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5〕
101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5〕10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0月26日
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为加快广西“两个建成”步伐,巩固提升“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成果,结合广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推进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按照《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统筹广西城乡发展,深入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破解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组织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县、乡镇和村屯建设,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新机制,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两大转变,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建设长效管理的政策措施,努力提升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全面改善乡村面貌和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乡村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各级政府要在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建设管理中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精心组织,规范运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乡村规划建设主体是农村、是农民,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动员农民参与,共同规划和建设美好家园。
(二)科学规划,节约集约。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蓝图。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科学编制乡村规划,科学确定农村建设用地范围以及宅基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布局、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引导乡村各项建设有序进行;要按照节约集约的要求,合理选择乡村建设用地,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尽量选用村庄旧宅基地、荒地和废弃地,提高建设用地效率。
(三)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乡村规划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村,根系农民。编制和实施乡村规划要充分考虑“三农”工作,要符合当前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体现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和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最基本的民生项目,并按照农村、农民的要求安排项目建设的时序,各级财政、社会资金予以优先安排。(四)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要因地制宜,要充分挖掘当地村落的形成特点、布局形式以及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特点,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元素并加以运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经济适用的当地建筑材料和乡土树种,凸显地方特色。
(五)试点先行,逐步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要针对不同条件、不同区域进行试点,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创新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在积累和总结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其他区域甚至全区推进,最终实现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有序高效运行。
(六)完善制度,重在长远。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设计,建立和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项目建设与质量安全、资金长期投入与安全运行、设施维护与长效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确保乡村规划建设的长远发展。
三、总体目标
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理念改革创新,转变乡村规划实施管理模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乡土建筑的发展,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和乡村建设管理与维护的长效机制,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由规划师、政府作主,向村“两委”、村建设理事会和村民共同主导的方式转变,使乡村规划更符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乡村建设更符合村民的意愿,体现村民的意志;使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乡村特色更加浓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走出一条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有序、农民积极参与、特色塑造鲜明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农村建设新路子。
四、试点范围和内容
选择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性较高、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的地方作为试点。上林、永福、平乐、田阳、罗城等5个县,以及具备条件的全区乡土特色建设示范村屯作为首批试点。试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完善四个层级的管理体系;建立政府与农民对话的协调机制;实行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制度、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查处责任制;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机制;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推进乡土特色建筑发展;下放规划建设管理权限;建立村“两委”组织、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机制,完善村民自治机构和村规民约,发挥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作用。
五、试点任务与责任分工
(一)试点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在5个试点县探索建立由县级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村委会、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规划协管员)参与的四个层级构成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1.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
一是整合乡镇部门管理资源,推进“四所合一”(乡镇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和安全四项职能合一的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各乡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和编制,并赋予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权限。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并监督本乡镇各级规划、年度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和审批本乡镇各项建设活动;监督检查村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负责对村屯规划协管员和农村建筑工匠的业务指导、年度考核、档案管理等工作;统计和验收村屯新农村建设民宅;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执法工作;负责乡镇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及城建监察工作等。(责任单位:自治区编办牵头,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及各市、县政府配合)二是引导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由村民选举村屯中德高望重的“五老”(族老、宗老、老前辈、老干部、老教师)等群众组建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聘请乡村规划协管员。主要负责协助村委会开展试点项目建设,参与本村屯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约束村民按规划按要求建房,协调处理村民建房的土地置换和发生的矛盾,共同推动村屯建设活动按规划实施。(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指导)三是指导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两委”、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规划协管员)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为农村建房提供服务。(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自治区编办、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指导)四是建立健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规范乡村规划、建设行为。(责任单位:由试点县、乡镇政府牵头,自治区编办、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指导)2.探索建立政府与农民对话的协调机制。在试点县和试点村,依托农村“四议两公开”、村规民约和“一事一议”的议事规则和办法,建立由乡镇政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等共同协商、共同管理村屯事务的工作机制,着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群众真正成为村屯建设和管理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责任单位:由试点县、乡镇政府牵头,自治区编办、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指导)3.