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贤的论文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分析。方法:对儿科住院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的患儿进行观察。结果:200例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200例中留置时间最长6天,最短1天。全部病例中无感染现象。结论:放置静脉留置针等于保留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全部病例中无感染现象,可随时给药,对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应用;护理
静脉输液是目前最常用的给药途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高低是衡量护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儿科患儿及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保护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而且也减低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留置针外套管使用的材料具有柔软性,使患儿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易于接受。我科于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应用静脉留置针138例,其中穿刺部位在头部的70例,穿刺部位在四肢的68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月1月至2006年12月入住我院儿科患者中有1 875例应用了静脉留置针,使用率占儿科总住院人数的53%,其中男性1 108例,女性767例,年龄最小者生后10分钟,最大者13岁,平均年龄2.25岁。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Y型静脉留置针,3L透明弹力手术巾。
1.2 方法
1.2.1穿刺方法: 对年长儿童通常选择四肢走向较直的、相对较粗、有弹性、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浅静脉,对婴幼儿及早产儿选用头皮的正中静脉及双侧的颞浅静脉。头皮静脉置管时,须剃去局部头发。助手固定患儿头部及肢体,检查并打开留置针,将输液器头皮针头直插入留置针管的肝素帽内,排尽管内空气,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5cm×5cm。右手持针翼,左手去除针套并旋转针芯松动外套管,然后绷紧皮肤,针头斜面向上,持针翼以15°~30°角直刺静脉,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右手持针翼不动,左手持Y型接口,将套管送入血管,拔出针芯,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用透明敷贴固定穿刺点,胶布固定输液管,调节输液速度。新生儿及婴幼儿回血较缓慢,感觉针已刺入血管但未见回血时,切不可随意退针,需反复抽吸回血或等待片刻,以免因判断失误而造成穿刺失败。
1.2.2用注射器直接封管:输液结束时,关闭输液器调节器,分离针头与肝素帽。消毒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取封管液5ml,直接将注射器刺人肝素帽内,先以脉冲式封管缓慢静推3ml封管液,然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至拔针以达到正压封管。推注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的冲击力,同时使管腔内充满封管液,关闭留置针。封管液的选择及剂量封管液的浓度为50U/ml的肝素盐水(用1支肝素1250U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配制),封管液的剂量为肝素盐水5ml。
1.2.3 留置时间 国际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留置标准为3 d,在我国尚无统一规定,一般为3~5 d,此期间若发现留置部位红肿及静脉炎时,应拔掉静脉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并遵医嘱给予事故皮肤相应处置。
1.3 冲管与封管
每日输液完毕,用肝素盐水冲管,以防止置管针内凝血。封管时将抽有3mL肝素盐水稀释液(浓度5U/mL)注射器针头全部或一半插入套管内,先推1mL,然后边退边推,以保持血管内正压,防止血栓形成堵塞套管,直至全部退出,然后用无菌输液贴覆盖肝素帽,最后用胶布将留置针充分固定在上肢前臂、下肢足背、头顶或耳廓上。但对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的患儿,应禁用肝素盐水,而应用盐水封管。文献报道生理盐水可代替肝素封管,维持时间达16小时[1]。每次重新输液或经留置针给药时应检查及确认管腔内有无血块堵塞以及是否在血管内,如有血凝块时,切不可挤压输液管或用注射器加压将血块推回血管内,以免发生栓塞[2]。把握好留置时间,在无异常情况下,可保留5~7天。频繁使用甘露醇及化疗药者,留置针保留时间≤3天[3]。
1.4宣教:做好家属宣教与沟通是关键。首先了解患儿的家庭情况,在操作前向患儿及家属介绍留置针的基本特性,消除患儿及家属的恐惧与疑虑,并争取配合。操作完毕后要详细介绍置管后的注意事项,如告知家属或患儿应避免在地上行走,以免针口感染,保持留置针无菌,如洗澡时应避免淋湿以防感染,一旦淋湿应及时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
结果
本组1 875例患儿中,留置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7天,1~3天者752例,4~7天者1 123例。18例患儿自行拔出,16例在接受1天治疗后自动出院,30例出现堵管,127例出现渗漏,7例因皮肤过敏终止置管,出现皮肤过敏时间为1~3天。穿刺1次失败者68例,穿刺2次失败者22例。未出现静脉炎及局部感染。其中,90%的患儿均能保留预计天数。护理体会
3.1 置管前
