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试 行)
一、立项原则
(一)“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支持计划”)是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制定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支持计划”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指导教师与学生创新团队的密切合作,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
(二)“支持计划”注重研究过程,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接受基本学术训练的机会。经过训练,使得学生熟悉规范的项目申报流程,学习如何设计研究主题并填写内容完整、质量较高的项目申报书,学习研究力量配置和经费管理及进程控制,能够有序地做好研究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范严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项目严格遵循“强调兴趣、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二、项目申报
(一)“支持计划”面向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申报。项目组成员一般不超过5人,鼓励高低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与,以保证项目的连续性和 辐射性。项目负责人应品学兼优,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原则上应是二、三年级的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的研究生(二年级研究生为三学年制)。每名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每名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不能超过两项。申请立项当年毕业离校的学生不能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课题申报均应按要求填写《“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项目申报书》,研究时间一般为半年至一年。
(二)申请者选择一名指导老师对项目进行指导。每名教师每年指导的项目总数不超过4项。指导老师应认真履行指导职责,加强过程指导,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审查课题设计方案、研究成果及中期、结项报告。各院系部可根据项目需要成立跨学科指导教师团队。
(三)课题研究主要适用于:
1、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从课程学习中引伸出的研究课题。
2、开放式、探索型和特色教学中延伸出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3、结合学校相关事项,可由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的辅助性课题。
4、由学生自主设计与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相关的课题。
5、与本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实习实践课题。
6、需获得支持的重大学科竞赛课题。
(四)申报立项时间。学校科研处于每年3月组织立项申请受理工作,具体时间由科研处另行发布通知。
三、项目管理
“支持计划”实行两级管理,各院系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协同科研处分类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组长由各院系部主要领导担任,具体工作人员可由专任教师或教辅人员担任。小组负责根据《支持计划管 理办法》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管理,制定项目选题指南(包含学校和本系部学科建设需求、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需求以及学生自主选题等内容)。
(一)立项评审
在规定期限内,项目负责人下载书面材料模板,填写打印后向所属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提交项目纸质书面申请书。各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进行初核,并组织相关学科专业和职能部门进行评审,决定是否立项及项目的资助经费额度,各院系部批准立项项目原则不超过申报项目的4/5。科研处对评审结果进行复核,并经主管校领导签批后在校园网上公示,公示期结束无异议的,由科研处登记备案确认立项。
(二)项目研究
1、项目开题:项目组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填写《“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项目任务书》,制订科学合理、详细周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由各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审核后报科研处备案。
2、项目指导:项目组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指导老师应及时指导研究活动,并填写《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指导情况登记表》。
3、项目交流:为开拓科研视野,激发研究兴趣,展示科研成果,院系部应积极组织本单位项目组之间的交流活动,科研处每年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三)中期检查
项目研究时间过半,项目负责人提交《“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各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负责组织专家对《中期检查报告》进行审核。中期检查不合格项目,由各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督促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整改仍不能达 到要求的,对项目予以中止。各院系部组织中期检查时应通报科研处,科研处进行抽查。
(四)结题验收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撰写《“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报告》,并附《指导情况记录表》、《中期检查表》等相关材料和研究成果及电子版、实物等申请结项。各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组织专家评审组(3至5人)评审并形成书面意见。通过评审的项目,各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将项目评审意见、研究成果电子版(含扫描件)上传至《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备案。未通过评审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须对项目未通过的原因做出书面总结,并提出修改意见,经各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审查通过后,将电子版(含扫描件)上传至《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由科研处通过备案。科研处将组织校外专家对结项项目进行抽查并公示整体结项情况。
(五)项目变更
在研究过程中,涉及课题组成员变更、项目研究成果形式变更等事宜,项目负责人应提出书面报告,撰写《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科研项目重大事项变更申请表》,经各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审核后,上传至《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由科研处通过备案。项目研究内容不允许变更。
(六)项目延期
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结项的课题负责人,可提出项目延期申请,由各院系部项目管理小组审核后报送科研处审批备案。项目延期不得超过半年(因毕业原因在校时间不足半年的按最长剩余在校时间办理延期)。逾期仍未完成或未参加答辩的项目视为项目未完成。
