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中面临的难题和对策研究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中面临的难题和对策研究
——以福州市闽侯县为例
魏容,郑俊挺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而实行的一项重大举措,“村官驻乡”后协助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结构,推进农村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如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待遇偏低,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不高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本文以闽侯县为例,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些解决难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难题;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概述
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组织考试筛选的、赴农村任职的全日制专科以上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员会主任助理等职务,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问题及储备市、县、乡镇等后备干部。
自中央2005年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组委办[2005]75号)后,福建省随后也出台了《福建省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闽委组通[2008]55号),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也就是日常所说的“选聘生”,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海峡西岸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近年来福建省选聘生的人数每年都呈增长的趋势,2008年共选聘600人,到2011年共选聘815人到各村任职,期间每年选聘人数保持在600人以上。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意义
(一)协助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1按照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作者简介]:魏容(1973—),女,汉族,福建古田,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思政工作.郑俊挺(1985—),男,汉族,福建连江,福建工程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政工作.的要求,大学生村官凭借自身的所学以及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革旧出新,在农 村中为农民搭建一个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引导农民更好的进行新农村的建设。
(二)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近年来,农村在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政策支持下,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出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干部腐败等现象,部分村干部出于个人利益以权谋私,对基层政权的稳定性造成极大影响。而大学生村官选拔和聘用的要求是:政治素质好,组织纪律性高,法律意识强,很多还是党员,选派他们到基层工作能很好的落实中央政策,推进改革的力度,对农村某些腐败行为有着净化和改善的作用,为农村建立一个强有力、和谐的基层组织结构。
(三)推进基层政治民主化进程
现阶段,农村干部实行民主选举,但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很多农民缺乏民主选举的价值观念,容易被一些短期的利益所蒙蔽。同时,基于人情、宗族的影响,选举时不够理性,民主选举往往成为一种形式。大学生村官思想素质高,民主意识强,能够引导农民树立民主观念,改变选举中的弊端,为农民传输民主和法制意识,稳步推进农村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的成就及面临的难题——以福州市闽侯县为例 闽侯县是福州市下属的一个县,有“八闽首邑”之称。全县辖9镇6乡,319个村(居)委员会,人口61.95万人,其中农业户口34.69万人,占比56%。自2006年福州市开始招考选聘生,至今共选聘到闽侯县72人,分配到各乡镇和各村,其中分配到社区 12 人,分配到乡镇60人。至 2009 年年底,在岗人数为 58 人,农村在岗 48人,社区在岗 10人。闽侯县在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过程中,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在强调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闽侯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的成就
1、农村经济得到快速良性的发展
2006年闽侯县农村人均收入为6415元,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经济作物,外出打工等,而到2010年农村人均收入为7962元。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为农村和农民带去了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帮助农民引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如在闽侯的上街镇、大湖乡等多个乡镇农民在大学生村官的帮助下 建起了集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农业生态园等。同时,大学生村官们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的优势,帮助农民到各个论坛,网站上进行宣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一些经营良好的农家乐,月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
2、农村民主政治得到稳步提高
在农村,农民对民主选举的意识薄弱,他们对选谁当村长、支书往往依靠宗族、帮派、迷信、人情的影响。大学生村官进村后,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开展民主和法制的宣传工作,协助村干部规范民主选举的程序,对净化基层民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闽侯的竹岐乡、鸿尾乡等,入村的“村官”每周定期为村干部、村民开展培训,内容涉及国家法律法规,时事政治,党风廉政等,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他们讲清楚、说明白,让他们听得懂、记得住,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提高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农民的政治和法制意识。
3、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的的破坏呈现加快的趋势。一些农村为发展经济,不计后果的采取粗放型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由于花岗石市场近期火热,在闽侯的多个乡镇满山都是小型的采石场,由于缺乏规划和环境保护,开采后对当地的农田、水资源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村民对此反映强烈。大学生村官到村后,协助制定整改落实措施和适宜本村科学发展的规划思路,同时向上积极争取启动资金,整治环境,发展农业旅游项目,逐步改变农村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注重经济的良性和谐发展,也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恢复。
(二)闽侯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面临的难题
1、政策层面(1)选聘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村官选聘的数量根据地方政府的需求而制定,但并未对“村官”的性别、专业等招考的相关政策做出规定,这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出现男女村官比例失调给工作带来不变;同时,选聘的涉农、涉医专业村官太少,缺乏农村工作的的理论基础,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在学习,而选聘的服务期限一般为两年,等到村官们“学业有成”时,可能又离开了工作岗位,浪费了人力资源,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
(2)制度设计不健全