实行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制度。由县级政府依法委托乡镇政府负责实施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乡村规划区范围内的村民建房必须符合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先批后建、一户一宅、面积控制、建新拆旧(列入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名录的除外),以及方便群众、简便易行、限时办结的原则实施规划、建设许可,并建立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为必要条件的乡村建设管理机制。(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4.实行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帮助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做好村镇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5.试点制定并实施农村村民新建楼房奖励政策。为打造村庄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地域建筑特色,突显城乡风貌改造成效,各试点县要加强对农民按规划按要求开展农房建设的引导,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县级财政试点安排一定的奖励资金,对农村村民新建楼房能采用体现当地建筑特色的建筑设计图册修建,并符合乡村规划控制要求、建筑设计要求和建筑特色风貌要求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按程序办理土地使用证、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等手续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6.实行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不动产登记证(或房屋产权证)优惠政策。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房屋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不动产登记证(或房屋产权证)优惠政策制度。对符合各项程序、手续齐全的农村村民新建楼房,在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不动产登记证(或房屋产权证)给予只收取工本费的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厅牵头;各市、县政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7.建立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查处责任制。
一是制定广西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细化对违法建设查处的界定标准、范围和要求。(责任单位:由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各市、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配合)二是县级政府要建立县级有关部门组成的“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建设查处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梳理县域内乡村“两违”建设情况,按照“解决存量、严控增量”的要求,分阶段、分类型、分别进行处理。住房城乡建设与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沟通,理顺“两违”建设的查处程序,避免一方查处后形成合法化的行为。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和乡村规划建设协管员的各自作用,建立乡村建设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通报和制止“两违”建设行为。对乡村规划区内新增的“两违”建筑,由县政府责成乡镇政府组织力量依法予以查处,或由县政府责成有关部门会同乡镇政府依法查处。对“两违”行为监督、制止和查处不力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各市政府指导)8.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机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统一规划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平台,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等公共基础、公共服务类设施项目和产业发展类项目纳入乡村规划,并按照自愿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愿出资出劳,参与项目建设。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公告及时将项目实施内容、资金使用、出资出劳等情况在受益区范围内公示,主动接受村民和社会的监督。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政策要求,落实日常的管理、运行、维护的权益和责任。(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各市政府指导)(二)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两大转变。
1.转变村屯规划编制理念。村屯规划要体现区域和民族特色,突出生态理念,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一是转变过去延用城市规划编制的理论和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生态理念融入乡村规划全过程,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和前瞻性相协调,探索凸显桂风壮韵乡村规划布局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二是把村屯规划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纲要来统筹谋划、精心设计、系统运作,充分考虑农民创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乡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庭院经济、村屯绿化美化和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增加工资性收入。(责任单位: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各市、县政府配合)2.转变村屯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组织形式。
一是编制和实施村屯规划,要搞好调查研究,尊重农民意愿,实施民主决策,使农民成为村屯规划的受益者和管理者,使村庄规划成为具有约束性的村规民约。(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二是制定乡村规划纳入村规民约制度及村“两委”、理事会、规划协管员、村民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政策文件。(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三是进一步细化乡村规划审批前、后,需要向村民公示、公开、宣传、征求意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等的程序和要求。(责任单位: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试点县政府配合)(三)开展“两活动”,推进“四试点”建设。
1.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屯活动。在总结完善试点县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的城乡规划提质行动,在全区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屯活动,改革和创新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2.开展“村屯规划我作主”活动。在试点村开展“村屯规划我作主”活动,组织农民通过编制和实施村屯规划,提高建设美丽家园的兴趣和信心,保障农民对规划编制的参与权、话语权和集体决策权;总结和推广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等经验,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3.试点建立乡村规划师与乡镇挂钩联系机制。通过社会招聘、机构志愿、个人志愿、选调任职和选派挂职等途径,公开聘用乡村规划师。乡村规划师挂钩联系一个或多个乡镇,主要职责是组织规划编制、落实农民意愿、协助业务培训、指导规划实施,所在单位可优先参与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的规划编制工作。乡村规划师与乡镇挂钩联系期限一般为两年,联系期结束如需续聘,由乡镇提出申请,并经征求乡村规划师意见后,由住房城乡建设厅另文公布。对参与挂钩联系的乡村规划师,将在职称评定、执业资格晋级、继续教育等方面,实行相应的鼓励政策。乡村规划师连续两年考核优秀且符合招考岗位条件的,相关县事业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安排一定名额实行定向招聘。
对从社会人员招聘的乡村规划师试行年薪制。机构志愿者的待遇由派出单位解决。个人志愿者由聘用县给予每人每月一定的基本生活补贴。选调和挂职人员在担任乡村规划师期间,原单位待遇不变,同时由聘用县给予每人每月一定的生活补贴;挂职期间,连续两年考核优秀且符合选拔任用条件的,经本人和原单位同意,可根据聘用县市相关部门、相关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选拔担任相应职务。(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自治区编办、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4.试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在村庄建设中,为引导农民不占耕地,特别是不占农保地建房,试点选择荒山、荒坡地,在做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探索试行先期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再引导农民依山就势建房,避免农民挤占基本农田建房的违法行为。完善村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落实村庄规划要求,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落实相关责任人员,强化群众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和村规民约的自我约束作用,使项目建设与规划管理协同推进。(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自治区层面安排涉及村屯规划建设的项目,原则上实行申报制。项目应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讨论,合理确定建设内容、投资规模、村民参建形式、项目管理和运营等事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和实施。(责任单位: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各市、试点县政府配合)推行项目方案专家组会审制,突出解决乡村建设缺乏特色的问题。自治区、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乡村建设专家组,建立设计方案联合审查制度,加强对乡村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组织编制具有地方风格、民族特色,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且为农民所接受的建筑设计图册,采取一定的鼓励方式推荐给农民选用。