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预警警示制监管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市场预警警示制监管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方式不断走向成熟,标志着治国方略境界的新的提升。作为担负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任务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在监管执法中既坚持依法行政又体现以德治理对提高执法效能显得尤为重要。为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发展”奋斗目标,南京市工商局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服务型”工商的新理念。去年三月份以来,南京市工商局下关分局在辖区市场监管中全面推行的市场预警警示制度正是对实践这一新理念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已日臻成熟。实践证明,实施这一制度对提升监管品位,提高执法效能,促进辖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服务经济和监管执法的“双赢”效果。
一、市场预警警示制的含义和本质。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实践,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市场预警警示制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了监管好社会主义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而在市场监管中,对各类经营主体存在的一般的、非恶意的违法违章行为,采用事前报警,事后警示,促其规范,把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的一种防范制度。是新时期工商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是工商监管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
二、市场预警警示制的内容。市场预警警示制是一个完整的制度,包含了“预警”和“警示”两个内容。在具体操作时分为“预警”和“警示”两种形式,“预警”体现了工商的服务功能,“警示”体现了工商的监管职能。“预警”侧重于事前,即加强对市场经营主体的法规培训;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发生的一些变化,及时给辖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一些信息,供市场主体进行决策时作参考。“警示”主要是指事后,即市场主体非恶意的、轻微的、不致于造成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后,由工商部门及时发出警示,起到警告提示、促其整改的作用。
(一)预警实施的三种形式:
1、宣教式预警,采用多种形式,对辖区内各类经营主体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和宣传,增强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有效地避免违法违章行为发生,从而达到事前预警的目的;
2、戒勉式预警,对市场巡查中发现的各类经营主体存在的共性问题,采取不定期地通报情况的形式进行预警,以期达到事前预警的目的;
3、服务式预警,即针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走向的变化,以及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等情况,利用工商机关信息快、准、灵优势,及时向辖区经营主体发出情况通报,供经营主体决策参考,防止决策失误,调查报告《市场预警警示制监管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预警以“预警通报”形式发出。
(二)警示的实施形式和内容:警示分为“口头警示”和“书面警示”两种:1.口头警示:对日常巡查和监管中发现的轻微违法违章行为,首先当场进行口头警示,巡查结束后在《市场巡查台帐》上登记备案;2.书面警示:对被口头警示之后,不及时进行整改或又发现新问题的,进行书面警示,并在《市场巡查台帐》上登记备案。口头、书面警示后仍未改正的,按照有关法规及时实施查处。书面警示以“限期整改通知书”形式发出。
(三)必须预警和警示的内容:为了使市场预警警示制能够有实在的内容,不致流于形式和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在实施这一制度时,规定了必须“预警”的内容和必须“警示”的内容。
1、必须预警的内容:①涉及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走向、人才需求方面的情况,影响到辖区经济决策、结构调整等工作的;②涉及外贸进出口方面的有关信息,影响辖区进出口企业经营的;③涉及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利率、汇率、税率、资金等方面的情况,影响到辖区企业资本、资金运作的;④涉及到市场供求关系,原材料及产品价格信息等方面的情况,影响辖区市场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⑤辖区经营主体在经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2、必须实行警示的内容:我们根据省、市工商局提出的行政执法“五严十宽”要求并根据目前市场环境中,各类经营主体存在的一般的、非恶意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共性特点,列出了32条,并规定“一般不得先行查处”,32条规定具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经营主体未按规定变更名称、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等。第二类是经营主体未按规定及时办理年检、未按规定亮照经营等。第三类是集贸市场内存在的不规范行为。由于我们规定了必须警示的内容“一般不得先行查处”,即“ 教育规范在先,惩戒处罚在后”,使少数单位片面追求办案成绩的倾向,受到了约束,也使得这一制度能得到有效落实,受到了管理对象的普遍欢迎。
三、实施市场预警警示制的好处:下关分局实行市场预警警示制一年多来,共向各类经营主体发出警示“整改通知书”1400余份,共编发《预警通报》两期,印发2000余份,在市场监管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取得了预期效果。实践证明,市场预警警示制,它与经济户口辖区管理制、市场巡查制相配套,是建立新的监管模式的有益尝试。对于推进监管模式改革创新,提高工商执法效能,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我们认为实施市场预警警示制有以下几方面好处:一是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工商执法面临执法手段单
一、不少法规互相冲突的矛盾,如何提高执法效能一直困扰着工商执法,落实了市场预警警示制,执法矛盾明显减少,执法对象配合程度提高,促进了执法效能。我们从办理一个一般程序的案件的时间周期就可得出结论。过去我们经检执法单位办理一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一般平均要25天到30天左右,而现在办理一个案件一般平均10天左右,办案效率明显地提高了2倍。二是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施市场预警警示制,坚持了“教育为主、处罚为辅”;“规范为主、查处为辅”的原则,体现了以德治理的理念,使经营者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了投资。今年1—12月,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52件,案件数仅为去年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下关私营个体经济出现了强劲上升的势头,1—11月份共发展私营企业660多户,个体户1697户,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4倍和2倍。三是有利于提升政府机关形象。实施了市场预警警示制,改变了过去工商机关一味查查查,简单罚罚罚的做法,使各类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逐步提高对政府机关的信任度,提升了工商部门的形象,同时也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第二篇:创新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尝试
创新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尝试
