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风树新风论文

时间:2019-05-14 21:5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学风树新风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学风树新风论文》。

第一篇:谈学风树新风论文

谈学风树新风论文

工程技术学院

2013级应电【2】班

姓名XXX

2014.04.28

对学风的认识与思考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具体来说,学风即为学校的学习风气,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观的基本体现。

一、大学生学风问题令人反思教学与管理中的师生关系。

从终生教育的立场和人类知识的发展来看,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它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责任感。然而,在当前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往往忙于教学和其行政事务多,主动关心学生学习和思想的少;业务教师承受的科研、教学与进修压力都比较大,课后无暇与学生多作交流指导,有的教师仍因循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学生得不到有力的学业指导和志向激励,内在学习动力得不到升华;更有极少数教师存在责任心淡簿、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那么在这里我们是否能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其根源究竟在学风还是教风。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大学生惰性太强”、“学风太差”,不光出现了大面积逃课,还有大面积补考、大面积退学。于是,有人说扩招后大学生的生源质量下降了,有人说“80后”一代普遍自由散漫,有人说电脑、网络是个大毒瘤耽误了一代孩子„„

图书馆、自习室总是满满当当,占座手段花样翻新,传统的放本书占座法已经失效,有些学生多次找学校提出要求早5:00出宿舍楼去自习,在周六周日清早6点就跑到教学楼前等着开门,又给我们呈现出大学生的另一个形象。看看这劲头,谁能说现在的大学生不爱学习?

逃课成风和占座火爆形成的巨大反差引人深思。在如今的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最强,原因很简单,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超过以往任何一代大学生,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所面对的任务和要求更为复杂和多样,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不仅要考量学习成绩,还要考查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等等。为了4年之后以及更长远的未来,很多学生从大一起就开始奋斗了。学生逃课,究竟是学风差还是教风差?其实逃课就是在选课。在任何一所高校,都会有一批学生心目中的魅力教师;都会有一些老师的课堂永远是爆满状态,都会有一些老师的课程因为选修人数太多,学校不得不限制人数。但遗憾的是,能如此受欢迎的课程和老师还不够多。

近来,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管理,陆续出台了一些规定,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教师必须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和职称评定挂起钩。这些举措固然必要,但问题在于,这些老师即便上了讲台,即便当了班主任又如何保证其对教学、对班级管理全身心投入?如果教师对此本身没有热情,他会去不断学习更新课程内容吗?会去想法设法改进教学与管理方法吗?

现在,我们在解决了“谁”给学生上课,“谁”参与学生管理的问题后,下一步要解决的也许就是教风问题了,想办法让这些走上讲台走进班级的人能够热情、真诚、认真地面对教学和学生,而不是敷衍和懈怠。

二、解决的办法

1.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按照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基本规律办事。

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各级领导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学风建设不仅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工作,也应该是和教风、机关作风、乃至校风建设整合在一起的工作;学风建设不仅要抓考风、抓学习纪律这样一些环节,还关系到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更加广泛的内容。只有全校齐抓共管、一以贯之、标本兼治,才能真正取得学风建设的实效。

2.健全组织、加强队伍、落到实处,完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学院应成立相应的机构,牵头主抓这项工作,在辅导员加班主任的工作模式中,要让教学水平较高、人生阅历丰富、学术造诣深厚、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的教师担任低年级班主任,重点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要加强优良学风班和优良考风系建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业动态;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作好学生个体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管理,着力发挥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加强师德建设、完善学生评教、严格质量监控、实施岗位培训、树立优良教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3.深化教学改革,营造氛围、激活机制、拓展舞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从根本上说,只有加快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步伐,加快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教师角色的演变步伐,加快完善学分制、建立更具激励性的学习制度的步伐,加快实现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使学风得到好转。

第二篇:谈大学学风

谈大学学风

我的讲话包括两大部分,第一,何谓大学学风,第二、有关学风建设的若干关系。

一、何谓大学学风

我在这里所讲的学风概念是宽泛的,是一所大学中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一种良好的学风的形成需要大力的倡导,也需要大学中的教师、学生还有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

我以为,学风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中山大学如果想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位置,学风的建设是一个关键。这也是我今天之所以要在这个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学风问题的目的。

中山大学需要怎么样的一种学风呢?讨论这一问题,对于我校实现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对于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一种灵魂性的东西来支撑我们的发展,也需要一种共有的气质来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人心。

要看一所大学学风的追求,或者说看一所大学的气质如何,我觉得有一条捷径就是看它的校训。我们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国际国内知名大学的校训,在这里不妨罗列若干,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校训是:“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最近东南大学也明确校训为:“止于至善”。

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先生任校长的时候,确立了“求是”二字作为校训,对于这两个字,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之毁誉而动其心哉,此为我校求是精神之精义。”求是,就是求真理,一个真正的学者,为了寻求真理,必须要有百折不回的气概。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抗战时期)降落道德之标准。”我觉得竺校长对大学学风的阐释,触及了根本。在解释“求是”校训时,竺先生还说:“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家知道,这条路径正是孙中山先生为我校亲笔题写的校训,所以我校的校训与上述各大名校的校训是有共通之处的,中山先生为中大人指明了读书、治学、做人的途径,这条路径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得“是”,追求真理,达到“至诚”的境界,“止于至善”。

大学的学风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对于大学来说,求真、求知、求善的道德感,勇于为社会贡献心力的责任感,是其根本的品格,其中有理想主义的光茫在闪耀。

如果要问我们中大的学风究竟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中山先生的这十字校训。大学作为“社会的良心”,必须坚守这种道德感和责任感,即便“举世皆浊”,也要“唯我独清”,因为这里是理想主义最后的堡垒。现在我们经常在谈要如何建立起现代大学的制度,这种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必须是而且永远是我们这所大学的主心骨。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接下来讨论下面的问题了。

二、有关学风建设的若干关系

对于大学学风的讨论其实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在我所知的一些讨论中,往往有许多的争论。其实,许多问题都是相对的,如果可以较为辩证地去看待这些问题,或者会有一些别的收获,所以,在这里我想就大学学风建设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学术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最为众说纷纭的一对关系。目前,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到各大学都有对数量片面追求的倾向,引来了许多不同的声音,重视质量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这里,我想有必要先明确一下这个关系,我们当然要追求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反对数量,我们要反对的是那些没有质量的数量,我们要倡导的是由质量主导的数量,只有在质量保证下的总量的提高,才可能奠定中山大学国家一流大学的基础,也才可能提高中山大学的声誉。

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对数量的片面追求,过分地强调量化指标的学术评价制度,在我国学术界助长了一种浮躁的学风。在这种不良学风的影响下,部分大学教师成了数字的奴隶,于是就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泡沫学术等等,在学术道德上的失范现象也有所抬头。这固然有当事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的原因,但我国学术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是一个直接的诱因。

对于数量的过度追求,已经带来了学术上的急功近利,这是不利于大学的学风建设的,也是不利于大学学术环境的营造的。在学术评价上,质往往要比量更能说明问题,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于学术成果的质量。许多学术成果都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我校肿瘤医院发在《NATURE》上的那篇文章就是用了几千万的投入,近百人共同努力了将近十年才取得的成果。

我经常说,提到学风的浮躁,不能仅仅将眼光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我们应该要更多地从国家和大学的科研管理体制上找原因,即使国家的大环境一时还改变不了,我们学校本身的科研管理也要有一个明晰的思路,这个思路归结为一点,我想就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营造一种优雅、自由的大学文化氛围,要创造一切条件让我们的老师专注于学问,以学术为志业。

创造性的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本身就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如果单纯以学术成果的数量去要求,是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的。事实上,学校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也已经作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岗位业绩津贴。一开始,我们的方案是对所有教师的业绩都进行考核,老师们戏称为“计工分”。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个方案其实仍然是围绕着数量的指挥棒在转,不利于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所以今年我们就开始试行业绩考核与岗位津贴相结合,也就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每位老师的津贴中都包括了岗位和业绩两部分津贴。同时,我们还在全校选出了近200名教师,发给特殊津贴,这些教师可以在若干年内不参加业绩的考核,这实际上是对这些学者过去所取得的业绩的一种肯定,同时,我们也相信,作为卓有成就的学者,学术应该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即使不考核,他们也一定会不断地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使这批学校中最优秀的学者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学术以外的东西,潜心学问,拿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来。当然,我们这个做法也只是一种探索,成功与否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但我相信我们的出发点一定是正确的,宽松、优雅的学术环境必将有利于我们大学的学风建设。

