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语学院创新学生活动模式实行竞标制
外语学院创新学生活动举办模式实行竞标制
为打造同学们真正喜爱的精品活动,3月24日上午,外国语学院学生活动竞标大会在东校区教学楼315如期举行。
本次活动竞标面向学生会的各个部门和学院八大社团,由学院辅导员、学生会常委、全体干事、各班班长支书以及各班学生代表担任评委,切实保证了活动竞标的公平和公正。竞标前,学院通过网络进行全院调查,将支持率较高的三类活动(文艺类、实践类和学术类)作为本次竞标的类别。竞标时,每部门为一竞标单位,以PPT的形式讲解方案,结果由辅导员,学生会和各班代表共同投票产生。其中,辅导员投票比例仅占12%,而各班代表的投票比例高达40%。一位参与评选的同学说道:“举办什么活动不再是由辅导员说了算,而是我们能选出自己最想举办和参与的活动,改变了上半学期我们被活动的境况。”最终,设计策划部的“追忆似水年华”系列活动和青年爱心志愿者协会的班级风采比赛等活动凭借新颖的形式和精彩的策划高票胜出。此外,本次竞标获胜活动的实施,由学院12级主席团监管,夺标获胜的部门为主办方,以同一类方案竞标得票第2、3名的部门为承办方,其他各部门协作辅助活动顺利开展。
外国语学院以本次活动竞标为契机,旨在充分服务同学,广泛征集同学意见,让同学们举办属于自己的活动,改变一直存在的被活动现象。同时,本次活动竞标也为新学期精品活动的举办拉开大幕。
第二篇: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企业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的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它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深度校企融合的“企业学院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核心应用能力为主体的专业教学特色,得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关键词:企业学院制;培养模式;创新
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2010)02-0323-0
2一、“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一,打破现阶段校企合作停留在“冠名班(订单班)”的粗浅模式。“订单班”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但是现在很多院校的“订单班”还仅仅停留在“冠名班”的层次。通常是企业出点培养费用或奖教基金,班级以企业命名,学生实习.、毕业要求留在企业。院校和企业没有更深层次的融合,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甚至连企业特有的工作流程、方式都需要到企业后再进行岗前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停留在“冠名班”的粗浅模式。
第二,与浙江知名酒店集团进行试点合作,探索校企融合“企业学院制”模式。“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将会成为校企融合“企业学院制”教学模式中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态。新型“平台十顶岗”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酒店之间交替进行,在学院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到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经过实训、企业的实践活动,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学习以后,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运行,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确立新型的培养目标,校企联合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程体系。通过到企业调研和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讲座,针对真实的工作过程,校企共同进行岗位分析、能力分析,共同探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科学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在建设中实施,在实施中建设,不断提高其有效性,企业全过程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控制,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企业行业标准统一起来,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改变“2+1”教学模式。根据酒店企业需求、专业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通常定为“2+1”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进行顶岗或预就业实习。这种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十毕业实习的2+1模式,操作比较简单,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过程,也深受酒店企业欢迎。但各阶段的课程不能与工作需要很好地结合,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作用不大。因此我们将通过对原有“2+1”模式进行调整,构建“理论——实践——边实践边理论——独立实践——顶岗就业”的符合职教理念和行业运行规律的、贴切的酒店管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第三,建立“平台十岗位”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理念,“融合职业标准、实行项目教学、注重效果评价”的课程建设理念及“师德责任立人、项目能力强人、课程技能成人”的师资建设理念,酒店管理专业按照岗位工作过程的职业要求,基于“平台十岗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二维一体”的酒店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采取“2211”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即2个学期核心技能课,2学期岗位课,1学期拓展课(含专业综合实训),1个学期顶岗实习。在为期l学期的拓展课,把课堂设置在校企合作酒店,以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来培养学生。当然在前面的4个学期,课程以模块化教学,让企业的关键岗位员工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工作。
第四,主干课程导入“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将对各主干课程,如《餐饮运行与管理》、《客房运行与管理》以及《前厅运行与管理》等课程导人模块教学的形式,将以学生的兴趣为重要基点,突出课程、教材应当具有的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采用项目教学法,教材内容以实训为主,密切结合企业实际j以具体项目贯穿,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相关知识及内容。从而,不但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快,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学以致用”的意识将得到更好加强。
