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层评价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评价中的心得
分层评价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评价中的心得
梅山小班钭君丽
新一轮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课程评价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实施分层评价的主旨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分层评价不是简单的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而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应有机的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实践效果看,分层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注重以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教材注重了对学生探究能力,认识生活、适应生活能力的培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回顾传统的社会课堂评价方式:社会课评价在学生整体评价中比重偏小,评价过程中基本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而考试过分强调知识完整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成长,而且加剧了学生群体的两极分化。为此,我认为分层评价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因人而异、实事求是的评价,是一种学生发展性评价。而且分层评价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应用能增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兴趣。特别是分层评价与综合探究评价的有机结合,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获得进步。没有最好,只要更好。
二、分层评价的理论依据
1、差异性原则。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精辟地阐述了人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当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别差异的研究,跟学习有关的个别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即被加涅称之为“学习结果”的差异,不变差异是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我们进行教学与评价不得回避的现实。
2、公平性原则。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我们的教育必须使每个公民都享有充分的公正的受教育机会。它要求我们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所有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做到“有教无类”,而不是对一部分人负责任,对另一部分人不负责任。我们的教育要在平等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提供各种形式让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一般发展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学生得到符合个体实际发展的评价。这是公平教学、公平评价的实质。
3、主体性原则。承认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有其主体性,包括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世纪中,1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主体性是学生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作为学生的本质特征。抓住了主体性就是抓住了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矛盾,就能促进或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主体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不是只管少数学生的教育,是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变革。要发展这种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分层评价体系,从每一位学生主体的特征与实际出发进行评价,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评价思想。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分层评价的具体操作
在义务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学生,是一个层次复杂、个体差异极大的群体,我们要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要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联系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特别是每单元综合探究实践,我认为分层评价可以如下进行:
1、因材分层。即注重“层”划分,这是实行分层评价的基础。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发展可能性,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或类型,通常按上、中、下分组。再给每组取上响亮的称号。如可以分为“王者无尽”、“精雕细琢”、“希望之星”三类,“王者无尽”类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课外知识丰富;“精雕细琢”类学生基础较好,非智力因素差,课外知识较丰富;“希望之星”类基础较差,非智力因素也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述分层是动态的,要定期进行调整。
2、分层制标。这是分层评价的操作依据。制定目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始终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2)统一性原则。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学会探究,增强对事物的认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弹性原则。重视各层学生不同特征,做到同中有异、各有侧重。(4)提高性原则。要有利于提高全部学生的水平,让他们每一个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每章的综合探究为例,对“王者无尽“类学生,要发现问题全面,解决问题切合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精雕细琢”类学生,要求较好的完成探究活动,但时间可以延长一周。对“希望之星”类学生,要求其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收集相关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简单处理即可。
3、分层施教。这是分层评价的事实依据。因为在分层施教过程中,我们最能获得许多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有效信息。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教学的科学性。例如在综合探究过程中,针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后进层、中层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方向,材料的收集处,比如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小主人》,教师就可以先收集学生认为的周边的美中不足,再针对小组选择的主题,提供学生探究信息,如告诉学生某些网站的地址、具体某本书籍的第几章节等方法。对思维活跃的中、上层学生,则要求要动手,进行一些科学调查,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做一些化学实验(如做水的成分分析),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并整理材料写出
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反映。
4、分层组队。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因此,分层之后,在综合探究实践过程中,可以组合探究,每组三类学生都有,由学生选出组长或队长,再进行小组内依类分工,如“希望之星”可以从事资料收集工作,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做记录员工作。精雕细琢类和王者无尽类可以从事整理分析材料工作,并形成探究报告。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探究,强调团结合作的团体精神。
