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畅谈武汉发展与国家战略

时间:2019-05-13 18:4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松畅谈武汉发展与国家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松畅谈武汉发展与国家战略》。

第一篇:杨松畅谈武汉发展与国家战略

杨松畅谈武汉发展与国家战略

汉网

2010-02-26 08:45:42 稿件来源:

武汉晨报

详情请看:http:///gb/content/2010-02/26/content_1110458.htm

25日,杨松在研讨班会议上发言。记者史伟 摄

汉网消息(记者朱凯)“一个城市和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兴

衰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发展战略演变的记录。”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在昨日武汉发展战略和规划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汉获得长足的发展是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倾斜,武汉发展不足是因为处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

他说,“审视历史,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跨越,都与积极承担国家战略、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密切相关。”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武汉要切实把握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刻内涵,立足发挥武汉城市特色和比较优势,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承接和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努力寻求武汉在新一轮国家战略中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机遇。

发展需要宏伟的目标,发展需要明确的指向。实现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提升城市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需要我们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突出自身核心优势,建立科学指标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武汉城市发展战略。

“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杨松用这句话勉励参会者。

》》》现实

头戴十几顶“金帽子”

杨松向与会者介绍说,现阶段,在武汉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持续增多,历史罕见——

从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到去年1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东湖高新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短短三年半时间,武汉接二连三地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充分体现了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几年,武汉承担国家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由参与者、重要承担者到主要承担者过程,地位一次比一次跃升,作用一次比一次显要。

最近,国务院相关部委迅速行动,陆续授予武汉各类试验区、示范区、试点市、产业基

地等“金帽子”达十几项之多,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即将明确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这些“金帽子”叠加在一起,形成累积效应,对于武汉承担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扶持推动作用。

》》》理由

要当“国家队急先锋”

新时期,武汉接连不断地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是世情、国情、市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需要武汉担任战略支点城市——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与湖北代表团座谈时指出,武汉是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和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经济总量长期占全省三分之一强,部分指标超过50%,在中部地区城市综合实力长期居首,具备担负起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的条件和实力。

其次,国家实施“两型社会”建设战略需要武汉作为示范城市——

沿海地区工业化先行一步,走过了粗放型发展阶段,被迫重蹈发达国家走“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武汉城市圈工业基础较好,工业化处于初、中级阶段,赋予这个区域“两型社会”建设使命,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可复制性,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广大中西部地区更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再次,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需要武汉作为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把全球带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美国提出把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作为科技的主攻方向,欧盟提出要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提出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我国则提出把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必须有一批国家队当急先锋。武汉东湖高新区是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具备担任国家队参与国际自主创新竞争的实力,这是国务院批准我们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根本理由。

》》》目标

完善城市发展战略

杨松说,实现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提升城市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需要我们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突出自身核心优势,建立科学指标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武汉城市发展战略。

他说,将地方发展战略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中考虑,是城市发展的最佳路径。只有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的城市发展战略,才能在城市战略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家资源的支撑和支持。近年来,武汉的发展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关注,武汉立于国家发展战略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在思考谋划武汉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和城市战略相统一的原则,深刻理解中央重大战略意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明确武汉发展路径、拓展武汉空间版图、提升武汉综合实力。

武汉的城市发展战略要突出发展方式转变、凸显武汉核心优势、注重目标梯次定位。要认真学习借鉴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以梯次定位谋划梯度发展的先进经验,坚持用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重新审视和谋划武汉发展战略,“跳出武汉谋划武汉”,致力打造立足中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全国重要中心城市,进一步凸显武汉在区域、全国和世界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

》》》优势

凸显武汉领先地位

杨松说,谋划武汉未来发展,必须志存高远,大手笔、大气魄、高起点谋划,发挥综合优势——

科教领先优势。武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59所、在校大学生110万人,两院院士53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8万人。在近三年50项原始创新成果中,国际领先的原始创新成果有22项,国际先进、国内首创的原始创新成果28项。

体制机制领先优势。国家赋予武汉先行先试权,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可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可先行先试,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可先行先试。

区位领先优势。武汉是全国“东靠西移,南北对流”总体战略的中心交汇点,是全国少有的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于一体的全国性交通通讯枢纽,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产业领先优势。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现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我们注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产业素质不断提升。

市场领先优势。从古代的“九省通衢”到近代的“货到汉口活”,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居于全国前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武汉的市场优势十分明显。

水资源领先优势。武汉两江交汇,湖泊众多,得水独厚,是我国少有的山水城市,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色。

杨松畅谈打造民生幸福之城

武昌江畔,春来绿柳,游人幸福相拥。记者苗剑

在昨日武汉发展战略和规划专题研讨班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畅谈要打造成民生幸福之城,指出,要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创新

——加快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人才特区”,并争取纳入全国人才计划,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人才和团队。落实人才政策,畅通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东湖高新区集聚。

——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建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地,鼓励全市各大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原创性成果的研发,尽快取得一批自主研发、瞄准前沿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

——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依托东湖高新区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具备技术领先优势、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市场潜力巨大的重点领域,争取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若干主导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形成技术、人才和产业化的领先优势。

——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开展股权激励、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完善创新创业财税政策、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创新试点工作。

产业

——加快建设高端制造业基地。抓好富士康、武钢三冷轧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建设,争取武钢三硅钢、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加快推进富士康二期、武船阳逻基地、80万吨乙烯、东风本田扩产、武锅、武重及武烟搬迁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

——着力打造高端服务业中心。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中心,着力打造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打造全国性商贸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向中心城区和开发区聚集。加快打造工程设计之

都。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加快建设光谷金融港、武汉华侨城、泛海CBD、世贸嘉年华、武汉博览中心、武商摩尔城、宜家销品茂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施“光城计划”。

示范区

——集中资源优势打造核心功能区。东湖高新区、武汉经济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东湖生态风景旅游区四大开发区要发挥第一梯队优势。加快推进武汉新区、王家墩商务区、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昌首义文化区、东湖商务中心、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等一批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和建设。

——突出先行先试建设特色示范区。加快青山区和东西湖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和阳逻等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东西湖区推进“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吴家山新城、泛金银湖生态新城、台商产业新城。加快推进汉南区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发挥花山和后官湖独特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推进生态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生态湿地公园与商务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江汉区王家墩商务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江夏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创建江岸区百步亭文明和谐社区,加快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东汉正街旧城改造、“六湖连通”、国际博览中心、东西湖柏泉新农村等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建设。

——推进建设新农村。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城建

——以文化的内涵优化城市空间。城市规划应充分挖掘弥足珍贵的资源禀赋,突出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滨江滨湖、山水园林的独特风貌,凸显楚风汉韵、高山流水、盘龙之城、首义之区的历史魅力,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震撼力和艺术感的都市建筑,精心雕琢山水风光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公共空间。

——以枢纽的理念强化城市功能。在“高铁时代”基础上,构筑“铁、水、公、空、管”综合交通体系。

——以效能的标准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加强供电、供气、给排水、通讯、防洪排涝、防震减灾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幸福感

——树立民生发展战略观。民生幸福城市必须树立民生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GDP是政绩,提升GNH(国民幸福指数)也是政绩,而且是更重要的政绩。要加强民生立法工作,通过立法促进民生幸福城市建设,确保民生幸福城市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要探索制定专门的民生幸福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进一步完善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

