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依法行政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的发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贯彻《纲要》是摆在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纲要》的内容很多,本文就其中依法行政应把握的几个问题,谈点体会。
一、依法行政是对管理者自己而不是对管理对象的要求
行政权是行政机关行使的公共事务管理权。行政的含义是执行,就是执行法律法规。有人说管理就是管“你”,就是管“百姓”,依法行政就是依据法律法规去管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基本要求是依法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权,因此,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的要求,是对管理者的要求,而不是对管理对象的要求。
推进依法行政,一要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纲要》总结了近年来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经验,针对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总章程。二要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各项内容。《纲要》按照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从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法律实施、科学民主决策和政府信息公开、社会矛盾解决机制、行政监督、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等七个方面,对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了行为规划,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行动纲领。三要深入、广泛地宣传《纲要》。依法行政虽然是对行政机关的要求,但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法制是人类的追求,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公众的参与和配合,既包括以各种法律规定的手段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也包括自觉以法律为准则,依法从事各项活动,配合行政管理各项工作。公众的参与和配合,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得以全面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
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是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具体有三项衡量标准。
1、是否做到职权法定。职权法定即行政权法定,只有法律法规才能设定行政权。这里要注意法律法规设定行政权与政府设置行政机关行政职能的区别。实际上,法律法规是不写具体行政机关的名称的,都是写某某行政主管部门,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至于这些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名称叫什么,或者由哪个具体行政机关来行使法律法规已经设定的行政权,是同级政府的权力,由“三定方案”或者规章、规范性文件来规定,“三定方案”中的一条是定职能,就是定法律法规设定的行政权由哪个具体行政机关来行使。比如,一些大城市把土地和房产管理的行政权放在一个行政机关,这个行政机关就既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又是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县级政府一般不设规划局,把规划行政管理职能放在建设局,这个县建设局就既行使建设行政管理职能,又同时行使规划行政管理职能。[!--empirenews.page--] 设置行政职能要把握四条。一是依法设置职能,按照法律法规设定的行政权来设置行政机关的行政职能。一些行政机关发一个文件,自己给自己设权,或者给下级行政机关设权,这种设权是无效的和违法的;二是不能职能重叠,一项具体的行政职能只能由一个行政机关来行使,多头管理的结果往往是有利大家管,无利都不管;三是不能职能空缺,一项具体的公共事务必须有一个行政机关来行使行政职权。《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几种可以不设行政许可的事项,但没有取消对这些事项的行政监督权;四是不能违法放权,授权要有法律法规的规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只能委托。现在许多放权有一个怪现象,不是放自己的权,而是放别人的权,如省级行政机关把市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放给县级行政机关,政府把本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放给下级行政机关。
2、是否做到程序法定。程序法定即行政权的实施过程法定。行政审批事项的申请、受理、审查、听证、决定、变更、撤消和期限等,由相应的法律来规定,如土地审批的程序,由《土地管理法》规定,规划审批的程序,由《规划法》规定。行政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听证、决定、执行和期限等,由《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不按法定程序行政,上了法院,同样是要输官司的。
程序法定对保证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规范行政行为。规范的行政行为有利于保证行政决定的合法性和正确性,不规范的行政行为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甚至是违法的行政决定。其次是监督行政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公开的,不公开不能作为依据,老百姓都知道行政程序,行政机关不按照法定程序行政,老百姓就可以去法院告你,去96666控诉你。第三是制约行政行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程序法定,你就不能再设关卡,也不能随意延长期限,有利于高效行政,便民行政,有利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是否做到法律服从。法律服从即下位法服从上位法。依法行政,首先是依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只有在符合宪法和法律,符合上位法时才能作为依据。现在有一些地方、有一些单位,国家出台了法律,不执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也不执行,要等等看,等什么,等本级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贯彻文件下来了,才去执行。“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不如白头(批示),白头不如口头(电话)”。
