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工作如何预防不正之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22:1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招生工作如何预防不正之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招生工作如何预防不正之风对策研究》。

第一篇:招生工作如何预防不正之风对策研究

招生工作如何预防不正之风对策研究

摘要 高校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供应者,是广大考生其家人极端关注的焦点。现实生活中,“高招腐败”等不正之风,既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和未来发展,同时也是对求学者命运的轻视和打击,将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本文结合西南科技大学招生工作现状,对学校招生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 招生不正之风 对策

在中国,很多寒门学子把高考当成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很多家庭竭尽全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工作中。因此,高校招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近几年的全国招生工作中,一些招生不正之风接踵而至,如200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招事件”、“2008年湖南招生腐败串案”,这些不正之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影响了高校的声誉。笔者希望通过西南科技大学近年招生工作的现状,探索招生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并探索其根源,从而提出防范对策。

一、西南科技大学招生工作现状

高校招生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果高校没有生源或者生源不足,就必

【1】然会导致高校在教育竞争中被淘汰。近年来,高校招生工作正处于生源充足的时期,因此高校招生总人数基本上能够与招生计划持平,2012年,西南科技大学凭借科研和师资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又称中西部100所)大学,成功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阶梯大学行列,这使学校招生形势出现良好的趋势,但学校在招生方面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对比强烈

学校热门专业招生更热,冷门专业招生更冷。尤其是像政治学院、法学院这类文科学院,录取数远远达不到招生计划人数,政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曾出现过停招的局面,自教育体制深入改革之后,大多数高校的专业都在扩招,同

【2】时冷门专业的市场需求大量减少,导致冷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越来越困难。

(二)高比例“投档”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体制的完善及科研实力的增强,学校招生规模虽然文理分布不均,但是总数呈上涨趋势,投档数都高于学校录取学生总数的10%,笔者从学校招生就业中心了解到,投档比例最高的年份甚至达到120%,这对于每年录取6000多人以上的学校来说,是个不容小觑的数目,这种情形对于多数上“投档线”的考生来说,自己被录取与否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总有一些因素可以成为高校不录取的因素,如单科分数偏低、或者身体条件不适合等等。这就意味着这种招生的“柔性”政策给予了高校招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可以录取任何一位上了投档线的考生,而且这种录取结果也是政策内允许的,所以多数考生家长也不得不去适应这种“柔性政策”,所以每年招生期间,不少家长忙于找“关系”、递“纸条”就不难理解了。它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录取秩序, 成为了招生工作中不正之风形成的制度根源【3】。

(三)信息披露欠全面、欠及时

近年来学校的招生工作正在趋于完善,公众对学校的招生工作和录取规则有所了解,整个招生工作的透明度也有所提高,招生工作的信息披露比之前大有改进,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相关政策披露力度不够,对某些特殊政策讲的不透明或透明度不高,大多数人对政策还是一知半解,例如贫困山区如何划分以及优惠政策是什么?学校招生对少数民族的子女有无照顾?

(2)录取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的渠道单一,通常的情况是不会把录取结果当天在网上公布,导致考生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录取信息,造成录取方和考生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一些财迷心窍之徒利用各种手段提前获得信息对考生进行行骗,这对于边远地区的考生来说尤为常见。

(四)招生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实现招生工作有章可循,依法招生是高校招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其前提

【5】是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稳定的招生政策。多年以来高考政策不稳定,反复性较大,领导意志明显,招生政策几乎每年都有新变化。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曾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招生腐败,要靠纪律、靠制度规范其行为。学校也可以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制订相关的配套制度,从而克制招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五)查处招生不正之风案件的惩治力度不够

在中国现在的国情下,高校招生只要存在,必然会伴随“高招腐败”,而学校正处于招生规模较大时期,在招生工作中收受贿赂、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利用招生指标乱收费的行为必然存在,但是学校从自身声誉出发不会将这种行为向社会公布,这是全国任何一所高校都存在的现象,但不公布比公布更可怕,向社会公布则显示出了学校惩治腐败的决心,要对在招生工作中有损学校声誉,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大的进行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处理结果,从而起到敲山震虎的威慑作用,让腐败分子望而止步。

