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体育学院 2005年 武术运动训练专项班 考试资料
八卦掌
八卦最早见于<易经>: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概念:八卦掌以站桩和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摆扣步为主,并包括推、托、带、领、钻、进、搬、扣、拦、截、拿等手法,摆、扣、截、踢、点蹬等腿法,行步、扣步、摆步、跟步、三角步等步法.运动特点:延圈走转,随走换势,身捷步灵,势势相连,行步平稳,摆扣清晰,纵横交错,协调园活.技法特点:
1.:三形:行走如龙,动转如猴,换势似鹰.三势: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如磨磨.2.三空三扣: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两肩要扣,手心脚心要扣,牙齿要扣.3.:脊背须团圆,臀部须敛圆,虎口须张圆.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4.:肩坠腰,腰坠胯,胯坠膝,膝坠脚.眼手身步要敏
5.十要三病:1要有意2要有气3要有拧4要有塌5要有提6要有裹7要有垂8要有<棚>9
要有松10要有顺.三病是努气,拙力,腆胸.尹氏八卦掌:以尹福为代表,牛舌掌为基本掌形,以鹤形步为基本步法,刚猛,多穿点,尚直劲。
陈氏八卦掌:陈廷华为代表,龙爪掌为基本掌形,以鸡形步为基本步行,动作圆活,多摔法,尚横劲。
教学要点:
1.注重步法练习
2.加强步法操练
3.呼吸运用协调
4.身形精神合一
形意拳
技法特点:
1头要上顶,项要竖直2肩要松,肘要坠3腕要塌,掌要撑,拳要紧4背要拔,胸要含5腰要塌,脊要正6臀要敛,肛要提7胯要收缩,膝要口紧,脚要平稳8自私要正确,动作要整齐9力量要充实,呼吸要自然10气势要相连,内外要合一
教学要点:1练好三体式2动作求整齐3进退宜和顺4稳中求实5稳步提高
上肢运动特点1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2钻翻伸屈,拧旋往返
下肢的运动特点1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2进步之后常随跟步,退步之后常随撤步 技击特点1起如风,落如箭,打到还嫌慢2硬打硬进无遮拦,快进直取,寓守于攻
整体运动特点:手到脚到,齐起齐落,三尖相对,三节相随,内外六合,动静相间,节奏明显,劲力充实,象形取意,刚柔相济
形意拳的流派:
山西:拳势紧凑,劲力精巧。
河南:拳势勇猛,气势雄厚。
河北:拳势舒展,稳健扎实。
教学要点:1练好三体式2动作求整求齐3进退以和顺4稳中求实5稳步提高
套路运动训练
一.选材特点:
1定量<理化试验>定性<经验>
2身体形态:身高,外形长拳太极拳枪剑要求个小体重轻南拳刀术棍术要求个粗身体壮,臂长,髋部窄小,臀形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踝围足弓,眼神
3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腰围,肩胛骨,髋关节,踝关节>
4身体机能<心率,最大摄氧量,前庭分析器功能>
5心理素质<模仿能力,表现能力>
6专项技术<基本技术,自选拳术与自选器械>
二.训练原则
1功贯始终、寓含技击的原则
2动静结合、内外互导的原则
3用心领悟、突出风格的原则
4持之以恒、重复渐进的原则
三.训练内容
1体能训练
2技术训练
3心理训练
4智能训练
四.训练方法:
1重复训练法
2变换训练法
3间歇训练法
4循环训练法
5静耗训练法
6慢速训练法
7综合训练法
注意的问题:
1注意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水平
2注意训练与恢复相结合3教练员与运动员要加强交流
五身体训练
1训练内容: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2基本要求:身体训练要全面,掌握好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抱我好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抓向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相结合,学训并重,寓训于乐
3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1>协调:培养多种运动能力,注意提高保持平衡能力
<2>力量:重复训练法,超等长训练法
<3>速度:通过信号刺激,发展反应速度,提高动作频率发展动作速度,变换训练发展快速
力量
<4>耐力连续训练,间歇训练
4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1>柔韧:主动性练习,被动性练习,混合性练习
<2>速度:单个动作系列重复法,条件刺激练习法
<3>协调:培养肌肉合理用力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增大练习难度增加技术复杂程
度
<4>力量:腾空跳,负重练习,采用系列重复法5耐力
六.技术训练
1狠抓基本练习,方法灵活多样
2组合动作练习,注意起承转合3分段技术训练,着重演练技巧
4整套训练把握体力分配
5朝套训练,重在培养意志
6对练套路的训练
7少儿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
<2>根据少儿的生理特点发展专项素质
8技术风格和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1> 技术风格的形成与培养:身体形态,运动素质能力,个性心理特征,文化艺术修养,扬长避短发展个人技术风格
<2> 意识的培养与表现:《1》现其形,必传其神《2》传其神,必用其心《3》开展形象思维《4》扩大知识面《5》加强直观印象《6》集中注意力
七.心理训练
1.一般心理训练:<1>明晰运动表象,完善动作规格<2>细化时空知觉,提高协调稳定
2.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
<1>端正动机目的,增强意志品质
<2>树立必胜信念,降低紧张焦虑
<3>活用心理暗示增加成功体验
<4>适度唤醒水平完善技术演练
3.赛后的心理调整:正面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八.智能训练
1一般智能训练
2套路运动智能训练:
<1>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的体育学科知识
<2>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及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运动员直接参与运动计划地制定与修改
<4>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训练比赛实践中
<5>及时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准确评价自身的运动水平
九.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
1.套路运动的负荷特点:功能方式是以无氧糖酵解为主,故属于大负荷强度的项目。太极拳属于中等强度而量较大的项目
2.套路运动负荷的度量:既刻与休息5~10分钟后脉搏:大强度<180次以上,恢复到运动
前>,中强度<150次左右,较运动前块2~5次每10秒>,小强度<140次以下,较运动前块6~9次每10秒>
P555表
训练计划的基本组织形式:多年,年度,阶段,周,课的训练阶段
武术训练课的组织形式:集体式,分组式,个体式,自由式
科学调整运的负荷的基本要求
1随时了解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并据此科学安排负荷
2运动负荷的增加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形成一个加大、适应、在加大、在适应的过程
3处理好负荷和负荷强度的关系
负荷于负荷强度的关系:1同升同降:大负荷运动训练,休整恢复性训练2一升一降:升量减强度,或相反3一升<降>一稳定:
升量稳强度,准备期第一阶段和巩固技术训练阶段,升强度稳量,准备期第二阶段和比赛期技术训练时,降量稳强度,赛前训练和技术训练
降强度稳量,休整期和比赛期到休整期的过渡阶段,以及改进技术训练时
4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5要考虑项目的特点和不同的训练时期与任务
6加强义务监督
第二篇: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
简答
1、竞技体育的构成(一)运动员选材
(二)运动训练
(三)运动竞赛
(四)竞技体育管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一)竞争性(二)规范性
(三)公平性
(四)集群性
(五)公开性
(六)观赏性 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的经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的。5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6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 7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指标(2)竞技能力指标(3)训练负荷指标 8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9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二)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三)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肉容和手段
