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与公私观的关系(共)
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与公私观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公私观的历史演变
公私观是对公与私的关系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公私关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因而没有私有观念,也不存在公与私的对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公有制解体,出现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由此产生私有观念,形成公私关系。
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公私观念。
儒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主张以道德完善和自律来灭私。儒家学派的基本社会政治主张是行“仁政”,故“仁” 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最核心的范畴。何者为“仁”?一曰“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其一般的意义是指克制、压抑一“己”之私欲,是个体的言行完全服从于“礼”即公共秩序。儒家名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法家。在先秦,法家最先提出尚公论。在《韩非子》中有“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法家立公灭私的思路是以法为公,一断于法。在公私相背的视点中,韩非子强调公私对立的绝对性,坚定地否定私而倡导公,进而提出解决公私冲突的原则和方法。“去私行公”、“废私立公”是韩非提出的作为臣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韩非子》 3,道家。大道无私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4,墨家:兼爱、非攻、尚贤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是其身”,从而做到“诸侯相爱”、“家主相爱”、“君臣相爱”、“父子相爱”、“兄弟相爱”,乃至“天下之人皆相爱”。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以令。””举贤不分出身门第,“不党父母,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家主张义利统一、德利并重,肯定国家、人民的公利就是最重要价值。墨子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也就是说,兴利除害乃是志士仁人的最高价值取向。墨子的“三表法”也明确表明,追求真理也就是追求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这是最高的价值实现。
杨朱宣扬的则是赤裸裸的自私纵欲论——“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贤愚贵 贱,是所异也,死则臭腐消灭,是所同也。……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列子·杨朱篇》
唐代韩愈尚“公”:“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足为以之为二则顺则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不当。”
《原道》,《韩昌黎全集》
5,晚明至清中期思想家对“公”、“私”的讨论又前进了一大步,他们论证、赞扬人之“私”的合理性,分析了“公”、“私”关系,认为“公”、“私”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借助、利用人之“私”而治理社会不仅得人心、展人性,也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公”、“私”是相对的,当我们反对具体的“私”时,必须考虑到更大的“私”与更小的“私”,要用动态的比较的眼光来处理公私关系问题,而不是先验地制订一个“存公去私”的处理原则,去除一切“私”。在寻找合私成公之途径、公私统一之原则、公私易位之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宋明比较,晚明清初思想家更重视“私”的意义及公私的协调,而不视“私”为恶,夸大“公”、“私”的对立,既然“私”是人之情,那么“大公无私”是逆人情,是假道学;既然“公”由“私”生,那么去公存私是一不切实际的迂腐之论
到了18世纪初,由于有了较多的对外贸易,以及商业经济的发展,接踵而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意识与实践大面积渗透,使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经济自由成了近代商人的基本要求。商业的发展更加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的对私的压制,私的合理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肯定和认可.
第二篇: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研究
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解决好科技道德动态上的统一平衡的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科技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及科技与伦理道德辩证关系,指出实现科技与伦理道德平衡发展途径,对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技发展
伦理道德
平衡研究
协调发展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thic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Faculty of Safety Engineering,xuzhou221008)Abstact: The mutual eff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thic is complex process, and solving their dynamic balance, it has became the whole human the important task.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ra background, and put forward own standpoi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societ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thic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points out that the re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ethics moral balance development way,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thics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relationship.Key word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ethics and morals,equilibrium research,coordinated growth 0 引言
从科学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无论古代、近代、现代还是当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似乎永远是难解的结。虽然,二者都是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对二者的态度一直迥然不同,要么是“重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要么是“重科学技术,轻伦理道德”。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基本上是以伦理道德来主导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道德的善恶来鉴定科学技术的“真假”,并以此作为标准来决定科学技术是发展还是舍弃的命运。然而,事实却与人们奉行的原则背道而驰,不是道德的原则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命运,而是科学技术的法则动摇了道德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把我们带到一个人类历史从来未有过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空前繁荣的时代,特别是在医学、生命科学、生物遗传学、电脑网络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科学技术不但解决了地球上60多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还使得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走的更远,对地球的探索走的更深。全世界各国对科学技术前景无不欢心鼓舞,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去发展更新、更多的科学技术。
然而,由科学技术带来的不和谐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没有销声匿迹,还呈现出比过去人类历史从来没有过的张狂,单是最近席卷全球的几起重大流行疾病,就足以让人类胆战心惊。如,人类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时候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对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提高了癌症的
