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人防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监督管理和信用评价办法试行
苏州市人防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监督管理和信用评价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完善我市人防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推进我市人防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神,加强人防工程建设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建立完善行政监管、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激发企业活力,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信的人防工程建设市场环境,根据国家、省、市关于人防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和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市注册、备案,或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人防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及信用的评价,主体包括:在我市开展人防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及从事人防工程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防护(防化)设备生产、销售和安装等单位。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人防工程建设、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防护(防化)设备生产、销 售和安装活动的单位,均须根据评价内容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料。
第四条
市人防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范围内人防工程建设从业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每年年底由市人防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企业代表及相关专业人员等组成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小组进行评定。
第五条 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小组对照评价标准(附件1-附件7),根据人防从业单位所申报的人防建设从业单位的基本信息、从业行为,结合日常监督管理,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投诉处理、意见征询等方式,对人防工程建设从业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价。
第六条 市人防主管部门按照“客观、公正、透明、务实”的原则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对违反有关规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的相关人员,一经查实,纪检监察部门将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党纪政纪处分;违反相关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条 人防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信用评价标准见附件1至附件7。评价标准分别从参评单位开展人防工程业务的前期准备、单位资质、人员组成、设备条件、业务开展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八条 对人防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年度信用考核采取量化记分方式,由信用基本分(总分值100分)和信用积累分(最高10分)两部分组成。信用积累分为附加分,单位或法人代表在考核年度获得荣誉和上级表彰等信用优良行为可以获得信用加分,受到国家、省、市、县级表彰的,分别加6分、4分、3分、1分,个人分值减半。分值累计不超过10分。奖励信息由企业自行申报,并提供证明资料。考核期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九条
年度信用考核累计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为优秀;累计得分在60以上(含60分)、90分以下的为合格;累计得分在60分以下的,年度考核为不合格。
第三章
信用评价与奖惩措施
第十条
市民防局依据国家、省民防主管部门和市政府有关信用评价标准和要求,对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业的人防工程建设、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防护(防化)设备生产、销售和安装等单位的市场行为开展信用评价。对失信行为,视情节轻重和社会影响程度,分轻微失信行为、一般失信行为、严重失信行为等三类情形进行评价,并建立单位信用档案和“红名单”、“黄名单”、“黑名单”等制度。人防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在日常管理中 3 实施差别化监管,采取信用激励、信用预警、和信用惩戒措施。
第十一条
对轻微失信行为采取以下惩戒措施。
(一)督促其停止失信行为并进行整改;
(二)在年度信用考核中予以扣分。
第十二条
对一般失信行为采取以下措施。
(一)实施第十一条规定的惩戒措施;
(二)按照程序上报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备案;
(三)在行政审批、年检验证等工作中,列为重点核查对象,不得列入各类免检、免审事项范围,并提高日常检查频次;
(四)责令限期整改,如未按要求整改或整改不到位超过2次(含2次)的,作为严重失信行为处理。
第十三条
对严重失信行为采取以下惩戒措施。
(一)实施第十二条规定的惩戒措施;
(二)列为日常重点监控和监管对象,加强现场核查力度;
(三)对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表彰奖励活动作出限制,建议不授予或取消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荣誉称号;
(四)对参与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财政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活动作出限制,建议取消其各类评优评奖资格;
(五)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范围内,依法从重处罚;
(六)在办理资质评定、申报、升级、验证、年检等事项中予以限制;
(七)列入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进行联动惩戒;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措施。第十四条
对“黑名单”企业采取以下惩戒措施
(一)在市民防局服务窗口和门户网站以“黑名单”的形式公示;
(二)实施第十三条规定的惩戒措施;
(三)建议上级主管部门降低企业资质等级直至吊销执业资格;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十五条
对年度信用考核优秀的企业,主要实施以下激励措施。
(一)在市民防局服务窗口和门户网站以“红名单”的形式公示;
(二)在服务上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
(三)建议参加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的,在评选时予以加分;
(四)优先办理资质升级,属于上级机关权限的,优先上报并提交良好信用信息;
(五)在日常监管中减少相关检查;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第十六条
对年度信用考核不合格的企业,市民防局在服务窗口和门户网站以“黄名单”的形式公示。企业自考核结果告知之日起按要求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提交书面复查申请。市民防局在收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对整改情况进行核查。如仍未整改到位或发现有新的违规行为的,给予3个月整改期,整改期满后方可申请复查。整改期内,暂停该企业的相关手续办理。第二次复查仍不合格的,依本《办 6 法》第十二条第(四)项,将该企业列为“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并依本《办法》第十三条给予惩戒。
第十七条
市民防局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度的信用考核结果和处理意见上报省民防局,同时上报市政府信用管理机构,纳入市信用管理体系。
第十八条
在考核中发现应由其他部门进行行政处罚的事项,将移送相关部门进行处罚。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将相关材料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九条
年度考核结果将在“苏州市民防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和苏州市行政务服务中心人防窗口进行公示。企业对年度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在公示之日起15日内向市民防局书面提出异议,市民防局应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回复。