(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试点县政府)5.试点实施农村建筑工匠领建。县级政府负责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编写统一的培训教材,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对培训合格者发给农村建筑工匠证书。建立农村建筑工匠管理体制,对农村建筑工匠的从业进行监督管理。农村建筑工匠可以同时兼任农村规划建设协管员。当地政府安排的投资在50万元及以下的乡村建设项目,以及农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公益项目等,可由农村建筑工匠领建。农村建筑工匠可以承接2层以下的农村房屋施工项目,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依法承担相应责任。(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6.试点建筑用材本土化。推动乡土建筑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屯以及传统村落等,在村民建房、修缮和保护古民居时鼓励采用体现传承历史文脉、就地取材、物尽其用、节约环保和有地域优势的乡土建材。要组织研究、发布地方建材使用目录,从村屯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入手,引导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农房建设时,合理利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建造房屋。组织开展乡土建材住宅建造试点。要注意传统工匠建造技艺的传承,组织和鼓励传统工匠施展手艺、重新带徒授艺,传承技艺。(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
六、实施步骤(一)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9月)。
1.开展相关制度建设。按照本方案推进各项制度建设,确保如期完成。
2.相关试点项目建设。按照本方案下达的项目计划开展2015年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建设工作,确保2015年11月全面开工。
3.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制定督查指导工作方案,组织相关厅局和专家到试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工作督查。(二)验收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各地组织单项验收、综合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送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
2.住房城乡建设厅对试点工作项目进行验收,适时召开会议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七、部门和有关人员工作职责
(一)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审定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项目计划,督促、指导和验收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项目工作;负责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和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工作;做好具有当地地域性民族特色建筑风格通用图集的设计工作,提供给当地村民建房选用。牵头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理念和组织实施的两大转变。负责组织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屯等若干专项工作活动。(二)机构编制部门:负责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立审批,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职能。
(三)财政部门:负责本级财政资金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建设的投入,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四)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审核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查处乡村占用耕地、水田建房等违法行为;负责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做好乡村规划建设监督工作。
(五)各市政府:根据自治区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市级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督促辖区内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做好本职工作。
(六)县级政府:负责制定县级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督促辖区内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做好本职工作。负责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负责组织或委托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依法拆除辖区内的乡村违法违章建筑。
(七)乡镇政府: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负总责。负责建立健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和乡村建设巡查制度并监督实施;负责组织查处“两违”行为;负责组织或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拆除辖区内的乡村违法违章建筑;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理念和组织实施的两大转变。
(八)村委或乡村规划理事会:在乡镇政府的指导下,依照村屯规划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土地利用和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配备或聘请乡村规划建设协管员(可兼职)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乡镇政府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理念和组织实施的两大转变。
(九)乡村规划师:负责组织规划编制、落实农民意愿、协助业务培训、指导规划实施。
(十)其他有关部门按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口开展相关工作。
八、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负责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主要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审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范围,督查工作进度,并对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负责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的日常工作;组织成果验收,统筹协调各部门整体推进,掌握动态、总结经验。各试点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抓好进度统筹、问题协调、资金筹措和项目推进,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
(三)加强督导服务。自治区将组织工作组对各地开展督促检查、动态跟踪,加强技术指导,协助解决问题。(四)加大宣传力度。自治区和各地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64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64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6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2007年自治区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以来,我区县域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当前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吸引力不强,质量有待提高,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新期盼。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精神,加快发展我区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制定实施方案予以贯彻执行。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尽快制定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审定;各设区市也要及时制定本市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统筹方案。各县(市、区)的实施方案和各市的统筹方案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在本通知下达1个月之内一并报教育厅备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7月2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2014年,全面启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招生规模明显扩大,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突破。到2017年,按照国家办学标准和要求,基本形成“各具特色、多元立交、产教融合、适应需求、充满活力”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新格局。到2020年,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成为我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重点任务
