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廉租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23:0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廉租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廉租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我国廉租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政法系2009级学年论文200982044041号

浅议我国廉租房制度的问题及其对策

崔蓓琳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2009级4班

陕西宝鸡 721013)[摘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住有所居”已成为党和政府着手解决的问题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廉租房是政府向最低经济收入家庭提供的一种非赢利目的的保障性住房,是一项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的有效措施,作为住房保障政策的一部分,廉租房制度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本文集中阐述了我过廉租房制度的内容特点以及历史发展,深刻剖析了目前社会上这项政策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完善廉租房制度实施的对策,以期待廉租房能够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保障性安居工程。

[关键字]廉租房制度

城镇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住宅商品化和住房制度的改革租金了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居民住户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住房。但伴随的是住宅成本的整体上升和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城镇中无力购买住房的低收入群体也再不断的增加,无法满足其住房的基本需求,有些地区甚至由于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无法解决而导致不安定的社会问题。廉租房政策的出台,有针对的对低收入群体实施了保护屏障,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大力推进住房保障体系,会代表热议住房三大关键词,廉租房成当务之急。

一、廉租房制度的概况 1.廉租房的含义及特点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制度是有选择性的救济性福利社会政策,保障的范围窄、标准低,它作为有严格的资格条件限制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具有公开公平的准入机制、轮候机制和退出机制。

2.廉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廉租房的保障对象。2007年12月1日实行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廉租房的保障对象为“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即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的范围内,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等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家庭。

(二)廉租房的补贴标准。廉租房的额补贴标准结合我国各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一是要适当的确定低收入家庭的标准, 标准太高会使一部分应该给予住房帮助的家庭被排斥在外,标准太低则会加重政府负担;二是要合理确定补贴支出,标准太低将不会对低收入者带来实质性帮助,标准过高则会影响低收入线以上、中等收入以下普通家庭劳动的积极性。

(三)廉租房制度的资金来源。根据我过现行相关规定:廉租房制度建设资金的来源,-------------------------[完成日期]2012-03-29 [作者简介]崔蓓琳(1990-)女,陕西山阳人,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行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的原则,目前可采取的凡是主要有:一是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二是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三是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廉租房保障资金,比例不得低于10%;四是政府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五是社会捐助及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同时,对西部财政困难地区,按照中央预算投资补助和中央财政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的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四)廉租房制度运作的保障机制。廉租房制度是我国在保障住房领域里的一项尝试,需要靠一系列制度体系来保障运作,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目前主要采用三种制度。一是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实行申请、核查、公告、登记及公示制度,以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二是实行公开公平的轮候摇号制度;三是实行定期深刻制度。

(五)廉租房的保障方式。采取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方式相结合,实行廉租房保障,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承租住房能力。廉租住房紧缺的城市,应当通过新建和收购等方式,增加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房源[1]。

3.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历史

我国最早提出建设廉租房制度的设想是在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这是我国住房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文件。其中规定了我国不同收入家庭的不同住房供应政策,并划分了三个层次,即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高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就在此时,廉租房进入大家的视野,而且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青睐。在实施的过程中,准入机制为民政低保和居住困难为一体的“双困”,但这样的标准却导致了廉租房政策的覆盖面过于狭窄,受益人特别少,从而导致其运作难以形成良性化。1999年建设部出台了《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但一直以来,其发展缓慢并且大大滞后于城市的发展。至2005年7月7日以建设部和民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以及退出管理办法》的通知为标志,廉租房才得以初步推进。

2006年,对于我过的廉租房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是比较有成效的一年,经过了几年的风风雨雨后,国家又再次重视起了廉租房的建设。2007年2月14日,建设部在通报2006年廉租房制度实行情况时,特别强调了“应保尽保”,即对符合廉租房租入标准的低收入群体进行全面覆盖,从此廉租房制度的曙光到来。