发病率;生育技术、节育技术的提高,为性乱的流行创造了客观条件,爱滋病已就成为人类生命的重要杀手;为了提高牛的生长速度,人为的在牛饲料中添加牛骨头(好比人吃人),虽然满足了人类对牛肉、牛奶的需求,但是也是疯牛病肆虐的根本原因;禽流感从 2004 年开始至今,一直没有被彻底根除过,而且在全球还有蔓延之势,虽然到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成病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很多地方禽流感的爆发都是从那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满足人类对鸡肉、鸡蛋的养鸡场开始,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得大规模养鸡成为可能。所以,人类迈入了科学技术与伦理大碰撞的多事之秋。单在最近的 几年时间内,从美国人兽混血实验到法国换脸手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就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碰撞高峰,人们处在一个重重道德忧患的时代,是一个道德空前忧患的时代。美国原子物理学家R·莱普曾忧心忡忡地这样说:“任何人,甚至今天健在的最卓越的科学家,都不能确切地知道科学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我们仿佛坐在列车里,列车加快速度沿着铁路奔驰,而铁路上设有许多不知引向何方的岔道,司机室里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而操纵台旁边站着的可能就是一个魔鬼。大多数乘客在最后一节车厢里向后张望,有些乘客担心他们坐上了通往地狱的特别快车,想在适当的时候跳下去。然而看来他们跳车的可能性已不存在。实,这些乘客还能讨论一下形势,试图同前边的乘客联系联系,可能有幸的是,乘客彼此交换一下意见后,启动制动器,把车刹住„”[1]。现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能协调发展么?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这一古老话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当代,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革力量。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促使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重大变革,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纤通信技术等。科技竞争,特别是“高科技”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毫不夸张地说,科技是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和腾飞的翅膀。科学技术比以往任何时代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深远。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
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截至 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技成果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到公元 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还将翻一翻。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现在全世界每年发展表科技论文数以万篇,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1倍。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每3~5年增加1倍。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件。由于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当今学科总数已达到6000多门[2]。
同时,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特点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物化
23456
自由,给人一种进取、拼搏的精神支撑。科技发展的步伐是任何社会力量也阻挡不了的,科技对现有道德伦理的冲击也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科技的发展会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规范,也不意味着伦理道德会一成不变地固守着不合适宜的传统。
科技和伦理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科技与道德的平衡、协调发展。科学与伦理道德对于人类的作用,正如鸟之两翼,只有当它们保持平衡的时候,鸟儿才能在蓝天上自由的翱翔。高科技时代,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命运、我们的未来都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也被人称为动荡、危机、多元和虚无的时代。然而它也是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时代。新时代的科学发展观也要求我们在理想和现实间保持张力,在科技与伦理间把握平衡,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共生。
参考文献:
[1] 姜念涛著,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35 [2] 刘胜康,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我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11 [3] 王利印,谈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阶段,淮北煤范院学报,1997(4):4~5 [4] 徐超富、吕文栋,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特点及启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74~75 [5] 殷登祥,高科技与人文——高科技挑战道德,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1)
[6] 肖叶,若山,金恩梅主编,高科技十万个为什么—生物工程,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1)15~29 [7] 肖叶,若山,金恩梅主编,高科技十万个为什么—网络世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1)[8] 翟为民,国家生态安全:加入WTO背景下环境保护对策探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57-61 [9] 马文彬,孙向军,科技与伦理的思考,科技伦理,2002(2):42~45 [10] 赵红,高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平衡发展研究,硕士论文,2006.4
第三篇:孔子的公私观学习心得
孔子的公私观-读书笔记
本次课程是孔子的公私观。孙中山先生提出“天下为公”,这是一份高尚的情操,但是实际生活中,还是要有私人的东西。我国如今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了了宪法。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黄金交际法则,才能润滑人际,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我们在小时候就学了一下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简称顾全大局。
孔子被尊为孔圣人,是圣贤。历史上能被成为圣人的人,屈指可数。孔子重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最普通的生活,用现代化的语言就是,重视民生。所重,民、食、丧、祭。人民藏富于民远比藏富于国好得多。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主张藏富于民,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强盛。现在社会虽然国家看起来繁荣富强,其实有很多不安定因素的,一旦这些社会矛盾得不到缓和,累积后就危险了,改朝换成也是一种历史规律。
2、孔子的为政观,是用礼和仁治国。用道理和礼教来治理是非常高级的治国型式。现在贪官污吏太多,我非常失望,已经无语。
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是一个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这一个思想,突出了那种亲情观,主张单个家庭的和谐,才能造就社会和谐,这也并不是包庇,他也提出让法官来判断,只不过不要去故意宣扬亲人的恶,要在合适的时机,这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亲恩关系的结合。
4、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于公为义,于私为利。最好的做法就是义利结合了。但怎样的商人才能挣到大钱,我确实不清楚,我猜啊,应该是非常聪明,既把人的钱赚了,又觉得很值得。这样的感受才是成功的营销。
第四篇: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128121 杨骏 日语8
1纵观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枪手”替考、简历注水、恶意逃避归还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枪手”,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3、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健全信用保障体系。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有效的信用制度,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制度的轨道,才能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使讲信用的人、受到褒奖和赞扬,使不讲信用的人受到约束和惩罚,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
4、加大惩戒和监督力度,营造诚信氛围。严格考试纪律,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对于作弊的学生要按照学校规定处理,不可姑息;对于抄袭作业、论文的同学也要及时批评、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
第五篇: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
