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ⅡB2型生物安全气流控制模式研究
ⅡB2型生物安全气流控制模式研究
对22个包括生物安全三级(BSL-3)、动物三级(ABSL-3)和四级(BSL-4)实验室项目中的共计79台ⅡB2型生物安全柜的气流控制模式进行了统计分析,介绍了“变送定排”、“定送变排”和“变送(双稳态)变排”模式的控制方式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部分环节提出解决思路。对“定送变排,安全柜排风等量切换”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证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该模式投资经济,且具有更加灵活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生物安全柜是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重要设备之一,是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一级屏障。与ⅡA2型生物安全柜不同,ⅡB2型生物安全柜采用柜内单向流的全新风系统,对操作人员和样品保护安全度更高,在BSL-3实验室中得以广泛应用[1]。
目前,国家规范要求系统运行时应确保生物安全柜与实验室送排风系统之间的压力关系和必要的稳定性,并应在启动、运行和关停过程中保持有序的压力梯度[2]。由于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围护结构严密性较高,而安全柜排风量较大,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安全柜的启停以及排风机发生故障及自动切换,均会导致实验室排风量的瞬时剧烈变化,如控制不当,会对其所在的核心工作间的压力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安全柜内空气外溢以及实验室出现短时正压,从而形成人员及环境安全隐患。
本文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和实际检测及设计经验,对ⅡB2型生物安全柜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气流控制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工作原理及常见设计参数】
1.1 ⅡB2型生物安全柜工作原理
ⅡB2型生物安全柜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ⅡB2型生物安全柜正常运行时由室内进风。室内空气自工作窗口和柜顶进风口进入生物安全柜腔体,过滤后经与安全柜出风口密闭连接的管道排至室外。目前国内排风接管的常规做法分为2类:(1)安全柜排风经管道接入实验室大排风系统,一并排出;
(2)安全柜排风接独立排风机,单独排至室外,与实验室排风系统分设。
1.2 常见设计参数
与通风系统相关的ⅡB2型生物安全柜设计参数主要包括安全柜排风量及其额定阻力。需要注意,在窗口高度不超过200 mm时窗口进风平均风速应不小于0.5 m/s[3]。如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在设计阶段就确定设备厂家,这样安全柜排风量可根据厂家提供的额定风量,再考虑一定余量得出。安全柜额定阻力是系统排风机压头选型计算的主要参数之一,但往往被设计人员忽略,美国标准给出的最小建议值为375 Pa[4],国内常见设备厂家提供的数据为500~800 Pa不等。
【常见气流控制模式研究】
已通过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验收的22个(A)BSL-3和BSL-4实验室项目中的共计79台ⅡB2型生物安全柜的气流控制模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基本可将其划分为3种控制模式:变送定排、定送变排和变送(双稳态)变排。各项目中ⅡB2型生物安全柜情况见表1。
注:定—定风量控制;变—变风量控制;双稳态—预设高态(安全柜开启)和低态(安全柜关闭)两种定风量模式切换控制;
从表1可以看出,50%以上的项目采用了定送变排控制模式,而早期采用的变送(双稳态)变排控制模式,送风在高态(安全柜开启)或低态(安全柜关闭)时段内是恒定的,其控制核心理念依然是通过排风变风量(VAV)阀来调节房间压力,实质上仍属于定送变排控制模式。这也基本反映出目前定送变排控制模式为ⅡB2型生物安全柜的主流控制模式。
2.1 变送定排模式
该模式房间送风量可变,通过房间送风主管上的变风量阀进行控制;房间排风量恒定,排风主管设置定风量(CAV)阀;安全柜排风量恒定,排风管道设置定风量阀。系统原理如图2所示。
在核心工作间设压力传感器,根据房间压力调节房间送风主管上的变风量阀,通过调节房间送风量来稳定房间压力。安全柜启闭时,送风主管上的变风量阀根据安全柜的启闭调节开度,送风机根据设于系统送风总干管的压力传感器调节风机频率,从而增加(开启时)或降低(关闭时)房间送风量(与安全柜排风量相当),保证在工况转换后房间的压力平稳。
安全柜开启时,根据其窗口限位信号,启动安全柜排风机组及其电动阀门,安全柜瞬时达到其额定排风量,此时房间排风量加大,绝对负压值急剧升高;送风主管上的变风量阀根据房间压力调节开度,增加房间送风量;随着送风量的加大,系统逐渐恢复至原有压力范围。安全柜关闭时,以安全柜窗前玻璃门下拉封闭柜体为信号,安全柜排风机组及其电动阀门关闭,送风系统随之进行反向操作。
2.2 定送变排模式
该模式房间送风量恒定,房间排风量可变。送风量恒定是为了保证核心工作间的送风量和换气次数满足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排风量可变是指排风采用变风量系统。为了维持房间压差满足规范要求,ⅡB2型生物安全柜的排风管采用定风量阀控制。房间排风管上的变风量阀根据房间的压差要求来调节开度,消除ⅡB2型生物安全柜启闭时对房间压差产生的扰动,满足核心工作间运行的压差要求。系统原理如图3所示。
2.3 变送(双稳态)变排模式
该模式送风设定了高态(安全柜开启)和低态(安全柜关闭)2种风量,通过房间送风主管上的双稳态阀,保证在每一种工况下风量恒定。房间排风管设置变风量阀,根据房间的压差要求来调节开度,消除ⅡB2型生物安全柜启闭时对房间压差产生的扰动,满足核心工作间运行的压差要求。系统原理如图4所示。
从控制思路的角度讲,该模式实质上仍属于定送变排模式。只要送风风阀执行器选型合理、响应及时,根据实测结果来看也是可行的。
深圳市中南实验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长期研发生产实验台,通风柜,PP通风柜,药品柜等实验室家具的厂家,总结不同的经验教训,吸取了国内外先进技术,根据客户实际情况打造业内最具性价比,专业从事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装修,实验室通风系统整体规划,实验室升级维护,无菌实验室,实验室净化,洁净项目,公司本着“质量为本,诚信经营,不断创新”的原则,为客户营造安全舒适的实验室环境实验室缔造者。
【常见问题】
从多个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实测结果来看,上述几种控制模式均有成功和失败案例,并无明显相关性。主要原因在于该类实验室均采用全新风系统,与回风系统不同,系统排风与送风是解耦的,因此送、排风是“定”还是“变”不是主要问题,而安全柜启停时室内相应的变风量控制逻辑才是关键。在多项实际检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如下。
3.1 排风量不足,安全柜无法正常启动
生物安全柜开启时报警,排风量无法达到安全柜最低风量,设备无法正常开启。如报警持续,则意味着安全柜排风量偏低,需要复核安全柜排风机选型或安全柜排风管路的阻力、阀门等情况。如华北地区某BSL-3实验室,安全柜接独立排风机,排风机铭牌全压为1 000 Pa,但根据现场检测,生物安全柜出口阻力已达800 Pa(安全柜额定阻力往往容易被设计人员忽视),高效过滤单元阻力200 Pa,管道长约150 m,考虑管道、阀门等的沿程和局部阻力,显然风机压头已无法满足系统要求,排风量无法达到额定值,导致设备无法开启,最终以更换风机作为解决方案。
如报警持续一段时间后停止,则说明系统总排风量能够满足要求,但在变风量控制模式上存在一定的时间误差,导致开启之初排风量不足,随着系统慢慢稳定,排风量达到了设定值,这种情况需要现场调试送、排风阀执行机构的行程调节速度和响应时间,消除启动过程中的报警环节。
3.2 切换时出现压力逆转