二、学校招生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就是通过加强制度机制的制约和制衡来化解、转移和降低廉政风险,同时依靠制度机制的优化达到防止主观偏差和客观环境侵扰的效果。其特点是注重预防,突出重点,实施过程管理,强调自我完善。PDCA循环是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的工作步骤和核心,由美国人戴明博士首先提出:P是计划,D是实施,C是考核,A是修正。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按照这四个阶段进行。PDCA每循环一次,廉政风险防范质量提高一步,不断循环则质量不断提高,达【6】到预防腐败的效果。只有把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理论运用到学校招生环节过程中,才可以有效遏制招生过程中不正之凤的发生,从而有效防范招生风险。

(一)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廉政风险点主要是临时增加招生计划,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根据生源的情况临时增加招生计划,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招生计划是高校在招生前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经科学论证而确定的,考生完全是倚靠已经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简章》来填报志愿。临时增加招生计划对考生而言录取机会不平等,也不公正,而且临时增加招生计划实际是降低录取分数线,不正之风必然出现,增加招生计划会超越学校的办学条件,从而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招生制度只有 “刚性化”,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更能塑造公正的招生工作形象。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廉政风险点的关键环节是录取工作,主要风险点是不按照预录取结果上传信息,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不按招生章程录取,预留计划使用不合理,因此,高校应建立起经两人共同核对预录取结果后上载信息制度,并对社会公布缺额计划,严格按照招生章程规定录取,从而录取更优秀的生源,录取结束后应向社会及时公布录取结果和分数线。

(三)考核阶段

考核阶段廉政风险点主要是录取工作人员未将招生职责落到实处,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一些招生工作人员没有自觉遵守政策,严守法纪,因此要切实搞好学校选派的参与招生考录工作人员的资格审查,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招生法纪教育,并结合学校的特点,认真做好定期检查招生队伍执行招生政策和工作纪律的情况;及时抓总结、树典型、扬正气,促使招生队伍长期牢固树立招生纪律,从而保证招生公平、公正。

(四)修正阶段

修正阶段廉政风险点主要是审查考生资格环节是否严格审查、公示合格名单,近年来,个别地方和高校出现伪造档案、冒名顶替上学的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认真核对考生提供的有效证件及各种证书复印件与考生报名表上填写是否一致,对存在疑点的新生要及时与相关省级招办沟通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招生工作中预防不正之风的对策

高校招生公平与否影响到高校形象与社会风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招生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是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笔者认为,防范招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的招生制度是抑制高校招生工作不正之风的前提 健全的招生制度是抑制高校招生工作不正之风的前提,各高校一直在探索招生制度的实施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确保招生能符合教育管理规律,使学校能够招到优质生源,确保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目前高校主要是依据招生工作人员的的道德自律来保障招生的公正性,而没有刚硬的法律来规约,这就给招生工作中

【7】不正之风留下了滋生的沃土,因此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对招生制度加以完善:

1、降低投档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招生部门录取的弹性幅度,从而减少招生工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时向社会公布“投档线”和“必录线”,这样可以使广大考生能够及时预测到录取结果,客观上提高招生工作的透明度。

2、切实加强信息披露工作,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家公务员考试,以短信方式通知考生成绩,因为各录取院校在录取前已经掌握了考生的联系方式,让考生能在当天知道录取结果,才能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也才能使招生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3、健全招生规章制度,保持招生政策的连续性,不给招生人员以柔性的政策空间,从制度层面堵塞招生工作的不正之风。

(二)提高招生工作者的素质的抑制高校招生工作不正之风的必要条件

高校招生工作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搞好招生队伍建设,抓好招生人员的教育监督,任命讲正气、讲原则、能力强的干部担任招生工作小组负责人,让招生工作者意识到招生工作是一件事关民生大计的重要事情,做好招生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把“公平、公开、公正”的招生原则贯穿于招生工程中,从而维护高校招生工作的公平和社会正义。

