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唤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观点报告
呼唤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卢梦鑫
最近我在《中国教工》读到了这样的信息:据国家中小学心理课题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轻度心理障碍占32.18%,中度心理障碍占16.56%,构成心理疾病的为2.49%。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的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远远超出其他人群(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
文章提到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心理安全感不足。表现为:第一担心“下岗”。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竞争上岗、教师聘任制等用人制度的实施,一方面给广大的教师带来了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不适应,因怕“下岗”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第二担忧被“淘汰”。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上的变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育手段、方法的变革对教师教学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必须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充“电”,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否则会被社会所淘汰。第三担忧被“埋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为对教师的期盼,无形中给教师以极大的压力。
读了这些信息,我有过很多思考,随着职业竞争的加剧,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身体健康对于人们的意义除了与生命质量高低直接相关,还渗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色彩,以致“身体是饭碗的本钱”、“健康就是金钱”成为一呼百应的新流行口号。的确,健康的人身才是美丽的。但是竞争又是不可避免的,生存的游戏规则就是这么的残酷与无奈,只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才能适合在生活的风口浪尖搏击前进,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永远挺立于人生的桥头堡,笑看风花秋月。那么怎样才能既在竞争中取胜,又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在竞争中获得双赢呢?我认为主要的还是靠我们教师自己去把握,自己去调适,因为学校要发展肯定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学校也不可能只让每位教师仅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同样教师本身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得不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最近,我又在《教育文摘周报》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南京将废除教师终身制,同时将进一步明确特级 1 教师、名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大对名、特、优教师的履职考核,真正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这个信息反映出即使你成了名、特、优教师还会有压力,还会有负担,说明竞争只会加剧。所以要想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不断的增强健康意识,合理安排,自我调节来减轻压力、舒缓压力,以适应充满竞争的大环境。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建立现代健康新理念,掌握心理保健,养生保健知识,提高对各种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自觉加强防范。
一、教师自身要认识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生活虽然平凡,但是每天都能看到学生成长发展,自己的点滴努力都有丰硕的汇报,那种充实、成就感是其他职业难以体会的。我们要做到“骤(zhou)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要始终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快,做到“纵浪大化,有喜无忧”。如果你在平凡的教师生活中,只看到繁杂、压力、忙碌,每天带着消极、被动、应付的心情去工作,郁闷、疲劳感只会逾积逾深,不但工作干不好,而且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弓不要拉得太满,要学会合理调适
传统教育中,教师沉浸在“蜡烛”、“人梯”、“园丁”的融融赞誉声中忍受着牺牲自己的无奈,而如今担当教育之重大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是懂得热爱生命,能够广大自身生命与提高自身生命质量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人。彼得·圣吉提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说明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个过程,我们要学会面对现实、面对环境、面对眼前的一切,千万不要把弓弦拉得太满,太满就容易绷断,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过高、过急、过苛,企望一口气吃一个胖子,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只要你有计划、有毅力每天安排适当的时间去学习,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我想你一定不会觉得工作很累,学习很累。我们去看真正老练的弓箭手,都是稳稳地拉弓、缓缓地加力,一旦拉满,力贯千钧。具有这种潜质的人,是最具职场魅力的人,也是最具有成功希望的人,他们的成功是不断地积累、蓄势,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三、要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现在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病,归根到底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少得病、不得病。文明的生活方式一共就四句话,十六个字: 2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是健康的第一大基石。有这样的话: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饭前喝汤苗条健康;七八分饱延年益寿。适量运动是健康的第二大基石,运动是健康非常重要的要素,我们知道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乡希腊,在古希腊山上的岩石上刻了这样的话:“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但是我们经常听到有老师说:我们没有运动的时间,学校组织的活动太少了。