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证明从命题的题设出发
证明从命题的题设出发,经过逐步推理,来判断命题的结论是否正确的过程,叫做证明。要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就是证明凡符合题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命题不能成立。证明一个命题,一般步骤如下:
(1)按照题意画出图形;
(2)分清命题的条件的结论,结合徒刑,在“已知”一项中写出题设,在“求证”一项中写出结论;
(3)在“证明”一项中,写出全部推理过程。
一、直接证明
1、综合法
(1)定义: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2)综合法的特点: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它是从已知条件和某些学过的定义、公理、公式、定理等出发,通过推导得出结论.2、分析法
(1)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2)分析法的特点: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它是要证明结论成立,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二、间接证明
反证法
1、定义: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2、反证法的特点:
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先假设要证的命题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在已知条件和“假设”这个新条件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与定义、公理、定理、已知条件、临时假设等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结论的反面不能成立,即证明了命题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3、反证法的优点:
对原结论否定的假定的提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已知条件.4反证法主要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形:
(1)要证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明显,直接由条件推出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
(2)如果从正面证明,需要分成多种情形进行分类讨论,而从反面进行证明,只要研究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情形
另外,证据法中证明的概念由于其法学特性而不同于其他证明含义。
证明:是指诉讼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的活动。
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定理是从真命题(公理或其他已被证明的定理)出发,经过受逻辑限制的演绎推导,证明为正确的结论,即另一个真命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就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定理
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
三步
(1)根据题意,________.(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________.(3)经过分析,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_______.
第二篇:从学生设问法到学生设题法
从“学生设问法”到“学生设题法”
语文阅读的“学生设问法”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课文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或自行设计问题由同学讨论解答,或发现疑点向同学征答,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由学生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汉代刘向说:“智莫大于阙疑”。学生设问法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探究,共同合作解决语文学习上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的“学生设问”包括“设疑”和“质疑”两大层面:“设疑”是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后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或者是产生个性化的解读。而这些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心得领悟往往没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辨证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把自身的观点完整表述出来,实现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互动,进一步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另一层面是“质疑”,“质疑”有对自身的质疑和对传统常规的质疑之分。对自身的质疑源自于学生自学过程中对课文存在着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因无法解决问题而提问征答。对传统与常规的质疑则是学生与教材编者、教师、专家甚至是作者有不能苟同的地方,提出质疑,期待商榷。
新课标关于师生“主体性”问题上有这样的阐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生设问法”的关键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问”,不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设置几个或几组问题,学生机械地、被动地定向讨论,最后由老师点评;也不是任由学生乱弹琵琶,随意地去提问。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设问法”教学应该是一个双边交互性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课堂交流,共同总结的过程。
传统的“学生设问法”又大体给学生的设问规范为“题解设问、语词设问、文意设问和写作设问”四个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遵循这四个方面的设问范围,万变不离其宗,在不脱离原文基本大意的前提下,又能提出多元化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一、“学生设题法”教学
“学生设题法”是在“学生设问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的“升级版”教学策略,指的是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与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相结合的引领下,教师指导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自主学习过程中,依附文本掌握考试题型,理解出题者意图,分析题目所考察的能力,从而确立学习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最后代入出题者角色,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以设立出高质量的问题来促进阅读教学并提高语文应试应用能力。
语文阅读中的“学生设问法”之所以要“进化”为“学生设题法”有其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必要性。客观上来讲,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学在充分发挥人文功能的同时,要注重渗透考试大纲的整体思路,教会学生考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学生设问法”主观上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首先是无序性。由于学生设问法必须是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才能运用自如,而部分学生缺乏自主预习,在课堂上就随便提问,提出的问题鸡零狗碎,完全没有经过逻辑分析与思考,这样课堂教学就无法组织,且无法建立一个完备有序的知识系统。其次,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设问法”忽视文体意识。文体意识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有比较多的强调,但在阅读教学中却少有人提及。新课标要求对选文按照文体进行分类,对文体特点的共同强调和统一标准,突出了文体特点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学生设问法”过分强调单一文本深层探究,忽略了对文体特点的延伸和文本纵横向的比较,这使阅读教学内容过于单薄。再次,传统的“学生设问法”教学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学生设问法”教学的局限性在于规范的四个设问方向会引起学生出现“思维固化”、“千人一面”的情况。套用传统阅读模式就能够完成提问任务,阅读每一篇文章虽是能提出质疑,却只能从文本层次上发现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严重不足,设问的空间只能是越来越狭窄。就像“人性中存在反人性的因素”道理一样,创新中也存在着反创新的因素。