(三)加大惩治力度是抑制高校招生工作不正之风的保障

2012年,教育部公布《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相比较2009年颁布的考务规定,将机密等级作出了显著调整,新规定将评分细则、答卷都列入了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同时还对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执法监察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坚持依法治招,进一步加强招生录取工作的执法监察,严格实行招生考试责任追究制度。教育部要求严肃招生工作纪律,加强对招生考试“六公开”、“六严禁”等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有关部门和个人违反招生考试有关规定的行为,要严格依法以及做出处理;对于严重违纪行为,不仅要处理责任人员,还有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但是目前部分高校还是不断去触摸这根红线,在招生中收受贿赂、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利用招生指标乱收费,给学校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影响了教育公正的发展道路。因此高校招生过程中发现一起,应该查处一起,绝不手软。,对失职渎职的行为要按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予以追究,加大查办招生中违纪违法案件放入力度,严惩腐败分子,使其为腐败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使腐败分子在成本收益的比较中对腐败行为不敢为。

(四)加强舆论监督是抑制高校招生工作不正之风的助推器

招生工作作为一项全民关注的大事,将社会舆论引进招生工作中,可以对招生工作不正之风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而在社会舆论监督媒介的选择上,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比如传播的及时性、整合性、交互性、多元化、内容的还良性、形式的多样性等,时新媒体拥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2004年北航高招腐败案种就可以看出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力量。2004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北航广西高考招生黑幕的情况后,当日21:15新浪网就以《广西一考生被索要10万元换北航录取通知书(图)》为题转载了这一事件,并且很快形成专题报道,随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多家媒体用深度报道的形式层层推进了北航招生黑幕事件,引起了网名的热烈反映,广大网名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和观点,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是这些舆论的力量促成决策层对该事件的关心和裁决,最终解决了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媒体的舆论监督是御制招生工作中不正之风的有力助推器。

总之,招生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要克服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招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会得到有效预制,那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教育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中国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 赵宏亮.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概述【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3】 王和文.高校招生制度的完善与招生公正的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5,(3):90-91.【4】 余扬.对强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思考.《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2005:137 【5】 哈斯也提·艾力.招生工作如何防范不正之风对策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7):1001 【6】 罗怡平.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防腐路径探索【j】.高等函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2-33 【7】 张金元.高校招生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和平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37-41

第二篇: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

目录

论文提纲………………………………………………………………………………………2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4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6(一)思想信念动摇...................................................................................6

(二)特权思想严重...............................................................................6(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7

(四)工作机制管璀和管理万式尚待完善...........................................8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8

二、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8

(一)强化思想建设...............................................................................9

(二)强化法制建设..............................................................................10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10

(四)强化监督机制..............................................................................11 参考文献.................................................................................................14

论文提纲

一、职务犯罪及其特点

l、大案要案增多;

2、利用职务之便腐败人数增多;

3、团伙作案增加;

4、犯罪方式科技化:

5、廉洁度下降。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l、政治素质低;

2、特权思想严重;

3、法制观念单及存在侥幸心理

4、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5、监督制约机制松绑,制度流于丁形式.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l、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2、强化法制建设;

3、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4、强化监督机制;

工作中: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发 挥整体效能,检查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配合各部门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更好地服从利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贪污贿坼作为腐败问题的重要表现,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隐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党和国家腐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存当前腐败问题易发、高发的关键时期,检察机关应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然而在实际的职务犯罪侦缉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了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职务犯罪 原因 预防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腐败现象犹如“明珠蒙尘”,反腐擦去的是尘埃,剜去的是腐肉,打掉的是腐败分子,只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正像总书记所指出的,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很多“四风”问题被曝光,一批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问题相继被查处。所以职务犯罪是当前最重要的犯罪行为。职务犯罪的预防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渎职、侵权犯罪在事前采取有关预防措施,不断促成抑制犯罪因素的增长,着力铲除犯罪的根源和苗头,防止止发生职务犯罪的一种治本式的行为。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

职务犯菲通俗的讲就是腐败,它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 私利,侵犯公共利益,腐蚀、破环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其本质特征 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职务犯罪,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 款等经济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从整体上来看,职务犯罪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增多。从涉案金额看,过上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 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兀的屡屡出现;从行政职务看,运去职务犯罪多发 生在一些掌握具体钱、物的一般工作人员之中,他们的行政职务、级 别一般不高,若出现

一、两个县处级干部犯罪,就视为“高官”。但 是,现在县处级职务犯罪却极为常见。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会产生,侦查和查处面临的新问题将会更多,在法律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及时有效的开展打击必然会受到影响。职务犯罪后果严重,还在于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往往将犯罪所得挥霍一空或携款潜逃,使追赃款 工作无法进行。即使对其绳之以法,但国家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