——系统推进民生工程。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

生和社会事业项目,系统推进各项民生工作。

——着力攻克民生难点。切实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致富能力,加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抓紧研究解决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困难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时增长,确保城乡弱势群体生活不断改善提高。

——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把维护社会事业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职责,加快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

详情请看:http:///gb/content/2010-02/26/content_1110458.htm

第二篇:【国家战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国家战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于2017年1月22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的组织机构,由习近平任主任,对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1]。

主要职责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1] 领导

主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办公室主任张高丽[2]历次会议第一次会议(201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于6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统合,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刘云山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张高丽就办公室筹建工作情况及会议审议文件作说明。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近期工作要点》和《省(区、市)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设置的意见》。[2]通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规范以“军民融合”名义开展有关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和军地各部门、各单位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站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高度,严格规范以“军民融合”名义开展的有关活动,务求实效,切实保障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顺利实施。[3] 《通知》针对当前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社会组织管理、中介服务市场秩序、网络媒体及新闻传播、展会论坛活动、离退休领导干部兼职、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以“军民融合”名义发行理财产品、设立投资基金等也提出了相关要求。[3] 《通知》要求加强军民融合领域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军民融合领域社会组织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单位双重管理。申请成立新的社会组织,名称中一般不得包含“军民融合”等字样。从严规范全国性军民融合社会组织的成立。各类军民融合领域社会组织,未经批准不得使用“部”“局”“委员会”“总公司”“研究院”等容易误解为国家、军队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字样,已经使用的应立即变更。社会组织宗旨和业务范围涉及军民融合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加强章程核准。社会组织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得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设立分支机构(专项基金)等。各地区、军地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管理,依法做好军民融合领域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3]《通知》要求规范军民融合中介服务等市场秩序。从事军民融合供需对接、科技孵化、政策咨询、管理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投融资以及“军工四证”办理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应依法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需要取得执业资格的,应当依法取得相关资格。严格规范含有“军民融合”字样的企业名称、商标管理,不得使用误导社会公众、有损公共利益和扰乱社会秩序的企业名称和商标。各类中介机构和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应当依法规范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得从事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的活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指定中介机构从事相关活动。各类组织举办与军民融合相关的商品展销会等活动,应当遵守有关规定。[3] 《通知》要求规范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闻传播行为。各“军民融合”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得使用“部”“局”“委员会”“总公司”“研究院”等类似国家、军队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官方网站、微博、官方公众号的名称;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防”“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字样。已经冠以上述字样的,应当立即更正,否则不得继续运营。全面清查核实“军民融合”类以及以发布军民融合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注册、许可或备案手续,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管理要求,依法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及“军民融合”有关信息,应当遵守《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3] 《通知》要求从严控制各类展会、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从严控制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社会组织举办的各类“军民融合”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展示会、展销会、订货会等活动。确需举办的,应当遵守党政机关境内举办展会活动有关管理办法,履行相关报批程序,规范操作。社会组织举办“军民融合”研讨会、论坛等活动,按照民政部印发的社会组织举办研讨会论坛活动有关管理办法执行。国家、军队各级工作人员和离退休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各类违规举办的研讨会、论坛、展会等活动;确需参加经军地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批准举办的研讨会、论坛、展会等活动,应履行相应参会报批手续。[3] 《通知》要求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兼职。离退休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直接或间接组建“军民融合”类社会组织等活动,应当遵守军地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军队社会团体管理、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经商办企业等有关文件规定。离退休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必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或备案,必须与本人原工作业务、专业特长直接相关。对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依照军地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并视情通报。[3] 《通知》要求规范各类“军民融合”产业园、示范园、开发区、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启动建设的,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军民融合特色,突出示范效应,避免同质化、泡沫化。正在报批的,有关部门要把握好节奏,避免一哄而上。各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相关产业园、示范园、开发区、特色小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防止变形走样。[3] 《通知》要求坚持治理和引导并重,建立由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治理规范,加强政策解读,统一协调行动,形成工作合力。[4]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发展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

城乡一体化发展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

【摘要】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未来。城乡一体他的初级阶段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高级阶段是提高人的社会流动性,特别是为穷人进城和富人下乡提供了渠道,以便建立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目前中国城乡一体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重视解决标准问题、理论问题、方法问题和保障问题。“十三五”是中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他的重要时间窗口,建议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标准,推进市场决定、建立良好机制,改进政府作为、实行配套服务,加强制度保障、确保走向长远。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社会流动性社会结构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强调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提高人的社会流动性,是中国针对过去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建设投资发展不协调布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比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更高一个层次的社会要求,也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和长远发展秩序的问题。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尽管说得有点夸张,但问题确实严重。城乡一体化的短期目标是要实行问题导向,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化解“三农问题”,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相关的投资理财、就业创业、生活方式、教育医疗和社保关系等在城乡之间合理规范地自由选择和自由流动,特别是为穷人进城、富人下乡提供便利和激励,推进城乡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提高稀缺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社会福利总水平。在中国新阶段新形势新常态下,这项工作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未来。

城乡一体化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的简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但受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制约,中国城乡发展之间不协调、不开放、不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空间布局欠合理,城乡公共管理欠整合,城乡基础设施欠配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要素市场建设不统一,农业农村发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农业农村发展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之间平等交流分工合作不够,深刻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2010年开始,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已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上中等收入国家。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中国既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发展挑战。“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工作是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强和改善政府公共管理服务。经过五年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到2015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8亿人,人均GDP为4.94万元(约折7924现价美元),全国GDP为67.7万亿元,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为9.0%:40.5%:50.5%,城市化率56.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35.7万亿元,贷款余额99.3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为15.22万亿元,财政支出为17.58万亿元,粮食产量62144万吨,肉类产量8625万吨,禽蛋产量2999万吨,牛奶产量3755万吨,水产品产量6690万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其中城镇人均31195元,农村人均11422元。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逐步进入新常态,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与以前相比发生重大变化,对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保增长、防风险、惠民生、讲秩序、可持续提出了迫切要求,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而城乡一体化与这些内容都有重要关联。其一,城乡一体化事关中国稀缺资源配置的空间和范围,影响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平稳较快增长,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基本内容。推进城乡一体化意味着要拆除城乡之间人为制造的藩篱,包括有形障碍和无形壁垒,这将提高人的社会流动性,促进人的知识增长和资本积累,同时拓展城乡产业发展资源要素供给渠道,既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机会,也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机会。其二,城乡一体化事关中国不同部门之间有效需求创造,影响市场经济所存在的过剩问题的解决,是抓改革、保增长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所内合的最大矛盾是过剩,特别是相对于购买力不足和市场限制所带来的相对过剩。推进城乡一体化意味着要拓展消费市场,扩大消费群体规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既为城镇产品服务去库存流向广阔的农村提供可能,也为农村产品资源去库存进入城镇提供可能。现代城市是人口集聚和创造收入的中心,农民进城就业安居和市民化,可以激活城镇巨大的消费市场。现代农村的发展内容丰富,城市人下乡投资创业和享受田园生活,可以激活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改善提升农村生活设施和生产基础条件。其三,城乡一体化事关中国社会稳定和社会结构建设,影响市场经济的缺陷或不足的解决,是防风险、惠民生的必要内容。推进城乡一体化意味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去深入了解市场,深入了解社会,深入了解基层,调节经济周期,调控两极分化,可以减少经济波动和社会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其四,城乡一体化事关中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影响国际竞争力、气候变化和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是讲秩序、可持续的关键内容。经济越发达,效率越高,秩序就越重要。城乡一体化是发达国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解决气候变化及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是发达国家经济保持高效率运行所需要的一般秩序。中国要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等问题,建立适应经济高效率运行的良好秩序,都离不开城乡一体化。城市是人口、建筑、工业、交通、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环境污染的集中地。如果缺乏农村的有效参与和配合,气候变化和环境等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战略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工农城乡关系,在处理城乡发展关系上经历了城乡通开良性循环、以“大”农村促“小”城市发展、农村和城市顺次改革同步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城乡差别逐渐加剧、从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到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五个阶段。总体上,城乡一体化的提出既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始,由中央针对中国工农城乡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而逐步提出的。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的内容本身也有所变化,需要在理论上不断进行总结、提升和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拓展。