5、改革评法。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分数定学生的等级。以至形成了一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现象,高分低能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现象是教育的悲哀。它与我国的评价方法也不无关系。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新课程提出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的理念。注重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在教学实践的检验过程中,我觉得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开放的、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用自己最有创意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收获袋,并在收获袋的背面设计目录,以综合探究为例,以其第一张综合探究为基准,以有没有进步为打等级依据,有所进步就可以给最高等级。
四、历史与社会中分层评价的策略构想
所谓分层评价,其实质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有区别的评价,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能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其具体构想如下:
1、因材评价。教学评价运用的好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为此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评价,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首先,要求在对各层次学生所达到的目标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优、中、后进三类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希望之星”类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对“精雕细琢”类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揭示不足,指明方向,激励其积极上进;对“王者无尽”类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当然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获奖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使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向总目标趋近。其次,要在评价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与总目标的差距,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发展情况。通过评价,使进步的学生升入高一层次,从而形成竞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2、利用个人内差评价的原则,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评价。所谓个人内差评价,就是以一个学生原来的探究成果与后来的探究成果相比较,以了解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
3、采用发展性评价。当前,在现代教学评价的诸多理论观点中,发展性评
价理论是比较能够反映素质教育评价的要求。是一种促进评价对象为主体、发挥主体积极性的评价。联系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的实际,我们不能以某一次学生探究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更应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如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合作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区评价(如果进行社区调查)。再进行自我总评。
五、实施分层评价的意义
1、从学生的身心健康看:由于分层评价可以相对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体会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从学生的探究能力看,分层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进取性:由于分层评价是建立在没有差异、公平性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评价制度,使得“希望之星”类学生消除了自卑感,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精雕细琢”类学生则跃跃欲试,稳中求进,有更多的信心参加探究活动,追赶“王者无尽”类学生;“王者无尽”类学生求知欲望更足,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从人才培养看,分层评价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由于分层评价给各类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创造了发挥特长、发展个性的有利环境,因而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拓宽加深,不断提高。为国家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实施有效分层评价的探索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特别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开展了“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教师就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效的分层评价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在学习知识中 有效分层评价
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学中发现,尝试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获成功。对于未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学生的解题错误中往往有正确的成份,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正确的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尤其在分层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明确哪层学生达到哪个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习中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A﹑B﹑C三层。A层指基础层学生;B层指稳定型学生;C层指提高层学生。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教材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每个面的面积计算是旧知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进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分层教学中多处实施分层评价。在验证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中,由C层同学带领BC层学生一起看媒体自学,并完成学习单。学习前对各层次学生提出要求:A层:根据资源信息,阅读表述。B层:选择资源,学习表述。C层:自选资源,探究表述。这样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C层同学在得到结论验证的同时又得到了数学语言表述和归纳的锻炼;学困生可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学会倾听,学会观察,从而获得知识。教师依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评价,对于各层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判断,这才是对学生一个公平的诊断。这样,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度,又及时促进了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否则,让A层学生回答BC层学生的内容,学生不仅不会,更会因为老师的否定降低学习热情,甚至畏惧该部分学习内容;而让BC层学生回答A层学生的内容,虽然答对了,但没有提高思维力度,同样降低了学习效率,对于这样的评价都是低效的。