二、我国廉租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制度层面

(一)法律不够健全,缺少法律保护。目前我国有关廉租房建设的又关文件仅有《国务院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管理办法》等几种规范性文件,以及个地方政府自行规定的有关廉租房的管理办法等,使廉租房的管理却反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依据。在美国,关于住房的法案具体且全面,如《住宅法案》、《老年人住宅法》、《住宅与城市发展法案》等法律,由于我过缺少法律的严格保护,因此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问题多多。

(二)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目前许多关于廉租房制度的政策不够 明确,一直与地方不知该如何操作。有关税收、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既是对困难群体实施保障的重要条件,又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策的不明晰使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却反有力的支持。

(三)缺乏社会公共力量参与的激励机制。没有与之相应的激励机制,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不愿意进驻这一领域的,不愿意承担廉租房的建设施工,廉租房不同于经济适用房,也不同于商品房,建设经济适用房可以获得保本的微利,建设商品房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而廉租房只能低价租给低收入群体,政府限价,租金低,也失去了炒房的机会,因此开发商难以获得继续开发投资的循环资金,从而会从自身受益程度和承受的能力出发,不愿接手廉租房的开发建设。而且,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廉租房的计划审批、手续办理、优惠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设置重重障碍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对廉租房失去兴趣。

(四)我国实行分税制后产生的新问题。1994年我过全面实行分税制后,中央的财力大大加强并且增强了对地方的宏观调控力度,同时将土地的管理使用权划归于地方,以激励地方的建设。分税制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所有比例,地方财权缩小,因而地反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表现政绩,大量的出让土地,久而久之也增加了对土地出让来获取财政收入的依赖程度,使地方政府的体制改革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对廉租房政策的忽视以及实施上的滞后。

2.认识层面。长期以来,有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职能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房地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忽略或者没有响应中央的号召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解决民众的住房问题,致使廉租房供应短缺。据权威分析,房价与廉租房成反比关系,即廉租房每增加5%,就会迫使房价下降3%—4%,这必然会影响当地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廉租房的建设,政府不但得不到收益,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无偿拿出土地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廉租房的建设缺乏积极性,有的甚至把这一政策作为政府的“形象工程”。

3.操作层面

(一)廉租房建设资金不足。资金不足,难以发挥政策优势,推荐廉租房政策实施的根本保障就是资金的筹措,我国的廉租房建设主要靠财政拨款、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社会保障及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的部分资金。有些地方政府因资金问题不堪重负,使有限的资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资金资源不能达到最佳配置,并且由于各地要建设廉租房,进而又引发了不同的市场租赁价格,也导致竞争中缺少了公平的杠杆,同时,廉租房的低价出租,又使二手房市场受到冲击,从而又引发了市场资金的正常运转期,使资金的周转的不到有力的提升,影响了市场的宏观调控。

(二)地方政府贯彻不力,房源供给不足。在廉租房这一项伟大的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的文件中总会流露出对廉租房变贫民窟的担忧,如认为贫困人住在一起会使社会治安环境变乱等现象,从而影响城市形象,这种偏见对“租房者”来说,自尊心无疑也受到了创伤,加上廉租房的建设以及低价出租,使某些急切想搞政绩的地方官员不愿意舍弃财政收入的缩水,因而贯彻不力,从而供给量也少,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的廉租房建设起步比较晚,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又不断增加且数量庞大,因此建设的速度难以跟上现实状况所需,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廉租房数量的短缺现状,房源不足也是目前致使这一制度实施缓慢的又一瓶颈。

(三)廉租房的覆盖面窄。廉租房这一制度的本质就是发达国家所实行的公共住宅制度,[2]对于我过来说,它是有政府向城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福利性保障住房。根据国家的号召和规定,要做到对低收入困难群体“应保尽保”,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但在2007年根据有管部门的调查,全国城镇低保家庭中有400多万户的人均住房在10平方米以下,累计解决到的又54.7万户,仅占13.7%。如果根据国家的响应,廉租房要进一步扩大到所有低收入家庭,那么这个群体在这五年以来上升数字可达1000万户以上,那么这就意味着全国还有95%的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随着社会的转型、城市打工者、进城民工、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土地被征后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和针对城市中既买不起房又非低保户的“夹心层”以及大量的流动人口却不在廉租房的保障范围之内。

