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党性修养 做到“五个正确对待”
加强党性修养 陶冶思想情操 钟健能
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国家政权结构以及全局工作中,县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贯通左右的枢纽作用。作为县委书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人生有两大课题,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做人与做事。做人靠什么?靠修养。做事靠什么?靠学习力。现在的领导干部缺的不是知识和水平,不是做事的能力,而缺的主要是内在素养和修养。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生活的体会,就修养的问题同大家一起交流,与大家共勉。
我国从古到今的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强调人的修养问题。被称作东方“圣经”的《四书》,其中的《大学》就提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曾说,他最忧虑的事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孟子则更明确地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尽管封建社会中倡导的修养,带有不少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从自身的修养着手。古人尚且能够领悟到修养的重要性,共产党人更应深明此理。刘少奇1939年在延安马列学院所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一次回答了共产党员为什么及怎样锻炼自己、修养自己,做纯洁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重大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加强修养,是领导的必修课。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修养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我个人的体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要做到“五个正确对待”。
一、正确对待组织
任何个人都存在于集体之中,个人的一切都与集体紧密相联。作为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以组织需要为第一需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组织,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一是要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决定。领导干部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党规党法,对于党的决议、决定,对于党组织作出的指示,要全心全意、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不能讲条件,讲价钱;不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如果认为党组织的决定有不当之处,可以按照组织程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在党组织改变决定之前,必须坚持执行,不允许以任何借口阻挠和延缓党组织的决定的贯彻执行。当然,我们强调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决定,并不意味着抹杀个性,不要特色。恰恰相反,一个好的集体、成功的集体,总是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和特色发挥得最充分、配合最默契的集体。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捧回世界冠军奖杯时,袁伟民教练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队十二个队员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打起球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她们的性格磨平了,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他虽然是在谈女排的成功经验,是在谈打球,可对我们的启发就远远不止于女排、不止于打球了。
二是要自觉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领导干部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务,要由组织上根据党的利益和需要,根据本人的德才表现和工作能力来作出决定。本人不能对组织上分配的工作挑三拣
四、拈轻怕重;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的升降去留;不能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拒绝到基层、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工作;更不能公开向组织上伸手要官要权,争地位,闹待遇。
三是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进步。领导干部个人的进步,虽然与他自己的德才、他自己的努力、他自己的表现有关,但重要的是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帮助。没有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没有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个人本领再高,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党组织的培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当你走向社会时,在众多的求职者中,是一个单位的党组织选择了你,接纳了你;当你进入单位工作后,有一批人与你一样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是党组织发现了你,并列为后备干部或通过其他方式开始培养你;当你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时,是党组织把你送到党校或其他院校进修深造;当你的能力阅历还不足以担当领导重任和得到群众认同时,是党组织把你放到艰苦地区锻炼,摆在关键岗位培养;当一个领导岗位出现空缺,又有几个人条件基本接近时,是党组织经过认真考察、综合评价和慎重决策,及时提拔了你,重用了你。正是党组织的精心培养和呵护,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才能健康地成长为领导干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党怀有深深的感恩之心呢?!领导干部进步了,千万莫忘了组织的培养,不要把功劳全记在自己的账上,也不要把组织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所得到的成果一股脑儿归功于某个领导。我常常听到有的同志说:“我能够提拔,多亏了某某领导的信任和栽培,没有某某领导的推荐提名,我个人的条件再好,也难以进步。”把个人的进步归功于某个领导,是不客观的、不公正的。一个干部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并表现出较高的领导能力,往往要受到领导的赏识乃至提拔重用,这是自然的。