对患儿及家长作好解释工作,向家长介绍留置针的优越性,消除患儿及家长紧张、恐惧心理,取得合作,提高穿刺成功率。(1)做好宣教工作:置管前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使其了解留置针的优点及操作过程。留置后指导家长协助保护套管针,尤其在夜间护理好患儿,减少患儿自行拔管,保证安全。(2)擅离医院留置针易出问题:某些患儿治疗完毕后,其家长要求携患儿回家休息,虽与医生签订了擅自离院告知书,但其离院后,留置针护理问题令人担忧。(3)若发生堵管,无论时间长短,勿强行冲管,避免静脉栓塞的发生应予以更换。(4)儿科患儿活动度大,不配合,置管前强调将穿刺周围毛发剃干净,以便加强固定,减少感染因素,一旦发生渗出,局部热敷,促进吸收。(5)由于儿科用药浓度小、流速慢,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小,留置时间明显长于成年人。
3.2 加强留置针宣教,套管应留0.5cm左右在血管外,防止因患儿过度活动导致套管扭曲断裂时取出,置管时间最好不超过7天,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观察局部反应,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及炎症反应,有无皮肤过敏及水泡等,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及并发症,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减轻患儿痛苦。留置时间BD公司推荐为3-5天。有人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留置天数最好不超过7天。也有资料显示,留置时间视治疗需要和局部情况而定,定期更换导管无助于降低感染率[3]。不输液时的注意事项,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以防局部感染,避免穿刺侧肢体剧烈活动,或套上干净的手套、袜子,或以干净手绢包裹,头部置管者可戴小帽子,以免造成置管脱落或扭曲,下肢置管者应避免下地行走,以免置管扭曲或堵塞,不可离开病房以免发生意外。
3.3 静脉留置针存在的问题 穿刺失败其主要原因为:(1)选择的血管弯曲或过细,导致送套管时穿破血管,本组共4例;(2)穿刺前未松动外套管,拔出钢针时将外套管一起带出,本组共2例;(3)见到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此时外套管仍然在血管外,此时拔出钢针送外套管,外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进入血管,导致失败,共3例;(4)见到回血后进针过深刺破血管,共2例。
套管脱落10例脱落情况分析:5例是由于出汗及油脂分泌过多,使3 M胶贴失去黏性,患儿活动脱落;2例由于哭闹时看护不当,患儿抓脱,以上两种情况以4个月至1岁患儿居多,且多见于头皮静脉置管;3例由于患儿动作频繁,逐渐脱落,以下肢静脉置管时出现较多。
结论
4.1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型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精神恐惧和肉体痛苦,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静脉留置针逐渐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因其可以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但在笔者所在医院开展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有的保留时间很短,没有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留置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2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儿科患儿活动度大,不配合,置管前强调将穿刺周围毛发剃干净,以便加强固定,减少感染因素,一旦发生渗出,局部热敷,促进吸收。(2)做好宣教工作:置管前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使其了解留置针的优点及操作过程。留置后指导家长协助保护套管针,尤其在夜间护理好患儿,减少患儿自行拔管,保证安全。(3)若发生堵管,无论时间长短,勿强行冲管,避免静脉栓塞的发生,应予以更换。(4)由于儿科用药浓度小、流速慢,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小,留置时间明显长于成年人。(5)擅离医院留置针易出问题:某些患儿治疗完毕后,其家长要求携患儿回家休息,虽与医生签订了擅自离院告知书,但其离院后,留置针护理问题令人担忧。
4.3通过本临床观察可知,静脉留置针操作安全、简单方便,可减少静脉损伤,减少患儿痛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减少穿刺次数,便于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放置静脉留置针等于保留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可随时给药,对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但在笔者所在医院开展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有的保留时间很短,没有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留置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玉妹,朱惠芳.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应用及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2): 338.[2] 刘冬鑫,曲凯.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4, 1(1): 156
[3] 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22.