我们要用一种全局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现在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的努力,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一流,是否重要,最关键的是要看它是否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学术成果。学术界有京派、海派之说,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京、沪两地是可以分庭抗礼的,相比而言,一文化学术上却似乎没有了这种分庭抗礼的资本。作为中国南方一所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我们要力争通过不断地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的学术氛围,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中山大学的学风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学术风气和治学风格上打造一个在国内学术界独树一帜的岭南学派。这是中山大学的责任,我相信,我们也完全有能力达到这个目的。

(二)传授与创造的关系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创造知识的地方?这是一个随着大学的诞生而一起诞生的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这个话题在我们学校也可以理解为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关于教学与科研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似乎也是我们每一任校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到最后,往往就成了两个都重要,的确,这两者确实是大学不可偏废的两个任务。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隐约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呢,似乎教学的可以不科研,科研的可以不教学。但其实对于中大这种层次的大学而言,这一预设的前提是不应该存在的。

大学是分层次的,中山大学的主要任务,显然应该是创造知识而不是传授知识。在建国前,我们叫国立大学,在建国后,我们一直是教育部的直属大学,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来源在于创造性地发展知识,而中山大学理所当然应该是这样的一所大学,我们应该以研究型作为我们的目标,这是国家、民族和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要成为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决不是靠调整一下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就可以达到的,研究型大学要求我们的老师要以创造知识为己任,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获得创新的治学理念,获得将来继续学习的能力。

中大的教师应该以创新作为追求的目标,每个人达到的成就可能会有高低,但不能不努力。我们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我们的知识传授应当是以创造作为前提的,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的,这就是我们对中大的老师提出的要求,在这个层面上,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教学与科研就不是矛盾的了。只有明确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讨论中大教师的学风才会有一个起点。

(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大学学风建设的主体。在我们学校,老师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而学生学习的任务则不仅要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的火炬。师生间学术薪火的传承,并不仅仅在知识的层面,我们更要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传承,这种传承,正是大学学风形成并且世代相传的一个基础。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中教授学风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一所大学学风的优劣。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学风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者积累起来,一所大学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求大学中的教师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教授,或者即将成为教授的各位老师中倡导一种怎么的学风呢?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学者要以学术为志业。作为一个学者,他应该以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己任,他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并以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搞学术、做学问,不仅仅是学者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我们毕业追求的事业,对待这个事业,我们要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在中山大学七十八年的历史中,有着许多杰出的学者,他们用毕生的努力告诉我们,什么是神圣的学术,也正是他们,为我们奠定了中山大学今天的地位,在我们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

针对学校教师中个别的学风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就更应该提倡优良的学风。我个人认为,在中山大学讨论教师的学风,决不能仅仅要求我们的老师不抄袭、不剽窃,讲真话、不说假话,对学术道德的倡导,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批判或者惩处上,层次也未免太低了些。我们所倡导的学风应该是富于道德感与责任心的。对于一个学者而言,学术应该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要有一种为了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信念。不作假,不抄袭,只是他作为一个学者的道德底线,这就象我们要求一个文明人不能随地吐痰一样。学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发明,是发现,是发展,王国维先生就曾经说过,所谓学术,就是要觉前人之所未觉。我以为,目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问题不是学术道德的失范,而是学术研究的平庸。对于中山大学这样一所研究型的大学而言,我们对老师的要求就是要创造知识,要以学术为志业,以严谨的态度去追求真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昌盛作出贡献。如果只是低水平的重复,搞泡沫学术,这样的所谓学术除了创造了一堆垃圾以外,什么也没有创造。

看一个老师的学风是否正,我想至少有一条标准是必须要拿来衡量的,就是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作为大学教师,教书是他的天职,一个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学者,必须同时也是一个好的老师,因为严谨的学风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如果在教学上马马虎虎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是老师,就应该满腔热忱地对待学生,去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无条件的,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说完老师,再来说说学生。我们上面提到,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中的教师,应该以创造知识为己任,那么我们中大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应该有一种怎样的学风,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呢?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了回答,中山先生的十字校训,就是我们中大学生的学风,我们的学生要通过大学的学习,达到“至诚”之境,“止于至善”,这种学风的核心也同样是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心。我们的学生应该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分子,因而他们理所当然要在学成之后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践行中山先生的教诲,要有一种良好的学风。

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读书,研究型大学与一般教学型大学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里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创新的理念,学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的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的火炬。这一点,对于研究生来说就更是如此。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从事研究的学生,我们认为,研究生最核心的学习任务,就是要从事研究,他们是学校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学术群体,所以,我们对老师创造知识的要求,其实也就是对研究生的要求。

对于知识,研究生要有一种敬畏感,要有为学术而献身的勇气和毅力,不管将来你将从事怎样的职业,但在学期间,是研究生就应该做学问,就应该以学术为生命,在毕业时就应该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这是作为一名研究生的底线。现在,在学生中似乎也有一种浮躁的空气,许多学生读书只是为了谋职,或急于成名,或急于获利,这些都是学风不正的表现。一所大学优良学风的形成是要经过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的,在学生中倡导一种好的学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四)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前面讲到的学风问题,很多时候涉及到学术道德,于是学术道德的失范,就存在着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

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约束包括基于学者自身道德评价的约束和外部环境道德评价的约束,简单地说就是自律和他律。

我常说,一个人做学问的目的,上者是为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下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一旦作假,一切皆空。学术的声誉是学者的生命,声誉一旦受损,在他自己那个学术圈子中就必然呆不下去,此人的学术生命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我对在学术上作假者的动机常常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在前段时间讨论学术道德问题时,有教授提出,对这种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学术圈中的“清议”力量,也就是学术圈中舆论的压力。我想这是对的,对学术作假者最大的惩罚就是使他在学术圈中无法立足,无颜面对他的同行、他的学生。这种“清议”的力量,实质上就是一种优良的学风,希望我校的各学科中,这种力量越强越好,这是学术上的正气,这种“清议”的过程也就是我校优良学风培育的过程。

对待学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首先应该强调自律,做学问本身就是一项很神圣的令人向往的事业,因而读书人的自律当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中最有知识的一群,他们也应该最具有廉耻之心。

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寡廉鲜耻之徒的出现,因而他律也是必须的。除了上面说到的学术圈中的“清议”力量,我们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监督,明确各种惩戒措施。学校近期以来制定的有关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公示制度,破格录取博士研究生的公示制度等等都是在建立监督机制方面所作的努力,今后,学校还将不断地加强各方面的监督机制,让学术上的不道德者在我们学校没有立足之地,不再逍遥自在。

(五)道义与利益的关系 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圣贤最为关注的一个命题。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看来,作为学者首先就应该是圣贤的门徒,而大学则应该是传播圣贤之道,追求至真至善的所在,所以,正确地处理好道义和利益的关系,事关我们学校的学风建设,也事关中山大学作为南中国最高学府的声誉。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物欲的追求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作为“社会的良心”,大学是否应该在这个时代有所警觉,保持一种真诚的理想主义呢?我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即使整个社会都被横流的物欲所主宰,大学,仍应该是这个社会最后的一块净土。我们说大学的品格,说大学的学风,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使大学真正地成为社会道义的化身。

当然,作为校长,我也常说:大学的发展一靠人,二靠钱,就现实而言,现在的大学不讲利益也是不现实的,学校也要在办学的过程追求办学的效益。对于大学的教师来说,只讲道义不讲利益同样也是不现实的,最近这二十年来,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大幅提升,尤其是近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校近年来的岗位业绩津贴政策的实施,首先也是以利益驱动的,最近学校还作出决定,广东省所有出台的有关教师工资的政策,学校都会跟上,目的也是为了保证我校教师的利益,这些都是现实。但是,我仍然认为,作为大学的教师,作为一个学者,在利益得到适当保障的同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道义,还是我们身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在我们学校,不同院系的老师间的待遇也有很大的差距,从事应用学科的老师的收入往往会高于从事基础研究的老师,我想这里并不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既然选择了基础研究这条学术之路,也就已经意味着对利益的舍弃。以前我们常说,立志做一个学者首先就要有坐冷板凳、甘于清贫的思想准备,我相信,在道义与利益之间,我们中大的老师必定会取得一个平衡点,作出正确的选择,更何况现在我们的老师在社会中早已不是清贫的阶层了。当然从学校的层面,我们仍要想办法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我想这与我们要求学者要立志坐冷板凳是不矛盾的。

最近看报纸,中国国家青年足球队在世锦赛预选赛中一败涂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开除了四名球员,理由之一,就是他们金钱至上,比赛怕受伤,出工不出力,我觉得这是十分可恶的,作为国家队的球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开除他们是理所应当的。对于大学中的老师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学校不能容忍那些一心只顾着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大局,不顾自身作为学者的道义责任的人,他们是当不起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号的。

(六)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关系

自由的精神是学术研究的题中之义,没有自由也就无所谓学术,没有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意志”,也就无所谓大学。

