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9A[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21:5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9A》,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9A》。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9A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秘〔2009〕65号 【发布日期】2009-05-21 【生效日期】2009-05-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

(皖政办秘〔2009〕6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1号,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管理新体制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形成统一管理、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共同推进我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有效开展。

省管局在省节能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同级政府节能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具体职责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制定公共机构能源消费定额;受理公共机构报送的年度能源消费状况报告,提出年度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安排,定期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负责管理监督公共机构日常节能工作。

各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在同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指导下,开展本级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省发展改革、财政、人事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审计、统计、技术监督、司法、法制等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共同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二、增强公共机构依法节能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条例》的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培训,增强公共机构依法节能意识,普及节能科学知识。

1.深入学习《条例》。在全省公共机构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条例》活动,推动公共机构强化大局意识、表率意识,从有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节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广泛宣传《条例》。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条例》;要将《条例》纳入普法宣传计划,省、市、县三级联动,分层次、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各级公共机构要针对《条例》制定的意义、节能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节能管理制度、具体节能措施等关键节点,展开重点宣传,扩大宣传效果。

3.开展多层次培训。要按照《条例》有关规定,针对全省公共机构的用能特点,大力开展分层次、多批次的专项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公共机构负责人、节能工作责任人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条例》相关内容,特别是掌握节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节能工作的基本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等重要内容。要建立节能专项培训的长效机制,既要开展普及性培训,又要针对节能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公共机构推进节能工作的执行力,实现监督管理与自觉执行的良性互动,确保节能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基础管理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针对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能耗底数不清、基础工作薄弱、监督约束不力等问题,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能耗调查,摸清能耗情况,完善相关制度。各公共机构要按照统一部署,落实专人负责,对本单位的水、电、气、煤、油等能耗做全面的核查,评估分析总体能耗、人均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做好本单位节能基础工作。省管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统计局、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在2009年底前完成省级行政单位的能耗定额制定工作,在2010年底前完成省级所有公共机构的能耗定额制定工作。

各公共机构要重点推行五项基本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节水、电、气、煤、油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定期开展节能专项检查。

2.建立健全能源消费计量制度。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纠正用能浪费现象。

3.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如实记录能源消费计量原始数据,建立统计台账。公共机构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向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能源消费状况报告。

4.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工作相关制度。鼓励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5.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监督制度。大力推进公共机构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维修改造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加大对公共机构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力度,严格执行公共机构建设规模和标准,认真执行建筑节能方面的规定和标准,制定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开展试点工作。

四、科学编制全省公共机构节能规划

省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委托专业咨询和技术机构的方式,根据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制定全省公共机构节能规划;要按时完成省级公共机构“十一五”后两年节能行动计划的制定工作,启动“十二五”节能规划制定工作;要将节能规划明确的节能目标和指标,按年度分解落实到省级各公共机构。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督促公共机构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和上年度用能情况,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节能管理或节能改造措施,保证节能目标的完成。各公共机构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须报本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备案。

五、完善公共机构节能法规体系

省管局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和社会保障厅等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地分析总结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经验和不足,研究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措施,起草并尽快出台《安徽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安徽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检查考核奖惩暂行办法》。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贯彻《条例》不力的,要及时督促整改;对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提请省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

安徽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机构和本省驻省外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本办法所称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领导,推动和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将公共机构节能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先进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节能宣传培训和表彰奖励等。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监察、统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公共机构节能的相关工作。

各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指导下,开展本级系统内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第五条 公共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

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节能措施落实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应当作为对公共机构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节能管理制度,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岗位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培养节能习惯,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公共机构应当支持和配合新闻媒体进行节能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节能规划和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根据本级人民政府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县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应当包括所辖乡(镇)公共机构节能的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将节能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按分解落实到本级公共机构,并组织考核。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分解的节能目标和指标,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和上一用能状况,制定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备案。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管理,明确相应的机构或者人员承担公共机构节能的监督管理和指导等具体工作。