按照《福建省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 “村官们”的薪资、期满考核录用、创业支持等做了规定。“村官们”相对在岗的乡镇机关人员更年轻,有活力,能办事,创新能力强,因此他们的工作量大、工作辛苦,但薪水整体较低,还不如“不干事”的机关人员。其次,在期满考核录用方面政策规定:“选聘生服务期满后,又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者,录用为选调生,安排到有空编的基层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但地方政府受财力的制约,对村官的转岗编制、安置问题都很难解决,许多村官考核期满后并不能转岗,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
(3)政策执行有偏差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其目的在于为农村输送人才,但在现实中,许多乡镇因政府机关人手不足,机关人员老龄化严重,办事效率不高等原因,名义上安排村官到某村任职,实际上却是让村官“驻乡”,到乡镇机关工作,真正到村里工作的很少。同时,一些乡村因地处偏僻,交通不变,缺乏相应的办公设备,乡镇政府出于安全、实际等因素考虑不得不让村官“驻乡”。其结果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很难真正的深入农村、农民了解情况,违背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初衷。
2、社会层面
(1)农民对村官评价较低
长期以来,在农村担任村干部的基本都是本村人,农村的习俗导致村民具有排他性。大学生村官入村后,村民对他们不熟悉,与村民建立起互信的关系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很难融入其中。同时,由于农村中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它以宗族,人情等关系为纽带,一些封建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大学生村官在此人生地不熟,解决一些看似平常简单的问题却异常的困难,导致一些村民认为驻村的村官缺乏能力,不愿配合其工作。还有一些村民认为,村官就是外来者,“空降”只是形式而已,期满就会离开,不可能扎根农村工作。这就使一些农民对村官的评价较低。
(2)干部对村官配合较低
大学生村官“空降”到村里后,担任支书或村主任的助理,但在处理村里事务的时候,他们却只有参与权,却无决策权。一些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刚出校园,没经验,爱出风头,导致大学生村官一些好的意见不能被接受和实施,在工作开展中出现有力用不上的现象;还有一些干部更是不敢让大学生村官参政议政,害怕他们做出了成绩把自己比下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把他们高高 的“供”起来,只有在上级领导来视察了,再“捧”出来,其他时间一律“闲置”。同时,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把大学生村官精心“包装”,把所有荣誉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打造驻村大学生的品牌并加以大力宣传,但一些村民却对本村的大学生村官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这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农民、村干部眼中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实,对大学生村官评价较低。
3、自身层面
(1)把村官经历视为台阶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村官这一行列,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看中担任村官的政策支持。很多毕业生现在选择当村官,是为了将来可以不当村官,而把村官的经历当作向上前行的一个晋升台阶,为自己将来能够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做准备,缺乏下基层服务的信念和决心。这就导致一些被选聘上的村官在工作中粗心大意、得过且过,没有把自身所学用到实处,更没把农民的得失和农村的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标准,让村民和村干部失去信任,更增加下一步工作开展的难度,危害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健康持续发展。
(2)对村官身份定位模糊
“空降村官”的政策一直就处于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原因在于,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然而,在实际中,非党员的大学生村官派遣到村里担任的职务是村民主任助理,但这一职务在法律却并不存在,为了理顺关系,村里一般以“不占村两委职数”的方式将大学生村官选举进入村委班子。因此,这一做法其实是和法律相违背的。大学生村官以这样尴尬的身份参与村里的事务,能否服众呢?
其次,按照《福建省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期限是两年,到期转岗,但在转岗前他们的身份却颇为尴尬,不是学生,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这种身份如果没有定位清楚就会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感到迷茫,进而失去工作的积极和热情。因此,对大学生村官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这些困惑,应从法律的层面予以考虑,使这一政策更加完善,而不是作为权宜之计。
(3)对村官待遇不甚满意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由省里和地方财政按照比例共同负担,但由于各个地市的 社会平均工资不一样,这就意味他们的工资是不同的。闽侯县作为福州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每月工资为1800元,相对于省内其他一些地方村官的待遇要好许多。在基层工作中,存在乡镇工作人员学历偏低、人员结构老化,对以计算机等数字化为主的管理平台操作不熟练的现状,而大学生村官年轻富强、有文化、能力强、能熟练使用电脑等办公设备,因此,领导也更愿意“借调”他们到乡镇工作,他们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完成各个部门领导交办的任务,这也是大学生村官“驻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这些工作量而言,大学生村官每月的获得的工资与他们的产出是不成比例的,同时福州地区的物价、房价都不低,按照他们的收入如何让他们能安心工作?这更加剧了大学生村官的流失速度,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化解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面临难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层面
1、制定合理的选聘政策
政府在制定大学生村官选聘政策时应从可持续性、稳定性来考虑,同时根据农村中出现的新形势应及时转变思路,调整政策,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设计政策。
首先,在大学生村官选聘时,可以不对专业做限制,但是在笔试,特别是在面试时,必须加强对国家涉农政策、“三农”、医学等和农民切实所需的知识的考核,把好“进口关”;其次,对涉农专业的村官,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所学和特长,地方政府应做好分配工作。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有选择性的安排他们下到基层,参与实务性的工作;再次,应设立一些原则性的制度,如今后提拨地方官员必须具备“村官”经历,无此便无“乡官”、“县官”、“市官”可言,但在实施过程中,切记不要搞形式化,简单化,绝对化。最后,各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大学生村官的规模,不可把此作为政绩工程。在一些人口少、位置相近、经济结构单一的农村不一定要“一村一管”,可以采取“多村一官”的政策,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实行“村官轮岗”制度,让各村的村官定期流动起来,把好的经验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各村经济的共同发展。
2、制定完善的后续保障机制
首先,要逐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和继续教育享受的权利,各级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使之制度化,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留住他们;其次,在具体工作中要让大学生村官充分参政议政,并参与决策,真正让大学生村官英雄有用武之地,满足他们的归属感;最后,在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不论是想留任还是转岗的村官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敞开“出口”,兑现政策承诺,让大学生村官认为这份工作是有“盼头”的。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以弥补政策上的漏洞,通过立法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明确大学生村官和基层政府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使这种行政指导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并能使这一利国之举能够长期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社会层面