为了提高全县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十二五”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县委党校大胆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以基层干部实际需求为导向,采取“送教上门、流动授课”的形式,开办“流动党校”,先后利用3个月时间,深入全县19个镇对镇机关和所属单位干部职工、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产业合作社代表等进行了以思想教育、理论武装与技能培训为主题的大规模教育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成功做法和经验表明:县级党校创办“流动党校”是一种创新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尝试。
一、组建动因
镇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始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面对新形势,创建“流动党校”开展送学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提升镇村干部履职能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2011年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之后,各镇管辖范围扩大、管理人口增多,工作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干部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镇村换届后,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工作热情和知识水平都很高,但基层工作经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以及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一些基层干部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领会不深,开展工作没有底气;部分村组干部对基层组织职能和自身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开展工作缺乏勇气;个别党员干部对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没有思路和办法,开展工作缺乏新气;少数基层干部思想禁固,解放程度不够,开展工作缺乏朝气。二是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历史进程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基层干部队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干部热衷应酬、心浮气躁,干工作没有思路,抓落实没有招数,解难题没有办法,不能很好的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少数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岗不尽其责,工作主动性不强,对安排了的工作消极应付,对需要突破的重点工作一推一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还有一些干部漠视群众、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化,干群关系紧张。三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转型的实践需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指示精神,尽快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体制和机制上的转型,近年来,陕西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广泛开展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实践活动,并于2010年6月在宝鸡召开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座谈会,总结提出了“三统一推”(即统筹培训计划、统筹培训资源、统筹培训实施,推进县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上水平)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要求在办学体系、培训模式、运行机制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效能。“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正是这一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的具体实践。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流动党校”这种学习培训形式,增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切实解决好基层干部为群众服务的真感情和真本领问题。
二、基本做法
(一)统筹培训资源,明确培训的基本原则
“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基本要求和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基本原则,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准确把握基层干部特点,根据镇村干部需求,精选学习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活动。
二是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对于涉及到县委党校题库中不具备培训的内容,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安排县农业、林业、司法等部门承担相关课题任务,各有关部门安排业务骨干备课,解决了镇村干部对林权法规、国土法规、农业强优计划、农村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有效整合了培训资源。三是因人制宜,分类施教。把“流动党校”和远程教育站点相结合,镇村干部与党员群众的不同需求相结合,重点培训和普通培训相结合,贴近农村工作,贴近基层干部。四是体现特色,注重实效。围绕提高镇村干部在实施“工业三年赶超计划”和“农业三年强优计划”,引领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转变服务方式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快速发展这一目标任务,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统筹培训计划,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与内容
“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注重三个方面的重点培训:一是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培训村“两委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职责及作用发挥、苏浙“三化”建设经验及对我县发展的启示,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职责,解放思想,为做好本职工作打好思想基础。二是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产业发展和农业强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作用发挥、升级晋档和党的建设业务知识,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任务,掌握方式,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三是社会管理能力培训。主要培训社会管理与维护稳定、农村财务管理及实用法律法规,目的是让基层干部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锻炼干部。
(三)统筹培训实施,分层推进基层干部培训