2004年11月,浙江省颁发了《浙江省影响机关工作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其中的一条责任,是“使用虽没有废止但其中已经自然失效的条款规定,导致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这一条规定的实质,就是要坚持法律服从,下位法服从上位法。
三、依法行政的核心内容
依法行政的核心内容是规范行政权力,是规范行政审批权、行政服务权和行政监督权。
1、在我国说到审批,人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要说清楚究竟什么是审批,搞个法律定义,又很难,法律界也好,理论界也好,各有各的说法。前几年就说要出一个《行政审批法》,争论了几年,最后是出了《行政许可法》,只对“行政许可”作了规范。[!--empirenews.page--] 《行政许可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审批的范畴,既包括了“行政许可”的一部分事项,包括了许多非“行政许可”事项的“批准”、“准予”,如政府对行政机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一个行政机关对另一个行政机关的特定事项的“批准”、“准予”等。若以两个圆圈来分别表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两个圆圈的位置是部分重叠,即某些事项既是行政许可又是行政审批,某些事项只是行政许可但不是行政审批,或者不是行政许可但是行政审批。
2、行政服务是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里所说的“行政服务”不是上门服务、代客打印等纯服务工作,而是指由行政机关职能决定的、其他行政机关、单位、个人不能替代也无权行使的行政服务职能,是具有服务性质的行政工作。笔者个人理解,“行政服务”工作主要有三类:一是前置性审核。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个具体事项需要A机关审批,但需要B机关作前置性审核或者补充书面资料,对A机关来说,这是一项行政审批事项,对B机关来说,则是一项行政服务事项[1][2]下一页。二是出具状况证明资料。比如公安出具户籍证明资料,计生部门出具婚育状况证明资料。三是公开社会公共信息。由于行政机关职能不同,它往往独家掌握着许多其他行政机关、单位、个人难以掌握的社会公共信息。
需要强调,行政服务的职能、条件、程序也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定的行政服务工作必须做,而且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能、条件、程序去做。法律法规规定由其他行政机关做的行政服务工作,你也不能越俎代庖。
3、行政监督,即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行政监督的目的,是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行政监督包括对包括对行政审批事项执行情况的监督,也包括对非审批事项是否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的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行政监督缺位、错位现象还是比较严重。比较常见的,一是经审批的事项有人监督,未经审批的事项无人监督,出现了“有证经营七、八个部门管,无证经营大家都不管”;二是审批权大家争,监督权想方设法推,说是“齐抓共管”,实际上是只批不管;三是认为《行政许可法》没有规定的就不能去进行监督、检查,以“行政许可”小范畴的行政监督代替行政管理大范畴的行政监督,放弃法定行政监督权。
行政监督有四大特性。一是主动性,行政机关要主动开展行政监督,主动查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行政审批往往是依申请的,但行政监督是主动的,不是不告不理,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举报。该监督不监督,该查处不查处,是行政不作为。二是单向性,只要认定事实清楚,法律法规有处罚依据,就要依法作出行政处罚行为,不需要处罚对象的同意。行政处罚有告知听证权利的程序,听证的目的是听取处罚对象的陈述和申辩意见,防止出现误罚、错罚、乱罚,不是要处罚对象同意行政处罚。三是强制性,处罚对象不履行处罚决定,由法院来强制执行;不按期缴纳罚款,自逾期之日起加处罚款;继续抢建被责令停建的违法建筑,行政机关有权拆除抢建部分的违法建筑。四是可诉性,行政处罚都是可诉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法院起诉,但不是诉期届满行政处罚才生效,行政处罚决定一经作出,它就有效。诉权和期限必须在处罚决定书中载明,否则几年后人家仍可起诉,法院还可能撤销处罚决定。[!--empirenews.page--] 《行政许可法》颁布后,各级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事项作了清理。但由于对“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行政监督、行政服务的概念区分把握不准,清理错位的也不少。一是把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误作“行政许可”事项清理或者上报要求确认为“行政许可”事项;二是把行政监督误作“行政许可”事项清理;三是把行政服务误作“行政许可”事项清理。以国土资源工作来说,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房屋拆迁核准,是“行政许可”,也是行政审批;农转用报批、土地确权,是行政服务;土地执法监察,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是行政监督。
四、行政行为的基本原则
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公平原则是依法行政的三大基本原则。衡量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使行政权的主要标准,是行政行为是否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三公原则”的内涵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
1、公开是保证行政行为公正和公平的必要手段,没有公开就难以监督,就会产生不公正和不公平,甚至产生腐败。行政机关要做好“四个公开”。一是行政权的设定公开,也就是法律法规公开;二是行政权的实施主体公开,也就是“三定方案”公开,行政机关的职能公开;三是行政权的实施程序和实施条件公开,也就是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行政机关的工作流程公开;四是行政权的实施结果公开,如登报公告,在特定场所公告,网上发布等,都是行政权实施结果公开的具体方式。