得到领导的赏识本身是一件好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有利于一个人干好工作、成长进步。但是,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职务升迁并非某个领导来决定,并非是某个领导的个人行为,而是党组织依据党的组织原则和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来进行的,是一种组织行为。某个领导因所处的位臵和工作关系,会对一些人了解得多一些,能在干部任用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或者积极向组织推荐,这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但是被推荐者能否被任用,还要经过组织考察、民主测验等程序,最后由组织上来决定。如果干部把个人的成长进步看作是某个领导的单个行为,那是不公道的,也是本末倒臵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领导干部在用人问题上搞任人唯亲的现象,但这毕竟是少数的,而且一经查实,会受到党纪的严肃处理。我们要相信组织的公正,不管哪一级组织,都致力于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担当重任。
二、正确对待群众
领导干部如何对待群众问题,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这方面,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头脑中的唯物史观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政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一个人心里有老百姓,一切为了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在心里给他留下崇高的位臵。乾隆十三年,湖南衡山人聂焘出任镇安知县。他满怀一腔亲民之情,他在诗中写道:“官民父子情,欣戚如同屋。饥者待我饱,寒者待我燠。饱燠我何能,抚心恒粥粥!”他在任八年,勤政为民,造福百姓,招游民、垦荒地、修水利、兴桑蚕、辟道路、倡集市、建义学、办社仓、除虎患、惩恶强,政绩卓著,深受老百姓拥戴。他离任时,老百姓攀辕痛哭,深情寄念。从聂焘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惟亲民者才能爱民,惟爱民者才能为民造福。我们共产党人应有比聂焘更高的思想境界,有比聂焘更宽广的精神胸怀。过去的聂焘能做到如此的勤政为民,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私心杂念不能抛弃,怎么能不比他做得更好呢? 二是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人是有感情的,共产党人最深的感情,就是对人民的热爱。对待人民群众,没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没有一种深沉的爱,就不会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封建时代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封建士大夫都能从内心视百姓为衣食父母,刻骨铭心地自比百姓,可以说志存高远,光明磊落,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境界更高。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多交几个普通百姓中的知心朋友,甚至不妨在百忙中抽点空闲,臵身于老百姓之中,过过普通百姓的生活,这样,不仅能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气,感受一些生气勃勃的群众实际,汲取一些思想政治营养,而且能在了解群众中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领导干部本是普通一员,但又不同于普通百姓,天天去过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不现实的。但是,适当地过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过一些,肯定大有裨益。举一个小例子,领导干部上下班,或许有小车可坐。如果像普通人一样或乘公交车或走路,那么,不仅能体验普通群众的生活,而且对于职位的依恋也会少得多,“能上能下”也就容易得多。
三是解决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问题。恩格斯在谈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时,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前提”论,即人民群众只有先解决了吃、穿、住等问题后,才能谈得上创造历史。试想,如果人们连肚皮都填不饱,御寒的衣服都穿不暖,住宿的地方都没有,他们怎么可能从事发明创造,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呢?怎么可能谈得上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呢?同样,一个政党,不能首先解决跟随他们的人们所需要的吃、穿、住等最起码的生存问题,人们怎么可能跟随他们的政党去打天下、搞建设、谋发展呢?所以,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牢记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把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当务之急。当前,尤其要帮助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等困难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温家宝总理在3月16日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就说到,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三、正确对待领导
领导干部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靠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上级的关心、支持也至关重要。领导干部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上,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出发点,做到服从而不盲从,尊重而不奉迎。
一是服从而不盲从。“下级服从上级”,是党的组织原则之一。上下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下级在工作中要服从上级的领导。但服从并不意味着对上级的盲从。上级不可能做到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判断都准确无误,在工作中难免有考虑不周、安排不当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一味附和,一概听从,一律执行。要从党和人民利益的大局出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进言,对上级也要有批评的勇气。不过批评要注意讲究方法,注意场合,考虑效果,尽量做到“忠言”顺耳,“良药”可口。向上级进谏时,应心平气和地解释自己的想法,不可意气用事,与上级争得面红耳赤,更不要当着下级的面与上级争吵。当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纳时,要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如果对的,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巧妙地表达。
