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5篇可选)

时间:2019-05-14 23:4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陈传夫/王云娣/盛钊/丁宁

2012-11-16 16:01:35 来源:《中国图书馆学报》(京)2011年1期

【英文标题】The Deprofessionalization of Librarians: Issues,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陈传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武汉市430072;王云娣,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武汉市430072;盛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市430072;丁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市430072

【内容提要】图书馆员职业化经历了至少两百年的时间。本文针对近年出现的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理论思潮与现象,阐述了去职业化的概念,对英国、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象进行了描述。研究发现,图书馆员去职业化虽然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但也可能带来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丧失、图书馆职业被淡化等问题。图书馆员去职业化主要是由图书馆的财政压力、网络环境的冲击、现有制度的制约以及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等原因造成。提出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营造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环境、慎重对待核心业务外包、变革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等防止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对策。

The librarian profession has been existing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but it is still under slow development, and its deprofessionalizaiton is now in discussion.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professionalization of librarians, and then describes the deprofessionlalization of librarians in UK, USA, Japan as well as China.As the consequence of deprofessionalization, the libraries will possibly los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see the attenuation of librarianship as a career.Such factors as the library financial pressure, the impact of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restriction of existing system as well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e needs are main causes of deprofessionalization of librarians.Based on abo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suggest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the deprofessionalization, including establishing qualification authentication system, creating a lifelong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librarians, being cautious in core business outsourc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library science.【关 键 词】去职业化/图书馆员/职业资格/业务外包/专业教育Deprofessionalization/Librarian/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Outsourcing/Professional education 图书馆员职业化与去职业化

两个世纪以前,施莱廷格(Martin Schrettinger,1772-1851)在他出版的《图书馆学完全教科书》(Complete Textbook of Library Science)中就主张图书馆员是一个独立的职业。他认为:“图书馆员的个人记忆不应当成为图书馆组织计划不可分离的一部分(an inseparable part),否则一旦变更图书馆员,图书收藏便失去其效用(utility),而在此情形下,图书馆也就不能再称之为图书馆了。”施莱廷格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职业化的问题,但他的思想无疑是开了图书馆员职业化理论研究的先河。至今,图书馆员职业化理论与实践探索至少有了两百年的历程。

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文的“professio”,原意是对社会公开的承诺。拉森(Magali Larson)将职业化定义为“特殊服务的提供者,为他们所拥有的专门技术建立市场并加以控制的过程”。职业人士正是通过他们对市场从能力到思想的垄断,以达到保护与提升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的效果[1]。因此,职业化最本质的定义是在某个领域以特殊的技能服务于社会和公众利益的一个承诺。任何一类能称得上专门职业的,必须能够垄断某一特殊的知识领域[2]。格林伍德(Ernest Greenwood)提出可用来判断专门职业属性的构成要素有6个,即:①能够正确描述专门职业特性及其技能(skills)的理论体系;②权威性的专业教育理论体系;③与专门职业有关的各种权利。例如,要有专业教育计划、专业实务规程和标准、执业许可制度以及对这一职业广泛的社会认可;④协调专职人员、服务对象及同事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⑤形成居于专业活动中心地位的、能够体现职业价值的、通过专业团体(如专业协会)推行和维护的职业文化体系;⑥明确的服务宗旨[3]。这些构成专门职业的属性要素,可归纳为体系化的理论、职业权威、社会的认可、伦理规范、专门职业文化以及服务宗旨。正是这些特征赋予了专业的职业人士较高的社会地位。

1876年,在全球第一个专业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成立大会上,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麦维尔·杜威(Melvil Dewey)宣布“图书馆工作成为专业化职业的时代到来了,今天的图书馆员可以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工作称作职业”[4],从而揭开了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序幕。作为专业化的职业,图书馆员必须经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经过特定的资格认证后才能成为图书馆职业的成员。在美国,图书馆员只有拥有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硕士学位的专业人士才有资格担当。在英国,专业馆员不仅需要在图书馆协会(自2002年4月1日起更名为“图书馆与信息注册协会”)认定的学校获得专业学位,而且要经过图书馆协会的专门资格认定,凡获得资格认定的馆员称作注册馆员(chartered librarian)。日本在1950年颁布了《图书馆法》,该法第4条至第6条确定了图书馆专业馆员制度,第13条规定了公共图书馆馆长和职员所应具有的资格条件,附则第4项至第10项规定了专业资格取得的条件等。此外,日本在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其核心和基础是各种资格认证考试,日本图书馆法第五条中对司书和司书补的资格认定有详细规定[5]。而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目录也未将图书馆员职业列入“准入职业”或“统考职业”目录,仅仅将“图书资料业务人员”列入了“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图书资料业务人员”职业被描述为:“从事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利用等服务的专业人员。”[6]

图书馆员职业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至今存有争议。在中国,有些人士并不主张图书馆员职业化,也有学者主张图书馆员专业化。这种争议在国际上也不绝如缕。如美国学者G·爱德华·埃文斯(G.Edward Evans)称图书馆职业是个“准职业”[7];英国学者迈克·弗里曼(M.Freeman)称图书馆学是个“半专业”[8]。近年来,更有学者警示“去职业化”(deprofessionalization)对图书馆员职业的威胁[9]。所谓“去职业化”,指的是由于劳动组织和劳工关系的市场化,工作从职业导向转为过程导向,工作内容不再取决于职业,而取决于任务,从而打破了传统职业的界限划分,为完成任务,可以跨越职业的门槛[10]。结果导致固定编制的员工越来越少、专业人员雇佣的灵活性和临时性增加、聘用周期缩短、借用工人及合同工人增多、专业生涯的吸引力降低等现象。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显然具备这些特征:①图书馆员越来越多地受到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上级行政人员的控制,职业自主权正在逐步削弱;②信息技术为专业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已经产生不了深奥的知识[11];③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人员正在占据或顶替大量原有的图书馆员岗位,如美国公共图书馆聘用非专业人员担任图书馆的核心工作[12],从总体上看正在削弱专业人员的力量;④专业生涯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根据日本图书馆协会公布的数据,日本每年通过司书课程和司书讲习获得专业职务资格者超过1万人,但2000年真正在图书馆就业的,全国只有200多人,仅占2%左右[13]。文献综述