我们提倡学术的自由,同样也提倡学术的包容,在学术上,当然要敢于批判,只有这样学术才会繁荣,才会进步,但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要避免文人相轻情况的出现,学者之间的相互包容也正是学术自由的一个体现。

大学中的学术自由不是无限的,与其他形式的自由一样,它同样也有着许多制约的因素,例如,它不能违背社会基本的道德标准,在现阶段的中国,它不能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违背,它也不能违背学术本身所肩负的道义准则。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不良学风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学中的老师滥用了学术自由。所以,我们所说的学术自由是与学术责任是密切相关的,在提倡学术自由的同时,我们还要尤其提倡学术的责任。

学术责任首先是学术的道义,其次我们还要看到学术的社会责任。毫无疑问,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但同时它还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动机,现在的中国仍处在发展中阶段,就更需要大学为之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种意义上说,大学既是一个民族必须保有的一座象牙塔,同时又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智力基地,这是民族所赋予我们大学的责任,我们要勇敢地担当起来,责无旁贷。

强调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关系,强调大学要为国家服务,其实就是强调我们一贯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我觉得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还远没有过时,它正是我们学风建设的一个方向。

上面,就学风建设的若干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讨论,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学风问题,不仅仅是纯学术范围内的事,我们要把它上升到事关我校长远发展,事关我校能否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的高度来认识。我们要打造一流的大学品牌,就要靠一流的学术成果,所以我们要在全校倡导一种不唯名、不唯利、不唯书、不唯上,求真、求善、求实、求新的良好学风,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真正的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迎来中山大学的又一次鼎盛和辉煌。

清华学风: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今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研究院成立之初的规模之小,与其以后的影响之大,是时人所始料不及的;它所留下的丰富的学术遗产,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我们珍视、总结和继承。为了纪念国学院,清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邀请了几位“亲朋好友”,清茶一杯,忆当年大师之风采,叙今日清华之光荣。《清华学报》是《清华大学学报》的前身,曾刊登过多位国学大师的文章,为同时纪念《清华学报》创刊90周年,编辑部组织了何炳棣、何兆武、张岂之、刘桂生、李学勤几位著名学者的文章,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上。几位大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国学研究院和国学大师的怀念和敬佩之情,他们对清华学风的总结对今天的学术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其一,朴实无华,严谨自律。根据何炳棣先生的回忆,清华大学文学院过去就不追求大规模和单纯的数量,而一直坚持了小而精的发展思路。而且,他认为,胡适先生在谈到清华文学院时,已经看到了清华文史哲学科发展的长处不在量而在质,也已经看到了清华的办学有一种比较淳朴的学风和一种严谨自律的态度。显然这种学风和态度对于保持和不断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尤其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非常必要的。就拿国学研究院来说吧,成立之初只有四位导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之中只有一位博士(赵元任)。区区四位导师,在今天看来规模的确不大,可谁敢说它“小”?因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富可敌国”!在国学研究院近百名学生中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如果没有这四大导师与其学生们,二十世纪的学术史将会重新改写!

其二,自强不息,追求完美。这是清华师生们在人品和学品上追求的目标。张岂之先生文中讲到的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则逸事,是清华师生这种优良品质的一个很好的注脚。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的规定,教授们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学术休假,由学校资助去外国访问进修。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于1931年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据《朱自清日记》于该年记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上的学养上尚有不足;梦醒,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自己。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不足”,并非真的来自清华校方的压力,而是朱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反映。从清华人文学科许多著名学者、教授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闪光。

其三,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是清华校歌中的一句话,充分体现了清华学风和人文传统。在清华学习、执教55年的刘桂生先生对此体会最为深刻,他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外语。这似乎毫无惊奇之处,但实际上清华的重视外语是与众不同、有其深意的:清华把各门外语当做一个“整体”来重视,而不是把他们分别当做不同的对象或“主体”来重视,也就是把他们当做可以和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交流的对象来重视,其目的是为着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是一种“以我为主”的重视,也是一种“有体有用”的重视。“体”自然是中国文化;“用”就是比较交流,以便使中国文化与各种外语所反映、转达的欧美文化二者交融互释。往深处看,这种做法实质是为在中国培养一批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精英。历史系不仅要求学好一门外语,而且要求学好多门外语,至少是两门外语。随着掌握外语的门数增多,学生的视野也便随之扩大,反过来又更加领会到多掌握几门外语的好处和必要性。其次,多学科知识贯通。仍以历史系为例,要求学生的知识要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多种语言(multi-language),这是基础;第二层次是多种档案(multi-archive)或多种文献;第三层次是多门学科(multi-discipline),即必须具备多种学科知识;第四层次是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清华历史系建系之初,系主任蒋廷黻先生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一问题,曾在一次讲话中把“治史”比作“画龙点睛”,他说,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龙”,那么,“龙”是用多种颜色——多学科知识“画”成的。比如,“画骨架”要用经济学知识,“画肌肤”要用社会学或人类学知识,“画龙鳞”则要用“政治学”知识。当这些都画完之后,“龙”似乎“画”成了,但一看,还是不行,还没有“点睛”,缺少生气,呆板得很。这时还需要一门学科即思想史的知识来给他“点睛”。有了“睛”,这条“龙”便就活了起来。

其四,学无定法,唯真是馨。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清华学风有在理论和方法上永不停止追求的传统,二是说清华人有只服从真理而不服从权威的传统。我在这里借用了吴承明先生“史无定法”的说法,而提出“学无定法”。吴先生指出,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新方法有新的功能,以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而言,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太老了,必须放弃;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应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凡是有价值的,无论古今中外,都取为我用。吴先生的这个论断,是对清华学人在理论与方法追求上的一个很好的说明。另外,清华学人胸襟开阔,融古今中外学问于一身,这在几大导师及他们的弟子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梁、王、陈虽然都受过“西学”和“新学”的熏陶,并带头大力引进“西学”和“新学”,但是他们对传统学术的精华也持积极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所以清华国学院既培养出了中西会通的大学者,也培养出了像赵万里、徐中舒、姜亮夫、刘盼遂等以“国学”见长的著名史家。王国维的“三无”说众所周知,即指学问“无新旧”、“无中西”和“无有用无用”之义。对中西学术的关系,王国维和陈寅恪都作了深刻的总结。王说:“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陈说:“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正是这样的胸襟和追求,成就了一代伟人,也成就了一代学术,我们至今仍受惠无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应当珍惜清华学风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有良智的学者。

建设学风大学必须关注的主题

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这既让我们欣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对高等教育这种“跃升”式发展产生的许多问题感到忧思重重。当前大学的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在诸多问题中,大学的学风失范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笔者在本文中将主要围绕大学的学风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学风是什么

关于学风的定义,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见解、经验及讨论的范畴已给出过许多。虽然不统一,但学风作为一种经过长期积累、沉淀,校园中师生共同拥有的“隐形财富”,对学校中的各个群体都具有潜在而又重要的影响,仍然值得大学继续追求、坚持和珍惜,这些都已形成共识。尽管对“学风是什么”做出回答的难度很大,但为了便于体现本文论述的完整性,笔者仍然把自己对学风理解的一家之言呈现大家:学风是学校经久传承的,校园中人人共有的,具有教育、示范、引导功用的独特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二、学风怎么了

翻开大学悠久的历史长卷,大学良好的学风是令人神往的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亮点。大学历来是大师云集之地,是师生探求高深知识、学问之所在,是莘莘学子梦想的“象牙塔”。现在,当我们步入大学校园,还能拥有这美妙而又充满魅力的感觉吗?为了深入地分析大学当前的学风,正如前节所述,笔者将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这三个大学学风主要奉行者的层面展开探究。

(一)学生层面

大学期间,大学生们正是风华正茂、胸怀远大理想、充满无限活力的时候,也是学风的主要表现群体。健康向上、热情自强的学风对大学生成才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潜心读书、踏实学习的人不多,花前月下的不少,热衷经商、兼职打工的不少,沉迷网络、游戏的不少;无所事事的越来越多,考试中使用作弊手段的越来越多,直至毕业论文都能找“枪手”解决了!在大学校园中、教室里,大学生身上表现更多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懒散气氛和精神萎靡,迟到、早退已司空见惯,旷课、作弊也已让人见怪不怪了。甚至有的大学生公然说要把大学校园生活作为最后享受的长假期。大学生们丧失了进取心、意志力、责任感和追求的目标,作为民族未来的“天之骄子”,如果真的就这么沉沦下去,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实!