(二)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活动的 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 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案、徐才厚案就是典型。且从事公务的人员与非从事公务的人员往往相互勾结,共同犯罪。

(三)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出现大量窝案和串案,在权力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 力。湛江走私案、厦门走私案令人触目惊心,(四)犯罪手段和工具日益科技化。随着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的 运用和普及,一些犯罪呈国际化、智能化,隐敞性、突发性等特点,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将会产生,查处将更加同难。

(五)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国家工作人员中 “吃一点,用一点无关紧要”思想广为泛滥.在任何牡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的量和质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国家干部行为规范的底线在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 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形成一种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的地步但 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 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地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构成职务犯罪 等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 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机制方面的,而究其 根本原因则是权力的失控。土要的原因如下:

(一)思想信念动摇

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有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在市场纾济的大潮中,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资金等,同时难免会使资产阶级生活万式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涌入国门,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金钱和物质占有欲,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文化带入执法领域中,为实现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便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匿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最终蜕变为社会的渣滓。

(二)特权思想严中 当前职务犯罪发生的罪根本原因是特权思想严重,从而使自己手 中的权力性质发生扭曲,特权思想有两种表现,一是在这些联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为 人民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 为人民”的崇尚宗旨,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错位,人生观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为已谋取私利,大肆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从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 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办事的干部 往往认为工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 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兢 兢业业对待每项具体工作。

被调查的犯罪嫌疑人都不是法盲,都懂得什么是犯罪,也知道犯 罪的后果但他门之所以明知故犯,一个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存侥幸。

职务犯罪的主体在利用职务犯罪时,往往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就 会使职务犯罪主体对犯罪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利用职务进行 犯罪不会被人发觉,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一些职务主体自然会 自我解除心理上对刑罚的恐惧,毫无顾忌地去实施各种职务犯罪.

(四)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加 之受“难免论”、“难管论”的影响,行动上自然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 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往往只顾 压任务定指标,忽视讲纪律,提要求;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利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缺乏严肃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借施。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启动预防机制,处理上又失之于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 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见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一些司法机关 中,存在刑讯逼供等严重违法行为,法规制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成了一纸空文。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已经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环节,已经泛及 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清楚地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 性,一贵重视与腐败斗争。反思我国历次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功小可 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目前现实,深感开展预防 职务犯罪工作任重而艰难,似于是被动的预防。

打击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 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渎职侵权犯罪令人解气,但 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 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本人认为应做好“四强”

(一)强化思想建设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依托,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 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政治 素质,牢固树立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勤政廉洁、甘当公仆的思想观念;克服特权思想,增强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

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般、都是思想先腐败”。徐才厚、***、***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青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求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 及新闻单位,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

(二)强化法制建设

必颂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戒、监督等方而的法规,比如建立《国家公务员监督法》、《预防职务犯罪法》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规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职务犯罪高发期,治乱要用重典,所制订的法观要加大惩罚的力度,量纪量刑要从重,要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在政治和经济上要给予职务犯罪分子沉重打击,使其在党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克服执法中的“软骨病”,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要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以及贪脏枉法的职务犯罪问题发生。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只要违法的都要依法严惩,以震慑职务犯罪分子。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 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枝钱交易。是进一步推进干 部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 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崩,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 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褔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实行领导干部住房、工作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褔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换新车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要绝对保证国家机器“吃皇粮”,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及其他所有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执收执罚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铲除职务犯罪现象产生的土壤。五是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加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增加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根治“黑箱”伯”。此外还要大山推行政府采购和会计委派等制度。总之,要通过改垃,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适应的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四)强化监督机制

