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实务
关于XX区民事诉讼程序的调查报告
学号:201601030210 姓名:胡云昊
民事诉讼就是民事官司,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民事权益矛盾或者经济利益冲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经人民法院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特殊案件的活动,以及这些诉讼活动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总和。通俗地讲就是你的人身和经济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当事人通过打民事官司,达到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2015年以来,XX区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1885件,占全院收案数的58.7%;结案1778件,其中判决结案790件,调解、撤诉988件,调解撤诉率为55.6%;民事法官年人均办案近150件。
总体来看,民事审判工作呈现出一些突出特点:一是民事案件受理数持续上升。2014年,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997件,2015年受理1289件,增幅达29.2%。二是民事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重逐年提高。2014年,受理的民事案件占全部案件数的56.8%,2015年占58.3%,说明民事审判工作在法院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三是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在婚姻家庭、权属纠纷、债权债务、损害赔偿等传统民事案件之外,公司、房地产等各种商事案件所占的比例逐年加大,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四是部分传统案件出现新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财产类型日趋多样化,给传统民事审判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在离婚案件中,由于财产的内涵更加丰富,使财产分割更具复杂性。五是新型案件不断增多。在经济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涉及网购、团购、电子支付等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融资担保等方面的疑难复杂案件出现,特别是有的案件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专业知识背景要求较高,给民事审判带来了很大挑战。
在工作量不断攀升、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XX区法院重点做好了以下几类案件的审理:一是依法审理权属、侵权案件。保障民生权益是民事审判工作的首要任务,共审结权属争议和侵权纠纷案件568件。通过界定权属关系,化解权利争议,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当事人人身和财产安全。二是依法审理婚姻家庭案件。共审结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离婚、继承析产等婚姻家庭类案件436件,通过依法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护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家庭关系和睦,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公序良俗。三是依法审理民商事合同案件。共审结民商事合同纠纷455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规范有序运行。
一、民事审判的基本做法
1、注重抓程序规范,着力提升民事审判阳光司法。利用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及时上传民事审判工作信息,力求民事审判信息公开率100%。推进民事审判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已结案件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公布,裁判文书上网率100%。实现民事审判庭审直播、录播和网上直播,开庭审理的案件均同步录音录像,并归档保存。
2、注重调判结合,着力化解矛盾。民事审判重在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审判实践中,XX区法院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灵活运用调解手段,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一是将调解手段贯穿审判全过程。扩大调解主体,延伸调解场所,将调解手段贯穿于诉前、诉中和执行,尽可能地促使矛盾双方握手言和,真正实现定纷止争。二是探索多元化调解工作机制,在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调解工作区和11个调解工作室,推进委托调解、联合调解、协助调解等举措,形成矛盾多元解决机制。2015年4月,制定《XX区法院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以法院审判为核心、以诉前调解为补充的工作模式,方便群众诉讼,节约司法成本,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
3、注重民事审判管理,着力提升审判质量。完善民事审判均衡结案、绩效考评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民事审判质量和效率,案件服判率和正常审限内结案率明显提高。认真开展民事审判案卷、文书“两评查”活动,审判管理办公室对民事审判部门做到每月一抽查,每季度一检查,查找审判的薄弱环节和裁判文书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差距、补短板。提高审判透明度,加快办案速度,缩短审理周期,已得预期的效果,简易程序案件平均办案时间为17天,普通程序办案周期也有了较大的缩短。认真落实民事审判例会制度。每周组织召开工作例会,讨论新型、疑难、复杂问题与案例,统一同类案件裁判标准,避免“同案不同判”,提升民事审判质量,积极预防错案的发生。
4、注重便民诉讼,促进和谐司法。贯彻实施上级法院关于小额速裁案件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案件,适用小额速裁机制。共审理小额案件198件,审限短、效率高、结案快。依法扩大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范围,减少当事人的讼累,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69.83%。充分保障弱势群体行使诉讼权利,共缓减免诉讼费用达26万余元,确保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发放司法救助资金23.6万元。
5、注重民事审判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司法能力。按照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培养高素质民事审判工作人才。完善优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实训化培养机制,通过观摩庭审、现场演练、讲评研讨等方式,提升民事审判技能,同时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法学业务理论研讨,实行优秀调研、信息和宣传工作奖励制度,着力提升法官理论水平。民事审判法官仅参加省高院业务学习培训就达15人次,100余篇信息和调研材料被中国法院网、安徽法院网、安徽法制报、蚌埠日报等各级媒体采用,极大提高了干警民事审判业务水平。