根据时代的特点,通过扫描了“学生设问法”教学的部分思维盲区,并加以改进自身的不足,“学生设题法”更具有进步性。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设题法”的实际操作可以概括为六步――“定向、自学、?O题、讨论、对照、互测”。
定向:教师确定好教学内容,主要是告诉学生阅读课文的文体特征与总体写作思路,使之提高文体意识的同时真正掌握各类文体的特征。例如讲高二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自行把散文中的写人叙事类的文章设置为一个专题,再向学生阐述写人叙事类散文的总体思路:写人对象是谁;写了什么事(形),表达了什么情感(神),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桥梁),并以其中一篇文章作为例子进行详细分析。
自学:学生根据文体写作思路,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方法,自行研读,独立思考,并且根据过往的做题经验代入出题者的角色,自行创设情境,思考当自己是出题者时,有哪些知识点是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察。
设题:学生先掌握范文的总体写作思路,再从文本层面、作者层面、读者层面三个方面开始设置一套标准的阅读题目,要求配有答案(可以是开放性的,但是要有答题要点)。
讨论:讨论的范围不仅限于题目的答案,师生之间或者同学之间更应该关注的是题目是如何提出来的,里面包含的逻辑与思路是否正确。
对照:除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设题情况的对照、学生设题与课后练习题目的对照之外,着眼于高考题目的设置与学生设题情况的对照,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设题才是最科学的,必要时要指出学生设题的不科学之处,并且共同进行修改。
互测:互测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和教师自我总结的过程。学生对课文的多元理解也体现在他们设置的题目上,把修改好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题目展示出来,学生之间进行互测,可以达到高效率的交流学习,利用做题的方式也使学生印象深刻。
二、从“学生设问法”教学到“学生设题法”教学
“学生设题法”教学是“学生设问法”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学生设题法”教学在“学生设问法”的外围之下更趋向精细化和全面性。“学生设问法”教学主要面向的是单一独立的课文解读,学生的设问容易向个人情感体悟“一边倒”。而“学生设题法”面对的可以是一个类别的数篇文章,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设题这一组织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立的问题会更科学,思考问题也会更加全面。
因此,“学生设问法”教学和“学生设题法”教学可以在不同阶段里取得良好的教学反馈。由于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一”至“语文五”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里的课文编写较为分散,独立课文的讲解运用“学生设问法”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而进入选修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教师可以注重提高他们整合知识体系、总结学习经验的思维品质,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找到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运用好“学生设问法”和“学生设题法”,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师生做出共同的努力。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遇到教学瓶颈时要懂得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分析,寻求新的出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新时代的学生特点和教学最新资讯,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学生设问法”教学和“学生设题法”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堂外进行补充教学可以让整个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n外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加入“设问”环节;日常的测验考试中要求学生养成分析试卷分析试题的习惯。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贯穿了整一个高中语文的教学,符合语文课程基本的教学特点,学生在扎实的积累、灵活的学习变式中不断进步。
诚然,任何的教学方式都不是完美无瑕的,都是存在自身不可或缺的不足之处,“学生设问法”灵活却陷入片面无序的境地,“学生设题法”精细却存在太多机械模仿的痕迹。但是,因时制宜,顺势而为才能使教学方式策略不断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让语文教学如泉头活水般生生不息,永流不止。
责任编辑邱丽
第三篇:师德从爱出发
师德从爱出发
张纯
摘要: “道德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们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职业道德、师爱、尊重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从“孟母三迁”这个典故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周围的人或事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小学生的模仿力强,接受能力快,,但认识能力差, 所以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首先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会引起学生注意,而且会使学生受到熏陶,并竞相效仿。所以说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除了要教好书以外,还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影响、教育学生。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雪莱。爱是师德的核心,爱心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书育人的源头。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爱学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爱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生命的种子,他们有的可能会成为像苍松一样的参天大树,有的可能只会成长为一棵普通的杨柳,更有的甚至只会成为一棵小草。正因为有了个性不同的生命,所以才有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作为一名园丁,我们只能尽力的去为他们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料,帮他们松土、捉虫、修枝、剪叶,让他们尽力展现自己的生命本色。虽然家长们希望孩子考高分,学校也要比 分数、排名次,但我们不能只拿高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优劣。我们都知道: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能一样齐。对待学生,我们也不能苛求他们都一样优秀。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老师的表扬下,这个闪光点会变得更亮,让这个生命的色彩得到绽放,孩子会因此收获满满的自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堤防的是求完美心理。大自然原本赋予每个孩子以成长的正能量,只要生长条件正常,都会正常、健康成长。我们园丁要做的就是用一颗爱孩子的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为他们提供正常的生长条件。我时常想:我们班的那位仔细、认真、执着、专注的贾一卓将来可能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我们班那位责任心强、会管理的女班长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还有我们班的那一个调皮、搞怪的曹燕铭同学,说不定将来还会成为一名深受大家喜爱的大笑星呢!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自己的生命光彩,不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吗?