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 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杈力必 然走向腐败。应该肯定,我们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不少党内监督的好 制度和经验.但是,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具有足够约束力 的监督体系,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掌握各级和各部门单位最高权力的党政“一把手”,由谁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 督没有明确的规定,更缺乏经常有效的具体监督措施,导致对他们的 监督“失控”,进法违纪的比例上升。针对这些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应从七个方面强化监督机制的建设: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要通 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 民主评议制度等,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二是强化权力 机关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 的权力中,监督权是最重要的一种。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人会及 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的法律监督和工 作监督的作用。三是强化行政监督,主要是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限,例如,给予监察机关查阅、查封银行存款权、停职检查权、奖励权,以及开除的处分权等。同时要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系,使之能相对独 立行使监察权。此外,还要加强行政监察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训练有 素,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监察队伍。四是强化经济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其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 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特别要 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五是强化民主监督。重点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协机关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抓好民主监督。六是强化群众监督。要明确便于群众对权利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 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七是强化舆论监督。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综上所逆,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作中,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必须立足于履行检察职能,紧紧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配合和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防止在工作中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分工和定位,更不能“种了别人的地,忘了自己的田”。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手段,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敢于坚持不懈地同腐败问题作长期而坚决的斗争,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参考文献

1、武田:《预防犯罪的庇佑之路》[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

2、樊风林 宋涛:《职务犯罪法律对策及治理》 [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中共中央宣传部 2014年6月

第三篇:高层建筑火灾危险及预防及对策研究

高层建筑火灾危险及预防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遍地开花。仅据广州市统计,目前约有7000多幢高层建筑,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就有360幢。而在1992 年前,全国建成的高层建筑才有13000余幢,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仅近70幢。由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大、火灾隐患多等特点,国家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设计和消防安全管理有严格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根据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多年实践,以及发生高层建筑火灾的惨痛经验教训,人们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但是对高层建筑在建施工工地火灾却未能引起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时有发生,这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一、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危险性分析

一是电焊作业是引发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的“罪魁祸首”。高层建筑施工,因现场钢筋连接、通风、取暖、给排水等设备安装、各类管道连接以及工程装修时都普遍使用电焊作业,电焊作业产生的火花、灼热熔珠四处飞溅散落,非常容易引起可燃物燃烧,酿成火灾事故。笔者查阅了大量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案例资料,电焊作业引起火灾的占90%以上。

二是高层建筑施工工地存放有大量易燃、可燃材料,为火灾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高层建筑施工工地存放有大量的油毡、木材、泡沫板、油漆、粘合胶、防护网、保温材料等易燃可燃物品,只要接触明火等火源,就有可能发生火灾事故。

三是高层建筑施工工地门窗洞、楼梯间、各类管道井、孔洞没有封闭,空气水平、垂直流通迅速,烟囱效应明显,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发展快,上下左右蔓延快,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发展成立体的大面积火灾。

四是消防部队灭火救援难度大。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现场周围环境复杂,特种消防车辆很难靠近高层建筑,加上建筑内部未建成开通自动消防设施,消防用水匮乏,内攻时水压、水量无法满足灭火需要,导致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扑救难度极大,特别在施工后期发生在中、高层甚至顶层的火灾,灭火难度更大。

五是施工人员疏散难度大。高层建筑施工工地楼梯、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等疏散设施没有完成建成,如果发生火灾,加上现场堆放着各种建材,孔洞未封堵,无论是对施工人员还是消防营救人员,疏散和搜救的难度都非常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六是高层建筑作业施工面大,施工人员多,火灾潜在危险范围,加之施工单位许多领导还不十分了解和熟悉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和火灾规律,当施工现场发生火灾时,往往缺乏应急处置经验和能力,导致指挥扑救不力,容易小火酿成大灾。施工人员消防安全常识缺乏,思想上没有准备,如果施工单位又没有制定相应的灭火、疏散预案并组织施工人员

二、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防火对策分析。

一是建筑施工单位要成立施工工地消防安全组织,负责制定施工工地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和灭火、疏散应急处置预案;负责建筑工地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巡查;组织灭火疏散应急预案演练和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负责施工工地灭火器材配备和维护保养;督促落实施工工地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二是施工单位要根据高层建筑施工中安装、装修各阶段的特点,及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防火措施和应急预案,并落实到位,演练到位。

三是严格执行各项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要把防火责任落实到每个施工面的具体负责人和每个施工人员。加强现场检查巡查,重点检查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是否落实到位,及时发现火灾隐患,落实并督促整改责任人员,认真整改。

四是加强施工工地火源、电源管理。高层建筑施工期间临时用电线路多,电焊、电刨、电锯、电钻等用电设备多,喷灯、烤漆等用火工艺多,要管理好电源和明火,严禁擅自私拉乱接电源、擅自使用明火,严禁在施工工地吸烟。