第五,建立“双轨制”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校企合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是否属于真正的人才,能否对企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科学评价校企合作,有利于把握校企合作活动规律,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校企合作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度;也有利于总结经验,发扬优势,找出差距,克服不足,推动校企合作工作更好地开展。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有不同的体制、机制束缚和不同的目标及追求。因此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就不能用熟悉的单.一行政方式,而需要采取内外有别的“双轨制”评价模式。“企业学院制”拟从“柔性协商评价——内部评价”和“社会引导评价——外部评价体系”两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三、全方位服务企业,谋求与企业的深度融合第一,学院大力推广“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依托旅游行业,由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浙江旅游局举办的专业院校,拥有强大的行业背景。而且为了进一步提升学院品牌,办出学院特色,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学院决定在“广度”和“深度”上深化校企(地)合作,实施“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是指学院预计三年时间,同行业合作建立百个生源基地、百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百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创业)基地、百个学生就业基地、百个专业教师培养基地和百个行业名师基地。
第二,形成学生、企业、校方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双赢”为基本原则,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共同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深层次的产学共赢。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承担教学任务和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实现教育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和谐统一。校方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企业方委派管理人员负责企业文化、员工手册、规章制度、各部门服务与管理规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努力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平台,为企业、行业解决饭店行业进入门槛低、人员素质低、员工流失率高的不良现象。此外,与“企业学院制”合作企业建立常态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管理培训基地,院方作为企业方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可定期根据企业方具体需要为企业方管理者提供酒店管理专业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承琦.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6).[2]明立军.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10).
第三篇:经典师徒制模式受到挑战
经典“师徒制”模式受挑战
——年轻教师培养新思路思考(上)
日期:2011-06-22 作者:苏军 来源:文汇报
由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带教刚入行的新教师,几乎已是教育界不成文的“规矩”。在不少中小学里,经常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师徒结拜会”,每逢教师节上,这样的拜师仪式甚至被演绎成“经典一幕”。
可经典并不意味着先进。近日,一些专家对沿袭多年的“师徒制”师资培养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明确表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年轻教师的优势得到了极大地显现,经典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已经受到了新挑战,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师徒制”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一些专家认为,必须重新冷静审视“师徒制”的利弊。
在师徒制中,师傅的教学经验是青年教师的一种财富,然而如果拘泥于这一点,经验也可能成为束缚青年教师成长的羁绊。有专家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发现一些原来富有活力和闯劲的青年教师,到后来就变得失去个性,磨去了棱角,显得“成熟有余,朝气不足”。有的青年教师尽管对老教师的某种教学方法有想法,但碍于师徒关系而说不出口,进而压抑甚至扭曲。
不仅如此,如今的师傅和徒弟,其背景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上海市教科院教授顾泠沅认为,现在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背景和文化底蕴与过去不一样,有许多由时代和条件带来的长处:第一,学科知识的新鲜程度比老教师强;第二,跨学科能力比老教师强;第三,计算机、外语能力肯定比老教师强;第四,他们和学生有着天然的兄弟姐妹般的感情。在新的时代,年轻教师的优势愈发明显。
可在现行的“师带徒模式”中,更强调给年轻教师“做规矩”补短,而不是开发培养,“展其优势”。因此,过分强调师傅的“规矩”,反而可能抹杀年轻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性。
青年教师成熟之路不同
怎样判断青年教师的是否成熟?也是现行培养“规矩”中很模糊的地带。一般而言,青年教师走向成熟,通常有阶段性。人们更习惯将培养阶段分为“适应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可在专家眼里,这样的分期并不合理。
上海市特级校长、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说,青年教师的悟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不需要三年适应,一年就基本适应了;有的无需五年磨炼,就成长得像模像样;到了十年,就成熟得可以称为骨干教师了。
吴国丽表示,不该用统一的标准去面对各有特点的青年教师,完全用“师傅”的主观想象先入为主地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划圈”,反而不利于发挥年轻教师的积极性。金山区兴塔小学校长张国勤表示,师资水平的提升,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各自组成团队也许更有效
叶澜提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要变一变了。原来的师带徒是“个体”“点对点”地输出,而现在应该考虑团队式带教。他建议,将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组团,对年轻教师团队集体“带教”,进行团队之间的交流。青年团队能够拥有独立的平台,他们在与年长团队的交互,既能学到中老年团队的传统长处,又能够发挥出青年团队的自我进取精神。
浦东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原院长顾志跃也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是能力提升和职业认同双管齐下的过程。“过去我们比较单一地认为教师成长就是能力提升,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职业认同感。假如教师对职业不认同,培训基本等于零。”