(二)大学教师层面

大学教师是大学中主要的施教者,他们的状态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学家P·G·阿特巴赫说:“教授们既从事教学活动又搞科研„„,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和大学的风气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授们的影响非常大,贯穿在教学和科研之中,波及教室以外。”可见教师的学风应该包括两部分:教师的学习(研究)之风与教学活动中的风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风)。为了便于理清大学教师的学风现状,本文亦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1.学习(研究)之风

如今,大学教师自身学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要点。一些学者对学术生活产生抱怨情绪,认为搞学术没出息,甚至认为从事学术研究成了一种迂腐、落伍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因为学术腐败之风正不断侵蚀着大学教师,书房、实验室的清冷令人生畏,金钱、权力与学术之间的交换日渐增多;学术成果在剪刀、胶水的共同炮制下呈几何级数增长;研究课题和象征教师学术水平的职称在“关系”交缠中多被“跑走、要走”了。

2.教学之风

教书是教师的天职,曾经因为贫穷让大学教师们无法安心上课。现在,大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已不能算清贫了。但很多教师却依然热衷于校外兼课(职),导致无心备课、上课。上课时敷衍了事,来去匆匆,学生想下课后询问一些学习问题,却常常赶不上老师离开的步伐。教师一边上着课,一边忙着接手机也成了大学一景。尽管各个学校都费尽心力加强管理,可还是屡禁不绝。很多教师为了方便自己教学,多年教材不变、教参不变、教案不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是靠一张嘴、一枝粉笔来上课。更有许多教师时常在课堂用清谈、闲聊来打发时间,根本不考虑这里在误人子弟!有的教师一年,甚至几年都没有发表过一篇关于本专业的研究成果。

(三)管理者层面

大学管理者既是大学政策制定者,他们自身的学识、修养和管理艺术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是大学生学习、治学、成长的榜样。如果大学各级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工作,给予学生学风及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正面引导,对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必然有着重要作用。

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管理者也不满足于坐在办公室潜心学习、工作了,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问题上投入的时间少了。近几年来,出入酒店、娱乐场所的人多了,热衷于与老板、老总、官员交“朋友”的多了,于是“官”博士、老总(板)学生日渐增多。2004年,屡现报端的大学招生舞弊丑闻等事件还能让大学领导者无动于衷吗?

三、大学学风怎么办

大学良好学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但大学生、大学教师、大学管理者总是大学学风显现的最显著群体,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对大学学风怎么做给出有力的回答。

(一)学生层面的学风建设策略

大学生是学风的直接继承、表现群体之一。因此,讨论大学学风的建设问题,笔者也选择学生层面的学风建设作为起点。

1.学习动机的引导与确立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让莘莘学子进入了大学殿堂,但正是先前的辛劳与进入大学后的安逸之间巨大反差让大学生们无所适从了,加之社会上功利、利己等思想盛行的影响,很多人在懵懵懂懂中就放纵了自己,导致虚度了大好青春年华。因此,让大学生们明白大学不是他(她)们享受的驿站,更不是人生的终点。大学是他们接受高深学问、专业技能训练,为一生智能、知识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时机。正可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如果在这期间丧失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将对他们的一生成长留下深刻的影响和障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帮助他们确立良好的人生理想与目标,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应当作为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学风的第一步。

2.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除了学习成就动机的放任,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同样重要。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对学习方式的变化不适应也是导致学风不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就开始的强迫学习、应试教育、题海训练,到了大学突然就转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这并不是一句话所能改变的,十多年的学习习惯也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因此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更是大学里不可或缺的一课。

3.推动学风示范团体的建立

大学里,现在盛行的学生社团很多。但据很多学校的调查显示,其中学术性社团很少,大多数都是学生娱乐性、运动性团体。作为大学弘扬学风,在大学中推动学风示范团体的建立应以学生自发性学术社团为先导。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建立相关研究性学术小组(团体)。对于这些团体可以让有相关课题研究的教师作为导师,引导大学生培养兴趣探究高深学问,并适当配置经费作为资助,让学生从中确能获得知识和专业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效。

4.重视合作学习

现在大学生个性越来越趋向独立,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越来越多,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合作学习意味着倡导在师生间互敬、互爱、互助,有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增加师生间的集体学习意识、责任心和归属感等。合作学习利于在团队、共同任务和团结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力。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学会与同学、老师相处。而同学、朋友、老师的帮助和影响是优良学风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层面的学风建设策略

1.重构大学教师责任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之一。因此,大学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工作的重大意义。大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教好书,上好课。这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学习专业技能的最主要途径。尽管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在思想上受到影响,如何让大学教师在物质社会中保持学者应有的责任感也是当前大学的共同话题,但大学教师责任感的树立首先应当表现为端正教学、工作态度。其次,大学教师严守教学规范(规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自己切身的行动为学生做好表率,以良好、规范的教风带动大学学风的进步显然十分必要。第三,教师们还要做到育人于课堂、书本之外。大学的师与生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暂的课堂接触、交流,扩大课堂之外的互动、沟通,“师友”的角色更有助于学风的培育。2.大学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作为“进入21世纪的钥匙”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人关注。作为高深学问(知识)的传授者和研究者(制造者),大学教师若自己能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同时,大学教师应及时实现教育者、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重新定位师生间平等合作的教学关系,那么对于大学学风的建设、培育、增强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重视学术规范建设

近年来,大学教师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失范也令大学学风倍受冲击。大学教师们作为高深学问自我监护人的不足有所显露。作为学风意义上的学术规范建设,大学教师们首先要乐于在清冷的书房中坐冷板凳,舍得放弃一般人追求的享乐;其次,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负责,从个人做起,谨慎地坚持学术研究的规范,坚决抗拒外来的利益诱惑和学术上的虚荣,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严格的操守,自觉地抵制学术界中种种不良现象。第三,还要探索在学术界建立一种更客观、公正的治学道德准则和学术规范,而改善对于学术活动机械的量化管理机制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及时关注。此外,勇于接受社会舆论,甚至是法律法规对学术活动的监督和引导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三)大学管理者层面的学风建设策略

1.坚持大学办学理念

大学学风的改善和升华牵涉到大学的理念。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保持大学固有的价值观,特别是在扬学术自由之风,循学术自治之法等方面,恰恰需要大学管理者成为主要的倡导人和执行者。从学风建设的角度出发,大学管理者应当维护大学成为传授高深知识之优雅所在,保持大学的社会良心、道德感和责任感,使读书、治学、学术成为大学的常态生活方式,从而让大学成为理想主义的最后堡垒,使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象牙塔”继续永葆青春,引人向往。

2.抓管理基本规范

学风虽是一种“隐形财富”,但从建设的角度而言,管理者可以从大学的基本管理规范中加以引导和促进。首先,应当加强基本教与学的规章制度建设。好的制度可以为人的行为规范提供应有的约束。考查学风好的大学可以发现,重要一条就是师生对固有规章的自觉遵守和执行。其次,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加强考试管理,坚决刹住考试作弊歪风,弘扬诚信考风要成为大学关注的重要方面。第三,优化教学管理,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管理新思路应当成为大学管理者关注的要点。最后,笔者认为,大学管理者要从自身规范管理做起,坚持学生、教学、教务、学籍等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长效机制,才能有助于大学学风的建设和培育。

3.转变大学管理者作风

大学管理者的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到大学的所有角落和所有群体,关系到大学的方方面面。大学管理者“机关化、衙门化”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从建设学风的角度来看,如何发挥大学管理者管理育人,如何转变大学管理者的工作作风是促进大学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围绕教学这一大学的中心工作,要尽一切可能,为广大师生创造优雅、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真正地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主动服务的服务理念作为大学管理者促进学风建设的根本所在。

四、结语

关于学风的探讨已很多,笔者的研究也有不够全面和不足之处。但大学学风建设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课题,需要我们大学的每一员坚持不懈的努力。笔者相信,大学不论作为理想的“象牙塔”,还是社会的“动力站”,大学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一种灵魂性的东西来支持其前进,一种独有的气质来凝聚人们对它的希望,这就是学风!如今大学更需要正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着实现大学生读书、修身、成才的目标,努力建设、培育大学的良好学风绝不可忽视,更不能懈怠。只有这样,大学才会继续其生命力,迎来它宏伟壮丽的未来。

大学学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要:大学教育在推进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社会也赋予了大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而学风建设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培养优良的学风,不仅是大学形成良好氛围的需要,更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完成社会赋予大学神圣使命的需要。针对现如今大学中存在的学风问题,大学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大力推进和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关键词:大学 学风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大学教育在推进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社会也赋予了大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而学风建设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培养优良的学风,不仅是大学形成良好氛围的需要,更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完成社会赋予大学神圣使命的需要。

对大学学风建设的认识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学风,通俗地讲是学习的风气。从我们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①]因此,学风包括了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益、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由此看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作风,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才。学风问题不仅涉及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的优良品格形成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受到了市场经济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有些学生过多考虑个人利益,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正确,学习态度功利化,甚至以能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物质条件为学习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优良的学习行为。