(七)成果使用: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国际关系学院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必须注明与“支持计划”的实质联系,比如“本文得到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项目资助”(中文期刊)或“Supported by Students’ Academic Training Program of UIR ”(外文期刊)并注明项目编号****。教师指导公开发表的论文,指导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身份署名。
四、经费拨付
“支持计划”的预算由科研处提出,校学术委员会审批确定。每个项目的经费预算由各系项目管理小组来审核确定,学校按照批准项目实际经费预算,拨付给各院系部。
五、经费管理
(一)“支持计划”经费资助,文科类项目不超过0.5万元/项,理工科类项目不超过1万元/项,经费按照预算管理实报实销。
(二)科研处按照学校财务制度负责“支持计划”项目经费的报销事宜,保证专款专用。项目经费由学生在预算框架下自主使用,不得提取项目管理费等。
(三)经费报销根据项目预算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报销单据由经手人、项目负责人签字,到科研处报销。
(四)经费结算:对预拨的经费,每年结项验收后由科研处进行账目结算,未使用部分退回学校。对中止的项目,将剩余经费退还学校,不得挪作他用。
(五)经费监管:学校对项目经费实行监督管理,保证使用科学、合理、高效。项目结束后进行决算,并接受纪检审计部门监督。
六、表彰与奖励 学校定期组织“支持计划”工作的总结和评优工作,对优秀项目的指导教师、课题负责人及专项工作开展过程中规划组织到位、管理科学的院系部给予表彰与奖励。
(一)各院系部按照不超过本单位立项数量10%的比例对当年已结项项目进行项目成果评优,由学校进行奖励并宣传展示。奖励方式由科研处提出,校学术委员会审议确定。
(二)学校定期对“支持计划”进行总结,组织“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单位”评优活动,并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奖励方式由科研处当年提出、校学术委员会审议确定。
七、其他
本办法由科研处进行解释。
第二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华水政„2012‟27号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文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关于印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文)和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2]176号文)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情系水利”的华水精神,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氛围,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全面开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标是,以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校外实习基地和创业基 — 2 —
地的积极作用,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国家水利电力行业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基本原则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基本原则是:
(一)兴趣驱动。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对创新创业实践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
(二)自主实践。参与项目的学生要自主思考问题、自主确定项目、自主聘请指导教师、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
(三)重在过程。参与项目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四)构建团队。参与项目的学生要组成创新创业训练团队,着力培养团队精神、协作奉献精神。
四、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校团委、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计划财务处、总务后勤处和各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的落实。
五、实施步骤
(一)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配套政策,为此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项目申报。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申请者必须学有余力、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创新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兴趣浓,具备从事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学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
2.每年3月份学校组织申报。项目以团队形式申报,每个团队一般应超过3名学生组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联合申报。
3.申请程序:申请团队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申报书》、学院初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评审、主管校长批准后立项建设。项目评审阶段学校组织答辩。
4.项目组聘请的指导教师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历学位的学校教师,可以聘请校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副导师参与指导工作。
(三)项目类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 — 4 —
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1.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方法选择、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
2.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3.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以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为基础,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四)项目管理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评审、监督、终期检查验收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各学院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管理、协调、中期检查等工作,并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2.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项目审批立项后,项目主持人须填写《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合同书》,依托校内各实验中心、校外实习(创业)基地等平台条件,制订科学合理、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有效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3.项目建设中期,项目负责人应提交《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各学院组织中期检查,并提出实验与研究改进建议。
4.项目建设终期,项目负责人应撰写《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题验收报告》,提供研究记录、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和研究成果、实物等,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
5.项目终期验收不合格的,核减项目所属单位次申报指标。项目无进展、无计划、无总结、无结果的,视为验收不合格。