2002年到2008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处于萌芽阶段并包含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对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整,国家扩大对农村“多予”“少取”范围,加大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对“三农”财政投入政策做出具体规定并保证投入规模逐年扩大,逐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更加关注农村民生(参见专栏1)。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作为科学发展总要求的“五个统筹”之首。2004年,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两个倾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带有普遍性的倾向”。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把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指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专栏1 2002~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内容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的结构,增加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持,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繁荣小城镇经济。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中央1号文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2014年中央1号文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子少取放活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力实行脱贫攻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健全住房供应体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文件报告整理

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国多种城市形态、多样乡村、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各地城乡建设情况各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政府实力能力差异悬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复杂,必须统筹考虑,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近年来各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进展实际,有四个问题必须重视。

标准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工具性,首先要明确目标、建立标准,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具有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是工作考核的基本依据。自中国政府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的目标任务以来,迄今为止,已经明确的标准主要是“六个一体化”(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在实践中,主要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些标准是重要的,但还很不够。一是标准内容有缺陷,对人的因素考虑不足。城乡一体化是为人服务的,但在目前的标准中,只见物不见人或者难见人,难以在各项工作内容上进行取舍。二是标准内容不具体,在实践中落实考核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工作是搞好规划,让未来城乡发展的具体边界和框架科学合理和清晰可见,以此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但目前这一工作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很多规划基础不扎实,顶层设计不合理,基本内容不完善,特别是多数还不公开、不透明乃至限制发展的多而促进发展的不足。三是标准之间缺乏衔接配套,在实施中有内部冲突。推进城乡一体化涉及面广,各项工作内容很多,多数地区在发展优先顺序安排和统筹协调上缺乏明确界定。

理论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影响和制约因素很多,政府有重要职责,但也不全是政府的事。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不等于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新农村建设。新中国是现代国家,目前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在城乡发展上只能干有限的事并将这些事干好。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结合未来的发展目标,政府究竟应该干什么事、怎么干好,对这些事如何进行选择、排序、连接、组织、管理、监督和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需要完善和创新理论来指导政策实践和具体工作开展。但目前社会上对此研究重视还不够,特别是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在行动研究上不深不透,忽视了国家应在有限政府框架内解决这一最重要问题。在实践中,各有关部门单位各种思想认识观点主张很多、分歧很大,基本上都按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本人工作最有利的内容来思考和设计制定整个公共政策,组织安排政府各项工作,势必阻碍整个推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在发展目标定位上缺乏为人服务意识,在政府定位上求全责备;在实现途径设计上缺乏整体框架,在政策设计上很不完善;在工作布局安排上缺乏合理路线图,在工作安排上抓不住重点。

方法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隐合有假设条件的,采用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这项工作既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的转变,也涉及城乡关系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既涉及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涉及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调适。在政策设计上,要从全局、长远、战略、宏观、前瞻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政策的设计、执行和保障统筹起来考虑,将现实社会中的人作为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虑政策制定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作为条件尽可能显示在政策内容中,将政策作为一种限额交易合约,对政策运行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保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产生新问题。其核心思想是政府作为在边际上,要在政策中合理引入条件,明确列出各种条件,将政策具体化和边界化,实行合约治理,使政策执行富有效率,同时制度保障可靠有力。但在实践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主要以文件为主,在引入条件和分类管理的政策规定上很不完善。

保障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配置资源、加强保障,建立长效机制。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进展缓慢,在重要稀缺资源配置上保障不力。一是技术创新慢,发展资源稀缺。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发展模式和政策要求,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国家大力支持,都需要解决钱的问题、人的问题和地的问题等,这些发展资源都是稀缺的,国家在配置上两面为难。二是制度创新慢,稀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在发展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以及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目前中国这两个作用都还发挥不够。特别是国家对城乡资产及其相关土地和资源的产权的合理界定和保护不足,城乡统一市场建设滞后,农民难以搬迁进城,实现市民化,城市人难以下乡投资买房和享受生活,稀缺资源难以通过市场交易优化配置。同时,国家目前还缺乏房地产税、继承税、赠与税等基本制度,政策性投资管理平台建设不足,有效率的公共服务组织缺乏,对不同资产所有者和不同收入水平人员家庭依法依规进行合理利益调节方面存在不足等,也造成部分稀缺资源占用浪费或重新配置困难。

“十三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十三五”是中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间窗口。当前中国经济步入“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创新。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未来需要,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要求,在近年来工作基础上,以战略主动谋求发展先机,以规划完善统领发展全局,建立市场机制,改进政府作为,优化制度供给,确立坚定的决心、改革的精神、统筹的方法和长效的机制,力争在正确处理城乡关系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取得新成就。

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标准。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要围绕提高人的社会流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扶持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为穷人进城和富人下乡提供途径、扩大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空间和范围、促进发展动力拓展转换升级、缩小城乡区域劳动生产率和家庭收入生活水平的差距,长远谋划,推进城乡合理分工和有机连接,促进城乡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同时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低碳”城市和生态农业,完善和健全城乡发展规划,规划配置好土地和空间资源、规制和引导城乡健康发展,将各种相关规划制定完整并公开发布。要立足现有基础,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宏观与微观、政府和市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实行问题导向,明确到2020年工作的具体标准和相关衔接配套办法,寻求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取得重要突破的途径,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升级消费结构水平,扩大消费群体规模,拉动广阔消费市场,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添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平稳较快增长。

推进市场决定,建立良好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是市场交易。要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解决城乡发展资源都稀缺的体制矛盾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对稀缺资源在不同区域单位配置的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促进稀缺资源从相对富余单位向相对稀缺单位合理流动。推进理论创新,对中国城乡土地所有制,按照建立制度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入现代制度和经济学理论进行重新解释,对土地市场建设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进行全面深入考虑,建立城乡土地管理制度的内在一致性,探索引入土地所有权税费和土地特定用途补助,为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支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城乡资源要素供给渠道,促进低成本融资。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拆除城乡之间人为制造的藩篱(包括有形障碍和无形壁垒),促进多方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对排他性权利及其隐合责任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计量化、交易化,加强城乡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建立房地产税、继承税、赠与税等基本制度,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含用途管制、空间管制、指标交易和产权流转)、资金(含现金流、长期资金、投资项目)、人力资源(含从事三次产业、提供管理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等)等市场体系,立平台、去库存、补短板、拉链条、促分工、做交易、建合作,促进城乡要素之间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