政府信息公开是落实“四个公开”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市政府令第202号)的要求,各行政机关要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意见、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重点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办事程序、必备资料、办事时限、收费标准、政策法规等政府信息。目前我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已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土地登记、探矿采矿、土地执法、地质环境等36项(类)业务工作。下一步还应继续补充完善,主动公开更多的政府信息,并探索编制依申请公开目录和免予公开目录,使依申请公开和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由目前的只有原则性规定,转变为具体的信息目录。
2、公正是法律的基本精神,也是对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不讲公正,公开就失去意义,不讲公正,公平就难以达到。对一个掌握着国家公权力的行政机关来说,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确保公正行政;在实际行政中必须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充分考虑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避免不公正的行政行为。
公正的行政行为,一是要做到对不同的对象同样对待,即外地(外国)企业与本地(本国)企业同样对待,小型(民营)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同样对待,公民办事与法人办事同样对待。同样对待不仅是指适用同样的法律法规,还包括适用同样的实施条件和实施程序。《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第二款中的两个“不得限制”,就是为了防止地方立法中出现歧视性条款,对不同的对象搞区别对待。二是要减少自由裁量权,现代的行政权都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如对违法占地的行政处罚,可以并处每平方米占地面积30元以下的罚款,罚与不罚,罚25元还是5元,都是行政机关的权力。两件违法情形相同的案件,一个并处罚款,另一个不罚款,或者一个并处每平方米25元罚款,另一个并处每平方米5元罚款,虽然合法,但明显不公正。行政机关代收的规税规费,是国家财政收入,随意减免,增加了其他纳税人的负担,也是一种不公正行为。三是不能把行政权力和部门利益结合在一起,或者说是要坚持非利益原则。目前虽然实行行政机关“收支两条线”,但很多部门仍在利用手中的行政权为自己谋求利益。设备、机器的检测要到我指定的单位去做,配件、材料要到我指定的商店去买,服务态度不怎么样,但价格别人高,质量比别人差。有利争着做,无利则不做,利大积极做,利小慢慢做。执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规范秩序、惩治违法,而是多收罚款,以罚款搞创收。[!--empirenews.page--]
3、公平是行政行为公开和公正的目的,但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行为公平与否,主要是看该行政行为是否公开、公正。结果的公平来自于对行为的公平的推断,行为的公平来自于对行为的公开和公正的推断,即公开和公正的行为,必然产生公平的行为和结果;不公开、不公正的行为,必然产生不公平的行为和结果。
对具体行政行为而言,适用法律法规和实施条件、实施程序的公开、公正,比结果的公平更为重要。土地使用权招拍挂,不同的中标单位有不同的中标价格。大家公认土地使用权招拍挂是公平竞争,但这个公平同样是指因适用法律法规和竞争条件、竞争程序的公开、公正所推断的公平。一个建设工程几家施工单位来投标,要讲结果公平,只能把建设工程平均拆分成几个项目,每家施工单位都分一份。只要不是暗箱操作,对投标人适用同样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条件、实施程序,做到了公开、公正,我们推断招投标的结果对投标人都是公平的。
五、建立和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行政机关有权力无责任的结果,必然导致权力滥用,违法行政。建立和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责任追究,一是追究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包括追究行政违法行为直接责任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党纪、政纪和经济责任,对行政违法行为造成相对人经济损失或者人身伤害的,由行政机关实行经济赔偿(国家赔偿)的同时,并对责任人员实行追偿。二是追究政治责任,对重大责任事故,追究当地党政负责人和上级党政负责人的政治责任。近几年中,已有不少相当级别的高官被追究政治责任,或者引咎辞职,或者勒令辞职,或者撤消职务,这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制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的进步。
第二篇:调解应把握的几点问题 Word 文档
调解,作为公安机关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已经日益显现。此项工作做得好,不仅能够营造辖区群众稳定、和谐、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对树立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形象都大有裨益。反之,就会枝节丛生,引发各种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是严重暴力犯罪,牵扯公安机关更多的精力。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三基”建设工作,综合本人和同志们的实际工作经验,我认为做好纠纷调解工作,起码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纪律、体现公平。一起纠纷发生双方当事人被带到派出所后,当事人最常见的表现是打电话,通过各种渠道找相关人员。于是,便造成了双方都在猜疑,认为对方可能找了派出所的什么人,从内心就对派出所能否公正处理产生了疑问。鉴于此,调解民警首先必须要明确调解纪律,通过纪律的约束,体现公平、公正,保证调解工作顺利进行。必要的调解纪律包括:第一,双方当事人应该轮流叙述事情的经过和诉求;第二,双方在调解过程中,不得使用侮
近来,公安部提出最近几年是“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基层基础年,在具体部署上又把“会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民警应知应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公安部党委的一项正确决断,因为“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更是公安工作的“传家宝”,在“举国奔小康,全面构和谐”的新形势下,这一“传家宝”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更不能废弃,只有做到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使“群众工作”在现阶段不断发挥巨大作用。为此,笔者试从“如何做好基层群众的走访工作”这一侧面,结合本人工作经验,作一简要分析,以期求得广大民警对此项工作的把握和重视。