公共机构应当确定能源管理岗位和工作人员,实行能源使用责任制管理。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交流、指导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的要求,明确专人担任本单位节能联络员,承担本单位节能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等工作。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统计等部门,建立全省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监测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定期统计、公布全省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

市、县(区)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统计、公布本级公共机构上一能源消耗状况,并将能源消耗统计报告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

第十二条 公共机构应当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对新建建筑按照用能种类、用能系统进行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对既有建筑结合节能改造计划,逐步做到分户、分类、分项计量。

公共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水、电、气、煤、油等能源消费统计工作,如实记录能源消费计量原始数据,并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建立统计台账,按照国家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报送能源消费状况报告。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统计等部门,按照管理权限,结合本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综合水平、特点,分类制定、公布本级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并监督公共机构在能源消耗定额范围内使用能源。

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第十四条 公共机构应当在核定的能源消耗定额范围内使用能源,并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进行能源消耗分析,加强能源消耗支出管理;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作出说明。

第十五条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审批或者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部门,应当严格控制公共机构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标准,统筹兼顾节能投资和效益,对建设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对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的建设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能耗指标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制定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能源审计,对本单位用能系统、设备的运行及使用能源情况进行技术和经济性评价,并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第三章 节能措施

第十九条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和用能系统操作规程,在重点用能系统、设备的操作岗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运行调节、维护保养、巡视检查,推行低成本或无成本节能措施。

第二十条 公共机构应当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淘汰高能耗用能产品、设备。

第二十一条 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专业的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

第二十二条 公共机构实施节能改造,应当进行能源审计和投资效益分析,明确节能指标,并在节能改造后采用计量方式对节能指标进行考核和综合评价。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整合公共机构办公用房、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化配置,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四条 公共机构新建建筑或对既有建筑维修改造,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根据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优先选用节能效果显著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第二十五条 公共机构应当加强内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行电子政务,合理控制会议数量与规模,建立健全电视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系统,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六条 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用能管理:

(一)加强办公用电管理,建立用电巡查制度,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时间,及时关闭用电设备;

(二)执行国家有关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改进空调运行管理,提高空调能效水平;

(三)根据需要对燃煤、燃油、燃气锅炉进行节能检测和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对电梯系统实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电梯开启的数量、楼层和时间,加强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提倡五层以下(含五层)不乘坐电梯;

(五)办公建筑应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优化照明系统设计,采用限时开启、间隔开灯等方式改进电路控制,推广、应用智能调控装置,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用照明;

(六)对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锅炉房等部位的用能实行重点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耗;

(七)加强供用水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保养。

第二十七条 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公务车辆节能管理:

(一)对公务车辆实行编制管理,控制车辆保有数量;

(二)按照规定的标准配备公务车辆,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

(三)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公务车辆;

(四)制定公务车辆节能驾驶规范,执行公务车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等制度;

(五)定期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耗油量状况,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和节油奖励。

推进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加快机关班车、接待用车和公务车辆使用制度改革,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四章 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对本级公共机构节能措施落实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各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主管部门负责本级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考核评价。

公共机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应当作为文明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并可以作为对公共机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节能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

(二)能源消费计量、监测和统计情况;

(三)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四)节能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能源管理岗位确定以及能源使用责任制管理的落实情况;

(六)用能系统和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七)开展能源审计情况;

(八)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情况;

(九)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第三十条 公共机构违反规定用能、造成能源浪费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下达节能整改意见书。公共机构应当按照整改意见书的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书面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公共机构浪费能源的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号码、通讯地址或者电子邮件地址等,接受社会公众对公共机构浪费能源行为的举报,并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公共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并由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制定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或者未按照规定将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备案的;

(二)未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或者新建建筑未按照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分户、分类、分项计量的;

(三)未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的;

(四)未指定专人负责能源消费统计,或者未如实记录能源消费计量原始数据,建立统计台账的;

(五)未按照要求报送能源消费状况报告的;

(六)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未向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作出说明的;

