并非无可取,大学对社会应保持一距离以维持一观照观照反省的智慧之客观,大学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随波逐流,而应该是反映一时代之精神,成为社会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学术文化分裂为两个世界,一是人文的,一是科学的。这种文化的对垒让西方人失去了一共同的整体的文化观。科学在工业革命和社会进步中显示出的“力量”与有用性使它当阳称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科学的正视是当今谈教育、谈教育问题的必要态度。对科学既不狂热迷执,也不彻底敌视,一方面相信科学的潜能,另一方面又必须明晰其有限性。而文学界长期以来有一种对科学敌视的态度,人文学者多半不肯或不能心平气和的正视科学。因此,科学教育不是过度,而是不够。但知识的探求,也是离不开人文的,它必须依赖创造力、想象力和直觉感受。二者自然不必对垒。专门化与博雅教育根本不必是对立的,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越来越需要专门的知识。但博雅教育必须以专门的知识作为根基。博雅教育的中心价值应该是在培养独立判断,选择重要的价值,爱之、好之、乐之、坚执之的精神,使其在政治意义上做自由人,在知识上做自由人,在文化意义上做自由人。现代社会越来越趋向科层组织化,人情疏离,这正需要博雅教育的抗衡。技术是我们改变、控制社会各种问题不可或缺的知识,大学对技术知识不容再忽视了。大学如不能对技术知识善加处理,则不但大学之生存有问题,且真正会造成社会文化之灾祸。技术与人文主义不可分离。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排除人的主观价值判断,但技术最终应用于人类社会,又必须考虑人的问题。P46中国必须现代化,但现代化却不是专指工业化或科技的发展,而是追求一种更高素质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大学教育应是“技术人文主义”的教育。大学的开放和与社会、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大学成为一个没有什么东西不可研究的地方了。大学的范围不啻就是知识的范围。学科的扩增和课目的蔓延或精密化惊人。不走专业化的路子诚如学术上的自杀。如哲学家怀海德的定见:“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你摧毁了生命。”在专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的种种气候与压力下,应该为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课程中作一适切平衡的安排,打通“两个文化”。

20世纪“知识人”的一种合理信仰是科学的人文主义,他应该知道自然界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并通过科学与技术以建立并丰富以人为主体、为本位的人文世界。

P68大学之为大学,即在其拥有一种学术没有疆界的世界精神。如学人能彼此造访,互相攻错,交光互影,通过心灵上的感通,精神上的会遇,引发新想法、新意境,对自己民族之文化,原有之大学激起新的认识、喜爱与承担。

由于理未易明,应该让不同的学理通过学术性的论辩析疑来决定其命运,而不是通过非学术性的手段来强抑或推波助澜。应坚持学术的尊严,只有这样,学术自由才不会被滥用,而真正的学术思想固然可以获得尊重,而非学术性的政治、宗教等宣传便无所遁形。

知识对整个社会的运作与发展占据最关键的位置。高品质的大学往往需要庞大的经费,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依赖民间资助,私人捐赠是大学跨进卓越境界的必要条件。则善而固执是豪杰,“为而不有”则是真人了。

剑桥大学李约瑟先生的《中国科技史》,正在破西方骄傲的根源,也即在科技上证明传统中国文化的优异性与优先性。他认为西方人的骄傲是不必要的,与人类爱和友谊比较起来,它是微不足道的东西。科技史世界性的,它不是哪一个民族或文化的专有品。因此,他是一位相信天下一家的科学人文主义者。中国的中古科学不能跨进现代科学的门槛,主要缘于社会政治的结构。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巨大负面影响导致反“科学主义”的产生。但科学的价值与“反科学主义”是并不冲突的立场。中国的有机哲学可以药救西方“科学主义”的弊端。

P125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发展知识,造育人才。大学服务社会无可厚非,但大学不能变成社会的“服务站”。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更能产生一种客观冷静的观照心态,更能有利于纯净的学术研究、真理的探索。大学虽然以知识为载体服务社会,以解决或疏导当前的问题,但不能鼠目寸光,目光短浅,放弃或影响真理的探求,造育人才的长远。

P126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以充实学问为主职,“知识的诚笃”是大学生特别重要的德性,具备这一德性,大学生才能不曲学阿世,才能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的火炬才能的以相传。从长远来看,这是大学生对社会文化可能尽的最大贡献。大学生的本位责任是在知识上作最诚笃的追求与磨炼。对天下事的一肩承担是大学生的“直接责任观”,或“无限责任观”。大学生的热情与这种责任观常常导致大学生纠缠现实的泥沼,湮没了大学的理性与道德的声音。-129不主张大学生的直接责任观,因为没有知性的磨炼,理性的沉潜,大学生无以担负这个责任,却反而会“壮气蒿莱,金剑沉埋”,对时代问题不闻不问。当然,在非常时期则另当别论。

P132通识教育不是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平衡专业教育。社会分工及职业结构越来越要求知识的专门化。通识教育定位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也不是没有争议的。通识教育应是养成知性能力以及思想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中掌握获得重要知识的方法。P139要解决学生通识教育没学生去听、没教授愿意去教、没人愿意去管的问题的“三没有”问题,必须请享誉崇隆的教师任教,必须使通识教育受尊重,课程开设和教师聘任要双管齐下,必须设置一个专责单位。