又如《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一课,该内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重难点是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究出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并在实践比较中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在探究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2×3=()、20×3=()、200×3=()口答之后,让学生列竖式计算:200×3。A层有位同学这样列式:(如图1)班上有部分同学“哄”地发出嘲笑声。这时我问:看来大家挺有意见,是吗?你能说说对或者错的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在一次次辩论中,得到结果(如图2),答案是正确的,方法是对的,并使计算简便了,同时得到计算方法:计算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先将零前面的数先乘再添上零;……。教师及时肯定小结:是呀!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时,将零前面的数先乘,再看因数中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这个本领,已经被大家领会,还真行呢!同学们在判断他人正确与否时,先要想一想他是怎么想的,不仅要发现他人解题中的错误,而且要发现其中正确的成份,你们说是吗?我想:这样处理,发挥了BC层同学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辨析的能力,又给了A层同学学习自信,不会畏惧在课堂上答错题,保护了这一层学生渴望知识的欲望。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二、在实践练习中 有效分层评价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实践运用中进行分层练习,在完全达到预设目标的同时,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既满足优等生需要,也拓展了其他层面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分层练习环节,因此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要分层评价,通过分层评价环节,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学习检测。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B、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例如《垂直和互相垂直》,该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学生在认识了直线、线段、角,会度量角、画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具体学习: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以及垂线、垂足等概念。教学目标:知道相交、交点、互相垂直、垂足等概念含义。并能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能根据图形特点或利用工具正确判断2条直线(或线段)是否互相垂直。能在一张纸上折出2条互相垂直线的折痕。在练习中进行了分层(见图3),5幅图从简单到变式,再拓展,通过情境演示学生知道可将直线延长并相交,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评价中,教师明确第1,2题是人人掌握的,所以请A层学生回答,满足该层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要对答对的表示肯定;第3,4题是BC层学生的,是就上两题的变式题,评价时就目标明确了,当然A层学生也可能答对,那么老师要及时表扬,给予鼓励;第5题是提升题,由C层学生回答,教师起点拨引导作用,评价时尽量让学生表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和数学表述能力。而这些练习都考虑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各层次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再上一级。结果是第一、二、四题学生的回答正确率是100%,第三、五题由于学生需要能够判断并能将直线延长后发现互相垂直的关系,所以满足了思维较强的学生需要,回答正确率是75%。从数据上看出每一位学生在实践操练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在延伸拓展中 有效分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无处不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固然有巨大影响力,但是作为同龄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同学之间的评价朴实、真诚,发自内心,学生也乐于接受。通过学生的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例如《轴对称图形》,该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的知识。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学难点:能辨别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出对称轴。教师在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创造一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运用65个小配件在网络画板上创造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评价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师作出不同的评价。对于A层学生主要落脚于创造的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否掌握对称的概念;BC层学生不仅讲评对与否,更注重评价创造的轴对称图是否美丽,由于评价的侧重点不同,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各不相同,使个性充分展示出来,学生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在数学上创造美,体现美,欣赏美,课堂气氛愉悦,轻松,师生情感互动。使指导方法与张扬个性得到统一。
又如《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第二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兑换,掌握最简单的兑换方法。该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简单的人民币的兑换方法。人民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看起来学生应该掌握,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学生对面值较大的人民币认识得较多,对面值小的人民币认识得少一点,为此,在拓展中,我创设超市选购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拓展应用已有经验,在亲身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简单的人民币的兑换方法。出示商品(见图4),问:如果你们小组有5元钱,你们想买什么?买完后还剩下多少钱?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游戏开始了,学生纷纷用自己学会的方法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小组间的活动十分激烈。有的说:买1只面包、1根火腿肠、1只橘子,还剩1.7元;有的说:买3支糖还剩2元;还有的说买1根火腿肠、1只橘子和1瓶橙汁正好用完等等。在评价中,教师明确这部分知识不一定有层次区别,因为它更突现对实际生活知识的渗透。讲评前教师深入小组学习中,了解学生的动向,以便评价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是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必须点评每位组员的表现,以此激发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初步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更在游戏实践中掌握人民币的兑换方法,展现学生个性创新思维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购物中应用所学知识,将选购、计算、合理、正确的理财概念合而为一,使人人都有收获,人人得以认同。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创造力和潜能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和挖掘,这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全新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评价机制,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有效的分层评价,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的分层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分层评价
不同学生其认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不同,因而学习程度就会有较大差异。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班级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尤其明显。教学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标,一直是我努力在研究的问题,下面是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分层评价的一些做法:
一、依据学情,动态分类
我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掌握双基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四个方面将一班学生大体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是全优生,成绩稳定在“优”上,基本是全面发展的“尖子”生;二类是四项中某一项有缺陷,成绩在中等上。这一类学生较多,可以再分上、中、下三个档次;三类是临界生,四项中有两项以上有明显缺欠,成绩难以及格的。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找到学生的“生长点”,把握教学突破口。这个分类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在层次上上下滚动。
二、分层评价,反馈偏正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设置基础平台和拓展知识两部分。