(四)收入线划分困难,监督难度大。目前的廉租房针对对象为经过民政部审核认定的低收入家庭(含优抚家庭)中的住房困难户。随着各地廉租房的建设范围逐渐扩大,根据当地居民的收入实际情况划分一个低收入困难家庭的收入线就显得又为紧迫,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过没有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个人信用审查制度,所以很多人的“隐形”收入难以估量,从而造成了低收入者无房,中高收入者反而有房的现象。在收入线划分后,又存在地方机关滥用私权的现象,针对有些低保制度的审核存在作假现象难以监督,难以实际做到“应保尽保”。

(五)廉租房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廉租房制度还尚未解决清申请资格认定和租住标准的认定,随着廉租房的需求日益增大,廉租房的保障任务也越来越重,如有些常年吃“低保”的住户,但家里却有车有储蓄,只要通过了所必须的证明就可获得“低保”。廉租房的退出机制也不够科学,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冒着道德风险谋取利益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甚至使廉租房成为为其谋生的工具,即便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仍然如此,从而也影响了廉租房建设的发展。

三、完善廉租房制度的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廉租房的法律体系,完善配套政策及制度体系。从立法上统一规定廉租房的保障标准、保障水平、保障对象、资金的来源、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使廉租房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根据东西部的差距,加大对西部的财政政策支持,完善有关土地、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廉租房制度,有针对性的实行税收减免制度,以激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来建设廉租房。其次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地方针对特色的廉租房法规,因地制宜。

2.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态度来积极开展廉租房的建设,多渠道补足资金,提高廉租房的供应量。廉租房制度是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一项伟大决策,地方政府应转变消极态度,主动承担起廉租房建设的重任,重视廉租房的建设和管理。把廉租房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处的重要内容,合理运用、优化配置、在中央财政进行补贴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捐赠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等手段、吸引民间资金、处理好信贷政策金融创新。其次,政府可以发行住房建设公债来专门筹措资金,将廉租房开发建设的贷款资金证券化,加强资金的流通性,使银行能够顺利的支持廉租房建设的资金需求,并且降低了商业风险,拓宽了资金的来源渠道。如此一来,也增加了廉租房的供应量,才能逐渐满足日益增加的廉租房需求者的需求量。

3.适当的根据现实需求来拓宽廉租房的覆盖面。针对城镇中的外来务工者、农民工、城乡结合部以及土地被征和大量的流动人口,应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申请体制,改革户籍制度,[3]向这一部分困难群体慢慢靠拢,也使其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从而体现我过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4.逐步建立信用制度,解决收入划分困难问题。加大廉租房的覆盖面可以通过适当放松廉租房的申请体制,但审核就更加困难,针对目前申请“低保”住户的确定问题,可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来检测居民的收入实况。这项制度主要包括:申请人的身份声明和个人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个人社会保障、可用来抵押的固定资产等,将个人平日的经济活动可以记录在档案并且有据可寻。

5.保障廉租房房源的充足,完善退出机制。解决廉租房的房源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接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收购闲置的二手住房,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与出租住房者的沟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可以让他们代理出租而不收取相关的手续费,低价出租给低收入群体,政府再相应的给予房东补贴,这样即可以缓解廉租房的紧缺问题,又可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廉租房的退出机制,可以通过严格的实地调查,审核租住时间的期限,防止利用廉租房名义而进行寻租行为等不利于其他居民住户的不良倾向。

6.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公众的监督。各级地方政府建设部应建立监督检查体制,专门保障廉租房的建设工作,通过资金的预算和决算、检查和评估以及实地考察等有效措施来核实本级以及所属下级廉租房的建设情况。并且鼓励群众力量,对于瞒报谎报、虚造“低保”的审核人和享有者给予相应的惩罚,从而使住房保障工作达到公平化和透明化。