该类情况是实际工况转换过程中出现最多的一种。其影响因素众多,往往是多种环节互相作用导致的结果。当工况转换过程某一时段房间送风量超过房间及安全柜排风量之和时,实验室出现绝对压力逆转;当工况转换过程中核心工作间负压风量与其相邻的缓冲间负压风量不匹配时,会出现相对压力逆转。这2种逆转,尤其是绝对压力逆转,大大增加了实验室使用中的生物安全风险,均为检测部门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时的现场主要考察项目。各项目安全柜启闭时工况转换现场检测的压力逆转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逾80%的实验室工况转换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逆转情况,主要问题集中在送、排风阀的控制逻辑及其执行速度和响应时间。部分实验室在现场调试无效后需要采取更换阀门等措施进行整改,个别实验室项目甚至仅能将逆转时间控制在1 min内,无法根本解决相对压力的逆转问题。
3.3 切换时负压过大
过大的负压对实验室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和稳定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由于负压过大,房间洁净度难以保证;较大的压力波动也致使房间围护结构瞬时过度收缩膨胀,对目前主流的彩钢板围护结构而言极易产生破坏性后果。
3.4 多台安全柜切换时系统紊乱
部分相对特殊的项目,在一间核心工作间内设置多台ⅡB2型生物安全柜或一个系统内多个核心工作间均设有ⅡB2型生物安全柜,同时启停多台ⅡB2型生物安全柜时会瞬时出现巨大的风量变化,如果系统阀门切换不及时,往往容易产生房间压差梯度紊乱。
【优化解决方案】
4.1 阀门的预设动作和快速响应
不论何种控制模式,如在安全柜启闭过程中出现送风量大于排风量的情况,则会出现压力逆转;如出现排风量远大于送风量,则会出现房间瞬时绝对负压值过大的情况。因此,送、排风阀在安全柜启闭过程中的动作顺序及执行速度对保证系统压力的平稳过渡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由表2可以看出,送风变化往往导致压力逆转,这是因为安全柜的启闭本身已经对排风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又伴随着送风较大的波动,同一时刻送、排风均需控制。如控制不当,则更易出现送、排风瞬时不匹配的情况。通常,实验室在整个工况转换过程中需把握2个要点:任何时间房间必须处于负压,即送风量小于排风量;安全柜仅有排风。因此,房间送、排风阀的控制逻辑应围绕任何时间均保证房间送风滞后且小于排风展开。表3为根据现场检测经验给出的送、排风阀预设动作顺序的优化策略建议。
表2同时对阀门响应不及时的情况做出了统计,可以看出阀门的响应速度对工况顺利转换有决定性作用。接近一半的项目由于阀门响应不及时而无法根除相对逆转的问题,个别项目甚至由于无法解决绝对逆转问题而更换快速阀门。目前国内常用的主流定、变风量控制阀为蝶阀和文丘里阀2种类型。蝶阀通常采用“测量—比对—执行”的闭环控制方式,响应时间平均为2~3 s左右;文丘里阀采用前馈控制方式,最快响应时间可在1 s以内(价格较高)。笔者认为,选择何种类型阀门可在设计阶段根据项目规模、投资、复杂程度和要求进行评估,但应选择快速响应阀门,根据现场实测经验来看,建议响应时间不要超过2 s。
由于变风量控制多采用PID控制调节模式,送风量往往会围绕排风量振荡收敛,这意味着控制逻辑决定了某一时刻难免会出现送风量大于排风量的现象,因此在实测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会出现瞬时压力逆转情况。在调试过程中,应通过设置合理的阀门动作顺序和缩短阀门响应时间来保证核心工作间不出现绝对压力逆转,而核心工作间与其相邻缓冲间的相对压力逆转,也应控制在1 min内[5]。如某大动物ABSL-3实验室采用变送定排模式,其中某一核心工作间工况转换(ⅡB2型生物安全柜开启)时实测压力记录见表4。从表4可以看到,在生物安全柜开启过程中,均出现绝对和相对压力逆转,现场判断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构成:送、排风阀同时动作,瞬时风量不匹配;控制风阀响应速度过慢。现场改变控制策略:快速启动安全柜排风阀门,将送、排风阀同时动作改为送风VAV阀滞后动作,且减小VAV阀开大时执行幅度,缓慢补风。通过调试消除了相对压力逆转,但仍无法解决绝对压力逆转。最终将变风量阀更换为响应时间不超过1 s的快速阀,并对系统送排风控制系统重新进行了调试,才同时解决了相对和绝对压力逆转。2周后重测结果见表5。
实践证明,采用快速响应阀门,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合理的阀门动作顺序,可以在安全柜开启和关闭的整个工况转换过程中避免出现绝对和相对压力逆转。
4.2 优化操作模式和设备性能
在实际检测中发现,良好的安全柜操作习惯对系统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瞬间较大的风量波动要靠系统的复杂控制和阀门的快速响应去抵消,但如果整个启闭动作在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中平稳进行,则即使在不太理想的现场条件下,压力波动也可能被适当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事实上,如果启闭时间足够的长,让波动风量带来的压差影响慢慢被抵消,则系统稳定性将大大提高。这要求使用人员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快速拉起或关闭窗口玻璃而引起瞬时的风量巨变。
现实中,安全柜保持部分排风量也是很多实验室采用的稳定工况的做法之一。这一思路借鉴了大量的理化实验室中有大排风要求的通风橱的控制模式,即使在未使用ⅡB2型生物安全柜时也依然保持安全柜一定的排风量。规范强调了“不得只利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负压隔离装置作为房间排风出口”[6],但并未规定当房间设有明确的排风口和排风量时,安全柜不能在非工作时段保持一定的排风量。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很多厂家均推出了保证最小排风量的生物安全柜,在关闭安全柜内自带风机且拉下工作面窗口玻璃后,依然留有一定缝隙,允许部分甚至全部额定排风经系统排风机排出。此时,所谓的安全柜关闭状态,其实质是安全柜自带的顶部引风机关闭,保证不会有气体外溢,整个安全柜可以理解为一个负压排风通道。
例如,北京某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单人ⅡB2型生物安全柜排风量为1 500 m3/h,其在非开启状态(低态)时亦保持1 000 m3/h的排风量,则当安全柜开启达到工作状态时的波动风量仅为500 m3/h,相对于将生物安全柜从完全关闭状态开启所带来的1 500 m3/h的波动风量要小得多,系统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当然该方法也存在降低生物安全柜高效过滤器使用寿命的缺点。一个极端的做法是,永远保持生物安全柜的开启状态,仅和实验室系统同步启闭,这样就不存在工况转换问题。只要系统运行是稳定的,所有和安全柜相关的环节就是稳定的。这种做法会大大增加安全柜内风机、高效过滤器等重要组件的消耗,缩减使用寿命,同时能耗永远处于最高状态。采用较高代价来回避问题,不是一个应该被提倡的解决思路。
4.3 定送变排、安全柜排风等量切换模式探讨
通过对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围护结构严密性较高的实验室而言,风量变化是压力波动的最大因素。因此,在工况转换时如何降低甚至消除波动风量并配以成熟稳定的控制程序,是保证ⅡB2型生物安全柜气流稳定的最根本途径。这里结合笔者团队多年来设计和检测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定送变排、安全柜排风等量切换控制模式。该模式目前在国内生物安全实验室已被少量采用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而通过电动阀控制,将房间排风和设备排风根据设备启停做等量切换的方式实际上早已大量运用于制药、军工等有洁净度、压力要求的洁净室领域,由于对应性强、控制清晰、方法简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4.3.1 系统模式及控制思路
该模式房间送风量恒定,房间排风量可变,但无论ⅡB2型生物安全柜是否开启,与其相关联的排风量(与房间排风口切换)恒定。
因此,该模式房间排风由两部分组成:
(1)ⅡB2型生物安全柜排风与房间内对应的同风量(调试获得)高效排风口排风并联接入同一支干管,经定风量阀接入总排风系统,此部分排风量恒定,且独立于房间排风,根据安全柜的启闭切换设在2个支管上的电动密闭阀;