对于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国外学者十分关注,并对去职业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1980年,Brian Nielsen根据当时技术变革以及职业化运动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问题,认为在网络书目检索等新技术不断进步的社会环境下,图书馆员已经开始受到去职业化的威胁,图书馆员的职业地位受到了挑战[14]。Mike Freeman运用Wilensky提出的职业化周期中的“第一事项”(first events)、Abbott提出的“工作核心”(the heartland of work)等理论对图书馆员的职业化进行检验,指出了图书馆员职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大多数专业图书馆员在大型的官僚管理性机构中工作,而真正的图书馆核心工作却交由非专业人员处理,弱化了图书馆员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二是大量非图书馆学专业管理人员和IT专业人员的进入,一定程度上对专业图书馆员的发展空间造成挤压;三是专业图书馆员是否真正达到了职业要求,起到了应有作用也影响着图书馆员的职业化进程[8]。Bill Crowley在《公共图书馆员的自杀》(The suicide of the public librarian)[12]中指出:目前,美国很多图书馆为了节省开支,聘用只受过社区大学教育或者岗位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从事馆藏建设、参考咨询等原本由专业图书馆员负责的基础性工作,而专业图书馆员的工作领域却变得越来越狭窄,图书馆降低专业图书馆员的待遇,用非专业图书馆员代替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主要工作无异于“专业自杀”(professional suicide),将使图书馆事业以及图书馆学教育受到严重打击。而在《专业价值:无价》(Professional values:priceless)[15]一文中,Bill Crowley分析了美国文化对图书馆职业化进程的影响,指出在市场价值高低是衡量行业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的环境下,一些营利性的咨询顾问建议用商业模型对图书馆进行检验。图书馆员职业正在被重新定义,图书馆员被局限在信息提供者的范围内,其教育、文化和娱乐上的价值被忽视。作者同时还指出,如果图书馆界也只将自身局限在信息提供部门的范围内,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将被贬低。Casey Schacher在Bill Crowley的基础上对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认为除了市场作用力外,其他因素如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专业人才的短缺以及来自书店或者其他私营部门的竞争等也在客观上助长了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9]。Blatant Berry在《正在消失的图书馆员》中列举了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表现,主要是流通馆员被图书馆自动化设备取代;专门的参考咨询服务取消,读者越来越依赖自助性服务;分类馆员的工作大量外包等[16]。

在国内,对于图书馆职业边缘化现象也有讨论。其中,李晓新提出,来自职业内部的“自我歧视”和专业教育的边缘化是图书馆职业边缘化的重要原因[17]。闫慧对我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非职业化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图书馆学教育应当开展变革,捍卫图书馆学教育的职业性[18]。刘葵波以Google为例,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冲击对图书馆边缘化的影响,提出图书馆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用户的新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19]。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表现

3.1 英国

2006年的LISU图书馆统计报告显示[20],英国图书馆员的数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1995-2005年的10年间,图书馆员整体数量从27,281名降至26,594名,下降了3%,平均万人所拥有的图书馆员从4.7名降至4.4名;其中专业图书馆员数量下降的幅度更大。2004-2005年有9900名注册馆员在英国各类图书馆工作,比上一年减少了100名,数量在过去5年内下降了17%;专业图书馆员的数量在过去10年内下降了13%,平均万人所拥有的专业图书馆员从1.2名降至1名,专业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员中的比例从26%降至23%。根据英国图书馆与信息注册协会(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CILIP)的报告,1999-2005年间,公共图书馆注册馆员的数量从4681名降至3836名,而其他馆员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3.2 美国

3.2.1 图书情报学院名称更改现象

自从1995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更名为信息管理和系统系,全球的图书馆情报学院出现了去“图书馆”,或“信息”前移、以突出“信息”的现象。2009年,罗格斯大学将通信信息图书馆学院中的“图书馆”一词去掉,改名为通信信息学院,为此罗格斯大学校长Richard L.McCormick在一个声明中说,改名“传达了学院的宗旨和价值”,“在通信和信息处在社会变革的中心领域时,明晰(其名称)是非常重要的”[21]。图书馆的职业性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被淡化,有被信息管理相关专业同化的趋势。

3.2.2 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从事非专业工作比例增加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的一项持续了50年的调查结果[22-27]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从事非图书馆工作。自2003年以来,图书情报专业就业成功的毕业生中,在非图书馆工作的比例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003年仅有1.66%的调查对象在非图书馆工作,2008年这个比例达到12.11%(图1)。而在各类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则相应的下降,越来越多优秀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流向外职业。

图1 ALA认定的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同时,在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中,从事非专业、临时专业职位的比例也在持续增加。这表明许多图书馆面临着以更少的资源和人力来维持高水平服务的困境,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较低水平的职位来实现就业。非专业职位通常冠以技术助理、办事员或顾客服务助理的名称,虽然这些职位在所有毕业生工作职位中所占比例较低,但从2004年以来,非专业职位的比例从8.5%上升至13.5%(图2);此外,美国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选择兼职工作的比例在持续上升,《图书馆杂志》的调查显示,2004-2008年的5年间,毕业生兼职工作的比例从14.1%上升到18.3%,上升幅度接近30%(图3)。

