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塑造自我1.2明辨是非 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 塑造自我 1.2明辨是非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2)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善良正义的人作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对诱惑不软弱,对错误不盲从,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2)难点:如何践行,要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
三、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整理归纳、模拟实践、感情升华等。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出示孔子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问:(1)标题中“是”、“非”分别指什么?你能明辨是非吗?
(2)你能告诉老师这句古语的含义吗?(3)那你有正确的是非观吗?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二)讲授新课
1、“透视自我”:以下行为,你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不能简单归为正确或错误应作具体分析的打“○”。
1)小志虽然很健谈,但晚睡铃响后从不和别人聊天谈心。
2)小志的好心给人误解后,发誓再也不做这种“好心没好报”的事情 3)小志看不起小权,因为小权常常取笑别人的不足。
4)值日生误登了小志的名字,认为他违反纪律,小志偷偷把自己的名字擦了。5)小志猜想老师今天可能不会检查卫生,所以没有打扫课室清洁。6)在公园里,小志看见一个小孩把饮料罐扔在地上,心想:“这小孩真没教养”。(以上题目1为√,2、4、5为×,3、6为○。如果你全对,说明你的是非善恶观还是很强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一件事情是正确与否
2、提问:什么是“是非善恶观”? 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既然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正确的是非善恶观,那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王云海的行为。
3、阅读P11-12探究园--“班级风景”,“透视王云海”,思考问题思考并回答: 1)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作是非判断。
2)同学、朋友之间应该怎样交往?(要讲原则,分清是非。)
3)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有是有非的,我们应该怎样作出正确的判断呢? 学生讨论归纳:如何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并把它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
教师归纳:1)周立与王云海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说明,这两个朋友做事有是非不分的倾向;
“等价交换”——打扫卫生和做作业是他们各自的责任,应该自己完成,不能作为利益互相交换;
“打抱不平”——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通过交流沟通解决,不能“以牙还牙”; “好样的”——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做贡献”——中学生经常互相请客吃喝是不应该的,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友谊不能靠吃喝来建立。
2)要讲原则,分清是非;
过渡:那么,如何铸造良知的标尺呢?(板书)
4、“透视社会”:
材料一:2005年1月1日上午10时半,成都市轻纺城门口一对携巨款的夫妇遭到两名歹徒飞车抢劫,在与歹徒争抢中,装有巨款的塑料口袋被撕破,数千张百元大钞满天飞。
提问:如果你当时在成都轻纺城门口恰好遇到这一幕,你会„„ 学生回答:身为商铺老板的冯小明,“听见喊声,立即冲了出来,飞快地奔到歹徒跟前,一脚把歹徒踢翻在地”,没有犹豫和退缩;轻纺城的7名保安,跟着歹徒紧追不舍,不惧歹徒挥舞着的刀,最终将其制服;最后的一幕更是感人至深:周围的商家和过路的群众都自动围过来帮助她捡拾,27万巨款分文不少地回到受害人手中。
过渡:类似的事情硚口双墩也在发生着。
材料二:2005年1月16日,一辆货车行至硚口双墩时失火,车主组织几名民工,爬上车灭火,无奈火势越烧越猛。消防车闻讯赶至,边用水龙朝火焰猛灌,边将已着火的东西掀下卡车,以免引燃更多货品。与此同时,数十名围观者一哄而上,狂捡值钱的东西据为己有。车主等上前阻拦,但因人少势单,控制不住局势。警方赶至后,才将哄抢的人群驱散。
过渡:社会是多彩的也是复杂的,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也有形形色色的人,立足于其中要分清是非,正确对待各种社会影响。
提问:请你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去比较两则材料中的市民
学生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我们要铸造良知标尺,就要懂法律、以美好道德陶冶自己的心灵,学会理性分析,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详见P14“阅读卡”:良知标尺铸造法。)
(板书)
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板书)
二、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5、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父母长辈总会告诉我们他们许许多多的人生经验,以及会告诫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不能去做些什么。那长辈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一概接受? 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因为有些父母、长辈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好,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如赌博、吸烟、贪婪、欺骗等,会成为我们的坏榜样。所以对父母、长辈的言行我们也要分清是非,他们做错的我们绝不能盲目跟随。(划线)(板书)(1)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6、问:大家也有上网浏览网页、看电视、阅读报刊的习惯吧,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公共传播媒体所传达的信息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结论:在电视、网络、报刊发出的大量信息中,有许多并不适合我们中学生。该采摘什么、抛弃什么、避开什么,只能靠我们提高识别能力,学会选择,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板书)(2)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
7、你说我说: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是饮食跟着广告走,服装跟着名牌走,影视跟着明星走。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阅读“小链接”,了解什么是“从众心理”。)材料:有的追星族追得动了真情:“周杰伦,我虽没有那个九中的女孩学习好,可我更爱你!”;有的追星族追得将生养自己的父母都忘了:“TWINS,今天我妈妈住院了,我没看她来看你”;有的为了获得签名,居然在“星”的宾馆门口死守,一等就是一个晚上。据香港媒体报道,在张国荣自杀消息传开后一天内,香港就相继发生了六起自杀事件。
总结:学会对流行事物进行独立思考、正确判断,自觉摆脱“流行”的消极影响,克服盲目随大流、赶时髦
8、活动二:辩一辩:我们青少年到底该不该追星?思考:这些青少年的行为和课本18页那个女工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成哪种行为,为什么?3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结论:有的流行事物使我们中学生沉迷、陶醉,影响我们成长,妨碍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9、那么,面对“社会流行”,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对社会上流行的事物,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性行动,避免盲目效仿追随。
(三)小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良诱惑所侵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辨别是非,抵制不良诱惑,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篇:第一单元塑造自我1.2明辨是非 第二课时
第一单元 塑造自我 1.2明辨是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2)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善良正义的人作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对诱惑不软弱,对错误不盲从,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2)难点:如何践行,要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