(四)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10适宜负荷的科学基础
(一)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二)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11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1)负荷量的评价指标(2)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1)直线式(2)阶梯式(3)波浪式(4)
跳跃式
(三)科学地探求负荷 量度的临界值
(四)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12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13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
(1)运动专项(2)训练对象(3)训练条件
(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14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二)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15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准确判别疲劳程度
(1)自我感觉(2)外部观察(3)生理测试(4)心理测试
(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2医学生物学段恢复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
16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17持续训练法的类型
根据训练时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训练法可分三种基本类型,即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和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应用:短时间训练法广泛应用于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素质训练之中,也适用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动作强度较高的素质,技术和战术和训练工作。中时间持续训练法普遍应用于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各个项目中多种技术的串联攻防技术的局部对抗,整体配合战术或技术编排成套的技术或战术训练,以及体能主导类耐力性运动群训练。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驿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运动项群具有直接训练的价值。
18循环训练法的类型
依各组练习之间间歇的负荷特征,可把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应用:循环重复训练法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战之间和各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做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得以基本恢复,可全力进行每战或每组循环方法练习。循环间歇训练法是按照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战和各
组之间的间歇时间做出规定,使集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进行的练习。循环持续训练法是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各战和各组之间不安排间歇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19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4)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20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5)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
21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1)柔韧训练的方法
柔韧性训练基本上采用拉伸法,分为动力拉伸法和静力拉伸法。在这两种方法中又都有主动拉伸和被动拉伸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2)柔韧训练的主要手段 发展肩部、腿部、臂部和脚部的柔韧性主要手段有:压、搬、劈、摆、踢、绷及绕环等练习
发展腰部的柔韧性主要手段有:站立体前屈、俯卧背伸、转体、甩腰及绕环等练习
22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动作要素(1)身体姿势(2)动作轨迹(3)动作时间(4)动作速度(5)动作力量(6)动作速率(7)动作节奏
23、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24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1、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2、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3、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4、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25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1、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2、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
3、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
4、高度的自控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能力
26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目的及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任务: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共性规律;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认识或认识不太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进一步建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去;运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
27战术训练的方法有哪些?分解法与完整法,减难法加难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实战法。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3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4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的训练原则。
5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6适时恢复原则即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7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法,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10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11竞技战术的定义
竞技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战术行动是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12根据理论研究所撼盖的领域把运动训练分为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13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态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14.训练规律: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本质联系和发展必然趋势。
15.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原则。
16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论述1.什么叫间歇性训练法?请论述一下它的构成因素?以及使用时应请注意什么?