二是尊重而不奉迎。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承认,受到尊重。无论上级的年龄、资历、学识、能力如何,既然是自己的上级,就应该尊重。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对上级的奉迎。我们有些同志对上级的尊重过头了,不管上级对错,都百依百顺,无原则地给上级吹喇叭、抬轿子,说的话都很肉麻,使别人产生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感觉,这就不好。
这里也有必要声明,我们反对对上级的奉迎,并不意味否定对上级的恭敬。俗话说,好马在腿,好人在嘴,赞美之词人人爱听。有这么个笑话,某拍马专家,连阎王都知道他的大名,死后见阎王,阎王拍案大怒:“你为什么专门拍马?我最恨这种人!”马屁鬼叩头回道:“因为世人都爱拍马,不得不如此。大王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谁敢说半句恭维话!”阎王听罢,连连说是啊是啊,谅你也不敢!实则阎王也是爱听恭维话的,不过说恭维话的方式,与普通不同罢了。因此,我这里要告诉大家:不要吝啬赞美的言辞。如果笑脸永远对着上级绽放,说一些恰如其分、适合其人的赞美之词,他一定会高兴,对你便有好感,产生一种认同感,拉近双方的关系。赞美别人的实质,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送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和报酬,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笔暂时看不到利润的投资。当然,赞美时必须记住:赞美要真诚,要客观,有分寸感。如果你的赞美毫无遮拦,就会让人感觉你曲意奉承,难以接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美,才能打动人。
四、正确对待同志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之间的关系是人际间最无私、最纯洁、最高尚的关系。我们每一个干部都生活在同志之中,每天都要与上下左右的同志打交道,这样就有一个怎样正确对待同志的问题。
一是要多看对方的优点,少看对方的缺点。一个人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衡量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尺,但与“掌尺人”度德、量品、衡才的角度和方位也有一定的关系。用灰暗的心理看人,瞳孔中阴云密布,看到的缺点往往会多于优点;用明快的心态度人,目光里阳光灿烂,看到的优点通常会多于缺点。对待同志,眼光里不妨多些“阳光”,要多看对方的优点,少看对方的缺点。我曾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对同志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一只眼,就是要多看对方的优点,说实在的,有的人你不睁大眼睛去看,也许你就发现不了对方闪光的地方;闭一只眼,就是要少看对方的缺点。当然大的原则不能让步,至于一些不妨碍大局的缺点,如果闭着眼,装点糊涂,宽厚敦和,也许效果会好一些。古有名言:“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世,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要圆活,但内心要守正,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
二是要有容人、容言、容事的宽阔胸襟,学会宽容。说起宽容,让我想起古书记载的一则故事。安徽桐城出了两个人在京城做官,文官姓张,当宰相,武官姓叶,当侍郎。有一年两家因建私宅发生了纠纷,叶家把邻居张家的宅基地占了三尺宽。张家非常气愤,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京城的张宰相。宰相没有仗势欺人,而是写了一封回信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认为宰相说得有理,不再与叶家纠缠三尺宅基地了。叶家一看权势比自家大的张家不再争地,就自觉退还这三尺宅基地,还主动往后退让了三尺地。当然张家也不会要那三尺地,这样三尺加三尺就变成了六尺,张家和叶家之间出现了一个象征和睦相处的六尺巷。这个故事说明,只要大家都宽以待人,相互之间的矛盾就可以顺利化解。林则徐有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这样说道:“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与同志相处,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就多一分挫折;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灾祸。如果不宽容而去伤害,只能导致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那么就会出现“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后果。同时,不肯宽恕别人的人往往使自己吃苦,使自己陷在痛苦的深渊。我看过林光常博士的《无毒一身轻》。书中说,引发慢性病有34因,其中一条就是急躁、郁闷、情绪剧变。美国耶鲁大学门诊部对所有求诊病人作病因分析发现,因心情不好致病的占76%。心理因素影响健康、引发癌症的原因是:每个人的细胞都有可能因受体内体外因素的影响而引起基因突变产生癌变细胞,但是在大脑皮层的调节下,通过内分泌由免疫系统来监视和识别,癌变细胞可随时被NT细胞吃掉。但一旦心理失衡,长时间焦虑、郁闷,就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大乱,这样免疫功能被削弱,失去了对癌变细胞的监视、识别能力,癌变细胞就会迅速分裂、增殖,形成肿瘤。三是要善于求同存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人与人的矛盾在于人的多样性,人世间的精彩也源于人的多样性。与同志相处,如果总是强调差异,彼此就不会相处融洽,甚至最终走向冲突。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与自己的共同点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会产生同化,与人相处就会容易一些。同化就是找共同点。和一个陌生人交谈,意外地发现两人是同省同县的老乡,而且一方放弃讲普通话,另一方马上也操起了老家话,那么两人就会倍感亲切,沟通起来就非常容易。如果发现双方有着共同的性格、爱好、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去掉戒备与生疏感,谈话变得非常投入、专注与忘我,把自己融进对方世界。这时,无需恳求、命令,两人自然就会合作做某件事。与同志相处求同存异,首先是求同,然后才是存异。要能够容忍同志的缺点,不要一发现同志身上的缺点就大惊小怪起来,重要的是你要通过适当的手段、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同志提醒,帮助其改正缺点。要保留同志的自我,不能主观武断地要求同志的性格、爱好、习惯等与你一样,这样不仅常常有新鲜感,还能获得对方的尊重。
五、正确对待自己
