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工作启动

时间:2019-05-15 07:3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工作启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工作启动》。

第一篇: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工作启动

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上升國家戰略工作啟動

2013年07月22日 13:32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西江7月22日訊(記者周驍駿 童政)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准了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擬訂的國務院2013年區域規劃審批計劃,其中珠江—西江經濟帶規劃列在7個計劃審批的區域發展規劃第一位,標誌著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上升國家戰略工作正式啟動。

據了解,廣西“打造西江黃金水道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得到中央層面持續關注和大力支援,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等部委也多次到西江考察調研。2011年國務院《關於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重點實施西江航運幹線擴能工程。而廣西與廣東、雲南、貴州以及湖南等相鄰省份合力推進西江黃金水道建設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去年12月,在海南召開的第八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決定,今年泛珠各省區要重點加強六個方面的合作,其中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是其中之一,提出滇黔桂粵港澳要加強溝通合作,聯合爭取國家發改委牽頭在國家層面組織編制《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共同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經過短短4年時間努力,廣西西江黃金水道和西江經濟帶建設成效已顯現。2009年以來,西江黃金水道累計完成投資160.9億元,年均增長98%;內河港口吞吐能力從2009年的5607萬噸提高到2012年的9000多萬噸,內河港口吞吐量從5496萬噸提高到9497萬噸,內河貨運量從7571萬噸增加到1.4978億噸。

第二篇:仪器设备战略调研工作将启动

仪器设备战略调研工作将启动

“十二五”初,国家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为继续做好“十三五”期间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科技部将组织开展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发布通知称,根据工信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科学仪器设备“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和科技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科学仪器设备“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科财便字〔2014〕89号)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将启动相关调研工作。

通知中提到,“十二五”初,国家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大力支持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中发挥作用。为继续做好“十三五”期间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将组织开展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

同时,通知中还指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量大面广的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和科学仪器设备核心部件的开发,最终目标是形产品。重点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科学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同时,仪器信息网编辑还发现,安徽省科技厅、湖北省科技厅等政府相关部门近期也发布了“关于开展科学仪器设备“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

第三篇:写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上升国家战略之际

写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上升国家战略之际

2012-7-19 20:14:00 来源:大众日报

2009年4月和10月,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近两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蓝色经济发展定位,适时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审慎制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有效探索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积极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山东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拓宽了新空间,为山东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极。

近两年来,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7市,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将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理清目标,提升境界,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掀起了蓝色经济建设的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科学绘就发展蓝图

胡锦涛总书记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光荣使命赋予山东,与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条件分不开。但是,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机遇,也是一个全新命题。

长期以来,我省对海洋的利用多为近海养殖与捕捞,即使开展海上石油、天然气、黄金等资源开采业务,也多限于500米左右的半深海区域,远逊于发达国家3000米以下的深海开发能力,而深海开发被看做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与替代、新兴战略性产业培植与发展、环境污染改善与治理、生态保护与开发、低碳资源发掘与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山东无疑还存在着巨大潜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迅速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九届七次全会,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协调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随后,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并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推动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同时,以“蓝色经济 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蓝色经济发展

国际高峰论坛;聘请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搭建起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和决策保障,为大手笔规划蓝色经济区发展图景提供了强力支撑。

近两年间,综观全省上下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历程,无不体现科学决策的生动轨迹。

2010年4月,省蓝办牵头,30多个省直部门参与,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历时八个月,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和6.4万平方公里陆域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完成了26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6市以及滨州市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其他区域。

在科学谋划、着力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各项建设的同时,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9400万齐鲁儿女的期盼与追求。2010年4月19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7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渔业局等部委在青岛召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会议。8月27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将山东经济发展的空间,由山东半岛地区6万多平方公里陆域延伸到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造一个“海上山东”

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日照市定位为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发展鲁南临港产业区和钢铁精品基地。市长赵效为介绍,一个钢铁精品基地吸引了诸多配套产业,2010年,日照的钢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多亿元;一个鲁南临港产业区,将日照变成了鲁南5市的出海口,也变成了晋煤南运的下海大通道,日照由此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也赢得了更加辽阔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新空间。

