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护理联合MECT在难治性抑郁症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理护理联合MECT在难治性抑郁症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MECT治疗及心理护理干预。采用HAMD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状况及治疗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缓解护患矛盾,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心理护理; MECT; 难治性抑郁症; 依从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6-0122-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多,而在多重压力的影响下,很容易导致情绪消极与心理疾病。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积极性与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难治性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对其暂无统一的定义。通常来说,在临床确诊的难治性抑郁症基本都从曾经使用高剂量抗抑郁药物、经过长时间治疗、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较弱、临床治疗结果相对较差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2]。在传统的医疗中,将抑郁症作为的单纯的心理疾病,认为是心理因素导致患者的生理状况有所异常[3]。而在临床检查中,却并不会以生理指标作为辨别标准。在近几年来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也与常人存在差异,因此,在抑郁症的诊断上,可以加入生理指标,因此在抑郁症治疗上,也必须要包含一定的生理治疗内容,传统治疗方案的药物运用与护理策略,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基础,从而使得效果较差[4]。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中发现,使用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的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献[5]临床难治性抑郁症诊断标准:(1)符合重性抑郁症标准;(2)标准抗抑郁剂治疗6周无效;(3)服药依从性好,且血药浓度达有效值。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5~51岁,平均(41.28±7.3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及大专11例、本科及以上13例;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5~52岁,平均(41.36±7.3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及大专12例、本科及以上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MECT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其主要如下。
1.2.1 MCET治疗(1)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使得其逐渐进入睡眠状态;(2)在确定麻醉?效发挥后,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肌肉放松药物,使得患者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3)将电极放置于患者两颞部位,并且通电,保持在0.1~0.3 s的直流电通过患者身体,使得其脑神经受到对应的刺激。该种治疗方式,每周需要进行3次,最好隔1 d一次,在治疗前10 h内患者不可服用药物与进食,在治疗前4 h内禁止饮水。
1.2.2 心理护理干预(1)护理人员培训。选择专业性较强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心理教学,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的观察能力,并且,教授护理人员对应的心理疏导技巧,以保证其护理能力。(2)治疗方案讲解。从MECT治疗步骤上来说,对患者机体进行通电,很多患者与家属都不太理解,甚至会相对排斥,护理人员需要尽可能详细地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该种治疗方案的原理与安全性,从而保证患者治疗的依从性。(3)健康知识讲解。抑郁症的形成多是患者长时间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疏导与正视,在治疗与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及时与患者进行发病机制与后果的讲述,端正患者对该种疾病的态度,并且积极配合治疗。(4)心理护理。患者治疗后可能会因为脑部神经的刺激存在短暂的遗忘、记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障碍,从而使得其产生恐惧、不安等心理。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其讲解该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且就该种现象的可逆转性进行解释。
1.3 评价指标
采用文献[6]HAMD评分量表对护理前后患者的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其总分为100,分数越高则患者抑郁状况越严重,反之则病情越好。并且观察两组患者对治疗与护理行为的依从性。在依从性上,根据其配合状况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抑郁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多,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使得抑郁症治疗方式逐渐多元化[7]。传统的抑郁症治疗以抗抑郁药物为主,其能够有效地舒缓患者的神经,使之达到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然而,在近几年逐渐出现了难治性抑郁症,其相对于一般抑郁症而言,治疗难度更大,对患者影响更甚。在临床观察中,难治性抑郁症存在已经接受了常规的抑郁症治疗,且效果不理想;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服药剂量相对较多;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度较低等特点,使得其治疗难度更甚[8]。因此,在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方案与护理策略,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MECT是电疗的简称,其是临床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案之一[9]。传统的ECT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患者在治疗后的生理状态不佳,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当前电疗已经发展为“MECT”[10]。该种方式在患者麻醉与肌肉松弛下进行短暂的电流刺激,使得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控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临床应用中发现,该种治疗方式具有范围广、安全性高、成本低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在MECT治疗下,辅以心理护理干预,其能够提高患者对该种治疗方案的了解与认可,从而使得患者在治疗中的依从性提高[11]。再者,MECT治疗会使得患者产生一定的不适感,从而使得患者与其家属相对排斥这种治疗方案,或者精神状态不佳。护理人员以心理护理干预对其进行引导,使得治疗效果更好[12]。在本次研究中,明显看出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相对常规治疗方案与护理干预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缓解?o患矛盾,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36例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98.[2]许丽霞,王秀芬,孙惠萍,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6-18.[3]胡艳丽,徐梅玉,梁丽萍.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4):72-73.[4]王?B,韩继云.个性化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20-21.[5]孙玲.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病人的个性化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2):133-135.[6]张美秀.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7):68-69.[7]杨霞,厉惠.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0):66-67.[8]彭玉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人性化护理[J].北方药学,2012,9(2):125-126.[9]马玲,曹秉容,陈娟.电休克应用于抑郁症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138-139.[10]吴艳,许冬梅,李菲菲,等.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394-396.[11]李春葵.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J].内科,2015,10(1):134-135.[12]刘昊昊.电休克应用于抑郁症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7):974-975.(收稿日期:2017-08-17)