第二篇:论文(郑坤和)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江山如画,党旗飘飘。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们一行十多人带着心中的疑问,于今年暑期来到江苏省南京、无锡、常熟三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行了专题调研。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增长,企业蓬勃发展,同时,我国的国民教育体制全面改革使高校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有效的提高了我国民族的教育素质。然而,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及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这就使得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重大的实际意义和迫切性。西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前景如何?我们的学生在单位中有什么优势,劣势又是什么?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中,我们得出了可喜的结论,也在问卷中总结出了一些有着西工大特色的共同点,我们将之归类并总结如下。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调研单位:5311厂、28所、607所、614所
调查对象:在相关单位就业的西工大毕业生
1、受访者就业后发展前景
通过分析,我们对西工大学生在相关单位就业后发展前景的结论是: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西工大学生在国防科研院所有相当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从行政级别来看,约10%的受访者担任相关单位高层领导,其中正职一人,副处级及以上级别的领导占受访者的40%以上。其次,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受访者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占38%,其中正高级研究员3人。从收入方面看,超过90%的受访者的月收入超过5000元,其余10%的受访者也达到了3000~4000元的收入水平。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在相关单位中的发展无论从级别或是收入上来看,他们取得的成就是相当可观的。然而,更加令我们可喜的地方在于他
们发展的速度。在我们这次问卷调查中,超过半数受访者毕业不超过10年。在这些单位,有着许许多多的西工大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分析:正是在我校三实一新的校风的指引下,我们的许多毕业生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同时,有着浓浓国防情结的西工大人,在相关国防科研单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相关单位的不懈努力,换来了西工大毕业生在国防系统的良好发展前景。再加上中国国防事业特别是航空工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我们看到了西工大人在国防企业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光辉图景。
2、西工大毕业生在相关单位的优势和劣势
在问卷中,所有的受访者在被问及这一问题时都答到了基础扎实这一点,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西工大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能力强,有助于在单位中进一步成长。在业务能力上,同样有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西工大学生有优势。然而,在动手能力这一环节上,受访者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既有人赞同动手能力是我校毕业生强项,又有一部分人表示西工大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略显不足,须多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的一些提及的优势也包括:敬业、奉献、务实等。
而在劣势上,同样地,所有受访者都给出了创新能力不足这一点。另外,还有受访者认为,相对于在专业素质上的优势,我校毕业生在一些方面的综合素质上有一定的劣势。比较明显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我校毕业生在这些方面上稍有不足。
分析: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是有一定的优势的。特别是在专业素质方面,我校在培养方式上对于学生基础的注重和严格的要求,给了我校毕业生专业上扎实的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带来了更强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结合一些精神层面的因素来看,我们的优势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西工大人的精神。相对于专业素质上的扎实,西工大人的劣势或许可以借用其中一位校友的话叫做“三实由于,一新不足”。在创新能力上,西工大毕业生显得有些不够,其具体表现为,工作中创造性不够,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不够多。在一些管理制度和人情世故上的头脑不够灵活则是另一个重要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西工大的学生在相关单位优势明显,但也有一些西工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学校应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工程实
践能力、非专业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所有的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声望、专业方向、学习成绩、外语水平是影响大学生的主要因素。其中,学校声望更是所有受访者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据综合统计,排在第二位的是专业方向及学习成绩,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超过90%。而对受访者专业对口程度的访问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选择了“专业非常对口”的选项,而其他受访者也至少是“专业对口,但不完全一样”,由此可见专业方向还是在国防科研单位的就业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和科研中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吸纳的要求,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也将外语水平列为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对工作高度投入的敬业精神等也被一部分受访者列为重要因素。