基础平台为《课标》规定的必学内容,要求全体同学均应掌握,也是课堂活动的重点部分,侧重于二三类学生的认知层次,通过这两类学生的评价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确保基础平台的牢固。例如在《13.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一节中,通过类比法认识电流,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电流的单位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际教学中,通过评价发现,第三类个别学生在“电流表的读数”时有困难,原因是分度值的认识不准确,及时调整教学,利用预设的“电流表度数fiash动画”定点爆破,是这些学生顺利过关,全体学生基本能达到预定目的。
拓展知识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课后完成,充分发展创新潜能。例如在《13.5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一节中,课堂活动“测量串联电池的电压”完成后,鼓励第一类学生进一步实验,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并猜测可能有什么规律。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电表的使用,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三、梯度设问,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是实施有效评价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设计分层次的疑问,根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类别的学生,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教学,获得成功体验并掌握本节所学知识。
对于一类学生,他们能轻松完成课本学习内容,所以在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发散思维,或稍难的比较前沿的问题研究等方面,设置问题,进行评价。
对于二类学生,通过评价指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准“突破口”,努力突破。比如,班上有个女同学叫李梦婷,学习很刻苦,但思路不开阔,考分常在50多分上,我把她定在“二类”下档。评价中发现常把“热值”“热量”、“电流”“电荷”、“质量”“重量”、“功率”“效率”等概念混淆。对她指导时,注意引导她体会物理量的含义,要求她通过具体的事例或情境来认识物理量,引导她掌握知识(规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知识学活和用活。对于三类学生,对他们的评价和辅导都立足于补“双基”,重点评价的是围绕教学目标补缺补差,一步一步从基础知识做起,不好高骛远也不降低标准。
在一些动手活动中,注意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相互评价,共同完成活动,能力弱的也能完成任务,而能力强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有所收获。
总之,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应面向全体学生,你不能做到让每个孩子考试都是100分,但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第四篇: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复习思考题答案
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复习思考题答案
松岙初中许洪明
一、名词解释
1、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师生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据此判定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
2、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顺序、时间的分配,它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有机结合体。
3、首先,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一种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由此造成了评价内容的片面,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评价手段单一,以考试与测验为主,过分追求考试分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三,过于量化,评价标准机械、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对结果的认同。第四,由教师来完成的评价方式往往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所谓教学情境创设,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5、可以分为广义评价(宏观评价)和狭义评价(微观评价);相对评价(常模参照标准评价)和绝对评价(目标参照标准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预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6、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因此,教材的呈现方式应注重体现学科内容的生活化,静态知识的过程化,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习材料的多样化。
二、简答题
1、答:一个教师的科研素质总体上说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二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三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四要注重科研的实效。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造诣、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2、答: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在实行多主体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二是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应该是不同的。三是在多主体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
3、答:首先,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等级还是分数。其次,在过程性评价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
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和学习。第三,要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论并及时进行评价的反馈。第四,评价必须同时关注评价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提高评价的实效。
4、答:一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控,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作用。二要注意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评价活动不应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而应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三要关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的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学生在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以此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经过努力取得进步。
5、第一,成长记录袋内装的应该是学生认为最能反映他的历史学习成就的实物材料。如自己满意的习作、综合性学习的考察报告、课外阅读的读书笔记等,用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进步情况,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过程与方法。第二,根据创建成长记录袋的目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作品。为了展示学生的特长,收集的作品就应该是学生最优秀的、最满意的代表作品。第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能力。成长记录袋中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生过程,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第四,教师要对收集到的成长记录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思考,并向学生及时反馈。成长记录袋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参照依据,使课程评价成为主要由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建构的活动。
6、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如何体现教教学内容的弹性化?