培训实施分三步:第一步“流动党校”重点培训。主要是“流动党校”深入各镇对镇机关干部、镇属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区)“两委会”主要干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重点培训。第二步镇党校全面培训。主要是由“流动党校”教师分片联合各镇对“两委会”成员、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村民小组干部、产业发展大户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第三步村支部强化培训。主要是由“流动党校”分派教师指导各镇党校通过村级活动中心、远程教育平台对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进行有关基本知识、形势政策、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训。通过三个层次,实现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这种分层推进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组织者的安排和协调,进行分类施教;另一方面能够及时总结得失,调整培训进程,增强培训效果。
三、主要经验
(一)深入基层、认真调研是搞好培训的前提。为了使基层干部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年初,县委党校组织教学人员分东西北三路深入基层,采取与镇党委书记面对面征求意见、召开镇村组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整理归纳,确定了“流动党校”送学下乡培训的三个重点:一是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培训村“两委会”职责及作用发挥,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职责,解放思想,为做好本职工作打好思想基础。二是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产业发展及党的建设有关业务知识,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任务,掌握方法,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三是社会管理能力培训。主要培训社会管理及实用法律法规知识,目的是让基层干部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锻炼干部。
(二)加强组织、周密部署是搞好培训的保证。为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县委领导和县委组织部领导多次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县委组织部下发培训通知,从指导思想、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和地点、组织机构及职责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县委成立了“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领导小组,下
设组织组、教学组、保障组,具体负责培训的组织协调、教学安排、后勤保障工作。各镇党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确定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各镇党委从开班仪式、动员讲话、培训纪律、会场服务、安排参训人员食宿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管理。由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管理措施得当,为该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精心备课、认真施教是搞好培训的关键。按照培训任务,党校对教师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一周之内写出讲稿,着眼于针对性、实效性和通俗易懂;二是要求授课者在一周之内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生动、新颖、丰富多彩;三是不能停留在一次性备课上,对讲稿和课件要在讲授和使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学校按照个人试讲、集体点评、评优淘劣、修改补充、升华提高的步骤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学“大练兵”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听取各个层次干部对专题的看法和建议,对讲稿进行修改完善。县委党校各位授课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勤奋扎实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思想境界,成为保证这次培训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
(四)形式灵活、“菜单式”教学彰显特色。“菜单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干部缺啥培训啥”的原则,体现“实用、实际、实效”,全县19个镇从“流动党校”专题库中选点了15个专题,由各镇根据各自工作实际从教学专题中圈点4—6个专题进行集中培训,这种自由选择的“菜单式”教学,有利于充分整合培训资源,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培训效率,深受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欢迎。一是“菜单式”教学专题性强。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重要的现实问题分解成一个个专题,讲深说透,避免蜻蜓点水,力求有效解决村组干部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三是“菜单式”教学形式上灵活多样。课堂上把理论讲解、图片播放、讨论交流、解惑答疑等形式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用图示、画面来演示授课内容,使枯燥、深奥的理论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创新了培训形式,丰富了培训内容,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培训的实效性。
四、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流动党校”的开办,不仅有效地破解了大规模培训干部所面临的教育资源不足、工学矛盾突出两大难题,而且为县级党校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一是“流动党校”赋予了基层单位在干部培训中的主动权,调动了基层抓干部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流动党校”采取流动授课、送教上门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基层单位在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权、教学活动的组织权、培训时间的决定权、教学效果的评判权,使基层单位能够更好地结合单位实际和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机,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单位抓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二是“流动党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连接,推动了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流动党校”按需施教、“菜单式”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基层的实践需要开设理论课程,贴近了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三是“流动党校”实现了党校教研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了理论教学水平。“流动党校”的开办,不仅为基层送去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党校教师深入基层汲取营养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由于“流动党校”教学课题都是基层单位提出的急需解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而党校的教学研究也就更加贴近基层,更多了解基层。今年来,党校教师加强了下乡调研,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再作理性思考,从而开阔了思路,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在流动授课中注重互动交流,使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成了党校老师学习提高的过程。经过实践的磨砺,县委党校的理论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锻炼和涌现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在推动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郝彦学 张强民)