6.在研究过程中,立项项目一般不得变更项目主持人、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确需变更的,由项目支持人提出申请,学院审核,教务处批准同意后方可变更。
五、其它
本办法自2012年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主题词: 学生
创新创业
管理
办法
通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长办公室
2012年3月21日印发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我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制定以下管理办法。
第二章训练计划内容
第二条黄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1.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条件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2.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3.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第三章项目申报要求
第三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主要面对大
二、大三年级学生。鼓励低年级学生申请,建设期短的项目,可以放宽大四学生。鼓励学生团队申请。
1.申请者必须身体健康、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无不良信用和违纪记录。
2.创新训练项目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申报,可以是个人或团队;创业训练项目面向二、三、四年级学生,仅限团队;创业实践项目面向三、四年级学生,仅限团队。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团队合作项目和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合作项目。
第四条主持申报项目学生需认真填写《黄山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为该项目的第一负责人,负责项目自主设计、自主完成、自主管理。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学生要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保证在项目计划期内完成。
第五条各类项目负责人仅限1人,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2个及2个以上的项目,但可参加其它项目,仅限1项。有未结题项目的学生不得申请。
第六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必须有指导教师,由学生自行选定或项目申报所在学院、教学部配备,但第一指导教师为项目责任人。
第七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需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鼓励具有行业背景或者具有行业资格证书的应用型教师担任。
第八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至少1名,创业实践项目指导教师应不少于2名,实施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优先支持围绕“卓越教育计划”建设项目。但校内每位指导教师限指导3项。
第九条创新训练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1年,创业训练项目一般不超过2年,创业实践项目一般不超过3年。各项目实施时间过半时需提交中期报告。申报者要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保证在校期间完成。创业实践项目负责人毕业后可根据情况更换负责人,或是在能继续履行项目负责人职责的情况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的身份继续担任项目负责人。创业实践项目结束时,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处理各项事务。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十条黄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组(以下简称“领导组”),领导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的落实。
第十一条黄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论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实施方案;负责项目的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督促开设与创新创业训练有关的思维、方法、训练、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类课程以及提出其他咨询性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各二级学院、教学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组(以下简称“实施工作组”),负责落实本单位项目实施的申报初审、立项预答辩、中期管理(包括项目的变更,开展中期检查,组织学术交流等)、结题验收等具体工作。各实施单位要落实专人负责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落实项目初审、材料汇总、档案管理、中期检查、后期结题等具体事宜,做好项目归档工作,以及与教务处的联络工作。
第五章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项目立项。
1.每年3月—4月初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教务处发布项目申报通知,阐明项目申报具体要求。
2.项目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填写《黄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提交至项目申请人所在学院、教学部。
3.各二级学院、教学部“实施工作组”对项目进行初评审,视情况组织答辩,并填写评审意见,确定本单位申报项目。
4.各二级学院、教学部汇总《黄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并按照初评审成绩高低排序填写报教务处。
5.教务处组织“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项目进行终审,择优推荐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必要情况下进行实地考察,评审结果报校长办公会批准,并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
第十四条中期检查。
1.项目立项后2周内,项目负责人填写《黄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任务书》,经所在学院、教学部及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按任务书实施,教务处分阶段核拨项目资助经费。不按时提交,按自动放弃处理。
2.各项目实施时间过半时需开展中期检查一次,由项目所在学院、教学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中期检查时,项目组应提交项目中期进度报告,提供阶段性的实践活动原始记录。中期检查主要是对项目的工作进度、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中期成果等给出恰当的评价,提出项目进一步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中期检查材料应在项目所在单位档案,中期检查结果应汇总总结后及时交教务处。
3.项目变更或终止应由项目负责人向“实施工作组”提出书面申请,阐明具体原因,对更改项目内容、更换项目成员、提前或推迟项目进度等作出详细描述。“实施工作组”应进行实事求是的审核,给出同意与否的结论,并提交“专家指导委员会”认定并通知执行。
第十五条结题验收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提出结题申请,由教务处组织项目所在单位“实施工作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项目验收的必须材料为总结报告,硬件项目须有实物,补充材料为论文、设计、专利及相关支撑材料。专家组查验相关结题材料,听取项目
组成员的汇报和答辩,在全面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成果水平的基础上,对项目作出明确的成绩评定,填写“结题验收表”。学院、教学部汇总结题材料后交教务处存档。
第六章项目后期管理