(2)在各房间排风总管上设置变风量阀,房间内设置压力传感器,根据压力传感器实测值调节排风变风量阀开度,以满足房间设定压力的要求。系统原理如图5所示。
当ⅡB2型生物安全柜开启时,该生物安全柜排风管上的电动密闭阀开启,与之对应的房间排风管上的电动密闭阀关闭;反之,当ⅡB2型生物安全柜关闭时,该生物安全柜排风管上的电动密闭阀关闭,与之对应的房间排风管上的电动密闭阀开启。
在实际调试及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工况转换时的绝对负压效果,2个对应电动阀门的控制逻辑往往并非同时反向工作,而是先将关闭的阀门开启,待2个阀门均处于完全开启状态后,再关闭另一个阀门。这样即可避免阀门反向操作时可能带来的瞬时负压风量变小的情况。另外,为了保证房间绝对压差和相对压差的平衡和稳定,房间排风管设置变风量阀,根据房间的压差要求来调节VAV阀开度,消除ⅡB2型生物安全柜启闭时对房间压差产生的微小波动,满足核心工作间运行的压差要求。
图6为笔者团队设计的东北地区某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项目中一间设有ⅡB2型生物安全柜的核心工作间排风接管图。该项目的特点是实验室房间小,但存在大量排风设备,为了保证压力稳定,采取了定送变排、安全柜排风等量切换控制模式。
如图6所示,该项目单设2个与生物安全柜排风量相当的风口型高效过滤排风单元,并联接入同一支干管,经定风量阀接入总排风系统,恒定排风。生物安全柜与其对应高效排风口通过电动启闭阀进行等风量切换。系统稳定运行或生物安全柜启闭切换过程中,房间压力的波动通过设置在房间排风支干管上的变风量阀根据房间压力传感器进行调节。由于等量切换所产生的风量实际变化较小(理论上应该没有变化),因此在实际调试过程中,大大降低了调试难度,保证了工况转换时系统压力的稳定。
4.3.2 优势分析
由于在该种控制模式下ⅡB2型生物安全柜的启闭对房间内的压差只会产生很小的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对于面积较小但具有2台及以上ⅡB2型生物安全柜的核心工作间更适用。整个系统在ⅡB2型生物安全柜启闭切换过程中,都能保证核心工作间送风量和压差梯度的平衡和稳定,避免生物安全柜开启时的风量调节报警和房间压力逆转报警。与其他几种控制模式相比,该控制模式虽然增加了高效排风口数量,但同时也减少了VAV阀的数量,并减小了VAV阀的型号规格,因此在经济性上并没有明显变化。另外,阀门调节幅度较小,调整频次较低,不论对VAV阀的投资还是对阀门的寿命都有益处。更主要的是能满足核心工作间的各种工况切换要求。通过提高系统稳定性来降低不同工况转换过程中的高风险概率,是实验室用户乐于接受的思路,毕竟对于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而言,安全平稳运行最重要。
【结论】
(1)从工程实例来看,变送定排、定送变排、变送(双稳态)变排模式均能通过检测验收,但也均有不足。送、排风阀的控制逻辑及其执行速度和响应时间不合理是工况转换时出现压力逆转的主要原因和控制难点。
(2)合理预设阀门动作顺序、采用快速响应阀门、保持安全柜一定的排风量及制定合理的安全柜操作规程等均可一定程度优化或解决安全柜启闭时压力逆转问题。
(3)对于围护结构严密性较高的实验室而言,风量变化是造成压力波动的最大因素。因此,在工况转换时如何降低甚至消除波动风量并配以成熟稳定的控制程序,是保证ⅡB2型生物安全柜气流稳定的最根本途径,也是定送变排、安全柜排风等量切换模式的控制理念。
(4)定送变排、安全柜排风等量切换模式具有投资少、系统稳定等特点,特别是对于面积较小但具有多台大排风设备的实验室更具适用性,可通过深化研究和完善后进一步推广。
第二篇:中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董莉
摘要:本文对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介绍该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步骤、课堂活动设计原则,以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实验稿的形式颁布,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步骤。新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一、任务型教学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出自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任务”一词原指语言课堂上的练习。目前仍有学者把任务和教学技能(technique)相提并论,认为任务是“技能的一种特殊形式”(Brown,1994,83)。自任务型教学大纲将任务的设计、排序与组合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后,人们开始关注并分析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任务型教学模式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instructional), 而是体验性的(experiential)。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实用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学习活动和语言内容一样重要。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过程是第一性的,而学习内容是第二性的。任务型学习是就是让学生体验的过程。
2.Nunan 对“任务”的定义进行了归纳(1989):1)任务是指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玩耍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这类任务不含学术成分,也无语言意义。2)任务是由教师设计和控制的,学生获得信息并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一种活动。3)任务是指一系列促进语言学习的计划,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结果等基本特点。纽南认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产生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完全有别于语法练习。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构建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按照教学大纲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中心,使课堂教学能力化,评价方式过程化。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1.Rivision用上一堂课所学的语言、语法知识设计成有一定质量的听写、翻译、对话、复述,或检查预习情况等,通过板演、教师抽查、学生互查等方式纠正错误,量化成绩,以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
2.Presentation呈现任务型课堂教学有关的背景知识。
3.Tasks设计为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组任务,明确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完成各项任
务。
a.对话教学要实现由“伪交际---准交际---真交际”的训练过程。学生首先应该熟练掌握课本的对话内容,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操练,然后做一些相关的替换练习,最后能用当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相关话题的对话,即真交际。
