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在分析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从人、车、路和环境4个方面分析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分析表明:人的因素主要表现为驾驶技术不过关、安全意识淡薄;车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机动车车型繁杂、安全性能低;路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农村公路配套设施不全、线形设计存在隐患;环境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气候、照明和管理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应重点从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规范车辆安全状况、提升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水平和提高环境整体安全水平等方面来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
关键词:交通工程;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对策分析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居民出行的主要途径。农村公路快速的建设和良好的运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并对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产生的伤亡人数却在增加,仅2012年我国山区农村道路事故死亡人数增长13.9%。故提高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质量,减少其伤亡人数,已是迫在眉睫。
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也较多。[1,2]阐述了发达国家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并指出美国的农村公路交通的死亡人数占到整个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0%以上,而英国的这一比例则高达60%。[3]针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了发生交通事故的特征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4]提出了关于道路事故多发点影响因素的鉴别方法。[5,6]针对山区农村公路的安全性和应对事故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7]研究了气候变化条件对甘肃公路交通的影响。[8]通过分析道路条件的线性设计,研究与交通安全的影响关系。[9]针对农村交通事故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综上所述,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公路交通现状,详述影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一、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一)总体分析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推进,公路交通结构与运输效率得到了有效改善,综合运输体系日益优化,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同时,各地区公路交通量的迅速增长带来了频发的交通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以及恶劣的社会后果。
由图1可知,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是逐年减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是在逐年降低,这表明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起到明显的效果。然而,由图2和图3可知,我国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数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缓慢下降态势,但是在整体交通事故数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的比例却呈较快上升态势。这说明,中国交通事故多发点正从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正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图1 全国交通事故数及其死亡人数
(二)事故特征分析
现阶段中国农村公路建设的重点还处于保证基本通行的阶段,大多数农村公路缺乏交通安全设施与应急救援体系,农村公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造成比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更为严重的损失。同时由于农村家庭抗风险能力弱,交通事故往往会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在中国,2000~2008年农村公路上发生的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118起,造成1723人死亡、1562人受伤,分别占中国特大交通事故总数的3026%、29.37%和26.77%。一次死亡2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18起,共造成428人死亡、163人受伤[4]。这些事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往往导致事故家庭陷入长期困境。
农村公路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出行关系密切,农民是农村公路的主要交通参与者,而在整个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中农民的死亡人数也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即使近年来人数逐步稳定,但是农民死亡人数仍居各年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之首。摩托车机动、灵活,适合农村公路路面狭窄、路况相对较差的特点,而且价格能为农民所接受,因而成为农民出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二、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一般都从“人、车、路、环境、管理”等方面分析,因此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的分析,本文也将从以上四方面分析。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
图4 农村公路安全交通影响因素
(一)人的因素
1、驾驶员特性分析
驾驶员通过眼睛从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并把它送入大脑,通过大脑支配手、脚操纵汽车方向盘、加速踏板和制动器,使汽车按照驾驶员的意图在道路上行驶。因此,驾驶员是交通行为中最主要的最活跃的因素。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由于车况、路况和行车环境较差、交通管理力度不够外,在很大程度上与驾驶员的基本素质偏低是分不开的。驾驶员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有以下四点:
(1)驾驶员的反应特性;(2)疲劳驾驶;(3)道德水准;(4)法制观念。
2、行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
行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最广泛的,同时又是最危险的道路交通行为之一。在交通活动中,由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贪图方便、存在省时心理、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再加上相关部门对违章的处罚和监管不力,导致行人会出现不安全的行为。农村道路大多是混合交通,有些骑车者和行人不懂交通规则,安全意识不强,与机动车争道抢行,因骑车和行人违章引起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在各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行人死亡人数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的道路交通特点是混合交通,人车混行、快慢不分,行人事故率更高,占交通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而且农村高于城市,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地区人们的交通法制观念淡薄,自由行路的旧习惯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