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只有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大学生才能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宝贵时间,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良好的学风,我们大学生是直接营造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当前从大学生整体来看,学风的主流是勤奋上进、刻苦认真的,大部分学生有着远大的抱负,积极进取,注重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也应看到大学里的确存在学风不正的现象。虽然学风不正问题出在少数同学身上,但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容忽视。这些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心无理想,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考虑过怎样过好大学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思想上认为上大学只为捞张大学文凭,以装点门面。在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学习散漫,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不在乎。平时学习不用功,考时打夜工,甚至在考试中采取各种手段作弊,情节十分严重。

二、学习目的不正确,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些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有好工作,导致应试倾向严重。思想上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淡薄,不讲究个人与公共卫生,仪表、举止、语言缺乏文明,这对自身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贪图玩乐,追求享受。有些大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一直沉缅于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等,只求活得潇洒、快乐。可以说白白浪费了青春时光,严重破坏了学风和校风。

形成以上学风问题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学生无敬业和爱业精神,没有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有些大学生则受到社会不正之风影响,有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从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使学风的衰退。当然其中也有教师和学校方面的原因。少数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上课敷衍了事,责任心不强,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校管理不力或办学指导思想上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忽视了大学生的育人工作,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学风的不正。因此,大学的学风建设要在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理想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重点还应放在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大力推进和加强大学学风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切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②]因此,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大学是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丰富完整,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显现等。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③]因此,全面发展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指在体力、智力、心理、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200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希望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这与当年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以及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一样,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作出了正确定位,即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追求,大学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强学风建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造就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因此,大学学风建设也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然而,反观现状,如今的大学教育已过分强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得大学生片面追求“证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努力学习,往往就为了获得一张文凭和一个个的证书。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片面发展的学习风气,使大学生缺失了人文素质,拥有了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同时,却迷失了自己。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关爱,对自我不自制,不讲诚信和公正,奉行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所以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赫钦斯就呼吁:教育应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教育的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教育不应该成为可悲的经济工具。[④]因此,我们大学的学风建设在抓学习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营造一种学会做人的氛围,让大学生懂得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1)学知(learning to know),就是学会求知的能力,也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2)学做(learning to do),就是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团结。(4)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⑤]由此把求知与学做、做事与做人、广博与专精、社会与个人综合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作为学风建设的目的,那正体现出新世纪大学教育理念的综合化、人本化和主体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现代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和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的人才。十六大报告也强调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大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使大学生在不断丰富和改善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学会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只有明辨社会主义荣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适应社会的需求,成长为一个全面学习的社会有用之才。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周济在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一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以辛勤劳动为荣”和“以诚实守信为荣”等内容,对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教育、学术、研究,既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心气浮躁、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只有坚持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学风,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子曰:民无信不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诚实守信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毛主席、周总理一贯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并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行动的楷模。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最终都是要栽跟头的。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表,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今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既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倡导并形成艰苦奋斗、诚实守信、遵循学术道德的良好氛围,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思想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就是学术研究的规矩。创新离不开严谨的态度和艰苦的劳动,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以此为基础,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出精品、出力作,推动科学繁荣和发展。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形势严峻,任务紧迫。自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术气氛空前活跃,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人辈出、学术繁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总的来说,高校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好的,广大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为维护和发扬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个人名利思想的影响,高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现象。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学风不正,突出的表现是浮躁;一是学术不端,突出的表现是造假,比如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伪造事实、篡改数据,学术失范,违规、违纪乃至于违法。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也败坏了社会风气。认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而紧迫的任务,必须花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好。二 从严治教,切实抓好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风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使人们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要加强制度约束,加强规范管理,使人们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使人们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加强道德自律。修身正己、自我约束是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尊严的基础。有的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自律意识差,有的对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知之甚少,有的是明知故犯。既然我们选定了以科学研究作为我们的职业,就要严守职业道德,加强学术道德自律,树立正气,讲求诚信,忠于真理,严谨治学,为推动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杜绝权学、钱学交易。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是新世纪对科研工作者的深情呼唤,也是党和人民对科研工作者的热切期望。

加强对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制度约束。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术道德的外化,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的制度,对规范学术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要加大制度制约的力度,建立对学术道德缺失的曝光和惩处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媒体曝光、行政处分、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要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包括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当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要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使“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得到具体落实。

三 充分发挥学风建设委员会作用,不断提八妇女节高学术道德和学

风建设水平

在我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今天,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具有特殊意义。学风建设委员会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建设的指导机构和咨询机构。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倡导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务实、勇于创新的学风。受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托,学风建设委员会主要开展拟定学风建设的相关文件、总结和推广学风建设的典型经验、提出学风建设的研究咨询建议等工作,指导和推进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衷心祝愿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成功,不仅对学术研究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而且对高等学校整个学术风气的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源探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因此,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要求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由于优良的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所以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学风普遍较差的现状,要加强学风建设,有必要对影响学风建设的根源进行探析。

一、社会大环境对学风的影响

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因此,校园小环境必然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主流性的东西对校园环境的影响更大。目前社会大环境中对校园学风影响最大的是市场经济对校园的冲击。这一方面表现在有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而忽视对学生入校以后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学生中兴起的“打工”热潮,目前高校学生在外做兼职的不在少数,而且从事的工作可以说是遍及各个行业,名牌院校热门专业的学生由于市场上的需求比较大,因此在外做兼职的更多。对于贫困生通过适当做一些家教等工作来解决自己经济上的困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太多的学生热衷于在学校时就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这不仅对这些学生自身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周围的同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这样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

二、网络对学风的影响

对大学生来说,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展示出了美好的生活乐园,它宽频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施展创新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快捷便利的沟通、最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资源。在无“网”不胜的时代,网络对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然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化乐园中,大学生在享受高科技给其带来恩泽的同时,其身心也在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尤其是对那些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影响极大,若沉迷于网上聊天或玩游戏,可使其坠入无底深渊,现在好多学生学习成绩差或退学都与上网有关。

三、校园文化对学风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方面,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校园群体共同创造并追随的文化理想。校园文化主要指大学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校纪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设施、社团组织和传统习惯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状况对学风有直接影响。

四、扩招对学风的影响

高等学校扩招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对于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扩招也不例外,我们在看到扩招有利面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扩招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扩招对学风所带来的影响。扩招导致学风下降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扩招所导致的生源质量下降,此处的生源质量包括学生的学习和素质等多方面;二是扩招致使教师、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紧张局面加剧。

五、学生管理对学风的影响

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校园秩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从跨进大学校门开始就思考着为什么学、以什么态度对待学习以及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达到成材目标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大学生搞好自己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优良的学风,通过改善学校的学风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因此,一个学校学生管理状况对该学校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对影响学风建设的根源进行探析的基础上,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争取把社会大环境、网络、扩招等因素对学风的影响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目前学风普遍较差的局面。

学风建设 人人参与

学风,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学风是一个学校的风骨,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和大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生源素质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提高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广东商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方案》指出,学风建设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加强学风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学风是大学师生的精神面貌、综合素养、教学质量、学习绩效和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诸方面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从学校层面来看,学风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凭借学校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与推动,需要干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学校形成一个有利于优良学风形成的环境。从社会层面来看,大学学风建设还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以及各种社会价值观念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的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工作中既有学校整体的建设规划,又有各职能部门具体的实施方法;既有教师的教学之风、学术之风,又有学生的求学之风、勤学之风;既有班风建设的规定,又有学生个体的优良学风培养要求。

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沉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的不懈努力,需要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需要认真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难点与焦点,以便为大学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科学化提供现实依据。

大学的学风建设不仅仅是由大学本身所决定的,而且是由大学中的人、环境、条件,以及社会思潮等等各种因素的集合体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存在的功利思潮、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都时刻冲击着大学的学风建设。这就增加了大学学风建设的复杂性。

学风建设的系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要把学风搞好,要靠我们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人人参与,调动一切有效资源,将各种资源整合到学风建设中来。我们号召全体师生员工,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积极参与和支持学风建设,你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将极大地推动我校学风建设的发展。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

頂頂 頂頂

頂頂

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

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 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頂

頂頂 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 頂

頂頂 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 頂頂頂

頂頂頂頂

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第三篇:《学风》论文

1学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吕华君 黄伟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

【摘要】

学风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要素,包括学生学风、教风、班风和校风四个方面。当前学风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学习方法不对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缺乏求真精神。文章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四大方面分析了学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从四个基本要素:学风、教风、班风、校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学风高校 校园文化 基本要素

高校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核心内容,具体体现为学风、教风、班风、校风等方面,其中学风贯穿建设始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由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班风、校风四部分构成。