二、爱学生就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首先要做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做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不一定要有多么高深的知识,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小学生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每当我一一解答他们的疑问时,他们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目不转睛的望着我,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刻,从他们那清澈如水般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喜爱和敬佩。而这种敬佩之情将会激发他们更大的求知欲。这种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就是对学生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吗? 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认为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热情。即课下对学生说话要热情,不要总是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那样只能是让学生敬而远之;课堂上要有激情,老师的激情就是一把火,它会点燃一堆的柴火,激情是可以传染的,谁都喜欢和快乐的、充满激情的人在一起,学生也不例外。第二是真诚。真诚不仅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而是做人最起码的品质。与真诚的人交往可以不设防,因而格外轻松。只有以真诚相待,学生才会乐于接近你,也才能学会真诚做人。第三是善良。善良的人就是要能为别人着想,作为一名人类 2 灵魂的工程师,凡事我们都要站在孩子们的立场、角度去想一想,理解是沟通的开始。第四是宽容。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欣赏统一一律,但更要学会欣赏差异,学会了宽容也就学会了尊重。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毕竟是存在差异的,学会宽容就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第五是幽默。幽默使人与人积极交往。幽默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它以愉悦的方式表达人的真诚、大方和心灵的善良。把幽默带入课堂,不仅会增加亲和力,还会让学生喜欢上课堂。
总之,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喜欢的人,才能用你的言行去影响他们,道德与智慧之水才能源源不断的流入他们的心田。正如雪莱所说“道德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三、爱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今天这个利益熏心的社会,许多人为了追求升学率、分数、名次等,偏离了我们传统的教育轨迹。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要有两种人格, 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这些都说明了教师不但要有学问, 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中也有一句话: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而现在的很多教师,似乎更关注于孩子的智育发展,而放松了德行教育。分数固然重要,但德育教育更不能少。作为一名教师,要爱孩子,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有正确的教育,也才能把学生引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四、爱孩子就要和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美国教育家罗恩老师说:“对他们微笑,这是最容易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的方法。如果孩子们认为你乐于见到他们,你喜欢和他们在一起,那他们就会更加喜欢你,并且会很快以微笑回报。”是呀,孩子就是一棵幼苗,你给他一点阳光,他就会灿烂。当我 3 也面带微笑,夸奖我们班的一名后进生写字有进步了、作文也能写成了时,那次他虽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但从那次起,那个平时连回答问题都不敢大声地孩子,课下竟然主动跟我说话了,还主动把他写的作文拿来让我看。而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表扬,却给他带来了那么的的改变。
五、爱学生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我们班是人才济济,有爱劳动的,只要老师的一声令下,就全力以赴,决不喊累;我们班也有笑话大王、表演大师。学了一篇课文,表演一个情景剧,那是声情并茂;学了一篇相声,好几组同学那是争相竞演,同学们是叫好不绝!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那满满的自信,那种对课堂的留恋,甚至是为他们播撒下的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总之,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也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动力。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为自己的学生奉献出无私的爱。
参考文献:
1、《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伊建莉 2014.8
2、《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洁2006.2
3、《罗恩老师的教育奇迹》(美)罗恩.克拉克 2015.7 鸡泽县第二实验小学:郝静茹
第四篇:从诚实守信出发
从诚实守信出发,培养合格建设者
阿城三中岳伟东
我是岳伟东,今年38岁,自毕业以来一直在阿城三中任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是三中的微机老师兼电教员。我以这份工作为荣,以学生的成长为乐。在教学过程中我得到了学生们、同事们的尊重和信任。这份尊重和信任,来源于我一直以“诚实守信”为立身之本,诚实劳动、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信守承诺。