(二)道路因素
在交通事故原因分析方面,普遍存在一种尽量从驾驶员或车辆方面寻找原因的倾向。因此,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中由道路及环境因素造成的事故比例较低。道路及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交通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1、道路线形对农村交通安全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复杂,农村公路建设中,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在线形上往往存在着比一般公路更多的缺陷。这些不利的线形也常常是引发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1)长直线;(2)小半径弯道;(3)长陡纵坡;(4)宽路窄桥
2、路面状况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我国农村公路中有许多仍然是砂石路面,道路坑洼不平的现象非常普遍。路面坎坷不平,即路面平整度差,则行车阻力大,车辆颠簸振动,机件、轮胎磨损就会加快,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就会降低,甚至造成交通事故。若在弯道上行驶或超车,稍有疏忽,车辆便会驶离正常轨迹,发生交通事故。汽车在有坑槽、凸起的道路上行驶,极易损坏轮胎和钢板(弹簧),造成驾驶员和乘客心理紧张,也容易引发行车安全事故。
3、道路形式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农村公路的单车道路段会车问题是造成农村公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资料,在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中,由于刮擦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总交通事故数的4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单车道会车造成的。根据我国农村公路的等级构成,四级及以下道路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80.3%,这些低等级道路往往结构简单,因此双向单车道的结构形式在农村公路上是非常普遍的。其结构组成一般为路基宽度,路面宽度为,两侧为各的土路肩或碎石路肩。在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对向车辆在这些道路上行驶时,错车困难的问题便尤为突出。单车道路段错车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及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双向单车道路段上设置合理的错车道。
(三)车的因素
车辆是交通活动的主体之一,不良的驾驶视野、恶劣的驾驶环境、不足的照明、不合理的车辆结构和安全装备的缺失都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从车辆性能看,技术状况不佳、失保失修尤其当车辆超载超速时是诱发农村公路大量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1、农用车辆制动性能差
农村公路上数量最多(占折算后总交通量的25%以上)的小型拖拉机等农用车的制动系结构一般为机械式制动,本身性能较差,在驾驶员处理紧急情况时,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农村公路上经常出现的追尾事故,尽管与气候地理环境、驾驶员的注意力、行车间距等因素有关,但农用车辆制动性能差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2、农用车辆超载超速严重
车辆超载极易导致制动性能的不稳定,往往是事故的隐患。然而,在我国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却屡禁不止。目前,在广大农村领域,驾驶员为了眼前利益,不顾生命危险大量超载,私下改装车辆现象严重,包括变换发动机配置、改变轮胎规格、加大外型尺寸。农用车还普遍存在超速的问题,我国对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等农用车辆设计车速的规定一般为40km/h,但许多农用车的实际车速往往在60km/h以上,在超速行驶的情况下,车辆各方面性能有所降低,为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四)管理因素
中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虽有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对交通安全来说不尽人意的地方。
1、人员管理
从事交通安全管理的人员素质、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整体不高且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交通管理需求,不利于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申请机动车驾驶执照者遴选、培训以及驾驶人再教育、管理和监督方面不够严格。
2、车辆管理
牌照管理、车辆检验、年度审核和车辆报废制度执行不严,过多的无牌无证车辆、性能不合格车辆以及应报废车辆上路行驶;对车辆管理和驾驶人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络化管理,不能实现对车辆和驾驶人跟踪管理。
3、管理制度不健全
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责任分散且不明确,各部门缺乏有效协调一致的行动;在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施工和管理方面分属不同的部门,各部门的工作缺乏统一的交通安全指导目标。
(五)环境因素
1、气候环境
农村公路由于等级较低,路侧一般采用排水性能较差的土边沟进行排水,有些农村公路甚至不设置边沟,极易造成路面积水。车辆行驶在积水路面上时,由于路面湿滑,制动作用距离明显加长,遇到险情车辆不能及时制动,极易导致事故发生。据统计,路面湿润时的事故率大约是干燥路面的两倍。而且如果车辆在积水的路面上紧急制动或制动过猛,由于路面上附着力减小,很容易使制动力超过附着力,引起侧滑。另外,由于农村公路排水设施不畅、路面平整度较低,在寒冷的冬季,降雨或降雪后形成的路面积水就会冻结成冰。据统计,道路降雪时的事故率大约是干燥路面的5倍,而路面结冰时约是干燥路面的8倍。
2、交通环境
农村公路一般情况下交通量较小,这时车辆的行驶主要取决于道路条件和车辆本身的性能。这一阶段的交通肇事往往是由于高速行驶、冒险行车、汽车的运行状况与道路条件不相适应所致。但是在村镇、学校、厂矿、企业等附近的一些路段上往往交通量较大,随着交通量的增加,由于车辆的相互干扰、互成障碍、超车不当、避让不及等常常导致交通肇事。因此在交通量较大时,妥善控制行车速度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除了交通量因素外,交通混杂程度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3、人文环境
山区农村道路的使用时段相对集中,由于农村人口广泛分布在各乡、镇、村,密度低、覆盖面积广,导致农村出行方式分布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布局的特征。受农忙、农闲、季节、天气变化的影响,农忙时节,进城务工、探亲访友的旅客较少,购买生产资料、回家务农的增多;农闲时节,赶场、进城务工、经商、探亲访友的增多;受季节影响,夏秋为收获季节,进城卖菜的行人增多。另外,农用车经常运送农作物或者其他货物赶集等活动更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治理对策研究
(一)以安全意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农村居民道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1、将交通安全意识引入农村基础教育
将交通安全意识引入农村基础教育,使人们的交通意识在启蒙阶段就开始产生,从掌握交通安全常识逐步发展到体验管理、正确运用交通法规,从而加深对交通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加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使中小学生认识到上学、放学路上潜在的道路交通事故隐患,认识到不遵守道路交通法规的危害性,不仅能够使中小学生具备安全参与农村公路交通的意识,还能够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成为农村地区促进交通安全新风尚的生力军。