第二十条
民防(人防)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监管和信用评价时要依法合规,不得擅定标准,不得违反有关程序,不得违背廉政要求。
民防(人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参与人防工程建设、设计、监理、检测、防护(防化)设备生产、销售和安装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得向建设单位指定服务机构和生产、安装企业,不得干涉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如有违 反,纪检监察部门将按照党规党纪进行处理;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苏州市民防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7年XX月XX日起试行。附 :苏州市人防工程建设从业单位信用评价标准(附件1-附件7)。
第二篇: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
发布日期:2014-01-08
浏览次数: 5
来源:
作
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督促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自觉履行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并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促进有关部门协同配合,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根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 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 号)关于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信息收集、信用等级评定、评价结果公开与应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是指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环境行为信息,按照规定的指标、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信用评价,确定信用等级,并向社会公开,供公众监督和有关部门、机构及组织应用的环境管理手段。
本办法所称企业环境行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环境标准和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企业通过合同等方式委托其他机构或者组织实施的具有环境影响的行为,视为该企业的环境行为。
第三条 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企业,应当纳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
下列企业应当纳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
(一)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
(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公布的重点监控企业;
(三)重污染行业内的企业,重污染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16 类行业,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污染严重的行业;
(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内的企业;
(五)从事能源、自然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企业;
(六)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企业,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
(七)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
(八)上一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
(九)上一被处以5 万元以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挂牌督办的企业;
(十)省级以上环保部门确定的应当纳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的其他企业。
第四条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省级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工作。
其他参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管理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规定。
第五条 环保部门应当明确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
第六条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应当公开、透明,实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列入本办法第三条规定范围内的企业,应当参加环境信用评价。
鼓励未纳入本办法第三条规定范围内的企业,自愿申请参加环境信用评价。
参加环境信用评价的企业,以下简称“参评企业”。
第七条 环保部门和发展改革、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构建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第八条 环保部门应当记录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建设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
第九条 环保部门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不得向参评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条 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章 评价指标和等级
第十一条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内容,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社会监督四个方面。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及评分方法(试行)》附后。
第十二条 企业的环境信用,分为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不良企业四个等级,依次以绿牌、蓝牌、黄牌、红牌表示。
第十三条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采取评分方式。
环保部门根据参评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按照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及评分方法,得出参评企业的评分结果,确定参评企业的环境信用等级。
评定环保诚信企业,按照前款和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及评分方法,对遵守环保法规标准并且各项评价指标均获得满分,同时还自愿开展下列两种以上活动,积极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参评企业,可以评定为“环保诚信企业”:
(一)在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与总量控制指标的基础上,自愿与环保部门签订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协议,并取得协议约定的减排效果的;
(二)自愿申请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验收的;
(三)自愿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认证的;
(四)根据环境保护部为规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行为而制定的国家标准,即《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HJ 617—2011),全面、完整地主动公开企业环境信息的;
(五)主动加强与所在社区和相关环保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就企业的建设项目和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听取意见和建议,积极改善企业环境行为,并取得良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果的;
(六)自愿选择遵守环保法规标准的原材料供货商,优先选购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倡导绿色采购的;
(七)主动举办或者积极参与环保知识宣传等环保公益活动的;