图2 ALA认定的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担任非专业职位情况

图3 ALA认定的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担任兼职工作情况

3.2.3 图书馆低层次工作人员数量上升

美国的图书馆员分为专业图书馆员(professional)和职员(staff),专业图书馆员必须获得ALA认定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由于专业图书馆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其工资水平也更高,美国劳动力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尽管专业图书馆员的工资涨幅略高于图书馆技工和图书馆钟点工(图4),但图书馆技工和图书馆钟点工的职位数量却上升更多。美国劳动力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9-2008年的10年间,美国图书馆各类工作人员人数的变化情况为:图书馆技工从98,030名上升至113,510名,上升比例达15.8%;图书馆兼职人员从89,050名上升至114,740名,上升比例达28.8%;而专业图书馆员则从137,760名上升至151,170名,上升比例仅为10.2%(图5)。ALA-APA 2009年图书馆工资调查表明,专业图书馆员的工资水平也并非一直呈上升趋势,2009年持有ALA认证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的图书馆员的平均工资有所下降,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100美元[28]。

图4 美国各类图书馆员工资增长情况[29]

图5 美国各类型图书馆员数量变化情况[29]

3.3 日本

3.3.1 公立图书馆委托经营趋势明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经济萧条导致行政经费不断削减,日本政府对公益组织的运营投入也相应减少。2003年6月,《地方自治法》作了修改,为吸引民间资本和技术的参与,借鉴西欧公共设施经营的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将公共设施,包括公立图书馆的管理,外包给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组织或者团体,即“指定管理者制度”[30]。2005年4月始,许多公共图书馆的经营权根据指定管理者制度陆续开始实施外包[30]。目前日本1/6的公立图书馆委托给企业等私营机构运营,即日本3000所图书馆中,委托企业经营的数量已达到516所,占全国图书馆总量的17%,而这一委托比例在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大。据野村综合研究所推算,2012年前图书服务市场还将新增私人投资1030亿日元[31]。

3.3.2 图书馆正规职员比例持续下降

由于日本政府大力推进委托管理、公私合作计划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以及指定管理者制度,图书馆行政业务导入PFI及指定管理者制度,实施业务委托,图书馆职工与自治体之间没有了直接雇佣关系,而是由PFI从业者及指定管理者雇佣的劳动者承担图书馆业务工作,使得图书馆内非正规职员数量急剧增加。

图6显示了日本公立图书馆员的变化情况:1990年正规编制的职工数量与图书馆数量呈正比增加,但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后,正规编制的职工数量从停滞转为减少。1980年,平均每个图书馆的职工人数是7人,而到2005年则为4.8人,减少了2.2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非正规编制的临时馆员和特聘馆员数量的增长,1980年非正规编制的人员为1040人,平均每个图书馆仅为0.8人,而到2005年则达到了13,257人,平均每馆4.5人,人员总数是1980年的12.5倍[32],几乎与正式编制职工人数相当。根据《日本图书馆2007》的调查,2007年日本各类图书馆中非正规职员数量为18,507人,而正规职员仅为13,573人[33],非正规职员数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0%。这其中,日本城市区立图书馆情况稍好,乡镇村立图书馆的非正规编制比例更高。

图6 日本公立图书馆职工数量变化

3.4 中国

我国图书馆界呼吁多年的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至今未见实质性进展。相反,一些现象则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3.4.1 图书馆大量核心业务外包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外许多图书馆已普遍将清洁、保卫、拆包、贴书标、装订、上下架等机械性劳动委托给专业公司来完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图书馆业务外包达到高潮,出现了整个图书馆外包的案例[34]。20世纪90年代后期,业务外包管理方法被引入我国图书馆界,并在近几年得到较大发展。图书馆通过业务外包,一方面有利于节省图书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优化图书馆的人员结构,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目前,图书馆业务外包的范围包括专业性业务外包(如图书采访编目、图书加工、报刊装订、书目数据库建设、现代化技术)和事务性业务外包(如图书上架、整架、公共卫生、安全、消防、绿化、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管理等)[35]。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采访、编目等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外包,使图书馆员失去其专业知识优势,而让位于简单、机械劳动,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图书馆可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更低的兼职人员或非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工作,加强了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

3.4.2 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流向图书馆外职业渐增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美国类似,在图书馆职业外就业的情况越发普遍。程焕文教授等进行的“世界图书馆学教育进展”项目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02年大陆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中,40.9%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流向除图书馆学教学和实践单位以外的其他行业;而且学历层次越高,流向其他行业的比例越高,博士生流向其他行业的比例为62.5%,硕士生为58.8%[36]。另有一组数据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的人数逐年下降,1987-1988年90%的图书馆学毕业生分配到各类图书馆工作,1990-1992年到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为10%,199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8%[37]。

3.4.3 图书馆员职业采用人事代理制度

人事代理制度是我国目前许多事业单位雇佣编制外人员时采用的方式。人事代理机构(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要求,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代理有关人事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与传统的事业编制不同,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则意味着用人单位和被雇佣者之间是合同关系。目前,我国许多图书馆也采用了这种人事管理方式。笔者调查了一些高校图书馆的招聘启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启事中明确说明对新进馆员采用人事代理方式聘用,即将新图书馆员作为编外人员看待;由于经费和编制的限制,事业单位需要将有限的编制留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职位,显然,图书馆员并不是首要选择。

3.4.4 图书馆对非本专业人员需求增强

随着图书馆服务目标的多样化,图书馆对馆员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许多图书馆在招聘时仅对岗位做出要求而并不区分专业,只要能够胜任该岗位工作,无论其专业如何均可以进入图书馆;有的馆甚至明确限制图书馆与情报专业毕业生的进入比例,优先考虑其他专业,如计算机、外语、理工类等,以“增强图书馆技术实力”,而对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需求下降。笔者调查了国内某大型公共图书馆2010年的招聘启事,其招聘专业包括信息管理类相关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外语、中文、社科类相关专业、理工类相关专业、经济类相关专业、造纸学专业等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利弊与原因

4.1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利弊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增加,图书馆的馆藏发生了质的变化,建设一个服务信息化、馆藏多样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的现代化图书馆已成为许多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新的目标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自动化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求图书馆员具备基于网络开展深层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理工类、社科类、人文类专业人员进入图书馆,有利于改变图书馆员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配置;特别是计算机、理工类专业人员进入图书馆,能有效促进图书馆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同时,图书馆员学科背景的丰富对多学科读者服务具有优势,能够更快更深入地了解读者的需求。总体而言,这种知识结构调整对图书馆发展是有益的。但是,排斥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专业背景,主张图书馆员去职业化则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危害。