三、民事审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民事审判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制度机制方面,民事诉讼法修改实施后,对小额诉讼、再审程序等新的诉讼制度缺乏详细规范,简化办案程序、纠错防错等机制还不够完备;二是在审判质效方面,少数案件裁判不公、效率不高,个别法官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还不够强;三是在司法作风方面,个别法官群众观念仍然不够牢固,不愿做、不善做群众工作,导致案结事不了,也成为涉诉信访发生的重要原因。
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民事审判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一是案多人少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基层法院审判力量不足的情况比较明显。审理民事案件数年均增长20%,但法官人数没有相应增加;二是民事纠纷化解难度不断增大。当前正处于矛盾凸显期,民事纠纷矛盾比以往更加尖锐,人民法院利益平衡和矛盾化解的难度不断加大;三是民事审判司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司法权威还不强,司法公信还不高,法官的待遇偏低,有的当事人对审判不理解、不尊重,甚至谩骂、恐吓、攻击法官,法官的人格尊严乃至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四是现有的信息化建设与上级要求存在差距。审判法庭、诉讼服务中心、三大平台建设等基础设施还不能较好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
四、进一步做好民事审判工作的措施和打算
一是进一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加自觉地把民事审判工作置于全区工作大局之中,找准法院服务全区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依法妥善处理在加强开放招商引资、企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引发的各类案件,服务保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促进各项改革的有序深化。
二是进一步规范民事审判活动,提高审判质效。完善调解机制,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提高调解率、履行率和简易程序适用率,提高办案效率。严格执行审限规定,加强审判流程管理,科学安排时间,尽量缩短法院内部的非审判用时,加快办案速度。进一步强化合议庭审判职责,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加强对审判权的监督制约,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积极推行审务公开,着力抓好庭审和法律文书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和规范审判管理,努力提高司法规范化水平。
三是进一步加强民事审判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司法能力提升年”活动,以全员培训、岗位练兵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加强司法良知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司法能力。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成员守纪律、讲规矩、能担当、善落实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业绩考核、职业保障以及任免奖惩制度,扎实推进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坚持把司法廉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深入开展“六难三案”专项整治,对司法腐败零容忍,坚决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决不姑息。
四是进一步强化监督,在提升司法公信上取得新进展。自觉接受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在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下,改善司法环境,加强司法保障,树立司法权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完善接受监督机制,敞开大门、坦诚面对、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完善与人大代表的联络机制,提高建议、意见的办理质量和效率。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使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司法、支持司法、尊重司法、信任司法的良好氛围。
司法认知,是由英文“judicial lognition”翻译而来的,其英文涵义是指“一切事实必须予以证明的总原则了例外。换言之,某些事实不需要证明,法官援用本规则时将宣告:本院在审判上知道此事。”由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现代诉讼证据裁判主义原则的过于绝对化,所以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可能从零开始解释。司法认知作为一种协调机制应运而生。
美国学者认为:“争执之所在,或为法律,或为事实,或兼此二者。然必须为实在之争执,而并非想象或假定。法院对于假设案件,无责亦无权决定之。”《日本民事诉讼法》第257条规定:“当事人在法院已自认的事实及显著事实,无需证明。”《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91条规定:“对法院显著之事实,不需证明。”由此可见,司法认知在国外都已有了明确的立法,概念也很明确。司法认知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也逐渐受到关注。对于司法认知度概念,我国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毕玉谦教授认为:“民事司法认知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法院依职权对有关当事人的事实主张采用司法认知时,即可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李学灯认为“法院对于应适用之法律或某种待定事实,无待当事人主张,亦予斟酌,无待当事人举证,即予认知。”卞建林教授认为:“司法认知是指,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一待认定的事实,法官依申请或依职权初步确认其为真实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关于司法认知的定义,还有许多说法,在此不一一列举了。从以上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司法认知的目的就是确认某一特定待证事项的真实性,并以此作为证据。争议的内容就是认知的对象的界定。我们知道,既然是作为一种认定证据的规则,那么这个对象必须是能够“不正自明”或者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并且是业已存在的。正因为其具有客观性,无可辩驳性,才有可能成为司法认知。因此笔者认为,民事诉讼司法认知,是指在民事诉讼的审判过程中,法官对于案件审理应适用的某些特定事项,按照一定的程序,依职权或依申请确认其真实性,并将其作为审判案件的证据,从而免除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一种诉讼规则。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民事诉讼司法认知有以下特点:
第一,主体唯一性。从表面来看,司法认识的主体是法院,但笔者认为法官才是司法认知的真正主体,决策者。在自由心证和职权主义双重模式下法官的内心确信贯穿着案件审理的始末,认定案件事实是法官的职责,算然说“认定事实应根据证据”,但以现阶段的学理与实务看,法官才是真正的唯一的主体。
第二,对象的特定性。司法认知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公知性、确定性和关联性。不管当事人认识与否,它以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无可辩驳的事实,因此才符合司法认知的要求,正因为其有严格性,所以范围是特定的主要包括事实和法律。关于司法认知的对象我们将在后文具体分析。
第三,程序的法定性。程序时公正的保障,也是查明案件真相的基础。司法认知只有经过合法的程序才能保障诉讼的有序和稳定、可预见性。这也是法的价值的体现。不论是从国家还是个人的角度,程序正义都表现在司法的正当化和对司法权的监督、约束。从而产生社会公信力,进而维护法制的和谐。最重要的是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实,维护司法的威严。
第四,可反驳性。一般来说,司法认知的效力是绝对的,它的本意是确认客观实际,是无可争议,无可辩驳的。但是我们不能不考虑到,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是法官也不可能穷尽一切事实。审判实际上是一种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有可能出错。因此我们从维护当事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司法认知应当允许当事人有条件的反驳。此条件为时间上和内容上是限制:只有在判决结果出来之前当事人才有权反驳,并且有充分的理由和相关资料。这其实是一种司法救济,时常被人们忽略。所以司法认知应当允许抗辩,这才符合现代社会的诉讼精神。
第二篇:司法实务-学习指南
司法实务-学习指南
一、论述题
1.试述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
2.试述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
3.试述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原则在律师制度中的体现。
4.试述人民法院的性质和地位。
5.试述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原则在律师制度中的体现。
6.试述中国侦查制度的特征。
二、材料分析
材料题一:
司法独立起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第一次系统阐述司法独立的是法国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鸿,他把司法权作为一项国家权力来强调,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应由不同的机关或个人行使,并且相互制衡。
司法独立是法治国家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原则,已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赞同和认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人,司法独立必将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我国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做了具体部署,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这一部分再次重申了“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说明了司法独立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的司法独立是一种相对性的独立,即是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下的对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独立,而不是不受任何领导和监督的对于任何权力的绝对性的独立,也不是单指法院审判独立,而是包括审判独立和检察独立两个部分。
当前在司法活动中司法不独立并由此而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较为突出。表现在:(1)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法院受地方辖制,实践中可能成为实现地方利益的工具。(2)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尤其是遇到一些利益损益突出、影响大或者有其他因素介入的案件,某些掌权人物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于法不顾,直接干预司法或施加压力要贯彻其意志。(3)办“金钱案”、“人情案”,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突出。
请你就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谈谈什么是司法独立,我国司法独立相比于西方国家,有何不同,并就我国实现司法独立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解决提出自己的建议。
材料题二:
美国教授莫里斯·波罗斯考尔称:“凡能控制检察官者,就能控制刑事司法的运做,使刑事司法符合自身的利益。” 检察权属于司法权,司法独立应包括检察权独立,这是法治化的趋势。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要我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总而言之,检察权独立有着其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及政治的需要,因此应对检察权独立予以支持。
有人认为,我国已经开始建立市场经济,并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地创立与修订,司法体制也处于不断地改革当中。检察权独立赖以存在的原有的制度已经失去了其经济基础,计划经济已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刑法等部门法的影响力已被民商法等部门法所超越。为此,检察权独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完全可以取消,并且可以在改革后的司法体制中进行重新建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检察权独立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法律规定上的独立、制度实践上的半独立。一方面,我国法律规定了检察权具有独立地位。另一方面,在我国国家制度实践中,检察权又受到了许多部门、机关的约束。最为明显的是,人民检察院虽在形式上独立,但却在人、财、物领域上被行政机关所控制。检察人员的选用、晋升等要由人事部门、组织部门予以考察、认可;检察机关的经费、资金要由财政部门解决;检察机关的设备、车辆等也需要行政机关的支持。这就是我国检察权在制度实践上的半独立现状。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关于检察权独立的内容、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检察权独立的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
材料题三:
司法公正是司法制度的首要基本范畴,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和保障,同时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那么,何为司法公正?公正,即公平和正义。关于正义的外延,则普遍认为应当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由此司法公正无疑也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
离开程序公正的实体公正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也是无法把握的概念。实体法上还有很多盲点、漏洞存在。一般化的实体规范落实到审判过程中,落实到具体的裁判中,实际上是对实体法的再造,要确保这种再造型的实体公正,就需要运用公正的程序。离开了程序公正,所谓的实体公正实际上是不可能产生的。英国大法官基尔穆尔曾指出:“必须遵守关于审判活动的程序,即使在一些例外的场合下有损于事实真相,也在所不惜。”
诉讼程序完全是围绕发现案件真实这一目的而设计的,因此实体公正是第一位的,程序公正是为实体公正服务的。德国学者亨克尔教授就说过:“刑事程序是为寻找实体真实服务的。”欧洲司法调查官埃莫里克斯“只要真相能够得到,它是如何获得的并不重要”。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司法公正的必要性及内容,并结合我国国情,阐述你对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论述题(共6题,每题30分)
1.试述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
效率与公正都是理想型司法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理想型司法所必备的两个基本要素,因而有其相辅相成的一面;但由于效率具有绝对性而公正具有相对性,所以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又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在司法价值取向问题上,当前我国应当选择“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目标。
首先,效率与公正都是司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因而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由于效率属于工具理性,具有明确的可比性,而公正属于价值理性,具有模糊的相对性,所以这两个因素又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
最后,我国的司法现状决定了我们应当作出“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选择。
2.试述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
效率与公正都是理想型司法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理想型司法所必备的两个基本要素,因而有其相辅相成的一面;但由于效率具有绝对性而公正具有相对性,所以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又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在司法价值取向问题上,当前我国应当选择“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目标。
首先,效率与公正都是司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因而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由于效率属于工具理性,具有明确的可比性,而公正属于价值理性,具有模糊的相对性,所以这两个因素又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
最后,我国的司法现状决定了我们应当作出“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选择。
3.如何理解人民调解中的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人民调解委员会必须“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诉讼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任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不得干扰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在民间纠纷发生的任何阶段和人民调解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人民调解委员会都必须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和限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6条第2款以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如果当事人不愿意接受人民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又反悔的,可以随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调解活动应就此结束。当事人还可以向基层人民政府请求行政处理。法律保障当事人诉诸司法和行政救济的权利。另一方面,人民法院也不能因为没有经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而拒绝受理案件。
结合实际论述,酌情给分
4.试述人民法院的性质和地位。
人民法院的性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阶级本质方面来看,我国的人民法院本质上只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二是从人民法院的职能来看,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也就是说,审判权由人民法院来行使,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由此可见,人民法院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的性质决定了人民法院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首先,由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这一独特性质决定了人民法院的独立地位。这就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并列,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即人民法院不隶属于行政机关。其次,人民法院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法院在行使审判权的时候,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必须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后,人民法院必须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宪法第128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7条也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5.试述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原则在律师制度中的体现。