改进政府作为,实行配套服务。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围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国家在有限政府框架内解决城乡发展的结构矛盾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在宏观和大局上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和“放活”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水平。合理界定、保护和明晰城乡资源环境产权,完善城乡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绿色采购、节能建筑规范、垃圾废物管理及回收利用等力度,加快建构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在微观和地区上尊重各地发展实际差异,探索多元城乡一体化模式。在微观上,加快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让农村行路畅通、用水方便、生产力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在地区上,推进城乡区域合纵连横、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城乡互动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要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需要,探索引入专业化组织,开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新型农村管理服务载体,发展政策性投资管理公司,建立农村劳动者及劳动贡献登记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投资交易所等,为农民进城和城市人下乡牵线搭桥、分散风险和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加强制度保障,确保走向长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长远保障是制度建设。要围绕讲秩序和可持续,让国家在有限政府框架内办事,在完善和创新公共管理服务上有所突破,从加强基本制度建设入手,科学合理地确定深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城镇土地国有制改革的方向,合理引入条件,明确界定和保护劳动者在制度中的产权,实行有保留、有取消、有修改相结合,建立内在逻辑一致的完整制度框架,激发各种劳动者在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上的生产积极性,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建立完善国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日常工作机制,组织在法律授权下开展改革试点和推进全面工作。深化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政府工作权力明确界定为有条件的权力,并公开这些条件,将政府工作职责明确界定为有限责任,并进行责任分解,推进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借鉴日本经验,制定和完善专门法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统筹推进国土综合开发,注重开发和地区综合发展,推动大型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综合环境,构建交流网络和多级分散国土框架,推进多种主体参与开发和地区合作,保障国土开发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能源安全

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能源安全

摘要:在国家安全战略中能源安全问题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其实质就是为了保证美国的国家能源安全,进而保证美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确定了我国未来的国家战略走向,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我们应充分认清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能源合作的方法路径,不断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能源安全;

一、我国能源安全现如今面临的严峻形势

作为石油大学学子,对于我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石油方面,都应该比较清楚,现如今,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国家能源进口通道对海洋过度依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与日俱增,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1、我国能源情况现状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煤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统计表明,到2000 年底,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为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沿海海域246亿吨;最终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天然气的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已探明量仅占世界的1.2%,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m3,可采68年。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按国际通用口径,预计可采储量7-10万亿m3,可采95年。我国的天然气陆上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海上资源集中在南海和东海。

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在石油净进口状态,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虽然专家对油气资源供需前景预测有所差别,但总的趋势一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率7.2%,石油消费年增长5%~6%,产量年增长1% ~2%;天然气消费增长略高一点,增长率7%~8%。

我国沉积盆地广阔,适宜于进符油气勘探的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约670万km2,其中陆上面520万km2,近海大陆架面积150万km2。在这些盆地中,既有发育在古生代稳定地台上的海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50万km2,又有中新生代陆相断-坳陷沉积盆地,二者常形成叠合-复合沉积盆地。从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来看,靳生界的石油占石油总储量的44.3%,中生界44.7%,古生界占8%,前古生界占3%。新生界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3.7%,中生界占20.3%,古生异占41.6%,前古生界占4.4%。由此可知,中新生界共占油、气储量的89%和54%,其产层以白墨系和第三系为主,三叠系、侏罗系次之。因此,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的生油和储油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油气地质的一大特色。后备可采储量不足,供需缺口大。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难度大,导致中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开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

所以说,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务院已经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必须寻找新的能源通道,建立多样化的能源供给线,增强国家的抗击风险能力。

2.世界能源大国**依旧存在,能源供给面临众多变数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

我国能源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和非洲等地30多个国家以及俄罗斯,其中60%以上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多数国力弱小,国内政治宗教冲突严重,受西方国家影响较深,政局表现出极大的非自主性。2010年底“茉莉花革命”爆发至今,受政治体制、经济危机、地缘政治、宗教矛盾等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出现了持续动荡,近20个国家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从当前情况看,这一地区局势虽有所缓和,但下一步走向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各种政治、宗教和部落势力之间的角力仍将此起彼伏,美欧等外部势力将继续通过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式在该地区发挥影响力。在我国对这一地区油气资源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其未来局势的不确定性,将使我国与其油气合作的政治环境更加复杂,使我国能源供给安全继续面临着诸多变数和一系列严峻挑战。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是中东北非局势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心一意谋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才能才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3.能源进口通道单一,运输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我国能源进口的运输方式比较单一,虽已建立了中俄、中亚、中缅三个方向的陆路能源进口通道,但按设计输送能力计算每年通过陆路管道输送进入我国的石油总量仅为5700万吨,其中最高的中缅油气管道2200万吨,而中哈、中俄原油管道则仅为2000万吨和1500万吨①。2013年通过陆路管道输送天然气总量仅为280亿立方米②。按照2013年我国石油2.89亿吨、天然气530亿立方米的进口总量计算③,仅占石油进口总量的19.7%、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2.8%。同时,由于我国能源海外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没有直通的陆路油气管线,所以60%以上的油气进口仍主要依靠海运。而海运油气中80%以上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航道,线路十分单一。当前,我国能源海运沿线多个国家与西方大国冲突加剧,其国内政局不稳、暴力恐怖事件多发。尤其是马六甲海峡、亚丁湾及其附近海域海盗猖獗,全球三分之二的海盗袭击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区域,能源运输极有可能由于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军事干预、恐怖袭击、政治对立和经济要挟等因素被切断。加之,这些航线还处于美国、印度海军的威慑之下,一旦中美、中印之间发生政治军事冲突,有可能通过切断我海上运输通道予以对抗,从而威胁我国能源安全。因此,我国能源进口对海洋通道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对马六甲航道的过度依赖,使我国能源运输安全面临极大风险。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从能源供给来源、进口途径和合作深度、广度等多个方面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出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可以实现我国能源供给来源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区域,涵盖了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等油气较为富集国家和地区。根据BP2014年的统计,中东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47.9%和43.2%,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5.5%和16.8%,非洲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7.7%和7.6%,中亚里海沿岸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7.8%和28.5%④。我国过去能源的来源区域过于集中,能源进口的50%以上来自于政治局势较为动荡的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较好地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使我国能源进口来源更为广泛、风险更为分散,有效避免对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实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极大提高我国的能源进口安全。

利于实现我国能源进口途径的多样化我国能源进口通道和运输方式单一,能源进口过度依靠海运,进口通道中的“马六甲困局”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国家能源安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东南亚国家与我南海相邻,海上运输距离较短,可选航道多,且运输路线无海峡;俄罗斯和中亚诸国与我国西部、北部接壤,公路、铁路连通,尤其中亚里海沿岸、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油气资源富足,地理位置邻近,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优势。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区的能源合作,建设多线并行的陆路油气管道和海上运输通道,从而打通我“南下”东南亚海上能源运输通道,构筑“北上”俄罗斯和“西进”中亚的陆路能源进口通道,甚至可以通过逐步连通中亚、南亚国家油气管网,最终实现我与中东地区的陆路油气管网连接,从而通过陆路管道获取中东油气资源,减少我对海运尤其是马六甲航道的依赖,实现我国能源进口途径的多样化。

益于实现我国能源合作的多边化,长期以来,我国与能源供给国的合作多数仅局限于就能源合作谈能源合作,是点对点、一对一的纵向能源合作模式,而与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大国则在能源问题上竞争多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则以双边及大小多边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通过推动开发投资、商品贸易、能源合作、人文交流等多项合作,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目标。这种通过经贸、人文、能源等互为支撑、相互关联、互为依赖的合作有助于从深度、广度、程度等多个维度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的多边化以及与亚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合作的多边化,为确保我能源合作持续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三、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主要路径选择