(一)编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从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办好1所新型中等专业学校。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统筹辖区高中阶段教育和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学校和专业合理布局,制定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统筹方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因地制宜做好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办学规模,科学设置专业,优化教师配置,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办学标准和要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校园校舍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并预留学校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成当地集高中阶段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就业和扶贫培训、业余体校、电大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二)扩大招生规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各市、县(市、区)要按照自治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的要求,坚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统筹做好当地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扩大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规范有序推进职业教育渗透,招收更多符合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统筹城市职业学校和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在做好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同时,努力做好向自治区直属、市属中职学校和其他县级中等专业学校送生工作,送生数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一并纳入招生考核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计算范畴。加大“上学免学费、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通道”等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招生氛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和国家、自治区确定的办学标准及要求,持续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均校园面积标准改扩建校园,实现教学区、培训区、生活区、运动区、行政区等功能区布局合理配套。按照生均校舍面积标准改扩建校舍,满足总量需要的同时,按功能配套需要,填平补齐教学用房、图书馆、体育场所、行政用房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等教学生活设施。按照生均教学设备配备标准,突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配套建好计算机室、专业技能教室、理化实验室、远程培训功能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与专业建设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014年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要按标准完成1-2个远程多媒体、多功能教室的建设任务。(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多样化合作模式。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的课程设置意见,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爱岗敬业等企业课程引入学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职普融合、与城市职校联合办学和中高职衔接。广泛开展初中职业教育渗透,初中学校要利用劳技课时普遍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收从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入的初中学生,在帮助其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时,增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并积极引导其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与城市职校联合办学、与高职院校贯通办学。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新途径。鼓励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与区内外有实力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优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组建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县级政府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合作共建、地方建校集团运营等多种方式支持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
(五)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和城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统筹,优化专业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设置工作、“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集中力量支持学校办好1-2个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骨干专业、1-2个适应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涉农专业,努力办好2-3个服务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富民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需要的特色专业。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国家颁发的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科学编制教学班级,科学设置综合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科学确定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
(六)实施“9+3”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完成9年义务教育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其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创业,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对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升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各县(市、区)要按照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政策要求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结合当地事业编制总量情况,合理配备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按照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60%以上的政策,突出加强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重点引进青年专业教师,适应现代生产技术和教学信息技术需要。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现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化。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关于“校长应具有从事三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校长及教学副校长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他校级领导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要求,配备热爱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担任校领导。
(八)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统筹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满足教学、生活、管理、安全需要的信息化平台,2014年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要建成一个满足区域教师培训、适应本地行业培训、能够远程双向互动的多功能多媒体教室。创新使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建设覆盖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招生就业、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实习实训等关键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校管理和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九)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利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配套的教学、实训、生活、体育等设施和“双师型”师资力量,整合资源,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优势,加强各部门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面向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广泛开展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以及农民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贫培训等,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14年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启动农民工培训、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培训、护理健康培训、业余体校培训等。
三、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一)建立分类考评奖补新机制。
2014-2017年,自治区在教育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奖补资金,实行分类指导、奖补分开、奖优扶先,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积极性。
补助各地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2014-2017年,自治区每年安排每县不低于100万元的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补助经费,用于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向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倾斜,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先启动先补助,不启动不补助。奖励各地争优创先。2014-2017年,自治区每年安排项目经费奖励,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行分类考评、分类奖励。考评内容主要包括招生送生情况、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情况、办学条件改善情况、毕业生就业(含升学)情况、特色专业建设情况、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等6个方面。每年对综合考评优秀的前10名,每县(市、区)给予不低于4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基础薄弱、进步显著的前10名,每县(市、区)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某单项改革在全区领先的前10名,每县(市、区)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经费奖补办法由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鼓励各地创新奖补机制。各市、县(市、区)要因地制宜通过资金、项目扶持等方式,加大对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奖励补助。