1、以人为本,真诚关怀
大学生村官往往都是应届毕业生,都是都高校刚刚步入社会,带着对农村、农民的满腔热情来的,可能在初始工作中对当地的风俗人情不熟悉,对农村工作缺乏经验,甚至在工作中还会犯些错误,但是村干部和村民应体谅他们的真诚和用心,不应过分指责,而应对其说明情况,分析原因,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和成长起来,以更好的发挥所长为本村服务,反正则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对本村的发展也不利。在日常中,村民要多关心大学生村官,让他们在村里有“家”般的感觉,努力为其提供良好的住宿、生活、办公条件,用真心和真诚留住大学生村官,增强其归属感。
2、联系帮带,结对提高
大学生村官下村后,面临新的环境和工作任务,既充满激情和向往,又有一种茫然不安的心理,其不安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工作缺乏认识和经验。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办法,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可以采用乡镇、村两级联动的办法,由乡镇主要领导各负责帮带一个大学生村官,作为责任培养联系人,再指派村支书和主任作为具体培养联系人,把大学生村官的年度考核和他们捆绑起来,让村干部明白大学生村官的进步和成绩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政绩。同时,大学生村官在遇到困难时可随时求助,村支书和主任在工作的时候把他们带在身边,随时指导、传授、解惑和交流,切实发挥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的作用,避免大学生村官在学习的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尽快发挥出他们的作用。
(三)自身层面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应该认清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而不应抱着“暂且先干,不行再换”的思想,要知每个工作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万事都是开头难的,关键是贵在坚持。其次,大学生应有服务意识,在选择大学生村官这个职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披荆斩棘是需要付出努力、劳动和汗水的,但也要认识到它也是一个广阔的舞台,从中能够学习到许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大学生村官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荣誉事业”,而不应想着如何从这个工作上取得相应的政治资本,把此作为“台阶”,特别是农村的基层工作,复杂繁琐,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坚持的决心。大学生村官要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同农村工作、农民利益的实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才能把工作做好,不辜负农民的期待。
2、培养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
大学生村官下到农村后,不能再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要转变角色,变“学院人”为“社会人”,要主动融入到农村和农民中去,拉近和农民的心理距离。首先,要放正个人心态,农村的各方面条件和城市相比相差甚远,可以说是一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地方,而且收入不高。这时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坚定意志,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我,增强对“三农”工作的理解,拉近和农民群众的感情。其次,在工作中要摆正心态。虽然大学生村官在学校学习和掌握了许多专业知识,但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其工作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大学生村官到村后,要向村干部和村民虚心请教,深入群众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主动和村民一起工作、生产、学习,赢得村民的信任,为自己的工作铺平道路。最后,大学生村官要协调好“驻乡”和“驻村”的工作,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大学生村官经常性的被乡镇政府“借用”,这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应加强与村庄、农民的联系,不可厚此薄彼,要调适自己的行为,积极下村,拉近与村庄的距离。因为,大学生村官与村庄的心理距离越小,其在农村开展工作的条件就越成熟,有利于其在农村自我价值的实现。8
参考文献
[1]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200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R].北京,2009 [3]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R].福州,2008,第55号
[4]邱玉函.从大学生到“村官”:角色领会中的冲突和调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5)[5]白云飞.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10)[6]常伟.选派大学生村官相关问题的现实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7]李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第二篇:当今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对策研究
当今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调研的指令,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调研课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深入隆回县农村开展调研,并运用隆回县县委基层办、县委政研室和隆回县政府经研室的相关调研成果,形成了综合性调研报告。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难题之一: 乡村债务问题
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一、乡村债务结构分析
隆回县乡村两级负债总额为55161.99万元,其中乡一级负债42586.33万元,村一级负债12575.66万元,其债务结构如下:
按成因划分:A、地方上项目、办企业,造成决策失误或因管理、市场原因亏损形成的债务14992.45万元(其中乡级13814.10万元、村级1178.35万元)占27.18%。B、办福利事业、“普九”、乡镇医院和村办福利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5853.77万元(其中乡级4819.21万元。村级1034.56万元),占10.61%。C、民间高息借贷、完成各种上交任务,因本金、利息形成的村级债务3599.48万元(其中乡级2484.72万元、村级1114.76万元),占6.53%。D、如通乡镇油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4922.01万元(其中乡级3070.66万元、村级1851.35万元),占8.92%。E、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干部因素形成的历史性债务1335.54万元(其中乡级968.14万元、村级367.4万元),占2.42%。F、农户欠交税费,逐年欠款而
增加形成的集体债务10640.2万元(其中乡级4659.72万元、村级5980.48万元),占19.29%。H、其它原因形成的债务13818.54万元(其中乡级12769.78万元、村级1048.76万元),占25.05%。
按债权人划分:A、欠银行、农村信用社、基金会及其他金融机构20131.79万元(其中乡级17614.46万元、村级2517.33万元),占36.49%。B、欠乡村工程业主3418.82万元(其中乡级2755.70万元、村级663.12万元),占6.2%。C、欠乡村干部7682.6万元(其中乡干部5769.09万元、村干部1913.51万元),占13.93%。D、欠乡村教师2518.4万元(其中乡级2452.30万元、村级66.1万元),占4.57%。E、欠民间个人2568.06万元(其中乡级l537.07万元、村级1030.99万元),占4.66%。F、欠其他经济组织10881.74万元(其中乡级6049.24万元、村级4832.50万元),占19.7%。H、欠其他债权人7960.58万元(其中乡级6408.47万元、村级1552.11万元),占14.42%。
二、乡村债务成因分析
1、财源有限。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区并乡、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等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村集体不再有剩余产品的分配权和经济收入的支配权,“五统三提”、农业税附加等乡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消失,乡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多数被取消,预算外收入锐减,乡村集体收入来源被逐渐抽空;由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缺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2、刚性支出居高不下。由于机构雍肿,队伍膨胀,乡村二级的工资、误工补贴,办公费、交通费等基本支出使乡村不堪重负,政策性增资只能“挂空档”。旱涝灾害、山林火灾、矿山事故等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不可预算费用,使原本拮据的乡村财力更加捉襟见肘。