教材内容的呈现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师要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自由选择的弹性化空间。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灵活地驾驭教材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当学生的认识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和变通。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从略处理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
7、答:任何知识的价值都应该包含发展人的智力和发展人的道德情感两个方面。中学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比较充分地展现学科的知识精华。因此,教材评价应根据教材的知识性维度和思想文化维度来确定,而不应该是以教师角度而言的好教或难教。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新教材形式新颖活泼,图文清晰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新教材大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克服了“繁”和“难”的弊病。三是新教材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避免了“偏”的弊病。四是新教材强调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内容大为更新,克服了“旧”的弊病。五是新教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克服了“知识为中心”的片面倾向。六是新教材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七是新教材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从而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八是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而克服了“书本为中心”的倾向。九是新教材首次以课题制形式采用行动研究的模式。十是新教材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了我国五十年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
8.答:传统的学生评价所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优劣,许多学生成为失败者,被纳入了差学生的行列,而老师认为是好学生的同学一般也以学习成绩好作为评判标准。这种对学生的片面评价损害和挫伤了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虽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其次,要明确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全面发展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9、发挥激励功能,不只是用表扬的方式,要不断发挥和提高评价激励的导向性和实效性。激励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没有目标的、片断的和随意的激励,无法起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不足,对自己盲目乐观。
10.答:首先,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必须要通过某种知识性的评价和其他方面的评价,这是正常的。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试评价应该是更加合理、更加全面。要通过考试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怎样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学校不断地给多数学生以挫折感,这就是学校评价制度的一个失败。其次,我们要从义务教育是发展人而不是选拔人的本义出发,以尊重差异、促进发展为考试理念,使考试成为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增强学生在考试中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使考试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还要淡化分数的作用,使考试更多地发挥和体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11.答:不同意。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思想与方式上,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的手段。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如果教学思想、理念不改变,那么实质上还是在进行着传统教学。是否是新课程教学不应以教学手段是否现代化为唯一依据,更本质的应该看是否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的关系就是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和接受学生信息反馈、将教与学有效整合的过程。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多媒体教学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所展示的内容更具体、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并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由于受学科因素、设备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课件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若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规律并克服一些不利因素,课堂教学的效果反而不理想。因此教师仍然要有效地组织整个课堂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去学习和使用一切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和自身的素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毕竟是一种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辅助性教学手段,我们必须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认识它、掌握它、改进它和完善它,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2.答: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优质课可设定为三个指标:第一,知识与技能评价指标。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要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二要做到知识量适中,不片面追求传授知识的量,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要联系生活和实践,反映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另外,在技能培养方面,要突出学科的思想方法进行技能培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目标达成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独立归纳和总结所学习的内容。第二,过程和方法评价指标。课堂结构的评价指标要层次分明,安排合理,思路清晰,导学适当,主体突出,并且思维训练要贯穿始终。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指标。在师生关系方面,要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做到师生相互尊重和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相互促进。在学习态度评价方面,要积极主动,勤于思考。
13.答:第一,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第二,教学评价可提供的最有效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师生的发展。教学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同时,教学评价也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第三,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个体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14.答: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为教师的自主发展、专业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主动适应变化,不能等待变化来适应自己。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等,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相结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智慧,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和学术境界,这些都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懈奋斗来完善和现实。
三、略
第五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香河县第六中学 左学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而我们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过分重视知识的考查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考试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过分重视知识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从而使得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科的评价仅仅成了甄别和选拔的工具。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质性评价全程化,让学生不断得到发展。以前我们往往把评价和考试等同起来,认为评价就是指各种量化考试,而对学生平时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而且包括日常的质性评价,并且这种质性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培养目标的整合,而且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
1、首先课堂上进行互动即时性评价。人应该是在不断的激励和鞭策下不断获得内驱力而不断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应该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采,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与评判,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2、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档案。课堂上口头的即时评价固然非常必要但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的众多表现都是他们发展的足迹,这些足迹就是我们评价的依据,所以搞好过程评价还需要为学生建立学习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发展的足迹。这种档案,可包括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参加课堂活动情况、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历史学习任务情况以及检测情况,对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本档案
可由学生自己填写,可由小组长填写,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己填写情况和小组长填写情况以及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综合填写。学生学习评价档案项目: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情况,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搜集、展示相关历史资料的积极程度和质量,在课堂上参与情景活动的积极性和情况如何?课下完成书面、制做或其他作业情况,与老师、同学合作情况,在本课(阶段)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在本课(阶段)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在本课(阶段)学习中你的总体感觉怎样?