第十六条教务处定期组织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优秀成果进行评选,被评为优秀项目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对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帮助申请专利和组织推广。
第十七条对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团队成员可提出申请,征得第一指导教师同意后,经所在单位“实施工作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查,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继续进行;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经“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核鉴定后可代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但团队成员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不得重复。
第十八条学校对各二级学院、教学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整体评价,每年组织一次检查并进行计划项目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对综合评价排名前3名的学院、教学部,下一适当增加项目指标;对评价排名后3名的学院、教学部,下一适当减少项目指标。
第七章经费管理
第十九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来源:安徽省财政专项资金、学校专项资金以及社会、个人等资助或捐赠的经费。
第二十条学校每年设立若干经费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项目资助经费列入“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每项经费根据项目申报情况,原则上为每项1万元,项目经费划拨至项目第一指导教师,由项目第一指导教师管理,但必须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应做到节约开支,保证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二十一条批准立项的项目按两次拨付经费,项目立项后拨付一半项目经费;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经所在单位“实施工作组”认定为实施效果好的项目,汇总报教务处后进行第二次经费拨付,但项目结题前经费使用不得超过项目立项经费的80%。
第二十二条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研究所需的资料费、实验材料费、调研费、会议费等必要开支,不得用于支出劳务费等人员经费。报销单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第一指导老师签字,方可到财务处报销。属于国有资产的需国资处审核并签字认可方可报销。具体报销操作流程按照学校财务处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第二十三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以及学生以项目为基础申请的专利应标注“黄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所需费用由项目支付,专利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第二十四条项目运行期间若未按照项目申请书规定进行项目建设,学校有权做出限期整改、撤销和终止项目的决定并追回项目经费。
第八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学部要积极为参与项目的学生团队及个人免费做好提供实验场地、设备以及技术等服务工作。参与项目的学生团队及个人可依托“黄山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络平台建立项目网站,进行项目展示、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
第二十六条主持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可获得相应综合素质学分,《黄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在学校教务处。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南方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经学校研究决定,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2]5号)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南方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旨在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公开立项、自愿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原则,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清晰、方案可行、条件可靠的项目,强调以激发创新创业兴趣为导向,以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参与项目过程中的收获,支持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创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第三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包括“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
1.“创新训练项目”指大学生个人或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科研创新方案的设计、研究条件的准备、项目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成果交流等工作。
2.“创业训练项目”指大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来开展创业模拟训练活动。
3.“创业实践项目”指大学生团队,在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采用创新或创业训练项目成果,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开展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创业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第四条
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管理办法,落实条件保障,制定奖励政策和协调相关问题。组长由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教学科研处、学生工作处、计划财务处、创新创业中心和后勤保卫处负责人。
第五条
专家指导委员会
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咨询和项目成果认定。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组成。
第六条
校级执行小组
校级执行小组负责起草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发布相关政策,评审项目,经费划拨,成果统计,院级执行小组工作协调,质量监控,扶助学生社团开展项目自我管理。组长由教学科研处处长担任,副组长由学生工作处主管学生活动的副处长担任,成员包括教学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和创新创业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
第七条
院级执行小组
院级执行小组负责申报组织,初评与推荐项目,过程管理,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担任,成员包括学院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章
选题、申报、评审
第八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面向全日制在校二、三年级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题,要求选题思路新颖、目的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
