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壮督通络汤治疗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分析壮督通络汤治疗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壮督通络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7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内科综合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壮督通络汤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情况、红细胞聚集指数情况、血浆粘度情况和血小板聚集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情况、红细胞聚集指数情况、血浆粘度情况和血小板聚集率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后,虽然两组患者相关情况均有所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的幅度更加明显。在治疗总有效率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77%;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72%,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壮督通络汤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情况,并且在病情改善情况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壮督通络汤;内科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为了探讨壮督通络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我院特进行了一次研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78例。对照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在33~73岁,平均年龄为(53.68±2.25)岁;观察组患者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在36~74岁,平均年龄为(53.64±2.1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内科综合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壮督通络汤法进行治疗。内科综合治疗需要结合牵引和相关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有甘露醇130 ml,2次/d,葡萄糖500 ml,三磷酸腺苷40 mg、维生素C 1 g和氯化钾10 ml,静脉注射,1次/d。
壮督通络汤主要包括熟地、白芍、巴戟天、补碎骨、甘草、杜仲、鸡血藤、威灵仙、桂枝、细辛、当归,1剂/d,分3次口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情况、红细胞聚集指数情况、血浆粘度情况和血小板聚集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痊愈33例,好转30例,无效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77%;观察组患者痊愈39例,好转38例,无效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72%,两组患者的相关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χ2=7.42,P=0.006,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红细胞压积情况、红细胞聚集指数情况、血浆粘度情况和血小板聚集率情况分别为(41.27±3.72)%、(2.61±1.07)、(2.04±0.06)mPa?s/(73.8±13.2)%;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情况、红细胞聚集指数情况、血浆粘度情况和血小板聚集率情况分别为(41.22±3.71)%、(2.52±1.07)、(10.70.04)mPa?s/(73.6±12.1)%;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红细胞压积情况、红细胞聚集指数情况、血浆粘度情况和血小板聚集率情况分别为(41.87±3.04)%、(1.96±0.51)、(1.06±0.05)mPa?s/(70.2±10.4)%;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情况、红细胞聚集指数情况、血浆粘度情况和血小板聚集率情况分别为(38.94±3.20)%、(1.85±0.54)、(1.02±0.03)mPa?s、(66.2±10.7)%。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此种疾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突出情况[1]。腰椎间盘突出症情况的产生会对神经产生机械性压迫、化学性刺激等,另外患者自身还会出现免疫反应情况。笔者认为机械性刺激是此种疾病最为根本的病理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困扰,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2]。
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从而导致腰椎间盘关节稳定性丧失,产生脊柱偏歪的情况。另外中医还认为,肾主骨、肝主筋、韧带主滑膜,因此在治疗中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壮督通络汤中含有的杜仲,具有补肾添精的作用;甘草能够将所有的药物进行润和,从而使药效发挥到最佳。另外,甘草还能够通络、祛除风寒,消除局部的炎症,减少创伤,改善患者的症状,让患者的筋骨恢复到正常的状态[3]。从本次研究中的得出的血流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壮督通络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红细胞压积情况、红细胞聚集指数情况、血浆粘度情况和血小板聚集率情况。这一治疗方式具有极强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晓玲,潘树和,金明磊,等.壮督通络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9,19(3):431-432.[2]楚志高,杨德俊.自拟活血通络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02:28-29.[3]杨小林.活血通络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3,04:731-732.编辑/张燕
第二篇: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分析(共)
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分析
【摘 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康复治疗,基于此观察组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48/50)与对照组78.0%(39/50)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为4.0%(2/50)与对照组12.0%(6/50)相比显著较低,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且可显著减少其复发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2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和放射痛,且多发于青壮年。此类患者以腰痛为主要突出症状,其次表现为坐骨神经痛,且可累及下腰部,从而引发臀部疼痛和感觉障碍[1]。而患者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其依次还会出现足部、小腿外侧、大腿后方等疼痛。已有研究显示,针对此类患者采用针灸康复治疗可达到理想疗效[2]。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即对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为(42.3±5.7)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61-80岁,平均年龄为(43.8±4.2)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康复治疗,即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且尽可能木板床,以减轻椎间盘受压,从而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同时采取推拿按摩以调节患者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也可持续牵引患者骨盆,0.5-1.0h/次,1次/d,牵引重量控制为25-30kg左右。待患者病情缓解后,可指导其在护腰带保护下接受运动疗法,即采取增强腹肌和腰背肌的肌力训练以及直腿抬高运动等,如飞燕式、下肢直腿抬高、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等。持续30d为1个疗程。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针灸治疗,即指导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穴位选择:承山、阳陵泉、委中、肾腧、环跳、秩边、大肠腧等穴,对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相关尺寸针进行针刺,针刺方法为大肠腧穴采取提插捻转法,进针深度1.0寸,且保持直刺,以感觉胀痛、麻木为宜;承山、委中、秩边等穴位采取提插泻法,进针时与皮肤形成60-70度夹角;其与穴位采用相应针刺方法,留置时间为30-45min,1次/d,持续治疗30d??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并记录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达70度,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且可正常活动和工作;显效: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达60度,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且可正常工作,但活动受限;有效: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达45度,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症状部分消失,劳累时疼痛加重;无效:患者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48/50)与对照组78.0%(39/50)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见表1)。观察组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为4.0%(2/50)与对照组12.0%(6/50)相比显著较低,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讨论
在中医学理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范畴”,且是造成患者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该病症发病主要受到创伤劳损、感受风寒暑湿、肾虚精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经络损伤、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现代医学理论中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勃列,导致神经根受到髓核突出的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炎症[4]。在临床治疗此类患者,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如推拿按摩、针灸治疗、牵引疗法等。其中牵引疗法、推拿按摩等均属于康复治疗。而通过对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其既能缓解患者各种症状,还能减轻其痛苦,并能缓解肌肉紧张,促使椎间盘部位气血通畅,又能增加神经血液供应,复原突出的髓核,从而给促使患者病情更快恢复[5]。本文的研究中,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与对照组78.0%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为4.0%与对照组12.0%相比显著较低,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因此可以看出,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且可显著减少其复发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高翱.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04):683-686.李红.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2):2431-2432.付振灿.针灸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4):4610-4611.王多诚,郭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理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331-332.郝瑞洪.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02):9-10.