P144现代化最终的动力与实力是知识,也即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P145如果华人没有第一流的教育,我们就无缘第一流的现代化社会。从教育的投入和发达程度看,中国距离现代化还有一段距离。而无论是西方还是华人社会的高等教育实际上都是工具主义的理性观当道的,大学教育的主流是技术教育。现代大学在保存人类文化传统和建立现代文明秩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应反省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与内涵。人类面临的许多新问题让现代化不仅追求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也寻求建立现代经济、政治和伦理的文明秩序。而这正是华人文化的典范。因此,全球现代化是对华人文化的认同,现代性的全球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西方现代性的扩展,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有力的“去西方中心”。大学应在传承和发展华族文化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P160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精神,学术自主是大学的灵魂。只有在开放、民主法治的社会,学术自由才有实现发展的机会。必须通过制度的建立来保障大学的学术自由。然而,学术自由岁不受外力的干预,但仍需要学术伦理的制约,学者既要对真理真诚不欺,不曲学阿世,科学之发展应为人类之福祉。因此,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同时,应寻找学术或学科之外的伦理立足点。

今日之知识社会的主要资源必然来源于大学,而大学的功能已不止于教学与研究,还涵盖了社会服务。但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做到这三个方面,大学的功能将区分化,大学的素质将更层级化。从大学的功用来看,教学在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价值系统及观念知识的传授,要让通识教育在大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就研究与服务来说,大学的研究应遵循学术伦理,坚持大学应有的价值向度,大学的功用不是大学功能的误用。

在科学大胜之下,大学知识结构浸浸成为一个“认知性”的复合体,出现“知识的科学典范”,导致了科学主义。知识被等同于科学,人文学受到科学的侵蚀,人文学被科学化了。离开科技科学讲文明,论点就不会深刻,人文学者不能蔑视科学。但大学所包含的知识不是,也不能限于科学典范所规限的知识。对人间社会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对善的品味与体认,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当担的。科学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但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这正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能够提供的。因此,人文教育在大学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位序。

第五篇: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高辉

暑期炎热,在家读书不失为让人心静的选择。于是,买来学校暑期读书推荐书目之中的《大学之理念》细细品读。

《大学之理念》的作者是金耀基,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国内外大学、知识等方面均有深刻理解,在此方面的建树甚高。这本书中,对大学的性格、大学的世界精神、剑桥书院制、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观、以及大学教育的定性这些方面阐述了大学的理念。有幸读到此书,也是感想颇多,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大学的本质

金教授在书中提到,“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在目前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什么也正是大学的本质所在。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大学的本质,一直以来都被不断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大学应该是一处清净之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储备能量,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

二、剑桥的书院制

书中提到剑桥的书院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老少居其一堂,朝夕切磋,不仅有利于校园学术气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剑桥给予学生的是时时刻刻都能实现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的场所。

在这一点上,暑期刚刚开始时,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中,谢守成教授介绍到华师大的“三个午餐会”,学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教授、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式活泼,倍受学生欢迎,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建立一个自由的沟通平台。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平台真的很有必要,不论是剑桥的书院制,还是华师大的午餐会,都是保持大学的本质,帮助大学增强办学质量的好办法。而且不是任由浮躁的社会风气横行于大学校园内。现在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上完课就走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有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你讲、我听,效果真是令人堪忧。

加之,现在大学生的生理或者心理上都别具特点,遇到的问题更多,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也更加希望老师能给予更多生活、学业、创业发展、人生价值实现等等方面的帮助。哪怕是引导学生读那些书、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等等都会显得有价值,也都是加强师生沟通的好方法。这也是我们学校在升本转型后着力考虑的地方,不进则退,故步自封,那如何做好转型,办好本科院校。

三、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

金教授指出,大学已经不是象牙塔了,而是“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像一个服务站一样。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这样社会化、市场化的大学,实在不利于大学保持独立的学术之地。同时,教学也像流水线一样,上课,下课,考试,毕业,而成品的质量呢?学生不是产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思想,有主见,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氛围里学生实在无法潜心学习,也更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精心培养的。

“大学应该紧守住她的大门,她应该有力地保护一个‘不真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一个‘不真世界’里,青年才能有梦,学人才能有梦,大学是孕育伟大之梦的地方。”我认为,针对目前我校转型期的重要阶段,在学生求学的四年内,应该给学生创造纯粹、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习得知识,增长智慧。而不是过早的让学生走出教室、图书馆或者是实验室,为了那点眼前的所谓利益,而放弃遨游书海的机会。远离浮躁,踏实学习,建构自己强大的智慧宫殿。这对于学生一辈子漫长的人生来说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点拙见,与各位分享,共同学习。

作者简介:高辉,男,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化工食品学院学工办主任。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大学理念[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理念[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强大学理念的再思考

    李强:大学理念的再思考 2006-07-21李 强 摘 要:大学的理念是讨论大学诸问题的前提与关键。大学理念在西方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形成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研究院制度等模式。19......

    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理念

    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理念“大学不是工厂,不是流水线,它的每一位学生看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老师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份‘杰作’。”“我理想中的大学像一座千年庭......

    大学的理念:形式与性质

    大学的理念:形式与性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无论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佛罗伦萨大学,还是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起源上都与宗教的力量、特别是教......

    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理念

    “大学不是工厂,不是流水线,它的每一位学生看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老师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份‘杰作’。” “我理想中的大学像一座千年庭园。她古朴,但不古板。她......

    日本留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基本理念

    北海道大学的前身为1876年(明治9年)为开发北海道而设立的札幌农学校。首任校长为美国马萨诸塞州农科大学校长克拉克博士。克拉克博士在返回美国时候,经过札幌附近的岛松时,骑在......

    浅谈美国大学教育理念论文

    摘 要:自1936年哈佛大学设置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硕士以来,美国教育硕士教育已有7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本文以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数学教育方向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 胥梅 (西北大学 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

    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出发,简要考察了世界及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并对目前高教理论界对大学理念的探讨作了归纳与总结。最后,作者提出研究大学理念应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