通常学风有两种含义,一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二指学校师生员工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本文主要是以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作为学风的内涵,而学风的外延则系高校师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包括:学习的主动性,情绪饱满,毅力顽强,态度认真等[1]。

一、当前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及限制性因素

当前高校中的整体学风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限制性因素可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大方面来分析。

(一)当前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法不对路

进入高校后很多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差,对于“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能适应,不能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一方面,缺乏学习目标和对自身实际的正确分析,无法制定严格有效的短期学习计划并完成长远的人生规划。另一方面,片面依赖高校课本,缺乏课外知识量积累,就无法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学生的知1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立项项目(皖思研会函[2012]2号文)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

作者简介:吕华君(1989),女,研究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Nuna2009@163.com。

导师姓名 黄伟(1954),男,合肥师范学院思政部教授,***,安徽大学硕士生导师。

识水平得不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习动力就会降低[2]。

2、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客观上,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早晚自习出勤率呈下降趋势,而学生缺交作业和考试不及格率却呈上升趋势,抄袭和作弊人数增多。主观上,一些学生深感到竞争压力,却不愿刻苦学习;想取得好成绩,但又不踏实努力。思想观念上的功利主义和片面追求自我实现使学生浮躁不踏实,缺乏学习中应有的艰苦奋斗精神,结果到了考前熬夜突击,仅靠强化记忆,只会助长学生的惰性,无法培养出有进取心的合格社会人才。

3、缺乏求真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一些负面思潮也渗透到大学校园,如急功近利、虚假浮夸、拿来主义。一些教师在学术上不思进取,不用心汲取新知识、思考新问题,而又有评估职称的压力,故在研究上急功近利,抄袭、剽窃、改头换面地移植别人文章;在教学工作上专做表面文章,对学生不甚了了;而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习上无法有进展,也奉行拿来主义。求真精神的缺乏,使校园文化出现虚假繁荣景象,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限制性因素

1、学生因素

个人价值取向、人生目标、学习动机、责任感、成就动机等方面无不影响着学风,但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学习模式被动。大学学习模式是主动求学,与中学阶段的被动、应试学习模式有明显差异。很多大学生未及时改变观念,摆脱自身的依赖心理,出现多种问题,导致畏惧心理的产生,形成心理落差,丧失学习信心。第二,缺乏学习理想。一些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长远的奋斗目标,他们认为不必再担心高考竞争压力,放松了自我不断完善的要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入学后就丧失了人生追求和人生目标。第三,学习价值观模糊。对于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价值没有思考,或者思考之后没有答案,或者认为学习就是为找工作、得奖金、打发时间。

2、教师因素

第一,科研能力不足。高校教师职称考评重要指标就是学术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这对个人专业知识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还有具备联系实际的科研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教师治学能力不足又不能脚踏实地潜心研究,故靠抄袭、剽窃、移植他人作品出成果,恶化了学术风气。第二,教学管理不佳。良好的学风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教师的教育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疏漏影响着优良学风的构建。第三,师德风尚缺乏。由于评职等压力和市场经济副作用影响,导致高校教师重

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缺乏应有的职业和道德素养,学生必然嗤之以鼻,产生厌学怠学的不良风气[3]。

3、学校因素

第一,教学环境差。校领导片面追求效益,扩招创收,而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学风方面的举措甚少,课程设置和修读方式的不合理,教法老套,内容陈旧,对学生学习的又缺乏管理、监督和约束。第二,教职工待遇低。教师群体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普遍偏低,与社会对他们职业形象的要求不成正比。教学人员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自身的价值没有受到肯定,严重损害了教师学习和教学积极性。第三,教学监管弱。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不严、课程考核的考风考纪不严等管理漏洞,往往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投机和侥幸心理,放松了对平时学习的要求。另外,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动态了解和关心的力度不够。第四,考评制度单一。目前对学生的主要考核形式就是考试,师生的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检查力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公现象。不少高校盲目攀比,对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科研成果等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导致不少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同时,教师考核只看科研数量,急功近利之下很难出高质量的成果。

4、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家庭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是是学生的经济来源和学习动力。家庭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规划。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对孩子在思想和学习方面的关心少了,而把全部爱都倾注到生活上,给孩子提供过分充分的资金享受生活,导致思想上的松懈、学业上的惰性、纪律上的散慢。

社会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使一些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潮,渗透到大学并冲击着大学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人们对实用性和技能性强的知识趋之若鹜而对基础知识兴趣不强,导致学风不纯。而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知识的传递从时空上改变了大学的教学方式,有些信息对学校教学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负效应,例如造成少数大学生不思进取,专业思想淡薄,学习兴趣不浓,沉迷于电脑游戏和聊天。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4]。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需从学风、教风、班风和校风四大基本要素入手。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要素之一:学风

这里的学风指狭义的学风,指全体学生在学习目的、态度以及方法上逐步

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5]。建设学风需要做好:第一,明确学习方向,转变学习模式。学生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然后,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一般分为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通过短期计划的制定和实现起到激励自身的作用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进而开展下一阶段的计划实现;同时,变被动地教师监管模式为主动的自我监督模式,通过教师的教课内容拓展思路,重点掌握整合知识的能力和看问题的思辨性。第二,树立马克思主义观。良好学风的创建也要有正确价值观导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事实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紧密结合。抵制不良思潮,不贪图短暂安逸享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人成长,在良好的学风氛围中,把练好本领以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奋斗目标。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要素之二:教风

教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稳定的工作目的、态度、行为、教学风发和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学心理学素养的总和[6]。教风建设包括: 第一,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素质。目前教师职后培训的基本形式是理论知识讲解,故教师应自觉进修业务,通过短期培训、访学、攻读学位等继续教育形式,不断开拓视野,提高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可通过参加培训班、参加网络课程汲取新知识;同时,教师应在平时工作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知识,通过个人实践知识优化知识结构

[7]。第二,积极开拓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要改传统的封闭式、注入式、单项式教学为开放式、对话式、双向式教学,把教学同社会实践、学术研究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联系起来[8];另一方面,应将社会热点与课程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视屏提高教学手段,通过与时俱进的教育手段改进教学,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第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现实生活中,如果老师爱岗敬业、治教严谨、作风踏实、积极创新,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将会起到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矫正学生不良习惯。反之,如果老师治教不严,对学生和教学不负责任,必导致消极作用,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助长厌学怠学的不良风气。故教师应有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加强自身师德建设。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要素之三:班风

班风是集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共同心理趋向和共同行为的精神概括。优良班风的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发挥辅导员作用,了解学生动态。辅导员工作作用不可估量,可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学风班良好氛围,如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例会,了解个班学风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定期给学生介绍专业发展动态以及专业考研就业情况等,树立学习信心;建立完善家长联系制度,形成学风建设合力;根据学

生志向和个性制定发展规划,增加其学习动力,减少学习盲目性[9]。第二,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干部带头示范。集体的行为标准,对于群体具有指导和约束功能,而班集体要保障良好的班风,需要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明确奖惩规范。故对损害他人的行为应予以抵制,支持健康的并约束不良的习惯、风气、倾向,由学生干部群带头示范并建立学生监督机制,形成民主团结的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养成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第三,以优良学风促进良好班风建设。学风是班风的核心,良好班风又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优良的班风建设是培养优良学风建设主体的重要因素,使得学生置身于一种和谐的文化环境中并能够被这种良好的风气所同化,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故应该以学风带动良好班风的形成,塑造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最终在学风和教风互动,形成良好班风的氛围中,促成优良校风的形成。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要素之四:校风

校风,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认识的基础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过集体努力所形成的一种稳定、共同的心理倾向和行为风尚。包括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10]。构建优良校风:第一,发挥校领导作用,引领优良校风。校领导的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对校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故校领导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精神,充分意识到校风建设的重要性,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学校章程,积极改进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定期更换落后的仪器设备,敦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拓创新;要把理论联系实际,将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结合本校优势资源,开创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第二,推进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明确教学理念,规范课程教学和考风考纪,严格依章办事、从严执教、从严管理,真正发挥教学管理对学风的培育和引导作用;创新考核机制。完善学生学分制,健全试题库制度,变单一的笔试为笔试与口试、文化与技能、期终考核与平时考察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将名师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相结合。推进教职工多重考核制度,既看科研也看教学,改善教职工待遇,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11]。第三,以教风、学风推动校风建设。校风作为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度和倾向,是教风和学风的综合反映,两者合二为一,即形成校风,所以有了好的教风与学风,好的校风也就蔚然形成了。第四,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不良风气。要把握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保障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学校应采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及远程教学等教学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抵制来自网络和现实的不良思想的腐蚀,并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新体系[12]。