第三篇:践行教育创新思想的有益模式
青年志愿者:践行教育创新思想的有益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会
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生会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理应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
青年志愿者行动把服务社会与教育研究生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青年研究生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社会需要,符合研究生的特点,已成为当代研究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研究生的有效手段,成为一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形式,成为新世纪研究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成为践行教育创新思想的有益模式。
一
青年志愿者行动以社会公益为基点,培养青年人的利他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成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这一行动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和当代青年特点,使一些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树立时代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以扶贫济困为主题,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扶助对象,通过志愿服务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它为当代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已经成为研究生会在实践中育人的重要 载体和新时期研究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寓教育于服务的崭新形式,是高校育人手段的有效延伸。青年志愿者行动贴近青年人的实际生活,具有强大的亲和力。这一行动以青年人为主体,重在参与,参与者以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为依托,自主选择权受到了尊重,内在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作为教育对象的研究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研究生在自觉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奉献给社会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志愿者行动注重实践,面向社会,有利于培育研究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在志愿服务中,广大研究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不仅锻炼和完善了自身,而且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了解了我们国家的现状,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是对全国广大青年志愿者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也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
今年开始的第四届研究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动员高校研究生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每期半年至两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服务。近六年的实践说明,这项工作是各级团学组织和广大研究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是践行教育创新思想的有益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世纪的研究生,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身成材的根本指针,坚定理想、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勇于创新,争做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掌握者、推动者、创新者;做中国先进文化的体现者、传播者、创造者;做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实现者。
努力做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推动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志愿+接力”的方式,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动员青年进而带动公众参与扶贫事业。大力推进这项工作,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贫困地区对人才的渴求,也有助于广大青年沿着“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正确道路健康成长,使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知国情、明责任、受锻炼、长才干。
努力做先进文化的热情弘扬和传播者。扶贫接力计划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美好理想的追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研究生的实际行动,为贫困地区群众带去新知识、新技能,也带去大城市的新文明,引起当地群众观念的变化。第一次刷牙、第一次使用卫生纸„„青年志愿者们像文明使者,为贫困地区群众带来的许许多多个“第一次”,将逐步引领他们走向更加文明的新生活。
努力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维护和实现者。扶贫接力计划从贫困地区群众最需要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服务入手,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使扶贫工作扶在实处、扶在长远。深入实施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而且有助于贫困地区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维护和实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勇敢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为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我们要牢记江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扎实实推进扶贫接力计划,使志愿扶贫的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开创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新模式。
第四篇:创新会计监管模式之我见.
创新会计监管模式之我见
[ 10-01-21 09:39:00 ]
作者:赵伟静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会计监管是一个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应,会计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本文以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监管模式进行了分析:推行会计政策定期发布制度,减少会计政策“棚架”;壮大会计监管队伍,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会计信息“阳光工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会计管理机构真正办成会计工作者之家。