有位作家说过,自己把自己说服了,这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这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这是一种人生的成熟。说服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首先要知道自己。人生最大的难题莫过于:知道你自己!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习惯于观察别人,而疏于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视。人往往容易对自己的认识不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有的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一点长处。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也与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和环境,才能使自己树立起力所能及的目标,使自己保持清醒头脑而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只看自己的长处,不看自己的短处,甚至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就容易出问题。我们有的同志,自命不凡,总觉得什么都比别人强,别人什么都不如自己。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是豆腐渣。其实,你看不惯别人,别人也往往看不惯你。你看不惯的人越多,看不惯你的人也越多。如果你总是看别人不顺眼,就得好好反思:自己的眼光是不是有问题? 二是要严格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做到廉洁自律。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洁能产生巨大的威力,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清朝道光四年,湖南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做知县,清正廉洁,重士爱民,颇有政声。离任之时,民众拦道挽留,蔡信芳十分激动,留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绵。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 封建士大夫都有如此的境界,作为共产党的干部,理应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正确对待金钱,自觉做到清廉若水,两袖清风。人不可无钱,但绝不可贪钱。这就要学会一个“忍”字,时时刻刻“心字头上一把刀”,割去心中随时可能滋长的贪欲。应当承认,欲望与生俱来。从生命进化的角度而言,人类绵延不绝源于欲望的驱动。有人曾问马克思: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马克思回答:“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说出了整个人类的内心渴望。但是,也要看到,私欲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常常讲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无底实难填。物质上的欲望一旦冲垮堤坝,便会陷入名缰利锁而无法自拔,最后就会滑向错误甚至犯罪的深渊,成为人生的灾害。说到这里,我想起老子“少私寡欲”的道德观。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明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臵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概括到一点就是“少私寡欲”的道德观。在老子看来,人类最大的祸害是人的私心欲望,“祸莫大于欲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修道的关键在于去掉人的私心欲望。去掉了私心欲望,人就可以获得身心健康,获得幸福。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这一思想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依对世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启迪。
三是用平常心来对待职务升迁。人生总有进退,当官自有升降。一个人自走上从政道路开始,一生中会经常遇到提拔和不提拔的问题。干部有时难免会考虑个人的职务安排,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干部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使职务得到提拔,是进步和提高的表现,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我想,一个人想当官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看他当官的动机。如果一个人有才能,乐于为人民谋利益,那么,他的官当得越大,则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工人干好了工作要长工资没人非议,科研人员出了成果要评职称没人非议,而干部只要表达想当官的愿望,就不分青红皂白,说成是思想意识有问题,这太不客观了。
我们党提拔任用干部,主要看德才,看实绩,看一贯表现,看工作需要,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程序和纪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差别是一种客观存在。那种要上一起上,同坐一班车,才觉得“公平”、“合理”的看法,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由于工作需要和职数限制等因素,有的干部提拔快一些,有的干部提拔慢一些,这是很正常的。许多同志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但不一定能够提拔。很有可能原来的一些同学、朋友,自己单位的一些同事,条件和自己差不多,甚至条件不如自己却早已得到提拔,而自己年复一年地待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面对别人的提拔,不会也不可能认为事不关己,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关键要保持平常心。《小窗幽记》有一幅对联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平常之心的形象写照。所谓平常之心,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发生的涉及自己名利的事件和人物。有人曾问一位禅师:“什么是平常心?”禅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问者又追问:“不平常心又作何解释呢?”禅师说:“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折腾;该睡觉时又不肯睡,千般计较。”平常之心的实质是淡泊名利,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作为领导干部,常怀平常之心,是一种党性修养,也是成熟人格和官品的体现。一个人如果常怀平常之心,才能具有宽阔的胸怀和平实的风格,才能减少生活中的烦恼,减少内心的仇恨,才能把浮躁的心安顿下来,体会到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没有平常之心,眼睛只盯着一官半职,把职务升迁看得很重,以致搞一些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形式主义,甚至会想方设法投机钻营,走到跑官要官的歪门邪道上去。
在职务升迁的问题上,我也遇到过一些困惑,但在经历短暂的痛苦后,很快就调整了心态,这得益于庄子提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境界。庄子的思想总体上是消极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归之于精神的鸦片,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生超脱现实苦难的理性阶梯。人不能没有一点目的和愿望,这是人生活与事业中的动力和压力。但目的和愿望,或者说动力和压力,却绝对不可以成为自己实现目的和愿望的包袱和障碍。只要我们学会随遇而安,自然就会活得自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福分、一种境界哩!