五是把电焊作业作为重点防范对象严格管理。电焊作业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水平作业时,必须使用隔火挡板,在有竖井、缝隙、孔洞处作业时,还应使用接火斗,防止电焊火花溅落到作业面下层。

六是加强对施工工地可燃、易燃材料的管理。材料管理要定点定位、定人管理、分类存放,远离电源和火源。装修工地的木屑、锯末、各种可燃包装物要随时清理。

七是配齐足量的临时消防设施。高层建筑设施施工工地应配齐足量的类型相适应的灭火器材。在设备安装和内装修前宜最先安装消防给水设施保证消防用水,必要时还可在每个楼层储备适量的消防用水。工地内要设置临时疏散指示标志、临时应急照明设施、醒目标明楼层位置和楼梯间,安装临时消防广播。各类器材、设施严禁挪作他用。

八是高层建筑设施工地内材料、垃圾、杂物严禁堵塞通道,要保证施工人员上下左右通行快捷,确保在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及时疏散。同时,要保证建筑工地周围消防车通道畅通,各种消防车辆能便捷施救。

第四篇: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研究

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才能风清气正,这是纯洁党员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标准和抓手”。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用人上不正之风依然存在,只有深入整治才能廓清用人风气,创造公开、公平、公正有利于想干事、能干事、德才兼备的干部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为经济社会兴盛腾飞、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一、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意义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历来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央对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也是高度重视,早在1994年,中组部就下发了《关于坚决防止和纠正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不正之风的通知》,2001年又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召开了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视频会议。2002年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干部工作形势任务和干部队伍状况的变化,条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2014年新颁布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作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因此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坚持正确的 用人导向,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广大干部的迫切愿望,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用人上不正之风产生的原因分析

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存在,有受开启卖官先河的秦皇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影响的历史原因;有受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影响的现实社会原因;有用人主体(组织和领导者)及客体素质的内在原因,也有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外在因素。因此,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个综合症,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化程度不够。一是运作程序公开、透明、规范的要求落实还不到位。特别是动议、民主推荐、发动酝酿等环节还相对比较封闭,导致民主推荐票的民主性失真。二是部分代表能力素质与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还不够适应。有的代表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参与民主推荐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代表民主意识、权力意识不强,片面理解要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不敢或不想讲真话,民主氛围不浓;有的代表党性意识、法制意识不强,容易受到家族意识或小团体利益影响,参与拉票贿选,不负责任的随意投票,甚至诽谤、诋毁他人,导致民主推荐结果失真、失实,对用人上不正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用人主体素质不高。一是政策水平低,不注重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忽视对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学习,用人时不懂得如何按程序办事,偏听偏信,失察失误,对选人用人中的违规行为也不能及时制止和纠正。二是思想道德滑坡。面对权力的诱惑,少数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倾斜,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发生错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慢慢滋生,用 人权成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或任人唯亲,或任人唯钱,或兼而有之,致使用人工作产生了大量违法乱纪行为;三是用人标准失衡。一些领导干部在用人上重才轻德,有的人金玉其外,甚至是德才均不具备,但由于善于奉迎,与领导靠得近,就比那些一心扎实工作的人受赏识,升迁快得多。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搞好班子间的关系,搞一些平衡照顾,用了一些德才平庸的干部。

3、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监督体制不顺畅。目前的监督机构与干部选拔任用的决策和执行机构同为一体,监督主体职责重大,而实际拥有的权力相对于强大的监督客体来说显得比较弱小,权威性大打折扣,监督者拥有的制约权不足以与被监督者的权力相制衡,这种权力不对等的监督制约,难以从行使监督职能上防止用人权的滥用,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监督运作不明确。在干部选拔任用质量评价和责任追究方面缺乏科学而规范的标准和实施办法。在对用人主体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上,笼统的、原则性的规定较多,缺乏刚性规定,使一些素质不高的人有机可乘,在对用人质量及用人效果优劣的评价上无法确定参数,很难对用人工作实施有效监督。