三、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整理归纳、模拟实践、感情升华等。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在很多时候,我们心中已经明白是非对错,却依然是那么难以选择!请看《选择》(p17),分析:由于同学间的纠纷,小昆和表哥找朋友小林帮忙打架。这种情节在校园中常常可见。事情发展下去可能造成恶果。小林有几个选择:一个是为了朋友义气,不分是非去帮着打架;
一是考虑到后果,拒绝去,这样一定得罪朋友;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说服小昆不去打架,再进一步做调解工作„„
小结:首先要有正确的是非观需要付诸行动;与亲朋好友相处时,应该以是非为标准判断和选择。如果朋友做了错事,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而不能追随犯错。
(二)讲授新课
1、阅读参考材料。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只玩了几天就把钱输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这时,一个经常来玩的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第一场就真的赢了50元,他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山倒。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小龙无奈,只好照办。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派出所。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一件事情是正确与否?
2、思考:小龙遇到哪些诱惑?这些诱惑导致了什么恶果?
3、讨论抵制这些诱惑的办法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拒绝不良诱惑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树立信心,“我能行”!方法二:勇敢地、大声地说:“不”!方法三:专时专用法
方法四:制定“抗拒诱惑计划”的成长档案
4、出示《哥们义气是好是坏》,思考:哥们义气有什么害处? 学生讨论归纳:(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教师归纳: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美好的理想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标志。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美好理想,并以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那么就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5、阅读与感悟:《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学生讨论回答: ①施韦策为什么要防止自己成为“成熟的人”?
②施韦策怎样看待青年时代的理想对于人生的作用? ③怎样做才能像施韦策那样坚持理想?
④读了施韦策的文章和事迹,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
6、教师赠言:
世界很美,诱惑很多,学会辨别,学会拒绝,生活就美!
(三)小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良诱惑所侵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辨别是非,抵制不良诱惑,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篇: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
1.《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不包括(D)。
A.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B.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
C以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规划为指导D.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为目标2.以下哪一项不是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A)
A.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家长如何监督、管理孩子,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孩子学业。
B.增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未成年教育网络,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C.面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育人观。
D.通过多种形式为家长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提升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3.本文件指出,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学校要成立(C),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管理。
A.家长委员会B.校务委员会C.校务管理委员会D.领导小组二判断
1.家长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要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和指导服务。对 2.文件在组织管理部分,要求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做到四个纳入。错3.家长学校师资由幼儿园教师或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志愿者担任,场地可利用现有的活动室。对
4.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3次家庭教育指导,5次亲子实践活动。错5.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中小(幼)、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对6.家长学校的经费投入主要来自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经费。错7.中等职业学校的家长学校不属教育部门负责,而属于企业负责。错8.街道、社区(村)家长学校校长、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负责人由主管妇联工作的领导兼任。对9.机关、企事业单位家长学校负责人由分管妇联或工会工作的领导兼任。对10.本文件规定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家长学校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作为评选表彰工作的重要参考。对
第四篇:《明辨是非》第一课时 《铸就良知的标尺》
1.2 明辨是非
第一课时 铸就良知的标尺
1.知道什么是良知,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
2.学会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正义善良的人作为人生榜样,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品德高尚的人。重点: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的重要性。难点:怎样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
【课堂导入】
观察漫画图片(见课件),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英语考试快要结束时,王强用脚轻轻地踢前桌好友李刚的椅子,向李刚要答案,李刚该怎么办? 【课堂探究】 探究点1 良知的标尺
2014年1月15日上午10点左右,常州的黄凤娟老人回家路过新北区巢湖路万达广场附近时,突然脚下一软,整个人一头栽到地上。当时马路上车来车往,非常危险,但没有人敢上前来扶她,这时身后突然来了三个小姑娘,三个人一起把老人扶了起来并送到了家。开始三个小姑娘连名字都不肯留下,后来黄凤娟老人的女儿才得知她们是常州市新桥中学的学生言胜楠、杨咏琪和刘茜。谈及对她们的感谢时她们说:“这没什么,做人要有良知,扶起老人是应该的。”
问题探究:(1)请你对三名中学生扶起摔倒老人的行为进行评价。(2)这三名中学生说“做人要有良知”,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1)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但是面对摔倒的老人,三名中学生言胜楠、杨咏琪和刘茜依然能够扶起老人并将其送回家,反映了她们具有做人的良知。因为良知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我们都应该向这三名中学生学习,当他人处于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2)良知是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人性的首要品质,做人要有良知。缺少了良知,人就不成其为人,背离了良知,人生将失去意义。探究点2 铸就良知的标尺
