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工作倦怠及其缓解措施(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5 08:0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警察工作倦怠及其缓解措施(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警察工作倦怠及其缓解措施(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警察工作倦怠及其缓解措施(写写帮推荐)

警察工作倦怠及其缓解措施

胡世群(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摘要:分析了警察工作倦怠的现状以及影响警察工作倦怠的三个主要因素,并且提出了缓解警察工作倦怠的具体措施,对公安机关缓解警察工作倦怠、提高警察心理健康、推动公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警察 工作倦怠 自我效能感 社会支持 工作负荷

警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事的是一项具有社会期望高、工作负荷大、高付出、低回报等特点的工作。日常工作量大,工作时间相对不确定,同时繁琐的家庭事务以及复杂的社会交往,使得警察成为工作倦怠的易发群体。因此,分析警察工作倦怠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警察工作倦怠的缓解措施,对公安机关缓解警察工作倦怠、提高警察心理健康、推动公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警察工作倦怠现状

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工作倦怠一词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就对各行业工作倦怠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倦怠又称职业倦怠,目前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国内引用最多的是基于Maslach三维度理论模型来定义,即警察工作倦怠是指警察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警察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具有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情绪耗竭是警察在工作中,个人无法很好地处理周围的问题与需求,因而感到精疲力竭,丧失工作的情绪资源;去人性化是警察在与人交流的工作过程中,以不带感情与冷漠的方式和态度来回应,也就是对工作对象或同事逐渐产生负面的、愤世嫉俗的或冷漠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警察从工作中体会到低成就的感受,包括与同事合作时能力不足,完成工作时能力不足所产生工作能力上的低成就感,以及工作意义上的低成就感。

近年来,我国对警察工作倦怠的关注越来越多。蒋奖等认为,警察情绪疲惫和去人性化程度要高于医护人员,而个人成就感低于医护人员,这表明警察比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程度

[1]要严重得多。张小平研究表明,情绪耗竭现象正在严重地影响着警察的心理与工作,应引

[2]起高度重视。王成义在警察职业倦怠调查研究中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我国警察职业倦怠比较

[3]严重,尤其是人格解体。肖静等研究表明,交通警察工作倦怠状况不容忽视,男性、年轻、[4]警龄短、未婚、外勤的警察应列为预防的重点对象。皮华英等研究发现,从整体看,警察

[5]在情绪耗竭上达到中等程度,人格解体水平和成就感低落较高。本人在对贵州警察工作倦

怠现状的研究中发现,警察的工作倦怠水平偏高,情绪耗竭相对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

[6]两个维度呈较高水平。所有研究资料表明,警察工作倦怠水平较高。

二、警察工作倦怠影响因素

迄今为止,有关影响警察工作倦怠的具体因素,国内外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根据警察工作倦怠的特点,工作倦怠的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的特点和有关警察工作倦怠的研究,主要分析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工作负荷三个方面对警察工作倦怠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对警察工作倦怠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的,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警察努力程度和行为持久性的重要因素,对成就行为的预测性较高。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自我效能感也是以自信的态度看待和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

力。按照Bandura的看法,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感觉、思维和行动方面都存在差异。就感觉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相联系;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又能很快恢复过来。

[7]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明显比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职业紧张程度严重。自

我效能感较高的人能采取问题定向应对的策略,更好地适应应激,而且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也很强。王成义对425名警察进行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情感耗竭呈负相关,与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多元回归发现自我[8]效能感对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感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孟凡锐研究表明监狱警察心理弹性

受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应重视监狱警察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提升其社会支持

[9]水平,增强心理弹性水平,维护身心健康。有关警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都表明,警察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支持对警察工作倦怠的影响

警察得到的社会支持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是指警察得到的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主观支持是指警察得到的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支持利用度是指警察在遇到麻烦、烦恼时对支持的利用程度。

大量研究都肯定了社会支持与警察工作倦怠存在关系,社会支持各维度对警察工作倦怠有一定的影响。Francis等人研究发现,影响警察工作压力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四类:同事的[10]支持、上级的支持、家庭的支持、以及社区的支持。社会支持对警察工作及生活有良好的功能,亲友的支持是减轻身心症状与压力知觉有效的因素之一。其中同事与上级的支持是缓解警察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来自家庭的支持则会减轻警察的生活压力,间接有助于降低工作压力。而Thompson研究显示:警察的高工作压力会转移至家庭生活中,而社会支持有助

[10]于生活中情绪的平稳,来自同事的支持会增加家庭的和谐与凝聚力。贺元骅等人关于警

察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总体上与警察工作倦怠呈负相关关系,逐步回归表明主观支持能够很好地预测警察工作倦怠的各个维度,支持利用度能很好地预测情绪耗

[11]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

(三)工作负荷对警察工作倦怠的影响

工作负荷是指个人在有效时间内有太多工作要完成,由于工作量太过沉重或工作时间过长,个体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项工作,时间与精神均不堪负荷。警察感到组织指派的工作太多或时间不够去完成它,或是组织指派的工作太难或太过复杂,以至于无法达成而造成心理负担。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警察的任务十分繁重。而我国现有警察数量与整个社会治安状况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我国现有警察总数