2、针对农村居民开展道路交通危险性教育
通过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农村居民了解安全参与农村公路交通的正确方式,掌握避免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伤害的正确方法,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主动遵守法规规定,形成在农村公路交通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提高农村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
以安全教育为主,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推进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的进程。改革农村的驾照培训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驾照培训和车辆办证条件。整顿农村地区驾驶员培训机构,坚决查处不具备驾驶员培训资质的驾校,规范驾驶员培训和考核过程,杜绝交钱买证、代替考试等现象。
(二)以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为目标
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选用及设置理念
交通安全设施的选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农村公路来说,在选用时还要受到技术水平和资金的限制,不能够完全按照需要进行选用与设置,因此在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选用前,我们提出:“以经济性为前提、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超前、合理决策”的选用及设置理念。
2、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选用与设置
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实际的经济、技术状况,遵循低造价、设置简便、易于保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理想使用效果的原则,对各类常用的交通安全设施的形式、功能、造价等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到适用于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选用和设置方法。
(三)重点整治事故多发路段
对农村公路中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等危险路段进行改造。在急弯路段,必须设置警告标志、限速标志,可设置线性诱导标、轮廓标、标线、强制减速设施。陡坡路段必须设置警告标志、设置减速路面,可设置视线诱导设施、强制减速设施、标线、路侧防撞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超过2腼的长陡下坡事故多发地点设置避险车道
(四)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安全设施
在有些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做其他形式的交通安全设施。昆明市西山区明和公路是一条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为有效解决农村公路等级低、线形差、路面状况易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问题,在明和公路建设中同时设置了钢筋硅护栏、波形钢护栏、柔性(钢丝绳)护栏、片石硷护栏、网石护栏、栽石(卯石、毛石、巨石)护栏、(砌石)堆土护栏、预制管护柱、城墙式护栏、花盆式防护墩、多功能路缘、示警墩、降温加水池、避险车道、景观视距台、自然治超、减速条、减速丘、减速路面、蝶式水沟、防撞墙、休息区和厕所、农村客运招呼站、斜面百米桩、爬坡车道、示警桩、交叉口渠化、道口、交叉口警示桩、标志(石材混凝土、砌体等)、肇事汽车警示标志、反光标线、导流标等30余种安保设施。
(五)加强道路运营管理,改善交通环境
加强农村地区机动车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地区机动车上牌领证,通过纳入管理体制,加强机动车年检与保养,消除机动车安全隐患。由于客运交通不发达,农民出行主要靠农用机动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是群死群伤的重大交通事故。因此在农村应鼓励当地有条件的乡镇、村庄发展当地的短途客运。道路的养护工作可以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养护模式,制定明确的农村公路养护标准,稳定养护队伍或养护承包户,完善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工作机制,加强乡村道路日棘护,做到责任明确,设施齐全,养护规范,确保路况良好,保障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
四、结语
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总量下降,但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带来巨大损失,农民死亡人数与所占比重持续快速增长;摩托车成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祸首。
影响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人、车、路和环境4方面因素,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是驾驶技术不过关、安全意识淡薄;车的因素主要是农村机动车车型复杂、安全性能低;路的因素包括农村公路安全配套设施不全、线形设计存在隐患等;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气候和照明等。
为了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在人的视角上,要加强教育监管;车的视角下,要规范车辆安全状况;路的视角下,需要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环境的视角下,需要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构建市场激励机制等。(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
2011年甘肃省第十二批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第二批)(项目编号:1112RJZA049)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Traffic safety facts,2004 data:bicyclists and other cyclists[R].Washing 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2] 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cidents.Road safety information:rural road[R].London: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cident s,2007.[3] 广晓平,马昌喜.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分析与交通安全对策研究[J].公路,2007(4):128-130.[4] 裴玉龙,丁建梅.鉴别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突出因素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5,18(3):99-103.[5] 冯杰,邵毅明,江爱民,周陶.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及对策[J].中外公路,2014(4):088.[6] 孙璐,周正兵,金姣萍,等.基于模糊熵和AHP的山区公路交通气象安全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11(12).[7] 王有生,蒲肃,孟丽霞,陈诚,房永明.甘肃省公路交通事故气象影响分析[J].甘肃科技,2014(21):25-28.[8] 张志勇.高等级公路线形设计与交通安全[J].甘肃科技,2011(12):147-148.[9] 孙传姣,高建刚.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特征研究[J].公路,2010(1):93-97.