3、财源流失严重。分田到户后,村级集体财产被一分而尽;撤区并乡、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人情税、关系税、税收征管力度不够,导致税收不能按国家政策足额征收;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税费收缴缺口大,尾欠收缴难度大,征收成本高。
4、盲目性建设投资强力扩张。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企不分,政府办企业、政府为企业担保贷款,使乡镇不得不花巨资为企业亏损买单,为企业偿还不良贷款本息;各种达标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使乡村债务陡增。
5、预算约束力不强,挥霍浪费严重。乡镇人大会议上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往往是一个形式,乡镇的财政支出一是拆东墙,补西墙,毫无预算可言。二是乡镇财政支出往往是书记、乡镇长说了算,管他预算不预算,支出决策不仅脱离预算而且基本上没有民主可言、更不要说财务制度了。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乡级财务账性违规违纪支出现象较为普遍,有限的乡村财力“跑、冒、滴、漏”严重,乡村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四是乡镇主要领导异动频繁(平均任期2年左右)支出的随意性也就被无限放大。五是村一级的支出就更没有计划了,“到手就是财、今朝有钱今朝用,管他明天怎么过”,是大多数村干部的理财之道。
在现行的乡村绩效考核机制中,数字化强制性硬指标不少,唯独没有行政成本的考核指标,乡村干部在行政过程中,没有成本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个别乡村干部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声誉,不惜花公款制造虚假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在乡村财力日益拮据的状况下,办公费、交通费、通信费、公务接待费却节节攀升,大吃大喝俨然成风,公费请客送礼愈演愈烈。在公款消费上讲排场、讲档次、互相攀比,债务包袱越背越重,群众怨声载道。
三、乡村债务影响分析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因而,农村“三乱”久治不止;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通过炒地皮,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
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沉重的债务包袱,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借新债、还旧债、躲追债”的状态下,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隆回县的干部工资只有隆回市的1/
2、长沙市的1/3,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乡村干部为垫交税费、垫付工作经费,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上万元乃至10多万元的“白条”,兑付遥遥无期,乡村千部人心涣散、意志消沉;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乡村二级无力改造和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挪用已习以为常,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
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政府、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对内,欠乡村干部的工资和公款私垫费用,对外,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工程款,搞得乡村干部声名狼藉,无法开展工作。
难题之二: 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
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9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休,广大农民群众可谓欢呼雀跃9。直补、良补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政策性增收渠道,减负和增收使农民在长期的“高负低收”的恶性循环下解脱出来。
3、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以2000~2004年为例,年均增速仅8.62%。
4、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了10多年的家庭经营后,农村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至,在新的经济体制、产业格局、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出现以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必然进入“休眠期”。2009年的增产、增收、增效缘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政策的引扶效应和市场的刺激效应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至,要保持2009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已属不易,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难度可想而知。
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
“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众所周知,过度开发和盲目扩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水士流失、生态失衡、资源紧缺必然导致气候的反常,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放大。
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受思想观念的限制,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不放,适应市场经济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作田、养猪、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增收动力明显不足。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的“晴雨表”,农资价格又是农业的“风向标”,农民对“二价”只能无条件的被动接受,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2005年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农资价格却一路飚升,尿素零售价(下同)1950元/吨,同比(下同)上涨14.9%;钾肥2200元/吨,上涨29.4%;碳胺540元/吨,上涨17.4%;复合肥1050元/吨,上涨32.9%;种子9元/kg,上涨28.6%;农地膜14元/kg,上涨4%;抛秧盘0.65元/块,上涨160%;农药的平均涨幅也在20%以上。因农资涨价,农民种田成本增加50元以上/亩。按2004年隆回县“二补一免”55.72元/人计算,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被农资涨价全额抵消。受煤、电、油、运紧张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农资价格上涨有其客观原因。但透过涨价现象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农业和农村经济刚有转机和起色,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或是忽略不计,或是轻描淡定,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各行各业,特别是农资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为农资涨价埋下伏笔。二是农民对农资生产成本、进零差率等生产经营信息全然不和,涨不涨价、为什么涨价、涨多少,全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面之词。三是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他们一方面享受国家的行业政策优惠,一方面叫苦不迭,大呼亏本经营,一次又一次提高农资市场价格,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
