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定”接访工作法构建和谐新台溪
“三定”接访工作法构建和谐新台溪
台溪乡地处尤溪县中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34.35万亩,分为台溪、高山、清溪三个片区,辖24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260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2213人。针对这种人多地广村散的乡情,如何加强干群联系,解决“人难找、理难诉、事难办”等问题,创建干部与群众沟通联系的纽带;如何增强政府与群众对话,“让群众知道政府在干什么,干部知道群众在盼什么”,建立政府与群众信息对称的渠道,都成为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乡党委、政府借助台溪乡司法所这个全国先进基层司法所平台,充分发挥党员服务中心、清溪综治服务中心等的作用,结合县委、县政府“转作风、提效率、解难题、抓落实”及“五进基层”活动,深入乡村调查研究,确定在全乡全面推行“三定接访工作法”,深入基层,对话民生,畅民情,解民忧,进一步夯实党组织在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
规范程序畅运行
为确保这一工作法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台溪乡坚持面向基层、紧贴实际、注重实效,按照务实、简便、规范、可行的思路,对“三定接访工作法”作出了明确规定与要求:
1.定方式,规范运作。采取“四固定”服务方式,即:固定服务场所、固定服务时间、固定服务流程、固定服务方法。服务人员一般由村两委成员及驻村工作组成员兼任,或由能力强、门路广、热心的党员担任,视情可由包村领导及司法、综治、公安、土地、林业等相关所站负责人参与联合办公。固定服务场所:综
纠纷很可能酿成大矛盾,影响党群关系和社会稳定。台溪司法所根据台溪逢五、十,清溪逢三、八有集市习俗,附近群众都有赶墟的习惯,在台溪、清溪两个片区建立“墟日理事”制度。群众有情绪、有矛盾纠纷可以在墟日到村调委会诉说,由调委会及时调解处理。今年上半年,乡村调委会共调处群众各类民间纠纷35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8 %。目前,该乡已全面推广此工作制度,群众可在墟日到各服务中心及各村表达自己的诉求及意见,一改过去群众有事无处诉、有话无处说、有理无处评的状况。
2.“巡回接访”出新招。通过探索“巡回接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便民利民新举措,充分发挥司法、综治、公安、国土、林业等执法部门的法律优势和工作职能,各成员单位以“公开、公平、公正、便捷”的执法程序,积极参与联合办案,不定时下村入户调解民事纠纷,加强了社会矛盾纠纷和民事案件排查调处,有效防止群众上访、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今年来,在巡回接访中,清溪服务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10余起,均成功调处;同时根据接访中了解到的违法违规情况,开展了7次专项治理,较好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的稳定。
3.真情感化暖人心。为做好对“两劳”回归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使他们重获新生,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由司法所牵头,积极组织派出所、综治办共同参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对农村户口的刑释解教人员,坚决落实承包地,让他们有地种,有活干,自食其力,服务社会,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服务,帮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如鼓励其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对城镇户口的刑释解教人员帮助、引导、扶持其搞第三产业。对“三无”人员,积极协调由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恒旺竹制品厂进行安置。同时,指导各村综治协管员对其跟踪随访,对辖区回归人员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做到了如指掌。今年上半
年,全乡共有刑释21人,目前绝大部分回归人员生活上有着落、思想状态稳定、情况表现良好。
4.维护稳定保和谐。据统计,此工作法推广以来,涉及土地、宅基地、低保对象、道路修筑、林权纠纷等热点问题的信访量下降了74%,没有发生一起因村级决策而造成集体访、越级访。同时,针对村级组织换届中较为滞后的象山、洋尾两村,采取“一联二挂三派”的办法,即领导联系、部门挂钩、干部下派等措施,书记、乡长分别挂包两村,并下派了洋尾村第一书记,动用有效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全乡党员干部对两村农户进行了走访,广泛听取和收集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妥善解决了洋尾村毛竹林分配问题及象山村石料厂、林地纠纷等重难点问题,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任务,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引思考
通过前阶段的工作,在如何理解并准确把握三定接访工作法内涵,更为扎实地推行、推进该项制度上,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1.干部认识是关键。乡村干部是推行三定接访工作法的责任主体,其对该项工作的认知程度、执行力度尤为关键。要将三定接访工作法视为锻炼干部、培养良好作风的新举措,深入动员、深刻剖析,切实消除干部消极、被动思想。相关乡村干部必须强化责任,熟悉流程操作,主动担当起指导员与宣传员的职责。
2.工作整合是抓手。三定接访工作法为乡村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平台。要将其视作串联“168”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五民工作法、五进基层等各项基础工作以及村级日常事务的一条“主线”;视作推动基层所站主动到村参与联动处置的一个抓手,视作综合推进工作的一项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新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早在《关于 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础教育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坚持社会发展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科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大力发展教育,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的事,家庭、社会各全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重视教育的政府才是有远见的,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泉港区的成立使本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示范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区镇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的硬环境焕然一新;大力抓好“两基”“双高普九”,抓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扶贫助学,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等等,教育的软环境大有发展。但是,学校的装备还很不足,很多学校达不到十配套,尚需投入大量资金;各所学校发展还不均衡,农村薄弱校还不少:各种教育还欠平衡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占的比例还太少;辍学现象还很普遍等等。这些方面还需政府进一步大力抓好。
2、社会的关心是关键。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显著。几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工作普遍十分重视,很多单位、部门十分关心教育,与各所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村、老协会、退休干部协会为各校排忧解难;很多社会有识之士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很多“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很多同志主动到各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共同为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但社会毕竟还存在很多阴暗面,很多孩子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沉溺于网吧、游戏机而不可自拨,有的存在很强的拜金主义思想,有的参与赌博打架斗外面的斗欧,有的像成人一样吃喝玩乐,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家庭的支持是保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很多家长希望把子女送到好的学校就读,希望子女就读的学校会办好、子女会读好书。但是,家长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不能经常关注孩子,还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环境。
二、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1、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以前很多管理者只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而没有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其实教师是作为知识分子,职业上要求其须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但教师也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关怀、理解。这就要求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保证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进而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这样的管理,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沟通和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关注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情感鼓励的需求,对探索科学知识的需求。营造尊重、沟通、宽容、互助、欣赏的人际和谐氛围,柔性的人文管理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相结合,会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