我认为运动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只要你想锻炼、你想运动,只要你有这个心那么时间是有的;如果你不想运动,学校给你时间让你必须参加运动,这可能对你来说又是一种负担,其实,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步行能明显使体形健美,使脂肪减少,肥胖者减肥,瘦者肌肉增加。那么怎么步行最好呢?请记住三个原则,三个字。三个原则是:有恒,即持之以恒;有序,循序渐进;有度,适度运动。三个字:三、五、七。什么是“三”?就是最好一次步行3公里30分钟以上,“五”呢?一个礼拜最少运动5次。“七”指适量运动,因为过分运动是有害的。怎么叫适量呢?有氧代谢,就是运动到你的年龄加上心跳等于170。戒烟限酒是健康第三大基石,酒少量“怡”心,过量“伤”心。心理平衡是健康的第四大基石,有这样的说法: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金钥匙;百岁之道是心宽、体勤;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健措施的总和;每个健康老人都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没有一个健康老人懒惰,要么爱劳动,要么爱运动。所以我们平时要做到潇洒一点,肚量大一点,风格高一点,站得高,望得远一点。总的来说,健康不能靠高科技,不能靠药物,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我们如果能坚持按以上四大基石去生活,我们就能健康享受每一天。同时我们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
四、致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首先学校要给教师营造一个被信任、被尊重、被关怀的环境。要为教师提供一个政通人和的工作氛围,一个干事业的宽松环境,要想方设法增加各种休闲、健身、娱乐保健设施的投入,为教师参加文体活动、强身健体创造条件,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洗释”心理压力,这方面我们工会也会不断地努力。作为教师自己既然进入了这个美好的天地,从事了这一崇高的事业,就要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要在育人的工作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有了这种快乐和幸福,就能把负担和压力作为工作的动力,把学习和培训当成是充电的过程,把检查和评比当成提高的过程。在学生进步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师生共同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应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人际沟通、协作的局 3 限性和自我封闭性从而导致教师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深感孤独、失落和无助,所以我们教师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多交流、多合作,及时排除郁闷和疑惑,为营造团结协作、轻松和谐的团队作出努力。
最后衷心地祝愿每位老师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多元化、快节奏的新时期,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工作称心如意,生活有滋有味。
第二篇:时代呼唤觉醒的“兔子”
八年(1)班霍翠仪
我读了小说《父亲的难题》后,我觉得小保罗父亲的看法固然有道理,但小保罗的想法更符合时代要求。诚然,无论做什么事业都需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这是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无数成功的事例也都证明了这一些优点。那么,我们不要应该像乌龟那样学习,工作及建设祖国呢?我回答:绝不!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应该具有“兔子”那样“善跑”的技能,而不可仿效“乌龟”,不急不忙慢慢地爬行。当然,我们要做觉醒的“兔子”,拥有比乌龟快100倍的速度,而不要在中途美美地睡上一觉败给“乌龟”。乘着改革之风,中国好不容易才走上初步繁荣的富强之路,离世界强国还有一段慢慢长途,难道我们还要仿效乌龟那样爬行吗?历史上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革命先辈把中从列强手中夺了回来,是要我们后代把它建设成为富强的国家,我们只有努力拼搏,方可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时代呼唤觉醒的“兔子”!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好多人民都很踏实,但不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兔子”的实力。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从现在起就要练出“兔子”的本领,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之一。点评:题目新颖、鲜明,紧围绕生活实际谈感受!是篇不错的佳作!第三篇: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
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 ——观电影《人工智能》有感
看电影《人工智能》真是思维上莫大的享受。在我看来,影片生动地呈现了机器人大卫意识觉醒的过程——开始大卫虽形似真人,但也只能做出程序预设的反应;后来启动了“爱”模式(姑且这么叫吧)之后,表现出了与人类情感几乎别无二致的特征,如对“妈妈”的依赖,对“真儿子”马丁的妒忌,被抛弃后的恐惧等;再后来,大卫通过自主思考产生了“愿望”——找到蓝湖仙女,把自己变成“真人”。在机器运算结果(大卫做出的判断)与外界实际情况的比对过程中,大卫发现了自己是异于外界的存在(类似于确认了自我),对所处的情境做出能动的判断,并且强有力地去执行判断所指向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可以认为大卫产生了自我意识,并且这也许会是机器人产生意识的一个可行机制。
那么机器人能否具有意识,或者说能否被赋予意识,再或者,能否实现意识的觉醒?此处的“意识”不局限于“人类意识”,而泛指一种能动的判断力(区别于基于预设程序的被动判断),基本上包括认知外界与判断主体(或者说,自我)。目前主流的并广泛应用的是“弱人工智能”,即人造机器表现出智能的行为特点。其智能的实现依赖于预设的程序以及庞大的经验数据,面对外界刺激(给定一个输入值),它只能做出确定的判断,而不夹带随机性的成分。换句话说,这样的机器只能给出人类预设的(或者依照程序所得到的)答案,不会给出能动的、个性化的判断,也就是不会像真正的人那样思考。如果要造出“真正能够推理并采取理性行动”的机器人(即“强人工智能”意义下的智能),那么我觉得要引进一些随机性的因素,允许机器人在既定法则之外有选择判断的空间,产生不确定的结果,用来模拟人能动的、个性化的思维。(这方面可以利用量子效应的随机性提供技术支持)
如何定义并实现人工智能,我想最终都要归结为探索人类意识产生的机制,这个问题迷雾重重却又充满魅力。在这里我们姑且把意识限定为对外界的认知以及对认知主体的认识。到此我不禁发问,我们对于外界与自己的认知是被赋予的呢,还是我们进行自主思考的结果呢?我们的所谓的“意识”是不是已有观点在个体上的投射或者再现呢?这样的问题是会让人恐慌的,因为它毫不留情地直接指向了自我的身份确认。如果我所谓的认知并不是我自主思考的结果,甚至我根本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那么我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既有观点的载体,我的“意识”也仅仅是一个副本。这样的话,其实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我”,或者说“我”这个称呼已经没有意义了,身份识别也失去了意义。我想,片末大卫在看到许许多多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并且有可能产生一样的意识的机器人的场景,可以很好地展示这种自我身份确认的危机及其带来的恐惧。