一是走访面要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势必产生人财物的大流动,公安机关原先以户籍地管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体现其不适应性,就许多警区而言,走访群众不应只停留在走访本地村(居)民身上,“群众”的范畴应该界定为“在辖区的实有人近来,公安部提出最近几年是“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基层基础年,在具体部署上又把“会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民警应知应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公安部党委的一项正确决断,因为“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更是公安工作的“传家宝”,在“举国奔小康,全面构和谐”的新形势下,这一“传家宝”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更不能废弃,只有做到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使“群众工作”在现阶段不断发挥巨大作用。为此,笔者试从“如何做好基层群众的走访工作”这一侧面,结合本人工作经验,作一简要分析,以期求得广大民警对此项工作的把握和重视。一是走访面要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势必产生人财物的大流动,公安机关原先以户籍地管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体现其不适应性,就许多警区而言,走访群众不应只停留在走访本地村(居)民身上,“群众”的范畴应该界定为“在辖区的实有人
第三篇:企业文化建设应把握的问题
(一)员工的认同感。企业文化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少人都感觉“虚”,不知道文化建设从哪儿入手,重点在哪里,所以也导致了把企业文化建设与CIS混为一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
(二)员工的培训。企业的发展,根本的因素是人。一个企业若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唯有建立起学习的文化环境,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实际需求对员工不断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员工,留住员工,培养和开发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方能得以实现。
(三)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目的是正确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只有在适当的激励机制作用下,才能实现“人尽其用”的有效状态。
(四)增强凝聚力。企业要发挥效率,就需要消除管理层与员工的沟通障碍,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
(五)加强领导队伍建设。企业领导者作为企业的大脑和中枢神经,肩负着建设企业文化,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任。因此,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篇: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加强党内监督、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根据中央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部署,各地区、各单位都结合实际,组织召开了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制定整改措施,切实解决了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通过组织召开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我们突出感到,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是领导干部党内民主生活的生命所系,没有质量的保证,就没有充分的民主;没有充分的民主,就没有党内问题的解决,党的先进性建设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通过实践我们感到,最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好征求意见、谈心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整改措施,这四个环节:
一、思想认识问题
民主生活会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重要的组织制度,是加强和改进党内民主的重要法宝。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少数单位和系统特别是个别基层党组织,忽视和放松了这项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准备不充分,议题不集中,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查摆问题不严肃,整改成效不明显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形式化的表现,主要是对民主生活会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仅仅把民主生活会当作任务去完成,只注重程序和形式,不讲求质量和效果。二是情绪化的表现,主要是民主生活会的组织者包括一把手和组织部门的同志有消极畏难情绪,领导班子成员在生活会上开展批评怕伤感情,会前征求意见时,有的同志不敢讲真话怕打击报复等等。三是简单化的表现,主要是缺乏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生活会等同于一般会议,简化程序,降低标准,该把关的没有把关,该严肃的没有严肃起来,甚至有的用学习会和工作会代替生活会。
对这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以提高各级党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质量为突破口,下力量整改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使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要在学习动员阶段,集中组织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学习《党章》和党内民主建设的有关规定,学习关于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有关精神,真正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制度规范问题