第二篇: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精选)
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优质护理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00例患者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焦虑情绪在护理后的变化情况,并对护理前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患者的焦虑情绪、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及护理满意度在实施优质护理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一定意义。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中能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可把此护理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效果观察;护理满意度
近几年来,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根据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对患者进行了优质护理服务,现把相关工作作以下分析及总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10月~2013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00例患者,其中男183例,女 117例,年龄为12~72岁,平均年龄为(41.34±3.51)岁;病程为2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1.9±0.7)年。其中急诊儿科为68例,急诊妇科为,45例,急诊外科64例,急诊内科52例,急诊五官科为71例。1.2方法
1.2.1建立完善的制度,使就诊流程不断优化
(1)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对其做好各种基础护理,让患者感觉舒适。
(2)对于急诊患者,先诊疗再挂号,先及时抢救再收费,做好预约工作后再为其转科,尽可能缩短患者的就诊、挂号、住院及手术所用的世界。护理人员应应帮助患者取药,对于输液患者应给其适当帮助,及时协助病重患者联系医生进行诊治[1]。(3)使绿色通道全程亮灯。护理人员应把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情的具体情况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使各部门能够更高效地为急诊患者提供“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优先手术”服务。
(4)严格要求各门、急诊的的注射、输液操作及流程,使其更加有效规范,对各门、急诊的处方及病历进行严格核查,当发现对处方及病历有疑问时,及时向相关医师核查[2]。
1.2.2改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管理
(1)根据本科室及患者病情特点,定期在科室内部开展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由护士长及主要医护人员每天到留观室、抢救室及输液室检查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执行情况,指导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个性化健康护理。定期对护理人员对各类疾病及患者的相关知识与护理方法进行考核,以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2)根据各科室、门诊及医院的具体情况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分为每日考核、月度考核及考核,并由护士长协助各科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监督管理[3]。考核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风险强度、工作质量、工作内容及患者满意度等。对于表现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奖励,以使其认识对自身价值,并全体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及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3)对各科室的优质护理内容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公示,在各科室设立意见箱,并根据各科室特点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或以海报形式宣传相关的健康知识。
(4)根据医院规模及就诊情况在院内定点设置数量急诊流动治疗车,并在车上常备过敏性休克抢救盒、消毒剂等医疗用品,这样既能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又能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有效减轻。1.2.3加强专业知识及业务培训,转变服务观念
制定120、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方案,通过知识竞赛、讲座等形式对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沟通技巧、服务礼仪、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一定 程度提高,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1.2.4优化排班方式,明确岗位职责
以APN为准则,根据经验、工作能力让护理人员以意愿方式搭配排班,对值班方式进行不断优化,使各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岗位职责有更充分的认识,把单线值班改为双线或三线值班方式,由专人负责对门诊进行夜间巡视,以减轻值班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这样也能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4]。1.3统计学分析
使用卡方软件 V1.61对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识、紧张焦虑情绪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P<0.05为差异,表现在统计学上有一定意义。
2.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急诊患者的焦虑情况为:正常0例,轻度72例,中度167例,重度61例,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64例(21.33%),总有效率为17.1%,对护理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0例,满意127例,一般满意80例,不满意93例,满意度为42.33%;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急诊患者的焦虑情况为:正常86例,轻度174例,中度34例,重度6例,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258例(86%),总有效率为88.2%,对护理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94例,满意156例,一般满意27例,不满意23例,满意度为83.33%;由此可知,急诊患者的焦虑情绪、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及护理满意度在实施优质护理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一定意义。
3.讨论
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培训后,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了服务观念及目标,对患者的急诊流程进行不断优化,可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5]。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风险强度、工作质量、工作内容及患者满意度等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可有效激发起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可使其工作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提高。此外,良好的就诊环境及个性化的健康宣教与护理,能使患者的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本研究中,使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后,急诊患者的焦虑情绪、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及护理满意度均比实施优质护理前有明显差异。由此可知,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中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鲍向红.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2):102-105.[2]陈祥莺,陈祥燕.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120-123.[3]张同艳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3):101-103.[4]刘智文,黄泽云.急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5):102-105.[5]申红玲.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6):120-124.