b.课文教学要分“三步走”:即完成由“感觉、感知到感悟”的阶梯型课文教学过程。学生通过略读,初步领会课文大意;教师通过设计细节问题,调动学生去细读课文,教师辅以适当的难句讲解,使学生领会故事的细节以及作者的意图,即达到了感知课文。学生为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所进行的活动就是他们熟悉课文的过程。如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上升为能力,则需要教师设计更多的活动任务,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把德育教育贯穿活动之中,进行大量的话题探讨、采访、角色表演等,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完成了“感悟”的过程。
4.Task-Demo.任务展示。各小组或个人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
5.Check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
6.Homework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以 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具体、可查的任务性练习以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三、任务型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1)情景设计的真实性
设计认为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具体实际的话题认为,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
2)优化任务内容,做到形式与功能相结合设计任务时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要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学会自我培养掌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应有一定的导入性,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任务的训练来理解语言的功能,并能运用在交际活动中。
3)渐进性任务设计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到知识的渐进性,活动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
4)体验性原则
整个任务型课堂教学是通过完成具体的活动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知识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语言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因而任务设计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四、任务型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执行一系列任务化、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熟悉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因而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语法项目所设计的活动内容,要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针对性要强,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让形式有话可说,活动起来,才能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2)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任务型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设计活动内容要难易适中,要求明确,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培养学生敢于动口、善于动口的良好习惯,并且有固定的讨论和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课堂提问的面要宽,对一些需要动脑的问题要不断变换提问方式,避免提问方式的单一化和顺序化,好中差学生
兼顾,让每个学生都有紧迫感,这样课堂教学就不会出现死角,绝大部分学生必须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评价过程的竞争性
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驿站,教师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的评价方式,并量化评价结果,引进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优秀学习素质的养成。
4)作业布置具体化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而优化课后作业的布置,使作业布置具体化、任务化,并加强督促检查,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中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同时任务型课堂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的角色将有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师生的互动,完成语言交际任务,达到设计的教学目标。
第三篇:高一生物三种课型教学模式
高一生物三种课型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
诊断补偿——导入新课——教学目标投放(重难点)——检查预习效果—巩固提高——小结——学后反思
以前模式:教学目标——知识体系——教材梳理——典型例题——巩固练习
创新:首先导入新课,设置悬疑,让学生带着问号听课,本学年学案把构建体系放在后面进行,相当于课堂小结。
二、复习课:
出示目标,有的放矢―→学案导学,互动分享―→疑难解析,总结提升―→典例精析,领悟规律―→达标检测,应用提升―→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以前模式:构建知识体系——重难点——梳理基础知识——典例剖析,拓展巩固
创新:去年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练习,但是没有反馈,今年通过总结反馈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讲评课:
总结考试情况,锁住重点、出错点——学生自查自评——讲解重点、归类讲评——变式训练、巩固提升——学生反思整理
以前模式:评析试卷,锁住重点——学生自查自评——讲解重点——变式训练、巩固提升——学生反思整理
创新:今年的讲评课多了一个归类方法的环节。去年我们只是把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题讲解一遍,并详细的告诉学生某类题型的具体的解题方法,今年要在讲评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解题方法。
高效课堂研讨(生物)
一、教学模式:
(一)组织教学模式:教师备课,编制学案―→投放学案,学生预习―→批改学案,了解学情―→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二)课堂模式: 1.新授课:
诊断补偿―→导入―→投放目标―→检查预习效果―→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突破重难点―→随堂检测―→小结―→教后反思 2.复习课:
出示目标,有的放矢―→学案导学,互动分享―→疑难解析,总结提升―→典例精析,领悟规律―→达标检测,应用提升―→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二、调整内容:
1.落实好课前预习,课本知识通过预习应该解决掉大部分。
2.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教师发挥好“导学”的作用。