[12]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十三左右,与国外平均水平万分之三十相比,不足一半。警力

不足是造成工作超负荷的主要原因。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要保证百姓的平安,民警只有加班加点的工作以完成任务。对于警察这个特殊的职业,超负荷的工作和压力无处不在。据了解,我国有些一线民警平均每天工作l1~15个小时,平均3周才能休息1天,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值班频繁,连节假日也常常得不到休息,绝大多数警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家

[1]庭,事业和家庭的矛盾严重。研究数据表明, 公安民警平均年工作日为400多个,其年工

[13]作总时间远远超过法定工作量。一位民警曾这样表述他高负荷的工作现状:“为了查案破

案,虽然家与单位的距离只有十分钟车程,却常常

一、两个星期不能回家,回到家时衣服都

已经臭了。”另一位治安民警说:“由于长期处理治安案件,最近看到人多的场景就会心慌、莫名地紧张。”可见,长时间超负荷、无节律的工作,不仅严重损害警察的身体健康,而且由此更多地挤占公安民警家庭正常的生活时间,严重破坏家庭亲情的和谐稳定。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压力势必容易让警察产生工作倦怠。

三、缓解警察工作倦怠的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警察工作倦怠主要因素有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工作负荷。如何缓解警察的工作倦怠,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高警察的自我效能感

对警察来说,要学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必须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提高耐挫能力,运用适当的策略,减轻压力感受,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从而减少工作倦怠的产生。

就每一位警察自身而言:首先,应采取适当的态度去面对倦怠,认识到由于工作因素产生轻微的工作倦怠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现象;其次,调适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工作倦怠产生的基础来源,对症下药才是解决倦怠问题的根本,应采取适当的态度对待倦怠,学习一些调适的方法,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要运用理性思维分析事情;再次,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工作目标和期望,明确自身的定位,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至于出现能力和工作要求落差的认知性错误,从而可以避免因过高期望值导致的工作倦怠感。

警察除了要从自身认知层面去提高自我效能感,还应当多学习一些人际沟通的艺术。因为警察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在真心、善意、坦诚的沟通过程中,可以促进相互的了解、体谅和包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警察在面对人或事的纠纷时,就能及时的化解和排除问题,降低可能由人际关系压力的产生所带来的倦怠。有研究认为,良好的同事关系对于降低警察的工作倦怠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警察自我效能感信念的改变与提高除经由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重视警察队伍集体效能的形成与发展,建设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警队文化氛围。集体效能高,集体革新与研究的精神高,也就能充分带动与激发每个基层警察锐意进取,开拓进取,增强他们的效能信念,形成一支更高效、更团结的警察队伍。上级部门应大力提倡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警队文化,为基层警察个体能力的充分发展和群体效能感的充分发挥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各个部门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警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应形成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努力形成一种发展性的、和谐的、高效的机关气氛。各个基层部门还应建立相互合作、真诚相待的工作和科研组织,积极凝聚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

(二)加强对警察的社会支持

加强对警察的社会支持是十分有必要的。警察肩负社会安定团结,政治稳定的重大责任,社会各界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心、重视警察群体,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各界要配合警员的工作,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这样才能缓解警员的工作压力,降低警员的工作倦怠感。就社会支持本身而言并不仅仅指对警察直接的帮助,更应该是一种多维度的推动、鼓励与肯定。对于警察,他们需要的是成体系的、网络化的支持,包括家人亲友,单位同事,社会各界,舆论媒体,心理机构等的支持体系。对于警察群体来说任何形式的帮助、支持、理解、尊重、肯定以及赞同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支持。

首先,可以通过强化警察对支持的主观感知,来减少警察的工作倦怠。提高社会对警察群体的认同,即对警察建立合理期望。我们常常看到警察因严格执法而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人非议,因媒体舆论失真报道而扭曲了其在群众的良好形象,因难以侦破重大案件而遭到社会的责难,因维护社会治安而染上身心疾患,甚至在工作中壮烈牺牲。这些都将给警察的心理上带来压力,也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为从主观上增强警察对已获社会支持的认知,新闻媒体等应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塑造先进典型,通过对英雄事迹的宣传扩大社会

影响,使人民警察真切感受到社会群众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同时应尽量减少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与民众的冲突,降低由于不理解公安工作而对警员的误解,争取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减少警察其在执法过程中的心理负荷,使警察得到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其次,可以通过提升警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来减少警察的工作倦怠。Kesler认

[10]为建立互助的支持团体,增加彼此经验交流的机会,是预防工作倦怠的有效方法。比如可

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形式,能为有倦怠症状的警察提供倾诉场所,及时对警察的各种心理失衡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提供给警察排除压力和困扰的方法与技巧,增强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在警察遇到烦恼或困难时通过倾述方式、求助方式以及参与一些团体组织的活动,有针对性的对倦怠感症状明显的警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让其接受降低工作倦怠训练。进行定期的评估、咨询与干预,以保证把警察的工作倦怠感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减少警察的工作负荷