第三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以及S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2-0171-02
一直以来,手术室护理都是广大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其护理要求相对其他科室而言要求更高,稍有不慎往往就容易诱发护理差错,最终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严重时往往还会出现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1-2]。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此研究对象,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此次研究所选取的全部为手术患者,同时排除了不愿意接受此次研究的患者。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8.9±6.2)岁,其中外伤性伤口手术的患者有38例,包皮手术患者32例,体表肿块患者有21例,其他手术类型患者有9例。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9.5±7.5)岁,其中外伤性伤口手术的患者有37例,包皮手术患者31例,体表肿块患者有22例,其他手术类型患者有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首先在手术之前应该遵医嘱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用药,或实施药物注射;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医生指示,传递有关的手术工具,手术结束之后密切关注患者体征的改变,同时做好常规护理,定时的对病房的环境实施清洁与打扫,控制好手术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
1.2.2观察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加用优质护理模式。首先,手术之前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在手术开始之前要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问题、知识。同时提醒患者手术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患者讲解同类型成功的案例,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其次,手术实施时,护理工作者应该指导患者选择最佳的体位,同时主动为医生传递手术器械以及擦拭汗液,对患者的身体症状进行严格观察,这样是为了保证患者在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后,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另外,手术结束之后应该给予患者饮食护理同时预防并发症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饮食计划,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能够充分摄入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物质;有计划性的指导患者翻身,必要时给予患者按摩,要时刻保证床单被褥的干燥与清洁,最大限度的防治其出现并发症。优质护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先进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护理过程中结合不同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质护理和常规临床护理有很大的区别,护理主要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需要考虑,对患者实施有目的性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SAS评分实施对比分析,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SAS评分低,则指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护理满意方面分为三个等级,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对比分析
观察组10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68例,?M意31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达到了99.00%;对照组10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53例,满意21例,不满意26例,总满意率仅仅为74.00%。在满意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焦虑状况评分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仅仅为(31.06±5.32)分,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达到了(61.05±7.51)分。在焦虑状况评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指为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护理理论知识、临床护理经验以及临床护理技巧,能够保障临床治疗效果[4]。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加强手术室患者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质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是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多项科学护理服务措施,其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护士及患者认同[5]。随着现代医疗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渴望得到优质的临床治疗、护理、饮食指导以及保健服务等,传统的护理措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优质护理服务应运而生,在现代临床护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6-7]。
本次研究观察组通过使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其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以及SAS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志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84-1886.[2]关柏秋,曹晓艳,董淑琴,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4(12):57-60.[3]陈晓晶,原英姿,姚晓丽,等.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74-176.[4]黄景香,许秀芳,郭丽敏,等.介入手术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6):517-519.[5]黄祝疆,曾静,贾杰,等.手术室整体护理对宫腔镜检查术患者主观感受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5):2563-2565.[6]胡雪慧,张美霞,闫沛,等.全国介入手术室建设及护理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72-74.[7]施瑛,汪丽君,陈伟萍,等.手术标准化护理方案对手术室三维质量的干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5,24(3):228-230.编辑/雷华