2、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可以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合理的发展目标最能激励人心、凝聚人心。学校的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教师面前不断展现新的前景,使大家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永远处于新的追求之中,促进学校工作层层推进。学校的目标要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形成一个目标系统,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内化,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个个清楚责任。每一学年要进行总结评价,让教师体验达到目标的成就感。
3、用行政人员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行政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精通业务,对教师的工作能起指导作用,让教师从内心里佩服行政,自觉服从领导。
三、坚持培育人才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氛围。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1、校园环境的和谐
一所环境幽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创造条件,进一步实施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强校园广播站、图书室、音乐室、文化橱窗、学报、板报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合唱、书画比赛、赛诗会、艺术节、文化节、运动会等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层次。让每一位同学随时都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鼓励;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力争把学校变成现代文化、时代文明的发源地,创设美化、绿化、知识化、健康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2、“五育”的和谐发展
我国教育方针历来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3、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新校园[推荐]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早在《关于 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础教育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坚持社会发展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科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大力发展教育,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的事,家庭、社会各全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重视教育的政府才是有远见的,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泉港区的成立使本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示范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区镇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的硬环境焕然一新;大力抓好“两基”“双高普九”,抓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扶贫助学,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等等,教育的软环境大有发展。但是,学校的装备还很不足,很多学校达不到十配套,尚需投入大量资金;各所学校发展还不均衡,农村薄弱校还不少:各种教育还欠平衡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占的比例还太少;辍学现象还很普遍等等。这些方面还需政府进一步大力抓好。
2、社会的关心是关键。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显著。几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工作普遍十分重视,很多单位、部门十分关心教育,与各所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村、老协会、退休干部协会为各校排忧解难;很多社会有识之士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很多“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很多同志主动到各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共同为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但社会毕竟还存在很多阴暗面,很多孩子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沉溺于网吧、游戏机而不可自拨,有的存在很强的拜金主义思想,有的参与赌博打架斗外面的斗欧,有的像成人一样吃喝玩乐,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家庭的支持是保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很多家长希望把子女送到好的学校就读,希望子女就读的学校会办好、子女会读好书。但是,家长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不能经常关注孩子,还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环境。
二、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1、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以前很多管理者只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而没有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其实教师是作为知识分子,职业上要求其须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但教师也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关怀、理解。这就要求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保证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进而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这样的管理,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沟通和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关注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
第四篇: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淮安市金湖县金南中学刘桂霞邮编211600
【摘要】:音乐能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构建“和谐音乐课堂”也应成为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努力实现的课堂目标。“和谐音乐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交流、探究音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自主学习和谐课堂
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未来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价值和方向。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生活目标。音乐能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构建“和谐音乐课堂”也应成为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努力实现的课堂目标。“和谐音乐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交流、探究音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心理特征就是生理上的成人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他们渴望社会、师长给予他们成人般的信任和尊重,并有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创建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尊重理解学生独立自主的要求,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构建和谐音乐课堂。怎样构建和谐音乐课堂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要求:
1一、构建和谐音乐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的求知达成度为指导思想,真正体现新课程中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一直以来,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会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学生想要了解什么,对哪一方面的新知识充满求知欲望”。因此,大多时候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不管学生愿意与否。在教学目标达成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去探究。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教学目标制定前要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知道他们还希望去探究的知识领域是什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和谐音乐课堂的构建。
二、构建和谐音乐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以往,教师在教学内容和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照搬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或按自己的意图选择教学内容和音乐作品。这样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关注程度不够,对学习和欣赏的音乐作品不能主动的参与进去。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的音乐作品。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欢的、内容健康的流行