(二)完善鼓励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的政策体系。
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自治区实行中职学校学生学费全免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读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交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给予1500元生活补助,对继续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给予2000元学费补助。
畅通学生就读通道。实行初中毕业生免试注册升入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制度、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学习制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口升入本科院校学习制度、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相互转学制度。逐步扩大本科高等学校和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多升学机会和多种升学路径。(三)建立结对帮扶激励新机制。
创新结对帮扶方式。高职院校可通过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中专部的方式开展中高职贯通办学,城市职业学校可通过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分校或教学点的方式开展合作办学。鼓励高职院校和城市职业学校通过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方式结对帮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通过选派管理干部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挂任校领导和接收“校长挂职、干部跟班、教师进修”等方式提高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
激励开展结对帮扶。2014-2017年,自治区对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成效显著的高职院校每年给予200万元奖补。同时,优先安排其招生计划,优先推荐国家项目和改革试点,优先安排自治区项目和改革试点。对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成效显著的城市职业学校,自治区优先安排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等项目,优先推荐国家职业教育项目。
(四)建立和完善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
推行人事分配新机制,改进学校绩效工资管理方式,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内,经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议,报主管部门同意,并向同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可提高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占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比例。
引入用人新机制。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办学特点需要的灵活用编用人制度,在中等职业学校临时性的聘用教师编制定额内,通过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用人计划,教育行政部门报同级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方式,由学校自主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专业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调剂空余编制和岗位用于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优秀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实施教师定向免费培养计划和特岗计划,为学校培养和安排“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专业课教师。建立全区“双师型”教师信息资源库,探索建立培养培训、资格认证、聘任管理新机制。
落实社会服务激励机制。鼓励学校面向市场需求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开发经营、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并取得合法收入,允许学校按绩效工资发放有关办法从其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或进行自主分配,用于支付本校教职工开展科技开发经营、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的课(劳)酬,以及教师到企业管理学生实习、开展招生就业等方面工作的补助。
构建培训激励机制。实施国培、区培计划,免费为学校培训教师,提升在岗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实施中职学校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辐射作用。各学校要以“传帮带”、“名师工作室”、“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教师校级培训;以“走出去”方式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安排专业教师每2年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实践。
四、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一)落实政府责任。
县级人民政府是举办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责任主体,要把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纳入县级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议事范围,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负责组织制定和落实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职业教育投入、用地、建设等方面政策。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安排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不低于30%、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自治区政策规定。“两费附加”可用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设贷款贴息。各县(市、区)按不低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各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统筹领导,制定辖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及专业布局规划。安排城市职业学校对口帮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和开展联合办学,加强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指导。
落实自治区部门指导和协调责任。自治区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沟通,配合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自治区奖补经费,加强业务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示范推广;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建立综合改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自治区对各地办学奖补的主要依据。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全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具体指导。(二)转变职能,规范管理。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扩大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形成会商机制和工作合力。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定,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是举办学历教育的法定机构,同时可作为职业教育中心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
(三)建立健全考评督导制度。
把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自治区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纳入各市、县绩效考评,各市、县(市、区)也要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比例纳入各初中学校绩效考核,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规模,促进县域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督导作为重要任务,列为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县级政府落实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责任,特别是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9项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将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告并作为自治区经费奖补的主要依据。(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动员全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县级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上学免学费、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通道”等国家职业教育优惠政策的宣传,大力宣传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改革新举措,大力宣传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大力宣传学生就业创业升学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2001年投资软环境建设