新空间,新载体。在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上,我省提出构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发展框架,即在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再造了一个“海上山东”。

无垠的“海上山东”,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海洋文化旅游、物流、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这不仅使传统产业获得了腾挪自如、得心应手的发展新空间,还搭建起了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新载体,迎来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两年间,潍坊北部广袤的盐碱滩上,一座滨海新城拔地而起。潍坊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介绍,从2009年开始,北部新城区每天投入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海油项目、潍柴发动机项目、鸿运石化项目、华能新能源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以及马来西亚最大国企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等十几个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进驻,带动北部新城在3年内扩张为50平方公里,同时,建设50所院校,进驻50万师生,一座极富魅力的滨海新城,已经成为潍坊主城区北进的新载体。

拥抱大海,春暖花开。记者了解到,潍坊市加快岸线资源开发,着力贯通海上运输通道,与青岛全方位对接;烟台市积极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纵身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近两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以3345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省内其他区域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万平方公里陆域与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搭建经济转型升级新平台

假如沿着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管华诗和他的团队从海洋中发现并提取的一种短糖分子小链,我们不仅能够延伸、生产出食品功能因子、化妆品保湿因子,还能产出抗病毒、心血管病、抗肿瘤活性、抗糖尿病活性等有效药物,铸造一

个上千亿元的产业链。这种极具成长性、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物产业,既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市发展的产业重点,也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近两年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滨州、东营等沿海7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好、科技力量强、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外向度高、港口体系完备等综合优势,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成为山东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力和新平台:

青岛市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集群高端发展,随着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大批船舶与海洋工程大项目建成投产,胶州湾西岸成为亚洲最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基地;

烟台市投资2000多亿元推进上百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培育、壮大了莱福士海洋工程、巨涛海洋重工、中柏京鲁船业、大宇造船、杰瑞油服为代表的蓝色产业新体系;

威海市不断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引进总投资54亿元的11个海产品生产加工项目,带动远洋捕捞、海水养殖、加工等产业链不断延伸,推进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发展„„

日照市在承接世界临港产业转移拒绝传统产业搬家模式,力求走出一条新兴临港产业之路,形成了产业结构优、城市环境佳的特色竞争力;

滨州市建设“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在培育西王集团工业园、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保、经济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多赢”新局面;

东营市着力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壮大了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传统优势工业与高效生态农业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认为,两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市着力发展的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

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在带动我省经济结构深刻变化、不断优化的同时,半岛蓝色经济区本身,也成为山东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最大平台和载体。(李梦)(完)

第四篇:【国家战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国家战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于2017年1月22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的组织机构,由习近平任主任,对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1]。

