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薄弱学科教学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小编推荐)
《小学薄弱学科教学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是什么?
(一)、课题概念界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评价的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 学会评价将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成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评价能力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只了解评价的知识还不足以形成评价能力,只有通过评价的实践才可能真正学会评价。就学习的评价来说,这就要求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融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的主体不仅是教师、校长和家长,也包括作为评价的客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价值主体的学生。评价的过程不仅包括学校外部的和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学生相互之间和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增加了新的含义,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与成绩的确认,不仅是诊断和改进学习的途径,还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目标。让学生经历评价的过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与相关课题的联系及区别
本课题的研究以新课程思想为指导,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应用价值的研究。遵循“以行动为引领、以经历为载体”的研究思路,通过大量的鲜活的评价案例,提取发展性评价方法的内核,从而生成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式。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及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简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学科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体系及寻找课堂教学活动评价的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更为合理,更为实效。
2、研究内容
(1)、在综合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评价指标的研究
开展评价指标的课堂教学研究,构建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指标。
(2)、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方法的研究
根据学生年龄段的教学特点,寻找出一套适合各年龄段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方法。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评价行为几个方面着手。
(1)美术—一《美术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
(2)音乐——《音乐课对学生课堂评价方法的研究》
(3)体育——《体育教学过程评价策略的研究》
二、为什么需要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建构新的教学有效评价体系是加强基础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2、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一线的广大教师通过自学、接受培训等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深刻反思以往教学的成败得失,并以积极的姿态来主动适应新课程。他们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课堂教学观都发生或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显著标志是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还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教育评价滞后于教育实践。对课程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还没有施行新的评价尺度。甚至还存在这样的情况:依然重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依然过于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且评价的对象、方法单一。对教师的评价通常与奖励、考试结果为评价标准,评价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甚至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课题研究重要性
1、现实意义
(1)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课程的发展需要课程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任务。所以,我们认为新课程实验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研究出与当地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并且要把这些评价方式推广和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
(2)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关于课程评价的研究和应用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目前,在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活动中以及新课程继续教育的材料中,已有较多的专家作了共识性的理论阐述,但是直接为学科服务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案还不完善,还有待在课改实验中进一步探索。
2、创新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更侧重于应用领域,评价方式的确立和操作实验是研究主题,所以研究内容是学科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的具体化和精致化的发展。
三、怎样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是什么?
1、文献法:一方面运用国内外有关课程评价的专著类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听课、评课、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过程性评价中的叙事性记录作为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2、观察法:在听课、评课、访谈、研究性学习、档案袋评价、素质检测等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敛特征(如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等)进行观察,并作好相应记录。
3、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性研究;对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设计问卷调查;对课题研究中生成的评价方式的使用效果进行验证性调查研究。
4、行动研究法:在课程改革的操作实践中进行研究。一方面设计详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通过开设实验课,组织教学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验证和完善教学评价方案;另一方面设计系列的多元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案,通过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实验,验证和完善学习成绩评价方案。
5、案例分析法:利用大量的课堂教学评价实验的实例和学生学业评价实验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取、总结有效的评价方式。
四、课题研究程序
准备阶段 2014.2—2014.3 王海波、贾文清、米海红、罗娜娜。
罗娜娜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实施阶段 2014.3—2014.5 课题组成员收集教学实验、学生档案袋、听评课纪录、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中期论证 2014.5-2014.6 课题组成员教师研究资料汇编、学生档案袋展览、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课堂教学评价报告。出台评价方式、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
结题鉴定 2014.6—2014.7 课题组成员
1、完成各学科评价指标的制定与归类。
2、撰写课题研究主报告。
第二篇:《小学薄弱学科教学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
《小学薄弱学科教学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自评报告
报告人:潘荣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评价是一门尚未成熟的新兴学科,还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地、全面的、简约地评价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国外发达国家虽然有也有许多评价的研究,但流派纷呈,而且由于教育价值观念、教学模式、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制要求的不同,以及学校文化和师生关系建设上的差异,许多既有的经验或理论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教育实践。在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在学习和介绍国外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模式,也已经产生了许多成果和经验。但多数是研究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而对于范围较少的却关系到每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研究甚少,而且我们这次主要研究的是综合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策略。综合学科是除了语、数、英以外的薄弱学科,在这些学科中,激励的评价机制一直被运用着,但是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如何评价、什么时候评价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师对课堂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局限于随时评和随心评,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薄弱学科教学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策略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科学、信息技术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时机、方法、形式等等的策略研究。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做一些实践研究,以归纳出在小学薄弱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推广应用课堂评价体系和课堂评价操作实践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及预期研究成果