3.轻知识的传授,重规律的总结和能力的提高。课本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能获取,课堂上要做的主要是总结、提升。
4.给学生当堂反思的时间。不论是教师教了一节课还是学生学了一节课,最后学生都应该自主梳理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2010-6-19 乳山五中生物组
第四篇:生物安全研究技术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班级:08级生物安全二班姓名:刘钊学号:200841633212
课程论文题目: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生物安全研究技术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学生: 刘 钊
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08生物安全二班 学号:20084163321
2摘要: 中国近年来转基因大豆进口激增,因此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讲述转基因大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安全性、检测技术
一、转基因大豆产业化现状
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后,1986年抗虫和抗除草剂转基因棉花首次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至今国际上已有近50个国家批准数千例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种类有60多种。
近年来,转基因植物在全球的种植面积增长迅速,种植转基因植物的国家从1992年的1个增长到1999年12个,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16个国家。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1996年为170万公顷,1997年为1100万公顷,1998年增长到2780万公顷,1999年又比1998年增长44%,达到3990万公顷,200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是4420万公顷,2001年猛增至5260万公顷。美国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速度进展很快,其推广应用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研制的转基因延熟番茄首次进入商业化生产,到2000年5月就有47例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其中大豆3例。1994年Monsanto公司抗草甘膦大豆,1997年DuPont公司高十八烯酸(油酸)大豆,1998年AgrEvo公司抗草丁膦大豆。2001年美国种植转基因植物达3570万公顷,占68%。
2001年主导的转基因大豆占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的63%,所有的转基因大豆均为抗除草剂大豆。转基因大豆在2001年保持了最大种植面积的位置。从全球的情况来看,转基因大豆在2001年占有3330万公顷;转基因玉米980万公顷,占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的19%;转基因棉花680万公顷,占13%;Canola油菜270万公顷,占5%。
在1996—2001的6年期间,抗除草剂品种已连续跃居主导而抗虫性则位居其次。2001年,抗除草剂大豆、玉米和棉花共占全部5260万公顷的77%;只有780万公顷种植了转Bt作物,相当于总面积的15%;而其中具Stacked基因的耐除草剂和抗虫棉花与玉米占据了全球2001年全部转基因作物面积的8%。需要注意的是,耐除草剂作物面积在1999和2001年间从2810万公顷增加到4060万公顷,与此同时,具Stacked基因的抗除草剂和Bt作物亦由1999年的290万公顷增至2001年的420万公顷;反之,全球转基因抗虫作物种植面积已从1999年的890万公顷减至2001年的780万公顷。
数据显示:在2001年,全球种植总面积7200万公顷的大豆中有46%是转基因品种。与此类似,3400万公顷棉花中的20%,2500万公顷油菜中的11%,以及1.4亿公顷大米中的7%皆为转基因品种。如果把全球这四大类作物面积合计起来,总面积达2.71亿公顷,其中19%即5260万公顷种植的属于转基因作物。
二、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评价
应用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
险。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最大风险之一是“杂草化”,包括抗性作物自身“杂草化”,抗性基因“漂移”到杂草上,导致抗性杂草的产生。还存在对环境的影响、食品的安全性、抗性基因的稳定性、加速抗性杂草发生等问题。Monsanto公司对培育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品种40-3-2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品种的所有氨基酸的含量和普通大豆品种没有显著的差异;内源蛋白过敏原及其含量和普通大豆品种没有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CP4EPSPS和已知的毒蛋白的结构没有相似性,急性老鼠管饲法实验也表明CP4EPSPS无毒。然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也存在不可预见性,必须进行长期监控。
有试验表明转草甘膦大豆对高温的敏感性高于传统大豆,而且经过遗传修饰的往往不能获得高产,甚至比一些常规优良品种的产量还要低,因为一个作物内部的遗传背景并不能容忍一个外来基因,而且表达耐除草剂或Bt抗虫毒蛋白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研究认为,草甘膦在所有农药中对人体健康危害居第三,草甘膦可使豆科植物产生一种植物雌激素,动物食用后会替代体内激素而破坏生殖系统。由于草甘膦能在土壤中存留很久,危害土壤中动物,污染地下水,并且能破坏土壤生化循环。需要指出的是:仅仅基于上述问题的考虑尚不能得出转基因作物安全与否的结论。每一种新研制的转基因作物都必须通过个案处理,评估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以确保进行环境释放和市场释放时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的食品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几乎有大豆种植的地方就有野生大豆分布。由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间没有生殖隔离现象,一旦转基因逃逸到野生大豆群体中,野生大豆原始性状将受到破坏,其抗除草剂特性也可使其变为杂草,其孳生蔓延将给大豆生产造成损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对我国来说,转基因大豆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为防患于未然,原国家科委于1993年12月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国务院在2001年5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农业部已于2001年7月发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并设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以及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这3个管理办法拟于2002年3月20日起正式施行。由于转基因大豆是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而且近年来大豆的进口量居于农产品进口之首,转基因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必将对大豆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转基因除草剂大豆,转基因大豆的种植范围和面积将不断扩大,将带来更大的效益。目前,转基因大豆的主体是抗除草剂品种。今后,抗虫、改善营养成分(如脂肪酸组成)将是转基因大豆的重点。