通过减少警察的工作负荷,可以降低警察的工作倦怠。由于警察值班或通宵值班现象十分普遍,工作上的负担过重消耗了他们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然而保持充沛的体力是开展日常工作的前提,因此应保证警察得到必要的休息时间,对超过法定时间工作的警察,可以适当安排补休;对患严重疾病的警察可以强制进行休假、疗养。还可以通过对工作的简化与标准化设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高耗低效或无效劳动,尽量避免无休止的加班加点,从而减少其工作倦怠。

(四)加强运动和体闲活动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日趋紧张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对警察造成的压力一旦超出其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便随时可能使他们处于一种亚健康状况,即体力和体能明显下降但不是疾病,从而产生工作倦怠。因此,在工作之余,警察可以通过加强运动和休闲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工作倦怠感。首先,警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放松技巧来缓解倦怠感,如腹式呼吸放松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这些放松技巧不仅简单易学,且可以随时使用。通过放松训练,可以消除警察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紧张状态,提高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其次,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定期进行运动锻炼。参加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放松心情,从而可以缓解因工作所激发的紧张情绪。最后,警察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体闲活动,寻找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如看看电影、到户外去走走等,来转移自己对工作倦怠的过度关注,转移心中的紧张和郁闷,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削弱工作问题对心理的影响,放松精神,从而改善警察的心理状况,倦怠感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参考文献:

[1]蒋奖等.警察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4-6

[2]张小平.警察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公安教育,2006(1):13-1

5[3]王成义等.警察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5-58

[4]肖静等.交通警察工作倦怠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

[5]皮华英等.关于警察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J].政法学刊,2010(6)

[6]胡世群.贵州警察工作倦怠现状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5):124-128

[7]周文霞等.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1-97

[8]王成义等.警察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

[9]孟凡锐.监狱警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3(02):

[10] 陈秋凤.警务人员工作特征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11]贺元骅,凤四海等.警察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16

[12]郑友军.警察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97-101

[13]郑立勇.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维护[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02)

作者简介:胡世群(1981-),女,四川泸州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讲师,应用心理学硕士。

第二篇: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2012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警察,作为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群,其心理压力首当其冲。据抽样调查,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的心理压力指数高于常人几十倍。心理压力不仅严重影响民警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热情,还会导致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的下降。因此,正视警察心理压力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寻找缓解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警察心理压力的含义

压力由英语“stress”一词翻译而来,也可理解为“应激”。人们面对具有危险性刺激情境时,一时无法消除危险、脱离困境,即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这种感受经常持续存在,即演变为个人的心理压力。

警察心理压力可简单定义为:因警察职业特点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时身心所表现出来的紧张反应。警察工作是一项充斥着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压力密集型职业,因而也被称作“压力群体”。警察职业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促使警察的心理压力非同一般。因此,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警察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

在现阶段,警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警察职业特征的影响。警察工作是一个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而又高度紧张的职业,它常使民警处于众多的矛盾、烦恼甚或危险之中。现阶段,警察的职责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宽,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常常是事无巨细,一应包揽,工作范围之宽,内容之复杂、繁琐,工作量之大,是其他工作无法相比的,我国警察一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其他公务员两年半。长年劳累、积劳成疾,是导致我国警察伤亡率及过劳死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人民警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警察这一职业应该得到社会尊重和肯定。但事实却与之相反。纠其原因,一是警察队伍内部出现“害群之马”,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强拿硬要、与黑社会为伍等,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二是社会对警察的期望值过高。警察身着制服,头顶国徽,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是正义的象征。但是,老百姓认为警察应无所不能,特别是一些刑事案件,很复杂又缺少证据,加上犯罪分子很狡猾,故难以破获。因此,警察就成为社会质疑和指责的对象。

3、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压力。我国公安机关工作任务重,民警晋升慢,特别是一线民警很多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到退休仍是一个普通民警,无法实现自己晋升的愿望。这就导致其产生工作倦怠情绪,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另外,民警作息时间不确定,工作时间长,经常不在家,无法照顾妻儿父母,导致家庭及婚姻生活出现危机。互联网上流传的一篇“不能嫁给警察的十个理由”,真实揭示了警察工作的诸多艰辛。

4、来自经济待遇方面的压力。警察属于公务员系列,收入相对稳定。但是,如果将其收入与其职业的高风险、工作的高付出相比,就可发现这一群体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基本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不能落实,基层警察家庭经济状况普通拮据。经济压力并未因为警察职业的“三高”特点而远离这一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心灰意冷、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绩的消极态度。此外,因经济上的困境还可能使警察在各种诱惑面前产生剧烈的心理斗争,从而转化为另一种心理失衡。

三、警察心理压力的缓解方式

从上看出,警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以上原因,笔者现提出以下缓解方式与对策:

1、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并通过适当的渠道疏导、宣泄压力。要学会应对压力,首先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人们无法控制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却可以做到对压力的控制及反应程度。

2、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学会弹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跟踪研究表明,一个富有弹性思维的人,往往能冷静地应付各种变化,化逆境为顺境,变压力为动力。所以,警察要学会运用弹性思维,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潇洒气概。无论何时只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手头上的事,就能放松自己,思维就会获得专心和清晰。

3、培养耐挫力,学会休息、放松自己。警察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升华,将消极转化为积极。要给身体一个机会得以休息,让它从紧张中恢复过来,这是对付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安排好工作节奏,随时随地打个盹;当觉得身体肌肉绷得很紧时,做一些缓慢的伸展动作等。

4、加强情绪锻炼,平衡和享受生活,学会转移压力。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则其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整个机体就会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健康。因此,警察的情绪锻炼有时要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要懂得平衡和享受生活并尝试换个角度去思考;当遇到挫折时,不妨寻找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以转移心中的紧张和郁闷,这样,心理压力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5、提高警察待遇,给予人文关怀。经济困境系导致警察形成压力感和焦虑感的一大因子。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提高警察待遇,解决其因经济困境而出现的各种消极情绪及不良反应,是缓解警察心理压力的现实和有效的措施。从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以警察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危险程度而言,我国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警察的薪酬与福利待遇应该也必须比其他行政机关优厚许多。

6、建立警察心理健康维护系统。加强心理健康保健与训练,降低警察个体心理压力的负反应。随着现代社会警察工作压力的增加,如何改善压力下的工作绩效,已不再是警察个人的问题了,公安管理部门需要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近年来,一种整合的压力训练模式——“压力暴露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训,使个人或团队熟悉压力环境,改善个人或团体在某种工作环境下的工作绩效。

小结: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人民警察是维护我国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是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急先锋,没有人民警察冲锋在前,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定,人民大众的福祉也得不到保障。因此,警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息息相关,正确和充分认识警察压力及心理健康问题并寻求相应对策,是一件利于警察本身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大事。

第三篇:工作倦怠敲定

浅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摘要:工作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工作倦怠成为西方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获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工作倦怠的提出和研究历史入手,首先回顾了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随后讨论了影响工作倦怠的因素以及应对工作倦怠的措施。

二、关键字:工作倦怠、研究历史、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三、正文:

(一)、工作倦怠的提出和研究历史

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或“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常常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

工作倦怠最早由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作为一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自从工作倦怠的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特别是管理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者的密切关注。此外,由于工作倦怠逐渐蔓延到众多行业,而且商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企业员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自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以来,“职业倦怠”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对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步深化。马勒诗(Maslach)对工作倦怠的研究贡献最大,他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感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他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艾特森(Etzion)通过研究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毫无警报,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突然感觉到耗竭,并且不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

(二)、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随着社会进步步伐的加快,商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职场的挑战、竞争的加剧,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得企业员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有关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感关系的研究结果,虽然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但已有研究证明的一些相关的人口学变量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与工作倦怠存在一定相

关。在年龄上,年轻人较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感;在性别上,具体维度上存在有差异,如男性易出现非人性化,女性易出现情感耗竭;在婚姻家庭状况上,单身者(尤其男性)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而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在教育程度上,高教育者比未受高等教育者更易产生工作倦怠。

3、工作特征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工作超负荷、职业特征、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等方面。

(1)、工作超负荷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工作超负荷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方面是指个体感到工作量大以致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方面是指个体感到缺乏必要的技能去有效完成工作。Moore针对IT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衰竭和离职原因进行研究证实,IT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觉到的工作量对工作衰竭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时很多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工作超负荷会导致个体产生工作倦怠感,尤其是对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表现强相关。

(2)、职业特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行业异质性的差异对工作倦怠以及工作倦怠的不同维度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从事“情感性工作”(即工作对象是人,诸如医药、教育等服务类行业领域中)的个体,常体验到更为严重的工作倦怠感。因为这些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人,他们往往是强迫的或伪造的表情,且他们不容易得到积极的、肯定性的反馈。

此外,有一项比较美国和荷兰的五种工作类型(教师、社会服务、医药、心理健康,以及司法执行)的工作倦怠状况的研究表明:工作倦怠在两个国家有相似的工作特征。在司法界,职员均表现出高工作怠慢和高无效感;教师均表现出高衰竭;在医药业均呈现出较高的无效感。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清楚的看出行业异质性对工作倦怠的不同维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3)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而角色模糊是指对一个给定的角色的期望或规定缺乏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在很多研究中,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Moore等人将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视为工作衰竭或工作压力的重要预测变量。此外Filley等人也指出,这种角色冲突容易导致工作满意度降低,从而对工作倦怠产生影响。

4、组织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组织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体现在:组织的绩效考核制度、组织支持、参与程度等方面。