主要职责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1] 领导

主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办公室主任张高丽[2]历次会议第一次会议(201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于6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统合,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刘云山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张高丽就办公室筹建工作情况及会议审议文件作说明。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近期工作要点》和《省(区、市)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设置的意见》。[2]通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规范以“军民融合”名义开展有关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和军地各部门、各单位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站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高度,严格规范以“军民融合”名义开展的有关活动,务求实效,切实保障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顺利实施。[3] 《通知》针对当前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社会组织管理、中介服务市场秩序、网络媒体及新闻传播、展会论坛活动、离退休领导干部兼职、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以“军民融合”名义发行理财产品、设立投资基金等也提出了相关要求。[3] 《通知》要求加强军民融合领域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军民融合领域社会组织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单位双重管理。申请成立新的社会组织,名称中一般不得包含“军民融合”等字样。从严规范全国性军民融合社会组织的成立。各类军民融合领域社会组织,未经批准不得使用“部”“局”“委员会”“总公司”“研究院”等容易误解为国家、军队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字样,已经使用的应立即变更。社会组织宗旨和业务范围涉及军民融合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加强章程核准。社会组织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得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设立分支机构(专项基金)等。各地区、军地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管理,依法做好军民融合领域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3]《通知》要求规范军民融合中介服务等市场秩序。从事军民融合供需对接、科技孵化、政策咨询、管理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投融资以及“军工四证”办理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应依法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需要取得执业资格的,应当依法取得相关资格。严格规范含有“军民融合”字样的企业名称、商标管理,不得使用误导社会公众、有损公共利益和扰乱社会秩序的企业名称和商标。各类中介机构和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应当依法规范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得从事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的活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指定中介机构从事相关活动。各类组织举办与军民融合相关的商品展销会等活动,应当遵守有关规定。[3] 《通知》要求规范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闻传播行为。各“军民融合”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得使用“部”“局”“委员会”“总公司”“研究院”等类似国家、军队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官方网站、微博、官方公众号的名称;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防”“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字样。已经冠以上述字样的,应当立即更正,否则不得继续运营。全面清查核实“军民融合”类以及以发布军民融合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注册、许可或备案手续,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管理要求,依法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及“军民融合”有关信息,应当遵守《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3] 《通知》要求从严控制各类展会、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从严控制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社会组织举办的各类“军民融合”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展示会、展销会、订货会等活动。确需举办的,应当遵守党政机关境内举办展会活动有关管理办法,履行相关报批程序,规范操作。社会组织举办“军民融合”研讨会、论坛等活动,按照民政部印发的社会组织举办研讨会论坛活动有关管理办法执行。国家、军队各级工作人员和离退休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各类违规举办的研讨会、论坛、展会等活动;确需参加经军地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批准举办的研讨会、论坛、展会等活动,应履行相应参会报批手续。[3] 《通知》要求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兼职。离退休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直接或间接组建“军民融合”类社会组织等活动,应当遵守军地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军队社会团体管理、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经商办企业等有关文件规定。离退休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必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或备案,必须与本人原工作业务、专业特长直接相关。对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依照军地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并视情通报。[3] 《通知》要求规范各类“军民融合”产业园、示范园、开发区、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启动建设的,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军民融合特色,突出示范效应,避免同质化、泡沫化。正在报批的,有关部门要把握好节奏,避免一哄而上。各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相关产业园、示范园、开发区、特色小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防止变形走样。[3] 《通知》要求坚持治理和引导并重,建立由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治理规范,加强政策解读,统一协调行动,形成工作合力。[4]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发展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

城乡一体化发展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

【摘要】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未来。城乡一体他的初级阶段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高级阶段是提高人的社会流动性,特别是为穷人进城和富人下乡提供了渠道,以便建立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目前中国城乡一体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重视解决标准问题、理论问题、方法问题和保障问题。“十三五”是中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他的重要时间窗口,建议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标准,推进市场决定、建立良好机制,改进政府作为、实行配套服务,加强制度保障、确保走向长远。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社会流动性社会结构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强调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提高人的社会流动性,是中国针对过去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建设投资发展不协调布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比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更高一个层次的社会要求,也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和长远发展秩序的问题。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尽管说得有点夸张,但问题确实严重。城乡一体化的短期目标是要实行问题导向,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化解“三农问题”,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相关的投资理财、就业创业、生活方式、教育医疗和社保关系等在城乡之间合理规范地自由选择和自由流动,特别是为穷人进城、富人下乡提供便利和激励,推进城乡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提高稀缺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社会福利总水平。在中国新阶段新形势新常态下,这项工作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未来。