4.1.1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逐渐丧失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其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能够为读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并帮助读者更好地发现信息、利用信息。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大量整合的资源,且拥有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业务外包公司以利润和效益为目标,大量的核心业务外包终将导致图书馆的控制力下降。因此,无论是哪一个环节的外包,其业务细节中都可能会存在质量问题。编目业务外包导致款目不全、输入错误、字段残缺等错误层出不穷;采访外包导致一些小型出版社和纲目范围之外的书掺杂其中,实际到馆的副本和采购的副本不相符;采访的中间环节由于各种利益的驱动而失控,质量难以保证。而对采访、编目、数据库服务等业务不加选择的外包,将使图书馆收藏质量无法保障,信息资源组织水平降低,服务质量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实现,影响图书馆优势的发挥,最终导致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逐渐丧失。

4.1.2 削弱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图书馆职业被淡化

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知识结构。张晓林认为,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而在于我们具备的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38]。美国学者艾伯特(A.Albert)指出,技术能力换来技术自主权,职业群体向上获取专业地位必须掌握非门外汉所能够获得的高度专业知识,并且重视完成某种工作的能力[39]。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在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后,具有较高的信息敏感度以及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服务的专业能力;而没有受过专业学习、训练的人员充实到图书馆的队伍中,削弱了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

4.1.3 读者服务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

图书馆业务外包拉大了图书馆员与读者的距离。例如,分编业务的外包,会导致馆员缺少熟悉图书内容及知识体系的过程;书库管理的外包,将前台流通和后台书库管理人为地分离开来,使馆员失去了解馆藏动态变化的机会[40]。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大量机械化、程式化的管理模式被运用到图书馆服务中,一切都按照流程操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当馆员无法直接与读者接触,了解其所需时,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将难以实现。

4.1.4 不利于图书情报学科教育发展

图书馆人事制度的变革以及大量招聘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使图书情报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许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专业的工作,只好选择其他职业。日本图书馆情报大学高山正也教授认为,专业人员的构成要素之一即“作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权威部门的承认”[41]。而就业存在的不利因素,无疑会影响到图书情报专业的招生与国家对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投入,不利于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

4.2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原因

4.2.1 图书馆财政压力增加,人力投入经费紧张

经费短缺是困扰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公共部门的图书馆,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个人捐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服务机构特别容易受到经济变化和市场驱动力的影响,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不断缩减,直接影响了其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开展的服务越来越多,但经费却捉襟见肘,财政压力不断增加。OCLC2008年报告表明,美国公共图书馆80%的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州与联邦政府的投入比例从2000年的14%下降到2005年的10%,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对地方财政的依赖性越来越大。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提供了8000亿美元给地方当局,而地方税收为公共图书馆仅提供了9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5年的数据显示,超过1/3的公共图书馆预算在下降[42]。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图书馆利用率显著上升,但经费投入却不断下降。ALA2009年4月发布的调查显示,自2006年以来,美国公民持有图书证的比例上升到68%,图书馆馆舍访问率上升了10%,在线资源使用率从24%上升到了41%,而2009财年全国41%的州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下降[43]。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公共图书馆经费来源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

另一方面,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也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迫使其降低在其他方面的支出。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2007-2008年报告显示,从1986年至2008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在资源购买上的支出显著增长,其中期刊的支出上涨374%,图书专著支出增长86%,图书馆其他资源支出上涨286%,目前平均每个ARL成员馆要将51%的资源预算经费支出在电子资源的购买上[44]。在中国,80.18%的图书馆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仍是经费长期短缺,其中印本和电子资源价格持续增长,尤其是外文期刊和一些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电子资源的价格增长幅度过大是主要原因[45]。面对连年飞涨的国际期刊价格,部分高校已经面临学术断粮。以Elsevier为例,根据2008年征订方案,Elsevier今后3年在华年均提价15%(实际16.7%),每年仅CALIS组团购买其产品就达1800万美元,2010年将达2800万美元[46]。在经费来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图书馆只能被迫削减开支,或者减少雇员和社区服务、缩短开放时间,而雇佣平均工资较低的非专业人员成为许多图书馆降低支出的主要手段。从1991年至2008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员工总数下降4%,每1000名学生配备的图书馆员从1986年的16名下降到2008年的11名[44]。英国LISU调查报告显示,1994年至2005年英国图书馆在人员上的支出与图书馆投入上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增长近150%),但在薪酬上的支出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专业图书馆员的工资支出下降近40%[20]。图书馆通过减少员工数量,特别是专业图书馆员的数量来保持自身的收支平衡。

4.2.2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冲击

数字时代,用户的信息获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上工具的增长在改变用户信息行为的同时也促使用户在信息获取需求上产生了转变。使用搜索引擎等网上工具已成为目前信息用户获取所需资源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全面、深层、动态的多类型数字化资源成为用户需求的理想资源;简易化、个性化、多样化、交互式的服务方式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之一。OCLC的调查显示,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只有1%的人从图书馆网页上开始信息的检索[47]。2003年哥伦比亚大学Kate Wittenberg领导的小组对全美高校学生和大学教授的调查发现,40%的受访教员更愿意在网络上查找信息,89%的学生选择了搜索引擎作为查找信息首先使用的工具,仅有2%的人选择图书馆网站。被调查的学生认为搜索引擎比图书馆更快(90%)、更方便(84%),而且更易使用(87%)[48]。2005年7月在厦门大学举办的“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数位来自美国的图书馆学和计算机专家分析了目前出现的“Google现象”:Google所提供的社会化、智能化、人性化的信息服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加上其收集的原始材料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认为,如果在Google中找不到的东西,图书馆也不会有[19]。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图书馆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并且能够从搜索引擎和商业的免费或者收费全文数据库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员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少。许多人开始对图书馆员的专业性产生质疑,并认为技能较低的工作人员同样可以完成信息搜寻行为。另一方面,随着图书馆自动化设施的不断完善,用户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自助性服务,传统图书馆员的工作空间受到挤压,图书馆对图书馆员在专业技能上的要求也越来越低。