修养是门大学问,是伴随终身的长期任务。修养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加强修养,就要努力学习。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开阔眼界、增长学识、增强本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陶冶情操、加强修养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重要途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沐浴,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美德的过程。学习,能够提供伦理规范,促进领导干部不断塑造完善自己的人格;能够提供参照,促进领导干部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能够提供镜鉴,促进领导干部不断反省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样,你才能真正体味到纯净如初、一尘不染的自然与人生,从而领悟那种超越时空、心旷神怡、悠然入境、超凡脱俗的感觉。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学习、博闻强记,才能用知识来浸润身心,陶冶情操,使自己拥有力量,拥有品位,拥有美好。学习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一种觉悟。学习需要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但关键在自觉。我们工作任务确实很重,大家工作也很忙,但只要肯挤,时间总是有的。我们要学会挤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怎么挤不出来呢?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看很有道理。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有坚强党性、极高理论造诣、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与他酷爱学习是分不开的。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长征途中,他患病的时候躺在担架上还读马列著作;在他的床上,书占去了三分之二的位臵;他外出视察或休养,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要开列出一长串要带的书籍,装箱带走。仅以1959年10月23日外出为例,他指名要带的书籍就有《自然辩证法》等多达近百种。同志们,如果我们每天能挤出两个小时学习,一年就是730小时,必然学到很多东西。有的同志总感到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有的同志有一点空闲时间,首先想到的不是学习,而是打牌消遣,吃喝应酬。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溜走了,实在可惜。必要的应酬和健康的娱乐是正常的,我不反对,但超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贻害终身。要做学习型干部,就要少一些应酬,多一些读书;少一些饭局,多一些学习;少一些闲聊,多一些思考。
第二,加强修养,要注重实践。我们讲的修养,既不是唯心主义的闭门思过,更不是宗教修炼的洁身自好,决不能关起门来修身养性。从书本中汲取理论和知识的营养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将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一个书本知识很丰富的医生,如果没有临床经验,那决不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一个对游泳技术背得滚瓜烂熟的人,如果不下水去练习,也是永远不会游泳的。同样道理,党性修养不可能是在脱离实践的课堂上直接培训出来的,而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只有革命的进步的实践,才能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格,才能提高人的修养水平。
把社会实践纳入党性修养之中,是共产党人修养同一切传统的旧修养的本质区别。中国古代儒、法、道等各家各派尽管修养要求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实践在自我修养中的作用实际重视不够。虽然他们中也有人主张“躬行践履”,强调“习行”,重视“经世致用”,但这些都不是今天所说的社会实践,并没有摆脱个人“修身养性”、“闭门思过”的范围。而共产党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就是注重社会实践。正如刘少奇所说的那样:“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无论怎么都不能脱离当前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是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就是说,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
第三,加强修养,要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自律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起着基础和决定的作用。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我,自律最不容易。领导干部受党的培养教育多年,对一些是非界限、政策界限、法律界限应该说是清楚的,但为什么有的人还是明知故犯、知错犯错、知法犯法呢?重要的原因是经不住种种诱惑,缺乏一种内在的“定力”,正像有人讲的,是“眼里看得破,肚里忍不过”。在这里,我说说儒学里的“为己”,这个“为己”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的名利,是指学识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有一个著名的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古代要求父母去世后子女守三年之丧。孔子的学生说三年时间守丧,什么事都耽误了,所以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因为一个人出生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你不守丧三年,你能不能心安。孔子强调心安,就是“为己”。领导干部自律,也就是“为己”。
当然,自我修养不能离开组织和群众的教育、同志的帮助、制度的监督,也就是说不能忽视他律的作用,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一些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堕落成腐败分子,从根本上说主要原因是干部本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但同他所在的组织和上级领导疏于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也有一定的关系。任何一个干部发生变化乃至犯错误都有一个过程。如果组织上能及时提醒、教育、帮助,就会使一些干部警觉,不至于滑入错误乃至犯罪的深渊。实行他律特别要注意加强制度建设,制度能够管根本,管长远。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努力培养领导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文是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同志2007年4月2日在全省新任县委书记第二期研讨班上的讲话,略有删节)
第二篇:教师做到“五个一”
教师做到“五个一”
1、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
2、确定一个教研课题
3、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
4、完成一份高质量多媒体课件
5、撰写一篇高质量教研论文
教师备课做到:
1、备课标
2、备教材
3、备学生
4、备教法和学法
5、备练习题
第三篇:军转做到四个正确对待