第二篇:农村公路养护对策与建议
农村公路养护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使农村公路的通车里程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滞后,部分路段出现了失养或人为破坏的现象。如何管好、养好农村公路,使其持续、稳定地为农民服务,是摆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自去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的改革力度,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主体、职责以及资金的筹措和使用。但目前改革只是刚刚起步,各项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之中,特别是养护资金问题,一直还无法落实,致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 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重建设,轻养护”思想严重。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公路养护也是搞好公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把公路养护作为花钱少、见效长的内涵式发展手段。只对搞公路建设热情比较高,对公路养护工作漠不关心,认为可有可无,是公路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养护机制不活,乡村公路养护普遍未提上议事日程。就我所的在光山县而言,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3600多公里,其中有路面的四级以上公路就有1800多公里,公路养护任务十分艰巨,乡村养护队伍大部分已经名存实亡,交通部门组织的养护专业队,只能保证重要的县道、乡道的日常养护,致使失养现象十分严重,路面病害加剧,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使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难以巩固。三是
1养护资金匮乏。目前全县的农村公路养护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市交通部门拔付的手拖养路费返回款,以2007年为例,全县手拖养路费返回款为160万元,而全县用于农村公路养护仅材料款一项就达240多万元,更别说人员工资、机械费用。各乡镇由于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自筹养护经费无法落实,全县大部分乡镇养路队已经解散,致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越来越难以开展。
针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出现的问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明确乡镇的养护职责。
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作,单靠交通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争取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现在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以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均明确提出:“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参与、协助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由于参与和协助的概念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职责,而目前的现状是各乡镇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是既不参与,也不协助。因此,必须对乡镇参与、协助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职责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实施办法,依靠各级政府,发动沿线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农村公路养护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养护资金筹措。
养护资金的缺乏成为当前农村公路养护的普遍难题。面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的巨大压力,建议根据《公路法》的有关规定,按公路行政区划实行分级负责筹措。一是乡道养护资金的筹措:应立足于各乡自筹。各乡可采取建立公路养护基金的办法进
行筹措。养护基金实行每年乡财政安排一点,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支一点,从社会捐资中组织一点,从出售乡村公路客运经营权中筹集一点。养护基金应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门审计。二是村、组道养护资金的筹措:应立足于“一事一议”解决。目前村、组道涉及面广、建设标准较低,养护资金又无固定来源,其养护管理是难点问题。因此,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村委会学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组织养护资金。也可组织村民自愿捐资、营运车主出资等办法筹措。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市场化运销作方式,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出资或捐资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三、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力度。
目前改革只是刚刚起步,各个县区均成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但大部分是人员不到位,缺技术,少设备,致使日常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有关协调、监管、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水平。
四、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模式。
目前全县的农村公路主要以油路面和水泥路面为主,油路面和水泥路面的养护技术性强,需要的机械、设备较多,不适于分散养护。可以模拟干线公路,对路面病害实行专业化养护,可以自己组建养护专业队或对外招投标,实行计量支付,合同管理。对于日常的保洁养护或砂石路面的养护,可以聘用或委托公路沿线的村民进行承包养护,公路管理部门定期检查考评。
第三篇:人才流失分析及对策研究
人才流失分析及对策研究
熊 海 滨
越来越多国有企业人才流向知名民营企业,笔者近几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经过对所在企业流失的部分人才进行调查研究和梳理总结,体会到一些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浅显认识并提出部分建议对策。
一、国企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企业在人才争夺中既存在一定优势,也存在明显的劣势。目前优势在于压力小、劳动保障各方面福利到位、工作相对稳定等低层次的优势,而人才本来就不惧怕压力,甚至愿意主动承担更大更多的重任,因而这些优势对人才吸引力较小;外资企业优势在于较高的薪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当薪酬和环境足够好引起了人才地位身份变化,使人才得到较高层次的满足,对人才产生较大吸引力;民营企业往往能满足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根据对笔者所在单位流失人才的调查,基本上都存在追求价值实现和高层次需求满足这样一种强烈心理。当国有企业人才认为现有工作平台很难满足其被尊重和价值实现需求时,则会对企业产生失望预期,而对企业外部环境预期较佳时,流失的动机便产生了。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了与国有企业同样健全的社会保障,甚至有的外资企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和福利保障还更优越,而国有企业原有福-1-