专家们表示,要提升年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需要在学校里下工夫。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善“师徒制”的运作方式,从优化团队着手,也许能使教师培训产生更大的作用。
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仅有6年的办学资历,但他们却有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的“跨学科教研活动”成了思想、才华交互的“磁场”。每个月,学校按学科“轮流坐庄”安排一次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全体教师集体观摩并参与,相互学习和借鉴。校长娄华英认为,团队的整合力量也许比单枪匹马的“师徒制”更有分量。
第四篇:xx乡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xx乡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xx省委办公厅、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xx省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和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xx市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以及《xx县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精神,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体制机制,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统一管理标准、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在全乡全面推行“河长制”。辖区各水环境功能区达到标准要求,河道两侧无入河的企业排污口和生活排污口。辖区河道内无阻水障碍物,河面基本无漂浮物,河岸无生活及建筑垃圾,无直排入河道厕所架设。河道两侧800米范围内无畜禽养殖企业,范围外的畜禽养殖企业规范整治,河道两侧茶园等餐饮业做到规范化整治,无生活污水及垃圾排入河道。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依法治河管河,强化规划约束、红线管理,保护优先,科学开发,促进河湖休养生息,实现人水和谐。
坚持党政领导,推进社会共治。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党委、政府创新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实行分级负责,明确各河长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部门联动、上下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细管理。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和河湖生态脆弱、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湖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乡与村,统筹水域与岸线,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精准发力,靶向治疗。
三、工作目标
20xx年x月中旬,出台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20xx年xx月底前,成立本级河长制办公机构,全面建立河长制组织体系,向社会公布河长名单;20xx年xx月底前,制定出台各项配套制度。
四、组织体系
(一)组织形式。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结合自然河系与行政区域,对农村河道以及重要水库、湖泊(淖)等纳入河长制范围,全面建立覆盖全乡河流、重要水库、湖泊的乡村两级河长制。
乡设立总河长,对本行政区域内河湖分级分段设立河长。总河长由本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乡设立河警长,河警长由公安派出所所长担任。
根据水库情况设置村级河长,落实农村河道的管理和保护。
设立河长制办公室。
(二)河长职责
1、总河长职责
总河长对全乡河湖(含水库)管理保护负总责。重点对全乡河湖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防洪保安、执法监管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导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河湖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2、河长职责
村级河长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段的管理保护,重点对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行为进行监督整治。村级不设置河长的,可结合河道情况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设置或聘用河湖协管员、保洁员、监督员、河道巡查员或专管员等,巡查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河道水质变化、清理河道障碍物、垃圾等、规劝戏水人员、发现破坏河道安全的行为等,做好巡查记录。
水库、湖泊(淖)作为河流的重要节点由所在河流分管河长负责。
3、河警长职责
充分做好河长的参谋助手,协助河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责,整合协调各警种资源,指导责任河段内涉水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工作。
4、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河长制办公室是河长制的具体办事机构,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河湖管理防护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及河长交办事项的分办、督办、查办。具体负责协调推进、上下联动、督导落实本级河长确定的具体事项,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等。
河长制办公室的职能定位以负责上下级河长之间、本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以及做好具体事项的督办为主,同时提供技术支持、抓好宣传报道、配合开展考核。
(三)责任分工
实行河长对总河长负责、下级河长对上级河长负责、部门分工负责的河长责任分工制。根据实行河长制工作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任务分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河道所在村要切实负起责任,对本辖区的河道河段全程踏勘,摸清辖区内各河道河段环境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按期推进实施。同时,要加强与河长之间的沟通、支持和配合,切实把每条河流河段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乡河长办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力度,规范管理。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明实情、出实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做到“有案必查、查必有果”,增强实效,在“查、处、究”上狠下功夫,巩固河道整治成果,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平台,深入宣传实施“河长制”的重大意义。