自觉做到“四个正确对待” 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正确对待事业,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是每个同志都要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是党员干部加强思想改造和党性修养,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方面,必须认真解决好。
一、正确对待事业,始终保持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事业是共产党人人生的支撑,离开了事业,就失去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正确对待事业,是“四个正确对待”的根本落脚点,正确对待其它方面的问题,最终都要体现在振奋精神干事业上。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在事业上难有作为,影响个人的发展进步,而且会给部队建设带来损害。一要正确处理事业与职位的关系,摆脱职位的困扰。把官位看得太重,心理就不堪重负;坚持事业第一,心里无“官”才会轻装上阵。现在,有的同志摆脱不了职位的困扰,不是勤奋工作,执着地去追求事业,而是不安心本职,热衷于追求职位。职务提升时,就认为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公认,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进而产生失落感,精神状态、工作热情随着职务的升迁而大起大落。更有甚者,每空出一个位子,便对号入座,自认为是合适的人选,找关系、走门子,到处活动。这与党的事业、与部队风气、与个人发展都十分有害,必须坚决予以克服。由于部队编制的特殊性,干部队伍的结构呈宝塔型,晋升的位置越往上越少,即使个个素质优秀,也不可能全部都能提升。评价一个人的进步,不能完全以职务提升的快慢为尺度,而要看综合素质怎么样;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其职位的高低,而是看其贡献的大小。个人职务的晋升和发展,往往受客观环境、条件和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说,有时快一点,有时慢一点;这个人快一点,那个人慢一点,都是正常的。就象运动员赛跑一样,即便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不可能同时到达终点,总有跑在前面的,落在后面的。而这种快慢,既取决于个人素质,更取决于党的事业的需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努力争当干事业的“突击手”,绝不能当跑职务的“运动员”。二要正确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走出家庭的拖累。事业和家庭是对矛盾,特别是基层干部,正处在成家、立业、育子、养老的特殊阶段,事业的压力很大,家庭的担子也很重。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家事上用心思多了,就难以在事业上集中精力;围着家人转多了,就难以在工作上扑下身子。当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时,我们要自觉做到家庭服从事业,舍小家顾大家。同时,家庭和事业又是相辅相承的,没有事业的成功,就谈不上家庭的幸福。领导干部要以事业为重,家庭服从事业,并不是说不要家庭,关键是要摆正两者的位置,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事业有建树、家庭很美满的境界。三要正确处理事业与苦累的关系,经受住苦累的考验。事业与奉献相伴,成功与苦累相随。讲清闲、图舒服,是成不了大事的;没有艰苦的劳动、艰辛的付出,就不会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部队环境艰苦、工作压力很大,要想干一番事业,就要经受更多的磨练,付出更多的心血。俗话讲:无功不受禄。现在有的同志,个人不努力,工作不踏实,政绩不突出,但到干部调整、评功评奖时,却想法很多,甚至伸手要这要那。这些同志也很苦,但不是为事业殚精竭虑,而是为个人的利益得失苦思冥想;这些同志也很累,但不是为工作忙碌奔波,而是为了个人的权力职位“上下求索”。这种光想好事不干实事,只想收获不愿付出的思想,实际上是自己糊弄自己,自己欺骗自己,自己耽误自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领导干部要有为党的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勇于吃苦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在苦累的砺练中提高素质,才能在艰苦奋斗中建功立业。
二、正确对待组织,始终保持对组织的高度信赖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个人的进步和取得的工作成绩,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帮助。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居功自傲,不能把工作成绩当作向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每名领导干部都要铭记在心。一是真心感激组织。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体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离开集体,其才能就无法发挥,甚至无法生存。每名干部,当兵时间虽然有长有短,职务有高有低,进步有快有慢,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之情、关怀激励之恩。顺境的时候,对组织多一分感激之情;逆境的时候,对组织多一分理解之心。有了成绩,要把账记在集体的身上;有了进步,要把功记在组织的名下,任何时候都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切实把组织的培养和教育化作无私奉献、勤勉敬业的强大动力,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绩回报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二是充分相信组织。有的同志在个人的事上稍不如意,就怀疑组织的公正度。别人提升了,便怀疑是某个领导关照的结果;自己提升了,把“恩”记到领导个人的身上。有的同志平时工作很努力,政绩也比较突出,群众基础也不错,对那些跑官要官的做法也是反对的,但在干部调整使用前,因为担心位子被挤掉,担心不跑会吃亏,结果也不能集中精力干工作,开始“活动”起来。这些心理都是不健康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一级组织、一个党委,代表的是一个单位的整体利益,当然也包含每名干部的利益。在确定干部进退去留问题上,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尽量使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一致,如果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个人的愿望实现与否作为衡量组织是否公正的标准,就难免作出错误的结论。在这方面,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对党组织忠贞不渝。邓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始终不变自己作为党和人民儿子的情怀。每名领导干部都要有这种博大的胸怀,都要对党组织无比信赖。三是坚决服从组织。个人无条件地服从组织,这既是党的纪律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名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觉悟。过去常讲的“共产党员是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体现的就是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都有个工作变换、职务变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应由自己去考虑,必须由组织来安排,自觉做到进退去留听党的,工作标准看我的,坚持个人的利益服从组织的需要,个人的愿望服从组织的安排。
三、正确对待自己,始终保持对自己客观清醒的认识