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民主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必须体现其严肃性和规范性。没有严格的制度,没有规范的程序,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一些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会前组织学习不够,围绕主题安排的学习时间没有达到要求,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二是谈心谈话和发言准备不充分,会前班长和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的谈心谈话不够深入,没有交心,发言材料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去认真准备,随意性较大。三是征求意见不够广泛深入,渠道不多,形式单一,没有严格按照“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要求去落实。四是查摆问题不够认真,自查问题不能实事求是,没有做到“真、实、像”,存在着谈理论学习多、谈理想信念少,谈工作多、谈思想少,谈努力方向多、谈具体整改措施少等方面的问题。五是开展相互批评不够严格规范,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只轻描淡写,有的用共性问题代替个性问题,有的甚至用批评的方式表达表扬的意图。六是会后落实流于形式,全部精力用在会上,会后意见梳理、完善整改措施、通报有关情况等不够重视,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和表现,必须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的各项制度,并严肃认真地抓好落实。要严格执行关于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各项规定,重点建立和完善三个方面的机制:一是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结合本单位、本系统实际,建立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实施细则或指导意见,使其成为本单位、本系统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成为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重要保证。二是指导督查机制。按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上级党组织应加强对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不仅要派人参加,而且要贯穿始终,要做到对下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成员的情况及时掌握,特别是发现会议偏离主题、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态度不端正等现象,要及时纠正。三是责任追究制度。要把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生活会质量作为考察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对下级组织生活会情况要及时通报,对好的要进行表扬和经验总结,对差的要责令其重新召开,有严重问题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三、能力素质问题
民主生活会的过程,是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以党规党法和党的各项准则为依据,采用民主的方法,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剖析、自我认知,通过群众提、上级点、同志帮,达到自我完善、增进团结的目的。期间,通过民主生活会这扇窗口,可以折射出一把手驾驭和把握大局的能力,可以全面了解领导班子成员个人的党性修养和素质,可以直观感受班子内部的民主空气和团结状况。因此,民主生活会反映的是能力和素质,靠的是能力和素质,最终提高的也是能力和素质。个别单位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不高,有的是因为一把手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力度不大,会中把握方向、调控火候的能力有限;有的是因为主要领导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表率和示范作用发挥得不好,不愿提醒,不敢较真,只求“一团和气”;有的是因为班子内部民主空气不浓,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心沟通不够,不能真正做到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有关,都是影响民主生活会质量的关键因素。
针对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一把手的核心作用。一把手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会前多同班子成员沟通交流,掌握思想动态;会中善于把握方向,适时调控火候;会后认真抓好整改,带头抓好落实,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大家,在班子内部营造畅所欲言、合作共事的民主氛围。另一方面,要借鉴“三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每隔几年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一次思想上的“大扫除”,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使班子成员之间以事业为重,以原则为先,以感情为基,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领导班子建设成民主、团结、求实、高效的战斗集体。
四、整改实效问题
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要通过这种形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衡量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应主要看会后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看通过民主生活会,党内民主是否得到进一步发扬,领导班子建设是否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些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民主生活会的整改实效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一些单位所忽视,从而使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如有的单位班子成员的自我剖析没有认真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查摆的问题如蜻蜓点水,三言两语,制定的整改措施泛泛而谈,空洞乏味,直接影响了会后的有效整改;有的单位民主生活会虎头蛇尾,会前、会中热热闹闹,会后整改鸦雀无声,没有严肃认真地落实有关规定,没有形成会前、会中、会后三个时期工作的完整过程,直接影响了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和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党政正职要认真担负起制定和落实领导班子和成员整改措施的领导责任,努力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制定整改方案关。