安铄宇是河北保师附校八年级(9)班学生。2013年12月7日下午,她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原地等了一会没能等到失主。她打开钱包寻找线索,根据钱包内身份证上的住址信息,找到失主家尝试归还。可是,她连续去了4次,失主家中均没有人。她只得在失主家门上留下字条:“您好!您丢了个钱包吗?我来了好几趟,但都没等到您。请您看到字条后,打电话与我联系。”当天晚上10时左右,在外寻找钱包未果的李先生回到家,看到安铄宇留下的字条后即刻与她取得了联系并取回了自己的钱包。2014年1月9日,保定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授予安铄宇“保定美德少年”称号。
问题探究:我们应怎样向安铄宇学习,铸就良知的标尺? 答案:(1)以美好道德陶冶自己的心灵,懂得法律规范。
(2)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这样就能帮助我们避免误入歧途。(3)学会理性分析,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导致的不同后果。(4)树立美好的理想。
1.大人们常对我们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应该懂事了。”懂事,对我们来说就是(C)A.学会独立生活,自立自强 B.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C.要有良知,学会明辨是非 D.学会自尊自信,尊重他人
2.以下可以作为良知标尺的是(B)①道德标准 ②法律标准 ③善良正义的榜样 ④自己的想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八年级学生陆某和王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陆某受了别人的气,王某为给陆某出气,纠结了一伙人将他人打成轻伤。王某的做法(B)A.是在帮助同学出气,值得我们学习B.是哥们儿义气,没有做到明辨是非 C.已经构成了犯罪,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D.是在主持正义,无可厚非
4.据报道,台湾11名青少年借打工集体吸毒,被逮捕毫不在乎。这11名青少年的做法(C)①表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差,没能禁受起诱惑,是可以原谅的 ②表明他们心中缺少一把良知的标尺③启示我们应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④启示我们要学会理性分析,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导致的不同后果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5.翟树全同志是吉林省农安县人民法院哈拉海人民法庭副庭长。自1989年参加法院工作以来,他始终牢记宗旨、秉公办案、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审结民商事案件2 500多件,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引发上访、无一矛盾激化,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乡村法官”。翟树全的事迹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正直、高尚的人,就要(A)①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②坚持正确的行为,不做错事 ③坚定自己的意志,把握正确的良知标尺④少收礼多办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五篇:《1.2人口和民族》教案第一课时
《人口和民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以及我国的人口特点和人口政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人口国情国策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认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2000年人口的总数和我国人口分布的情况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我国人口分布、计划生育政策等图片文字资料,2.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师)上节我们学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我国的地形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对我国的交通、气候、对外交往等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是世界人口大国。
2、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以及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4、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情况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P11的活动题,从中理解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及我国人口的增长。
2、理解我国解放前与解放后人口增长情况。
3、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和实行该国策取得的成就(P12活动)。
4、了解我国人口密度,完成P13活动题。
5、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教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
(四)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到2000年,我国人口的总数
(已达12、95亿,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2、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社会、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了解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4、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东部多,西部少,到2005年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39人)
5、看图掌握我国人口的分界线:
(北端:黑龙江省的黑河,南端:云南省的腾冲)
三、练习
1、到200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________亿,位居世界第_____位。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南部人口_______,西北部人口______。
3、我国对待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是实行________。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我国人口政策的具体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北端:黑龙江省的,南端:云南省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特点和人口政策三方面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政府实施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净增人口仍然很厐大,这给国家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都带来了沉重负担。而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把我国人口过多的沉重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因此,我国于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五、作业
读图分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回答问题。
(1)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4亿人,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长 万人。
(2)2010年常住人口总量排名第一位的是 省。
(3)我国东部地区占全国常住人口比重是37.98%,西部地区占全国比重是 %。(4)人口普查统计说明,中国31个省区市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问题,其中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请为解决发达地区人多地少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板书
人口和民族 众多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2004年 12.99亿 <二>、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三>、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四>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密西疏。
<五>人口分布不均原因:从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