第九条 学生需组成团队申报项目(鼓励跨专业、跨学院组队,但同一项目只能向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申请,同一项目不准向多个学院重复申请),其中,申报“创新训练项目”的团队人数不超过3人,申报“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不超过5人。每个项目须配备1名校内导师,其中“创业实践项目”还须聘请1名企业导师。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报各学院的院级执行小组,经院级执行小组初评审核后,由学院统一上报校级执行小组。
第十条
校级执行小组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专家在听取学生开题报告后,从项目的创新性、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可行性及经费使用等方面提出评审意见。评审结果报领导小组审批,经公示后,立项为校级项目。
第四章
项目运行管理
第十一条
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要对科研或创业有浓厚兴趣。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创新创业全部过程。要求参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自主开展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方面的收获。
第十二条
项目执行时间为1至2年,学生在组织团队时,要注意团队成员的在校时间,即团队成员在校时间不能少于项目的执行时间。
第十三条
对获得批准的项目,学校和学院对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条件要给予充分支持,并由学院配备有丰富经验和一定专业造诣、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经费须经指导教师确认后支付。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日志》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使用记录》,校级执行小组不定期检查项目日志和经费使用记录。
第十四条 项目中期检查。各项目组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由学校执行小组组织专家监督检查项目的落实和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各系部和指导教师。
对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违反有关管理规定的项目,由院级执行小组督促整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由项目所在学院提出终止、撤销项目的建议,报校级执行小组审批后,终止项目并追回经费。被终止或撤销的项目组成员不得参加其他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
第十五条
项目到期由学校组织项目验收。结项必需材料为总结报告,补充材料包括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校级执行小组组织有关专家从创新性、研究过程、实验结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项目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其中,优等级评价结果不得超过20%)。评定为不及格等级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项目组须根据专家组意见,修改总结报告后,再次提交复审。不提供修改报告或复审不通过的项目,由指导教师和学院负责追回已使用项目经费,团队成员不得参与其他创新创业项目。
第十六条
项目在立项后原则上不准许变更。如因特殊情况必须变更的,需填写《南方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变更表》,说明变更内容及原因。经院级执行小组同意后,报校级执行小组批准后,准予变更。
第十七条
参加创业实践项目的学生需与校级执行小组就经营、管理、产品专利、商标权益、资金比例、分红等责权利进行约定,并每年向校级执行小组提交经营与财务状况年报。校级执行小组对创业团队经营及财务状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全程监控。
第五章 学生要求
第十八条
参与项目的学生一定要出于对科研或创业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遵守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十九条
学生是项目的主体,导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参与项目的学生创新团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必须自主选题设计、自主组织实施、独立撰写总结报告。
第二十条
学生项目选题要适当。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学生要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
第二十一条
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合理使用项目经费,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合理支出项目经费。
第二十二条
学生自主完成和管理实验。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填写《南方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日志》。
第二十三条
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处理好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创业的关系。
第二十四条
项目结题。必需材料为项目的总结报告,补充材料为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
第六章
经 费
第二十五条
国家级、省级项目资助金额按相关文件精神执行。国家级项目学校配套资助金额为10000元,省级项目学校配套资助金额为6000元。校级项目资助金额为6000元。校级配套资助经费来源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种子基金。
第二十六条
校级执行小组分三批次划拨项目经费,第一批经费在项目获批后划拨经费的30%,第二批经费在项目通过中期检查后划拨50%经费,第三批经费在项目通过结项验收后划拨剩余20%经费。经费由指导教师负责监管,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完全用于支持项目的运行,主要用于实验用品、消耗材料、宣传材料制作、文具办公用品等符合科研经费财务制度的支出。不得以学生、教师的劳务费支出。教师不得使用学生项目经费,学院不得提取管理费,不得截留和挪用。第二十七条
对于中止和撤销的项目,剩余经费将被冻结,并对已使用经费进行追回。
第七章
配套措施
第二十八条
校级执行小组为每个项目建档,并按教师指导项目的数量以及项目的执行时间,核准其教学工作量。教师指导一个项目以总学时48折算工作量,并按两学期平均支付。对于终止或撤销项目,指导教师工作量自项目终止或撤销时起终止计算;对于验收不合格项目,扣除指导教师一个学期的指导核算教学工作量,即24学时。
第二十九条
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成相应项目任务、提交项目报告(论文、总结)等环节后,经评审合格者可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2学分。
第三十条
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可作为申报职称的个人业绩,计入本人业绩考核档案。
第三十一条 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项目获得优秀等级评价等方面的奖励办法按照《南方职业学院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和学术实践成果奖励办法》和《南方职业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执行,专升本优惠政策按照《南方职业学院推荐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学士学位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教学科研处负责解释。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日
第五篇: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项目管理办法(2014修订)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项目管理办法(2014修订)
1、总则