而思想政治素质、个人品德、综合能力、相关社会实践、获奖及资格证书、个人形象包装、个人简历制作、学历、性别以及个人兴趣等都被大多数受访者列为相对次要的因素。
分析:从受访者的回应,我们不难看出,学校的声望及自身的专业素质仍然是就业的决定性因素。我校应该保持这种在三实一新校风指引下培养学生扎实基础的优良传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校毕业生在相关用人单位中的优势,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持我校毕业生的优良素质,才能不断巩固西工大在相关单位的声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的是专业对口且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外语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通过聆听校友提出的殷切期望和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西工大首先要继续保持在专业素质上注重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继续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多地得到这种大多数人感同身受的最大收获。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些方面的培养,如大多数校友所提及的实验与实践能力、外语能力。在新形势下,我校更应该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而我校在教学改革上的思路切中要害,思路上基本上与校友们提出的问题想对应。
姜澄宇校长曾指出,西工大从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入手,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构建有利于
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本科生的培养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教育,坚持打好基础,同时加强专业教育和素质(通识)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对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培养力求体现“实践、探索、研究”的特色,着重提升其创新能力,给他们更多自由实现个性发展的空间。西工大日趋完善的科学培养体系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西工大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活动。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坚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搭建科研与教学高度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基地的优势资源,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支持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进行自由大胆的探索。
二、调研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就业在拥有了更多自主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大学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这是我们工大学子实现个人发展和人生价值的重要环节,也是践行公诚勇毅校训,贡献社会发展的方式。因而如何能做到不负于个人人生理想和母校殷切希望,是我们大学在校期间便应该充分了解,思考的问题。这次在西工大校友中展开的社会调查让我们在这一课题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则是我们从中得出的一些思考和反思:
大学生在走向就业环节前,应更多的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自身可能具备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985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其实我们还是有着很大的选择范围。充分明晰未来自己所具有的选择有助于我们在大学期间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个人成长道路。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会有对较长远的未来感到迷茫,一个对未来更明晰的认知能够引导学生更有目标的完成人生中的学业阶段。同时,了解一些优秀校友的事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更直观的动力。目前,学校在各院开展的“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系列教育是对工科学科教育的一个很好补充。希望学校能不断丰富这一活动的形式,从而给学生更深刻的启示。
大学是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学科素养的重要时段,也是个人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西北工业大学的历届毕业生在各用人单位中均以专业基础扎实,勇于钻研而备受嘉奖。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前辈校友们在各单位中为我们留下的口碑。这是我们的优势,更是我们应该所传承下去的优良传统。在社会生
活更加丰富,青年人相对流于浮躁的当代,如何才能坚持三实的校训要求,是我们当代工大学子所必需思考的。而传承是开创的前提。随着未来工作岗位对求职者创新、团队协作、组织能力等多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还应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各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在学校所提供的工科生实践,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平台上,在专业及综合素质方面不断学习进步。
