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身份证失效期实物与机内不符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分析
身份证失效期实物与机内不符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经过
某日网点收到省分行下发重点关注类风险事件,要求核查客户林某同一日在同一区域的4个网点开立个人结算账户,身份证失效期4个网点均录入错误,应为2016年8月17日误录成2021年3月18日。经核查人员核实,客户的身份证失效期是客户第一次在工商银行开户建立信息时录入的,录入地为广州,证件签发日是2011年3月18日,按10年有效期计算失效日期2021年3月18日是正确的。通过机内留存手机号联系客户本人,客户称本人在广东从未到外地开过户,本次4个网点开户时提供的身份证件为客户丢失的证件,签发日为2006年8月17日,并且开户申请书上所留电话均为空号无法联系,网点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风险提示,在反洗钱系统进行报备。
二、案例分析
(一)加强身份证失效期录入的核对,提高该项业务操作的风险认识。通过此案例认识到,身份证失效期错就意为证件的有效性需进一步核实,有可能是客户持丢失后重办的证件来我行办理业务、也有可能是不法分子偷盗他人证件来骗办业务。因此要提高此类业务风险认识。
(二)增加证件签发日期核对选项,从本次4个网点开户时提供的身份证件为客户丢失的证件非客户本人办理,而4个网点开户均顺利通过进行分析,属系统提示存在缺失,在核查过程中网点反映,目前对身份证件的真实性单凭目测会因客户的发型、衣着和年龄变化及照相清晰度的不同,而产生误差。如果前台操作系统对同日开立多户现象进行提示,我们就会引起警觉,就会多询问,多甄别;如果联网核查中有证件签发日与原建立信息不符的提示,就不会存在开立此类存在风险隐患的账户。
三、案例启示
随着风控系统的不但完善,操作风险盲点逐步显现出来,过去对身份证核对,仅限于姓名与证件号是否一致、照片是否有反馈等要素。柜员在办理时联网核查,信息完全相符,柜员根本无法识别客户有几张证件,哪一张是有效的。因为目前社会活动全部依赖身份证,身份证遗失情况较多加上现在处于换证高峰,所以为保证证件的真实性,建议联网核查中增加证件签发日识别项。
第二篇:银行承兑汇票票号与实物不符的案例
银行承兑汇票票号与实物不符的案例
一、案例经过
运行风险监控中心在监测“内部账户与往来账户异常转账”监督模型时发现,柜员的一笔银行承兑汇票到期转账交易,打印凭证上的汇票号码与实物的不符,金额**万元。经核查网点得知,当日客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转往来款**万元,柜员签发此笔银行承兑汇票时,应正确录入汇票号码,但其误录入该票据的冠字号,造成汇票号码录入错误,导致了风险事件发生。
二、案例分析
(一)汇票签发时,未审核凭证。银行承兑汇票属于客户填写的空白重要凭证,柜员在录入信息手误后,疏忽对打印结果和实物的再次核对,因此错过了整改时机。
(二)汇票解付时,未做情况说明,未真实展现会计核算行为的全过程。《会计核算规程》在汇票款项支付环节的流程要求是:“抽出专夹保管的汇票卡片和承兑协议副本及其他资料,并认真审查票据及要素真实、完整、合规,与留底资料是否一致”。柜员在支付款项的联机记账环节,明知历史错误但未做情况说明,未真实展现会计核算行为的全过程,存在侥幸心理逃避监督。
三、案例启示
(一)加强柜面操作合规性管理。《会计核算规程》是规范柜员操作行为的准绳,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稍有疏忽,极易引发风险事件。
(二)加强风险意识培养,规范票据业务操作。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柜面操作的高风险环节,签发时信息录入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后续票据解付环节。此笔风险事件是由于银行内部原因造成,柜员应在解付时做出情况说明,真实展现操作行为,避免利用系统缺陷,引发内部监管风险。
第三篇:非本人重置密码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分析
非本人重置密码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经过
XX年4月19日,某客户持四张定期存单金额各50万元,到某网点办理转存业务,因大机提示身份证不符,无法办理转存业务,经办柜员要求客户到公安局出具户籍证明才能办理。4月20日该客户的妻子拿着两人的身份证及公安局出具户籍证明,前来银行办理转存业务,其妻多次输入密码总显示有误,需要重置密码。当时客户本人有事,于是电话联系该网点负责人由妻代理重置密码,稍后来补签名。负责人考虑到该客户是优质客户,且19日客户本人也到了网点,因此就同意了先办理后补签。于是就产生了四笔严重违规非本人重置密码的业务。
二、案例分析
(一)重置密码业务风险较大,稍有不慎则极易发生案件,为银行带来经济纠纷与声誉风险,因此不允许代办。网点负责人及柜员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要合规操作、要加强工作责任心,谨防案件与风险。
(二)对于不能代办的业务,在与客户沟通时需要注意技巧,巧妙拒绝客户并耐心做好解释、安抚工作,争取客户的理解与信任,展示银行员工诚信、卓越的职业形象与风采。
(三)网点负责人只考虑优质客户,未考虑到非本人办理重置密码后,产生的法律风险,如客户资金纠纷,银行必定要承担未履行核实客户身份义务的法律责任,致银行面临法律诉讼风险。
三、案例启示
(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网点负责人及临柜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风险防范应警钟长鸣,特别是一些特殊重要交易,如挂失、重置密码等涉及银行及客户资金安全的业务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切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二)严把制度关。银行是风险行业,柜员在日常办理业务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风险。因此,严格遵守各种业务制度,把握各项业务的风险点是准确处理好每笔业务,严格控制风险的重要保证。个人存折密码,是客户资金安全的最重要保障,一旦被重置则蕴藏着资金被盗风险。在本案中,柜员若在手续不全的情况下不予办理,就防范了风险的发生。