廉租房是一项靠拢底层民众的惠民措施,是促进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我过的廉租房建设任务还任重道远,但通过国家目前的各项措施和制度的逐渐完善,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制度一定会受到全民的赞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居者有其屋”。

参考文献

[1]昆山花桥房价.我国廉租房发展状况及前景http://www.xiexiebang.com.[4]易忠.浅议我国城市廉租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7,(6).[5]李衍.我国廉租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文化经济,2011.[6]姚玲珍.中国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7]单西.廉租房政策及问题研究进展[J].现代经济信息,2009.[8]朱红军,杨易.浅议我国廉租房制度[J].体制改革,2007(5).[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近千万户居民需要廉租房

第二篇:我国小城镇建设问题与对策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定位,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在提高速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又能确保质量,使小城镇建设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并在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国内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进而使得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在这个发展状况下,我们有必要、有责任重新思考、认识“小城镇生态建设”问题。

1.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

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逐渐统一了对小城镇联结城市与乡村功能及带动农村经济飞跃潜能的认识,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心。加速小城镇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功能的区域性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或建制镇,推进了小城镇的加速发展。[3]

小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一般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与发展,并带动附近若干村落,成为幅射周边区域的经济中心。由于其位置比较适中,交通较为便利,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集散地和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在小城镇建设形成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给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许多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二者难以兼顾时,必然产生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小城镇所处区域的自然资源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资源的性质、储量、分布范围等,对小城镇的形成与分布、性质与规模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多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这种人为的改造、损毁,事实上就对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毁灭。

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有几种情况:

一是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存在着道路毁坏、河流污染、湖泊干涸、土地荒芜、绿化率低、资源浪费、古迹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二是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普遍存在着空间分布分散、规模小、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毁损严重、经济实力弱、竞争意识落后与发展环境差等情况,导致小城镇建设滞后。

三是配套设施差,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

2.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分析

2.1小城镇建设活动本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小城镇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对各种矿藏资源(如铁矿、煤矿、石矿和粘土矿等)的开采和重新组合,必然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同时,在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类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得大量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等,又会造成超越自然环境容量的各种污染,其污染的治理还将耗费大量投资;并且,生产过程如果管理不好,将会使生态环境产生恶性循环;此外,各种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及桥涵的建设,电力、信息、油气等各种管网的埋(架)设,同样会造成大量的土方搬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4]。

2.2布局和规划上的盲目性,忽视特色,破坏文化底蕴。

以20世纪 50年代的北京为例,它曾为修地铁而拆除了世界上唯一保留完好的北京城墙,城市的框架被大幅度更改,古都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与此相类似的问题,许多地方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催生行为,对原有的资源缺乏有效配置,强调政府行为,习惯于闻风而动、一哄而上,大搞形式主义,或一味追求高楼大厦,或到处仿古建筑,或大搞微缩景观,甚至不惜破坏名胜风景和历史文化遗产,无法实现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延续利用,使城镇环境变得单调、冷峻、枯燥,造成生态失衡的“特色”危机,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丧失殆尽,让人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中感到紧张和郁闷。

2.3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立起来。

在小城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而把人的物质需要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例如,许多村办或乡办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自然排放大量的废气和污水,没有考虑到被污染的环境会以怎样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也没有考虑到生态效益所带来的长期作用。诚然,在市场经济中,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毋庸置疑的,但切不可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不顾。这种将阶段性与根本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对立起来的做法,只会使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严重失衡。

2.4因投资不足而带来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在其它的融投资渠道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投资主体,其基础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预算外的资金收入,诸如出租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取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等。但这些投资回收周期长、回报率低,因而,政府担保的社会集资往往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有些地方还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资金不足,必将导致基础设施规划缺乏前瞻性,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频频出现,如此一来,小城镇建设要谈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更难了。