在“一带一路”构想提供的战略支撑和机制保障下,我们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能源安全和能源合作重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针对俄罗斯政治形势,借势用力抓住合作新契机。

当前,俄罗斯面临着复杂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首先是近年来美国在非常规能源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对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大国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2009年以来随着页岩气产量不断提升,美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并开始加大对欧洲和亚太地区天然气出口。其次是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升级,因克里米亚问题导致的美国、欧盟等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在诸多领域采取较为苛刻的相互制裁手段。再次是当前全球能源供求形势和价格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油价进入下行通道并大幅下跌,对俄罗斯能源经济造成了重创。在此形势下,俄罗斯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合作势必受到影响,进而使俄在能源供求上面临外部市场环境恶化、国内产能提升后劲不足的双重挑战。过去,中俄能源虽有良好、广泛的合作基础,但由于俄罗斯对中国的猜疑与防范,使得中俄能源合作在深度、广度上受到多重阻力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前俄罗斯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困境,我国应抓住这一能源战略机遇期,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为契机,将俄罗斯作为我能源合作的重点方向,借势用力加大与其能源合作力度。

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构建中亚能源合作新重心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是世界公认的能源供应基地,尤其是里海沿岸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近年来,我国先后修建了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持续增强,尤其是在天然气领域,我国进口的天然气50%以上都来自中亚国家。但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利,特别是因地处亚洲腹地,缺乏将油气运往国际市场的海上通道,所以在经济发展和能源出口等问题上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时,不能只单向考虑我国的能源进口需求,而应发挥经济与地缘政治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我国在工业、农业、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贸、科技、文化合作,拉动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应发挥我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陆路边境线长、内陆地区油气管网完善和沿海省份出海口众多的地缘优势,积极运作为中亚国家提供油气东出太平洋的合作项目,帮助中亚各国实现能源出口,以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带动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中亚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对我国能源供给意义重大,因此应将其作为能源合作的新重点,加大与其合作力度,提高其能源进口比重。积极稳妥介入中东北非,寻求能源合作新突破中东北非地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是世界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中能源合作应重点关注的区域。过去,我国在这一地区的能源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一些成绩,尤其是在与沙特阿拉伯等相对较为稳定国家的能源合作上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与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国的能源合作却因这些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当前,美国因战略重心东移和本国非常规能源产量猛增,对这一区域的控制力有所减弱,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应利用美国减少对中东北非地区能源依赖和其在该地区战略收缩的契机,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相对稳定国家的能源合作,而对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机会与危机并存的国家,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风险评估后,伺机稳妥分批加强能源合作,以寻求新的突破。

适时推进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开辟能源进口新通道当前,我国已建立了中俄、中亚、中缅三条陆路能源进口通道,而作为我国在印度洋方向唯一陆路能源进口通道的中缅油气管道虽已建成投产,但因缅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在未来运行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变数。为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应在印度洋方向考虑开辟新的出海口,适时再建设一条新的能源进口通道。鉴于我国与巴基斯坦具有最友好的“全天候”全面伙伴关系,我国在其俾路支省投资建设的瓜达尔港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阿拉伯海北部、扼波斯湾出口,紧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产油大国,有便利的航线通往阿拉伯半岛、北非等地,且我国已获得该港经营权,并于2013年7月与巴方正式达成在瓜达尔港与新疆喀什之间以修建铁路、公路等运输通道的形式,建立一条“中巴经济走廊”。在此背景下,规划建设中巴油气管道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因此,适时推进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开辟印度洋方向能源进口新通道,将大大缩短我油气进口的海运距离,大幅降低我对马六甲航道的依赖,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依靠传统友好关系,稳固建立东非能源新支点,我国海上“一带一路”战略最远端的东非地区,近年来已成为中东非洲地区乃至世界油气资源储量增长的热点地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的海岸区域蕴藏着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与北非和西非地区相比,由于对东非地区油气勘探不足,勘探强度较低,因而东非油气资源产量未来将具有较大增长空间。东非的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家与我国有着良好的传统友好关系。同时,这些国家政局较苏丹等国家稳定,且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濒临印度洋的沿海地区,便于通过海上进行运输。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应考虑在这一具有巨大潜能的能源富集区建立我国未来能源供给的新支点,做到早谋划、早进入,实现早突破。避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能源问题而带来一系列影响国家战略的问题发生。

第五篇:行业专家畅谈汽车轻量化发展_访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讲解

行业专家畅谈汽车轻量化发展 ——访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 2012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研讨会于2012年9月 1011日在北京召开。《汽车工艺与材料》杂志社 作为本届研讨会的协办单位之一,特约汽车轻量化联 盟专家委主任陈一龙先生、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 司原副总工程师柏建仁先生、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 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马鸣图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 学院苑世剑院长、刘刚教授和吉林大学汽车学院王登 峰教授就我国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及相关技术问题 进行了访谈。

AT&M记者:谈谈您对电动汽车轻量化问题的 看法。

陈一龙: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受 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亦将其纳入战略新 兴产业,发布了鼓励电动汽车产销的政策,并作出产 业化的规划,这无疑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然 而,产业化的电动汽车与轻量化的关系问题却一直没 有受到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值得认真探讨。

2011年第4期《中国汽车参考》刊登了 “德国 国家电动汽车平台报告” ,介绍了德国国家电动汽 车平台灯塔项目的内容。显然,德国把电动汽车的轻 量化列为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之一。2011年的奥 迪A3e-tron纯电动汽车自重1 592 kg,只比125 kW的奥迪A3sportback2.0 TDI quattrro 略重,在达到这 种轻量化水平下,仍在轻量化上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单 列重大项目进行研究与开发,值得深思。据“报告” 所说,轻型车身立项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平衡电池引 起的质量增加。其作用定位是,使德国电动汽车和 国际竞争对手在技术上平起平坐,更可能使德国在电 动汽车技术上获得领先优势。这句“和国际竞争对手 在技术上平起平坐”是我们必须考虑的。解析一下就 是,没有一定轻量化水平的电动汽车是没有市场竞争 力的,是不可能实现产业化的,只能做示范用。在这种认识下,我们看一看国内电动汽车的质量 控制情况。目前国内自主品牌电动汽车的质量变化, 与同类对标燃油汽车相比,增重均在30%以上;而 合资品牌的增重在6%16%,不要与国外“略微增 重”(5%相比,已是大大落后了。如果再考虑碰 撞安全性,国外电动汽车均达到欧洲NCAP五星碰撞 标准,自主品牌电动汽车能得几个星呢?