正确对待自己,是保持良好心态和高昂的精神状态的前提。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我国也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古训。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一要用辩证的思维审视自己。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同志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自己缺乏辩证的分析。在看到自己优点和成绩的同时,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没有强烈的自省精神和忧患意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甚至自命不凡,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有的一讲就是任了几年职,立了几次功,受了多少奖,很少有主动挑毛病、找问题的。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始终保持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一方面要有客观的态度。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自己的优势,自己的成绩,保持自信;同时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不足,防止自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有优点和短处。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三七开”、“四六开”,而有的同志总觉得自己近乎完美,找不出什么毛病。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要有发展的眼光。每名领导干部,能从普通一兵走到现在的岗位,自有可贵之处。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一时的顺利、一时的优秀、一时的功劳,就难免裹足不前,坐吃山空。这是有的干部在一定职务上比较优秀,而上一个层次就显得比较平庸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看待自己的优长一定要有很高的起点和发展的眼光,常思不足,多找差距,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二要用正确的参照系衡量自己。有的同志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与比较的参照系不正确有着直接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坚持用先进的标准、宽阔的视野、群众的评价衡量自己。用先进的标准衡量,就是经常对照英模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典型事迹查找自己的差距。现在,有很多同志在一个职务上一干就是数年,始终不改初衷,不减斗志;有的多次变换工作岗位,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与他们比,个人想法比较多的同志就不难看出自身的差距,就不会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与失、进与退。用宽阔的视野衡量,就是要像小平同志倡导的那样,“眼界非常宽阔”,善于从全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把眼光仅局限于本单位,可能总感到自己不错;如果在更大的范围去衡量、去比较,就会发现还有许多同志比自己优秀。要用群众的评价,衡量反思自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的功过是非群众最有发言权,要不断地从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中反思自己,以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三要用平常的心态诫勉自己。平常之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在个人问题上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也能反映一名领导干部的党性。要做到顺境之时不失态。职务提升、立功受奖,心里高兴是很自然正常的,但如果飘飘然,甚至得意忘形,这就不够正常,对自己对工作都不会有好处。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多查不足、多思奋进,把提升看作责任,变为加倍工作的动力,为部队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遇到挫折不沮丧。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领导干部在挫折面前,绝不能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只有乐观向上、愈挫愈奋,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以平和的心态正视现实,泰然处之,也才能做到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一如既往地干好工作。
四、正确对待别人,始终保持虚怀若谷的胸襟 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心胸开阔,具有容人容事的宽阔胸怀,做到虚怀若谷。”正确对待别人,是每名干部立身做人不可或缺的品格。一是要正确看待别人的成长进步。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或得到提升心理就不平衡,特别是同等资历或者资历浅的同志比自己进步快时,就感到不舒服,这是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典型表现。职务晋升有快有慢,这是干部调整中的正常现象,应该从大局上去考虑。每名领导干部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看别人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职务提升上,而要看到别人的优长,看到别人的付出,看到别人的政绩。尤其当看到别人提升时,应当替别人高兴,特别是当年轻的同志赶上甚至超过自己时,要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有一种“甘当铺路石”、“甘为人攀梯”的境界。二是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部队每个同志、每名官兵,身上都不乏优长和可学之处。正确对待别人,很重要的就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长,虚心学习别人的优长。实践证明,学习别人也是自己成长进步的阶梯。大凡素质提高快的同志,也都是平时善于向别人学习的同志。有位领导同志讲:“自己下部队,是跟谁学谁、陪谁学谁、带谁学谁。”这话既朴实又深刻,体现了以人为师的学习态度。领导干部不能目中无人,看不起别人,要把别人的缺点当成镜子来借鉴,把别人的优长当成财富来继承,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充实完善自己。三是要真诚支持别人的工作。现实生活中,确有极个别同志,为了维护个人的地位,争取个人的升迁,显示个人的才能,对他人的工作不但不支持,反而背后拆台,甚至诋毁别人。这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也是不道德的,必须坚决反对。个人离开了组织,将一事无成。同样的道理,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离开了别人的支持,也将寸步难行。搞好部队建设,就是需要内部间的密切协作、整体上的步调一致。没有真诚无私的品德和同舟共济的精神,同志间互不服气,班子内互不支持,集体就会是一盘散沙,个人也会因此而受损,党的事业就很难成功。真诚支持别人工作,有利于团结,有利于事业,同时也是自己取得别人尊重支持的前提。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相互宽容不求全责备,相互信任不分亲疏,相互支持不遗余力,真正同心同德地干事业求作为,不断把部队建设推向前进。
第四篇: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到五个“正确对待”