诚实劳动,坚持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品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校有24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每个学生的个性也不一样。为此,每次我要接新学生之前,都会从学校那里把各个班级学生名册拿到手,熟悉姓名,熟悉老师给他们的鉴定。有记不过来的时候,我就先记住几个典型的学生,再将各个班级典型的孩子归类,在教学的过程中,再看看每个学生的不同。正因为我的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我跟学生交流、沟通的时候没有了距离感。记得有一次,七班的李卓是典型的学困生,上课不认真,前后左右的乱说。我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不按照要求去学习?”他说:“我对这个不感性趣,学不会。”我说:“但是我知道你的象棋下的可厉害了,你周围大大小小的’棋圣’都败在你的手下。”他一听这话,兴趣来了,说:“老师,你怎么知道的?我没跟同学说过呀。”我告诉他,这是我从他爸爸那里知道的,而且还有你手下败将做证明。我又列举了他的一些优点。他当时佩服得不得了,连连点头,觉得我说的太对了。受到夸奖的他有了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学好计算机技术。现在他正在大学里学习软件工程。没有调查研究,就不会有
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跟学生沟通的过程就没有底气,就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就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我的教学内容我也是多方查找资料,自己亲自操作、验证,传授知识时,不用“据说”、“可能会”等这样含糊其辞的语言,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严谨。
保持诚信,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灯塔。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说到做到,是教师最起码的品格修养,一个能说到做到的老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才能让学生感到“安全”。一个在学生面前坚持诚实守信的老师,才能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我都会提出要求,有时会提出相应的奖惩方法。在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时,我能说到做到,会按照学生实际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奖惩(没有例外,人人平等)。尽管这样做会耗费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获得了学生信任、尊重,我布置的任务学生会认真完成。慢慢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呈现出“言必行,行必果”的风气。看到学生有这样的品德修养,我很欣慰。电脑容易出现故障,为了第二天能够兑现我上节课的承诺,为了让学生们不用猜想:微机课能上吗?我和我的同事经常加班,有时周六、周日也顾不上休息。学生不知道,能按时来到微机室上课,蕴含了我们多少心血。
秉承诚信,体现阿城三中教师风貌。诚信,是我校的校风。作为三中的一份子,我深知我的责任重大,我要从点滴做起,从遵守学校的每项规章制度做起。我家住在新城,距离三中比较远,又没有公交车,可是我从不迟到早退,冬天的时候,往往天还没有完全亮我就得出发,晚上到家已是黑天。向领导汇报工作时从不“欺上”。为学校做资料片时,所用的都是第一手的材料,知道三中历史的老教师看后都感到亲切,仿佛回到了从前。例如,学校让我为三中建校五十周年制作宣传片,我校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没有真正的视频编辑软件。但是为了能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就积极想办法。我找到在支教期间常坐同一趟车通勤的朋友,他很爱好视频编辑,经常作婚礼录像编辑。我请他帮助我把电教室的计算机装上了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影音制片家。接下来又开始对历史照片资料进行整理,根据张天波老师撰写的宣传片稿的内容,到白城、到朝中、在我校校园、各馆室、办公室、班级等各处进行宣传片所需镜头的录制,然后采集到电脑之中,接下来就开始核实这些资料,找来了三中的校史,找老教师进行核对,去掉了一些我认为精彩的,却是浮夸的内容。最后才进行了声音、视频镜头的编辑,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查后,刻录成光盘。录像播出后,大家都认为,作品制作精良,内容实在。他们满意了,就是对我认真求实、对我辛勤付出的高度评价,我内心充满幸福。我在学校领导、熟悉我的其他学校眼里,我是个“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教师。
维护诚信,让教师不断发展。教师的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有时要交论文、课件时,不免有些“偷懒”现象——直接下载,改“头”换成自己的作品。他们作品会经常让我看看,让我帮助修改。我会认真地解读,跟他们商量修改的地方,让他们多加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老师们会情不自禁地分析,挖掘自己的潜力。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们的专业素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反馈:岳老师,幸亏那次你让我认真制作课件,把自己的东西都加进去,至今我还深深记得文章(课件)的内容,应用起来得心应手。
树立诚信,让社会充满和谐。我时刻以诚实守信要求自己,无论是与家人、邻里、同事相处,甚至于社会中不相识的人相处,我都能做到。卖菜的人多找我钱,我会在发现的第一时间给他送去;有人让我帮助看一会东西,我会一直等到他来……“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有什么比受到别人的信任更好的褒奖呢!由于有了周围人的信任,我的言行有了“重量”,这“重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诚实守信是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我们学校的校风;是我做人的准则。尽管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我的力量是绵薄的,我愿意用我的绵薄之力为构建和谐国家,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做贡献。
第五篇:从学生生活出发
从学生生活出发,优化语文教学
张蕾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深刻明确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践,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围绕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这
一辩证的论题,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有成效的活动。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起来。在《槐乡的孩子》一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让语文教学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低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运用语言的经验,也积累了相当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口头表达能力。因