利如房住、公费医疗改革后,使得优势不复存在。国有企业最大的弊端就是企业缺乏对未来的生存发展意识,受任期制等多方面体制所限,可能没有人为企业的未来负责,大多数都是只看眼前发展程度和业绩,很少会去实行真正严格的管理。而私有企业的经营者都会把企业看成自己的财产,去耐心、用心的经营,要发展自然会格外注重人才资源的培养和争夺。
二、人才流失因素分析
1、报酬低是人才离职的最大因素。当前国企最大阻碍就是体制的约束,尤其是薪资福利制度受制于行政部门而无自主权,即便效益好的企业也无法随时自主提供优厚待遇稳定人才。大量数据显示,人才流向实力更强规模更大的知名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营企业能提供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薪资和完善福利保障,甚至有的给出报价是国企的十余倍,且薪资福利随个人才华展现和对企业的效用可以随时动态增减,对人才具有挑战性,也能激发人才竭尽发挥学识技能的动力。极具诱惑力的薪资福利是导致国企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待遇留人方面国企是处于明显劣势的。
2、原企业不能提供发展平台或发展平台,人才看不到职业生涯规划能在原单位实现。发展前景让人才感觉有吸引力、才会觉得值得留下来,并为之努力奋斗。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去推动,人才的稳定需要事业来吸引,越是高层次的人才越看重事业、成就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多人才会对自己职业生涯作出大致规划,如果组织不能提供人才发展舞台,让人才展示才能机会不多或看不到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位臵,往往容易导致人才流向平台更大机会更多更具规模的组织如一些知名民营企业。知名民营企业在事业留人上基本上做足了文章,这一点是比较成功的。
3、岗位职务的不规范设臵与晋升不合理,是诱发人才离职的较大因素。在一个组织中,员工的公平感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率等都有密切关系。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责任人应公正处事摒弃个人偏见,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和谐竞争的组织氛围。尤其在人事任免工作上应该慎而又慎重,如果组织中职务晋升缺乏制度规范而不能选贤举能,既为其他职员树立不良典型,又容易挫伤职员整体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人才产生另觅发展之地的念头。因而在职务设臵上应该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尽可能为企业选拔出优秀的典型,树立工作正气,也能体现组织在事业发展上是规范科学的,在事业留人方面做好文章。
4、仅仅提高福利待遇并非是留住人才的保障,报酬的失衡可能是很多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责任人容易忽略的人才离职重要内因之一。经过对一些离职人才的调查,对组织报酬的不满意并非在于报酬的多寡,而在于失衡,既有分配层面的失衡也有心理层面的失衡。如果一个组织不能
区分职员勤奋与懒惰、能干与平庸从而动态分配薪资,即便组织提供了较优厚的待遇也会让人才产生离职的念头。因为优厚的待遇是针对所有职员,而不能体现人才与平庸者、表现较差者的价值区分,人才会在组织中感受不到被尊重感。因而越来越多企业根据每个职员不同表现推行绩效考核,实行差异化的薪资是可行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5、管理层容易忽略与职员的感情沟通,在感情留人工作上欠缺火候。有的企业即便待遇一般但人才离职率较低,很大原因在于职员对企业有亲切认同感。领导层有的会通过各类活动与职员增进了解拉近距离,通常职员在企业时间不长且对领导层没什么深刻印象,很难想象人才会因为感情因素留在一个企业。
三、防止人才频繁流失的对策建议:
在大多数关于人力资源研究专述中,提高薪资福利待遇成为一剂普遍开出的良药,但通过对企业实际案例分析和经过对流动人才调查发现这并非万能良药。
1、人才流失过程中,很大部分原因并非仅薪资福利待遇偏低造成,而在于一个企业薪资福利待遇的公正、公平感偏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特征明显,即便有的企业给出待遇不菲仍留不住人,有的在于待遇不公正,有的待遇不公开,员工间猜忌多,比如外资企业通常采取这一做法。当职员发现学历能力背景相当而待遇悬殊时容易产生因受
不公正对待而离职念头。有的企业晋升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出现能者没有比平庸者享受更高薪资待遇,而导致职员产生价值被贬低感从而产生离职念头。因而,一刀切式普遍提高待遇并非是稳定人才队伍良方,建立科学合理用人、晋升机制,形成勤学上进、公正用人良性竞争局面,适度根据业绩能力拉开待遇差距是较好解决公正感缺失现象的办法。
2、企业管理层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强人文关怀,最简单直接方法可以通过各类企业文化宣传和内部活动,与员工进行感情交流沟通,真正在感情留人上做好文章,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人都是讲感情的,通过对部分企业案例分析,尤其是口碑较好的外资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领导层与员工互动机制都建立较好,即便在同行业给出不错待遇挖人,但优秀的企业同样能较成功地稳定住人才,使流失率保持较低水平。
3、企业管理层应着力改善公司办公和休息活动环境,在经济允许前提下尽力改善办公条件和活动休息空间,把企业打造成员工之家,在硬环境留人上要下点功夫。此外要真正切实改善职员生活条件待遇,通过各种形式帮扶解决职员困难,留住员工的心,在软环境留人上应下重力。
4、应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结合,企业要发展,人才也有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愿望和需求。当人才在一个企业看不到未来发展蓝图时,极易产生寻求更好发展平
台念头。因而仅仅依靠提高福利待遇从这个层面看也未必是唯一良方,人才要发展,企业应提供更多平台和机制。福利不仅可以是金钱形式,同样可以出台激励制度不断培训员工技能,改善学习环境,让企业发展同时使人才自身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人才增值同时也是为企业更好更高效服务。很多企业容易忽略对人才队伍的再次开发培训工作,其实对职业生涯规划明晰的人才而言,学习培训更是无形的宝贵福利。
二0一二年二月
第四篇:农村公路研究现状
农村公路研究现状综述
(1重庆交通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2湖北省公路局)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它增加了公路沿线农民的收入,加强了城乡沟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二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三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发展相对滞后,就不可能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国家加快了农村公路发展的步伐,全国范围内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到“十五”末,全国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力争使全国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8%,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6%,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50%以上。
1农村公路的概念
关于农村公路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村公路有如下定义:农村公路一般是指通乡(镇)、通行政村的公路。通乡(镇)公路是指县城通达乡(镇)、以及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公路。通行政村公路是指由乡(镇)通达行政村的公路。也有部门认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农村公路就是指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还有一些省市根据本地的农村公路现状给农村公路下了不同的定义。