构建科学的、简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学科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体系及寻找课堂教学活动评价的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更为合理,更为实效。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综合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评价指标的研究
开展评价指标的课堂教学研究,构建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指标。
2、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方法的研究
根据大班教学特点,寻找出一套适合大班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方法。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评价行为几个方面着手。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提升”为研究模式,力图在尝试中研究,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⑴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发展评价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⑵调查问卷法:利用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性研究;对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设计问卷调查;对课题研究中生成的评价方式的使用效果进行验证性调查研究。
⑶案例研究法:开展教学方法、评价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案例研究。
⑷行动研究法:邀请专家与我们一起制定方案,定期指导及时调整小学课堂教学评估行动多元评价的方案。
⑸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模式。
2、课题研究的步骤 ⑴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a、学习相关理论,收集课题相关资料,归类整理。b、阐述对“课堂评价”的理解。c、确定研究侧重点、准确定位。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a、拟定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b、以课堂为平台,收集典型案例,对照目标、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反思、调整。
c、定期研讨、交流,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进行阶段性小结,形成阶段性论文。
⑶课题研究形成成果阶段。
1、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完成各学科评价指标的制定与归类。
2、撰写能较全面反映本课题实验成果的综合性实验报告及论文。
3、提供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策略的成功案例、典型案例。
4、完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较快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阅览了很多教学评价方面的书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学习了先进的理论知识,更新了教学评价理念。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边学习理论,边研讨、探究,边进行课堂实践、教改,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2、实验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1)尝试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动力源。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评价实践,班上学生除了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力,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在剖析自己之中完善自我,课堂纪律特别好,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2)试验“把评价带入课堂”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特色。(3)集体备课,加强了教师的协作,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备课时,课题组教师都经过了激烈的讨论,课后,根据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增强了教师间的协作能力,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一年来,我们已走出了初始阶段的困惑,对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已有一定的把握,相信有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有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我们有信心把本课题研究开展得更好。
六、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细化课题,从小处着手,扎实课题研究,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研讨,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2、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完成一篇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形成一篇研究小论文。
3、每学期编写突现课题研究的教案设计,案例分析等,为日后课题的顺利结题积累了一定的资料。4、2012学年,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案例分析,有四篇分别获“固原市优秀教学设计”、“固原市五个百”一、二、三等奖。
七、对现有研究结果的讨论思考
1、基本形成“民主、平等、开放、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偶尔几节课的和谐,并不能代表课堂都已达到境界,有时,当学困生对学习无动于衷时,当后进生表现又不尽人意时,因为恨铁不成钢,于是,老师又有了心急,烦燥的情绪。
2、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实了教师善于激励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恰当采取激励的小办法,可以促进课堂的和谐。那么,如何使不同学生保持对薄弱学科学课的常有热情,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八、存在问题
1、课时紧张,部分工作缺乏时间保证,有些老师因为病假和面临退休,所以人员变动频繁。
2、由于课时紧张,许多实验无法正常展开,有的实验更是给人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只能留待课后再花时间解决。
3、教师的教学理论不足,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我们缺乏系统的有效教学教育理论书籍。课题组成员平时接触到的有关评价的理论知识非常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很多研究蜻蜓点水。
九、后期的一些措施和工作
1、继续进行教学研究和试验,尝试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2、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使之更成熟高效;
3、做好研讨的过程积累与反思,为后期的研究提供材料。
4、重点抓好课题研究成果总结与提炼。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北厂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镇南雄小学《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已立项,于2013年9月30日开题,特邀请县课题专家组给予督导、检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美术评价更容易步入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差”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随着美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呼声愈来愈高,而与其密不可分的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近来来,上至中央教育决策部门,下至美术教育界及基层单位,都在为完善评价机制而努力,理论界已经有一定量的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
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指出了要建立评价指标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为了实 现这一评价目的,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我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方式的多元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因此评价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省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本课题构建了多元评价的研究,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给其他课程产生积极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目标
1、建构多元化评价的操作方式方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
2、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二)研究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评价观要由竟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经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评价观是教育观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决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观。通过尝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等方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13年1月——2013年8月)
1、申报课题,通过调查,分析美术作品在问题,教师的美术教学方式,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积累、整理有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过程管理。
3、组织各类活动:
教师方面:⑴专题研讨;⑵相关课堂教学观摩; ⑶相关教案、论文评比。
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的绘画作品竞赛。
4、调查了解实验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2014年5月——2014年7月)