家乡农村建设任重道远,隆回的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我相信我的家乡一定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来,期待隆回农村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电力施工政策处理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电力施工政策处理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2010-08-09 17:58 点击数:1016 作者:李建华(公司董事长、支部书记)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电网建设显得尤为紧迫。电网建设涉及土地、规划、城建、交通、铁路、航道、林业、电信、农业等相关部门以及地方的经济、行政和人际关系。电力施工政策处理协调程度将对工程施工费用特别是施工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的说,政策处理既是电力建设项目的晴雨表,有时工程形象进度表,它将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按时开工和如期投入运行。
但目前,无论是高压输电线路建设,10KV配网技改大修,还是农村低压线路改造,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受阻的现象屡屡发生,且有受阻程度越来越严重,受阻区域越来越广的趋势。电力项目迟迟不能投运,不但给国家和电力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给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了较大影响。可以说,电力施工政策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电网建设施工中的最大制约。
一、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电力建设工程频频受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土地保护意识增强、线路通道的选择日益困难。
在电力项目实施过程中,线路通道沿线的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和村民提出种种理由阻止线路从当地通过或提出高额的补偿要求,提出的理由如通道两侧土地难以开发,无法出让,制约本区域经济发展;已审批的宅基地无法臵换,造成土地浪费;线路下面、塔基位臵国家不征用,占地面积大,施工后耕作起来比较困难,没有三到五年土质难以还原,影响农作物产量等等。
2、线路路径、杆塔选位比较粗放,缺少细致的踏勘和调查,跨越建筑物难度大。
一些电力线路在设计过程中,对线路路径、杆塔选位工作不够细致,沿途缺少全方位的细致踏勘和调查。线路在设计方案审查时与会者都表示认可和支持,但在施工中往往碰到很多难题。已审批的地基、已出让的土地、现有民房的升高等问题在进人施工后都将浮出水面。虽然测量时尽可能避免跨越民房等建筑物,但有些地段还是实在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村民或户主以部分媒体的片面报道为根据,认为架空线路会放电、电磁波对身体有伤害,影响人身安全;通讯、电视受干扰,无法接收等诸多理由,不同意线路跨越,要求改道或提出过高补偿要求。德清在高速公路搬迁工程中的35KV林勾线(双回路),原本已经和当地镇乡政府以及村委协商好并达成相关协议,同意施工,可是在按照施工计划完成30#塔基础浇注后,在实施停电组塔工作时,全组村民出来阻扰施工,并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阻碍施工,当地政府出来做工作均失败,造成30#塔基础及塔材全部报废损失了7万多元,最后被迫重新选择路径;又如长兴220KV太傅变建设过程中,其220KV输电线路在雉城镇钱家斗村因跨越民房,政策处理时多次协调无果,大批村民集体阻挠,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最后动用了特警才得于架设完成。
3、经济作物处理难度大,涉及山区林业手续办理繁琐,费用较高。现在施工区域内经济林木较多,如长兴县区域内银杏树、板栗树、青梅树等,尤其是银杏树,枝繁叶茂,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线路经过时,别说是砍树,就是修剪一下树枝都不行,给线路路径选择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国家《森林法》中规定在线路通过山林时,要先办手续,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与林业程序要求时有矛盾发生。要是碰到园林、经济林、国家保护树种更是手续繁琐,稍有不慎就将受到法律制裁,如:农网改造期间,长兴县林城镇发生一起在未办理林木砍伐许可证手续情况下,由村民配合对线路下面的树木进行了砍伐,结果由于砍了国家保护树种被当地森林公安部门立案查处,最终还是饱受牢役之苦。
4、政策处理缺乏统一管理机构,补偿标准执行难度大。
在施工企业中政策处理缺乏统一管理机构,项目负责人各显神通,部分政策处理人员素质不高,不具原则性和灵活性,责任心不强,遥控指挥,现场情况了解不够。而且,虽然政府施工补偿的统一标准,但原有的标准与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相比已经偏低,在执行中有很大的难度,且电力、电信、联通、移动等不同行业之间的补偿标准也不一样,一些施工单位有时为了赶工期,还要加大补偿额;外委施工单位在承揽工程的实施中,还要考虑施工成本,发生政策处理影响施工时,不惜代价满足其不合理要求,补偿的越高,出现问题越大,也给以后的线路工程施工留下严重后患。同时,由于政策处理补偿费用一般按电压等级进行确定,农村低压大修项目又不列支持政策处理费,而地方政府和村民认为同是电力建设补偿标准应该一样,这样的矛盾给工程施工造成被动。
5、部分电力施工队伍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只求进度,野蛮施工,安全文明施工不到位。
部分施工队伍特别是有些外委施工队伍在施工中只求进度,野蛮施工,文明施工、安全施工不够。如开挖土石任意堆放,余土不及时清理,道路不及时修复;爆破时不采取防范措施,导致石块乱飞,砸坏民房等附着物;材料运输过程中不顾路面好坏和行驶安全,致使道路损坏等野蛮施工;施工人员认为政策处理有人负责,随意堆放工程材料和工器具、乱砍滥伐、乱踏农作物,对地面附着物不采取防范措施;有些外委施工单位租住在农村,还发生扰民现象,有时甚至对沿线村民出言不逊,给工程施工带来被动。
6、部分镇村克扣政策处理款,村民对政府部门信任度不高。
工程未开工,部分村干部首先索要配合费及提出其他要求,由于这些村干部在村民心中威信不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碰到实际问题要求解决时只能采取推卸方式,甚至有些村干部为了达到某种利益,指使村民故意阻拦施工。线路施工中沿线村民对政策处理费用通过政府部门和村委存有很多看法,实际补偿额度拿不到手,被地方政府部门和村干部克扣,信任度普遍降低,要求把补偿费付给农户,否则不让施工。
二、对策与建议
未来几年,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稀缺,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政策处理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工作量和难度进一步加大,10月1日《物权法》将实施,物权、相邻权等所引起的政策处理费用可能大大增加,形势将更加严峻。而政策处理没有固有的模式和标准,操作起来原则性、时效性、政策性比较强,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政策处理在工程施工中的作用呢?我们认为:
1、要高度重视政策处理工作,加强政策处理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以保证其专业水平与电力施工政策处理要求相适应。要培养文化素质较高并熟悉电力施工全过程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政策处理专业队伍,在工作业绩上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2、要进一步重视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线路踏勘后,工程单位(建设、施工)要先与政府进行沟通,由地方政府出面召集沿线乡、镇、规划等部门征集意见,如有大的问题,可以在扩初前得到协调和改进,并按设计要求对线路走廊进行控制。涉及测量时要充分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尽量避免政策处理难点,如:跨越的房屋是否由改建升高的可能性,沿线是否有批而未建的建筑,线路走向是否与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冲突等。
3、确立逐级管理模式、制定统一补偿标准,并使补偿落实的手续更为简洁化和人性化。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先进行施工调查,对沿线走向经过的乡村名称、杆塔所处位臵的户主姓名、交叉跨越情况及青苗、附着物的实际情况等详细记录并列出清单,避免施工时因分不清界限引起纠纷。然后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协调,由所在乡镇政府召集村级以上干部召开协调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工程概况,线路架设给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迫X法,实际补偿额度拿不到手,被地方政府部门和村决。同时成立政策处理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制,由施工单位负责收集信息反馈,沿线各乡镇、街道办指定负责人,管理处、联村干部负责协调联系,村委会配合处理的三级管理办法,层层落实到位,全力推进工程建设。政策处理的补偿费用也可以用多种方式处理,要结合因工程实际和补偿对象具体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手续简洁。