由此看出,电动汽车的轻量化问题必须敲起警钟 了。其实张小虞先生2010年就讲过,轻量化问题已 经成了横亘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的鸿沟和大课题。其含义有三:一是受电池水平影响,电动汽车更需要 轻量化;二是没有相当轻量化水平的电动汽车由于缺 乏竞争力,不可能实现产业化;三是电池、电机、电 控系统的成本居高难下,国家已拿出巨额资金补贴电 动汽车的销售,电动汽车轻量化面临成本控制的巨大 压力。无论如何,电动汽车应当是具有相当轻量化水 本刊记者 纪维萍

平的汽车,而不是单纯靠电池驱动的汽车,它们应当 有轻量化的定位,达不到定位的电动汽车应当暂停开 发和补贴,否则是对资源的浪费(不可能实现产业 化。人们应当知道,汽车轻量化技术是共性基础应 用技术,是各种汽车不可绕开的技术。

总之,电动汽车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是汽车工 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但实现电动汽车的轻量化又面临 巨大的挑战。因此,电动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问题理 应受到行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AT&M记者:请您预测一下未来汽车车身的主体 材料。

柏建仁: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先看一下目前应用 现状及各种材料的优势与劣势。车身轻量化途径包括 车身设计、材料技术与制造技术三个方面。从材料技 术而言,车身应用的材料有钢铁、铝合金、镁合金及 树脂基复合材料。依据车身应用的材料构成,将车身 分类为钢车身、以钢为主多种材料混合车身、铝车身 及复合材料车身。选择材料与相关的制造技术取决于 车的技术目标及成本结构。目前,市场上有多种车身 概念。

钢车身:通过应用更多的高强度钢及先进制造 技术减重,与软钢相比高强度钢一般减重10% 25%。应用高强度钢及先进制造技术,可提高燃油 经济性,提高被动安全性。与其他材料相比,钢的 价格也较低。典型例子为大众汽车的Passat CC , 高强度钢应用比例为 81%,其中超高强度钢应用比 例为29%。

多种材料混合车身:车身材料以钢为主,其次是 铝合金、复合材料及镁合金。多种材料混合车身充分 挖掘了各种材料的潜力,如铝保险杠梁改善了低速碰 撞性能,铝发动机罩改善了行人保护性能。典型例子 是大众汽车Bentley Continental GTC ,发动机罩及 门防撞梁用铝合金,行李箱盖外板用热固性复合材料 SMC,行李箱盖内板用镁合金。

铝车身:铝密度小,铝零件与钢件相比减重可 达50%以上。如果对零件简单地以铝代钢,减重可达 40%50% ,比以变强度钢代替普通软钢减重更多。但由于铝材价格高,铝车身一般用于高级轿车,目前 新能源汽车应用铝车身也是一种趋势。铝车身包含全 铝车身及以铝为主的车身。典型例子是Audi R8用铝 100%,Audi TT用铝69%。在用铝很多的车身中,也 发挥其他材料改善车身性能的优势。如Audi A8用铝比 例 92% ,部分采用了钢板,如侧面碰撞的关键零件 ——B柱使用钢板。

复合材料车身:以复合材料为主的车身。复合材 料也是轻质材料,减重效果明显。典型例子是丰田汽 车Lexus LFA车型,应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41.3%、SMC13.7%、铝40.4%。

在欧洲车身会议文献中,自2006年至2011年发 布了72个车身,其中有32个钢车身、30个以钢为主 多种材料混合车身、8个铝车身及2个复合材料车身。从上述可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钢作为车身主 体材料的地位会继续保持;多种材料混合车身是发展 趋势,钢的用量会逐渐减少;高价格车、新能源车车 身应用铝、复合材料等材料也是发展趋势。

AT&M记者:谈谈您对高强度钢应用现状的看法。柏建仁: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开始应用高 强度钢,初始目的是提高燃油经济性。伴随着汽车工 业发展,环保及安全日益重要,高强度钢应用也越 来越多。以日本轿车车身高强度钢板应用比例进展说 明:1980年为8.7%、1992年为23.3%、2000年左右 为40%、2002年达到50%。高强度钢应用进展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车身设计理念变化、应用比例 增加、钢的强度提高、零件制造技术发展。最近几年 国外开发的新车,乘用车车身高强度钢应用比例平均 约为60%,多的达到80%以上。第一代先进高强度 钢应用比

例增加,应用比例高的大约为20%。热成形 钢抗拉强度达到1 500 MPa、1 800 MPa。

2007年,成立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时 候,对自主品牌车作过调查,高强度钢应用比例平均为25%,AHSS、UHSS应用少。这几年变化很 大,新开发车高强度钢应用比例超过45%,高的达到

60%,AHSS、UHSS 应用比例增加。

建议把轻量化纳入设计规范,同时注重安全性, 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AT&M记者:请您谈谈辊压成形技术的应用现状 与发展。

柏建仁:辊压成形技术是一个很老的技术,说它 老,应用了很多年,但一直是等截面辊压。它又是一 个很新的技术,说它新,最近几年开发了变截面三维 辊压技术。其技术优势: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模具磨损低;即使材料为高强度钢, 成形后零件回弹较小;能成形复杂的截面形状,比普 通弯曲成形有更小的圆角半径;柔性,适合同系列车 型开发(零件只是长度、厚度变化;材料抗拉强度 超过1 200 MPa时,冷成形无能为力。制造的主要零 件有门窗框、保险杠梁、门槛、门防撞梁、顶盖横梁 等。欧洲汽车公司辊压零件与车身质量比约为5%, 预计将来可达到20%。最近几年开发了变截面三维 辊压技术。变截面零件合理设计型材的几何断面,提 高承载能力,减轻零件质量。瑞典ORTIC公司、德国 DATA M公司开发了第三代3D柔性辊压成形设备。一 汽与北方工大合作,正在研制3D柔性辊压生产线。应用的钢种主要为高屈服强度双相钢及马氏体钢。瑞 典SSAB公司开发了辊压成形用钢。

AT&M记者:材料轻量化与结构轻量化都属于汽 车轻量化技术,如何看待二者的辩证关系?

马鸣图: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我想还是从轻量化 的途径谈起。汽车轻量化首先从轻量化的概念开始, 然后通过优化设计取得轻量化的效果,再通过合理选 取高强度轻量化的材料取得轻量化的效果。要合理应 用高强度轻量化的材料,就必需应用先进的成形工 艺,从而取得轻量化的效果。因此,汽车轻量化是多 种专业优势的集成,多种材料优势的集成,多种先进 的加工成形工艺优势的集成。正如问题中所说,材料 轻量化和结构轻量化确实都是属于汽车轻量化技术, 二者是紧密相关的,为进行优化的结构轻量化设计, 就必需深刻理解高强度轻量化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后的 轻量化效果,也就是在轻量化结构设计中,需要有轻 量化材料的数据库进行支撑,这样才能满足轻量化材 料应用时得到预期的轻量化效果。轻量化的结构是一 个零部件的概念,对某些汽车零部件仅依据某些轻量 化材料的性能尚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轻量化优化后的 零部件的功能。这里应该强调的一个概念是材料的性 能和零部件的功能既有关联又有不同。从材料到零部 件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这些加工过程中有的可能提 升性能,有的可能降低性能,所以一定要具体分析。例如,采用双相钢DP600做冲压件,这类双相钢屈服 强度比较低,但加工硬化速率很高,应变硬化+烘烤 硬化可使初始屈服强度增加120160 MPa,如以初 始屈服强度来预测零部件的功能,就不能确切表征成 形后零件的真实功能。所以,在用材料性能预测零部 件功能时,一定要了解材料本身的加工特性和加工后 材料性能的变化。

AT&M记者:国内汽车未大量推广应用轧制铝合 金是什么原因?谈谈您的看法。

马鸣图:在变形铝合金中,有挤压铝合金、轧 制铝合金板材。轧制铝合金板材主要用于汽车的冲压 件。用铝合金板材做汽车冲压件,首先是可以减重, 如用铝合金板材代替钢板,可使发动机罩盖总成减重 40%50%;铝合金导热性好,有利于发动机舱的 散热。另外,用铝合金板材制作的发动机罩盖,还有 利于改善碰撞后对行人的伤害,有利于碰撞对行人法 规的实施,但是铝合金板材做汽车冲压件,需要解决 抗时效稳定性、烘烤硬化性、成形性、翻边延性、油 漆的兼容性、抗凹性等相互矛盾性能的合理匹配。AT&M记者:请您谈谈硼钢材料热冲压成形技术 在中国未来汽车业中的应用前景,在乘用车不同级别 车型中的应用零件种类。