律师法第3条第4款规定:“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律师的合法权益。”这是律师依法执行职务的法律保障,也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律师执业原则。
律师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对律师依法执业的保护作了一系列规定。主要有:(1)律师法第36条规定:“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其辩论或者辩护的权利依法受到保障。”(2)律师法第37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据此,少数法院、检察院对依法执业的律师进行逮捕、拘禁和少数当事人对律师进行捆绑、殴打的行为明显违法,必须停止。(3)按照律师法第46条的规定,律师协会有责任采取措施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4)按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律师对于司法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我国的侦查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侦查手段广泛、多样,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各项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的各种强制性措施。第二,侦查手段的适用条件相对宽松,强制性侦查手段的使用很少受到限制。第三,犯罪嫌疑人没有沉默权。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3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只有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才可以拒绝回答。第四,确立了侦查监督制度。第五,确立了律师介入侦查的制度。
结合实际回答,酌情给分
二、材料分析
材料题一:
我国宪法第126条、13l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或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亦作了相同的规定。据此,我国的司法独立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规定。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独立相比,我国的司法独立具有明显的特点:
(1)独立的主体具有二元性。而在我国,司法独立既包括法院独立,也包括检察机关独立。(2)独立的方式具有集体性。我国的司法独立是指“法院独立”、“检察院独立”,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是作为一个组织整体,集体对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负责,而不是由法官、检察官个人独立行使职权。(3)独立的相对方具有广泛性。(4)独立的保障具有地方性。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均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免,实行任期制;经费列入地方预算,由地方财政开支,由此容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工作也容易受到地方党政机关或实权人物的干涉,因而司法独立缺乏有效的保障。
加强审判权独立和检察权独立。(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材料题二:
检察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检察权只能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其他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2)人民检察院在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时,必须依法行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检察权独立行使原则的原因在于:首先,检察权独立行使是确保检察权行使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其次,检察权独立行使是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的保障;再次,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应当具有独立性;最后,检察权与审判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也有赖于检察权的独立性。
现行的领导体制不利于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一方面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另一方面又受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因此从本质上讲检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这种体制使检察机关受地方政权的制约比较大,其人事安排、办案经费、物质装备、福利待遇等方面均受到地方政权的控制。这既削弱了检察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也为地方保护主义干涉检察权的行使提供了方便,直接影响了我国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为确保人民检察院有效地实施法律监督,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修改后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应当规定人民检察院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坚持检察权独立行使原则,要求检察人员做到秉公执法,恪尽职守,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同时应当明确,检察机关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排除各种干扰,真正独立行使检察权。坚持检察权独立行使原则,还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材料题三:
司法公正是司法制度的首要基本范畴,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和保障,同时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
司法公正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司法活动的公开性;(2)裁判人员的中立性;(3)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4)司法过程的参与性;(5)司法活动的合法性;(6)案件处理的正确性。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公正,主要是指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和对实体法的正确适用,其中发现案件事实真相是正确适用实体法的前提,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因为如果事实发生偏差,必然导致法律适用的错误,而正确适用法律则是实体公正的根本要求。所谓程序公正,主要是指司法程序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