(七)未确定能源管理岗位,或者未在重点用能系统、设备操作岗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的;

(八)未按照规定进行能源审计,或者未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措施的;

(九)拒绝、阻碍节能监督检查的。

公共机构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不能说明理由的,除按照前款规定处理外,由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减少下一核拨给该单位的财政资金。

第三十三条 公共机构不执行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未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或者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第三十四条 负责审批或者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部门对未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公共机构建设项目予以批准或者核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公共机构开工建设未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建设项目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整改;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五条 公共机构违反规定超标准、超编制购置公务用车或者拒不报废高耗能、高污染车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对车辆采取收回、拍卖、责令退还等方式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2013年公共机构节能意见

为有效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以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绿色消费为重点,建设一大批管理科学精细、资源利用高效、崇尚勤俭节约、践行绿色低碳的公共机构,引领和带动全市公共机构开展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节约高效机关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通过完善组织机构、规范制度、科学管理、节能改造、监督考核等有效措施,营造公共机构节约氛围,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节能意识,规范公共机构用能行为,确保完成今年节能管理目标任务。

二、目标任务

1、认真做好节能基础性工作。一方面大力推广使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公共机构节能基础信息和能耗数据校验和审核,并对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及挖掘节能潜力进行科学分析,不断提高统计软件的使用率,确保今年软件使用率达到90%以上。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宣传长效机制,积极组织有地方特色的节能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及时宣传和报道本地区本单位节能工作动态,并上挂“市公共机构节能网”,定期编辑本地区节能简报;特别是早谋划、早组织“节能宣传周”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机关干部进行能源紧缺体验等系列宣传活动,第一时间上报活动信息和宣传图片。

2、完善能耗定额标准和节能指标。在做好能耗统计工作的基础上,厘清2010年各地区、各单位能源消耗总量、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能耗和人均水耗基数,为每年下降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上年节能指标制订出2013年电力、自来水和7座以下汽车百公里油耗节能指标,确保“十二五”节能目标顺利实现。

3、开展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工作。在总结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创建市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今年创建数控制在25家以内;继续推进创建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今年创建数达到15家;继续开展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区活动,已经获得示范区称号的市(县)区要不断丰富示范单位创建内涵,特别要在科教文卫体等系统创出特色、创出亮点,其他市(县)区要扩大创建类型和单位,争创节能示范区。

4、开展创建省级节水型机关工作。各级公共机构要抓住地区成为节水型城市群的契机,切实重视节约用水工作,把创建节水型机关作为提高节约用水的有力抓手,开展水平衡测试,实施管网改造和水表分级计量,选用新颖科技含量高节水洁具和高效节水喷嘴,今年市本级节水型单位创建率要超过60%,各市(县)区本级创建率要超过40%。

5、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步伐。稳步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应用太阳能、地源热泵、非电空调、vrv空调等新能源新技术;推广应用t5灯管、led灯、光导照明等高效节电产品;推广应用高效节水型喷嘴、节气型灶具等节水节气产品;推广应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平台和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等管理产品;推广应用节电智能控制产品,构建新颖物联网;创新能源管理模式,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步伐。

6、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各级公共机构要紧扣节能管理目标,围绕“节能目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节能措施”和“宣传培训”有序开展工作,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明确到科室,责任到人,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加强日常检查督查,结合年终考核进行督查,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工作重点

1、节约用电。采购节能产品,利用自然光照办公,杜绝长明灯;各种办公设备设置待机状态为睡眠状态;严格空调夏季冬季使用规定,严禁使用空调开门开窗,把“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作为一项制度,落实到每个办公室;提倡4层以下往返时不乘电梯,高峰期后关闭部分电梯;新建办公楼实行分项计量,公共区域照明提倡安装声光控开关。

2、节约用水。加强节水宣传,使用节水型洁具、水龙头和高效节水喷嘴,加强用水设备日常维修管理,杜绝长流水现象;绿地养护提倡使用中水河水,科学喷灌;严禁用高压自来水冲洗车辆。