间歇训练性是指多次练习时对间歇时间提出严格要求,以便使集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法。构成因素: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注意事项:㈠根据训练的主要具体任务,通过变化组成间歇训练法的因素,确定不同的间歇训练法㈡根据训练的任务,调节各因素的参数㈢由于间歇训练法各因素的参数的变化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此在变化某一因素的参数时,要充分考虑到对其它因素的影响㈣某一间歇训练方案确定后,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运动员有了适应和提高,再通过变化各因素的参数制定新的方案。这样有利于总结经验,衡量方案的训练效果。㈤间歇训练的负荷一般较大,对运动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使用这种方法。要求运动员有一定的训练基础,并注意加强医务监督。适用及应用:㈠高强性间歇训练法适用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群的素质、技术的训练,同时适用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运动项群中的攻防技术或战术的练习㈡强化性间歇训练法适用于一切需要这种混合系统供能能力和良好心脏功能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及素质的训练工作。㈢发展性间歇训练法适用于需要较高耐力素质的运动项群的训练工作。2试述力量训练素质及其训练 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爆发力。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等动收缩训练、超等长收缩训练。发展最大力量方法:大强度重复刺激法、高强度短期刺激法、最高强度集中刺激法、高度紧张的静力练习法、超负荷的退让练习法。发展快速力量的方法:起动力、爆发力、弹跳力、击打法、对比法。发展力量耐力的方法:扩展间歇法、强度间歇法、循环训练法。训练的手段:负重抗阻练习,对抗性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练习、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克服外部阻力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练习,电刺激方法。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力量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3速度素质的分类
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反应速度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练习、选择性练习;
动作速度的方法手段: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速度,减少外界自然条件阻力,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后作用发动速度,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缩小完成练习空间和时间界限,如球类利用小场地练习;
位移速度的训练方法手段: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每次练习以高能磷酸原代谢为主的供能措施,一般来讲应保持在20S之内,各种爆发力练习,高频率专门性练习,利用特定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1)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2)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
(3)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4)儿少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三篇: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
形成基本因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构成 :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发展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是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活 研究的主要目的 :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主要任务: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训练目标包括: 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8.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10.竞技需要 原则 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 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训练学要点: 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 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训练学要点: 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a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运用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有机结合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分类: 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动作结构: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性;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22.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模式训练法组成: 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特点: 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应用过程: 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基本结构: 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单纯训练法: 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顺进分解训练法 :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逆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
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 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27.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作用: 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 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 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结构因素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 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 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练习、拉测功仪练习)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同场性对抗练习、隔网性对抗练习;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a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B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C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d良好的体能训
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A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B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C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D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E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 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b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c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训练的方法:a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b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c手持轻器械训练法d舞蹈训练法。训练的基本要求a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b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c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d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外部阻力、内部阻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 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爆发力 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 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静态测定、动态测定:最理想的测定是测定肌肉等动练习的最大力量值。
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b静力性等长收缩。C等动收缩训练d超等长收缩训练e循环训练法。主要手段: A负重抗阻练习B对抗性练习C克服弹性物体练习D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E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F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G电刺激。基本要求;A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B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C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D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E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动作速度: 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位移速度 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41.反应速度训练注意问题:A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B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C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A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B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C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D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E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方法手段:A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B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C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D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E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43.提高移动速度的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A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B各种爆发力练习C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D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B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C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E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分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A持续法:a负荷强度145-170次/分b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c工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B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C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D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采用持续1:--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 距离长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祖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A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B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C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D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E循环练习。