(1)组织的绩效考核制度

有研究表明,组织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使得个体的工作绩效得不到及时、公平的反馈,对工作倦怠感有显著性的影响。Gabris等人对政府部门员工的绩效评价和工作倦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工作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2)组织支持

组织支持,包括物质(诸如缺乏必要的资源、工作环境差等)和精神(诸如上司支持、同事支持、组织或团队气氛等)两个层面。研究表明:物质因素会影响个体在工作中的绩效,从而使个体产生工作倦怠感。而对精神因素的支持研究发现,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的支持更为重要。

(3)参与程度

个体在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包括独立性、决策参与程度、才能发挥程度等这些因素都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其工作有控制感的员工比缺乏控制感的员工面对更少的工作紧张,这样的员工会将改变和问题看成挑战而非威胁。这样,这些员工将会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工作中的挑战,并且容易产生成就感。

5、个体特征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1)人格因素

相同的工作压力并非对人都会造成相同的伤害,大量研究表明压力总是和一定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的。许多研究表明,某些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很容易受到工作倦怠的伤害。

一些涉及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低自尊、外控型、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以及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例如:低自尊者在工作中感情脆弱,更易体验到低成就感,从而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一些研究者考察了大五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3个特征。结论发现倦怠与神经质维度的关系密切。

(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完成任务或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对个体或组织造

成的消极影响。

(3)个体期望

期望值或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对工作投入程度高,且希望承担更多的工作,容易体验到情感耗竭,而且一旦期望落空,就会随之出现去个性化的应对方式及个人无效感。

(三)、工作倦怠的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各界对工作倦怠的日益重视,研究工作者对工作倦怠的研究日益纯熟,针对工作

倦怠的应对措施也渐渐地提上了日程。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影响工作倦怠的因素有:社会环境、人口统计学、工作特征、组织因素以及个人特质。因此,在工作倦怠的应对措施中,我们也可以从内因(即个人特质)和外因(即工作特征、组织因素)这两个方面入手。

1、改变自身,积极应对工作倦怠

解决工作倦怠,首先可以从自身的因素出发,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提高个体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合理控制情绪等方法来实现。更加具体的来说,首先应该改变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活中的原动力。同时,当面对压力时还应该减少期望、重新解释工作的意义,以及积极培养乐观的态度和主动地应对策略。然后,掌握必要的缓解压力的方法,例如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合理发泄消极的情绪等等。

2、组织采取措施,减少员工工作倦怠

目前,组织和企业日益关注工作倦怠带来的消极的影响,纷纷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员工工作倦怠的可能性。例如:一些企业开始减轻员工的工作量、提供更多的工作支持、提高个体工作的自主性、改变组织的结构和优化工作流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等等。同时,许多的企业展开员工培训计划。以期望通过员工培训,改变员工的观念、弥补员工的知识漏洞、增加员工技能,提高员工的社会心理素养,增强员工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以减少工作倦怠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员工援助计划(即包括压力管理、裁员心理危机干预、职业生涯管理等等)渐渐被企业所接受,可以减少员工的不安全感,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避免员工的工作倦怠感。

四、参考文献

[1] 李永鑫 张阔 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J]《心理科学》2007年 第2期478-481页

[2]李金波 许百华 左伍衡 影响工作倦怠形成的组织情境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 第2期146-149

[3] 卞冉 龙立荣 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4期

[4] 李培忠 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1期 26-28

[5] 赵崇莲 苏铭鑫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 育 科 学 版)》2009年 第4期 65-69

[6]贾晓波 陈凤荣 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 第1期55-60

第四篇:员工工作倦怠原因及改进措施探析

员工工作倦怠原因及改进措施探析

0714102-23 何倩

一、工作倦怠的定义

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也有翻译为“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工作倦怠是一种潜在的可以逆转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消除或缓解潜在工作压力源,可以使个体的工作倦怠程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然而,为了有效的采取干预活动,组织有必要准确评估员工所面临的工作倦怠问题,对工作场所中的潜在压力源进行识别和做出对策分析。

二、员工工作倦怠的成因

1、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支持与认可

每个员工在企业的中作过程中,他工作的内容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而不是被社会所淘汰和歧视。特别是走在前瞻方向的社会研究或社会技术,这些员工的压力就更大了,他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不然,容易产生情绪性工作倦怠,极大的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情绪性社会支持包括谈话、倾听、表达关心及同情,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的情绪性社会支持对工作倦怠的作用也不同,较多涉及正性内容的有助于降低工作倦怠,而较多涉及负性内容的则会增加工作倦怠的程度。(2)社会资源的运用

社会资源的运用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运用。物资方面,比如人力,财力,物力的运用。精神的运用有社会认可,荣誉证书的颁发等。资源分析理论将倦怠的影响因素分为需求和资

源两大类,结果显示与需求相关的因素及社会资源的运用情况是造成情绪耗竭和去人性化的主要原因,而与资源相关的因素则可以用来支持员工个人,以减缓情绪耗竭和去人性化的加重,同时与资源相关的因素也是减缓个人成就感低落的主要因素。