4、用人规则不完善。一是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制度和运作规则不配套。虽然理论上的研究不少,但实践上的探索不够,致使干部管理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至今没有大的突破,不但影响了干部制度改革进程,也为一些干部认同和参与不正之风奠定了心理基础。二是用人主体权责不对称。权力和责任本应是一对统一体。但实际上,相对于用人主体的用人权力,其责任显得要小得多。出现了用人方面的问题,往往是把责任记到集体的账上,很少追究领导者个人的责任。即使追究到个人头 上,也大都是把“板子”高高举起,而后轻轻落下,致使一些人滥用人权有恃无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由于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竞争意识的不断强化,致使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任务也就越来越重,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民群众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从整体上看,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势头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一是少数干部对抓经济、学经济的意识比较强,而对干部人事政策、法规的学习重视不够,主动学习、深入钻研的热情不高。二是极个别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一肩挑”的领导,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相关法规、政策的意识不强,执行法规不严格。三是现行的法规政策还有一些空白点,给用人上不正之风还留有一些空间。一些监督工作制度不完善、健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些制度过于笼统,往往要求很多,但实际操作性不强,给实际执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

1、加强教育,夯实思想基础。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用正确的用人导向影响和教育干部,使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科学、全面、准确地理解其精神实质,全面掌握相关实施细则。二是加强党风党纪和警示教育。经常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擅权弄权、腐败落马的案例警示和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使其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道,从思想上构筑坚固的党规党纪防线,防微杜渐,增强自制力。三是强化对各 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教育,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要站在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服务的高度,正确对待职务升降和职位调整,正确地行使用人权力,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自觉奉献社会。

2、拓宽渠道,强化监督力度。一是要进一步拓宽干部监督信息渠道。扩大信息来源,建立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馈及时、信息共享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和网络、电话、信访“三位一体”举报平台建设,建立受理、查核、反馈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作用。二是要坚持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机构初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干部监督联席会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切实提高干部任前监督的质量。三是要强化上级监督。建立健全上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负责同志与下级领导干部的定期谈心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函询回复制度,强化责任追究,使各级党组织及党政主要领导审慎对待、正确行使权力,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进一步树立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良好导向,形成抓工作、争一流的浓厚氛围。四是要积极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把党内监督同人大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上级监督下级、同级监督同级、下级监督上级、民众监督干部,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网络,把干部选拔工作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环节都置于体系的监督之下。

3、强化查处,严格责任追究。用人上不正之风问题的查处力度决定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效果,因此深入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动真的、来实的,加大对用人上不正之 风的查处力度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原则、标准、程序和纪律的,以及在用人上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受贿卖官、行贿买官的,必须彻底纠正,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对经群众举报、组织查实,在用人上存在一定问题的,要认真受理,确实存在严重问题的,予以严厉惩处,决不姑息迁就,加大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的成本,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敢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以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4、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一是完善动议和民主推荐。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管理权限,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提出启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意见,综合有关方面建议和了解掌握情况,对领导班子进行分析,就选拔任用职位、条件、范围、方式、程序等向主要领导提供初步建议后,在一定范围进行酝酿,形成工作方案。积极探索空缺领导职位预告、领导干部署名推荐、提名情况公开和推荐提名全过程记实、全过程监督的工作制度。二是改进考察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考察内容和考察指标体系,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领导干部考察评价标准,实行分类量化考察,更加真实、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既要按照条例规定的人员范围进行谈话,又要注意到与考察对象有业务关系的单位、考察对象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了解其表现;既要认真考察干部的工作表现,又要深入了解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既要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又要重视“少数人”的意见;要积极探索经常性考察与任前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做到以经常性考察为主,把任前考察作为经常性考察的印证;要积极推行考察预告、差额考察、考察结果反馈等制度,不断改进 方法,细化措施,真正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三是完善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等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第五篇: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研究

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司法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是司法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日见突出。司法腐败如得不到有效遏制,将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本文试就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预防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务犯罪对策

司法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是司法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预防对策,对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立法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

1、司法机关收费款、罚没款、扣押款及赃物的管理不规范诱发了贪污、挪用公款犯罪的发生。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行使相应的收费权、罚没权、扣押权,个别司法人员往往利用这些权力,采用收入不进帐侵吞公款、挪用自己保管的现金等方式大肆贪污、挪用公款供个人使用。