3.典型国外城市小城镇建设经验

3.1日本小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日本的小城镇己走过了数量增长的高峰期,正在向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据统计,战后日本建制镇的数量,已从1945年的1797个,发展到1965年的2005个,经过20年达到了高峰期,此后1995年减为2001个,2000年又减为1991个,从发展来看,日本小城镇逐渐从资源分散、结构趋同的单一模式,向个性化、园林化城镇发展,更加注重小城镇的质量和个性。政府宏观角度上制定了城镇发展计划,分为全国计划、大城市圈整备计划和地方城镇开发促进计划等三大类,同时还颁布《新城镇村建设促进法》(1956年),《关于市合并特例的法律》(1962年),《关于市镇村合并特例的法律》(1965年),在这些计划和法律中明确地提出了城镇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通过扩大公共投资,为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配

套建设提供保障,这些设施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的企业迁入、人口增加和商业繁荣,加速了城镇经济集聚的进程。目前在日本国内有多个花园式小城镇的旅游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观光地。

3.2美国小城镇管理和环境保护

美国小城镇的管理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小城镇政府拥有必要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独立自主地决定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居民明确自身参与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并有直接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手段;美国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吸纳个人资本投入是建设资金的主渠道,主要项目是开发房地产和投资经营第三产业,小城镇在投资金融方面指向明确,手续简洁,更重要的是在规划、环保、公共服务设施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小城镇建设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和习俗,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最后,塑造城市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市。美国在小城镇环境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这一方面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住区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则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美国小城镇建设也十分注意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建设。

3.3德国小城镇规划与保护

小城镇在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国有8500多个小城镇,吸纳了约60%的人口,聚集了80%的中小企业。各个小城镇组建符合自己发展特点的政府管理机构和地方组织体系。科学的城镇规划和系统的环境保护相结合,创造了优美的城市和舒适的环境。德国对城镇规划进行了严格的立法,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被考虑进去。德国小城镇的财政体制实行区域自治管理和区域财政平衡的体制。小城镇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税收。由于各小城镇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采取集中部分税收上缴国家和留成部分税收给小城镇,以鼓励小城镇引入资金发展经济,改善区域环境。同时通过建立纵向和横向的财政平衡机制,对于增加小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和增强其财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上述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理论和做法各具特色,但是大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1)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

(3)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4)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5)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小城镇建设。

相比国外,我国小城镇环境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独立、完整的环境政策体系还正在完善中[4] [5]。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小城镇的环境规划第一次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它从制度上逐渐规范了我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区域环境和布局做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使目前国内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国内我们既能看到周庄、丽江那样建筑有序、风景如画、环境优美的风情小镇,也能看到污水横溢、街面混乱的破旧不堪的农村集镇。因此,国内小城镇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4.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实践证明,坚持“生态优先、四态同步”理念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态同步是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态(小镇的历史文化)、生态(小镇的环境)、业态(小镇的产业)和形态(小镇的城市格局)应该同步,而四态中,又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也就是无论在产业引进或城镇改造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小镇的环境承载力。实现“四态同步、生态优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

4.1土地是根本

在小城镇土地利用方面,应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资源和空间。要协调各业用地布局,通过用途管制,杜绝乱占滥用耕地,使地尽其用。通过农村居民点缩并,集中居住,退宅还耕,以城市化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于小城镇的土地利用,应建立统一协调规划体系。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的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把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区域规划体系中,避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效避免搞“圈地运动”和“开发区”、搞重复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大量浪费土地资源的开发建设方式。对于目前比较盛行的“飞地工业”策略,也应该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实施,确保区域环境的生态安全。