1.1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5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京教高[2008]6号)的文件精神,推动我校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对2007年10月由我校颁布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2007-2008学年校政字1号)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形成本管理办法。
1.2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对象为全校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实施内容包括下达至我校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北京市级项目)及由我校自主设立的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校级项目);
1.3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围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框架,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1.4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原则,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2、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
2.1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组织机构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大 1 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管理委员会‛(简称管理委员会)及‚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简称专家指导委员会)。
2.2 管理委员会由学校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任主任,成员包括:教务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学生处、财务处、团委,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组织专家组评审、验收实验项目并指导全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相关工作;负责监督实验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
2.3 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聘请的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对我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对学生自主申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审核、立项、结题和评优;对我校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等。
3、项目申报
3.1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申报工作于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后第二个月开始,申报信息经由教务处网站及学院(系)教务科发布,同时,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教务处)还将通过举办班级代表宣传推介会、印发项目申请指南等方式辅助宣传。
3.2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面向本校在校全日制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申报(以每年春季学期项目申报工作启动时的年级为准),原则上要求是团队申报(成员3-5人,其中1人为项目负责人),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学生联合组队申报。因项目资源有限,已入选往届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不得申报当年项目。同时,为保证项目运行有序,在项目运行期间将参加我校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到境外高校学习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学生,不得参与项目申报。
3.3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需配备指导教师,在保证学生自主开展的大原则下负责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指导教师原则上应为校内正式编制教师,可由项目申请负责人所在学院推荐,也可由项目申请负责人直接聘请。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每个项目原则上聘请1名指导教师。为保证创新项目在评审、结题和评优上的公正性,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委 员会的成员原则上不得担任项目的指导教师。
3.4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项目运行时间为原则上为1年半,立项学生需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完成研究计划,不占用正常课堂教学时间。项目负责人必须在其本科毕业前完成项目。
3.5 依照我校“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原则上要求人文社科类项目研究需基于社会调查开展,理工科类项目研究则主要依托实验开展。
3.6 在充分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各项政策后,项目负责人需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网页下属子网页‚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网‛下载《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申请表》,按照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打印并经项目组成员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连同申请书的电子版一并提交给项目负责人所在的学院;
3.7 学院在接到学生提交的项目申请表后,需组织教师进行初审,根据管理委员会分配给学院的推荐名额(按照本科学生分布比例结合专业特点确定,推荐名额总数与实际项目数的比例约为1.2:1),确定具体的学院推荐项目及推荐排序;经主管院长审核并签字盖章后,将学院推荐项目的项目申请表(纸质版原件及电子版)及信息汇总表格(仅需提供电子版,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网‛下载,包括3个子表)报送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4、项目评审
4.1 学院推荐项目材料汇总后,由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立项评审工作,确定予以立项的项目名单、立项级别(国家级、北京市级及校级)与资助额度,评审结果经由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教务处)报管理委员会主任(主管校长)批准。
4.2 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列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项目名单在教务处网站公布,并分类报送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及学校备案。
5、项目运行管理
5.1 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教务处)在项目立项名单公布两周之内组织项目启 动会,详细宣讲项目运行的各项要求,下达立项证书,启动项目运行;