城乡一体化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的简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但受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制约,中国城乡发展之间不协调、不开放、不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空间布局欠合理,城乡公共管理欠整合,城乡基础设施欠配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要素市场建设不统一,农业农村发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农业农村发展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之间平等交流分工合作不够,深刻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2010年开始,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已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上中等收入国家。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中国既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发展挑战。“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工作是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强和改善政府公共管理服务。经过五年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到2015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8亿人,人均GDP为4.94万元(约折7924现价美元),全国GDP为67.7万亿元,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为9.0%:40.5%:50.5%,城市化率56.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35.7万亿元,贷款余额99.3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为15.22万亿元,财政支出为17.58万亿元,粮食产量62144万吨,肉类产量8625万吨,禽蛋产量2999万吨,牛奶产量3755万吨,水产品产量6690万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其中城镇人均31195元,农村人均11422元。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逐步进入新常态,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与以前相比发生重大变化,对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保增长、防风险、惠民生、讲秩序、可持续提出了迫切要求,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而城乡一体化与这些内容都有重要关联。其一,城乡一体化事关中国稀缺资源配置的空间和范围,影响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平稳较快增长,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基本内容。推进城乡一体化意味着要拆除城乡之间人为制造的藩篱,包括有形障碍和无形壁垒,这将提高人的社会流动性,促进人的知识增长和资本积累,同时拓展城乡产业发展资源要素供给渠道,既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机会,也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机会。其二,城乡一体化事关中国不同部门之间有效需求创造,影响市场经济所存在的过剩问题的解决,是抓改革、保增长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所内合的最大矛盾是过剩,特别是相对于购买力不足和市场限制所带来的相对过剩。推进城乡一体化意味着要拓展消费市场,扩大消费群体规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既为城镇产品服务去库存流向广阔的农村提供可能,也为农村产品资源去库存进入城镇提供可能。现代城市是人口集聚和创造收入的中心,农民进城就业安居和市民化,可以激活城镇巨大的消费市场。现代农村的发展内容丰富,城市人下乡投资创业和享受田园生活,可以激活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改善提升农村生活设施和生产基础条件。其三,城乡一体化事关中国社会稳定和社会结构建设,影响市场经济的缺陷或不足的解决,是防风险、惠民生的必要内容。推进城乡一体化意味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去深入了解市场,深入了解社会,深入了解基层,调节经济周期,调控两极分化,可以减少经济波动和社会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其四,城乡一体化事关中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影响国际竞争力、气候变化和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是讲秩序、可持续的关键内容。经济越发达,效率越高,秩序就越重要。城乡一体化是发达国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解决气候变化及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是发达国家经济保持高效率运行所需要的一般秩序。中国要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等问题,建立适应经济高效率运行的良好秩序,都离不开城乡一体化。城市是人口、建筑、工业、交通、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环境污染的集中地。如果缺乏农村的有效参与和配合,气候变化和环境等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战略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工农城乡关系,在处理城乡发展关系上经历了城乡通开良性循环、以“大”农村促“小”城市发展、农村和城市顺次改革同步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城乡差别逐渐加剧、从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到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五个阶段。总体上,城乡一体化的提出既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始,由中央针对中国工农城乡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而逐步提出的。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的内容本身也有所变化,需要在理论上不断进行总结、提升和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拓展。

2002年到2008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处于萌芽阶段并包含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对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整,国家扩大对农村“多予”“少取”范围,加大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对“三农”财政投入政策做出具体规定并保证投入规模逐年扩大,逐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更加关注农村民生(参见专栏1)。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作为科学发展总要求的“五个统筹”之首。2004年,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两个倾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带有普遍性的倾向”。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把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指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专栏1 2002~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内容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的结构,增加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持,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繁荣小城镇经济。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中央1号文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2014年中央1号文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子少取放活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力实行脱贫攻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健全住房供应体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文件报告整理

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国多种城市形态、多样乡村、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各地城乡建设情况各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政府实力能力差异悬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复杂,必须统筹考虑,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近年来各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进展实际,有四个问题必须重视。

标准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工具性,首先要明确目标、建立标准,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具有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是工作考核的基本依据。自中国政府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的目标任务以来,迄今为止,已经明确的标准主要是“六个一体化”(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在实践中,主要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些标准是重要的,但还很不够。一是标准内容有缺陷,对人的因素考虑不足。城乡一体化是为人服务的,但在目前的标准中,只见物不见人或者难见人,难以在各项工作内容上进行取舍。二是标准内容不具体,在实践中落实考核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工作是搞好规划,让未来城乡发展的具体边界和框架科学合理和清晰可见,以此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但目前这一工作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很多规划基础不扎实,顶层设计不合理,基本内容不完善,特别是多数还不公开、不透明乃至限制发展的多而促进发展的不足。三是标准之间缺乏衔接配套,在实施中有内部冲突。推进城乡一体化涉及面广,各项工作内容很多,多数地区在发展优先顺序安排和统筹协调上缺乏明确界定。