总之,虽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很多弊端和限制性因素,但是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学风的四个方面: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班风和校风的有力建设,不仅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和增进学术界科研成果积极开发的提供了动力,更是为促进班级、学校优良风气形成进而推动高校校园优良文化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汪晓伟.浅析学风建设与学校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195.[2]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66-167.[3]陈晓,李建晶.班风和教风建设促学风建设[J].考试周刊,2012(24):188

[4] [9]马淑清.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1,122

[5]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66-167

[6] [7] [10] [12]乔纯.高校师生学风及相关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高等教育学,2008:14,44-45,14,49

[8]刘佳.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218-219

[11]徐习军,夏建文.论大学生学风养成与全面成才.思想教育研究

[J],2008(6):68-69

第四篇:谈班级学风建设

谈班级学风建设

[论文摘要]学风建设一直是班级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班班风的形成。从学生入学初始,班主任便开始了班级学风的养成。然而,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她们是变化和成长中的个体,因此,学风建设也存在着众多的变化因素。如何针对班级特点进行有效的学风建设便成为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其班级为例,以其切身感受谈一谈学风的建设。

一个班级的学风建设是衡量和评价这个班级学生素养,班级的环境以及班级体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而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声誉及发展。

从狭义上讲,学风是指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必将外显地或潜隐地指导着、支配着学习主体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它表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可塑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校紧紧围绕学生“成才”这一中心任务,提出加强和优化各班的学风建设,同时这也是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风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由教育者引导和被教育者自主完善的过程。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将学风建设更有效率的深入下去?笔者将以本班为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背景目前学风的现状

本班是农村初中,由53人组成的集体,学生不仅在校必须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还要进行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在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后,我总结出学生集体的特点,即性格差异大,总体反应比较迅速,灵活,但是比较浮躁。她们对知识的习得掌握的很快,不过止于表层而不能深入的思考,对于知识的遗忘也较快。

二、思考产生现状的原因(一)思想不重视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在平时的交谈中,他们流露出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的思想,而对于考试,大部分学生也是临时抱佛脚。这就造成她们对于日常学习的不重视。

(二)选择性学习

由于初中教学的特殊性,科目较多,而且出现了许多在小学不曾有过的学科,学生不免将目光转移到这些技能科目上,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于那些“经典”科目,学生未免就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加上很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因此导致了她们的选择性学习,即对于部分科目,或者称之为感兴趣的科目认真对待,而对于那些相对枯燥的或者需要自主学习较多的科目,学生们就会出现应付的现象。

(三)不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前面提到了选择性学习,学生对于部分科目的学习重视不足,就导致了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能及时有效的复习,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就相对浅薄,学习的效率也相对较低。

三、行动采取措施及结果

针对以上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笔者就我班为例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措施。(一)整体行动

在班级中对于学生进行整体的辅导,不仅能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融入集体,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同时在集体中也有助于学生产生安全感,而不至于在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

1.思想教育

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因此及时的正面的教育能够有效影响学生一定学能的培养,促进其优良习惯的形成。因此,我利用了一切可能的机会如班会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积极,何为消极。也通过各种事例向她们说明扎实学习的必要性,并适时提出理论学习的重要。我还结合当前升学压力,请来了刚毕业的学生以身说法,加深对学生的影响。

2.规范制度

过分的制度化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可是适当的制度化却也是尤其重要。我在班级立下了几条班规,如不可以迟到,不可以作弊,不可以抄袭等,让学生了解自己行为的底线,当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适当的错误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但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3.组织活动

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她们知识学习的效率。我发动了班委,分别组织了“单词王”选拔,辩论赛,打字大比拼,手工大赛等等活动,并选出了各项高手,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带动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从效果上看,学生非常投入,并涌现出一批专项高手。

4.树立典型

榜样的树立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期内有一个小目标,同时可以优化班级的学习气氛。笔者在班级内部就尝试着评选每周十星。虽然这样的选拔在过去就曾经出现过,但是我进行了改良。学生在选票上不仅要写下心目中的每周十之星,还必须写下选择他的原因。在唱票过程中,读票的学生将该原因一并读出。通过观察我发现,虽然有的学生并没有被选上,但是当她们听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并得知原因的时候,脸上瞬间出现了惊喜的表情。我在结果出来后,还对这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了大力的表扬,在随后的学习中,我发现这些学生更加努力,而且很多都在后来的评选中榜上有名。而在班级中,我还在墙上留出了一片园地,将该周十星的照片挂在墙上,其他的同学可以给他写寄语贴在照片周围,这对于该生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对于班级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二)局部行动 虽然整体行动有其优势,但是不利于个性发展。每位学生都有其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些特点,就无法因材施教。因此,整体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有局部行动。

1.互助小组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学习较好的学生,任何一位学生都有成绩较好的一门科目。那么就让这些学生发挥其所长,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形成互助小组。我不仅在自己班级内部组成了各种互助小组,也在平行班级之间结成了互助小队,让学生自己评选队长,负责本队的学习任务,检查队员的学习效果。这不仅在班级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也在班级之间创设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2.谈心跟上

有的学生在某一个学习阶段会出现迷惘或者懈怠情绪,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班主任给予一定的指导及支持。因此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的谈心有时候显得尤为有效。这不仅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及鼓励,也对于教师了解及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风建设是一个贯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的一项任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主动抓,常抓,并不断反思,找出相对有效的方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为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而不断努力。

第五篇:学风论文3

树卓大校风,育卓大人才,成功卓大人

一所学校的校风与教风、学风和考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完全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她的根基是不牢固的,单薄的,学生所受的干扰也势必会波及到内心的平静——就像风浪波及到航行的小船。由此看,校风的形成必须依靠完善的“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双重的作用,即:教风和考风等都会影响到校风的建设。本质上讲,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处理不好这一问题,要想把学校推向名副其实的“一流”和培养出大批经世致用的高质量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谈。

一、教风、学风、考风与校风的内在关系

所谓校风就是一所学校的风气。即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它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教风和学风构成校风。教风:就是学校教育的风气。教风严,校风成;学风:是指学习方面的风气。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考风即为应试道德,是一种风气、一种风尚、一种大家公认的道德规范。

教风、学风、考风从教学体系上看,主体表现为:教育者,受教

育者及教育措施,也称为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是主导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措施是指所包括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它既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又包括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风、学风、考风及校风。四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校风学风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软件,又是硬件。校风的主体是学风,学风是教风的反映和摄影,考风是学风的表象,学风制约着考风,考风影响着学风,校风的建立,学风是关键,学风也是一种文明的象征。而教风和考风直接促进了学风。通过紧紧抓住教风、学风和考风的建设,才能达到校风建设的最高标准。

学风的主体是学生;教风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师的教育对象又是学生。所以,一个学校的内核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来支撑,要想树立良好的校风,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从理论上讲,包含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授业者与受业者的关系。师生关系反映在沟通水平、情感距离、彼此地位等方面。师生关系的表现主要在“教师观”与“学生观”的认识上存有差异,这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作为教师强调的是教学态度和业务能力,而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关心理解和尊重。如果以上差异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从而直接影响教风和学风的关

系。从现实上看,师生关系还存在一种经济关系,即:买卖关系,这种“买卖关系”是教育界的创新思维,也是教育行业有待探讨的课题。有了一个好的学风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

二、夯实教风基盘,打造教育“新航母”

1、“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推进教育的发展。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要求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大学生的成长做出奉献;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人师表是确立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当今的学习时代,对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考验,要求教师:“当好学习者,才能当好教育者,要始终是一个好教育者,必须始终是一个好学习者”。心灵的丰富是除却物质以外的另一种境界,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的丰富心灵,才能做到:“不为名利,甘为人梯”。

人们对教师职业认定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对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尔基说得好:“人的天赋象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由此看来,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都“燃烧”起来,教师不但要付出一定艰辛,还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对教师要求,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

获得知识的“源头活水”。

2.不但要有“招架之功”,还要具备“还手之力”

教学好比传道,所以对教师而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道术。二十一世纪的教学领域已不能成为传统教育的翻版,“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对教师的知识层面的一种挑战。“渊博的知识”适用于“招架之功”,而对新世纪教学是否具备了“还手之力”呢?卓大对教师提出了高起点要求,对教学方式以特有的2-6-2教学为基点,逐步培养适应教学新思路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以“不依赖教材,但又不脱离教材”的授课方式展开教学。这一举措体现了卓达大学办学的独有特色。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自然也存在组织和方法的过程,特别是当教学过程从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的活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会发生碰撞 — 这不是一种对概念、命题或观念的认同,而是一个消解、转化、升华的过程。通过自主参与对话和探究活动而扩展自我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习的学习兴趣。研究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积极性高,他就能发挥其他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另外,要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学习好比用跑一百米的速度跑一万米,谁坚持不懈,谁就能成功。一个学校的走向是由教师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又决定了学生的走向。也就是说,学校只有好的办学里理念还不够,还必须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来达到教学相长,即教师与学生来作出“实施”和付出辛勤培育的“执行”,三者缺一不可。对教师来讲,体现在治学的严谨、科学的创新,以及对“人”、对学校的全方位的负责等等;对学生来讲,体现在对