【发布单位】82002
【发布文号】桂政办发[2000]210号 【发布日期】2000-12-14 【生效日期】2000-1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广西2001年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桂政办发〔2000〕210号)
各地区行署,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柳铁,区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广西2001年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共同为我区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努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0年十二月十四日
广西2001年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一、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大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桂发〔1999〕15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开展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桂政发〔1999〕39号),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项目为中心,围绕申办项目的各个环节,从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环境入手,开展投资软环境建设活动。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我区的行政服务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成为我区以项目为中心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一个突破点。
二、二、具体措施
(一)巩固已有工作成果
主要是对1998年以来的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目的是落实既定措施,总结工作经验,巩固并扩大建设成果。
1.检查内容
(1)规范涉外收费管理,建立收费监督机制的情况:
国家和自治区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和降低的收费标准,是否真正落实到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
“二证一卡一票”(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企业交费登记卡、收费票据)制度的实施情况。乱收费的投诉及其查处情况。
(2)建立健全外商投诉体系的情况:
建立投诉协调机构情况。
受理投诉工作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落实受理投诉的主办人员情况。
(3)各地市在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中对存在问题整改的情况:
整改措施。
影响投资软环境重大问题的处理情况。
2.检查方式
(1)组织若干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检查小组,对各地市、区直各有关单位的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检查。
(2)参与检查工作的单位:自治区外资办、财政厅、公安厅、监察厅、物价局、工商局、外商投诉中心、口岸办、南宁海关、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边防局等。
3.检查时间
2001年1月--3月。
4.总结评价
在检查的基础上,按照我区投资软环境建设评价主要指标对各地市、区直各有关单位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要督促有关地市和部门限期整改或解决。
(二)完成新的建设任务
1.改善行政服务环境
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项目)、两个环节(项目审批和投诉受理解决)、三个重点(项目审批一条龙,行政收费一个窗口,受理投诉一个部门)来进行。
(1)抓住“一个中心”工作
即抓住项目这个中心,搞好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工作,建立完备的项目库,为外商洽谈项目投资和合作提供必要的信息。
(2)搞好“两个环节”服务
①项目审批环节:
建立利用外资项目审批联合办公室制度,提供“一条龙”服务。
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办事程序。
公布办事制度和程序,增强办事透明度。
②投诉受理解决环节:
建立外商投诉站点,健全投诉服务机构。
清理久拖不决的外商诉案,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建立投诉受理工作督查制度,及时、认真解决受诉工作存在的问题。
(3)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
①创造条件逐渐推行“三个一”服务:即外资项目审批各部门实行联合办公“一条龙”服务,涉及外资项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中在一个窗口收取,受理外商投诉归口一个部门负责。
②召开现场会,交流和推广典型经验。现场会内容和地点:
实行项目审批联合办公现场交流会--在南宁市。
实行一个窗口收费现场交流会--在南宁市。
受理外商投诉归口一个部门负责现场交流会--在桂林市、钦州市。③时间进度:
2001年1月--6月重点实施。
2.优化口岸管理环境
(1)建设内容
①改革口岸检查检验通关模式,推广凭祥口岸改革收费体制的做法和经验。除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税务部门独立收费外,其余部门的口岸管理费用尽可能合并在一个窗口收取,然后按比例分流。
②规范收费行为,加强收费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不准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增强收费透明度,实行亮证收费;各种收费都要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
③简化手续,公开办事程序,加快通关速度。推行口岸联合办公查验制度,力争实行报关、报验、审单、计收费、检验检疫、出证验放“一条龙”服务;推广检验检疫“六个一”(一次报检,一次取样,一次检验检疫,一次卫生除害处理,一次收费,一次签证放行)的做法;对出口商品的查验工作,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验证放行或核查货证的方式进行,避免重复检验检疫、重复收费和不按规定查验就放行;逐步将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工作延伸到生产厂家或仓储环节等。
(2)抓好试点及推广工作
①沿海口岸选择防城港口岸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开。
②已正式对外开放的边境口岸选择凭祥口岸进行试点。
③内河口岸选择梧州口岸进行试点。
(3)牵头单位
自治区外资办、口岸办、物价局、财政厅、边防局、南宁海关、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4)时间进度
2001年4月--10月重点实施。
3.树立“重合同,守信用”形象
(1)建设内容
加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宣传,树立“重合同,守信用”的形象;把中方部门(单位)对利用外资项目合同的履行情况纳入项目所属地市或区直单位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的考核范围;严肃查处和公开曝光中方部门(单位)无故不履行合同、不守信用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违约行为。
(2)时间进度
2001年4月--7月重点实施。
三、三、实施步骤
各项投资软环境建设活动均分三个阶段实施,即宣传发动、建设治理和总结评价三个阶段。请各地市、区直各有关单位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以切实收到成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68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6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7号)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我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将试行学区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通过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区在部分县(区)开展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教师调配与交流、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外广泛实践经验证明,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促进县域内学校间互相帮扶、优势互补、融合共生、内涵提升、促进均衡的重要手段,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是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学区制管理改革的目标任务
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要牢固树立优质均衡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优质引领、提升质量”原则,通过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和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实现学区内统一进行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构建县域、城乡、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
三、学区制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设置学区。
1.学区设置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
2.学区组建形式。学区设置可采取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城乡帮扶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设置。学区一般以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与若干所同学段相对薄弱的学校组成教育融合发展共同体。一般按小学、初中学段分别设置学区,也可探索初中+小学的模式设置学区。每个学区学校数原则上不超过10所。学区设置主要有以下形式:
(1)城乡帮扶形式。
①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若干村小学),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②乡镇学校+村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校在参加与县城优质学校组成学区的同时,自身作为牵头学校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学区,辐射村校、教学点,提升村小学、教学点教育质量。
(2)集团化办学形式。
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3)学校联盟形式。