(八)主动采用国际组织或者其他国家先进的环境标准与环保实践惯例的;
(九)自愿实施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其他活动的。
第十五条 在上一,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评定为“环保不良企业”:
(一)因为环境违法构成环境犯罪的;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按规定通过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的;
(三)建设项目环保设施未建成、环保措施未落实、未通过竣工环保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四)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
(六)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水污染物,或者通过私设旁路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七)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或者向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经营许可范围的单位或个人提供或者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
(八)环境违法行为造成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的;
(九)环境违法行为对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居住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
(十)违法从事自然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开发建设活动,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
(十一)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
(十二)被环保部门挂牌督办,整改逾期未完成的;
(十三)以暴力、威胁等方式拒绝、阻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检查的;
(十四)违反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对重污染天气响应不力的。
第十六条 被评定为环保不良企业,或者连续两年被评定为环保警示企业的,两年之内不得被评定为环保诚信企业。
第三章 评价信息来源
第十七条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应当以环保部门通过现场检查、监督性监测、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核查,以及履行监管职责的其他活动制作或者获取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为基础。
省级环保部门可以对用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数据来源和采集频次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
第十八条环保部门在评价企业环境信用过程中,可以综合考虑企业自行监测数据、排污申报登记数据。
公众、社会组织以及媒体提供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经核实后可以作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依据。
环保部门可以要求参评企业协助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管理规章制度、企业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等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该信息经核实后可以作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依据。
第十九条 组织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环保部门,可以向有关发展改革部门查询和调取参评企业项目投资管理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向有关银行业监管机构查询和调取参评企业申请和获取信贷资金方面的信息。
第四章 评价程序
第二十条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周期原则上为一年,评价期间原则上为上一。评价结果反映企业上一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环境信用状况。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原则上应当在每年4 月底前完成。
省级环保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周期、评价期间和完成时限作出调整。
第二十一条 组织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环保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确定纳入本环境信用评价范围的企业名单,并通过本部门政府网站公布,同时报送上级环保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环保部门应当于每年2月底前,根据规定的评价指标及评分方法,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信用评价,就企业的环境信用等级,提出初评意见。
初评意见应当及时反馈参评企业,并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15天。
第二十三条 有关企业对初评意见有异议的,应当在初评意见公示期满前,向发布公示的环保部门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关资料或证据;逾期未反馈意见的,视为无异议。
第二十四条 公众、环保团体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对初评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期满前,向发布公示的环保部门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关资料或证据。
第二十五条 环保部门应当在收到对初评意见的异议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意见告知异议人。
复核需要现场核查、监测或者鉴定的,所需时间不计入复核期间。
第二十六条 企业、公众、环保团体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对初评意见提出异议,环保部门对异议人的告知,可以采用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方式。
第五章 评价结果公开与共享
第二十七条 环保部门应当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确定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媒体或者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公开发布评价结果。
第二十八条 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或者环保警示企业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环保部门应当将其信用等级下调一级,并向社会公布。
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或者环保警示企业出现第十五条所列“一票否决”情形的,环保部门应当将其信用等级直接降为环保不良企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九条 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公布后,环保警示企业或者环保不良企业主动改善环境行为、实施有效整改的,可向环保部门提交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要求在其环境行为信息记录中,补充其整改信息。
环保部门应当在收到企业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之日起一个月内进行核实。
对经核实的整改信息,环保部门应当将其记录在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在核实后的三个月内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条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在环保部门和发展改革、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当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纳入本地区社会信用信息公共平台。
第三十一条 组织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环保部门,应当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通报给以下部门或者机构:
(一)同级发展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商务、人民银行等有关主管部门;
(二)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