2、组织环境因素(1)工作环境和氛围

企业工作场所的情况,比如是否舒适,空间的大小是否适宜,噪音是否过大,场所的采光情况怎样,布置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员工充分的工作自主性而不是组织的强烈干预等。如果环境过于压抑,很可能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进而使得员工倦怠的增加。企业的文化是否能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可,是否能让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样的企业氛围是否是员工所喜欢的。这对于员工的工作倦怠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此外,组织的奖惩措施缺乏或设置不当,使得个体的工作绩效得不到及时、公平反馈,都会对工作倦怠产生显著性的影响。(2)组织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员工在组织团队工作过程中,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情况,处理公众事务的能力,决策的提出和支持情况,角色冲突或角色模糊情况,团队意识的强烈程度,才能的发挥情况,以及突发情况的处理情况。另外,组织内部的上下级关系的处理情况,平级员工关系的处理情况,内部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否公平合理等因素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工作倦怠。(3)组织工作中的工作量因素

在工作特性方面,工作要求的数量是与工作倦怠有重要关系的变量。研究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尤其是耗竭这一维度。许多研究通过针对员工的耗竭和离职原因进行,使用工作过载、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缺乏自主,以及缺少报酬等几个预侧变量,结果表明,这些预测变量中,工作过载是对耗竭最有贡献的一项。此外,经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两个主要的工作特性相关,其中之一就是工作量的大小和工作中日常要求的多少,我国当前的研究也证实了工作压力同工作倦怠的显著相关,发现各工作压力源同工作倦怠的各维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并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其中,工作负荷对耗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4)组织支持与组织中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员工的工作能否得到组织上级的认可,组字内部是否支持,工作需求的资源能否得到支持,组织给予的报酬情况,组织能否从员工的立场来理解员工,组织内部晋升是否公平,员工是否合符岗位的要求,能否为员工量身定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亦是影响员工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员工家庭情况,是否结婚,家庭经济状况,一个家庭里有几个人工作,家庭的收入、支出情况,家庭成员工作的时间是否协调,员工的工作能否得到家人的支持。这是员工工作是否容易产生倦怠的重要因素。

4、员工的个人因素(1)员工工作的满意度

员工对现就职工作的兴趣,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工作的成就动机的强烈程度(成就动机是指人类一种想获得成功、达到更高目标的欲望和动力,是一种内在心理过程。高成就动机的人,能制定较高的目标,并对学习工作非常的积极),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否满意,对组织的文化、价值观的认可程度。一般来说员工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工作的倦怠程度就越低。(2)员工的个性特征

①人口统计学学变量

己有研究证明的一些相关的人口学变量有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关于年龄的研究表明:年轻人的工作倦怠高于三四十岁的人,年龄与情绪耗竭、人格解体有显著的负相关。现在关于性别的研究尚无定论,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女性所感知的工作倦怠高于男性,但后来很多研究发现女性在情绪耗竭上的得分高于男性,而男性在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上的得分高于女生。一些涉及婚姻状况的研究表明,未婚者的倦怠得分更高,而且单身者比离婚者高,在教育程度上,高教育者的倦怠状况更严重。

②人格因素

研究者认为易遭受工作倦怠的人总与一定的人格特质相联系,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等。在人格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中,涉及的变量主要有大五人格模型,A型人格,乐观,自尊,人格坚韧性。一些涉及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獭惰的、低自尊、外控型和消极型应对策略的人最容易产生工作倦怠。研究发现,坚韧性和直接应对策略对于个体的倦怠水平主效应明显。外控型的人比内控型的人更多地体验到倦怠。个体的应对方式对于倦怠体验也有重要的影响,以一种被动的、防御的方式应对应激事件的个体较多地体验到倦怠,而积极应对的个体则较少地体验到倦怠。员工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倦怠。

(3)另外,员工的性别对同一工作倦怠情况、各年龄阶段的倦怠表现,以及对工作的抱负,个人理想订立的高低,受教育情况面临的压力情况等,也是员工工作产生倦怠的因素。

三、员工工作倦怠原因对策探析

1、企业组织层面

(1)通过多重激励,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这些需求使人处于不满足的状态,当人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又会出现更高级的需求。因此,企业组织的激励方式不能仅仅用物质手段,精神激励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多重的激励方式以满足不同员工的各层次的需求。基于员工自身对工作的胜任水平公平合理的实行绩效考核,并注意激励的及时性和公正性,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对员工工作的肯定,可以鼓励员工投入更多的热情到工作中,还能提高员工对自我才能最大程度提升员工的成就感,防止工作倦怠。(2)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沟通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员工正确认识组织情况,减少冲突,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横向沟通链和纵向沟通链。横向沟通链可使员工之间加强联系,彼

此了解,相互信任。纵向沟通链可使员工更深刻地了解高层管理人员,也使高层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下属,使相互之间建立信任。同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使员工及时了解公司的状况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及时作出调整,变被动为主动,减轻压力。