马鸣图:热冲压成形技术最早于1970年在瑞典 首先开发成功。其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把零件做得更 强、更轻。人们对汽车轻量化一直关注的问题是轻量 化能不能保证汽车的安全性。汽车轻量化是多种技术 优势的集成,其中热冲压成形技术就是使汽车零件更

强从而保证汽车的安全性,而又能够同时实现轻量化 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将零件加热到900 ℃以上,进行 奥氏体化,然后迅速移到冲压机的模子上进行冲压, 使零件在热状态下进行成形。不仅大大降低了成形 力,而且使复杂的零件能够一次成形。高温改善了板 材的成形性,在冲压成形的同时,在模子中以大于钢 材淬火时冷却速度的冷速进行冷却,从而使零件在保 压状态下进行淬火,得到全板条马氏体组织,极大地 提升了零件的强度。以目前应用广泛的22MnB5钢种 为例,这种钢种通过热成形后得到的汽车安全件其抗 拉强度可以超过1 500 MPa,有效地提升了在汽车轻 量化前提下汽车的安全性,取得了汽车零件轻量化、高强化和碰撞安全性的综合效果,因此热冲压成形是 一种有前景的先进成形工艺。正因如此,自1970年 以来,热冲压成形工艺发展很快,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50条生产线,中国已投产和在建的也有10多条。热冲压成形零件在乘用车上有广泛的应用,其典 型零件有前、后保险杠,左、右A柱,左、右门B柱, 门内防撞杆,背顶横梁,中通道,左、右门槛等。最近有资料报道,VOLVO一些车型上,热冲压成形零 件用量已超过15%,新设计的车型将近20%;意大利 的Fiat一些车型上热冲压成形零件用量已超过25%;中国一些新开发的车型上特别是合资品牌,也开始应 用热冲压成形零件。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家看到这个 商机,对这一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纷纷投资建 厂,有的设备全套引进。但是在引进中,国外不可能 给我们关键技术,因此还难以发挥引进设备的效益。更由于一些企业未掌握这一核心技术,导致设备的选 型、制作、工艺参量的制定产生诸多失误,投资不能 发挥效益,带来不少损失。从原理上看,热冲压成形 并不神秘,但是确实有诸多的核心技术和企业生产的 专有技术,这些技术不掌握,盲目投资,必然会带来 一些损失。因此,应该采用产、学、研、用的模式, 踏踏实实做些热冲压成形技术相关设备 的研发和技术 的开发,以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冲压成形 设备生产线和专用技术,不要一哄而起,否则要么会 出现盲目引进,要么会给企业带来投资损失。目前, 该项目已经获得科技部的支持。中汽院、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永吉吉集团在科技部项目的支持 下,集成各方已有的热冲压成形技术方面的优势和研 发成果,打造中国一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冲压 成形生产线,并形成完整的热冲压成形专有技术。AT&M记者:请您预测一下硼钢板材热冲压技术 中加热工艺的发展趋势。

马鸣图:目前,热冲压成形的加热工艺主要是采 用辊道式的连续炉。这类炉子的优点是自动化连续生 产,但是能耗大,辊子寿命有问题,更换辊子困难,使 用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质量事故,造价高。因此,最近已经出现模块化的多层箱式炉。这类炉子具有节能环保 的特点,但是对自动化的送料和总线控制系统要求比较 高,相对辊道炉炉门开闭次数也较多,影响炉内气氛和 保护气氛的用量。国外也有报道直接采用通电加热的方 式,由于热冲压成形零件的复杂性,这种加热方式难以 保证零件温度的均匀性,目前实施有相当大的难度。中 汽院和华中科技大学也在联合开发有关新的节能的加热 方式,一要保证加热效果,二要保证合理的节能,三要 保证炉子加热元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稳定性,因此 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另外,加热工艺与热冲压 成形的板材表面质量有关系,有镀层和无镀层板的加热 方式都会有些区别。因此,要保证我国热冲压成形技术 健康稳定发展,开发有镀层的热冲压成形用钢也是极为 重要的一个方面。

AT&M记者:请您谈一下铝合金板材成形技术的 发展趋势。

马鸣图:铝合金汽车板冲压成形技术是在铝合 金板材性能保证要求的前提下提出的。这里我应该强 调,汽车用各类钢板,包括高成形性板、一般高强度 钢板、第一代先进高强度钢板、第二代先进高强度 钢板、第三代先进高强度钢板都是钢铁企业的顶级 产品,它代表了钢铁技术的发展水平。而铝合金汽车 板,由于其性能的特殊性,比如它的总伸长率只有同 等强度钢板总伸长率的一半,因此其冲压工艺和成形

工艺、冲压过程中的各种参量和钢铁材料有一定的不 同,这也是铝合金汽车板冲压工艺和冲压模具设计制 造的专用技术。总体来说,铝合金汽车板的冲压成形 性要比钢板差一些。正因如此,为了改进铝合金汽车 板的冲压成形性,最近开发了一系列的专有技术。目 前,以下3个方面的成形技术研究较多。

热力液压成形技术:成形温度增加到170 ℃时, 拉深高度只从35 mm增加到38 mm;而当增加到250 ℃时,拉深高度可增加到60 mm。目前,世界众多著 名汽车制造商都在采用此技术。丰田公司所使用的板 材液压成形机的成形力达40 000 kN,能成形平面尺 寸为1 300 mm× 950 mm, 重达7 kg。

超塑性成形技术:美国摩根汽车生产的Aero 8的 铝制外覆盖件采用了超塑成形与手工成形的结合。在 福特公司生产的Ford GT全铝结构车上,几乎所有的 覆盖件都是用超塑性成形技术来生产的。

电磁复合冲压成形技术:电磁复合冲压成形的 冲裁时间只需10-210-4s;在传统冲压模具和润 滑条件下铝合金板材的成形高度为4.4 cm,在相同 的成形设备安装电磁成形线圈后,利用5.4 kJ 的能量 进行电磁成形,一次成形周期可控制在5 s以内,铝 合金板最高成形高度可达6.4 cm,结果铝合金板成形 极限提高了近47%。

AT&M记者:请您谈谈管类零件成形技术的发展 趋势。

苑世剑:空心轻量化构件的传统制造技术是先冲 压成形多个半片再焊接成整体,为减少变形,一般只 能进行点焊,截面不是封闭的,构件的可靠性较差。近20年来,在突破了超高压动密封和计算机闭环伺服 控制技术后,管材内高压成形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并 迅速成为空心轻量化构件的主流制造技术。其基本原 理是以管材作坯料,通过向管材内部施加高压液体和 轴向补料把管材压入到模具型腔使其成形为复杂空心 构件。内高压成形件以空心替代实心、以变截面取代 等截面、以封闭截面取代焊接截面,比传统的冲压焊 接空心构件再减轻15%30%,并且由于构件的整 体化,大