(三)监察机关及其他有关机构;
(四)有关工会组织、有关行业协会。
前款所列部门或者机构,可以结合工作职责,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安排和拨付有关财政补贴专项资金中,充分应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并向环保部门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的应用情况。
第六章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第三十二条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守信激励机制。
对环保诚信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激励性措施:
(一)对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以及其他行政许可申请事项,予以积极支持;
(二)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或者其他资金补助;
(三)优先安排环保科技项目立项;
(四)新建项目需要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时,纳入调剂顺序并予以优先安排;
(五)建议财政等有关部门在确定和调整政府采购名录时,将其产品或者服务优先纳入名录;
(六)环保部门在组织有关评优评奖活动中,优先授予其有关荣誉称号;
(七)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积极的信贷支持;
(八)建议保险机构予以优惠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
(九)将环保诚信企业名单推荐给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工会组织、有关行业协会以及其他有关机构,并建议授予环保诚信企业及其负责人有关荣誉称号;
(十)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其他激励性措施。
第三十三条 引导环保良好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
环保良好企业应当保持其良好环境行为,并逐步改进其内部环境管理。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鼓励环保良好企业改进其环境行为,引导其积极开展本办法第十四条所列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活动,推动其向环保诚信企业目标努力。
第三十四条 对环保警示企业实行严格管理。
对环保警示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约束性措施:
(一)责令企业按季度向组织实施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和直接对该企业实施日常环境监管的环保部门,书面报告信用评价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从严审查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以及其他行政许可申请事项;
(三)加大执法监察频次;
(四)从严审批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补助申请;
(五)环保部门在组织有关评优评奖活动中,暂停授予其有关荣誉称号;
(六)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贷款条件;
(七)建议保险机构适度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
(八)将环保警示企业名单通报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工会组织、有关行业协会以及其他有关机构,建议对环保警示企业及其负责人暂停授予先进企业或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九)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其他约束性措施。
第三十五条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失信惩戒机制。
对环保不良企业,应当采取以下惩戒性措施:
(一)责令其向社会公布改善环境行为的计划或者承诺,按季度向实施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和直接对该企业实施日常环境监管的环保部门,书面报告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改善环境行为的计划或者承诺的内容,应当包括加强内部环境管理,整改失信行为,增加自行监测频次,加大环保投资,落实环保责任人等具体措施及完成时限。
(二)结合其环境失信行为的类别和具体情节,从严审查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以及其他行政许可申请事项;
(三)加大执法监察频次;
(四)暂停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补助;
(五)建议财政等有关部门在确定和调整政府采购名录时,取消其产品或者服务;
(六)环保部门在组织有关评优评奖活动中,不得授予其有关荣誉称号;
(七)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审慎授信,在其环境信用等级提升之前,不予新增贷款,并视情况逐步压缩贷款,直至退出贷款;
(八)建议保险机构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
(九)将环保不良企业名单通报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工会组织、有关行业协会以及其他有关机构,建议对环保不良企业及其负责人不得授予先进企业或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十)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其他惩戒性措施。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有关地方环保部门已经制定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可以继续适用。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 2014年3月1日起实施。
第三篇:天津市建设信用系统评价办法
天津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奖惩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加快推进我市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奖惩机制,促进建筑市场主体诚信自律,强化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约束,提高建筑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奖惩,是指在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中,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信用良好的建筑市场主体的奖励激励措施,以及对存在失信情形的建筑市场主体采取的惩戒措施。
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主体,是指在本市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的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单位,以及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
第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奖惩管理工作。
市工程建设交易服务中心负责全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奖惩信息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四条
建筑市场主体信用奖惩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统一管理、分类实施。
第五条
市建委发布的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等级,纳入工程招投标活动资信评审内容。
第六条
对信用等级评定为A级的建筑市场主体,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给予以下奖励性政策支持:
(一)免予当年资质动态核查;
(二)减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三)向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诚信推介;
(四)其他奖励性政策支持。
第七条
对建筑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失信惩戒,应当在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后实施,不得以失信惩戒代替行政处罚。
第八条
对于存在以下失信情形的建筑市场主体,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其列入“重点监管名单”:
(一)在企业、人员、业绩等信息入库时,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被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取消在本市参加招投标活动资格的;