4.2规划是龙头

小城镇的规划应是一种绿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从现有的关注大气、水体、噪音、环境的污染程度转向把小城镇环境、生态作为系统工程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的一种规划,规划应该从经济发展中去把握,从自然环境中去发现,从区位交通中去判断,用建筑实体来表现,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性。在规划中应重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统商业街区延续等文章,充分挖掘和体现人文、自然景观,塑造特小城镇特色;在规划中应避免产业趋同现象,同时,在修改小城镇发展规划时,要制定小城镇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规划,并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科学地设置工业生产环境功能区和居民生活环境功能区,使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环境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区域供排水、垃圾处理、绿地系统,水利整治与环境治理综合规划,使其通过综合治理创造综合效益,满足新一轮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4.3资金是保障

从我国多年来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公共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乡镇企业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三个焦点问题,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利用市场机制是在小城镇财政大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是一条有效出路。在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方面,投资、融资体制需要改革和创新。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加大财政支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多渠道、全方位地筹集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资金吸纳能力。

4.4公众参与是核心

居民的参与是城镇生态建设成功的关键。人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小城镇在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传统社会形态中农民演变为现代社会形态中的市民[6]。小城镇居民对环境状况感受的反映、对政府环保措施的评价在加强,但是小城镇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存在差异较大,对自身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做的和能够做的环保工作缺乏清晰认识,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程度不高,也缺乏身体力行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为此,政府应加强公民教育,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居民的可持续行为,提高居民的环境道德和生态文明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秀淼.日本小城镇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0,(3).[2]沈贵平.从国外经验谈我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009年3月

[3]刘丽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福州新闻网.[4]刘莉莉.谈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小城镇[J].当代建设,2001,(5).[5]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5).[6]金鉴明.城市的明天—构建生态城市的探讨.台州园林网.

第三篇:浅谈我国廉租房政策

浅谈我国廉租房政策

住房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房价高涨的环境中,如何让低收入者实现“居者有其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所谓廉租房, 是指以低廉租金出租的房屋。廉租房制度是为收入困难和住房困难的“双困户”提供满足其基本住房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制度。自1998年国家出台廉租房政策以来,我国的廉租房制度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说来,各地区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走在了前列,有的城市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廉租房制度;中部地区相对落后,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了初步探索;西部部分贫困地区因为各方面的困难则还没有起步。

除了地区差距外廉租房制度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如租房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廉租住房制度得不到健全,其主要问题是缺乏资金。就我国目前的各地经济来看,社会贫富差距大,发展不均衡,国民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社会需求大,地方政府供给不足;租房保障层面窄,现实表明,大多数家庭既不能享受低保又没能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同时也享受不了廉租房制度保障,住房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而且在一些地区申请廉租房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基于城市的发展现状,大多城市只有拥有本市户籍才能具备申请廉租房的基本资格,即使做出重大贡献的劳务工也没有权利享受该制度。只有一部分城市充许长期居住的外地务工人员申请廉租房。因此,还有大量的贫困人群享受不到这一政策;住房保障制度尚需完善,我国虽然基本建立了以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但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投资比例过大,而社会保障的投入资金相当有限,没有建立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模式。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仍将经济发展、广开财源作为首要职责,把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次要职责。

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探索科学的住房补贴方式,逐步实施货币直补,就是“一保两补”。“一保”就是重点保障低收入家庭;“两补”就是实施租房补贴和购房补贴两项货币直补,用市场化的办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具体就是用政府补贴形式,直接补助到困难户,由他们从市场上自主购买、租赁住房。

(2)税收既是筹集财政收入、保证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充裕的重要手段,又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税收杠杆的有效运用是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建立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监管机制,要设立住房保障资金财政专户。建立专门的住房保障基金,将货币补贴资金纳入其中,按照基金方式进行投资和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以保证货币补贴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四篇: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研究以及水资源利用的持续实践总结,综合此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率底、过度开发以及水污染严重等。

(1)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近年来农田干旱,水库干旱见底现象频发。农田受旱面积增加,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边远地区发生饮水困难,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质量标准的饮用水;在全国六百多个建制市中,有四百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有一百多个还为严重缺水,由于缺少导致的产值下降约两千亿元。