4.2.3 制度的制约

职业资格制度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来自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是保证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图书馆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通过制定《图书馆法》,对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内容作出专门的规定,确定了图书馆员的专业地位,为图书馆员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在我国,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一缺失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图书馆职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由于缺乏严格的职业准入和任职资格制度,图书馆进人渠道混乱,标准过低,职称评聘标准相对模糊,用人机制无法可依,基本处于人治的状态[49]。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图书馆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受到阻碍,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人才流失严重,图书馆员的职业性得不到社会认同。

其次,我国图书馆从业人员分布于三大国有事业单位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科研图书馆系统),三大系统在行政隶属上分别由平行的不同部门主管,缺少一个统一的、具有权威的、有效的行业主管单位,对于跨系统的行业指令,不同系统仅将其作为参考,无需强制执行[50]。因此,在建立和实施行业职业资格制度问题上,目前还无法做到政令通畅、系统统一,影响了图书馆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法制化管理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重要特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构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实施内容已经成为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本经验[51]。而我国目前缺乏专门的《图书馆法》,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缺乏法律依据,给图书馆职业化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4.2.4 专业教育因素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实际工作需要脱节也是造成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在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工作内容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创新。然而,由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本身变革不快,图书馆实际工作的这些变化却未能及时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得到体现,造成专业教育内容无法适应现实需要,出现了部分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

在美国,为了保证将来学生能够在专业上取得较好发展,许多学校将理论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内容,实践操作培训并没有进入专业学习的日常安排范围,这使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获得学位就能保证自己进入专业领域,而没有意识到实践经验对于成为专业图书馆员也是必需的。Library Journal主编南希佩里(John N.Berry Ⅲ)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大量教学资源从传统图书馆核心工作转移到数字资源相关的教学中,造成图情专业学生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珍本古籍管理、档案等传统工作生疏,实际动手能力低下[52]。在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也存在着教育内容滞后,针对性、个性淡化,教学实践条件有限且利用不充分,教学实践环节不完善等问题[53]。学校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涉及内容大而全,学生能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缺少深入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根本无法适应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这也是许多图书馆为什么宁愿要其他专业的人才也不愿意要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专业兴趣和职业道德观念教育的缺乏也给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许多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认识,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工作而改行到其他行业。武汉大学肖希明教授主持的调查显示,2002-2006年五年间全国多所大学图书馆学毕业生去图书馆就业的数量下降了8%,而去其他行业就业的数量上升了5%[54]。专业人才的流失和减少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去职业化现象。防止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对策

5.1 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推进图书馆职业化进程

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于19世纪80年代起源于英国,20世纪30-50年代,美国、日本、韩国、前苏联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相继建立并实施了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55]。至今,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实施[56]。资格认证制度为图书馆员的职业地位提供了保障。在美国,专业馆员必须在ALA认定的图书馆学院系取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57]。我国自1993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和实施的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1994年7月和1996年5月国家又相继公布了《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劳动法》第八章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政策法规是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依据,在这些政策出台后的十多年间,我国众多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截止到2009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颁布了17批971个(其中已废止64个)国家职业标准[58],其中涉及国家就业准入的职业标准有80个[59]。律师、会计师、教师、医师等行业均已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借鉴国际图书馆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及我国其他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图书馆数量大、分布广、从业人员多且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的、与我国图书馆建设相适应的、并能有效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资格认证制度,引导和规范图书馆员职业,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观念、职业形象、职业行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个体行为到团队行为,促使图书馆行业逐步走向职业化,对提高中国图书馆界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中国图书馆界的人力资源建设以及促进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2 营造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环境,提升图书馆员职业素养

21世纪的图书馆员将扮演知识提供者(Knowledge Provider)、知识通道者(Knowledge Gateway)、知识教师(Knowledge Teacher)、知识组织者(Knowledge Organizer)、知识生产与出版者(Knowledge Creator and Publisher)及知识合作与倡导者(Knowledge Partner and Advocate)等多重角色[60]。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丹佛举行的2009年冬至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决议,界定了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会议文件指出,每个毕业于经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图书馆和情报学专业硕士课程的人都应该掌握,并在适当情况下能够运用“职业基础、信息资源、组织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参考和用户服务、研究、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行政和管理”八大领域的重要核心能力[61]。图书馆是个不断成长着的有机体,Stone认为,图书馆员掌握的知识和实际运用于工作的知识二者间有极大的差距,馆员在学校接受的图书馆学基础教育,在毕业后数年间便显得过时[62]。目前图书馆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迫切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图书馆在专业人员的基础上运营,这是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要义之一。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不仅仅是社会进步与发展对图书馆员的外在要求,也是馆员自身谋求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的必需。

首先,我国图书馆界应在认真执行《教育法》和人事部《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的同时,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际,建立和健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制度,明确规定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并对继续教育的目的、内容、时间及师资、经费、组织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对馆员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全员教育。其次,建立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加强中国图书馆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的权威性,并加强各系统、各地区之间继续教育的分工和合作;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形成继续教育组织网络,致力于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各图书馆成立继续教育工作组,做好本馆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再次,探索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模式,适应各类馆员的不同需求。除开展培训进修、参加研讨会、参观访问其他图书馆等传统方式外,应积极拓展网上教育园地,构建网络数字学习的平台。如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于2003年5月12日正式开通的WebJunction(http://.[60]Bolt N.Role of librarie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EB/OL].[2009-12-04].http://lists.webjunction.org/wjlists/publib/1996-August/074887.html.[61]ALA.ALA's Core Competences of Librarianship(2009)[EB/OL].[2009-12-04].http://.[70]Rehman S, Chaudhry A S.KM education in LIS programs[EB/OL].[2009-12-05].http://.