在我国,关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法学界亦存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并重论”或者“平衡论”。这种观点认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同等重要,不存在谁重要谁次要,或者说谁优于谁的问题。第二种观点是“优先论”。这种观点认为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实体公正不能被用来作为检验司法结论的标准,程序公正应当成为更高的选择。此外,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实体公正是相对的,程序公正是绝对的,因此,两者发生矛盾时,应当首先确保程序公正。第三种观点是“阶段论”。有学者以刑事政策理论为依据,认为对于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侧重,应当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侦查阶段,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在起诉阶段,应当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在审判阶段则应当主张实体公正优于程序公正。
我国目前的司法制度确实面临“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何者为重之争的窘境,而且实际上“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公正、轻程序公正”仍然是当下中国亟待改变的现状。
(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第三篇:民事诉讼法司法实务心得
民事诉讼法司法实务心得
金融与统计学院2008级金融四班20081810430钟告
没能到法庭实践去体验真正的案件审理,但是能够在学校参加模拟法庭也算的上能弥补一下这个遗憾吧。
不过实际中的法庭还是和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区别,或许以前印象中的法庭审理案件大多都是从香港片里看到的吧,律师们龙飞凤舞、指点江山。可是实际中却是显得很死气沉沉,非常乏味。
整个案件审理过程,首先我想说很枯燥,非常枯燥。感觉一切都是已经定好的,所有的人都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走一遍,然后就等着法官宣布结果,给我的感觉就是辩不辩都是那样,把该说的说了就行。
从开庭到结束,场地都显得很庄严,肃穆。从法官的入场到整个审理的结束,完全都是按特定的流程来的,没有人干挑战法庭的威严。以前我还以为双方的辩护律师会对辨如流,就像是我们的辩论赛一样,或许是为了维护秩序,亦或是本来就不需要这样辩吧。不过从本次审理来看,被告方很明显准备的更充分,面对原告和第三人的提问都能很好的回答,而且提出的问题让原告很难辩驳;相反原告和第三人在整个案件审理过程中就是根据事先准备的讲,而且让我感觉整个过程当中,原告根本就没有在听被告所说的。我们都很清楚,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去了解真正的司法实务,但是在这个模拟的司法实务中,我们还是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它。
模拟法庭,让我们更加实际的去理解和接触真正的法庭,也让我们更加切身的去了解法庭的威严和庄重。虽然本次开庭大多数人都在下面做观众,也许我们没能很清楚的去听懂双方辩护律师的发言,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比较清晰的知道整个流程。或许我们在此次模拟法庭中做的都还不够,老师也很精辟的点出了我们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有些细节我们还是没能把握好,或许正是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地方,才会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不管是我们模拟法庭,还是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绝对不能够丢三落四。应该以严谨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最好。
本次模拟法庭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见识法庭的机会,在此次活动中自己学到了很多,面对同学们的发言我也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不管在知识的把握上还是学习的态度上,我都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争取做到最好。
第四篇:关于司法实务专题讲座的心得
关于司法实务专题讲座的心得
由学院举办的司法实务专题讲座内容全面、充实,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使我在听讲学习后,感受到了法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更深认识,对我的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生活都要重要的帮助作用。下面我就针对我听讲的司法实务讲座,从中选取几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次的司法实务讲座学院邀请了很多司法实务工作中的专家、教授等知名人士作为主讲人,从实务的角度出发,深层次、高水平地作了精彩的讲授,令人难忘,引人深思。
在第一讲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讲座中使我认识到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到检察制度与实践工作当中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适应现代司法形势的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先进司法理念。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监督法律执行和遵守,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职责,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一支重要力量。检察人员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首要的就是要树立法律优先的意识,要用依法治国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使执法办案沿着法制轨道规范有序地进行。此外,检察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将依法办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努力培养尊重和信仰法律的法治意识,自觉依法、依程序办事,从法律的角度、用法律的眼光来看问题、想事情,用自己的言行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当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的检察制度必须要适应新时期下的形势变化,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与完善,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检查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的主义与公平。