3、节约燃油。控制车辆编制,提倡采购低油耗、环保型汽车;加强公车使用管理,禁止公车私用,提倡公务活动合乘车辆;公务车辆实行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和定点加油,一卡一车,7座以下公车百公里油耗控制在节能指标以内。

4、节约燃气。提倡使用节气型灶具替代传统型灶具,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节能效果显著,本级公共机构食堂使用节气型灶具要达到30%以上。

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稳步推进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安装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平台、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和智能控制器,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时关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加强改扩建和装修改造既有建筑项目的节能设计和监管工作,采用外墙保温、中空玻璃等新技术新材料,提倡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行水电分项计量。

7、节约会议经费。严格履行会议登记审批手续,控制会议数量、规模、时间和食宿等,少开、精开会议,对各类研讨会、纪念会、评比会及庆典活动严格控制。

8、政府节能采购。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法》,对高效节能环保空调、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强制采购,提高循环产品、可再生资源和节能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比例。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市(县)区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机构,未增设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科的市(县)区要加快节奏,落实专职人员,理顺日常工作机制,切实履行《条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完善节能联络员制度、节能通讯员制度和协作组工作机制,畅通工作和信息交流的渠道,不断提升节能工作水平。

2、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充分利用《市公共机构节能网》等各种载体媒体,大力宣传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认真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营造节能氛围;建立公共机构节能培训长效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开展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节能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公共机构节能资金投入规模,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日常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公共机构节能专项扶持资金;对实用性强、效果佳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要重点推广,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步伐。

4、建立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节能目标,结合年终考核检查,落实奖惩措施,进行表彰奖励。抓住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契机,不断提升本地区本单位节能实际效果和示范效应。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的意见(%9A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56号 【发布日期】2006-08-07 【生效日期】2006-08-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的意见

(皖政办〔2006〕56号)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贯彻实施《条例》,做好我省血吸虫病防治(以下简称“血防”)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真学习,加强宣传,营造血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血吸虫病防治地区(以下简称“血防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条例》,领会《条例》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依法组织实施好血防工作。

(二)血防区各级政府要制定《条例》宣传计划,组织有关部门、新闻宣传单位开展多种形式、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社会依法履行血防义务;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应按照《条例》规定,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公益性血防宣传教育,营造知法、守法和依法防治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血防区各级卫生、农业等部门要在新闻宣传单位支持、配合下,积极开展《条例》宣传活动,认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动物防疫和医疗卫生人员学习《条例》,掌握《条例》的各项规定。

(四)血防区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宣传《条例》,把学习《条例》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增强防治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并发挥他们的宣传辐射作用。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五)进一步明确我省血防工作规划阶段目标。到2008年,池州市东至县、贵池区,安庆市宿松县、望江县、枞阳县、怀宁县、大观区、迎江区、宜秀区,马鞍山市当涂县,铜陵市郊区、铜陵县,芜湖市三山区、鸠江区、南陵县、繁昌县,巢湖市无为县,宣城市宣州区18个县(区)和全省所有疫情未控制村要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巢湖市和县,池州市石台县、青阳县,铜陵市狮子山区,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芜湖县,马鞍山市金家庄区、雨山区,宣城市泾县10个县(区)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滁州市全椒县、天长市,宣城市郎溪县、广德县,安庆市桐城市、潜山县、太湖县,铜陵市铜官山区8个县(市、区)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六)要围绕血防工作规划目标,突出重点,把人群感染率高于5%的疫情未控制村作为当前血防工作的重点地区,将控制管理传染源作为重点内容,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策略,实施综合治理。各地要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疫情严重地区实施治理,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