4国外农村公路
4.1概况
国外农村公路的概念。为分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加强公路有效管理,世界各国都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公路网进行分级管理。不同国家的分级标准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国外公路网中和我国农村公路大致对应的部分一般称为县乡公路、地方公路、乡村公路或者叫做低交通量公路。农村公路运输强度不大但数量众多,例如美国2000年拥有农村公路300多万公里,占美国公路总里程的一半,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公路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州及其以下各部门,例如美国各州运输厅的主要职责除了落实联邦资助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外,就是负责地方公路的建设和养护;而德国州以下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由各县工程处自己负责或者由州公路管理局代管。农村公路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国外公路建设
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税收,其中多数国家采取征收公路税的办法。
4.2相关研究
国外在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及其他问题上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英国交通部开展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分析与评价;英国苏格兰地区关于农村公路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印度关于通过网络监控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研究;以及美国华盛顿州关于如何保证和提高农村公路沿线风景质量的研究等。
5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96)适用对象为高等级公路、干线公路以及主要的县级公路,这些公路在公路网中作用明显,技术标准也比较高,相比之下,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就比较低,如果直接套用规范,显然与农村公路的情况不符。有些地区采取相应降低《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办法,来作为农村公路的养护规程,但是如何参考《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如何降低标准,降低多少,都难以确定。所以现行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不适应农村公路养护的需要。
2.国内外近年来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上有了迅速发展,欧美、日本、中国等国家都建立了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因此各国对高等级公路的管养也非常重视,较早地从线形、路基、路面、支挡结构物、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相关技术标准也比较日趋完善。对农村公路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政府部门对农村公路的养护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乡村公路建养处于无序状态,甚至无人管养状态,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3.在我国近年来做了少量研究,如由重庆交通学院、交通部北京所等完成的重庆市交委项目“重庆市农村公路简易施工手册”(2003年),交通部西部项目“低造价公路研究”(2002年)等。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对乡村公路特别养护规程的专门研究相当缺乏,可参考的资料很少。
4.部分地区在农村公路养护中对养护技术标准、评价方法、养护计划安排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应用到养护中去,但是这些经验缺乏理论基础,没有形成规范,不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最终也不能成为农村公路养护的指导性意见。
5.2建议
1.当前,我国已经认识到农村公路的重要性,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公路,这就需要加强在农村公路相关问题上的研究,逐步完善在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以及环境
影响等方面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农村公路情况的规范标准,保证农村公路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我国公路发展中长期存在着重建轻养的局面,在养护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资金大量倾斜使用在高等级公路养护中,农村公路一般处于无人养护或养护不善状态,使农村公路状况达不到其使用要求。因此,需要改变重建轻养的观念,把养护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
3.我国在农村公路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存在了不小差距,这也为我们提供了迎头赶上的机遇和动力。通过积极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研究成果,可以缩短我国的研究进程。
6结论
本文从农村公路的重要性着手,阐述了农村公路的概念,就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养护模式和技术标准进行了讨论,并且介绍了国外农村公路的建养及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公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农村公路养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来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第五篇: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探讨乡镇财政解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乡镇政府财政困境为研究对象,从财政体制的视角分析原因,并提出取缔乡镇独立的财政职能,由县级政府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困境问题。
【关键词】 乡镇财政困境 成因分析 分税制 统收统支
一、引言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缓解我国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贡献卓著(周飞舟,2006)。但是,在为中央政府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同时,分税制的实施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即是其中之一。乡镇政府是中国五级政府中最基层的一级,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运行效果不佳,很多乡镇财政甚至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论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内文献甚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探讨改善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效果;二是探讨解决基层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方法;三是探讨规范和管理预算外收入及非预算收入问题。遗憾的是,国内文献对于中国最基层且最接近广大民众的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问题关注较少,而探讨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困境的研究更是鲜有涉猎。