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到五个“正确对待”
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纪检监察工作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做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是非常光荣的。使命意味着奉献,特殊就需要作出牺牲。做一名合格的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做到五个“正确对待”。
一、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要辩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估价,知深浅,知轻重,知长短,在众人当中、在事业和生活当中把位置摆正。要敢于自我剖析,善于自我反思,勇于发现不足,乐于纠正错误。其次,要牢牢把握自己。人对美好的东西,总想获取它、占有它。因此,人必须慎欲,必须淡泊名利,要心底无私,心怀赤诚,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要坚定信念,坚守原则。要有荣辱不惊的心理素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再次,要不断激励自己。下级对领导最大的愿望、最大的幸福是信任,领导对下级最大的愿望是干好工作。只有立足于干好本职工作,多一点谦虚,少一点盛气;多一点自励,少一点自负;多一点奉献,少一点报怨,才能赢得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支持。
二、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别人关键是要讲“诚信”。这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气度。古人讲“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恶”。以诚待人,先诚而后得。孔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一个人交往的原则,信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础,待人首先要有谦虚谨慎的作风。要善于同人打交道,自觉做到谦虚谨慎,与人为善,不鄙人之短,不恃己之长,虚心向周围的同志学习,要具备谦和仁厚的品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言、容人、容事,要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志们的尊敬、信服和爱戴。同时,要有善待他人的品格。善待他人,实际上也是善待自己。纪检监察干部就是要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做到同志之间赤诚相见,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只有善待他人,心底无私,才能公道处事,秉公执纪,抵制庸俗思想。要多看他人的长处,多想他人的难处,化误解为理解,以良好的心态待人。
三、正确对待工作。就是要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行动符合纪检监察工作的要求。首先,要敢于坚持原则。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中会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甚至会遇到威胁和恐吓。但不论遇到何种情况,纪检监察干部都要敢于坚持原则。要在大是大非和重大考验面前、在复杂的斗争和突发事件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真正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其次,要严格遵守纪律。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在执行党纪国法上发挥表率作用。要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自律、一份清醒,是一种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是一种谦虚谨慎的作风,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成熟。第三,要正确对待工作的荣辱得失。实现一个人的价值不在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关键是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工作做出了成绩,走上了领导岗位,也不要沾沾自喜,放松自己,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干出一番事业。
四、正确对待组织。就是要正确对待组织的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首先要“知恩”,就是清楚个人成长进步是怎么来的。要知人民的哺育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亲友的帮助之恩、同志的扶助之恩,最重要的是要知党组织的培养之恩。知党恩,就是要自觉坚持讲党性、讲大局、讲组织原则、讲组织纪律,正确处理个人进步与组织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立足本职,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和成绩报答党组织的培养之恩。其次,要知足。古人说:“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解决好知足问题,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努力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保持“知足常乐”的健康心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社会、看待手中的权力、看待名利地位。
五、正确对待国家。就是要有爱国情结,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国家是根本,是根基,有了国家的和平安定,才有个人的稳定生活,一个内忧外患、贫穷落后的国家,个人的利益就无从谈起。要热爱我们的国家,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情结,要以此来激励我们的热情和创造力,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机关作风建设做到“五个加强”
机关作风建设做到“五个加强”
按照县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关于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努力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一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抓好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规法纪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机关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二要加强学风建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创造新方法,取得新成果。三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一方面要严明工作纪律;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的管理和监督。四要加强领导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要做到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用自身的模范行为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五要加强生活作风建设。把生活作风建设纳入到机关干部的日常教育中,做到牢记“两个务必”、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