美国杜邦公司已育成了抗营养因子(如寡糖、水苏糖、棉子糖和半乳糖等)水平较低的大豆新品系。在大豆油品质改良方面,也取得若干新进展。
三、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及进展
随着各国转基因标识制度的相继建立和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关注度的提高,对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各种转基因检测技术也就成了研究热点。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花、延熟番茄、抗病辣椒、抗虫杨树和抗病番木瓜等已先后获得安全证书,进入了商业化生产。在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外的科学研究处于本领域的前沿。目前主要主要的检测技术有:
1定性PcR检测技术
以PCR技术为基础的转基因产品(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定性检测根据其特异性的不同至少可以分为4类:筛查法、基因特异性方法、构建特异性方法和转化事件特异法方法。
筛查法:对转基因产品中的通用元件进行检测,包括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最常见的是对花揶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农杆菌胭脂碱合成酶终止子T-NOS及报告基因新霉素磷酸基转移酶Ⅱ基因NPT-Ⅱ的检测。然而,仅鉴定筛选基因(如35S启动子,NOS终止子,报告基因NPT-Ⅱ等)已经不能满足转基因产品检测的要求。这是因为35S启动子存在于天然花椰菜花叶病毒,NOS终止子存在于植物病毒Ti质粒中,抗生素类报告基因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因而仅是检测筛选基因,极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同时也达不到鉴定转基因植物的目的。
基因特异性方法:指对目的基因进行检测。目的基因可能源自天然,但通常会被轻微的修饰,比如序列缩短或密码子改变(Hemmer,1 997)。并且,能获取的基因的数量要比启动子和终止子多很多。因此,以目的基因为特征序列的基因特异法更具有特异性。
构建特异性方法:在转化载体中具有完整表达能力的目的基因的基因盒(genecassettle)上设计引物,是可以正确确定构建方式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转化事件特异法:通过扩增受体基因组和插入DNA的连接区域,鉴定含有相同外源DNA的不同 GMO(Anklam et al.,2002)。当一个外源基因能引起几种不同插入情况时,特异检测该转基因产品的最好办法就是扩增它的侧翼序列(受体基因组和插人 DNA的连接区域),因此侧翼序列对于被检测的转基因产品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定量PCR检测技术
定量PCR检测技术是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定量标识的主要方法。传统PCR定量检测方法如内参照法、竞争法和PCR-ELISA法是终点检测,即PCR到达平台期后进行检测,此时PCR经过对数期扩增到达平台期,检测重现性较差。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
基于蛋白质检测的主要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该法是依赖抗原(导入基因在受体作物中得到正确表达产生的蛋白质)和抗体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评估技术。品系特异性检测技术
对于单个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来说,转基因作物的品系特异性检测技术就是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技术。而对于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来说,品系特异性检测技术则与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技术不一样,这取决于复合性状转基因材料的获得方式上有所差异,一种方式是把2种具有单个转化事件的转基因作物通过传统的遗传杂交方式来获得的具有复合胜状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另一种方式是对单个转化事件的转基因作物再进行一次基因工程转化而获得的具有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对于前者就不能再用转化事件特异性的检测方式进行检测了,目前全球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品系特异性检测手段;对于后者还可以用转化事件特异性的检测方式进行检测。转基因产品种特异性检查技术
为内标基因种属特异性检测技术:了防止转基因检测过程中出现假阴性的结果,许多作物的内标(内参照)基因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在转基因检测实践中。
标准物质制备技术:采用外标定量,需要已知浓度的检测物作为参照样品。检测转基因产品时,应尽量使用官方(如欧盟参考物和测量研究所,IRMM)核准的参照标准(CRMs)。
PCR抑制因子消除技术:在进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中,发现一些转基因食品中存在抑制PCR反应的抑制因子如大米(许文涛等,2007)。大部分PCR抑制因子(例如多糖,脲,腐酸或者血红素)都与DNA有相似的溶解性。使用经典DNA提取方法时这些物质不容易被完全除去(去污剂,蛋白酶和氯仿.异戊醇),这些物质成了 DNA最终提取液的污染物。现在已经开发出许多有针对性地去除这些污染物的方法。
当然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个主要的检测,还有其他的一些检测技术。
四、应对措施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来的农业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已基本能满足从中间试验到商业化生产科学有序地管理的要求,2001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使得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更加完善具体。当前主要是如何提高这些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比如,如何对转基因作物的生产、销售进行过程控制;如何提高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的可操作性等。目前,我国种植的主要是非转基因大豆。由于单户种植规模小、连续种植的重茬问题以及虫害等问题使我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在产量、品质和种植成本方面都无法和转基因大豆相比。在转基因大豆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确切影响尚未确定以及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壁垒的兴起的前提下,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的经济效益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应该重视解决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生产的现有问题,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同时基于对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针对转基因大豆基因逃逸的潜在危险,应考虑在我国重点大豆生产地设立保护区,禁止除制成品外的所有转基因大豆籽粒和植株的进入。