1、收集典型例子,整理资料,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回顾、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四)举措:
1、了解学生已有的绘画水平。
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绘画水平及他们习惯的学习方法,在确定课题后,确定主题后让学生自主创造。
2、多元的评价的评价方式:
a.实作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b.过程评价,c.卷宗评价(个人卷宗、班级卷宗),d.合作能力的评价,e.展示与交流。
三、课题组织及成员分工
方式:本课题由我校美术教研组集体承担,既分工又协作,骨干教师引领、同伴互助,团结一心、产生合力。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 长:王静
顾 问:教研室杨建琼、杨跃武(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核心成员:白盛洁 李明珠 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 长:王静 副组长:王建萍
(三)课题组教师参与实际研究,写心得、收集整理材料 白盛洁 李明珠 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四)成员工作分工(建议)
项目组人员分工:王静,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落实、开展和总结性评价;王建萍,项目主管,参与管理和研究;白盛洁协调关系;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负责具体措施的落实,并参与研究及论文写作。
王静、王建萍负责课题推广日常工作及指导。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研究报告2000字。
3、评价方式方法总结材料5份。
4、评价方式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研讨课、示范课课例及心得体会交流。
五、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标准解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创造力与美术教育》尹少淳,《中国美术教育》,1994年第二期,1994.4.5出版;
4、《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小学美术教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
总之,课题开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特申请开题。
北厂小学 2013年10月
第四篇:多元化评价开题报告
《小学阶段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 1.课题提出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但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评价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在学校内部,传统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在社会的压力和功利主义影响下,不得不为学校的“声誉”和单位的“成绩”而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解决这一顽症的根本途径就是改变 “以升学率和成绩评价教育的单一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引导评价制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素质培养与评价,使学生成为真正健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校在小学生多元化评价方面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拓宽评价的渠道与途径,完善评价的方法、内容、形式,彰显评价的功能与实效,进一步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等功能,经教科室研究考察,确定了这一实验课题。
2.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变过分重视车成绩评价的倾向,对不易量化测验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
(2)从只重视结果转向过程的跟踪、观察和反馈记录。
(3)更新拓宽教师观念,改变有些教师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理解不深,无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等问题。
(4)在操作层面,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细化评价内容,量化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方位落实小学生多元化评价的内容。
二、研究现状
1.研究现状分析
我校参与小学生多元化评价实验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讨、探索和创新“评价制度”,创建并组织实施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同伴作出评价的相关材料;对小学生逐行评价,强调对学生认知、情感、身体等领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综合地评价学生个人变化与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为了使评价内容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又将评价内容、方法不断规范和完善,创建了“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分制评价手册”,得到了家长、老师们广泛地认可。
2.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的评价模式在于激励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研究重点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期望在以下四方面有所突破:
①试图构建一整套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
②力求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内容趋于多样化,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寻求拓宽评价方式的切入点,探索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学科活动评价规律;
④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扩大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途径,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
三、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小学生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和发展小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运用不拘一格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能力、建立自信,不断获得发展。
实验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实验与研究,分析制定出准确、公正、科学的评价方案,对小学生反映出的可教育性和实际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及趋向判断,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
本课题是指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呈现小学生成长现状,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帮助小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
2.研究依据 建构主义的评价观。以知识的建构为评价标准,重视对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以真实任务为标准评价,努力使教育教学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
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是多元智力之间不同组合而导致的每一个人都有其可资发展的潜力。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翔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本身是多元的,学生的个性应得到尊重,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空间。课堂教学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构建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小学阶段学生多元化评价细则。
2.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法。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关注过程评价,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状况。(1)变以往的期末一张试卷评价为设计活泼、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全面改进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处理,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
(2)探索出对学生日常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的追踪式评价流程。
(3)为学生创建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特长的舞台。
(4)让教师、学生、家长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并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效。
3.建立活动教学体系,丰富学生生活内容,评价成绩展出激励。(1)学科素养全面测评。(2)社会性自主活动。(3)创造性群体活动。(4)兴趣小组活动。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系统学习沁阳市、焦作市、省乃至国内特色学校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经验原型。
2、个案研究法:选择部分班级或学科为研究对象,为解决面上的问题提供参照。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我校和其他学校的横向比较以及学校自身素质教育发展的纵向比较的研究,总结规律。
4、观察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考察,以揭示本质性规律。
5、课题研究与实践推进相结合: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及时将研究所获提炼总结,形成理性认识。
6、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注意积累原始资料,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报告。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五、课题组织与研究计划
(一)成立课题组
主持人:孟小金
成 员:肖爱云、屈战旗、张艳艳、邢林林、郭琳芳