在大学期间的重要节点上,我们要把握机遇,并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目前我们能够欣慰的看到,多数对自我有要求的在校学生,都在专业学科成绩上有一定的自我要求。但是谋求未来更好的个人发展,实现自己为社会更大的贡献,需要我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有综合规划的意识。提前认知自己可能面对的挑战,和未来机遇对个人能力提出的要求,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做好准备。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应在综合优秀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同时,在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科研项目经历、专业英语等级以及更深层次和跨学科专业的学习深造,都可能是我们可供选择,也需要考虑的就业准备。同时在这些愈发丰富的潜在机遇面前,我们还要能够保持清醒的目标意识,坚定方向,才能走得更远。
此次社会实践中开展的主题调研,意在让我们在校生更清晰的认知现状,把握机遇,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尽可能取得更多的收获。其中我们从毕业校友身上看到了我们作为西工大学子的骄傲,也在走访过程中感受到了母校对我们的深深嘱托与殷切期待。先知后行,希望此次调研的感悟收获能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有所促进,也希望从中总结出的结论建议能被付诸于实践。
第三篇:听了优秀教师郑贤老师的报告后的体会
听名师郑贤《人生因追求而美丽》
讲座有感
黄敏玲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郑贤老师的报告,感到受益非浅。听了她的讲座,不禁令人肃然起敬,钦佩的同时,也深深地为郑老师教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因爱而生根,因爱而奉献,因爱而收获”,“十八年的教育生活,十八年的风雨如歌,十八年的喜乐年华。”她让我进入了深深地思索中,促使我更深层次地去体味“教育”的内涵,感悟“教育”的真谛!听郑贤老师的报告,犹如和一位长者倾心交谈教育教学心得。因为有学生,让她的事业更精彩,因为有追求,让她的生命更美丽。她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严厉的批评。这让我不止一次地想,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进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教育方法。在工作苦中有乐。我们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你会发现努力工作中有无穷无尽的快乐。
我从她的身上感悟到,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做好一名老师要努力找准位置,做最合适的你。无论是你选择了教师职业,还是教师职业选择了你,我们都要也应该热爱教育事业。作为教师,仅仅了解学生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理解学生,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精髓是创造。我认为教育教学工作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按学生所需施教,智慧地变“要你做”为“你要做”。尊重学生的需求,宽容地俯身,静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要注重班级氛围的营造,如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良好的同学关系,积极向上的心理等,采用多种鼓励学生的方法,以人为本,以心 1
理教育作为突破口,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心才能有快乐,不求回报就能得到幸福,成就在快乐和幸福中获得。”我们面对的是今天的学生,我们设计的是祖国的未来。对学生要有宽容心,宽容比惩罚更有说服力。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听郑贤老师的报告,我体会到了我们工作的优越性,我们应该做一爱岗敬业的人。我还知道了我不仅要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我还要争取做一个学生爱的老师。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 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的要素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老师所说,“我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师爱”是 “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产生反感,他就会厌学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对该学科失去信心,严重的可能会放弃该学科,严重影响总体成绩,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如果学生热爱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克服厌学情绪,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会进步。
总之听了郑贤老师的这场报告让我有颇多的感叹,浮想联翩,受益无穷。
第四篇:学习陈起贤老师的心得体会(郑海棠 )
学习陈起贤老师的心得体会
美良中学 郑海棠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陈起贤的感人事迹。通过学习,陈起贤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让我感动就是捐资助学的事迹,这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大爱,这位在教育前线默默耕耘,退休老教师在危机面前心里装的只有自己的学生,全然没有他自己,他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下面谈谈学习优秀陈起贤的心得体会:
一、立足本质,大爱无痕。
陈起贤老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陈起贤老师有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对工作有奉献精神。