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B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C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负荷量的确定A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B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A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B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C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D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E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50.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热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B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C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D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基本要求 :A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B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A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b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会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是基础)c感知觉能力d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e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f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2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
55.选择技术训练方法要求:A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B多层面的综合性。C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b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c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d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e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f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g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h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I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技术风格 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A系统构成元素不同。B技术结构不同。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C种族特征。
58.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战术的分类――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D想象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F模拟训练法G实战法。
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C确定战术原则D 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E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G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H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A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B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C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D充分利用竞赛规则E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把握项目制胜规律。B培养战术意识。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E重视战术组合。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的常用方法:A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B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C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学,全面的分析问题;赛前,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况,使运动员处于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注意分散(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事物干扰所分心能力;使运动员对他从事的事业,所实践的活动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这种来自内不的动机会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作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参加比赛时,要引导运动员不要多想比赛结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赛前消除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做一些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练习,以使注意力集中;)心理焦虑:A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B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C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D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和运动比赛能力。训练的基本训练:A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B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C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D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67.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a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B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c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先天性-遗传效应;后天性-训练效应、生活效应)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A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b运动效应自然减弱c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d主观努力下降。
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B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C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D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A确定比赛日期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C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D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第四篇: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202007
一、说明
1、本大纲是根据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而指定的,是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工作实施的依据。适用于运动训练专业。
2、学习期限为一学期共54学时,2学分
二、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
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是: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讨论、作业、见习试教等教学形式。见习试教是用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认真对待。
三、教材使用
1、《学校体育学》李 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学校体育学》刘善言 体育教育专业实验系列教材 山东大学出版社
四、教学内容及时数分配
章次内容讲授学时
绪言
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论3
二、学校体育的地位和目标3
三、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1
四、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3
五、发展学生的体能3
六、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3
七、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3
八、体育课5
九、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3
十、课余体育锻炼3
十一、课余体育训练5
十二、课余体育竞赛3
十三、体育教师3
十四、学校体育管理1
十五、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1
十六、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1
十七、实习5
机动3
总计54
绪言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学的意义、任务、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讲授内容]
1.学校体育学的形成、发展及现实意义
2.学校体育学的任务
3.学校体育学的内容
4.学校体育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目的要求]
了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简史,理解并掌握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讲授内容]
1.学校体育概述
2.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概况
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地位和目标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在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要求。
[讲授内容]
1.学校体育的地位
2.学校体育的目标
第三章`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教学的概念、特点和目标;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体育教学原则。
[讲授内容]
1.体育教学的特点和目标
2.体育教学过程
3.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体育教学原则
第四章 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内容及选编原则,以及体育教材的分布特点,掌握运动动作的技术结构等要素的概念、意义和作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授内容]
1.体育教学内容的概述
2.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3.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材
4.运动动作
第五章 发展学生的体能
掌握体能的概念,了解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掌握发展体能的原则与方法。