(三)以服务赢客户。如何在风险可控和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又能帮助客户,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妥善化解服务纠纷,展现良好的服务水平。在本案例中,网点负责人可以以谦和的态度为客户耐心解释,不能让柜员违规办理业务。
第四篇:信用卡非本人支取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信用卡非本人支取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一、案例介绍
网点柜员为客户办理一笔信用卡支取现金业务,是由代理人支取,违反信用卡取款业务必须本人办理,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案例分析
信用卡是银行或其他财务机构签发给那些资信状况良好人士的一种特制卡片,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凭证,持卡人可凭卡在发卡机构指定的商户购物和消费,也可在指定的银行机构存取现金。信用卡取款规定:取款业务必须本人办理,须凭身份证原件和卡片或直接凭密码和卡片办理。此案例说明柜员因不了解制度规定,违规为代理人办理了信用卡支取业务,特别是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埋下很大的风险隐患,一旦发生外部欺诈风险,银行处于被动,及易给银行带来经济及声誉损失。
三、案例启示
(一)加强网点柜员对信用卡业务的学习。使其在办理业务时,能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和制度规定,做到心中有流程,避免按***惯、凭经验操作,自觉抵制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对一线员工风险意识教育。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银行卡种类繁多,柜员要与时俱进,通过典型案例学习,使柜员明白,随意操作的风险所在,增强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柜面操作习惯,从源头上杜绝风险事件的发生。
第五篇:代客户保管现金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代客户保管现金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一、案例介绍
某日,一网点柜员朱某为客户奉某办理一笔银行卡取现业务,金额XX万元,取款成功后未将现金拿走,而是将其该笔款项暂留在网点柜台内,并交待该网点客户经理林某及柜员朱某,待另一客户廖某过来后给其使用即可;近一个小时后,客户廖某来到网点,柜员朱某按其需求将客户奉某留下的XX万元通过交易存入另一客户董某银行卡账户。此操作违反了总行《员工行为禁止规定》 “严禁违规代客户保管身份证件、现金、存单(折)、卡、有价单证、印章、证书、贵金属等重要资料和贵重物品”的规定,被风险核查中心认定为风险事件。
二、案例分析
从银行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要求上看,员工违规代客户办理业务、代客户保现金等贵重物品等行为是案件滋生的温床,极易引发内外勾结、监守自盗等违规犯罪行为,不仅给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还会给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带来重大损失,是我行基层机构风险和案件防控的重点。此案例中,从法律风险上看,客户取款前,银行与客户是一种储蓄合同(债权债务)关系,银行有保障储户存款安全的义务,以及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义务;一旦客户取款,该笔债权债务关系即消灭,该法律关系也归于消灭,银行将不再对该款项承担任何责任,代客户保管资金即便钱款处于银行柜台内保管,在法律属性上却令该资金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亦不利于银行维护客户财产安全及利益。从我行规章制度上看,柜员朱某严重违反相关操作流程,未坚持一笔一清核算制度,在未得到客户奉某的授权文书及续办业务客户(廖某)身份证件的情况下即代保管现金,留下较大风险隐患,一旦后续业务被冒名顶替,发生纠纷后我行将面临被诉的法律风险,甚至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三、案例启示
我行的规章制度、业务禁令,已明确告诉员工“代客”行为不能做,但一些网点的员工还是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因此,充分了解制度和禁令,加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教育,这是防范代客办理(保管)业务的重中之重。“代客”行为,员工能不能做,愿不愿做,并键在员工本人,能否彻底杜绝这一行为的关键在于员工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着手。
一是对制度的充分了解,让这一禁止行为深入员工的内心,养成自我习惯,在员工的内心树起一道防线;
二是加强对员工的案例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代客办理业务、代客保管(现金)重要物品的危害性,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培养和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让员工明白:被杜绝的行为是工商银行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保护;
三是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增强员工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员工严格的行为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