第五篇:P2P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P2P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P2P网贷近年来迅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数种类型的P2P模式。但由于其是网络与金融等领域的结合,且是一种新兴的行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健全,所以存在各种风险。本文首先阐述了P2P金融的相关概念和其发展历程,随后分析了国内外经典的P2P金融模式,最后对其风险进行梳理并从其法律、信用评价、赔付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以期为相关P2P从业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P2P;金融模式;风险分析;对策控制
如今,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也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而在网络技术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行业。2015年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互联网金融年,在这当中,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具显著代表作用并且内容非常突出的P2P网络借贷更是炙手可热。P2P网络借贷最先发源于2005年的英国,一经推出就迅速在全世界发展起来,得到各大企业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而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发展的较晚,从2007年才刚刚开始起步,但仅仅用了八年时间,就已经发展起了四百余家,其发展速度以及热门态势可见一斑。
一、P2P金融综述及其发展
1.P2P的相关概念
P2P通常来说指的是P2P信贷。其中,P2P作为peer-to-peer的缩写,它的意思就是:个人对个人。P2P作为互联网世界里交互方式的一种,不同于传统交互方式,没有了网络运输的中间平台,达到端对端的信息交互效果。P2P网络借贷具有与P2P网络交互同样的特点,那就是没有了借贷的中间环节,只需要网络就可以达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直接借贷。“人人贷”就是国内对它的形象比喻。就范围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借贷平台和P2P之间的范围及关系可以表述为图,其中三者间的关系为互联网借贷平台包括P2P借贷,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则又包括这两个模式。
2.P2P借贷的发展
从源头来讲,自1956年就已经出现了P2P理念的萌芽,但因为那时不具备网络条件,所以此运用P2P的金融活动一直受到很大局限。直到2005年英国的尼克尔森等四人开发了全球第一个Zopa平台,由此P2P正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再加上随后美国就成立了Prosper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个最先推出的平台已经成为了目前最为经典的P2P平台。国内则是从2007年才引入P2P平台,目前还在不断完善和适应我国国情。近年来也不断爆出由于平台问题而出现的恶性事件,但尽管如此,其仍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P2P平台已经超过了2500家,其成交量超过1600亿元,贷款存量超过300亿元,其发展态势可见一斑。
3.P2P借贷的特点
从本质上说,P2P借贷还是属于一种民间的行为。目前我国管理P2P也是参考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互联网特性,与民间借贷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融资主体范围广
由于P2P依托于互联网,因此其参与主体是不确定的,只要有网的人均可参与。所以其融资的两方辐射范围较广。目前来看,借贷人员大多是普通消费者与一些个体户,他们借贷的目的多是为了短期的资金周转。由于P2P的准入条件较低,申请便捷,因此只要借贷人无信用污点,均可以获得贷款。与此相对,投资者的资金体量和还款日期也不再受到局限,均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与之匹配的借贷者。而且,这种情形下,投资者还可以投资多个项目,或者多个投资者加入一个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可参加的范围。
(2)高风险、高收益
P2P平台里的借贷人员多数都是因为达不到传统金融单位的借款条件才会从该平台借款。因此,他们往往为了获得贷款,能够承受高于传统金融单位的借款利率。因此投资P2P平台,会比其它传统金融项目收益要高。但正是由于这些借贷人员的特殊情况,导致其很容易发生信用事故,而P2P仅通过网络信息来判断借贷人员的信用情况极大可能出现偏差,致使投资风险增高。
(3)互联网技术
P2P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由于其互联网特性,其投资与借贷人员分布较广,主体较多,债务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对信息的管理、审核等均需要依赖与互联网技术来实现。
总体而言,P2P平台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对普通投资者和消费者来说,是一项较为正向的行业。但由于其参与主体众多且关系负责,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资金往来的法律保护较低,使其在高效益的同时也有着较高的风险。
二、P2P金融模式分析
前文已述,P2P平台起源于英国,且一经推出就飞速在全球盛行。下文从国外、国内两方面分析其经典的P2P金融模式。
1.国外的P2P金融模式
国外目前较为经典的有英国的Zopa和美国的Prosper平台,其中又以Zopa应用最为广泛。下文就已Zopa为例,介绍国外的P2P金融模式。
Zopa于2005年在英国推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P2P平台。从其推出至今,Zopa平台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商界奇迹。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其会员数量已经达到80万,累计的借贷总量已超过3亿英镑,而其违约率却连0.5%都不到。这些数据都说明了Zopa平台的成功,也说明其金融模式的正确性。
一方面,Zopa平台的交易流程很简单。第一步,想要参与的人员在平台上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就能完成注册。第二步,注册之后,如果会员想要借款,则可通过平台的信用评价来确定其借款利率。此信用评价是通过与一个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合作,通过查阅机构资料来确定其在Zopa的信用评分。第三步,在评价之后,会员就可以提出借贷的申请,在平台内录入借贷信息,比如自身情况、借贷用途、金额、信用评分、可承受利率值等。第四步,平台内的投资会员浏览信息,根据借贷人填写的信息,通过利率值进行竞标投资。第五步,Zopa在对投资核准后,把借贷人的需求与投资者的资金信息进行匹配,完成贷款。通常来讲,Zopa平台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找到与借贷人信息最合适的投资方,并且借贷人还需提供相关的证明资料和年收入证明。为降低平台的风险,Zopa还要求投资者的投资项目至少要超过五十人,而不能只为某几个人提供资金。此外,在借贷和投资的同时,双方都要各自为平台提供借贷金额的0.5%,用以平台服务费和年费。