[关键词]会计
监管
模式
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英明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会计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如何开展会计监管工作,才能全面贯彻落实《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摆在财政部门会计监管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推行会计政策定期发布制度,减少会计政策“棚架”。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具体到会计工作方面,就是要求城乡会计工作协调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企业会计工作协调发展等。目前,财政部门给行政事业单位传达会计政策的渠道十分畅通,给企业传达会计政策却很困难。这并不是说财政机关工作不努力,关键是现在企业情况变化太快,而且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连企业的名称、地址都弄不清楚,又怎么能把有关会计工作的文件发到他们手中。企业不了解会计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就无从谈起。虽然通过继续教育活动,会计人员也能了解一部分会计政策,但一年一次毕竟周期太长。况且有些企业会计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他们根本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因此,财政部门应借鉴税务部门举办税收政策发布会的成功经验,定期开展会计政策发布活动。税收政策发布会是企业乐于参加的会议,财政部门完全可以借助税务部门税收政策发布会这个平台,及时向企业发布会计政策。
其次,壮大会计监管队伍,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颁布以来,我国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会计监管人员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这对全面加强会计监管十分不利。本来依照《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对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督促各单位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制度。可是个别单位却法制观念淡薄,对执法单位查处力度大的工作比较重视,查处力度小的工作则不重视。因而,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充实会计监管人员,建立会计执法督察队,专门负责单位会计执法情况检查工作,由过去每年抽查部分单位改为全面督察,实现会计监管经常化。财政部门一旦加大对单位违犯《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单位的违法成本就会显著增加。那么,他们就会因此而增强执行会计法规的自觉性,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全面进步。
再次,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会计信息“阳光工程”。近两年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尽管跳出了单位当出纳的“小圈子”,但公开程度仍然非常有限,在预防和治理腐败方面的作用还不理想。因为单位发生的财务收支业务,一般只是在业务经办当事人、单位理财小组、会计、单位领导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工作人员中公开。从许多经济犯罪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财务收支涉及的人员与环节越少,发生舞弊行为的概率就越高。所以现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会计集中核算,对行政事业单位应广泛实行会计信息公开制度。如今集体所有制的农村都实行了财务公开,全民所有制的行政事业单位不涉密会计信息在单位进行公开,更是理所当然。单位的经费开支公开后,不仅能减少单位的矛盾,而且能还那些遵纪守法的领导一个清白。那些违法违纪开支,由于害怕群众监督,自然就会收敛止步。既能节约单位的经费开支,又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何乐而不为?此外,部分单位实行的法人代表“一支笔”财务审批办法不符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门应出台文件禁止此类现象。
最后,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会计管理机构真正办成会计工作者之家。会计工作者是开展会计工作的中坚力量,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会计监管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会计监管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至少两年举办一次会计双先表彰活动;二是现在每年继续教育的时间太短,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经费,每年选派部分优秀会计人员到有关高校培训3—6个月,下决心培养一大批既精通会计实务,又有一定理论调研水平的会计专业带头人;三是要设立会计工作者协会,为会计工作者加强交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行业自律提供一个平台;四是会计工作实践性很强,财政部门要评定设立一批会计实务操作示范基地,对这些单位可以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仅有平面教材,而且还有活生生的“立体”教材。
[ 10-01-21 09:39:00 ]
作者:赵伟静
编辑:studa090420
参考文献:
[1]柴珐.关于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治理体制的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2]任明川.安然事件与会计监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3]黄世忠.市场、政府与会计监管.会计研究,2002.[4]刘永泽,陈艳.政府与监管与行业自律导向的现实选择.会计研究,2002.
第五篇:创新监管模式 改革检验制度
创新监管模式 改革检验制度
检验监管模式呼唤改革创新
当前,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检验监管部门毫不懈怠,志在改革创新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方面能有所作为。目标指向:依法、科学、有效监管和方便出口。目前检验监管的重点停留在对商品的批次管理和检验上,对法检目录内商品实施批批报检出证的基本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对外贸易量和贸易发展方式的变化。检验监管司司长王新清醒地意识到:“勇于破除旧观念、旧框架的束缚,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条件,切实加大改革创新的卫怍力度,不断推出符合形势要求的新模式、新办法,不断实现检验监管工作机制的新突破,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形势和任务。”
行动上的突破源于对新形势下检验监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的清醒认识。针对国外不断强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我国检验监管部门在更加有效的应对方面还存在不足:检验技术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一些检验监管人员对输入国标准掌握还不足;缺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顶级实验室;受现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制约,大部分实验室主要忙于日常检测,无暇对新商品、新项目的检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没有更多的精力对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最新动态进行及时分析。