第二篇: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研究

本文研究内容为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首先从两个切入点着手:一是从探寻图书馆名称改变的轨迹着手,进一步追踪研究图书馆功能的拓展范围、组织结构的调整历程,从而确定新时期下图书馆新角色的定位,在此基础上重点圈定高校图书馆员承担新角色所需具备哪些素养;二是从探寻国内外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修订过程着手,进一步追踪研究针对大学生、教师群体制定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重点内容和指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不同体系的维度,标准、指标以及可测成果的内容,圈定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可用哪些指标,同时比较研究现有体系建立的方法.本研究以上述双管齐下的方式初步确定了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相关指标的集合。其次,区别于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大多采用的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法,本文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实现体系维度的划分和指标的相关聚类,这种方法更加客观,同时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德尔菲法确定的部分指标进行客观的验证。本研究对北京、上海、福建、黑龙江、四川等18个省市三类院校的93名图书馆员进行施测,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从界定评价概念的范围开始,包括指标样本集合生成、指标项目初步修正、数据收集、项目分析、因子分析条件检验、三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命名、信度检验以及效度检验共经历10个步骤,最终确定体系。最后,探索不同部门、不同年龄与不同学历的馆员在其信息素养的不同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根据本研究中已确立的高校图书馆员评价体系编制问卷,对北京、南京、重庆等16个省市110名图书馆用户进行施测,调查高校图书馆用户对所属不同部门的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期望情况。进一步展望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作为测量工具在图书馆员服务质量、继续教育、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本研究结果,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定义,界定了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涵义,构建了信息评价与利用、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道德、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识别7个维度和46项指标的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验证了不同部门的馆员其信息素养各个维度的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馆员的信息获取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六个维度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馆员的信息意识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六个维度无显著差异。高校图书馆用户对馆员信息意识、信息识别和信息获取这三个维度期望值较高,对资源建设类部门和参考咨询类部门馆员信息素养水平最为关注。

第三篇:不同阶段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需求研究

不同阶段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需求研究Page 1 of 4

不同阶段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需求研究

一、继续教育需求的必要性

2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深刻的变革对图书馆及图书馆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由于信息科技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目前正处于科技快速发展及使用者要求转变的时代环境中。图书馆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更新观念,改变体制,将工作重点从传统的“重藏轻用”转移到从事信息咨询服务上来,建立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在第59届国际图联大会上,国际图联主席罗伯特·韦奇沃思在致辞中说“图书馆与图书馆员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我们在承担着保护过去图书责任的同时,也肩负着为未来做出准备的重任”。所幸的是,目前图书馆界的领导层已经意识到图书馆必须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必须以更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强大的人才队伍优势,在信息服务的市场上立足。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不培养高级的信息专家,图书馆就没有前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客观环境使得在图书馆界开展继续教育刻不容缓。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图书馆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客观环境的发展使图书馆员自身产生强烈的继续教育需求。目前中国图书馆缺少的是既懂先进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外语)、懂管理,又懂图书馆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虽然从70年代末至今,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受教育的人数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然而所培养的人员大都是以本科为终点。大学本科的学历虽然使图书馆员可以传承传统式的图书馆工作,但是若要他们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为图书馆开拓新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近年来虽然开始了各级研究生的培养,但人数较少,而大学本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几乎再无机会和条件继续教育。不少图书馆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工作 5 年、10年后,在学校时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往往不足以满足工作上的要求。换句话说,正规教育的结束正多是继续教育的开端。

图书馆应当成为信息服务的中心,由高水平的信息专家向用户提供高档次的、综合性的、战略性的、长远性的服务。对图书馆员,主要是有敬业精神、肯钻研的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在他们中有计划、有目标、不间断地、多样化地进行培训造就一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型的、智能型的信息专家。

二、图书馆员的专业发展阶段

近几年有鉴于信息处理技术的改变、「读者导向」服务的要求以及馆员角色的转变,国内图书馆界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改变。从每年学会所办的进修班及图书馆员的在职进修人数,可以看出单位及个人对继续教育在专业发展及新知识获取上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问题是继续教育的内涵及目前所采用的模式,在提升专业工作效率上的成效如何?本文拟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图书馆员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继续教育的需求。

在不同阶段,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目标及需求。不同阶段的图书馆员在专业发展上的需求也不同。简单地以25岁的馆员与45岁的馆员来比较,25岁的馆员可能刚完成专业的教育训练,投入信息服务的专业,这个阶段的馆员以实践专业知识及建立专业体系为首要目标。相对于25岁的馆员,45岁的馆员在工作上已步入一个稳定的阶段,可能担任某一层级的主管,在工作上已获得相当的认可。

在这个阶段的馆员所希望的是如何能够在专业上做更多的贡献,以突破工作发展瓶颈。

国外的学者将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发展、维护及衰退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国内的专业教育发展与国外情况不尽相同,综合国内情况可将图书馆员的专业发展划分为成长阶段、实验阶段、发展扩充阶段、稳定维护阶段及经验释放阶段等几个不同阶段。

1、成长阶段(专业教育阶段)

成长期是指图书馆员接受专业教育的阶段,以国内图书馆教育来看,就是大学的专业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图书馆员只是开始对图书馆学及信息服务有基本的认识,透过学校学程、实习、观察等不同方式,养成从事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2.、实验阶段(完成专业教育阶段后的2到3年)

将成长阶段所学得的知识实际运用于工作上是实验阶段的发展重点。图书馆员开始图书馆或信息服务的工作,这个阶段的图书馆员在图书馆的组织架构中是属于资力最浅的馆员。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目标是熟悉工作环境,将所学的理论予以实务化,同时在实验阶段的初期,馆员可能从工作经历中考虑图书馆事业是否为适合其目标的工作。随着进入实验阶段的末期及下一阶段的过渡期,馆员的专业发展亦逐渐趋向于稳定。

3.、发展扩充阶段(实验阶段结束后的10年)