(三)造成一般或者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受到行政处罚的;
(四)因工程质量、拖欠劳务费等问题引发投诉、举报,不配合调查处理的;
(五)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应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的。第九条
对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的建筑市场主体,市建委可以采取以下重点监管措施:
(一)公开违法违规事实;
(二)约谈相关责任人,告知其被列入“重点监管名单”;
(三)撤销或建议相关部门撤销失信建筑市场主体及直接责任人获得的诚信类荣誉称号;
(四)市、区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和建筑市场监察部门,增加对其所有在施项目的日常检查频次;
(五)注册在本市的,列入本资质动态核查范围;注册在外省(市)的,对其进津登记信息开展核查;
(六)参加信用等级评定时,最高评价等级为B级。第十条
“重点监管名单”的管理期限为自列入名单之日起一年。建筑市场主体修复失信行为,且在管理期限内未再次发生符合列入“重点监管名单”情形行为的,管理期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其移出“重点监管名单”。
第十一条
对于存在以下严重失信情形的建筑市场主体,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其列入“黑名单”:
(一)利用虚假材料、以欺骗手段取得企业资质的;
(二)因转包、出借资质受到行政处罚的,或者因其他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行政处罚的;
(三)造成重大及以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者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以上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者造成性质恶劣、危害性严重、社会影响大的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受到行政处罚的;
(四)通过人民法院司法程序被认定为失信被执行人的;
(五)信用等级评定为D级的;
(六)因拖欠劳务费等问题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
(七)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应列入“黑名单”的。第十二条
对列入“黑名单”的建筑市场主体,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本办法第九条的第(一)、(二)、(三)、(四)项;
(二)注册在本市的,暂停受理资质升级、增项申请;
(三)注册在外省(市)的,不为其办理进津登记;已办理进津登记的,收回《进津建筑企业信息登记卡》,将其违法违规事实抄告注册地省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
(四)参加信用等级评定时,最高评价等级为C级;
(五)依法向全国建筑市场监管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推送;
(六)其他应依法采取的约束和失信惩戒措施。第十三条
“黑名单”的管理期限为自列入名单之日起一年。建筑市场主体修复失信行为,且在管理期内未再次发生符合列入“黑名单”情形行为的,管理期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其移出“黑名单”。
第十四条
具有以下情形的建筑市场主体,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下调其信用等级:
(一)被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的;
(二)被列入“黑名单”的;
(三)存在其他应予下调信用等级失信情形的。第十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天津市建筑市场监管与信用信息平台建立曝光台,统一发布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结果和采取的失信惩戒措施。
第十六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和鼓励有失信行为的建筑市场主体通过积极整改、提升质量、服务社会等方式修复信用。
第十七条
信用奖惩工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信用奖惩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市建委申诉。申诉应属实名,并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据。
第十八条
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对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追究相应的责任。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8年3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市建委关于印发天津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奖惩办法的通知》(津建筑﹝2016﹞511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
关于印发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
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建管处、市建设工程招标办、市安质总站、市建设房产监察支队:
为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综合素质,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市„2007‟9号)等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综合素质,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市„2007‟9号)等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市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招标代理、工程质量检测等单位及其相关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建筑市场信用主体”)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是指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建筑业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统称各建筑业管理部门),根据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日常监管情况,并结合其基础信用信息和其他相关信用信息,利用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信用水平的管理行为。
第四条
市建设委员会负责全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其中海曙、江东、江北、高新区由市建管处、市建设工程招标办、市安质总站、市建设房产监察支队与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
第五条
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与市级纪检、监察、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联系,归集相关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并予以记录。
第二章 信用评价内容和程序
第六条
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内容包括基础信用信息、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工程项目管理信用信息及其他信用信息。
第七条
基础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资质、管理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经营状况、纳税情况等。
第八条
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企业管理和市场行为的监督检查记录等。
第九条
工程项目管理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等业务管理方面的监督检查记录。
第十条
其他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奖罚记录、社会责任以及纪检、监察、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日常服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或不良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信用信息的归集和记录工作。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对归集和记录的信用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估,形成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