此说“生活经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的观点,完全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有许多把学生生活经验引入课堂的成功例子:例如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在学习槐乡孩子的劳动情景时,让孩子们想象是在怎样的天气中进行的,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属于起步阶段,小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多少作文的素材,因此,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他们较为生疏,感觉无话可写。怎样让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中去汲取素材,写经历过的、有深切体验的事。如:在教学习作“走进乡村生活”中,生活在城区的孩子,对于乡村生活还是比较陌生的。由于没有真实的经历,亲身的体会实践,有的同学写起来总是干巴巴的,没有感人之处,更没有情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开通各种渠道,加以家长的支持,动员他们真正地走进乡村,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记下来,用心去感受、体会,再进行课内交流,最后整理、修改„„。这样一来,同学们笔下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美得那么令人向往,各有各的特色。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充满了情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上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小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有益的教学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
充分的发展。
2、校内外沟通的生活化
课堂延伸要广大化,因此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如:每周开一次故事会,办手抄报、朗读比赛、口语交际、小品表演等多项活动。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需加大学生阅读量,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倡学生摘抄,写读后感,要让学生积极地阅读,让他们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并在阅读之后与同学表达交流,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了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有的教师布置的形式趋于单调,如:抄写生字词,进行单项练习等,没有从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入手。我认为应该打破这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应多让学生做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如:阅读课外书籍,作调查报告,写观察日记及与人交谈、辩论等都是在学习语文。总之,语文和生活同在,凡有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和模仿,因此课外应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通过听、说、唱、游、演、做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且人人都能有效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练习一的读读背背要求读背四个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练习二中的做做说说要求同学们观察美丽的秋景以及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秋景画下来或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苏教版第三册)时,正好是秋季,我认为把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既能避免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打破学科壁垒,统一整合教学时间,使两科知识相互融合,内容有机渗透,互为补充,互为学习资源,使两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互为借鉴,从而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倘若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不让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去体验„„那就等于是空洞的说教,同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首先安排学生自己到野外找秋天,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把自己眼中的秋天画下来,把自己动手采摘的秋天的果实带回来„„同学们兴致极高,收获也很大,并深深体会到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劳动。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为了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劳动成果,我通过猜谜语、编歌词、赛一赛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的学生唱起自己改编的歌曲:“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黄的叶呀,看见熟的果,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这时,教师趁机让各组代表把自己装好带来的果实——苹果、香蕉、桔子、梨等,让同学们猜一猜,摸一摸是什么?并让他们讲一
讲自己采摘秋天的果实的喜悦。真可谓寓教于乐,收获多多,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学科整合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欢乐、无限的创造。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挖掘贴近生活实践的活动资源,除了在课堂上去充分利用贴近生活实践资源外,更要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经历去学习语文,克服困难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加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上下功夫。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把研究工作继续做下去,切实让语文教学扎根在生活实践这片沃土中。探索还需努力,研究还需在专家学者
中的引领下向更深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