5.2 项目启动8个月后,启动项目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需将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的《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中期进度报告书》在指定时间内送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由专家指导委员会对《中期进度报告书》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分为中期通过、限期整改和中止运行三类。被判定为限期整改的项目,需在判定结果下达三个月内,充实调研数据,修改中期报告,并再次提交审定,合格者继续项目运行;被判定为中止运行的项目,冻结项目经费,取消其项目组成员的一切相关支持政策,如学分认定、推免科研加分等,并予以通报。
5.3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进行过程中,管理委员会将通过各种形式定期组织学术报告及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及时总结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管理委员会鼓励参与项目的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创新社‛。创新社作为学生社团归口学校团委社团部管理,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教务处)参与其业务指导工作,并定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学生自发开展各类项目交流活动。
5.4 项目组到校外开展调研活动,出行时间在1天以上的,需向班主任报备,并做好详细行程规划,确保成员在外期间的安全,同时,项目负责人必须给所有成员购买调研期间的含紧急医疗救护服务在内的人身意外保险。
6、项目结题管理
6.1 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需填写《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结题申请表》,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连同结题报告(20000字左右),在指定时间内提交给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结题验收申请。同时提交的还有依托项目研究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复印件(如具备)、项目实施图片及其他辅助材料等。
6.2 由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人文、经济、社会、法政、理工五个学部组织专家开展项目结题评审,审定提交的各类项目结题材料,并举行项目结题答辩,最终确定各参评项目的结题成绩及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未在指定时间内提交结题材料的项目则直接被判定为“不合格”。
6.3 被判定为‚不合格‛的项目,学校将冻结其剩余项目经费,取消其项目 组成员的一切相关支持政策,如学分认定、推免科研加分等,并予以通报。
6.4 项目结题后,由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印制项目结题证书,并将当期结题项目的相关成果和材料报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学校备案。
6.5 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按计划结题的项目,项目组负责人可申请延期结题。项目负责人应在规定的结题时间前一个月下载填写《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延期结题申请表》和《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申请延期结题项目进展报告》,说明延期原因及申请延长期限,同时汇报项目业已开展的情况,提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核准。获准延期的项目应在项目负责人本科毕业前完成并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结题材料,由专家委员会另行组织专家评审。
7、项目变更管理
7.1 项目立项后,如因客观原因需变更项目相关内容,如项目研究题目、项目组成员等(项目组负责人和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不允许变更),应尽早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网‛下载《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变更申请表》,填写打印并经项目组负责人及指导教师签字后报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变更申请表交由管理委员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核,并将审核结果通知项目变更申请人,同时将变更申请登记备案。
7.2 项目启动后,项目组成员(含负责人)如参加我校本科生交换项目到境外高校学习一年以上(含一年),必须办理项目成员变更,退出项目组。
7.3 项目启动实施10个月后,原则上不再受理任何变更申请。
8、项目经费管理
8.1 根据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政策要求,国家级、市级和校级的项目经费额度分别为20000元(中央财政支持10000元,学校配套支持10000元)、5000-10000元(北京市财政支持)和5000元(学校经费支持)。其中,北京市级项目的具体数额根据当年北京市教委的相关要求确定。8.2 项目经费由获得项目资助的学生在预算框架下自主使用,指导教师不得使用研究经费,学校不提管理费。
8.3 经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定,学校财务处核准,国家级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部分)及北京市级项目的项目经费由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直接授权项目负责人管理使用,项目负责人凭下发的项目经费卡办理经费报销手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经费执行情况的监督;国家级项目(学校配套支持部分)及校级项目经费由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管理,项目负责人需经由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办理项目经费报销手续。
8.4 项目负责人需严格遵守学校财务处相关规定使用项目经费及办理项目经费报销手续,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按照学校财务处有关规定执行。
8.5 对于因各种原因被终止允许或撤销的项目,学校将冻结其项目剩余经费,并停止后续拨款。
8.6 项目经费逾期未使用完的,根据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及学校的相关规定,予以收回;
8.7 学校对项目经费实行监督管理,保证其使用科学、合理、高效,并接受审计部门监督。对于违反财务规定的行为,将依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视情节严重作出相应处理,包括停止项目运行、给予相关责任人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将移交至司法部门处理。
9、相关支持政策
9.1 凡通过项目结题的学生,可直接申请培养方案中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学群的‚社会研究与创新训练‛学分(2学分),具体申报要求参见《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社会研究和创新训练学分认定办法》。
9.2 项目组成员,可获得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加分,具体为: 国家级项目立项:项目负责人计2.5分 其他成员计2分 市级项目立项: 项目负责人计2分 其他成员计1.5分 校级项目立项: 项目负责人计1.5分 其他成员计1分 结题获得‚优秀‛的项目(含国家级、市级、校级)项目组组负责人及成员均加计1分;
9.3 项目指导教师,每单独指导一个项目,当年计不少于9课时的指导工作量;联合指导的教师酌情减少。
9.4 项目完成后,学校将依据相关政策,对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10、附则
10.1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管理办法即《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2007-2008学年校政字1号)停止执行;
10.2 本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教务处)负责解释。
10.3 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项目,还需执行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相关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