4、充分发挥地方村委会和当地供电所的作用,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由于线路施工受特殊环境影响,吃、住、行都离不开当地政府以及供电所支持与配合,供电所指定在当地有一定群众基础,善交际、懂业务人员给以协助配合。村委落实专人负责,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支付一定的配合费用,以调动村委积极性、主动性。
5、运用政治思想工作、强化人际关系沟通,加强宣传力度。一切组织、所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不始终处于多重矛盾关系及辨证运动的过程之中。概括起来,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三大矛盾关系和矛盾运动。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则是核心。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运用政治思想工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把制约工程施工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处理问题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切中要害,既要高瞻远瞩,不影响日后工作,又要循序渐进。在配合地方政府部门采取重大措施时要遵循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引导不强求,配合不迁就的原则,总之,着眼于长远,入手于当前,把两方面结合起来。
在对外联络、政策处理中,只有你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你,以一颗平常之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电力线路施工政策处理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多沟通,多联系以消除心理障碍,使其心理互动而相互信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不违法政策、规章、条例、制度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依法办事,做到勤快、勤恳、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在政府的统一管理协调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要大力正面宣传电力建设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对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宣传电力线路的安全性、环保性、同时宣传电力法,使政府和群众能够进一步重视电力建设工作。
6、加强文明施工管理、提高现场处理能力。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向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要交代施工过程中政策处理注意事项。现场工作人员要识大体,顾大局,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做到“工完料尽场清”,对损坏的道路、田埂、水渠等及时进行修复;跨越特殊地段、经济作物区要采取搭架子、铺垫等保护措施。对野蛮施工的队伍和施工人员要严肃予以考核处理,要在沿线乡镇和村民中留下一个良好的电力施工队伍的形象,也为以后的施工带来方便。
7、要懂法、守法,讲究工作方法。政策处理人员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及相关法律法规,不能盲目违法,对应该报批的手续必须按照程序要求办理,对在工程中涉及林地、经济作物等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确实处理有困难的可以通过涉及方案的变更等调整措施来处理,如采用绝缘导线、地下电缆等。同时要讲究工作方法,对工程施工中的有些小问题,只要不影响工程施工,就不能操之过急,应采用迂回战术,看准时机再行处理解决。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一是全面分析总结过程的经验和教训,二是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三是探索更新突破的主攻方向和可行举措。
8、各级政府和上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的职责。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县(区)一级应当综合电力、电信、广播等部门的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明确统一政策处理补偿标准,并且不断定期修订。以便执行,减少矛盾,有利和谐社会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政策处理的难度是大的,而且今后处理的难度将会更大。对施工单位来说,政策处理的成功与否关系工程的最终效益,我们只有调整心态,准备充分,敢以创新、综合治理、攻坚破难,在工作中做到文明施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多渠道、多方式,正确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主观上、时间上更具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更好地做好政策处理工作。
第四篇:当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现实困惑及对策思考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现实困惑及对策思考
2008年至2010年,全国共选聘数万名优秀大学生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他们走进农村,融入农村,艰苦奋斗,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我作为2010届的大学生村官,结合这一年多来自己在基层的工作体会,谈一下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现实困惑
1、身份处境尴尬。按国家计划实施由县市级公开招选的大学生村官,由镇村两级共同管理,在村上工作,一般担任支书助理或主任助理,在法律政策上却真正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既不属于事业单位人员或者乡镇公务员,大多又不是村支两委成员,导致许多大学生村官出现“三不”现象。一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由于大学生村官多在乡镇政府“帮忙”,在乡镇政府“出镜”的频率很高,成为“干部眼中的群众和群众眼中的干部”。其“似官非官”的身份令众村官处境很尴尬。二是不知道自己该听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村班子里难有说服力,始终难以进入村里的决策层,没有决策权,只能干些辅助工作,充当着村级文件起草、档案整理、村级卫生清洁等勤务员工作。在乡镇政府也只是做做简单的工作,搞搞卫生打打杂。模糊的角色使大学生村官处于“上面没人听,下面没人信,无职无权的两无人员”的尴尬处境,这种尴尬的处境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三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在村上我是村主任助理兼远教专员,在镇政府我是党政办文职人员,我不知道自己的主职是什么,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哪方面”是当前不少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疑惑。
2、工作推进艰难。农村工作复杂繁琐,村民素质参差不齐,村民观念“百花齐放”,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对农村各项政策的理解支持也就千差万别,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绩效难显现。一是工作经验不足,融入群众难。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财富,丰富的学识积累是新时期大学生的优势,然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度往往偏低。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人,部分村民就认为他们在村里干不了多久,到村工作只是一个“跳板”,虽然学历高、认真干,但是经验少、方法不多、甚至话都听不懂,不会干出什么成效来,对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对大学生村官安排的工作、通知的事情,一些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不信任、当头泼冷水、甚至看笑话,较大地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上进心、自尊心。长期如此有些大学生村官便对农村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而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很难与当地村民和其他干部交流,在具体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大。二是专业不对口,作用发挥难。由于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大多都是非农专业,与农村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指导农村工作时,要么老虎吃天、无法下爪,要么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尽快熟悉农村、融入农民、指导生产。