理论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影响和制约因素很多,政府有重要职责,但也不全是政府的事。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不等于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新农村建设。新中国是现代国家,目前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在城乡发展上只能干有限的事并将这些事干好。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结合未来的发展目标,政府究竟应该干什么事、怎么干好,对这些事如何进行选择、排序、连接、组织、管理、监督和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需要完善和创新理论来指导政策实践和具体工作开展。但目前社会上对此研究重视还不够,特别是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在行动研究上不深不透,忽视了国家应在有限政府框架内解决这一最重要问题。在实践中,各有关部门单位各种思想认识观点主张很多、分歧很大,基本上都按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本人工作最有利的内容来思考和设计制定整个公共政策,组织安排政府各项工作,势必阻碍整个推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在发展目标定位上缺乏为人服务意识,在政府定位上求全责备;在实现途径设计上缺乏整体框架,在政策设计上很不完善;在工作布局安排上缺乏合理路线图,在工作安排上抓不住重点。

方法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隐合有假设条件的,采用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这项工作既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的转变,也涉及城乡关系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既涉及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涉及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调适。在政策设计上,要从全局、长远、战略、宏观、前瞻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政策的设计、执行和保障统筹起来考虑,将现实社会中的人作为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虑政策制定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作为条件尽可能显示在政策内容中,将政策作为一种限额交易合约,对政策运行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保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产生新问题。其核心思想是政府作为在边际上,要在政策中合理引入条件,明确列出各种条件,将政策具体化和边界化,实行合约治理,使政策执行富有效率,同时制度保障可靠有力。但在实践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主要以文件为主,在引入条件和分类管理的政策规定上很不完善。

保障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配置资源、加强保障,建立长效机制。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进展缓慢,在重要稀缺资源配置上保障不力。一是技术创新慢,发展资源稀缺。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发展模式和政策要求,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国家大力支持,都需要解决钱的问题、人的问题和地的问题等,这些发展资源都是稀缺的,国家在配置上两面为难。二是制度创新慢,稀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在发展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以及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目前中国这两个作用都还发挥不够。特别是国家对城乡资产及其相关土地和资源的产权的合理界定和保护不足,城乡统一市场建设滞后,农民难以搬迁进城,实现市民化,城市人难以下乡投资买房和享受生活,稀缺资源难以通过市场交易优化配置。同时,国家目前还缺乏房地产税、继承税、赠与税等基本制度,政策性投资管理平台建设不足,有效率的公共服务组织缺乏,对不同资产所有者和不同收入水平人员家庭依法依规进行合理利益调节方面存在不足等,也造成部分稀缺资源占用浪费或重新配置困难。

“十三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十三五”是中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间窗口。当前中国经济步入“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创新。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未来需要,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要求,在近年来工作基础上,以战略主动谋求发展先机,以规划完善统领发展全局,建立市场机制,改进政府作为,优化制度供给,确立坚定的决心、改革的精神、统筹的方法和长效的机制,力争在正确处理城乡关系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取得新成就。

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标准。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要围绕提高人的社会流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扶持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为穷人进城和富人下乡提供途径、扩大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空间和范围、促进发展动力拓展转换升级、缩小城乡区域劳动生产率和家庭收入生活水平的差距,长远谋划,推进城乡合理分工和有机连接,促进城乡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同时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低碳”城市和生态农业,完善和健全城乡发展规划,规划配置好土地和空间资源、规制和引导城乡健康发展,将各种相关规划制定完整并公开发布。要立足现有基础,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宏观与微观、政府和市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实行问题导向,明确到2020年工作的具体标准和相关衔接配套办法,寻求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取得重要突破的途径,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升级消费结构水平,扩大消费群体规模,拉动广阔消费市场,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添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平稳较快增长。