①初中+初中+小学:1所优质初中学校+若干所薄弱初中学校+若干所小学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②优质学校+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优质学校结成联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全区各地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学区设置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创新。
(二)创新学区管理机制。
1.明确学区管理职责,创新学区管理机制。全区各地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学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层级和关系,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等职责和管理权限。明确学区长管理学区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学区长学校与学区内学校的职能和相互关系,强化学区长学校管理学区内学校的统筹权。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区办学资源的配置、校长教师的调配、学区整体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将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从事的学区管理工作计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学区管理成效的激励机制。学区长学校负责对学区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引领和帮扶,学区长由龙头学校校长兼任。学区内各学校校内行政、财务、后勤、安全等常规管理体制机制可维持不变。
2.建立学区运行机制,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按照“统筹协调、统中有分、分中有合、统分有序”原则,建立学区运行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学区教育资源调配、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改革,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和学区议事、决策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财务后勤、学校安全管理等协作机制,搭建学校管理交流平台,提升每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三)建设和共享学区资源。
1.全面改善学区学校办学条件。全区各地要按照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学区学校体育场地、实验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等场所建设,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配套建设教师周转房,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2.共享学区学校教育资源。要着力构建学区办学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和仪器设备在学区内学校开放共享;促进学区教师资源、教学成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共建共享;促进学区内学校校外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家长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共享。
(四)加强学区队伍建设。
1.打造学区管理团队。加强学区管理人员配备,每个学区设学区长1名、副学区长及管理人员若干名,均由各学校工作人员兼任。定期组织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加强学区管理后备人才储备,从学校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重点培养一批优秀学区管理人才。
2.配齐配足学科教师。根据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实行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配齐配足各学科合格教师,重点向村小学、教学点倾斜。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等问题,实现学区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3.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通过跨校兼课、支教、走教、轮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支持学区统一调配教师,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化为“学区人”、“系统人”。
4.加强学区教师培训。支持学区开展以学区为单位的教师培训、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及教研能力和水平。学区要统筹培养薄弱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坊等方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5.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和职称评聘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并按距离远近、艰苦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补助。
(五)全面提高学区教育质量。
1.统一学区课程实施。学区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协作机制,加强课程教学实施的统筹,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扎实推进教学常规管理,要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升课程实施效果,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必修、选修与社团活动相统一的学科课程体系,共建特色课程教学资源,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2.统一学区教学研究。学区要实行学区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学区内学生差异化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美育的融合,发挥学科教学综合育人功能。学区要协同高校、教学科研机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教学研究新格局。
3.共育学生核心素养。学区要统筹组建德育工作团队,共同研究和推进学区德育工作,共享德育资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整合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艺术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作,组织协调开展学区内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科技、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共创学区文化。学区要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和学区文化。在传承、提升学校原有文化底蕴的同时,从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拓展延伸,加快融合,构建互励共进的学区文化,形成“一校一特色、一学区一品牌、一县一风采”的良好育人环境。
5.统一学区质量评价。学区要统一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加强学区内学校教学质量监测、综合分析与整改提高。注重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地要把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协同抓,完善领导和决策机制,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及时研究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要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编制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财政部门要统筹保障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推进的工作经费。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加强对全区各地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专项督导评估。
(二)加大经费投入。
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义务教育相关经费、项目,保障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教学科研、教师培训、设施设备配备等经费项目安排要充分考虑学区内学校间及学区间的相对均衡。学区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学区内薄弱学校的发展。
(三)强化督导检查。
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与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估制度,教育督导部门要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督学责任区工作,对学区制管理改革进行定期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科学合理运用督查结果,提升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深入宣传动员。
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向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政策措施、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要广泛动员广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和投身到学区制管理改革事业中,在改革创新中再立新功,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支持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28日
第五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模版]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3〕5号 【发布日期】2003-02-08 【生效日期】2003-0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3〕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批准,现将《北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财政性资金收缴和拨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与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止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积极支持本市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工作。为保证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03年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区县和市政府工作部门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未进行试点的区县,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方案》确定本地区改革的时间和步骤,力争“十五”期间全面完成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试点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时向市财政局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反馈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办法由市财政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另行制订发布。