第三章 信用评价方法和标准
第十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标准按信用主体的性质、类别,分别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根据评价标准将相关信用信息进行量化评分。对信用主体的基础信用信息、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和其他信用信息,直接进行量化评分;对信用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信用信息,先就单个工程项目进行评分,然后对信用主体的所有工程项目进行算数平均。
第十五条
同一信用评价指标或同一信用信息按最高分进行评分,不得重复累加。
第十六条
在同一工程项目复查中发现信用主体仍未有效整改或存在类似行为的,从重扣分。
第十七条
根据信用评价标准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按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分,形成日信用评价分和季度信用评价等级。
第十八条
日信用评价分是在信用评价周期内对信用主体信用信息进行综合评分,并每日自动更新。
第十九条
信用评价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四个等级,每季度评价一次。其中A、B、C三个等级按上季度最后一天的信用评价分计算所得,D级按照企业当前信用等级及监督情况即时综合评价所得,且应保持三个月,其中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或性质恶劣的群体上访事件的至少保持六个月。
(一)A(优秀):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前10%(含本数);
(二)B(良好):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在10%-60%(含本数);
(三)C(一般):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60%以下;
(四)D(较差):企业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或性质恶劣的群体上访事件的,信用等级直接降为D级;信用等级为C级的企业,被行政处罚、不良行为公示、重点监管或市级及以上通报批评的,信用等级降为D级。
第二十条
对首次进入我市建筑市场或一年内无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信用信息的信用主体,信用等级为C级。
第二十一条
信用评分周期一般为一年,工程获奖信息追溯二年,不良行为公示以及表扬表彰等追溯时间按其文件规定(文件无规定的,追溯一年)。
第四章 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二十二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政府投资项目预选承包商、招投标管理、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动态监督检查、创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差异化监管。
信用评价结果与工程招投标挂钩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第二十三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A(优秀)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5%,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均为A的建筑业企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50%(如在季度内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按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相关规定执行);
(二)对上每个季度信用评价等级均为A的信用主体实施简化监督和较低频率的日常检查;
(三)上每个季度信用评价等级均为A的信用主体在各类创优评先中有优先权。
第二十四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B(良好)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7%,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B且均为B以上的建筑业企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80%(如在季度内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按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相关规定执行);
(二)对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B且均为B及以上等级的信用主体实施常规监督和适度频率的日常检查。第二十五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C(一般)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工程履约担保额度为10%,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C且均为C以上的建筑业企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为100%(如在季度内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按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相关规定执行);
(二)对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C且均为C及以上等级的信用主体实施强化监督和较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第二十六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D(较差)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对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两个及以上D的信用主体,本地企业一年内暂停受理其资质升级和增项申请;外地企业取消其在甬备案资格,两年内不予受理进甬备案手续;
(二)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12%,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D的建筑业企业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200%;
(三)对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D的信用主体实施重点监督和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四)上季度信用等级有D的信用主体一年内不得参加各类评优。
第二十七条
建筑业各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较低频率、适度频率、较高频率、高频率检查的企业或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数量比例原则上为1:2:3:4。
第五章
信用评价的管理
第二十八条
市建设委员会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九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须完善本部门日常监督检查、差异化监管机制和档案管理制度,并对其收集、整理、记录的信用信息负责,处理有关投诉或检举。
第三十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应兼顾长效监管与专项整治的需要,根据信用评价等级制订监督检查计划,监督检查计划应包含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次数、检查方式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在进行扣分时应有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停工通知书、监督意见书、通报批评或其他按规定制发的监管文书为依据。
第三十二条
信用主体对其评价情况有异议的,可向相关建筑业管理部门书面申诉,相关建筑业管理部门应当检查有关信息记录情况并予以答复,如有错误,应当及时修正。信用主体对相关部门的答复不服的,可向市建设委员会投诉,市建设委员会经调查后发现确有错误的,要求相关部门立即纠正。
第三十三条
参与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评价、运行工作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
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综合素质,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建市„2007‟9号)、市建委《关于印发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在我市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招标代理、工程质量检测等企业和机构及其相关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建筑市场信用主体”)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是指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建筑业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统称各建筑业管理部门),根据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日常监管情况,结合基础信用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测定其管理水平和履行能力程度的管理行为。