(七)血防区尤其是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和疫情不稳定的地区要集中力量,重点抓好控制管理传染源措施的落实。大力组织实施“四改一代”(改水、改厕、改圈、改造环境,以机代牛),控制和消除传染源综合防治工程,并做到整村推进,不留死角。从2006年起,各有关市、县(市、区)要抓好传染源控制管理试点乡镇、试点村工作,并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到所有重点流行村。到2008年,在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较高的一、二类流行村,三格式无害化厕所和沼气池覆盖率达到100%,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耕牛淘汰率达到90%以上,家畜全部实行圈养,减少和杜绝人畜生粪下水、下田、上滩。

(八)山丘型流行区要坚持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把压缩钉螺面积,缩小流行区放在主要位置,围绕规划目标,分实施2005―2008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计划,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动员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开展环境改造,实施综合治理。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完善血防工作运行机制

(九)血防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血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把血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认真实施。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要求,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将血防工作与加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优先安排,加大血防工作力度。

(十)血防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牵头,部门参加的血防工作领导组织,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血吸虫病疫情尚未控制的市、县(市、区),要建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血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农业、水利、林业和卫生的负责人具体抓的工作局面。

(十一)血防区要建立完善血防工作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严格实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血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血防工作述职制度、报告和通报制度及工作联系点制度等,将血防工作列入综合考评,严格落实血防工作领导责任制。对考核不合格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不能如期实现疫情控制目标和连续两年血防工作考核不合格的,要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十二)血防区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血防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信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有血吸虫病联防联控任务的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联防联控工作方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展联防联控工作。

(十三)血防区的村(居)委会要协助开展血防工作,组织村(居)民按照《条例》的规定,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居)民履行血防义务,开展查螺、灭螺、改厕和有螺环境治理改造,配合查病、治病及化疗和健康教育,积极实行以机代牛、家畜圈养。

四、强化职责,齐抓共管,进一步提高血防工作综合效益

(十四)血防区各级卫生、农业、水利、林业、发展改革、财政、教育、民政、交通等部门要按照《条例》和我省有关规定,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切实履行各自的血防工作职责,努力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血防工作合力。对国家下达的卫生、农业、水利、林业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行省直有关部门和项目所在地政府责任制,并围绕控制疫情和实现当地血防规划近期目标,优先安排到重点流行村和有螺环境。

(十五)在血防区尤其是在有螺环境兴建农业、水利、交通、能源、旅游等项目时,建设主管部门在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前,应当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管理权限,事先会同同级卫生部门对项目设计和施工环境进行卫生学、血吸虫病预防控制调查和评价,并将调查和评价意见及必要的血防措施纳入工程建设内容,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所需经费应列入工程经费预算。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对涉及血防区的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应事先征求同级卫生部门意见。

(十六)血防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或者审批当地的农业、兽医、水利、林业等工程项目,应当将有关血防的工程措施纳入项目统筹安排。所有与血防结合的农业、水利、林业建设工程,在执行本部门行业技术规范的同时,必须按照血防的相关技术要求施工,并符合血防技术规范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已建成的血防工程要明确管理单位,落实使用和维护责任,加强管理,发挥综合效益。

五、落实经费,加强建设,不断深化血防工作保障机制改革

(十七)血防区县级以上政府要根据血防规划,安排血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血防经费要用于健康教育、疫情监测及应急处理、查螺、灭螺、人和家畜血吸虫病检查治疗和预防性服药、防护药品及用具、监督检查、专题调查、对动植物实施血吸虫病检疫和晚期病人救助等。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血防经费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或挪作他用。

(十八)血防区的扶贫工作重点县、乡镇在安排扶贫经费时,要根据当地疫情和血防工作需要,安排一定的扶贫经费,用于贫困地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项目和救助贫困人群治疗血吸虫病。

(十九)血防区各级政府要组织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向农民免费提供抗血吸虫基本预防药物,对经济困难农民的血吸虫病治疗费用给予减免,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血吸虫病病人进行救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地方,要将农民血吸虫病治疗费用纳入合作医疗支付范围。

(二十)血防区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发挥其功能作用,并积极安排专项资金,逐步改善血防机构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