在系列专题讲座中有一讲是专门针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实施进行了讲解,使我对新修订刑事诉讼法有了更好的了解,有利于我对其的学习与运用。这次的修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一次重大修改,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有效解决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对于更加有效地惩罚犯罪、更加有力地保障人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进行重要修改后,切实贯彻执行是关键。我认为各级人民法院是贯彻落实的重要主体,因为刑事审判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能,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环节。确保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正确、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是各级人民法院特别是广大刑事法官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任务。各级法院要深入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深刻认识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修改刑事诉讼法决定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加快刑事诉讼法配套司法解释修改完善工作进度,确保法律统一正确实施;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在审判工作中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落实,通过刑事诉讼准确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在此也希望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契机,在司法实践当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
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一直都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法制建设,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的影响》的讲座学习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人治为核心,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识、社会制度和规范及社会心理中关于法的那部分形成的一个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儒家文化的土壤之中, 其影响不仅是直接产生了封建法律制度, 而且造就了千百年来民众的法律意识, 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现代的法治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在传统法律文化赖以形成的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民本”思想所蕴含的“民主”精神与当代我国法治建设中坚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相通的,当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由古代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经先进理论的改造和更新而成的,在当代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另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提倡的义利观和诚信原则对我们今天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在我们经济活动中大力提倡“诚信”的道德精神,并且在我国《民法》、《合同法》中都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以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健康发展。而其中的等级特权观念、“官本位”思想、皇权至上、重刑轻民和无讼息争等观念则它腐蚀人们的权利观、制约现代法制进程、消解现代法制精神、阻碍现代法制平等观念的确立。因此,我们要对传统法律文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现代法治建设中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糟粕,消除消极影响,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以促进现代法治建设。
而在其中一主题为《实务视角下的法律人生畅想》的讲座中,主讲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了自己对于法律人生的思考,使我们学习法律的学生对于以后的人生规划以及对相关的法律职业都要了更深刻的认识,听完后感觉自己真是获益良多。
我认为作为一名法律人必须要做到以下方面: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学法用法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让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坚持公平正义的处事原则,客观理性地看待事情,善于运用法律的思维思考问题。第二,自觉学习法律、宣传法律、贯彻法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提升自己的法律工作能力。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进各项事业顺利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在法律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言论行动符合法。只有做到这样我想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通过这一系列的司法实务专题讲座的学习后,使我深深感受到,学习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以此指导我们司法工作的开展,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做到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使我对于司法实务的相关工作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没有的法律专业知识,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当中,能够将在讲座中学到的知识与我的学习工作相结合起来,使我在学法的同时也在用法,不断地充实我的法律知识,提升我的职业技能,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这样的司法实务讲座对于我们学习法律的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多帮助,有利于司法实务人才的培养,希望以后能够更多的开展相关的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第五篇:涉赌债务的司法实务问题探讨
涉赌债务的司法实务问题探讨
来源:(58.com)发布时间:2011-03-16