确定往图书馆事业继续发展后,在发展扩充阶段图书馆员开始全心投入于专业的发展,综合成长阶段及实验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及经验运用于工作中,发展专业专长及获取专业认可。同时在这个阶段可能因为工作上的需求,更进一步追求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及学位。

4、稳定维护阶段(发展阶段结束后的3到5年)

经过发展扩充阶段,图书馆员在专业上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在组织架构中可能负责管理层级以上的工作,除了维持既有的专业成就,可能会寻求工作或人生上的突破。由于经验的累积及行政力的养成,在这个阶段有较多的机会选择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专业上所遭遇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决策性的行动;相对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较容易对专业的意义及发展产生疑问。

5、经验释放阶段(稳定期的末期到退休时间)

随着专业发展的渐趋稳定加之工作经验和心得的积累,馆员从稳定维护阶段的末期进入专业工作的黄金时期。这段时间在以往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专业知识的丰富积累构成了其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图书馆展开高质量服务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这几个阶段不仅以线性的方式发展,在各阶段过程中均可能产生相同的循环,回到前一阶段;而每一阶段所延伸的时间也可能因实际状况有所不同。以目前图书馆的轮调制度来说,一个编目馆员可能被转调至读者服务担任参考馆员,在发展的模式中,这位编目馆员可能由原来的发展扩充回到实验阶段。在资料整理业务部份,该编目馆员可能已是一位资深编目馆员,不单可以处理资料的编目作业,也可进一步分析、修订编目作业流程,使得编目作业更加具有效率。当编目馆员转调至参考部门,该位馆员可能需要重新验证之前在学校,或者是在与参考馆员沟通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专业知识;重新认识读者、参考资源及参考服务项目。除了职务的调动,单位的变更、新兴技术的运用都可能对整个专业发展阶段产生影响。

三、图书馆员的发展阶段与继续教育需求

目前,国内的继续教育课程多是以单元式的方式来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在这样的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中并不特别考虑馆员的专业发展阶段,多是就信息服务环境的变化设计不同的教育单元,信息技术在其中更是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网际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近几年的继续教育课程中占很大比重就是相当典型的例子。

发展阶段可以用于馆员继续教育的设计上,各个阶段的馆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分析其对专业发展的需求设计不同的课程。以下就发展理论来分析馆员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继续教育需求。

1、新进馆员和初级馆员

刚进入图书馆事业的新进馆员,所强调的是找到专业工作中可扮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馆员往往会找寻不同的机会,尽可能获得各种不同工作经验。在这个阶段的馆员还需要相当的时间来适应工作环境及模式。新进馆员对自己有相当高的期望,由于希望获得各种专业工作上的经验,往往会积极主动投入工作中。新进馆员多是刚从学校毕业投入图书馆工作的馆员,都是处于将理论运用于实务上,也可能面临一些在课堂上不曾讨论的情况需要处理,同时相信自己的投入可在专业工作上开创一个不同的局面。

在这个阶段,新进馆员的继续教育以实践专业知识及建立专业体系为首要目标。大体是如何将所学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现实的工作、环境很好的结合;如何建立自己的工作模式;如何得到资深馆员或者较具工作经验的馆员对自己的协助;如何同具有共同目标的新进馆员共同分享专业发展的理想,建立自身的专业角色。正规的图书馆学教育只是专业教育的起始,在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图书馆专业,对新进馆员来说,全方位的实习训练是第一阶段的继续教育。透过这样的设计,新进馆员可对实务工作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2、中级馆员

进入图书馆专业 5 到15年的中级馆员,在这个阶段已经对工作环境与内容有某种程度的熟悉,在专业发展上也多少可以找出个人专长及想发展的领域。在工作上与新进馆员不同的是,馆员开始面临一些工作上的问题及冲突,主要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加强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进一步有所发展。同时以既有的工作经验对周围环境开始进行评估,衡量自己所能够掌握的选择,对未来发展做一长期规划。

中级馆员由于已脱离了初次接触单纯学习的阶段,为了在特定的领域中能有所成就,有所发挥,继续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何加强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力度。除了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外,中级馆员更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量体裁衣,有针对性的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这一阶段继续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包括图书学相关学科、相关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如图书馆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外语等。另一方面应对以往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做概括性的经验总结。

3、高级馆员

进入专业领域15年以上的高级馆员在工作发展上多是趋于稳定。由于在单位资历的养成和对工作的熟悉程度,这个阶段的馆员在其专长的领域中可能扮演主管角色、可拟订工作流程、执行较多的管理工作。

在这个阶段高级馆员不再是单一的信息工作者,继续教育需求主要是对图书

馆及信息服务的知识进行更新或重新学习,更为迫切的是需要培养其它相关事务的专业素养,如规划和领导的工作。另外随着专业角色的转换,与管理相关技巧的学习,如馆员人力资源、沟通技巧、经费预算、谈判艺术、决策过程都是在图书馆及信息专业外图书馆员所需要强化的。

这个阶段的高级馆员多已对图书馆运作机制有相当的熟悉程度,专业讨论体系、正式与非正式的研讨会、会议等成为其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这些研讨会或研习班不仅可以帮助高级馆员获得一些专业发展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其往外发展专业人际网络,藉由这样的人际网络,可以获得一些组织、规划等各方面的建议。专业讨论体系是国内图书馆界较欠缺的。目前图书馆界多是通过非正式并且相当个人化的沟通体系来讨论实际工作及专业发展。架构一个可与个人化模式平行,对相同关心议题公开讨论,刺激彼此具有实际工作和专业论题的对话机制是势在必行的。

4、资深馆员

在这个阶段的馆员一方面由于在专业角色的扮演及发展,所接触及关心的多趋向于全方位的图书馆发展,不单考虑其一直以来所专长的领域发展,同时考虑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图书馆整体的走向发展以及环境对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期望。另一方面,资深馆员也开始思考对图书馆整体事业发展,个人的经验与能力可以有什么样较具体且深远的贡献,如何将自身多年的经验所得在图书馆事业中得以延续。