二ОО三年二月八日
北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本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1〕18号)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财库〔2001〕24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本市现行的财政性资金缴拨方式,是通过预算单位和征收机关设立多重存款帐户分散进行的,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主要弊端是:财政性资金在预算单位滞留时间长,降低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并难以有效集中财力;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财政性资金使用缺乏事前和事中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因此,改革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结合本市实际,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规范操作。合理确定财政部门、征收单位、预算单位、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国库代理支库和代理银行的管理职责,使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程序在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内运作。
2.强化监管。在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限,基本不改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限的前提下,通过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增强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实现对各类财政性资金收付活动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3.方便用款。减少财政性资金申请和拨付环节,使预算单位用款更加及时和便利。
4.分步实施。2003年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区县和市政府工作部门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十五”期间全面完成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有关帐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一)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
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是由财政部门设立的,以国库单一帐户为核心,全面反映财政性资金收付的各类帐户的总和,其主要构成及作用是:
1.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代理支库开设的国库单一帐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收支活动,以及与财政零余额帐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进行资金清算。该帐户设置相应会计帐簿,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
2.财政部门按规定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活动,以及与财政零余额帐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进行资金清算。该帐户设置相应会计帐簿,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
3.财政部门按规定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零余额帐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资金活动,以及与国库单一帐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该帐户设置相应会计帐簿,进行会计核算。
4.财政部门按规定在商业银行为每个预算单位开设一个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资金活动,以及与相关帐户进行清算。该帐户用于办理转帐,符合《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也可提取现金。
5.财政部门按规定在商业银行为集中汇缴的征收机关开设一个集中汇缴零余额帐户,用于记录、反映实行集中汇缴方式的财政非税收入活动,并按日划入国库单一帐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6.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及市政府有关规定,开设特设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特殊专项收入和有特定用途的专项资金的收支活动。
财政部门及其支付执行机构、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代理支库、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和预算单位要对上述帐户资金活动的相关会计核算保持一致性,并相互核对有关帐务记录。
纳入改革试点的预算单位,允许在过渡期间保留其原有帐户,但不再拨付财政性资金,过渡期结束后原财政性资金银行帐户撤销。新旧帐户衔接的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二)规范收入缴纳程序。
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分别采用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方式收缴财政收入。其中,非税收入是本市财政收入缴纳程序改革的重点。
1.采用直接缴库方式。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并区别收入性质后,由缴纳义务人将应缴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采用集中汇缴方式。由财政部门为征收机关开设集中汇缴零余额帐户,汇缴银行于每日营业后,区别收入性质,汇总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办理财政收入退库事项,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按照财政性资金支出管理工作的需要,将财政性资金支出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等四类,分别采用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办理支付。
1.对预算单位的工资支出和购买支出(包括政府采购和暂未列入政府采购的大型基建和修缮项目的资金等),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由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向代理银行开具支付令,代理银行将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下同)帐户,并与国库单一帐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
2.对预算单位以及下级财政的转移支出(包括拨付企业补贴、未指明具体用途的支出以及对下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等),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由财政部门按规定直接拨付到用款单位帐户。
3.对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和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经财政部门授权,由预算单位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帐户。其中,用现金支付的支出,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提取现金进行支付。
三、改革的配套措施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对财政性资金的帐户设置和收支缴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密切配合,加强协作,确保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一)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按照内容完整、项目明细、定额科学、程序规范的原则,全面、细致地编制部门综合财政预算,为顺利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二)由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确保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国库管理操作系统和银行清算系统。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力度尽快建立适应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需要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国库及代理银行间的资金支付、资金清算、收入缴库、会计核算、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网络化管理,确保各类财政收支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实现安全、高效运行。
(四)组建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在本市财政部门设立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分局),负责具体办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以及非税收入收缴的相关业务,并进行会计核算及信息反馈等具体工作。
(五)加强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财政国库部门要定期对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计;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要加强对代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监控,充分发挥对商业银行办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管作用;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性资金安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