(2)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低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2]。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在城镇用水中,广泛存在着没有安装水表的水龙头、非法安装供水管、水管漏水、水表失灵等现象。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用水水平,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1] [3]

(3)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

水资源过渡开发,生态恶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水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利用现象很严重,而且我国绝大数地区都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的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无疑会加剧水土的流失而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地面沉降、塌陷、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影响水资源质量。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个超过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漏斗区。山东省因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导致海水入侵面积达400平方公里[3]。

同时,在西北内陆缺水地域过度开发现象日趋严重,导致下游地表水减少,只好抽取地下咸水灌溉,使土地盐碱化,而超采地下水,水位下降过大,使得植被大量死亡。

(4)水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企业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废水的排放量在日益增加,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4]。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源主要是城镇生活及工业废污水排泄,其次是农用化肥及农药的残留物等。黄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和重金属等其它有害物质。中国665个城市中,有7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每年平均有360万吨的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被倒入江河湖海,其中95%为未经任何处理的粪便水[5]。

此外,据统计,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水,2/3以上都是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域,导致水资源大面积受污。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大、处理量少、达标率低等特点,使地表水污染严重。我国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区[3],这些地区河湖多,人口密度大,由于工业废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城市下游江段河流水质严重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地下水与地表水污染严重,形势严峻。

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我国水资源利用数量逐渐增大,同时资源的紧缺和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我国正面临着21世纪的水资源危机。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以及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用水安全以及改革经济的发展。因此,面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如何切实合理地通过现用手段进行管理和利用,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领域最为重要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保证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理念贯穿于水资源管理的始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向节约型经济模式转变。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环境水资源的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

综合上述,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总结等方式,综合前人的经验及成果,提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应当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以及行动层面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观念上,应通过社会动员,树立对水资源紧缺意识,宣传节约及合理开发利用的行动原则;在制度上应当建立和健全水资源的管理体系,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政策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在行动上,应当积极开发可引进先进水资源利用及配置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同时积极开展水资源污染治理。具体而言,可将对策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树立科学用水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对其过度、无序的开发利用,因而造成了大量严重缺水、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等问题[6]。事实而言,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极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多方面的保护。因此,要加强人们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意识,避免用水浪费,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形成全民节水的风尚。只有树立合理利用,有序开发的科学水资源理念,才能正确的利用水资源。

(2)动员全社会,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

全社会都应当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要树立惜水意识。总之,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必须全体动员。

动员社会全体成员的手段是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只有加大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宣传力度,在全民中树立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意识,才有助于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保护宣传应当从观念上以及制度上开展来。在宣传过程中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群体人民群众中普及《水法》知识,使人人都能懂法,人人都能自觉守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通过大力宣传,在人们的心中达成共识,全民行动,保护水资源,提高资源的持续利用[6]。

(3)建立和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如今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并不完善,故而国家应当尽快设定并发布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定管理制度,同时应该严格规定管理人员遵照既定规章制度管理水资源,保证现有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开发并利用。保证现有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开发并利用。从而达到科学地开发并利用水资源,缓解并进一步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浪费现象严重问题的目的,进一步对水资源合理分配。

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7]。

此外,健全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要求在建设法制的基础上,加强对执法管理的建设和监督。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对水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立法、规划等制度建设工作。同时,必须要实行科学的和严格的管理,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实施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5]。只有以水资源权属与开发利用权属相分开的原则,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努力开源节流,合理配置水资源,才能从根本上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5)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科技投入

水资源科技投入的增加,实际上是要求运用更加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优化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通过合理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科技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开展以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革命。如工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循环用水的次数;农业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利产业中科技含量;日常生活用水采用先进节水措施等[7]。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水资源监测、预报、治理的科技投入。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的监测要实现技术性革命,提高对水资源的科学监测与预报。同时,对于污水的治理也要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大大降低水污染的代价,进而促进污水再利用,不断提高水资源质量[5]。