方案的制定要同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起来,同班子及成员的剖析材料结合起来,同班子成员间的相互批评结合起来,明确每一项内容的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责任主体等,增强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把好通报公示关。民主生活会后,要及时通报会议的有关情况,有条件的应公示领导班子的整改方案,以便广大党员、群众和社会共同监督。三是把好建立长效机制关。一次民主生活会不可能发现和解决所有问题,要在保证本次生活会质量的基础上,超前思考,着眼长远,针对本单位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对发扬党内民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长期起作用的制度和办法,使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和效果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第五篇:建设成都经济区应把握的问题探讨
建设成都经济区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探讨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给成都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与周边城市开展合作是实现这一规划的突破口。在这些合作中,当前应把握好几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按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都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这些产业多数都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特征,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因此,成都的产业定位应该以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化为基点,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在区域层面,一是要促进本土企业高端化,二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要引进域外高端企业。在引进企业时应从注重投资总额转向注重品牌和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好企业不仅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兼具先进的管理、营销、服务理念,这些要素对于促进本土企业走向高端具有重要作用。在选择具体的产业种类时,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今年7月成都已经被确认为西部国家级航空枢纽,加上成都相对其它三个航空枢纽来说,到欧洲更有优势,因此成都应该大力发展产品需通过航空运输的产业,2010年9月,重庆富士康代工生产的第一批惠普笔记本电脑就由于重庆机场没有国际货运航班,不具备运载能力,只好采用由陆路运送到成都后再通过成都至欧洲的全货机航班运往目的地,可见成都更具有航空优势。二是生产原料离成都近的产业。四川有机硅材料产量丰富,但以前直销外地,产品的附加值低,2007年成都成立了万吨级有机硅密封材料产业园以后,该类产业迅速集聚,说明成都具有发展这类产业的优势。在企业层面,一是要促进生产工艺高端化,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要促进产品高端化:改进老产品,推出新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要促进功能高端化,引导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如由加工环节向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四是要促进链条高端化,引导企业凭借在一条价值链上的知识积累跨越到另一条价值量更高的价值链。
二、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西部物流中心。
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它能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各城市间的流动,增强核心城市的积聚力,成都是应该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成都的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经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道和县乡公路为基础的公路网络,境内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但是随着成都与周边城市区域合作的加强,主要公路的建设应该与产业规划相适应,成资工业园周边的公路规划就较好地考虑到了园区发展的需要,成都的第二绕城高速将跨过龙泉山脉,修建四十多公里在简阳境内,以方便成资工业园,成简快速通道的规划也注意到了与成资工业园周边公路的对接,这些规划,促进了成资工业园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园区选企业”的良好态势。成都与眉山、雅安等也在合建工业园,与德阳、绵阳、乐山等城市也将会有双边合作,这些项目,有赖于交通的顺畅。同时,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获批,成都经济区已经进入了客、货运流的高峰期,仅靠发达的公路运输,由于其成本高昂,很难吸引企业,铁路运输由于成本低廉、可修建地域广等优势,可以与公路运输形成有效互补,因此,成都经济区还应该通过修建高速铁路实现城市间的快速直达,从中国发展的最好的三大经济圈的情况来看,各城市间都能够通过高铁实现一小时的快速直达,为产业转移、人才流动等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以形成西部物流中心为目标。因为依靠物流的通达性、低成本、可靠性,能够改善成都投资环境,增强产业承接和吸纳能力,依靠物流的网络优势
和成本优势,能够塑造城市竞争能力,强化与周边城市比较优势,成为国际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后,还能够促进成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沿海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过程中,物流成本也是企业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成都要建成西部物流中心,才具有竞争优势。
当前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主要站点的规划滞后于城镇化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导致乘客和货物换乘换装环节过多,高速公路收费过高、缺乏统一规划,如光华大道的修建由于两行政区域的一冷一热,延缓了通车时间,这些应该成为突破口。