另一方面,Zopa平台,目前有两类借贷方式,一是列表,二是市场。其中,列表方式与国内的淘宝网相类似,只不过网站里的物品是资金,而资金的价格则标注为其借贷的利率,物品的描述栏里填写的是借贷人对自身情况的描述。市场方式则是从平台角度出发的,把所有的借贷需求根据借贷人的信用评分以及借款的时间等投资者比较关心的指标,把借贷需求归为不同的大的市场。其中,借贷人的信用评分有A+,A,B三个等级的区分,借贷的时间有短期(2年-3年)与长期(4年-6年)两种,综合起来共划分为12个小的市场。详细的市场划分,可以让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迅速找到相匹配的借贷人员,完成借贷关系。
2.国内的P2P金融模式
国内自2007年引入P2P平台,也就是当时的拍拍货之后,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P2P平台及其衍生产品,同时交易金额总量也在迅速上涨。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最主流的P2P平台一共有三十余家,具体见表1。在这三十余家平台里面,又分为了四种不同的金融模式,那就算拍拍货的无抵押无担保线上模式、青岛的有抵押有担保线下模式、宜信的无抵押有担保线上模式和齐放的助学平台模式,如表2所示。
三、P2P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
前文已述,P2P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参与者较广且为分散性质的待客,因此投资者每笔借出的资金都对应于多个借贷者,等于组件了一个贷款的组合,使投资者的资金不用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分散风险。这种金融金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但也不能从根本消除风险根源。本节就此分析P2P的金融模式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其控制对策。
1.P2P风险分析
从借贷行为的本质来讲,P2P金融模式在经营过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风险:
(1)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相关法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一方面,P2P的借贷行为自2007年以来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目前对其借贷行为唯一的约束法律《合同法》里,也没有对其详细的行为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也没有与之对应的管理机构和行政部门,监管严重缺失。使得发生纠纷时,各方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且由于法律不清晰,各方职责不明,使得P2P借贷市场一直处于自由无序发展,只能通过民间借贷――小额借贷联盟来进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平台为了经济利益,推出一些概念模糊的理财产品以及投资产品,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效益与市场秩序。
(2)操作风险
由于借贷人员在进行申请贷款时,需要输入自己的详细信息。因此各大P2P平台均记录了大量的用户信息数据。一旦这些数据被盗窃或被黑客攻击,而泄露出去,就会导致不可估计的损失。此外,由于目前国内P2P平台通常是用第三方的账户来进行监管,所以一旦平台操作失效,可很可能出现一些不法的借贷行为。
(3)平台风险
国内目前还缺少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公民的信用评分数据。根据P2P的特点可以发现,借贷关系都是建立在借贷者的信誉上的。信用是借贷行为的基础,如果没有可靠的信用数据,那P2P平台很难继续发展下去。比如在最开始发展P2P平台的英国,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信用数据库,而且各个机构之间的数据可以互相参考、完善,从而构建起一个全面的信用数据库。P2P平台在对借贷人员进行信用评价时,只要参考该数据库,就可以得到一个极为可靠的信用评价值。而且,公民由于有信用记录,也会努力按期还款。
2.风险控制对策
P2P风险控制的能力高低决定了平台的整体实力,目前国内P2P平台的风险控制多是参考国外经验进行的,比如实名认证、审核资料、信用评价等。但由于国情不同,收效甚微。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时,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优化。因此,本文参考Zopa平台的风险管理措施,针对上文所述的三个方面的风险问题,提出风险控制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
想要降低P2P的经营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来进行规范与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金融业早已不是一家独大,各种民间借贷蓬勃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紧跟时代发展,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P2P平台的相关市场行为,和监管需求。一方面鼓励并保护正规经营的P2P平台的有效利益,一方面遏制进行不法借贷的P2P平台。
(2)完善公民的信用评价体系
信用是进行P2P网络借贷的基础。想要降低其经营风险,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其完善的公民信用记录。此外,P2P平台还可以根据投资者的资金分散度来计算其面临的借贷风险。投资的数目M与人均单笔投资的额度E是用来计算投资人借贷风险的两个因素,其中,E=总额/M,当M和E的值相差较大时,可以进行标准化处理,转换为Xe和Xm,使二者均处于0-1范围内。不同的投资者可以根据对这两个指标的看重程度,赋予其不同的权重a、b(两者取值在0-1之间,且两者之和为1)。这样,投资者的借贷综合风险就可以通过公式:R=a×Xe-b×Xm来进行计算。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可以让投资者明确其所面临的信贷风险。
四、结论
P2P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借贷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总体来讲,P2P平台的推出,为普通消费者和个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分析发现,P2P是网络与金融等领域的结合行,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健全,在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法律、操作、平台等方面的风险。为此,从政府角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从P2P平台方面,要完善公民的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平台的风险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卢鑫.中国“P2P网贷”的业务模式与发展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2]郝立斌,周灿,李文博等.新型P2P融资模式及风险控制探究[J].时代金融(中旬),2014(11):206-206,210.[3]白浩.P2P网络借贷平台问题及解决对策[D].河北大学,2013.[4]冯慧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2014,(10):132-132.[5]彭明明.P2P网络贷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4.[6]曹楠楠,牛晓耕.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风险控制分析--以人人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4):15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