(二十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血防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确保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工资待遇,对承担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任务的在职在编人员,其工资、政策性补贴、基本医疗保险、养老和失业保险等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按政策保障供给。自本意见实施之日起,对长年在农村专职从事血防工作人员提高工资构成中津贴的比例,高出幅度按10%掌握(即工资构成中津贴的比例由30%提高到40%),所需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渠道列支。如国家有新的规定,按新的规定执行。

积极稳妥地推进血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资源。大力推行血防机构人事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行政领导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聘用制,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按照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等办法,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从事血防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加强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逐步建立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精干高效的专业队伍。

建立健全动物血防网络,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血防技术规范,组织开展家畜血吸虫病筛查、治疗和预防性服药工作;乡镇兽医机构要确定兼职人员,负责动物血防工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八月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

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意见

皖政办„2008‟4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8‟33号)精神,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开创我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

1.我省属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份俱全,现有少数民族人口45万余人,占全省人口近7‰,其中,回族人口约42万人,在全国居第9位。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民族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自觉性,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各项民族政策,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严防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现象出现,杜绝侵害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和谐,为我省加快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步伐

2.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发„2005‟16号)精神,全面实施《安徽省“十一五”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0年全省绝大多数民族乡村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

3.省及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县(含市、区,下同)应设立扶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省、市、县有关部门在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项目、民生工程项目及安排财政转移支付时,应对民族聚居地区优先安排;对需乡、村配套的项目,各级财政应努力提高补助标准,减轻民族乡、村资金配套压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享受各项经济扶持政策的同时,其所在市、县政府及其部门不得因此削减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正常安排的资金及应当享受的其他政策性资金。

4.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水平。认真执行我省在中考、高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政策,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青年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和高等教育,根据少数民族特点积极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省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由省民委、省教育厅共同研究安排项目,主要用于民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也可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省教育行政部门应选择1所省属高校,积极向教育部申请设立民族预科班。各相关地区和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帮助有关学校办好西藏班,保障西藏班年生均

经费补助达到国家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民族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安徽省内地西藏班师资配备标准,优先解决西藏班师资配备问题。

5.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具有民族特点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传统节庆、传统文艺、传统工艺以及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十一五”期间每个民族乡建成1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文化馆,每个民族村建成1个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继续办好每四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每五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6.加强民族乡、民族村、民族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在安排卫生项目建设时,要优先将民族乡、村卫生项目纳入规划,优先安排实施,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使民族乡、村卫生院和卫生室尽快达到国家标准,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民族乡、村的全覆盖。努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饮水卫生条件,解决民族聚居地区人畜饮用水困难,2010年全部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范围内的民族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7.各市、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及风景旅游区、学校、医院、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要按规定设立清真饭店、清真食堂(清真窗口)。各级政府要对清真餐饮服务企业给予财税政策优惠,省辖市及穆斯林群众较多的县、市要设立清真餐饮业扶助资金;省财政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用于扶持清真餐饮服务业发展,以逐步满足穆斯林群众的特殊生活需要。

8.认真实施《安徽省2006—2010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规划》和《安徽省“十一五”少数民族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各类人才培养。继续执行我省在公务员招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有关政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根据职位需要,可以单独列出职位,专门用于录用少数民族报考者。

9.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落实低保政策,解决好少数民族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加强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少数民族人员的救济,在分配有关救济物资、资金时予以照顾;扶持民族乡村办好养老院,解决好少数民族五保户的生活问题。

10.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救助、法律服务等方面为其提供便利和帮助,支持其兴办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

四、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11.各级政府应经常开展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依照有关规定开设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课程。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应把开展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宣传作为政治任务,积极开设相关专栏,着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基层民族工作网络 12.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市及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应实行民委委员制,并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齐

抓共管。县、乡、村和城市区、街道、社区应建立健全民族工作三级网络和三级责任制。要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定期督促检查;加强民族信息工作,认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和问题,妥善处置涉及民族问题的突发性事件,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确保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

二○○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9A[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9A[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