幅提高刚度和疲劳强度,是轻量化结构制造 技术的实质性进步。欧美国家新型轿车大量采用内高 压成形构件,年产达到5 000万件,但是对我国实行 技术封锁和设备垄断。

为了提升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核心竞争力,哈尔 滨工业大学从1999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内高 压成形理论、工艺、模具和装备的系统研究,并在汽 车行业取得大批量应用,多种产品用于航空航天重要 型号研制和批量生产,成为世界三大研发基地之一, 于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哈尔 滨工业大学与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在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下,承担了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项目,进一步开展了内高压成形全过程仿 真技术研究、多孔同步液压冲孔技术研究和典型产品 内高压成形模具和工艺规范研究工作。通过解决各项 产品的内高压成形全过程工艺仿真技术、数控弯曲-预成形-内高压成形全套工艺技术,以及模具结构优 化与变形分析、形状尺寸精度控制、多点液压冲孔等 技术,为一汽轿车、北汽集团、长城汽车等企业自主 品牌轿车开发了20余种零件的内高压成形工艺和批量 生产模具,包括底盘关键构件副车架和扭力梁、车身 前支梁和排气系统管件等。目前,制约我国内高压成 形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车企的内高压成形件设 计能力薄弱和内高压成形专用管材供应体系不完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了内高压成形零件设计规范研 究,开发了管材内高压成形性能直接测试设备,从汽 车内高压成形构件设计源头出发,到内高压成形件批 量生产,为国内汽车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AT&M记者:请您谈谈汽车结构件中实心零件空 心化的发展趋势。

刘钢:石油紧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是人类 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三大难题,大量石油被汽车等运输 工具消耗,所排放的废气更是空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的 主要因素。结构轻量化是运输工具节约燃料、减少废 气排放和提高安全可靠性的主要手段之一。轿车减重 10%,油耗降低6%8%;载货车减重会提高载货

AT & M A T & M I N T E 量;质量轻,惯性力小,利于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结构轻量化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材料减重,也 就是采用低密度轻质材料;二是结构减重,主要是采 用空心变截面结构,进一步减重可在空心基础上采用 变厚度壳体和整体结构。因轻质材料成本往往较高,而力学性能往往较低,就金属材料来说,结构减重的 代价更小,范围更广,因此也更为重要。对于承受弯扭载荷为主的结构,采用空心变截面 构件,既可减轻质量又可充分利用材料强度。例如,采用内外径之比为0.85的空心轴代替实心轴,在抗扭 能力不变的前提下,质量可以减轻近50%。所以,国 内外汽车制造业均大量采用空心构件取代实心构件,不但实现结构的轻量化,而且节省材料、降低成本。AT&M记者:您认为怎样评价汽车车身轻量化水平最合适? 王登峰:首先,介绍车身轻量化系数和轻量化评 价方法。汽车轻量化是汽车节能、减排、降耗的有效途径 之一,符合国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汽车车身分为内外饰车身和白车身。带有内外饰 的全装备车身质量约为整车质量的2/3左右,而白车 身质量接近整车质量的1/3,该比例会随着不同类型 和级别的乘用车而有所不同,但差异不大。因此,车 身的轻量化对汽车轻量化意义重大。按照国家标准GB/T 4780—2000《汽车车身术 语》中的定义,白车身是由车身本体、开启件及其他 可拆卸结构件组成的总成,不含门窗和风挡玻璃,其 中车身本体定义为结构件和覆盖件焊接或铆接后不可 拆卸的总成。欧洲关于白车身的定义通常不包括四门 两盖等开启件和其他可拆卸结构件,相当于国标中车 身本体的定义。不论白车身的定义如何,其轻量化水平均可用白车身轻量化系数进行评价。该评价指标表 明,白车身的轻量化系数越小,其轻量化水平越高。但在对不同车型白车身轻量化水平进行对比评价时,必须明确白车身是如何进行定义的。按不同定义方法 计算出的白车身轻量化系数差异较大,只有按同一白 访 R 谈 V I E W 车身定义方法计算出的白车身轻量化系数才具有可比 性。目前,国内许多文献上关于白车身轻量化系数的 计算方法比较模糊和混乱。有些文献在计算白车身轻 量化系数时,参考欧洲的定义方法计算白车身的结 构质量,其中不包含四门两盖等开启件和其他可拆卸 结构件以及风挡玻璃,有的包括风挡玻璃。也有按国 标GB/T 4780—2000定义的白车身计算其结构质量,从而导致计算出来的不同车型白车身轻量化系数不具 有可比性。因此,用轻量化系数对

白车身轻量化水平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给出明确的白车身定义,这样 才能对不同车型白车身的轻量化水平进行有效对比评 价。带有内外饰的全装备车身的轻量化水平也可以参 考白车身的轻量化系数来定义车身的轻量化系数,并 对其轻量化水平进行评价,但白车身的结构质量应改 为整个内外饰车身的质量,白车身静态扭转刚度应改 为带有内外饰时车身的静态扭转刚度。其次,谈谈影响车身轻量化水平的主要因素。车身的轻量化水平主要受车身结构和内外饰的轻量化 优化设计、高强钢和轻质材料的应用和轻量化制造工 艺三方面应用程度影响。在控制车身成本的基础上,只有综合运用高强度钢、轻质合金、塑料和非金属复 合材料,进行结构和材料一体化轻量化优化设计,才 能使合适的材料用在车身合适的位置,使每部分材料 都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承载、抗撞、吸能和减振吸声作 用。再通过合理选用高强度钢先进成形、激光拼焊、内高压成形、辊压成形、复合材料成形和先进连接技 术等轻量化制造工艺,才能研发出满足强度、刚度、振动噪声、被动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轻量化水平高 的车身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设计和制造水平的不 断提高以及车身轻量化技术的不断应用,自主品牌汽 车车身的轻量化水平明显提高,一些车型的车身轻量 化水平已经接近合资和进口车型车身轻量化水平。可 以相信,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我 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轻量化技术水平会有大幅提升,逐 渐研发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轻量化汽车产品。AT &M 10 汽 车 工 艺 与 材 料 AT&M 2012年第10期

下载杨松畅谈武汉发展与国家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松畅谈武汉发展与国家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探讨研究(5篇)

    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探讨研究 对于中医药,国人似乎有着复杂的情感:一边火热地看着各卫视的中医养生节目,有时还会被伪中医蒙骗;一边积极地寻求中医药治疗疾病,同时还担心中......

    创新驱动,构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

    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创新驱动,构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 韩庆祥 2012年11月12日08:40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胡锦涛同志在......

    我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27日,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的背景......

    《杨松与他的灵动课堂》读后感5篇

    读《杨松和他的灵动课堂》有感 初入教育职场,选择了一份热爱的职业,作为一个教师新手,既满心欢喜,又诚惶诚恐。欢喜在于每天和天真烂漫的孩子打交道,充满着幸福感,惶恐在于专业素......

    武汉嘉禾康林品牌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书(杨)

    武汉嘉禾康林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 《生态健康型肉牛养殖与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合作协议书 为了推动武汉嘉禾康林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态健康型肉牛养殖与加......

    关于拟发展杨松铭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的考察报告

    关于拟发展杨松铭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的考察报告 杨松铭,男,汉族,1987年6月18日出生,浙江台州人。2005年9月进入浙江海洋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习。2002年4月加......

    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近日在广东视察时要求广东“立足新起......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工作启动

    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上升國家戰略工作啟動 2013年07月22日 13:32來源:中國經濟網中國經濟網西江7月22日訊(記者周驍駿 童政)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准了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擬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