我相信我们确实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而我们对于世界与自己的认知是既有观点与自主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问题在于这个认知当中我们的主体性有多突出?如果思考的主体性被既有观点淹没,那么这样的人的心灵是缺乏生机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问题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信息的洪流中谈“意识觉醒”是合理的。这里的意识觉醒不是指从无到有的意识产生的过程,而是指认知主体被重新认识和重视、认知的主体性不断突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认知,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进行重构,产生新的认知,我们的主体性被推到一个空前突出的位置,精神上也获得更广泛的自由。假如人工智能能够模拟这样的思维活动,那么我想机器产生意识应该是可能的。
第四篇:期待学生自我觉醒
期待学生自我觉醒
什么是宽容?“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冲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对抗。
每次上课铃响后,教室里总是一片喧闹,直到我走进教室后,学生才逐渐安静下来,5分钟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我为此大伤过脑筋,严厉的训斥有过,耐心的教育有过,但所有的努力都收效甚微,上课前的喧闹一直没有消失。是继续对学生进行更为严厉的批评、训斥,还是采取别的方法呢?我静下心来,想了另一个办法。
再到上课时,我走进教室门口停下来,直到同学们全部安静下来才走进教室。这样连续两周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在教室门口站一会儿才进来吗?”同学们纷纷猜测:有的说,老师累了,要休息一会儿:有的说,老师要整理一下上课思路,有的说,这是老师的习惯„„
直到大家不再发言了,我才认真地说:“同学们,我是怕看到大家乱哄哄的样子,影响了你们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我们班的同学在很多方面做得都很优秀,汇操比赛我们夺得全校冠军,学校运动会获得总分第一名,元旦朗诵比赛,书法比赛我们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可以说取得的荣誉多得说不完。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件简单的事却做不好呢?”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同学都在思考。
从那以后,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上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引起得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第五篇:呼唤生命教育
洗礼
——学习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
前一段时间参加泉州级的骨干班主任的培训,聆听了有关课程专家们的讲座,以及学习了师德师风的有关文件,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要做一个怎样教师?要怎杰做一个老师?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通过思考,我觉得自己有种新生的感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过去我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教好每个学生,做个家长信赖、学生尊重、同事佩服的好老师。如今,我觉得这种答案只是从技术上去考虑,是从表层上去回答。如果今天回答,同样用这句话,内涵一定深刻得多。做教师,不能将这个职业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教育是个事业,它具有前瞻性,一位希望有所作为的教师,他的目光不仅盯在自己的一尺讲台,仅局限于自已的校园里,应学会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放眼世界,在世界各国的大背景下,了解教育科研最前沿的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祖国的责任和使命。曾几何时,我还为自己取得过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这与那只井底之蛙多么相似。因为观念的落伍,造成眼界的狭窄。比如,对教材的认识,我总认为它是神圣的,都是“名家名篇”,甚至推及对“教参”的态度,哪里有想过它的合理性与否呢?这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尤其是我已为人师,将这种主观、武断的学习方法传给学生,将是可怕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渗透在各个领域。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尊重学生,应将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自主、自动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教育要从屋顶教学走向阳光、土壤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应是有效的、双向的、多向的互动的交流。无论在课堂,还是在生活中,追求永远比拥有更重要。比如教学生学会查字典,比之于教学学生字哪个重要的问题,是不言而喻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事业的追求要执着。要怎样做一个教师?回答是,要做人师,不做经师。面对稳中有降识爆炸的年代,教师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海洋”的渴求了,教师除了加强学习外,已别无选择。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才能率先给学生以人格发展需要的指导。老师的作用是在教学中,示范如何获取知识,讲出自己对知识的感知、情感、信念及价值观,实现人格化的教学,才会有震撼力,老师的生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以展示,每天升起的太阳才会是新的。
“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千求万求学会求真。”老师的人格魅力首先应体现在诚信、进取上。只有具备了它,魅力才能永恒。爱事业要“真”,不是凭嘴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水,时刻在我们身边。老师爱事业的基础就是爱学生,老师应学会赏识学生,让学生在充满上进、激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老师,要学的太多了。我会情着虔诚跪着的去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观念、理论,继而带着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最后是将其踩在脚下,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勇气去学习。是的,时不我待,我相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境界是水到渠成之必然。
大堡小学:谢丽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