第四条
市建设委员会负责全市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评价的日常管理工作。
市建筑安装管理处受市建设委员会委托,具体负责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日常维护、信用信息审核录入、异议信息处理等工作。
第五条
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与纪检、监察、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章 信用评价内容和程序
第六条
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内容包括基础信用信息、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施工现场管理活动信用信息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
第七条
基础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资质、人员资格、经营业绩、管理人员配备、社会责任等。
第八条
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建筑行业内奖惩记录、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市场行为的监督检查记录等。
第九条
施工现场管理活动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民工学校、劳务用工等监督检查记录。
第十条
相关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纪检、监察、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日常服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或不良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信用信息的归集和记录工作。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对归集和记录的信用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估,形成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
第三章 信用评价方法和标准
第十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评价标准按信用主体的性质、类别,分别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根据评价标准将相关信用信息进行量化评分。对信用主体的基础信用信息、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和相关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直接进行量化评分;对信用主体的施工现场管理活动信用信息,先就单个工程项目进行评分,然后对信用主体的所有工程项目按倒权重计分法进行综合评分。
第十五条
同一评价指标按最高分进行评分,不得重复累加。
第十六条
在同一工程项目复查中发现信用主体仍未有效整改或存在类似行为的,扣分单项累加。
第十七条
根据信用评价标准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按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分,形成每日信用评价分和信用评价等级。
第十八条 信用评价分是对评价周期(评价周期是按评价日向前倒推一年时间,其中奖惩记录评价周期按评价日倒推两年时间计算)内的信用主体信用信息进行综合评分,并每日自动更新。
第十九条 信用评价等级是取评价内每日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值,分为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D)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
(一)优秀(A):信用主体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得分达到95分以上;
(二)良好(B):信用主体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得分达到75-95分(不含本数)之间;
(三)一般(C):信用主体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得分达到60-75分(不含本数)之间;
(四)较差(D):信用主体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得分达到60分(不含本数)以下。
第二十条
对首次进入我市建筑市场或一年内无工程项目相关信用信息的信用主体,若该信用主体近三年无地市级以上不良信用记录,且获得过一次鲁班奖或两次以上钱江杯的,暂定信用评价分为85分,信用评价等级为良好(B);近三年无地市级以上不良信用记录,暂定信用评价分为67分,信用评价等级为一般(C);近三年有地市级以上不良行为记录,暂定信用评价分为59分,信用评价等级为较差(D)。
第四章 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二十一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政府投资项目预选承包商招投标管理、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动态监督检查、创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差异化监管。
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于工程招投标管理时,每个月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信用评价分和信用评价等级作为下个月工程招投标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优秀(A)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投标申请或中标资格可不受标段的限制;
(二)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5%,如在内未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零;
(三)实施简化监督和较低频率的日常检查;
(四)在各类创优评先中有优先权。
第二十三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良好(B)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7%,如在内未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50%;
(二)实施常规监督和适度抽检率的日常检查。
第二十四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一般(C)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不得承接国有投资项目和政府重点工程项目;
(二)工程履约担保额度为10%,如在内未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为100%;
(三)从业人员暂停承接业务半年;
(四)实施强化监督和较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第二十五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较差(D)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一年内本地企业暂停受理其资质升级和增项申请;外地企业取消其在甬备案资格,两年内不予受理进甬备案手续;
(二)从业人员暂停承接业务一年;
(三)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12%,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200%;
(四)实施重点监督和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五)一年内不得参加各类创优评先。
第五章
信用评价体系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
市建设委员会应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第二十七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须完善本部门日常监督检查、差异化监管机制和档案管理制度,并对其收集、整理、记录的信用信息负责,处理有关投诉或检举。
第二十八条
信用主体对其评价情况有异议的,可向相关建筑业管理部门书面申诉,各部门应当检查有关信息记录情况并予以答复,如有错误,应当及时修正。对相关部门的答复不服的,可向市建设委员会投诉,市建设委员会经调查后发现确有错误的,要求相关部门立即纠正。
第二十九条
参与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评价、运行工作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