司法实践中,因赌博引发的民间借贷案件时有发生,此类纠纷诉至法院后,容易产生一些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的争议。因为此类纠纷中的借贷关系涉及到赌博这种非法行为,或者是因为借贷背后的实质关系为赌博,或者借贷关系与赌博有牵连,则使借贷关系本身的法律性质产生问题,由此引发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相应的裁判处理就会出现问题。
一、首先就是赌债的分类认定
涉赌债务可以结合涉赌债务中的当事人主体以及相互之间的行为不同而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赌博过程中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直接用于赌博的债务,或者是先赌后借,一般情况是在赌博过程中,因赌博输赢没有实际支付,而采取欠条方式确认的赌博债务;或者是先借后赌,是指赌博过程中,一方向另一方先有借贷关系后发生赌博行为;二,赌博关系中当事人与第三人产生的直接用于赌博的债务,其中,以是否以谋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第三人有恶意与善意之分。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一条的规定,即“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对双方的违法借贷行为,可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予以制裁”,恶意借贷债务,一种情形是在赌场内或赌场之外,出借人为谋取高额利息,明知或应知借款人借款目的用于赌博,而专门从事的放高利贷行为;一种情形是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赌搏活动而借款的,出于亲情、友情等其他非以谋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借贷行为;善意借贷债务,是指不以谋取高额利息为目的,与借款人产生的借贷关系;其中对于第一种情形,或者不存在实际的借贷行为,或借贷关系双方虽有借贷行为发生,但借款用于支付赌债,用途不合法,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当属无效民事行为,均应认定为赌债,赌债自始不产生债的效力,法律不予保护;对于第二种情形,则应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债权,不保护恶意第三人的债权。
二、涉赌债务事实的的认定、举证责任分配、证据规则的运用、证明标准及自由心证的运用
此类案件事实认定的过程有其特殊性,作为被告的债务人往往是沉溺于赌瘾不能自拨,或债台高筑,长期在外避债,下落不明;或是经合法传唤后,不出庭,不答辩,而且本身诉讼能力差,无力寻求法律援助,不能正确有效的行使答辩、举证及质证的诉讼权利,造成原被告双方实质上诉讼能力的巨大差别,不能形成有效的对抗和协同,不利于案件事实的真实重现;另外,由于事实上作为民间借贷的最重要证据——“借条”,一般不会注明债务的赌债性质,原告方或只有委托代理人出庭,或是原告到庭后陈述很少,而参与赌博的人又往往不愿意出庭作证,被告除了自己的陈述几乎不可能有其他证据证明债务的赌博性质。待证事实的隐秘性,案件证据的稀缺性,造成此类案件往往据以作出裁判的诉讼资料相当单薄,实践中也比较容易发生问题。因此法院在审理中,很难对此类赌债的法律性质进行正确认定,这也导致了有很多看似借贷实为赌债的债务受到了法院的保护。
如果法院囿于证据规则,认为原告提交的欠条本身即能证明双方存在合法有效借贷关系,被告不能提交有力证据推翻欠条,依据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判决被告败诉,那么法院无意中即成为了赌博的“帮凶”,使非法利益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严重损害了司法的权威和尊严。
该类案件的特殊性质,要求法院在实践中对于此类案件在进行事实认定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证明责任的分配,应该按照证据规则的规定,实行原告举证证明借贷关系合法有效,被告反驳借贷关系主张赌博债务并举证证明; 2,强调原告的出庭及真实充分陈述义务,原告未到庭的,若无正当理由一般应予中止审理;另外原告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应要求原告本人就借款的时间、地点、在场人、详细经过(包括给钱与出具欠条的详细经过、先后顺序及其他细节)、借款的来源、支付方式、借款用途、还款期限、还款方式、利息约定等有关细节进行详细充分说明;3,法官在事实认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职权探知职能,应结合原、被告双方陈述以及原、被告之间的关系,各自的职业,品行,另外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系,及时向当地公安派出所查询聚众赌博的查处情况,了解原、被告是否有参赌的前科,逐个调取与涉诉借款相关的证据,充分发挥间接证据和辅助证据的证明作用,判断大量间接证据能够形成证据链证明债务的赌债性质。4,隔离作证规则的运用。对于双方当事人均提供多名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形,法官应有效运用隔离作证规则,引导当事人对证人进行隔离交叉询问,结合证人作证情况,形成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事实。
三、法律适用及案件处理
1、如果原告对借款有关的事项不能作出令人信服合理说明,或法官依据职权调查的间接证据和辅助证据能够互相印证,形成证据链,结合生活常识、经验法则,待证事实能够达到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那么法官即应大胆运用自由心证,作出事实认定。
2、法院经审理能够认定原告所诉系索取高利贷、赌债等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的,法院应不予支持并可以直接处理有关当事人。依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3条规定:在诉讼中发现与本案有关的违法行为需要给予制裁的,可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可对原告作出民事制裁,收缴赌资上缴国库,同时驳回其诉讼请求还可以对双方处以罚款等制裁措施。另外人民法院也可向有关部门给行为人处罚。
3、如果原、被告的行为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官应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四、涉赌债务中涉及夫妻共同债务问题的处理。所谓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双方因婚姻关系共同生活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履行法定义务所负的债务。该债务一般包括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解决共同生活所需、履行法定义务和共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负的债务。确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属于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如果夫妻有共同举债之合意,则不论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是否为夫妻共享,该债务均应视为共同债务。
二、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即使夫妻在事先和事后均无共同举债的合意,但该债务发生后,夫妻双方共同分享了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则同样应视为共同债务。参照上述判断标准,涉赌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