19世纪有一位名叫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英国伦理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城堡之坚固,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人们接受的教育的程度,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德的高下。1987年10月6日,日本《推进教育改革大纲》正式启动,确立了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宽广的胸怀,强健的体魄,丰富的想象力,自主自立,富有团结精神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其会议报告明确指出:“总而言之,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 以上,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先进性思想的重要性,全民整体思想素质水平对国家的重要性。这种素质化的理念对世界的影响力,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影响力又是何其的深远!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无外乎做到八个字的统一,即“外注形象,内重修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在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最具活力的、关键性的终归还是人的思想的流动,也就是现在不断强调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了。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合作与潮流交流正在进一步深化。面对着难得的机遇和激烈的竞争,作为当代社会的天之骄子的我们,更有注重文化和思想修养的责任,以适应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两课”的内容则是最为先进的思想、活的灵魂,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利器。“和谐”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活的理念、发展的高要求„„因此,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文化修养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了高校不可回避的时代责任。
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思想文化修养的大学生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应当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识性三方面先进思想的特点。所谓世界性,就是总体性,全局性和时代性。它要求新一代大学生要用全球视野去观察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于关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所谓民族性,是同世界性紧密相连的范畴。首先要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其次要有尊重和崇敬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心态;还要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所谓知识性,是指作为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对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知识的广泛了解与掌握。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有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作为专业人士对本身所从事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发展;二是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国内和国际知识,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等基本知识。不可否认,高校“两课”在培养“四有”新人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中和谐的思想对孕育21世纪新一代人才的我们有着无比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两课”思想与“和谐”理念。
具体的说来,“两课”在最初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统称。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努力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使得现在高校中的两课的发展不断的趋于完善,具体指的大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8门必修课程。这些课程体系具体的说来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及其实践的成功与教训;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而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1
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帮助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介绍法律制度在现实中实践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而且又从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角度,通过实践知识,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从介绍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多元文化当中,帮助我们来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元世界文化,以激发我们关注人类发展的命运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介绍政治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系统的介绍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学范畴的真实含义及其发展规律,帮助我们对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环境、国际政治局势以及中国的政治现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和理解。总之,两课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时也是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它始终立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
“和谐”从字面上简单的来说, 大概就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实际意义上来说和谐就是拥有自己该拥有的,不去承担自己不该担的;能自由的呼吸新鲜空气,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办自己能办的事;不会再有人因为你是农民工看不起你,不会因为你是弱者而被欺凌„„与社会相联系起来加以讨论的话,因为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所以,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之间互相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普通的说来,就是一种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民主法治, 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而体现和谐的内涵——公平、协调、能动、有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古今中外的文明中都有关于和谐思想的宝贵成果。西方思想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和谐”的思想,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有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黑格尔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我国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兼相爱”;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然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它是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是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是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是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当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正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说,我们大学生应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两课的实践正如做每一件事情,只要我们用心的,认真的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如果以为事情简单,但不行动,不付出努力去做,再简单的事情也是做不好的。但如果我们付出了努力,相信一定会获得回报的,只是多少的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只有把理论中的心得体会带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中去;更严格的来要求自己,更加坚定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心,坚定我们自己“完善自我,更好服务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统一,外注形象的完美化!
和谐的体现在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正所谓小地方处处和谐了,大事上才不至于方方面面的去考虑和谐。作为大学生,在学校中,来灵活的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当我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当我们的人格充分的得到尊重,智慧得以显露,行为得到认同时,才能形成真正活跃、宽松的和谐气氛。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才能得以体现和谐的意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认为,我们现在对于两课的学习,对当今社会中关于和谐的探索,这些都是艺术的体现和升华。真正的来自于生活的艺术,当然可能自己会没有意识到的,也许正是这种无意识,对它们来说,才产生这种美丽式的深奥与模糊。可能只有真正的哲人才懂的它们,所以有着许许多多的人拿它们当作自己的理想而加以摸索和研究。可能到了最后,我想描述的我的认识无外乎——在这里和谐是两课的灵魂,没了和谐便等于是一个活死人,没有了两课就等于没有了一切承载物。只有让我们彼此充分做到“外注形象,内重修养”这一本质的涵盖,我们的道路才会光明,我们的生命才会有所火花的升华,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