陈老师的崇高精神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学习优秀教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自己必须努力做到。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通过学习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到与这些优秀教师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我却发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
学做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如今,陈老师虽然走了,但是他那高尚的师德,以及对教育教学执著的奉献精神,在我们这些教师的心中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他是一座丰碑,更是一座航标,他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谱写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
2013-11-25 2
第五篇:郑旭明论文1
内容提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杜甫的山水诗,一、杜甫山水诗的思想内容,杜甫的山水诗,早期作品很少,描绘了祖国名山洋溢着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描绘蜀中壮丽山水景色和风土人情,抒发其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情怀的山水诗,主要是在他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二、杜甫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和特点,第一,细致具体的描摹,注重写实和现实美,杜甫的山水诗,注意于精细逼真的描摹与刻画,以再现蜀中山水千姿百态的自然形象。杜甫善于创造清幽美丽的画面,用高度概括的写法写出山水的鲜明特色。第二,选取山水中最鲜明、最富有地域色彩的部分概括描绘,于形象的画面中寄寓家国之思,第三,杜甫晚年山水诗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和时空境界,杜甫山水诗亦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杜甫的纪行诗中对山水的描绘继承并发展了谢灵运等人在游历行程中对景物的细致具体的描摹,注重写实和现实美;选取山水中最鲜明、最富于地域色彩的部分概括描摹,于形象的画面中寄寓家国之思。
关键词:
杜甫 山水诗 思想内容 艺术特点
浅析杜甫的山水诗
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共有一千四百余首,这些作品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诗史”的盛誉,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特色。
一、杜甫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山水诗,早期作品很少,描绘了祖国名山洋溢着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描绘蜀中壮丽山水景色和风土人情,抒发其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情怀的山水诗,主要是在他寓居成都草堂时期。乾元二年底,杜甫携家人抵达成都,当时成都尚未遭战乱,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稳定局面。第二年春天靠亲友的周济,诗人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他算是暂时安居下来。虽然诗人当时全家生活很贫困,但今非昔比,生活环境变迁,比较安定,使他有可能细致地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创作出不少于以山水田园、自然景物为吟咏对象的清新隽永、恬静淡远的山水诗篇。如《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这是一首很成功的题画诗。(《南史·萧子良传》)附:“贲于扇上画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而读来不像用事,至于结尾语完全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看画时的豪兴,对着王宰的山水图,回想自己年轻时游赏过的吴淞江水,竟想将画剪下,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山水图的喜爱。又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首诗写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首联写草堂环境。此处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极目远眺。中间四句写眺望所见景色。“澄江平少岸”,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与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在春日的傍晚,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这是写近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为历代传颂的名句。鱼儿在蒙蒙细雨中不时出没于水面,燕子在微风吹拂下,在天空差池飞翻。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水泡),鱼常上浮而淰(按欢欣跳跃)。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诗人细致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欢欣的动态,借以表达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尾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除寓居草堂以外,杜甫在流寓东川梓州、阆州时也写下不少清新可爱的山水诗。如《泛江送客》、《上牛头诗》、《登牛头山亭子》、《野望》、《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等都是。