(3)采取灵活的工作制度,实行岗位轮换,达到人一岗匹配

基于胜任特征,把合适的人安置到与个体胜任力相匹配的岗位上,使得人岗匹配得到平衡。企业可以按照一定的计划让员工轮换从事不同的工作,结合员工的能力特点和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在企业内部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尽量达到人一岗匹配,提高人才的使用率,而员工本身也可以在不同的岗位轮换过程中发现并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激发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企业并有计划的组织一些针对性的培训和进修,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弥补不足,使员工的消耗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增强员工对压力的承受能力。(4)充分授权,让员工参与决策管理

给予员工一定的权力,让员工参与决策管理能够在多方面减轻工作倦怠状况。员工参与决策,员工的自主性得到提高,能够使自己对工作任务或工作角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减少角色模糊,也会使自己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角色相一致,从而减少角色冲突。而且,员工参与管理、决策,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此外,员工参与管理、决策,能够满足知识型员工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增加事业发展满意度,从而减轻工作倦怠状况。

(5)完善员工培训体系,提高员工工作压力应对能力

第一,提供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培训,能够增加其对任务的胜任能力,从而减轻员工的压力体会。

第二,提供压力应对技能培训,使员工正确认识压力,提高个体对工作应激的应对能力。包括放松训练、理性情绪治疗、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培训、时间管理等,提高员工对工作压力产生应激的应对。(6)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健全的人格

人格的养成虽说很大一部分受先天遗传和早年生活环境的影响,但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人,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自我的内省都将对人格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化标识,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环境文化氛围也将会对个体的人格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应该受到高度关注的,企业应创造良好的宽松和谐的企业文化,关注每个员工的成长,在安排培训项目时适当的开设一些人格培养的课程,将有助于员工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心态。

2、个体层面

(1)调整心态 首先,对工作保持合适的期望。工作期望过高会导致失望,工作期望过低会降低工作的动力。员工在工作中应当以平常的心态和实际的想法塑造自己的工作期望。第二,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对于高工作成就感的个体而言,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工作成绩的肯定,就极易诱发个人成就感丧失,继而出现工作倦怠的症状。所以,如果所处的环境无法给予自己应得的称赞,员工自己不妨对自己经常性地给予赞扬。

(2)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人更理性的对待工作和生活,更平和的应对问题,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个体应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取向,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根据自己的现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可通过继续教育加以弥补和充实,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顺利进行和展开。所谓支持系统,是来自于你的家庭、亲戚、朋友、甚至可以是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有消极情绪时不要闷在心里,要学会倾诉,倾诉的对象就是你所信任的支持系统。这样不但可以排解不良情绪,还可以从支持系统中得到支持,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反应。

(3)劳逸结合

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把工作带回家。把工作带回家会干扰个人和家人的生活,所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而且要严格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适时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有了充足的精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让自己有时间去享受工作之余的乐趣。

第五篇:缓解物价上涨的措施探讨

缓解物价上涨的措施探讨

摘 要:2007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 经济 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分析了物价上涨现状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物价上涨的措施。

关键词:物价上涨;原因;缓解措施

1、当前物价走势

当前,我国的物价形势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征,各类价格指标变化的方向,步调不完全一致,有的价格指标绝对水平比较高,但增幅表现出向下收敛的趋势;有的价格指标表现出向上的走势,但是从较低的水平开始上升。综合起来看,目前,我国物价形势的主流是健康的,从总体上看没有明显脱离基本稳定区间,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短期不存在高通货膨胀风险,国民经济依然运行在高增长、低通胀轨道上。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增大,但绝对增速不高,运行在预期目标的以下。对居民生活影响最直接的价格指标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化的核心指标。近几个月,这一指标出现了加速上行的势头。变化的趋势来看,今年的物价形势趋紧,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增大。但从绝对水平看,2%-2.8%的月度增速并不算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加速 发展 阶段的发展中经济来说,CPI涨幅一般要高于处于稳定增长阶段的发达经济CPI的上涨率,运行在2%~3%左右比较合理,而月度和季度上涨率应当在这个水平上下有一个可容忍的浮动空间,如果这个空间上下浮动2个百分点的话,从静态看,月度、季度的CPI上涨率在0%~5%以内变化都应是合理的,超过5%可确定为出现了通货膨胀。

CPI是我们衡量宏观经济体温的一个重要指标,经济学界有观点认为,它在3%以下比较正常,那为什么今年以来,尤其最近几个月CPI却连连创出新高呢?