在具体操作层面,现行检验监管制度下的检验监管人,主要精力集中在微观质量监管上,“这显然不能适应新的任务和要求。国务院对质检总局的‘三定’方案,明确把质量宏观管理的职能赋予给我们。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产品、行业宏观质量的分析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产品、行业质量分析报告,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王新表示。
检验监管:新角色、新机遇
有人统计过,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业务量从1978年的65万多批到2008年的1340多万批,增长了20倍,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由检验监管部门完成的。
过去,检验监管的重点都放在进出口商品的具体检验上,充当进出口企业“厂检员”、外贸公司“验货员”的角色,缺少对产品、行业宏观质量的分析研究,难以提供有价值、有说服力的产品、行业质量分析报告,进而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类似‘重微观检验、轻宏观管理,重产品检验、轻企业监管’等监管弱化问题较为普遍。”王新认为“勇于破除旧观念、旧框架的束缚,不断推出符合形势要求的新模式、新办法,实现检验监管工作机制的新突破,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针对国外不断强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王新深刻地认识到,在更加有效的应对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检验技术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一些检验监管人员对输入国标准掌握还不足;二是缺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顶级实验室;三是受现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制约,大部分实验室主要忙于日常检测,无暇对新商品、新项目的检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更没有精力对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最新动态进行及时分析。
面对新角色、新定位,工作千头万绪,王新称今年是“关键年”。
今年4月,检验司顺利完成了中俄汽车产品技术法规和检验监管研讨会以及日本长期使用产品安全检修?标示制度培训会。
特别是前者对于帮助国内企业及时了解俄罗斯汽车产品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认证程序,提高出口汽车质量和安全水平,扩大对俄汽车贸易将起到积极作用,有的企业说举办这样的交流,真似一场及时雨。
为推进中国产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检验司积极推进落实与有关国家签订的质检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监督抽测力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出口,使对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王新向记者透露,为实现依法、科学、有效监管和方便出口的目的,基于产品风险、企业诚信、企业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相结合的《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即将发布,这是我国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他进一步指出,新的分类管理办法突出了对监管为主的管理理念,注重引导企业诚信自律,增加了产品风险分析要求,由对企业的一维分类转变到通过对企业分类、产品风险分级的二维要素确定出口产品的具体检验监管方式,使不同类别企业不同风险等级出口产品的检验放行方式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实现以下目标:对管理良好的企业,实行绿色通道或者出口免验,对质量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进行严密监管,对有小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促进,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坚决进行处罚。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组织对全系统检验监管人员进行全面宣贯、培训,确保对新办法理解到位、执行到位。”王新表示。
稳步推进出口免验工作
“出口商品免验制度是国家质检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质取胜战略部署,服务企业、扶优扶强、改革检验监管模式、支持外贸发展的重要措施。”王新表示,出口免验制度实施以来,已有130余家企业获得出口免验资格,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和出口企业的高度关注。
王司长又详细介绍了免验制度。它是对列入必须实施检验的出口商品目录的出口商品(《进出口商品免验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商品除外),由收货人、发货人或者其生产企业提出申请,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按法定程序审核,对符合国家规定免予检验条件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所给予的一项鼓励政策。
企业获得出口免验后,降低了出口成本,简化了通关手续,扩大了出口创汇,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王新坚持认为,出口免验工作对提升我国产品知名度,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和整体形象,弘扬自主创新,培育民族品牌,扩大检验检疫机构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免验制度今后的成长和成熟,王新表示,“我们正在开展对出口免验工作制度的改革。比如出口免验制度不仅要针对企业的单个产品,同时要针对整个行业产品。通过对法检目录内合格率长期保持稳定的出口产品进行分析,对其中风险程度低、与消费者安全密切程度低、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个体差异影响小的出口商品,可以在行业内全部实施出口免验。” 免验产品果真能成为质量上的常青树吗?对这一忧虑,王新明确表示,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如果发现产品质量存在隐患,将恢复正常的监管措施;如果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可以建议调整到目录外,这也为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目录奠定了基础。
他接着说:“今年,我们已要求各直属检验检疫局选择对国民经济有重大贡献、社会影响力大、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名优商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继续推进此项工作。”
王新最后充满信心地表示:近年来,在总局党组的领导下,检验司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贯彻落实《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不断建立完善相应的检验监管制度和机制,着力推进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突出安全卫生环保,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大宗资源性商品、重点敏感商品进口和援外物资检验等方面严格把关;在推进免验、支持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应对国外贸易摩擦、推动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积极服务外贸企业,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进出口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贸易关系的顺利发展,提高外贸质量和效益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