[讲授内容]
1.发展体能的概念
2.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3.发展体能的原则
4.发展体能的方法
第六章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以及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从而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
[讲授内容]
1.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2.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
3.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
第七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
[目的要求]
明确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掌握其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
[讲授内容]
1.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2.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
3.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八章 体育课教学
[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的形式,体育课密度和负荷的测定与评价等基本理论。
[讲授内容]
1.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
2.体育课的组织
3.体育课的密度
4.体育课的负荷
5.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第九章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目的要求]
掌握制定全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的要求、方法与步骤,掌握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讲授内容]
1.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2.体育教学工作的考核
第十章 课余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课余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意义和特点;掌握组织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和基本形式。
[讲授内容]
1.课余体育锻炼的地位和意义
2.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3.课余体育的基本形式
4.课余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第十一章课余体育训练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目标;掌握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和计划及组建运动队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具有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能力。
[讲授内容]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和目标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原则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
5.学校课余运动队的组建
第十二章 课余体育竞赛
[目的要求]
掌握课余体育竞赛的基础理论、具备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的能力。
[讲授内容]
1.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和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种类和方法
3.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组织
第十三章学校体育管理
[目的要求]
明确学校体育管理的意义、目标和任务,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原则、体制、内容和方法。
[讲授内容]
1.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
2.学校体育管理的体制
3.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四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目的要求]
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的概况,了解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了解大中小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进一步了解与学校体育有关的体育法规。
[讲授内容]
1.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的概况
2.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3.大中小学生体质测试标准
4.与学校体育有关的体育法规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讲授内容]
1.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体育教师的职责与条件
3.体育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第十六章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讲授内容]
1.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2.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
三、实习部分
1.体育课密度、负荷测试
2.体育课的分析
3.课时计划编写
四、学时分配
五、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考试采用笔试,期末占80%,作业占20%。
第五篇:天津体育学院2011年运动训练专业
天津体育学院2011年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
生简章
加入时间:2011/1/26 15:31:52
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实行单独提前招生的两个专业。文化考试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命题,体育专项考试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由招生院校组织实施文化、体育专项考试及录取工作,录取名单报生源所在省高招办和国家体育总局备案。天津体育学院具有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资格,2011年继续面向全国单独提前招生。
一、专业介绍
1、运动训练专业办学层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掌握系统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熟悉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具有较强的专项技能能力和宽泛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专项运动训练工作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层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本专业运动技能特长和专业文化素养,掌握现代体育科研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并有自主创新、创业、团体合作能力和意识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1994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考生必须填写详细的学习履历表);具备二级运动员或二级武士(含)以上运动等级资格;身体健康、未婚;年龄不超过22周岁,具备一级运动员或一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者,年龄可放宽至35周岁;身高男1.70米以上,女1.60米以上,任何一眼的裸眼视力不得低于4.7。
三、招生计划与专项设置
1、招生计划(不列分省计划):
运动训练专业565 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150人
2、专项设置:
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男)、网球、棒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艺术体操、摔跤、柔道、跆拳道等。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散打
四、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3月1日—3月31日
2、报名材料:单招报名表(必须填写高考报名号);高中或同等学力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学历证明;运动员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比赛秩序册和成绩册原件及复印件;《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资格审查表》;
身份证复印件或户籍证明(由当地派出所出具)及户口册复印件;区、县级以上医院体检表(附肝功能化验单)。
注:《天津体育学院单招报名表》、《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资格审查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学习履历表》、《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体格检查表》均由我院提供,考生可登陆http://,进入“招生信息”下载。
3、报名方式:考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登陆http://,进入“招生信息”,按照网上报名要求填写个人报考信息并上传个人数码照片。网报后,考生须用特快专递将报名所需材料于3月25日前(以邮戳为准)寄送至天津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考生资格审查结果将在我院招生信息网上公布,经审查合格者允许参加考试。
4、报名、考试费:240元/人
5、报名注意事项:
⑴考生必须参加其户口所在地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高考报名,取得高考报名号,具体要求按当地招办规定执行。(如填写的高考报名号错误或虚假而影响录取,后果自负。)
⑵报名表上的考生姓名必须与本人身份证、户口册上的姓名一致,录取通知书邮寄地址栏填写必须详细、准确,收件人应是本人或直系亲属。
⑶报考专项只能填写规定项目中的一项(如100米、跳远等)。⑷考生报考的专项应以运动技术等级证书项目为准,不得改动。
⑸考生的报名、考试费须通过邮局汇至天津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汇款单须注明考生姓名、身份证号),并凭汇款单回执、“领证卡”等领取准考证。⑹上传照片必须为考生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彩色证件照,格式为.jpg,大小在20KB~50KB之间,头部约占照片尺寸的2/3,背景为蓝色,务必保证照片清晰可辨,凡因照片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报考,后果自负。
五、考试
1、考试科目:
专项考试:考试内容、方法与评分标准按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专项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执行。
文化考试:语文、数学、政治、英语
2、考试时间:专项考试5月4日—5日
文化考试5月7日—8日(具体时间见准考证)
3、考试地点:天津体育学院
4、考试期间考生食宿、旅费自理。
六、录取原则:德、智、体全面考核,按照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七、关于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
1、免试入学条件
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办理正式招收手续、工资关系在体育系统运动队且工资实行运动员基础津贴和成绩津贴(不包括职业运动员);运动成绩优异,曾获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2、免试入学报名手续及要求
考生登陆我院招生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后,提供填好的单招报名表(必须填写高考报名号)、《2011年优秀运动员免试入高等院校学习审批表》(原始件一份、复印件三份,表格须加盖基层单位和省、区、市体育局人事部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公章);高中或同等学力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学历证明;身份证和户口册复印件;获奖证书和运动等级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并将上述材料于3月8日前寄送至天津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
注:《2011年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审批表》由我院提供,考生可登陆http://下载。
八、复查:新生入学后,要进行全面复查,凡发现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行为入学的,取消入学资格,退回原单位或原地区。
九、就业:学生毕业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学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51号邮政编码:300381
咨询电话:022—23015120传真:022—23012606网上查询:http://E-mail: zhb@tju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