第三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0例临床总结 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0例临床总结 论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的腰腿痛范畴,是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的病变,而且突出物往往向后突入椎管内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并使之产生反应性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病常发生于20~45岁之间,尤其是男性和重体力劳动者为多见,是骨伤科领域里的常见病、多发病。自1985年2月~2001年3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0例,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1985年2月~2001年3月,住院治疗共210例,疗程最长的为1月,最短的为1周,男154例,女56例,男女之比为2.7∶1。发病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70岁,以25~50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病程最短为1周,最长为25年。1.2 诊断依据 [2]
1.2.1 症状和体征(1)发病情况与病程:一般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与外伤或重体力劳动有关,可与伤后立即发病或经数小时、数日以至数周潜伏期后出现疼痛症状,通常为间歇性病程,多因外伤、劳累或受凉而经常发作,经休息、治疗后往往能缓解,反复发作可持续很长时间。(2)疼痛:腰痛伴一侧或双侧(少见)根性坐骨神经痛,每因提举重物、扛抬东西、持续弯腰活动或滑跤等而诱发,站立、行走以及凡能使脑压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大便等,均可使疼痛明显加剧。但患者常能找到缓解疼痛的姿势,如在睡眠时取侧卧位,病侧的膝、髋等关节微屈曲等。(3)压痛点:常于腰4、5椎病侧的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并呈放射痛性质,下肢坐骨神经干的压痛点多较轻微或不明显。(4)反射性紧张征:腰椎生理性前凸曲度消失,腰脊柱常向某一侧弯曲,侧凸的方向与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内侧或外侧有关。腰背肌紧张,腰部活动受限,以后伸及向侧凸方向运动较显著,而且常诱发或加重疼痛。(5)神经牵拉征:病侧的直腿抬高试验、交叉直腿抬高试验、弓弦试验、屈颈试验均可呈阳性。(6)神经功能障碍:病侧的下肢可有感觉减退和异常
第四篇: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 例
期刊文献
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
(广东省深圳市平乐骨伤科医院 针灸科,广东
深圳 518010)
廖中堂
孙 斌
许 烁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针;穴位注射;磁振热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青壮年的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自2008年10月以来,笔者采用电针、穴位注射配合磁振热治疗仪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0
a,1a以内30例,2a以上23例。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麻木症状,其中左侧23例,右侧27例,3例仅表现为腰部疼痛。经CT检查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问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2.1 电针疗法
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均为双侧;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飞扬、绝骨、昆仑、阿是穴,均为患侧。腰部腧穴采用斜向脊柱方向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采用电子针疗仪,其中腰部按正、负电极接同名穴原则,臀(腿)部则两两相连接,均采用连续波,频率为60次 ~8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留针30min。
2.2 穴位注射
针刺完毕患者继续取俯卧位,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穴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套上7号针头,吸入复方当归注射液5ml,迅速直刺入皮下,进针1.5cm~2cm。用提插法得气回抽无血后注射药液,其中环跳2mL,余穴各1ml。
2.3 磁振热疗法
最后采用磁振热治疗仪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选用标准温热导子(面积约20cm×15cm)垫于腰椎间盘病变节段处,接通电源,开启开关,采取M1模式,温度控制在40℃~60℃之间,感觉迟缓者采用低温进行治疗,时间30min。
2.4 疗
程
上述疗法相互配合,1d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3d。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问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判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直腿抬高达70以上,恢复原工作,随访半年未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残留轻度腰部不适或小腿麻木,功能活动可,能从事原工作;有效: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减轻,尚需进一步辅助治疗,不能坚持原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期刊文献
3.2 治疗结果
本组53例,治疗时间15d~45d,平均32d。结果:痊愈32例,占60.38%;显效15例,占28.30%;有效6例,占11.32%。总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
王×,男,29岁,2009年4月3日初诊。自述:腰痛2a多,伴左下肢放射痛1个月,在当地医院检查CT示:L 4~L5、L5~S1椎间盘突出。建议其手术治疗,因恐惧手术,遂前来我院要求保守治疗。查体:左直腿抬高试验小于30°,L 4~L5、L5~S1椎旁压痛(+),叩击痛(+),伴下肢放射感,左臀梨状肌可触及条索状肌索。按上述方法取穴电针刺激,患侧穴位(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注射以及腰部磁振热理疗,配合“飞燕”式功能锻炼。经 2个疗程近1个月的治疗,症状消失,能从事原工作。随访至今未复发。
讨
论
本病属中医“腰腿痛”、“痹病”范畴。《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曰:“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者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本病中患侧腰部及下肢大部分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针刺以疏通和激发膀胱经和胆经之经气为主。针刺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可调益肾气、壮腰固本;环跳为足太阳、少阳二脉之会,能通调二经之经气;膀胱之脉,挟脊抵腰络肾,针刺承扶、委中、飞扬、昆仑可疏通足太阳之经气;阳陵泉为筋之会、绝骨为骨之会,均有通经脉、健筋骨之功效。诸穴合用,使阴阳调和,气血畅通。电针可加强对穴位的刺激,同时也具有消炎止痛、解痉、恢复肢体功能、促进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吸收的作用。