知识的强烈渴求,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或巩固的关注,以及对光明的向往等。只有与之相协同的起推动作用的条件确立后,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方可实现,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学上,实行2-6-2教学模式;在知识能力、实践技能,创新思维的学习上保证为学生发展提供雄厚的基础。定期安排学生通过实践——到卓达集团实习,使学生学会在工作中如何去掉盲点、寻找支点、发挥亮点,并且在学会怎样做人、出世的基础上,学会团体治事的本领。卓达集团的实践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未来发展的机会。

所谓“头脑风暴”,是指运用人的智慧去冲击问题,他采用开会形式组织人们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当一个与会者提出一种设想或看法后,就会激发其他成员的联想,而这些联想又会激发更多更好的联想,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头脑风暴”。由于个人在起点、掌握的材料、观擦问题的角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各自独特的见解,然后,通过互相间的启发、比较甚至是请问、责难,可在段时间内产生解决某一问题的许许多多的方法。想法越多,最后得到有价值见解的可能性也越大。他既是开拓人们思路的训练方法,也是使人们产生具有创造设想,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解决问题的好途径。

3.塑造健全的人格,是育人的关键

健全科学的教育要把人先培养成人,然后再来谈成才的事。一个“成才”的人,不一定就是个心智健全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幸福、成功的人;而一个心智健全、有胆识有毅力的人,往往离幸福、成功最近。一个人人格的塑造,毫无疑问是人生的根基。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做人比做学问重要,有人说,一个学生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话谁不准确,但也有一定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非常重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卓达大学运用民办大学的独创权力,创造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社会“,并让卓大的学生懂得:“关怀自己,首先关怀别人;为自己负责任,首先对别人负责任。” 一个大写的“人”应当是文明的,什么是文明?讲秩序是一种文明、尊重他人是一种文明…穿戴整洁是一种文明。怎样才能做一个正直的人?…国法、校规、班级纪律,这些都是我们的准则。我们只能遵守,不能违背,我们不仅自己要遵守,而且要监督和帮助他人的行为。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是人们要求社会集体对自己力量信任和人格尊重的一种感情,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相信自己和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能够获得成功。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发掘内在的潜力,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只要找到路

就不怕路远

1.找准切入点,变被动为主动

正如尼采所说:“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作为大学生,我们为什么而学?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情;为促进社会进步;也为自己的衣食生存;为自己的荣益名声,为自己的有为人生……看你的学习目标是否已经明确,看你的学习兴趣是否日益浓厚,看你的学习意志是否坚韧刚强,看你的学习基础是否牢固扎实,看你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有效。

还有一位哲学大师增说过:“教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去找到必须认识的东西。” 学习是一苦差使,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但也有人把苦事变成了乐事,那是找到了学习的意义。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真正在为自己的生命喝彩而努力!怎样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是确立学习观的关键。

2.找准学习目标,变眼前 为长远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聪明的人学会学习,愚蠢的人不懂学习,平庸的人只顾学习。”此话很有道理。怎样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学习是对生命的充实,对心灵的扩展,这种充实和扩展指向无限多的方向。在这个终身学习观已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的今天,我们要拿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好乐之者”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去争取自己成功的人生。在大学校园内,我们随时看到一些同学,抓住一切时机,努力学习,我想这些同学一定是找准了自己的目标,有目的去补充知识。这就是学习目的明确;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虽然坚持学习,但目标还不清楚,存在一种浮躁心理。有的甚至对前途充满着浪漫的遐想,可又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大学,这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当你一踏进它的门,就应该明白,你已经从孩子变成了大人。一个人在大学读书,在获得大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获得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方法论。如果没有学习到有用的方法论,学得的知识就会成为死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遇到很多麻烦。

学习方略:一是要明确学习目的。

如:注意收听看国内外事实新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一本伟人传记(推荐:周恩来传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真对自己的思想弱点,找一句或写一句能够医治这一弱点的“座右铭”,贴在醒目处;每天用十五分钟左右时间写日记,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今天最大的不是是什么?明天有什么打算?

二是在大学期间,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以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行动在实现一个一个的目标中去体味喜悦、争强自信心。学校的学习是知识的掌握,而实习的学习却是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实习又是一种目标追求的体验,也是一种知识能量的释放,同时又是知识的吸取,用伟人毛泽东的话说这叫做“吐故纳新”。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体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3.找到学习乐趣,变无趣为有趣

如何从学习中找到学习乐趣,是检验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首先,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明晰学习的整个过程,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习才有热情、也会产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如果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就是一种负担;如果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是一种享受。其次,要学会自我激励,为了不断激发自我的激情和情绪,建议同学大量阅读有关书籍。读书可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读书就是生活,只有给自己一个推动,才能获得强劲的学习激情。另外,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高贵。

在学习生涯中,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很重要,尽量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时时保持一种“学”的最佳状态和激情,做到不厌倦。正如诗人流沙河说的那样:“一日不读书便觉

得面目可憎”。据说,目前有位十几岁的小作家,记者采访她时说:“没有书读简直是一种煎熬,有时,只要是有文字的东西都拿来看,甚至在乘共车时,对路边的招牌及广告也不放过。”还有一书痴,有一次出差忘了带书,很自责。没办法,对着一张多年的旧报看了半宿。对此,我想,只有受益者,才能达到如此“境界”。这是了不起的行为,这是对知识渴求的表现。试想,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形成这种读书习惯,以读书的情趣来促进学习的兴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传统”,而这一良好的学风是颠扑不破的。

4.找到积累秘诀,变零散为系统

杨校长曾经说过:“有本事的人,一半改造自己,一半改造外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学会从观察中学习,从思考中学习,从学习中学习,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学会改造自己。

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通过感知、感觉和知觉去观察物质或事物的形成规律,从中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最终得到知识积累的目的。大家都知道,作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而且还形成了世界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大学学习的特点具有广博性、专精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客观的现实为我们提供了知识的海洋,看我们怎样去寻找,寻找知识的能力本身就很有价值。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对知识评价时说: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思考比较周密,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预测也比较准确。在今天的知识爆炸时代,获取知识靠能力,运用知识靠能力,创新知识更要靠能力,卓大为我们打开

了思想的大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舞台,我们要把成功的渴望与信心紧紧地握在手中,去实现我们的梦想。没有一定的知识贮备,无论在哪一领域发展,都不会有大的作为,更不可能拥有“远行”的能力。一切成功的事例无不说明了这一问题的成立。

大学实习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和阅历检验的过程。有位名人说:“阅历是一种知识,知识又是经验的积累。”实习使学生更贴近社会,是丰富和认识生活的渠道;也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磨练。实习能及时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激发出可望再学习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学习与实践明朗化的教学体系,使知识得到了提炼、学习得到了升华、理论得到了检验、心灵得到了丰富。“一个人就像一个钻石,需要一次一次切割,才更能增加光彩。”然而,卓大的2-6-2教学模式提供了这一“切割”的“武器”。

如果你走进卓大,溶入其中,你就会感到卓大精神在向你召唤,向你呼喊,你会感到生命的张力,感到心的有力跳动。

企业家高管班

何艳荣 二00三年五月二十二日

下载谈学风树新风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学风树新风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风建设论文

    文章标题:学风建设论文-以学风促党风靠实干树形象学风建设在党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置于八个方......

    班级学风建设论文

    班级学风建设 [论文摘要]学风建设一直是班级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班班风的形成。从学生入学初始,班主任便开始了班级学风的养成。然而,学......

    正班风,促学风、树新风主题班会

    2011年5月19日上午第四节课,高二(4)班在班主任罗静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召开了“正班风,促学风”的主题班会,这也是参加我校班主任素质大赛的一部分,到场评委有政教主任谈朝疆、副主任......

    试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论文[本站推荐]

    摘要:本文从对目前高职院校中学风状况的分析入手,从学校、教师、辅导员、学生、家长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创建优良学风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途径学风是一种......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文[精选合集]

    科学道德-民族创新的动力 道德,是体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

    谈理论发展趋势论文

    一、激励客体和对象趋向集中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在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惩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

    谈建党90周年论文

    大学生谈建党90周年论文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90我们今天庆祝党的华诞,既要缅怀先辈的光辉业绩,......

    煤矿论文谈采掘

    煤矿巷道掘进技术现状及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巷道掘进是煤矿开采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巷道掘进的有关技术,旨在增进对掘进技术的认识,加强我们的采矿专业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