推进市场决定,建立良好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是市场交易。要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解决城乡发展资源都稀缺的体制矛盾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对稀缺资源在不同区域单位配置的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促进稀缺资源从相对富余单位向相对稀缺单位合理流动。推进理论创新,对中国城乡土地所有制,按照建立制度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入现代制度和经济学理论进行重新解释,对土地市场建设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进行全面深入考虑,建立城乡土地管理制度的内在一致性,探索引入土地所有权税费和土地特定用途补助,为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支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城乡资源要素供给渠道,促进低成本融资。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拆除城乡之间人为制造的藩篱(包括有形障碍和无形壁垒),促进多方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对排他性权利及其隐合责任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计量化、交易化,加强城乡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建立房地产税、继承税、赠与税等基本制度,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含用途管制、空间管制、指标交易和产权流转)、资金(含现金流、长期资金、投资项目)、人力资源(含从事三次产业、提供管理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等)等市场体系,立平台、去库存、补短板、拉链条、促分工、做交易、建合作,促进城乡要素之间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

改进政府作为,实行配套服务。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围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国家在有限政府框架内解决城乡发展的结构矛盾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在宏观和大局上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和“放活”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水平。合理界定、保护和明晰城乡资源环境产权,完善城乡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绿色采购、节能建筑规范、垃圾废物管理及回收利用等力度,加快建构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在微观和地区上尊重各地发展实际差异,探索多元城乡一体化模式。在微观上,加快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让农村行路畅通、用水方便、生产力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在地区上,推进城乡区域合纵连横、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城乡互动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要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需要,探索引入专业化组织,开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新型农村管理服务载体,发展政策性投资管理公司,建立农村劳动者及劳动贡献登记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投资交易所等,为农民进城和城市人下乡牵线搭桥、分散风险和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加强制度保障,确保走向长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长远保障是制度建设。要围绕讲秩序和可持续,让国家在有限政府框架内办事,在完善和创新公共管理服务上有所突破,从加强基本制度建设入手,科学合理地确定深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城镇土地国有制改革的方向,合理引入条件,明确界定和保护劳动者在制度中的产权,实行有保留、有取消、有修改相结合,建立内在逻辑一致的完整制度框架,激发各种劳动者在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上的生产积极性,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建立完善国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日常工作机制,组织在法律授权下开展改革试点和推进全面工作。深化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政府工作权力明确界定为有条件的权力,并公开这些条件,将政府工作职责明确界定为有限责任,并进行责任分解,推进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借鉴日本经验,制定和完善专门法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统筹推进国土综合开发,注重开发和地区综合发展,推动大型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综合环境,构建交流网络和多级分散国土框架,推进多种主体参与开发和地区合作,保障国土开发可持续发展。

下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工作启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工作启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能源局启动18项重大战略问题调研

    国家能源局启动18项重大战略问题调研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雄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启动能源重大战略问题调研工作。吴新雄强调,调研......

    我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27日,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的背景......

    杨松畅谈武汉发展与国家战略

    杨松畅谈武汉发展与国家战略 汉网 2010-02-26 08:45:42 稿件来源: 武汉晨报详情请看:http:///gb/content/2010-02/26/content_1110458.htm25日,杨松在研讨班会议上发言。记者......

    创新驱动,构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

    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创新驱动,构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 韩庆祥 2012年11月12日08:40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胡锦涛同志在......

    沙里淘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宗启动发展引擎

    沙里淘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宗启动发展引擎 位于我省南部的广宗县,由于古河道变迁,百里沙带纵贯南北,历史上就是一个地薄、民穷的地方。从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

    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探讨研究(5篇)

    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探讨研究 对于中医药,国人似乎有着复杂的情感:一边火热地看着各卫视的中医养生节目,有时还会被伪中医蒙骗;一边积极地寻求中医药治疗疾病,同时还担心中......

    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近日在广东视察时要求广东“立足新起......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 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协调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确保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国家知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