加之部分村组底子薄、基础差,资金、项目支撑不足,致使大学生村官谋划工作信心不足,在推动村级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在职不在岗,才能施展难。当前,大学生村官“借用”、“走读”问题不容忽视。一些乡镇、区直部门从自身出发,随意抽调、截留大学生村官,从事各种临时性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实际上脱离了村级工作岗位,成为区、乡两级机关的“跑腿”和“打杂”,分散、牵扯了大学生村官的精力。少数大学生村官工作作风漂浮,不愿深入村居一线,占着村官的岗位不作为、不干事。一年两年以后,也许没多少村民能认识他们,更别说为所在村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3、前途发展茫然。依照选聘办法,大学生村官属于按三年期限签定合同的“没有保障的、不稳定的临时工”。很多大学生村官对现在的生活很“茫然”,对三年后的出路很不确定。一是考公务员难。面对激烈的考场竞争和迅猛壮大的公务员考试人群,公务员招录的比例一降再降。到底两年后国家能够拿出多少比例的职位定向招录,定向招录又能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村官们普遍心里没底。二是政策保障难。随着公务员职业的兴起,大学生村官职务也成为热门。现在全国已统计在案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十万,想通过政策调整安排转编,其可行性和可能性微乎其微。三是转职从业难。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村官身份难以增加其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重重压力,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不愿放弃手中的“救命稻草”。
二、对策思考
1、加深自身认识,扎根服务思想。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提高思想认识,不能因为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要接受农村基础条件差,发展滞后,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实际情况,不能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大,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抱有过度一下的想法。要加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奉献精神。不能让工作流于表面,要切实际地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每位大学生村官必须做到“三个放下”。一是放下骄气,把“受苦”当磨练。要尝试像村民一样在水、电、网络等等不太便捷的环境里自如的生存、生活,要相信“受苦”也是生活慷慨的赠与,慨然接受各种不方便、不适应、不舒服,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二是放下架子,把吃苦当锻炼。要抛下大学生的架子,真正把自己当学徒,把吃苦当锻炼,切实做到“爱吃农家饭、爱穿农家衣、爱讲农家话、爱干农家活”。三是放下幻想,把艰苦当历练。要甩掉来享受、来过渡的幻想,扎下身子,以农村为长期岗位,学会从农民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农村的问题,寻求融入生活、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为农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完善选聘机制,把好源头质量。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应根据农村需要设立对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要求。在选聘工作前,对报名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多种渠道把报名学生的想法摸透,性格搞清,看是否适合农村工作。对于拟选派“村官”进驻的村子也应摸清所需村干部数量和专业需求等情况,以便科学安排。在选聘过程中,要向拟聘大学生公开村居人才需求信息,了解拟聘大学生任职意向,建立大学生村官任职意向信息库,然后在全市(县、区)范围内进行统筹和调剂,做到按需选人、双向选择、人岗相适,实现人才配置科学化、人性化。要加强对选聘工作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的制度设计,注重对大学生入村工作动机的考察和了解,选择一批真正志愿到新农村建设一线打拼的大学生,确保人到村、心入村,以才兴村。同时,对新选聘村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现实岗位与更高理想之间的关系,打牢扎根农村的思想根基。
3、明确在村职责,完善考核机制。任用大学生“村官”成“乡官”不仅缺乏政策依据,而且违背选聘初衷,更不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各级组织应该在平日注意加强对其“村官”身份的明确,确保大学生生活在村、工作在村,做到“名符其实”。使大学生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从而鼓励他们更好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不断加强作为“储备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要完全放在村一级来进行,由大学生村官领导机构来主持,杜绝“村官乡用”的怪现象。为避免有的人下去只顾复习应考对工作却不上心,而埋头工作的人却由于顾不上复习考试反而吃亏的现象,应将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纳入公务员考试考核环节。通过相关考核办法的有力实施,让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官人才通过内部考录的方式分配到部分事业编制,使他们工作上有盼头,同时,将工作作风不踏实、滥竽充数、难以胜任村官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清退出伍,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危机意识,督促其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4、加强帮扶培养,确保学有所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创造热情,但大多缺乏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和基层艰苦生活的锻炼。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培训,积极引导帮扶,注重实践锻炼,提高能力素质,使其尽快掌握农村工作技能、村务管理方法,提高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能力。一要坚持“经常化”培训。要把大学生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统筹进行安排,每季度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专题培训班,重点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党的农村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工作方法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尽快融入农民群众,全面适应农村工作。二要注重“走出去”学习。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文化基础好、掌握先进技术快的优势,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参观新农村建设,学习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的经验,以及先进的种养加技术,帮助他们开阔思路、增长见识,让他们把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成功经验和实用技术引入当地。三要实行“手把手”帮带。建立健全市级领导联系、县级领导指导、乡镇干部帮教和村“两委”负责人帮带制度,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等办法,使他们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在实践锻炼中学习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四要坚持“交流式”提高。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和工作座谈会,让他们交流思想和工作经验,探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5、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前途出路。积极探索制定出台《大学生村官选任管理办法》,通过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乡镇科级领导、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报考公务员的办法和途径,放宽学历、年龄范围,拓宽出路,以及推荐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形式,使他们心中有劲头、事业有干头、前程有奔头,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发展的热情。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建立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机制,引导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实现有序流动。一是要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工作,引导他们通过选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等。二是要择优招录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每年拿出一定的岗位和职数,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一批公务员。坚持竞争择优,好中选优,注重考察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实际表现。三是要扶持自主创业发展,认真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有成的大学生“村官”逐步实现自主发展。四是要引导另行择业,参与企业单位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五是要支持继续学习深造,落实参加研究生招考加分等政策,开辟其他学习深造渠道。