要向社会公开曝光一些偷排、漏排污水和不配合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等现象,报道保护环境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的先进事迹和个人,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并参与支持河道整治工作,增强群众保护水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河道环境整治、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督查,严格考核。河长负辖区主要责任,层层实行目标责任制,逐级抓好落实并纳入清洁家园工作考核。乡督查组将组织人员不定期、不定时对河道进行抽查,并公布检查结果,河长要根据督查通报情况落实整改措施,同时检查结果将纳入乡、村考核。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湖管理保护重要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职能,实现每一条河流、每一段河道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推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二)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向社会公告行政区域内各河湖河长名单;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制度,包括党委或政府专题会议、河长会议、部门联系会议等。党委或政府专题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或根据需要召开,河长会议至少每半年召开1次,研究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会商协调需部门配合的相关工作;建立河湖信息共享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湖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和问责制度,自上而下对河湖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全面建立河湖管理奖惩制度,依法依规对实行河长、加强河湖管理保护进行奖惩。
(三)落实资金保障。拓宽河湖管理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融资、贴息贷款等多元投资格局,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按照要求切实保障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经费。同时,积极争取,对设置村级河长的安排适当的经费补助。
(四)严格考核问责。定期对河长制工作落实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和督导检查,对重点难点问题挂牌督办。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河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未完成工作目标而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并作为干部选拔任免的重要依据。
(五)加强社会监督。要及时公布河湖管理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河长名单并在河湖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制管理公示牌,公布河段范围、各级河长姓名和联系方式,接受社会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道治理和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要积极组织开展河湖保护公益活动,动员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力量,清理垃圾、造林绿化、制止不文明行为,倡导生态文明之风。广泛宣传河流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爱河护河的自觉性,营造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河流保护管理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创新德育模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创新德育模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凌云县实验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石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起点。凌云县实验小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文件精神,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努力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式,在创新德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虽然是2002年才正式挂牌成立的新学校,但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到位,勇于探索,形成了一套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联动社区与家庭的学校德育模式。短短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年步新阶,成效显著。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达到100%,几年来学校师生没有违法犯罪,社会公德意识不断增强,校风纯正,学风儒雅,学生文明礼貌深受社会好评。2004年学校被授予百色市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评为凌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交通安全文明学校,2006年获广西装组自治区“文明庭院”称号,2008、2009连续两年获得凌云县教育教学成果综合一等奖。
一、树立“育人”的中心理念,提升学校常规工作的教育性 学校常规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育人” ,就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学校德育的关键途径,在于学校的常规工作,在于学校的管理、学科教学,在于学校的一切活动。凌云县实验小学提出了“让每一项管理、每一科教学、每一项活动充满教育性” 的德育目标,在“规范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掘学校常规工作的德育资源,尽可能放大德育的效果。
1、在学校管理方面,实验小学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中,几乎都包含有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还有《学校德育常规工作机制》、《学校德育工作主管领导与教职员工全员负责制》、《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制度》、《学生德育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等专项工作制度,并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和考核。在班级中坚持开展“文明班级”、“三好学生”评比,在全校学生中,实行“星”制考评制度,坚持开展“行为规范之星”、“文明礼貌之星”、“团结互助之星”、“助人为乐星”、“尊师孝长之星”等评比,并形成制度,有效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2、充分重视学科德育的渗透,注重德育的实效。学校通过开齐的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以及图音体、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经典诵读等课,全面渗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学校教导处明确把德育目标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深入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检查,加大对课程计划的执行力度。