2、物价上涨原因

2.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加快1.5个百分点(12月份16809亿元,增长19.6%); 农村 固定资产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64928亿元,增长23.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1.0%,中部地区增长34.0%,西部地区增长28.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加快8.4个百分点。因此,在利率偏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企业 盈利大幅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等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改观之前,投资反弹压力较大。

2.2 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07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消费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消费增长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物价上涨对消费的推动作用。对比统计数据发现,近年来国内消费市场日益活跃,社会消费增速逐步加快。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5年增长13.7%,2007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为14.9%和15.4%,到2007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被改写为15.9%。消费增速变快的最大推动力是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尽管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仍然小于GDP增速,但是二者的差距正在缩小。其次,居民收入增至一定水平后,消费结构开始转变,消费规模在结构转变的带动下增大了。再者,国家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力度加大,居民消费热情不断增长。另外,社保体系日益完善,工资形成机制改革开始启动,使人们对未来风险预期降低,对收入增加的预期提高,储蓄资金也开始向消费和投资领域转移。

2.3 国际市场价格上扬

由于国际市场能源,粮食,工业 玉米淀粉,贵金属和基本金属原料等基础商品价格的上扬,从外部输入上引起国内物价攀高。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及成品油约1.8亿吨,进口铁矿石约3.75亿吨,进口食用植物油和油料(主要是大豆)榨油约1350万吨。按照2007年12月份国际市场价格和我国全年原油,铁矿石,大豆3种物资进口数量 计算,由于国际市场价格和海运费用上涨,影响国内生产成本比上年约增加5100亿元,相当于国内商品零售总额的5.9%。

2.4 我国GDP增速超过10%

2007年,我国GDP达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一般认为,GDP一旦超过10%,将大副拉升消费品价格,CPI在2007年上涨4.8%,创了近11年的新高。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2007年,我国全年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肉禽上涨幅度为31.7%,食品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6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2.5 价格传导波及通货膨胀

早在2006年11月,我国粮油价格出现异动。通货膨胀的风险已探出苗头。当年11月至12月间,国内食用油价格一个月内就上涨了20%,面粉价格涨幅也超过了10%。粮油价格上涨又推动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持续走高,2007年前9个月CPI同比上涨4.1%,其中8月6.5%的增幅更是达到了11年来的新高。以后连续5个月的增幅都超过6%。其中猪肉价格独领风骚,5月平均上涨10.5%,7月肉禽价格上涨4.52%。国内由粮油上涨引起多个行业成本收益加速变化后,价格传导放大这一变量,以强正相关的速度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目前,物价由局部上涨向全面性上涨的传导已是炙手可热。食品、原油、房地产等基础性物品价格的上涨及相互抬升作用的叠加,占全面性价格上涨的权重十分可观,市场的震荡并非杞人忧天。2.6 市场上的不道德行为

近一时期,一些 企业 趁机哄抬物价。有的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有的囤积居奇,搭车涨价;有的超过成本增加幅度不合理涨价;还有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制造紧张气氛,严重影响社会心理预期,推动市场价格不合理上涨。

3、缓解物价过快上涨的措施

价格上涨对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合理涨价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为了缓解价格过快上涨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必须采取多项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1)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努力保证重要商品及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和市场正常供应;

(2)加快农业生产扶持力度,增加农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市场,增加重要商品供应,稳定物价;

(3)稳定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各项补助政策;

(4)继续加强价格行政执法和价格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5)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参考 文献

[1]赵雪芳.如何看待当前的物价走势[J].中国 金融 ,2007,(17).

[2]吴磊,周楚书.我国近来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 教研),2007,(32).

[3]唐毅亭,白静.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J].宏观 经济 研究,2007,(09).[4]李剑阁,卢中原,张立群.如何看待当前物价上涨[J].金融博览,2007,(09).[5]唐震斌.本轮物价上涨不可轻视的十个理由[J].金融博览,2007,(09).

下载警察工作倦怠及其缓解措施(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警察工作倦怠及其缓解措施(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作倦怠文献摘录集锦

    赵 娜,李永鑫(2008).冲突、平衡与促进:工作-家庭关系研究的历史考察.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31(6):1468-1470 工作-家庭冲突作为一种特殊的角色间冲突,指的是......

    员工工作倦怠 HR怎么办

    员工工作倦怠 HR怎么办 发布时间:2008-4-29 11:10:14 共查看25次 核心提示:据调查,最易犯的“职场通病”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工作倦怠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的“工作倦怠指数......

    员工工作倦怠 HR怎么办

    员工工作倦怠 HR怎么办? 据调查,最易犯的“职场通病”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工作倦怠症。调查显示,4000名被调查者中,有70%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有39.22%出现中度工作倦怠;还有13%的受......

    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措施

    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

    网上调查:女性工作更易倦怠

    日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出以下几个特点。 七成职场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 根据对受调查者的工作倦怠情况的分析,发现有70%......

    工作倦怠: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工作倦怠: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郧西县商务局局长高波记得我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领导经常讲:“消极怠工就是腐败”。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句话在我们个人成长进步的过......

    警察文化建设的实践措施

    警察文化建设的实践措施警察文化建设的实践措施党的“十六大”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

    零售业一线员工工作倦怠状况调查

    零售业一线员工工作倦怠状况调查 摘要:本文对零售业一线员工的工作倦怠状况、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建立倦怠管理机制、重视员工的个体差异、为员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