县级政府财权和财力固然有所欠缺,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可以部分弥补这一缺口,而且通过现行的三级财政扁平化财政管理模式,通过省直管县,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县级政府面临的支出问题(贾康,2002)。但是对于我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其与县级政府的财权、财力相比,县强乡弱则更为明显。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分税制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使其已难以成为一级财政。因而可以考虑取缔其独立的财政功能,将其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实行分税制的大环境下,县级政府对辖区采取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从而为乡镇政府解困。
循此思路,本文第二部分分析归纳了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成因;第三部分探讨了取消乡镇财政职能实施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提出了当前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二、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
分税制设计的是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之间的分配格局,但是这种格局对省级以下财政,尤其是对县乡两级财政也会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原来属于县乡收入的部分企业税收按分税制规定划为中央收入;其次,按照中国目前的财政体制设计,上一级政府有权决定它与下一级政府采取的财政划分方法,所以各级财政遵循“本级优先”原则,中央政府的做法被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效仿,上级财政都将税源集中且易于征收的税收划归本级财政,最终形成了层层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而现行分税制对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并未明确划分,导致支出责任层层下放,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的收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支出责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1、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
分税制改革后县乡财政的财权大大缩小,事权不断下移,成为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贾康、白景明,2002)。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的资金集中度得到提高,省级政府的资金集中度更是平均每年增加2%,市级政府同样在想方设法提高资金集中度(周飞舟,2006)。财权和事权对称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均有自己大宗稳定的、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源,而乡镇财政却没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上级财政在财力分配上层层“向上集中”,将大税种、大税源划归到自己手中,而将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税源分散的小税种“甩”给了县乡政府,造成县乡税收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我国地方政府还要负责诸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本该属于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而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又不是均匀地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的。由于上级政府拥有分配公共服务的主导权,往往把本应承担的责任推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不堪重负。从而使现行财政体制造成的收入上敛以及地方教育支出沉重成为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周飞舟、赵阳,2003)。对于乡镇政府而言,财权和财力的丧失、事权的加重,收支的矛盾愈发加剧。
2、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
如果一个国家要强调地区之间的财力均衡和社会公平,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
度(Robin Boadway,2006)。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需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方式来弥补。在地县本级财政支出里,本级财政收入大约占65%左右,上级转移支付占了35%左右;而基层政府即县乡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达35%,部分山区农业乡镇依赖度甚至更高。因此,转移支付成为基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体系中,四种主要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均有自身的缺陷:税收返还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地区兴办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建设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相背离;一般目的转移支付的测算基础不够科学,实现不了财力与事权的匹配;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小,起不到太大的调节作用;专项拨款名目太多,很多专项拨款需要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这种转移支付资金数额的决定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解决“基层政府可利用财政资源的巨大区域性差异以及贫困地区日益严重的财政收入短缺”这一农村公共财政的最大问题,最为科学可行的制度——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随着分税制推行而建立起来(黄佩华,2002)。因此,转移支付的不科学、不完善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李茂生、陈昌盛,2004)。
3、农业税费改革,大幅减少乡镇税源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农业税改革之前,农业税和农业的提留统筹以及其他的集资收费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点。县与乡镇政府对农业税费实施了划分,县政府保留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农业税,乡镇政府则主要依靠提留统筹和其他的集资收费。这导致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倒闭、转制之后,农民负担突然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县乡政府而言,农业税、提留统筹以及面向农民的集资收费远远超过了其他税收,成为其财政收入的主体。这成为2002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背景(周飞舟,2006)。