3、精心组织每一项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育人功能。学校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所学校都在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但凌云县实验小学对开展这些活动的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该校除了把诸如每周升国旗唱国歌、每天晨会、学雷锋活动月、法制教育宣传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等专项德育活动赋予深刻的德育内涵与德育目标,加以精心组织之外,还将学校开展的所有活动纳入德育工作范畴,进行精心的组织。比如师生无论在校内外获得什么荣誉或成绩,学校都将组织隆重的颁奖仪式,由校长面对全校师生亲自郑重颁奖;外出参加义务劳动、秋游、扫墓、慰问等等,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出发仪式和收队总结;每一项检查评比,必须从下至上,让师生全程参与,注重过程的德育作用,让每一项活动起到撼动学生心灵的作用。
二、构建德育活动系列,确保德育实效
多年的德育实践已经表明,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改进,零敲碎打的德育模式,与新时期学校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已不相适应,其效果也不佳。而改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德育新机制和新体系。凌云县实验小学在这方面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他们的做法就是将德育活动系列化,使德育工作沿着系列稳步推进,逐步深入。几年来,该校形成并开展了较有特点的几个德育系列。一是革命传统教育系列。利用清明扫墓、四.五、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十.一三等革命传统纪念日以及老一辈革命家诞辰或去世纪念日,根据德育知情意行规律,精心组织策划各种纪念活动,让孩子们不忘先辈,珍惜幸福,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二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系列。学校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具体化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几个子系列,精心设计每个系列教育活动,集中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展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系列活动。比如团结友爱的教育,学校进行这样的活动设计:各班开展不团结友爱现象调查——各班开展广泛讨论——撰写小评论广播稿或板报稿——举行全校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评比——全校表彰树立榜样——学习榜样——再次评比表彰……通过不断强化,使学生形成道德习惯。
三是社会公德教育系列。学校把社会公德教育也具体化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个子系列。比如遵纪守法的教育,每学期该校都邀请法制副校长、公检法部门的专职人员到校上课和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四是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教育系列。
五是安全和自防自救自护教育系列。该校的安全和自防自救自护教育深入扎实,每学期都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强化教育,平时常抓不懈。开展的“平安校园” 创建活动,进行预防踩踏、防地震安全演练活动,成效显著。
六是感恩教育系列。学会感恩,是每一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一种内在道德体验的引领,是一种触及灵魂的道德教育,对于涤荡人的内心世界,培育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凌云县实验小学反复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感恩教育体系已成雏形。结合国家对西部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使亿万孩子感受到了国家、党和政府的真切关怀的政策,学校开展了“感谢祖国、感谢党和政府”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教师节,学校开展了“感谢老师”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广东对口帮扶贫困孩子的事实,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真切的温暖,学校开展了“感谢亲人、感 谢祖国大家庭”系列教育活动。学校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及学生的各种切身感受,还开展了“感谢父母”、“感谢伙伴”、“感谢他人”、“感谢大自然、感谢日月星辰、感谢雨露阳光、感谢花草树木、感谢鸡鸭鹅鱼……”等等教育,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三、探索家校社区联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进入新时期,如何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资源,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面前的新问题。凌云县实验小学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子。
一是成立家校社区联合教育委员会。由社区领导、学校校长班主任和各班学生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社区领导担任,每学期定时召开会议,研究学生德育工作,学校着重抓学生的校内教育,家长负责家庭教育,社区安排专人负责各社区孩子回到社区时段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三方协作,相互联动,既做到职责分明,又相互配合。三方齐抓共管,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通过校信通网络平台,加强家校联动,真正把家长纳入学生学校德育体系。学生在家在校的每一点进步都将通过校信通平台发布信息,及时做好家校联动,一并将学生的自我评定和家长评定一起纳入学生品德评价范畴。在学校老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商量性评价,在家里家长与孩子也是进行商量性评价,把两方面的评价成绩之和作为孩子每学期德育的总成绩,计入学籍档案。有效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和学生自我道德意识的提高。
总之,凌云县实验小学在创新德育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凌云县实验小学的德育工作,在今后的努力中,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0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