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环境。
在加快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中小企业具有的作用主要有:
1、促进经济增长,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产业调整等反应迅速,能够成为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2、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各类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中小企业活跃在市场的前沿,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按照市场方式参与经济活动,能够为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起到示范效应,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
3、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大企业发展需要众多中小企业为之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了,有利于大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4、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顺利推进统筹城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国有企业现在已经为大量冗员和下岗职工所困扰,民营大企业数量有限,因此现实的选择是进入中小企业;
5、中小企业对于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产品很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特殊商品开始使用时还需要企业负责安装,将这些企业全部转移出去,势必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
打造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一是要成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近日,成都市中小企业服务联盟正式挂牌成立,该联盟属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融资、咨询培训、创业支持、产业协同等服务,并要求过程快捷、优质、高效,以促进成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成都经济区建设的开展,各类服务的内容也要作相应调整,如传统信息服务仅涉及行业发展、专利标准商标、法律法规政策、金融投资税务等内容,而目前企业群体更需要的是市场信息、外贸信息、产业转移信息等。单个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更需要针对性强的竞争环境、竞争策略分析等。二是为中心企业的融资创造环境,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瓶颈问题,在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发展总部经济
作为成渝经济区的一核,成都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产业积聚能力提高的同时,其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成都周边的资阳、眉山等地对承接成都的一些传统产业转移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因此,成都还应该立足于发展以研发、营销和服务为主的总部经济,而将生产基地放在成都周边的城市,在引进完整产业的时候,应尽量将核心产业链留在成都,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是成都,也是周边城市的想法,因为周边城市单独引进产业的话,由于不具备相应的人才、制度、市场等环境,困难较大,而建立生产基地或发展传统产业能够利用当地的土地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资阳市发改委的领导就曾表示希望成都将传统产业向资阳转移,这将促进双边合作更实质性地开展起来。
总部经济是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发展总部经济时,政府的有效调节非常重要,应该严控准入门槛,切实让那些真心实意发展总部经济的企业入驻,防止开发商和企业打着招牌圈地,最后出现商业地产泡沫。政府的科学统筹也十分必要,成都市已经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工业区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区一主业”的要求,这将促进产业的科学分布,为了适应发展总部经济的需要,可以进一步引导,尽量引进各产业的核心环节和各企业的决策机
构,在整个成都经济圈构建工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
五、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当前来看,成都市的发展环境已经达到十分良好的标准了,但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给成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成都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成都的产业集聚程度增加了,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因此,一是要促进成都本地的高校、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培养产业发展所需高水平人才,配合产业发展开展科研,攻克技术瓶颈,总部经济对技术的需求量是极大的,在整个经济圈中,成都应该定位于以研发为主,这一环节的效益无疑是整个生产链中最高的,值得投入。二是要以优惠的条件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优秀的人才资源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纵观国内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无一不十分重视对高水平人才的重视,如苏州的“姑苏计划”,无锡实行的“三个一百”人才引进计划等。这些政策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规划了很多经济圈,很明显大家都会争夺高水平人才,成都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还应该给以一些安家、科研等方面的经济支持,以吸引人才,引进了之后,还应该注重人才的发展,给他们施展抱负的空间,使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以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