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三、构建和谐音乐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的未知事件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过程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课堂提问时一种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地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往的课堂中,问题呈现的方式大多是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实际上还是教师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预设的目标,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在问题的呈现上可以设计多层面的,可以就某一音乐作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提问。提问的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设问,问题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会化被动为主动,既体现师生间的融洽气氛,又能体现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促进和谐音乐课堂的构建。
四、构建和谐音乐课堂,围绕音乐进行的互动活动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的确,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然而,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仍主导地位,课堂上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而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脱离被灌输的状态,而且还要进步解放学生的头脑,释放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学生增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个人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活动,通过个体和全员参与相结合创设吸引学生参与的良好情境,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展现自己。
五、构建和谐音乐课堂,要鼓励学生的创新。
只有不断地创新,艺术才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认为:“创造的能力实际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音乐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从“被动状态”唤醒并带到“主体状态”,让他们乐于演唱,乐于表演,乐于创新。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进行创作、实践、运用,亲自体验到创造的乐趣。音乐教育内容在创造教育
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音乐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首先教师要以自身的创造精神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在掌握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尝试去发现,探索创新,培养创造能力。音乐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孕育了高尚的品德和细腻的情感,用没的纽带吧他们连接在一起。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其体验创新所到来的成功乐趣,其途径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歌曲教学中,让学生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者自行设计动作,做律动和歌表演。而创作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节奏或几个音创作一段旋律,表现某一音乐形象等待。这些方式可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发展求异、联想、想象的创造思维,并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在合作中给学生以创新的土壤,在讨论中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落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六、构建和谐音乐课堂,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方式。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导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表现;评
价是为学校服务的,其目的是在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学生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来定学生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新课程的重点之
一。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科学而严谨的评价会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能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以新标准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音乐课堂上奏响的和谐旋律,也将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1《音乐教育论》(郭声键著)
2《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首都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五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新荷塘
构建和谐家园演讲稿
三月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三月的大地,万物争荣,生机盎然。三月的七宝,民心激荡,斗志昂扬。
今天我们怀着满腔激情,秉承着高昂的斗志在这里聚首,在这里勾画繁荣
富强的家乡图景,在这里弹唱新农村幸福和谐的乐章。如果说这张繁华的图景是一万七千平方公里七宝山的缩影,而这首幸福的乐章就是对和谐新荷塘的颂扬。
荷塘,美丽的家乡,你是那浏阳河畔上徐徐升起的骄阳。你的美丽让我陶醉,你的淳朴让我痴狂,多少个月色阑珊的夜晚,我都在你的怀抱里徜徉、畅想„„
是的,我是一个荷塘人,我为我是一个荷塘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不过,更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我们的汗水能尽情地挥洒在和谐新荷塘的宏伟蓝图中。
从古到今,勤劳勇敢的华夏子孙饱经沧桑,遭受了无数次血与泪的洗礼。三千多年战争与蹂躏,新生与腐朽,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向往和追求着“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这样的太平年代、和谐社会。然而今天,我们拥有无比优越的阶级政党,拥有无比先进的科学理念,拥有无比坚实的群众基础,拥有英明果断的乡党委领导班子,今年我们提出的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的新构想,一定能够实现。
古今中外的实践都可以证明,和谐是生产力,和谐是财富源。和谐的社会才能稳定,稳定的社会才能发展,发展的社会才能进步和繁荣。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
在新的时期,“和谐社会”有着积极而丰富的内涵:一是和谐经济必须可持续;二是文化和谐以弘扬民族传统和社会文化为中心;三是和谐政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同时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富有活力的和谐社会秩序,让我们的家园文明、政通人和,欣欣向荣。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是以发展为中心,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才能不断走向共同富裕,人民生活才能更加殷实,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融恰和谐。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全面加强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强化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建设先进文化,巩固社会团结进步的共同思想基础,强化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每个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都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实实在在的,都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
全村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不要忘记历史的战火留给旧日家乡的满目疮痍,不要回避荷塘建设过程中 的束缚与蹒跚,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好时代,我们首先要发挥共产党员先进作用,建设新农村,我是主力军,„„..荷塘一定会旧貌焕发新容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立和谐新荷塘,需要全体荷塘人民的共同智慧和不懈努力。用我们荷塘人自己的双手,在我们热爱的家园营造一座无形的丰碑,为美丽荷塘撑起一片纯净蔚蓝的天空!荷塘人用心灵的双手打造自己和谐的家园,荷塘人用诗一样的语言重新诠释荷塘锦秀的容颜。我们深信,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即将展现在荷塘人的面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荷塘,必将成为 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也是我们荷塘人桓古不变的铮铮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