3、建立学生学习成果档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小制作、小设计、小论文、小剧本和小报刊进行收集,定期进行成果展示,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以激发其兴趣。
4、期中或期末进行总评。这种评价应是各评价主体的综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综合。学生学期综合评价表,评价项目: 考试成绩,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总评结果,分数,等级,质性评语及改进意见。
5、制定改进计划。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评价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学生制定改进计划,以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写出质性描述评语,分析出学生的优势部分和劣势部分,并提出发展方向。学生根据评语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制定下一步改进计划,以利于以后的发展。
二、量化评价双轨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量化评价是一次卷面考试决定学生一切,当时发挥得好则皆大欢喜,否则全盘皆输。这种太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表现的考试,无法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量化评价应即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也就是卷面考试和过程考查相结合。我们考试时,学生总分由笔试部分(60分)和过程评价(40分)两部分组成。过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景测验情况(短剧、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答辩、手抄报、剪报、)、小制作等作
品展等情况酌情评价。过程评价部分即为平时考查的得分。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在学期开始第一周向学生公布综合素质考查项目,学生从第5周开始可以向教师申请任意一项或多项考查项目,教师综合本周申请人数和项目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考查,考查题目由教师自拟,题目采取抽签的方式,每次以6-8人为最适宜,一人被考查,其余人和教师为评委。自认为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平者可申请再考,取最佳成绩记录在档。每周一次,到期末结束。学生各项考察得分填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单,最后将各项平均分计入期末总分。这样不仅记录下了学生的过程发展成果,达到了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而且可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更好地促进其素质的提高。
三、书面试题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学生之间在基础、智力、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一张试卷定优劣”容易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容易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实行一试多卷的分层次自主选择考试。这种考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扬长发展和主动发展。“一试多卷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摈弃了现行考试中“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弊端,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愿望,有效地解决面向全体的问题。期中、期末考试时 在考试前一个月根据学生自愿申请和教师调剂向教研室提供A、B、C卷考试学生数和名单。教研室据此发放试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试题,那些学困生们告别了他们认为是羞于见人的分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可走的路。
四、考试内容多样化,让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以往的考试多数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题目,考试时背得很熟,但过后却忘得一干二净,到头来留下的东西少得可怜,使历史学科也失去了它功能和价值的本来面目。新课程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我们在考试内容上进行了一番改
革。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需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并不是不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所以为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特设“知识园地”、材料分析和图表制作题。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各抒己见”、“以史为鉴”等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题目,但题目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内容。为了鼓励学生课外探究,知识拓展,设计了“史海拾贝”题,比如:“你知道多少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你最喜欢的是谁?从他身上你可以得到哪些启迪?”、“给大家尽可能多地列举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哪一个对你启发最大?为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设计了“探究园地”,而且题目具有开放性,或给出三到四个课题,让学生任选其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把学生当主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新课改中来,我们还设计了“小小评论家”,给学生提供说出心里话的空间。生的这种评价不仅最公正、最有价值,而且学生会产生被尊重的喜悦,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发展。
五、卷面设计人性化,给予学生发展的动力。
1、卷首设计放松性、激励性导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状态。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一种惧怕考试的心理,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让试卷变得亲切起来,我们尝试设计卷首导语。比如考试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欢迎你们步入历史殿堂!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给你乐趣,也能使你聪慧,更能告诉你许多做人的真谛,还能给你直抒胸怀的机会。同学们,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潇洒地走进历史展室,一现各自的亮丽风采吧!”;这样的导语不仅放松学生心情,而且鼓励学生前进,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还巧妙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课程
性质的重新定位,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动机。
2、题目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学会学习、生活和做人。以往的考试题目中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考查,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衡量,新课程理念下,必须重视这一点。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了一点探索。“历史诊所”这一题目的最后一问是:“ 聪明的小朋友,你认为咪咪的回答怎么样?你能诊断出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并改正吗?对咪咪这样的学习态度,你有什么体会?”;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是:“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是进步的?你喜欢哪一种?”;“史海拾贝”题型中有一个这样的题目:“给大家尽可能多地列举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哪一个对你启发最大?为什么?”等等。这些题目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事物的看法和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
综合素质评价在基础教育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