2、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取贿赂是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司法人员履行的裁定权、处分权成为个别司法人员进行权钱交易的工具。涉及受贿的犯罪嫌疑人主要采取索取和非法收受手段收取当事人的钱物,为他人谋取利益。

3、违反程序法搞刑讯逼供是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顽症。有些办案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对认为有罪的犯罪嫌疑人搞刑讯逼供,构成职务犯罪。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而这种职务犯罪往往被认为是突破案件的有效方式,屡试不衰。一旦被举报或控告到检察机关,也往往是顾及关系,大事化小,小是化了,做内部消化处理。

4、利用职权搞徇私舞弊是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又一表现形式。个别司法人员受他人请托,徇私、徇情或受贿、枉法,采取隐瞒事实、故意包庇等手段使明知有罪的人不受追诉。

二、司法人员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1、受利益驱动,不惜挺而走险。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正经历着转轨的阵痛,社会分配体系不可避免地出现贫富差距。而商品经济的逐利性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不少人产生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总想超前消费,互相攀比。另一方面,司法工作人员所处的执法环境也不尽人意,接触阴暗面较多,对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了解较多,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较大,而自身职业又普遍带有条件差、危险性大,待遇低的特点。于是一些放松了人生观、价值观修养的司法人员受利益驱动,思想开始偏斜,为寻求心理平衡,不惜挺而走险,以手中的职权来换取金钱、他们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腐朽观念,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特权思想严重,依法办案观念不强,造成渎职侵权犯罪。由于司法工作人员所处地位特殊,他们明知逼供会给审讯对象带来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但他们急于结案,采取了极其错误的做法,以致最终酿成审讯对象死亡或伤害的恶果,引起极大民愤。这种行为,究其实质就是特权思想作怪。握有“扫黄”权力的司法人员对查获的涉嫌卖淫的“三陪女”,甚至仅仅是怀疑是卖淫的女人,就强逼其招供前来嫖娼的男士姓名,不招则不放人,以致一些被抓女人信口胡诌,乱招乱供,扰乱了社会秩序,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可以说这些人既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又破坏了司法干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还损害了党和国家机关的威信,实在不可取。

3、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得不到监督的权力往往是产生腐败的“温床”。近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律师法》,但可操作的具体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加之现实条件的限制,所以对司法人员的制约相应也较空泛。可以说这些法律原则性的多,具体性的少,弹性的多,刚性的少,宽容性的多,威慑性的少。所以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个别处于领导岗位的司法人员,将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视为乌有,“一言堂”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部门办事程度不够公开,工作透明度不高,造成“暗箱”操作,为权钱交易提供便利;还有的基层派出所,特权思想严重。所有这些,使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更具有隐蔽性、难于发现,而一旦发现,往往已造成严重后果。

4、“贪内助”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当前,有些领导同志自身本来并无犯罪的主观故意,但经不起“枕边风”的常年累月的鼓动,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这些“贪内助”所起的消极作用的确不容忽视。个别公安人员的家属收受案件关系人好处以后,对该人员千方百计吹“枕边风”,使其磨不开面子,做个顺水人情。就这样“一不小心”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预防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

下载招生工作如何预防不正之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招生工作如何预防不正之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职校招生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浅谈我校招生工作的难点与对策我作为技工学校的老职工,陪伴技工校一起成长,长期以来,我校在招生形势发生变化时,不能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主要集中表现在:一是招生形式单一,招生时......

    研究对策

    1、高校要明确法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宜将法教与德教紧密结合、优势互补,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来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其次,高校法制教......

    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与预防对策(共五篇)

    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 预防对策及几点体会近年来,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刚刚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又出现了“看不起病”的问题。“看病贵”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反映的热点......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研究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研究 摘要: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作为社会犯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形成的特殊因素和原因。根据其形成的因素与原因,结合我国社区矫正现......

    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治理对策探讨(精选5篇)

    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治理对策探讨 有效预防和治理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必须针对其产生的根源,积极探索对策,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方针,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狠抓落实,讲求......

    当前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突出表现及对策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了较大的增强,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正在不断提高。但仍有少数干部存在着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损害群众......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的不正之风及对策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大好事。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笔者发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正之风,这......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的不正之风及对策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大好事。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笔者发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正之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