课题主持人任龙泉中心小学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工作。先后参加省、市、区级多项实验课题,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都是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参与活动积极热情,都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各位成员在各级各类的活动中,课堂教学、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获得过不同等级的奖励。可以肯定地说,本课题一定能够按期完成目标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二)工作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9-2011.12)
为开展实验做好思想、人员、组织的前期工作,创设实验的必要条件。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朱桂青)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杨文波 郑志芳)
(3)进行评价改革的宣传,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了解并认同评价改革 的理念。(朱桂青 杨文波)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1-2014.1)
(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评价理论及课题实施方案(朱桂青 杨文波)。
(2)制定、督导、实施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杨文波 郑志芳 王秀双)
(3)制定、督导、实施小学生非学业成绩评价方案。(徐 娟 万吉雷 王文利)
3.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2-2014.8)
(1)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朱桂青 杨文波 王秀双 徐 娟 朱桂芬 万吉雷)
(2)撰写实验总结报告。(郑志芳 王秀双)
(3)课题组申报科研成果。
(三)预期研究成果
1.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摸索出具有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案,制定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
2.课题实验优秀论文、科研成果汇编。
3.装订相关子课题的个案研究成功案例。
4.整理小学生素质评价资源库。
六、经费保障
学校对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将予以全程、全力支持保障,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全部费用,如:研究设备、工作资料、培训学习、考察交流、专家指导、开题、结题、奖励等项费用,均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确保不因经费原因影响课题研究进度与效果。
我们期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拓宽我校教师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渠道与途径,完善评价的方法、内容、形式,彰显评价的功能与实效,进一步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等功能,努力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
第五篇: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申请的课题《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我校领导、全体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确立的。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此课题的意义
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四川省著名的教育专家肖成全教授认为,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目前我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心理,课堂教学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经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备课走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备课变成了抄教案,抄来的教案虽然工工整整,但是缺少实用价值,这样的教案只能应付教案检查;有些教师把备课变成了背课,虽然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班级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地域决定了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千篇一律照抄,照讲,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抢时间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忙得不亦乐乎。从形式上看,似乎环节紧凑,内容完整,可实际上该让学生充分阅读的,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流于了形式;该让学生思考的,教师匆匆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课堂保证了教学时间,完成了教学进度,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又怎能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主要从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一层面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就有效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有效组织教学、有效评价、有效练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形成有指导意义、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3、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关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感受、认知,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5、“最近发展区”原理。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四、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2、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3、有效教学策略:在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学生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探究、互动、生成、提高、发展的过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走出从前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厌学的沼泽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内容:
(1)有效创设情境。(2)有效提问。(3)有效组织教学。(4)有效课堂评价。(5)有效练习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找准实验的有效切入点,使课题研究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合学生的发展。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进行归纳,肯定实验成果,撰写相关的论文。
(4)检测对比法:通过检测,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存在的差异,归纳出实验取得的成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探求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七、研究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研究对象:峻德一校1---6年级学生 课题负责人:崔才 课题组组长:吕殿波
课题组成员:佟利昱、冯长民、刘龙起、苗雪梅、许伟燕、秦晓丽、常冠荣、梁迎梅、史学兰、魏红媛、高凡江、李梅、徐晓燕、杨香华、徐子清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课题申报立项阶段 调查研究,分析现状,选择课题。第二阶段(2012年4月):课题准备阶段
(1)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国内教师在有效教学方面的经验。
(2)学习有关理论,理解课题的意义,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3)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综合,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验研究方案,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2年5月——2014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1)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进行座谈。(2)分析现状。以调查与问卷为依据,分析目前课堂教学的弊端。(3)寻找“对策”。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提出有关“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
(4)“对策”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在实践中进行运转,验证其可行性。
(5)充实,调整,完善。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经验,推行不同层次方法研究,探索并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课题总结。(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撰写论文、结题报告。(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九、完成此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申报本课题,并在研究时间、硬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线中青年教师,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于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人力条件。
4、制度保障
学校有健全的教育科研制度和机制,无论在提供实验班级和实验经费上,都会对本课题组给予足够的保证。学校上下已经形成了浓烈的教研气氛,有利于本课题组如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保障条件。
5、物力保障
学校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以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十、预期成果:
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教学理论来指导实施。只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从本质上清淅地把握教学,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使得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付诸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这个改革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本课题侧重于教师“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