第四篇:“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 要】 目的 探讨“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对娄底卫校12级护理02班采用“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对12级护理03班采用传统理论授课模式,实验一年后比较两班之间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理1302班)内科护理学期末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护理1303班)。结论 “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堂翻转”的最新“互联网+教育”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能明显减轻内科护理学教师的教学负担与教学难度、充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完善,从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系统化 系统化设计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是内科护士、社区护士等相关岗位群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主要课程之一,在考试中所占份额平均约30%左右。同时,也是我校历届护理学生及各中高职护理院校师生普遍认为的相对最难学、最难教好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学业期限作为时间边界,将全部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作为范围边界,将教与学、学与做所采用的全部教学载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化教学载体”,贯穿于学生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全面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1]。近年来国内各专家学者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及课程改革上都做了诸多的尝试,例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等运用于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类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大多仍采用的是“一个教师负责一本书”,分班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这种教学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中,其教学效果、考核成绩因教师本身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式、语言沟通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且鉴于此门学科的学习难度与复杂程度,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老师讲解的全面完整,很少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然停留于老师是课堂的主演,学生是课堂的观众的窘迫现状。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调,思维模式机械,学习能力低下。基于此,如何根据内科护理学的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是摆在内科护理老师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在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进行了内科护理学“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象、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湖南省娄底市卫生学校中专护理专业中生源质量、班级人数、知识基础相近的平行班级护理1202、1203班做为研究对象,护理1202做为实验组,护理1203班做为对照组。
1.2 教材
《内科护理学》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第?版)
1.3 方法
本研究采用教育实验法
1.4 实验经过
对照组护理1203班采用由一名老师从头到尾的一个人完成整本内科护理学教材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护理1202班则采用由四名老师,按系统中所涉及到的常见多发病进行平均的分配,每人平均负责约一到两个系统中的内科疾病的理论讲授,实现“系统化设计”的教学模式完成整本书的教学任务,两种的进度要求、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仅教学方法不同。结果
2.1 授课完毕后2组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说明实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讨论
3.1 授课模式的改革创新
“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突出了课程标准、目标、教学和评价的高致一致性[3],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一改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按科目教学、按班授课的模式,进行按疾病/系统,分章节分老师的授课模式,最大限度的统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确保知识与信息接收一致性的最大化。
3.2 讲授内容的改革创新
讲授过程既考虑了《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紧扣《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很好的做到了够用、适用、实用。
3.3 授课方式的改革创新
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结合“项目教学”、“情景模拟”、“多元化考核”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重新建构专业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问题
目前,新的“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在全国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实行人机考试的重大变革的新形式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教学资源,如何统一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授课能力,灵活实现与临床最新进展、新动态、最新护士考试大纲内容的对接;如何对内科护理学实施课程改革进行科学评价及实践性检验。“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式如何推广到其他临床专业课程中,从而实现护理临床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我校护生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是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申爱民.邹春霞基于“系统化教学载体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02)
[2]李兴武,基于课程标准的系统化教学设计的特征与思路[J]教育探索,2013(06)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Z].2011-09-29.
第五篇:《大黄联合芒硝治疗有机磷中毒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读后感
《大黄联合芒硝治疗有机磷中毒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读后感 我翻阅过许多护理杂志,读过许多篇论文。前几天院里发了一本书叫《护士进修杂志》,里面有一篇《大黄联合芒硝治疗有机磷中毒的效果观察及护理》的文章。拜读之后,让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黄和芒硝在我们消化科一直都是用治疗胰腺炎的,而在这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大黄和芒硝对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治疗效果、用药观察以及护理方法。大黄和芒硝的药用机理我们科每个人都烂熟于胸,可是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虽说我们每天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但是也要多思考,多观察,这样我们护理工作才会越趋完善,病人才会更加满意。而本文作者把大黄和芒硝应用于有机磷中毒的治疗,给出了详细的药量和给药方法,对护理工作,给出了细致的护理时间及护理事项,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大黄和芒硝还可以用于有机磷中毒的治疗。这篇文章开拓了我的视野,扩展了我的思路,为我将来在大黄和芒硝治疗有机磷中毒的护理工作中奠定了理论基础,给出了指导方法。
总之,读了这篇论文,让我获益良多,对我将来的工作和学习给与了很大的帮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想多看多观察,以便更好的完成工作,给病人带来更贴心的服务,为医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