第五篇:落实惠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落实惠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县 农 办 纪 检 组
(2009年8月)
近年来,东安县县委、县政府推行“基层工作法”,狠抓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行政首长负责制,做到各方互动、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对强农惠农政策进行大力宣传,严格规范操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加强对强农惠农补贴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监督,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逐年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2008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32.78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874元,同比分别增长9.2 %和18.4%。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我县在落实惠农政策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一、主要问题
1、补贴对象难把握。如种粮补贴发放操作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综合直补是按耕地计税面积核定的,近几年出现了虽不种粮食甚至抛荒,但有计税面积而得到补贴的不合理现象。为了彻底遏制耕地抛荒现象,近年来我县出台了“谁种田,谁受益”政策,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量大,仍存在很大困难。
2、补贴公示欠规范。部分乡镇政府的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公示牌破损严重,个别村组对惠农补贴资金申 1
报、发放没有公示。部分涉农收费公示不全,收费项目是老的,没有及时更新。
3、补贴资金很不足。如农机专项补贴受补贴政策的拉动和宣传发动的广泛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购机热情。但由于下达全县的补贴指标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有购机欲望的农户因无法享受到补贴,而影响了他们的购机热情。
4、农资价格上涨快。农资价格上涨,意味着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收益下降,这使得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大打折扣,部分直补款被生产资料的上涨所抵消。
5、地方财政压力大。我县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民收入偏低,而每年能争取到的中央、省、市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少、规模小。即便争取回来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必须由财力十分有限的县级财政配套大量资金,地方政府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6、部门配合不得力。个别单位对落实惠农政策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对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程序把关不严,出现一些问题。如有的部门利用职务之便从农户补贴资金存折上扣收涉农信息费,个别网点规定农户在惠农补贴资金取款过程中只准整百的取,一百以下的不取,有的村干部为农户代取补贴资金等。
二、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责任制,狠抓落实。建立健全“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一项“一把手”工程来
抓。一是给“一把手”定责。各级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为组长、副组长,农业、财政等涉农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做到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是促“一把手”履责。将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工作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领导,紧紧抓住“一把手”不放,建立“一把手”调度制度和“一把手”汇报制度,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开展督查,促使各级各单位“一把手”真正负起责任,抓好工作落实。三是对“一把手”问责。把严格“问责”作为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工作的关键举措来抓,严格实行先交办、再调度、最后交账的落实机制,督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2、严格督促检查,整改到位。为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狠抓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严格整改到位。一是大排查,摸清底数。建议县政府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上下联动的方法,对近年来中央、省、市下拨和县配套的扶贫开发资金、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资金、水稻良种和油菜良种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救灾救济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等涉农补贴资金进行认真梳理,并上下核对,分类造册,分发到相关涉农部门和单位。各相关涉农部门以财政部门梳理统计的涉农资金总额为依据,采取追根溯源的方法,对项目、文号、资金、去向,逐项
分解,逐一排查。二是大调研,找准问题。组织干部职工在全县开展落实惠农政策大调研活动,对惠农补贴资金进行调研,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准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查自纠。三是大督查,认真整改。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交叉检查方式,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对检查出来的所有问题,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问题台账”。然后,对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分别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改正。对在台账上“挂号”的问题,再进行专项督查、专项反馈,问题不解决,决不从台账上“消号”。
3、创新工作机制,规范管理。一是建立“三代管”机制,规范用钱行为。积极推行“村账乡代管”、“乡账县代管”、“组账村代管”制度,有效加强对涉农补贴资金的监管。二是健全“三约束”机制,规范用权行为。建立和完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农村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用权行为。三是完善“三公开”机制,规范办事行为。为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个农户,要求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公示栏,对强农惠农资金的资金项目、发放标准和落实情况实行“三公开”,有效保障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