2002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村级“三提五统”,2004年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其他农业特产税,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些都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的“看家”税费,这些税费的取消导致乡镇财政锐减。税源锐减、财政减收直接挑战分税制在农业乡镇的运行基础。
4、举债负担沉重
由于财政收支缺口大,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支出需要,转移支付又存在时滞和配套资金的问题,因此乡镇政府将举债作为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
在乡镇二、三产业落后的情况下,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收入。近年来,原料成本上涨,传统种植业盈利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间接制约了县乡财政收入的增长。此外,个别乡镇领导利用借款搞投资,形成重复建设,投资后没有形成经济效益,承担的债务无法偿还,也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债务包袱。
在税源短缺、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债务严重制约了乡镇政府发挥其为辖区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功能。并且基层财政的债务危机,如果处置不当,任其发展,也会影响上级财政的安全和基层社会的稳定。
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分税制实施愈发艰难
一是乡镇分税制已有名无实。尤其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税费主要来自于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烟叶税也只在少数乡镇征收。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其他税收更是微乎其微。在无税可以分享的局面下,乡镇财政已然失去了分税和开支的基础。
二是税收征管与财政体制脱节。税源减少,导致乡镇财政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乡镇开展税收征管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也就日渐减弱。为节约征收成本,税务机构对一乡一所的机构作了调整,一个基层税务所要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并且,乡镇税务机构只对上级税务部门负责,乡镇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税收部门的协调能力日渐减弱,已无法形成协调机制和工作合力。
三是财政管理措施乏力。在分税的范畴内不管制定怎样的财政管理体制,其管理措施产生的作用都不会大,反而会因财政管理不到位,引发一些财政管理、财政支出、财政考核等方面的问题,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思索一种有别于分税制的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日益严峻的现状。
2、取消乡镇政府的独立财政职能
财政联邦制理论认为,从经济效率上考虑,由最了解信息(并且具有做出正确决策动机)的人做出决策能够带来最多的好处。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比中央政府在了解公共服务偏好信息(以及
成本信息)方面,由于更贴近当地居民而具有天然的优势(王雍君,2007)。因此,理论上来看,作为最贴近普通民众的乡镇政府,在收集和处理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信息以及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具有最佳优势。然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乡镇一级财政,名义上是基层财政,但一直缺少相应的财力支持。分税制之前基本上就是“吃饭财政”,实行分税制后,基层财政上划中央很多,乡镇政府保运转、保工资更加困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税取消,乡镇政府职能和财政供养人员上划,税务、金融、工商等机构己经按经济区域而非行政区域设置,维持原有乡镇财政体制的配套环境己经发生重大变化。财政系统如仍坚持按乡、镇行政区划建立乡财政机构,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配套环境。并且,占乡级支出大半的乡镇教师工资由县级统一发放后,乡镇财政的主要任务只剩下政府人员工资支出,乡镇财政的内容就更虚了,在省地方财政级次中,乡镇已称不上一级财政。作为一级财政的作用和必要性,已经不复存在。
3、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又称“收支两条线”,基本特征是中央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中央政府统一制定所有收支项目管理办法,一切开支标准也同样由中央政府统一决定。地方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地方政府所需的相关支出全部由中央财政另行拨付。
无论是从税源的分布情况、预算管理级次、金库的建立,还是从乡镇政府机构的设置来分析,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一直很不完备。因此,可以考虑撤销乡镇一级财政,简化财政级次,由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四、对策建议
处理好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关键就是要科学界定县、乡两级事权和财权。就当前的乡镇财政实际情况而言,可以考虑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推行分税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对乡镇一级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以解决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
1、乡镇收入纳入县级收入
不再对乡镇下达税收任务,国税、地税及财政所在乡镇征收的税收、非税收入不再区分乡镇,全部纳入县级收入。同时,取消对乡镇税收工作的考核,乡镇的财政收入数量不再作为评估乡镇政绩的依据和标准。
2、县级财政承担乡镇支出
乡镇收入收归县级之后,乡镇所有支出也相应由县级财政按照部门预算的原则统一核定后给予财力转移支付补助。基层干部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上。
3、鼓励税源建设
乡镇税收任务取消后,其对税源建设、税收征管的积极性肯定会减弱。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可以把乡镇辖区内的个人建房装修税、部分车船使用税、畜牧行业税等税收委托给乡镇代为征收,并将征收额度的补助返还乡镇,用于补充业务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
4、防范新增债务
规范乡镇支出,防范乡镇新增债务。例如,对待乡镇赤字方面可以采取以奖代补及共同消化的办法,帮助乡镇消化财政赤字。对县级以上安排的乡镇项目建设配套经费由县级全额承担,避免乡镇发生新的债务。
5、抓好过渡期管理
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继续实施分税制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更替需要过渡性的政策和时间。过渡期间,要坚持利益分配格局、预算管理权限、资金管理和财务审批权限不变,确保乡镇的财政支出不影响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J].World Politics,1992(10).[2]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3]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2).[4] 朱清:从国际比较视角看我国的分税制改革[J].财贸经济,2010(3).[5] 王春娟、焦雨生:分税制下的县财政来源分析[J].当代经济,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