(6)加强水污染的防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经济不断上涨,水资源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现如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彻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确定一个最优污染水平。在确定了这个最优污染水平之后,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4]:①实行污染控制规划制度。②运用排污产品费和差别税等经济杠杆控制污水排放。③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④完善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业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管理。⑤从整个区域或流域出发,把水量、水质和水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统一规划。

第五篇: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学年至学年

第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摘要:经济的腾飞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发严峻,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 程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到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影响着未来人类居住问题和健康问题,这是国家发展计划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个体关注环保问题外,政府干预更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块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环境问题将在可控制下得以解决。

关键词: 环境恶化政府决策未来展望

一、环境恶化

(一)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1],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

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5、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

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6、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7、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8、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9、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二、政府决策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妥善处理速度、结构和物价三者关系,有效应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及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一)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对44个、总投资近2500亿元涉

及“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作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处理。推进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严格稀土等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稀土行业新增环保投入20多亿元。严格企业上市环保核查和后督察,申请上市环保核查企业核查时段内累计新增环保投入99.7亿元,完成916个污染治理项目。

(二)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召开了国家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环境保护部深入研究“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实现途径、保障措施、政策体制等重大问题,扎实做好减排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与各省级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8家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分别签订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并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和重点排污单位。印发《“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在全国环保系统进行大规模宣贯培训,启动污染减排绩效管理试点,加强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为持续推进“十二五”污染减排固本强基。2011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

(三)缓解重金属污染等严重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国务院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央财政下达25亿元支持26个省份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部署全国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专项检查,建立并实施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和督察考核机制。全国持危险品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利用处置废物超过900万吨,回收处理废旧家电达5300万台。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整治铅蓄电池企业,有效遏制了铅蓄电池企业引发血铅事件的高发态势。

(四)不断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

出台《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划(2011-2015年)》。严格考核重点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规划项目完成率为87%,比“十五”提高了22.8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水质继续好转。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珠三角区域积极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大运会期间环境质量优良。

(五)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截至2011年,共安排80亿元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受益人口3729.06万人。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580万吨。“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李克强副总理任主席。启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认真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全国已有15个省份、1000多个地区开展生态省、市、县创建工作。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二期正式启动,2011年全国共完成造林面积613.8万公顷,同比增长3.9%,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3万公顷。

(六)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

在役核设施安全运行,在建核设施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国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环境保护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密切跟踪研判事故进展,积极开展全国范围的辐射环境监测,采取有

效措施加以应对。

(七)推进政策法制、科技监测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国务院颁布实施《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配合推进《环境保护法》修订工作。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基本实现“控源减排”阶段目标,首次开展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综合调查,环境基准和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组建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和环境污染损害鉴定技术中心,推动试点地方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圆满完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首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试点和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举办第一次全国环境应急监测大演练。围绕“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精心组织宣传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十一五”环保成就展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李克强副总理参观展览并对“十一五”环保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制作了《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宣传片,在天安门广场大屏幕滚动播出。

(八)加强环保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

监测执法、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核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监测执法业务用房项目下达预算内基建投资近11亿元,安排环境监察能力建设资金4.14亿元,对930多个中西部县(区)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予以支持。

三、展望未来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繁衍生息都是在这个地球上进行的,人类的辉煌发展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才是人类的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国家的干预,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环境问题将变得不再严峻。

参考文献:2011 中国环境公报

中国环境保护法

下载浅析我国廉租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廉租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廉租房建设与管理问题探析(大全)

    摘 要: 廉租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城市廉租房是对社会和......

    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推行建设监理制, 是水电工程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通过监理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提高水电工程质量、保障工期......

    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兴起的现代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不再是这个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和谐共荣。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将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作者:王 超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2期摘 要: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没有基础,就像沙漠里的大厦,随时......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我国公务员制度始于80年代中期,距今有15年的历史。可是近些年来,公务员这个职业却异常火热。对于许多本科毕业生们来说,如果能成为公......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水土流失急剧、濒危物种增......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其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摘要】环保已经成为今天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