二、杜甫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第一,细致具体的描摹,注重写实和现实美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七月弃官去秦州,又由陇右入蜀,途中写下“发秦州”、“ 发同谷”两组纪行诗,有明显的山水诗写实的特点。从中可看出他对谢灵运精细刻画山水技法的借鉴和发展。杜甫的笔触不仅完全深入山水内部,角度更加多变,描摹更为逼真,画面更富于立体感、写景和抒情分割,而是把景象的摹写与感时伤世的情怀、对国难民瘼的深切关注融为一体,富于内涵,因此具有更高的境界。如《木皮岭》:“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远岫争畏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高有废阁道,推折如短辕。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对此于何适,默伤垂老魂。”这首诗开头八句叙述赴蜀途中冬行劳苦情状。“远岫争辅佐”六句,记岭前远景,一仰一俯就山势而言。“再闻虎豹斗”六句,记岭中近景,一高一下,就物状言。最后八句,兼写西崖之景。全诗从上下四周、多方位、多角度摹写木皮岭雄奇险峻、清润秀发的自然景色,写来形神毕现,令人喜爱。又如《万丈潭》采用移步换行的写景手法,从山上写到潭前:“跼步凌垠堮,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又从潭前转向潭周围景色:“山色危径尽,崖绝两壁对。削成根无虚,倒影垂澹瀩。黑如湾澴底,清见光炯碎。孤云倒来深,飞鸟不在外。高萝成帷幄,寒木累旌旆。远川曲通流,嵌窦潜世濑。”依次写出危径、崖壁、倒影、黑潭、孤云、飞鸟、高萝、寒木、远川的种种形态。布景高下错落、层叠交织、森然峭刻。
杜甫的山水诗,注意于精细逼真的描摹与刻画,以再现蜀中山水千姿百态的自然形象。如写铁堂峡的阴森奇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铁堂峡》)积草岭的高峻奇险:“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积草岭》)龙门阁的凌空惊险:“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柱。“(《龙门阁》)石柜阁的清幽秀丽: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石柜层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石柜阁》)白沙渡的清旷:“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山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白沙渡》)水会渡的宏肆:“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水会渡》)桔柏渡竹林的新奇:“竿湿烟漠漠,江水风萧萧。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飘。急流鸨蠲散,绝岸鼋鼍骄。”(《桔柏渡》)剑门的天险:“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庄。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剑门》)这一幅幅的图画,摄取的都是蜀地山川实景,描绘又如此穷形尽相,峭刻生新。
杜甫大历二年于夔州西写的《返照》一诗,也以精细描摹见长:“返照开巫峡,寒空半有无。己低鱼复暗,不尽白盐孤。荻岸如秋水,松门似画图。牛羊识童仆,既夕应传呼。”赵汸注曰:“寒空半有无,此反照之景。首句出题,次句摄下,鱼复卑而全暗,是半无;白盐高而孤露,是半有;荻岸茫如秋水,是半无;松门映若画图,是半有„„”评注精当。此 诗写夕阳下巫峡两岸光彩、色彩的变化,笔墨极为细腻。末二句传达出牛羊与主人传呼相应、人畜相亲的安谧恬适,亲切而富于人情味,把如画一般静穆美丽的巫峡岸边的黄昏情景写得极为形象传神。
杜甫善于创造清幽美丽的画面,用高度概括的写法写出山水的鲜明特色。如《阆山歌》中的“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写出松树的高远和山石的动态画面。“那知根无鬼神会,己觉气与嵩华敌”,写出了阆山高耸的气势。
杜甫还善于用非常传神的笔墨描摹出清新明丽的山水画面。如《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写于上元三年(762)杜甫避乱梓州重回草堂时。首二句写景、动景。两个黄鹂在依依翠柳中婉转鸣叫,一行白鹭飞向湛湛青天,两句写景具体、细腻。在诗人眼中,整个大自然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充满了情趣,逗人喜爱。这是诗人捕捉到明媚春光中的草堂近景。后两句写远景、静景。诗人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是千年不化的皑皑积雪,向门外一瞥,可见江边停泊着将要开往东吴能航行万里的船只。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呈现出一派盎然的春意。表现杜甫对无限春光的由衷喜悦,从而反映了他闲适的生活和开朗的胸怀,也流露出对去蜀游吴的向往。
第二,选取山水中最鲜明、最富有地域色彩的部分概括描绘,于形象的画面中寄寓家国之思
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山水诗,意象与意境独具一格,最能体现其沉郁悲凉的总体基调。这时杜甫是“弟妹萧条各何在,干弋衰谢两相催”(《九日》)。安史之乱、崔旰叛乱、回纥入侵又使国家濒于崩溃,国难家愁,百忧交集。所以此时的山水诗笼罩着沉重悲凉的气氛。如“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积。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江上》)“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白帝》)“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角鼓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渺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白帝城最高楼》)“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其一)。“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夜》)这些山水诗的意象多选择夔州特色的高山峡谷、长江大河、古木苍藤、鼓角猿鸣以抒发悲秋情怀。在富于地域色彩的自然风光中寄寓时世和人身之悲。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意萧森的开阔画面,意象如急管繁弦,奔涌而来;诗句跌宕错落,跳动着急遽不宁的气韵;色调错暗苍茫,蕴涵着令人窒息的氛围。在气象萧瑟的巴山蜀水中包含着沉重的心绪和情感。诗人把此时国运的衰败、国土的残破、身世的落寞凄凉融合为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使巴蜀萧瑟凄迷的山水成为这种悲凉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的形象载体,创造出融国家、时代、个人的苍凉感于险恶的 巴山蜀水中的典型艺术境界。它足可与李白笔下壮丽雄奇的艺术境界相媲美。
第三,杜甫晚年山水诗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和时空境界,杜甫入蜀以后,特别是寓居夔州时的山水诗大多为律诗。