“复方当归注射液”功善活血化瘀、祛湿、止痹痛,用其进行穴位注射,既可刺激腧穴,激发经气,调和气血,同时还可使药物以经络为渠道,到达发病部位,充分发挥针灸和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的综合效能,相得益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纤维环的退变和破裂,突出的髓核压迫神经根,急性期神经根呈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后期可发生粘连、变性和萎缩,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消除神经根水肿、充血、粘连等无菌性炎症。磁振热治疗仪是采用磁场、振动、温热三种物理因子相结合的治疗仪器。交变磁场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促进致痛物质的水解,降低神经末梢兴奋性和肌肉紧张度,提高痛阈,同时,其电动按摩和温热效应也有助于炎症产物的排除,起到消炎消肿作用,从而减轻神经根水肿、粘连和压迫,达到缓解和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
第五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患者75例,随机分为手术组(38例)和牵拉组(3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JOA下腰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手术组的优良率为92.11%,明显高于牵拉组的75.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下腰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JOA下腰痛评分明显高于牵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牵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界面固定稳定、保证椎间隙的高度、融合率高等诸多优点,疗效满意。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滑脱;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8-183-03
Analysis on operation treatment effec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spondylolisthesis
YU Haiguo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Zhangd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ibo City,Zibo 25503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effec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spondylolisthesis.Methods 75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spondylolisthesis were collected from May 2011 to September 2012 in our hospital,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peration group(38 cases)and traction group(37 cases).The clinical efficacy, JOA low back pain scor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operation group was 92.11%,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5.68% of trac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OA low back pain score before 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P>0.05);postoperative JOA low back pain score of ope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rac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postoperativ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ope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rac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spondylolisthesis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has the advantages with fixed and stable interface, ensuring the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high fusion rate.[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Spondylolisthesis;Operation treatment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临床常见,其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5左右。临床确诊需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综合评价。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是外伤因素及退行性变,椎体滑脱的病理基础为椎间盘突出。突出的椎间盘会导致椎间隙的变窄,使得关节囊变得松弛,从而导致了椎体的滑脱[1]。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的主要方法,手术主要是通过生物力学的原理,使脊椎的力学稳定提高性,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探讨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的手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患者于2011年5月~2012年9月就诊于我院,所有患者皆行X线腰椎正、侧位片、CT及MRI检查。其中男47例,女28例,年龄26~74岁,平均(41.4±12.3)岁。病程7个月~8年,平均(3.7±1.4)年。椎体滑脱部位L3~L5。Meyerding分级:36例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10例Ⅲ度滑脱。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38例)和牵拉组(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1)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反复发作,在卧床休息后缓解。(2)缓解腰腿痛方法有理疗、按摩等。(3)伸、屈活动皆受限。(4)易扭伤,错位感觉及卡住疼痛出现在轻微活动后。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n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手术组 38 23(60.53)12(31.58)2(5.26)1(2.63)92.11
牵拉组 37 13(35.14)15(40.54)6(16.21)3(8.11)75.68
x2 13.179
P <0.05
1.3 影像学诊断
(1)椎体前后滑移程度>3mm以上。(2)临床X线片显示椎终板夹角变化>10°以上。(3)关节突关节出现对称性的消失。(4)椎体序列不良,椎间盘间隙非对称性塌陷及变窄。
1.4 方法
牵拉组:骨盆牵引联合推拿复位,进行治疗。患者仰卧,行骨盆的间断牵引,视患者的体重、年龄来决定牵引力的大小。首次牵引力量按照患者体重的1/5~1/3,1d进行1次,每次半小时。50s牵引,10s放松,如此反复。牵引后常规进行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