律诗以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出现于唐代,是六朝文学的主要成就“丽辞”才“声律”的发展以及无数诗人的大胆尝试和艰苦探索的结果。律诗在唐代的成熟、发展,不仅适应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形成一大的新潮流,支配着此后千余年诗坛,标志着古典诗歌艺术史的一次最大的飞跃。但是,也由于律诗带着脱胎于六朝诗歌的鲜明印记,因此在初唐,“律诗声谐语丽,故往往易工而难化”(刘熙载《艺概·诗概》)。也就是说六朝到初唐,律诗一直在绮艳诗风中成长,因此格律虽己精严,但“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摄”(同上),格局气势终嫌偏狭。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进而指出:“近体盛唐至矣,充实辉光,种种备美,所少者曰大曰化耳,故能事必老杜而后极。杜公诸作,真所谓正中有变,大而能化者。”可见即如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律诗在开拓境界、物我交融方面亦存在相当局限,只有在杜甫的艺术实践中,律诗的地位才具备了牢固的基础,并被推向艺术高峰。
杜甫的律诗艺术成就,一方面固然有“颇学阴何苦用心”的六朝文学的渊源以及唐初诗人的影响等外部客观因素,但是联系其创作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看,律诗这一体式对诗人晚年特殊心态的表现及其对艺术时空关系的改造及适应性,无疑存在着尤为深刻的内在主观因素。杜甫以毕生精力对诗律的探索,达到“遣词必中律”(《桥陵三十韵》)、“律中鬼神惊”(《敬赠郑谏议十韵》)的境地,正是律诗艺术完全成熟的标志。而“晚期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也正是律诗成就突出表现于晚期的艺术经验的总结。
杜甫晚年诗歌创作反映**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基本倾向,也同样体现于山水诗中。这是他流落长安时期奠定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杜甫晚年痛定思痛的心态,主要表现为身处异乡的故国之思、孤寂凄凉的昔时之想。由于他把嗟叹不遇、自伤沦落、抒发襟怀难展的郁闷置于国家命运、民族生存和人民生活等广阔社会背景之上,而艺术锤炼又更为精工巧妙,其山水诗作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则远非单纯发泄个人侘傺潦倒所能比拟,从而显得分外沉郁凝重而悲慨。他的《峡中览物》说:“曾为椽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身居“巫峡”,如瞻“华岳”,漂泊“蜀江”似见“黄河”实在的“巫峡”、“蜀江”与想象中的“华岳”、“黄河”连为一体,幻真交融,构成诗人的思恋往昔、“回首高歌”心理状态的特殊表现。于是“巫峡”与“三辅”之间的实际距离在艺术表现的虚拟性中大大地缩短,而艺术结构的张力与 时空境界的容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与开拓。从当前巫峡到昔日长安,非一时一地景物事件,传统诗歌中的时间的连续和空间的渐进形式被完全打乱,而将时空关系重新安排,意境层次重新剪辑,造成“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环溪诗话》)的非关联性特征。又如“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 地间”(《咏怀古迹五首》)、“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秋兴八首》),无不表现出思维的跳跃和意象的跨度。这种时间顺序倒置、相距万里的空间同时出现的奇异现象,在艺术时空关系的新结构中竟然成为极合理的事实。宋人吴沆说:“杜诗句意,大抵皆远,一句在天,一句在地。如‘三分割据行筹策’,即一句在地,‘万古云霄一羽毛’,即一句在天„„”如‘关塞极天惟鸟道’,即一句在天,‘江湖满地一渔翁’,即一句在地。”(《环溪诗话》)所谓“一句在天,一句在地”,正是这种艺术结构的最主要特征。
由思维的跳跃与意境的无联系性,进而表现出诗句中意象的密集、图景的隔断等特征。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半“猿啸、鸟鸣、落木、长江,各就一山一水对言„„多以实字写景”(仇兆鳌)(《杜诗详注》)。不仅每句自成片断,而且几乎一句数断,从各个图景之间的无联系中,拉开广阔的空间幅度,后半“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间,含有八 意”(同上)。于密集意象群中,更显示出时空关系中的情景交融。当然“断”的艺术结构并不是散乱图景的随意堆积。刘熙载《艺概》云:“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可见随着时空关系的渐进性、叙述性到跳跃性、并列性的变化而出现的外在逻辑关系的松懈亦即“明断”,一方面被这种结构本身所制造的广阔的想象空间的力量所支配,另方面更有内在的思想性的“暗续”的支配。而出现于杜甫律诗中的“明断”,正是其晚年喜忆旧反思的特殊心态的表现,也就是在心理线索的“暗续”的支配下形成的。因此使诗歌艺术在向诗意和哲理统一最高境界的追求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这也是形成杜甫山水诗很少全篇都落笔写景,总是集写景、咏史、抒怀于一体,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的原因。因为这种思维的跳跃和时空意象的大跨度的艺术结构最能施展写景、咏史、抒怀熔于一炉的写法。在一首诗中,不受时空限制,打破传统意象密切关联的作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紧密结合,用诗人独特感受生活的方式,兼采哲人睿智,对逝去的往事作历史性的概括与反思时,运用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夔州山水诗最能代表这一倾向。《上白帝城》中“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里有对历史的回顾;“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的常青山水中,有他乡的醉客,相逢的故人,还有“兵戈犹拥蜀”的严峻现实。自然山水是“江山城宄转”、“林花落又开”,而人却是“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它包含着对自然山水的永恒和社会人事的无常的深沉感慨。在“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夔州歌十绝句》)的诗句中,又深藏着多少古往今来的人世变迁,是这位饱经沧桑的杖藜老者的体验与总结。“英雄情难抑,今古事浮沉”,这些描写山水的诗篇,是对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理思想的高度概括,大大加强了山水诗的内涵和浓度,也是杜甫对中国山水诗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罗宗强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3] 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版。[4]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 王南著,《中国诗性文化与诗观念》,四川出版社,2002年版。[6] 韩兆琦选评,《唐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