虽然经验的丰富使得资深馆员具有相当的工作竞争力,但对新事务学习的盲点却可能阻碍资深馆员在专业工作上的持续发展,甚至造成图书馆内部发展的冲突。工作力的肯定及新技能的学习,是在这个阶段继续教育的考虑重点。另外,如何进行读者教育,如何帮助、指导新进馆员,如何将自身经验所得传授给新进馆员,使新进馆员在业务的进步过程中少走弯路,切实领悟信息服务的真谛是这个阶段资深馆员所应多加考虑的。

综上所述,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图书馆界已经成为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应于图书馆员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我们应该结合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干部作风问题原因和对策

对近年来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

对策

去年是机关作风教育整顿年,今年又是“作风建设年”,作为一个纪委的宣传教育工作者,在这“作风建设年”应当以怎样的舆论导向去引导加强作风建设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借这次县纪委、县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联合安排的为期三个月的赴乡镇和县直机关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和法制教育之机,对“作风建设年”怎样加强作风建设,走访了一些县乡机关、农村干部群众,并通过问、访、查、看等形式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中反映出来的干部生活作风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笔者认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这“作风建设年”,应充分认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生死存亡的大事的重大意义,千万不要误认为干部个人生活作风是干部个人的小事。现就近年来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存在的原因和怎样加强作风建设的对策浅谈如下:

一、近年干部作风存在的五大方面问题

干部生活作风就是一个干部政治、生活、工作、学习、思想等作风的总和。干部生活作风是一个干部生活态度、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价值观念以及与群众的关系等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从而映射出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干部就是一面旗帜,旗帜是否鲜艳,重在作风表现。从湄潭近年来县乡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大量案件表明,许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往往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开始,从所谓“生活小节”、“生活爱好”上打开缺口,最终走上腐化堕落、违纪违法犯罪道路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信仰缺失:极少数干部不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信迷信,热衷于求神拜佛,对算命先生言听计从,坚信不移。你看大小城市或乡镇农村的大街小巷无不到处都有“八字先生”、“算命先生”,并且还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在乡镇热衷于算八字和算命的党员、干部还不少,尤其是每年农历的“6.19”香会在大小庙宇表现最为突出;有的党员干部对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根本就不清楚,有的还说什么党员也是人,也有信仰自由;有的认为信神、信教党组织不该管,也管不着;有的人对信仰问题,嘴上讲得挺好,行动上却完全是两码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台上大讲特讲不信神、不唯心、要唯物,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背地里确是信神信鬼的忠实信徒,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原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在家大摆佛位,每日求神拜佛,还求神保佑我升大官,我升了大官定拜佛。

二是主仆错位:以前,不少的人称干部是人民的父母官,因而,一些干部就以自己是人民的“父母官”而自居,做官当老爷,坐机关、下命令,视百姓为草民。这些观念已经完全背离了党的宗旨,老百姓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视百姓为父母,才是今天共产党的干部应树立的观点。然而,一些干部置党的宗旨不顾,主仆错位,反而视领导为父母,视人民为奴仆。当共产党的官,不为人民办事,就不配当共产党的官,没有老百姓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老百姓是天,天大无边;老百姓是地,地大无沿;老百姓是山,山山紧相连;老百姓是水,点点滴滴成江海。老百姓任何时候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人们可能还清楚地记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当时的老百姓多过了当时的正规军,时任副总理的陈毅用着浓浓的川音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没有老百姓。如果我们湄潭没有47万多老百姓,就没有我们中国共产党湄潭县委员会,就没有湄潭县人民政府,就没有1万多干部职工在湄潭这块土地上上班领工资为人民服务。亦理同然,如果全国的干部职工作风不好,纷纷失职、渎职、腐败,老百姓就要起来造反,共和国就难免不翻船,真的一夜间像原苏联那样解体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去哪的上班领工资为人民服务,就是你主动要当仆人,也怕找不到地方当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中国干部作风不好,中国不反腐败,就难免不走这条路。有的干部把当干部做官完全看作是一种市场的“投资行为”,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互相利用、等量代换。对他们来说,什么“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过是装璜而已。有的为达到升迁的目的,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讨好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至于群众的意见就微不足道了。有的干部竟公然地说,当干部只要注意把能提你、免你、给你好处的顶头上司招呼好就行了,其他的你管不了那么多,因为只有你那顶头上司才是主宰你前途命运说一不二的人。

三是吃喝成风:海吃滥喝往往是干部走向腐败的第一步。那些“落马”干部大都整天喝得晕乎乎的,有时一天两喝,甚至三喝,吃了这场赶那场,喝了东家喝西家。管它公宴与私宴,天天吃请不在乎,顿顿喝得像关公,上顿陪、下顿陪,直到陪到胃下垂。有的还恬不知耻地自夸:你不醉、我不醉,偌宽的马路谁来睡!真是“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干群关系远,喝得老婆背靠背”。

四是赌博成风:不少干部工作之余热衷于赌博,极个别的连上班时间也要玩几把;有的干部加班,中午吃顿工作餐,也要抓紧时间玩两把,说是什么“经济半小时”;有的更是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双休日就更是熬红了眼;有的单位组成工作队下基层检查工作和搞什么帮扶,其转弯抹角的旁敲侧击主要就是想安排吃喝和打麻将、晚上跳舞;难怪不少群众很不高兴地质问是“工作队”还是“攻桌队”,工作磨洋工,中午像关公,晚上像济公,何时才像包公?有的为赌不惜挪用公款、收受贿赂,而一些不法分子为达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借机大打“公关牌”、“业务牌”,上千的钞票如同漫天的雪花,纷纷飘进他的门,不是他的牌艺精,而是他的“权”术大,人们有用心。有的甚至向领导干部变相行贿或直接提供巨额赌资。有的一晚上输掉几千万把,还说是小事一桩。一个县乡基层干部,端同样的碗,吃同样的饭,只不过是手中的权力不同而已!钱,这个东西,天上不会掉

下,地上不会冒出,何来那么多钱,真有点使人不可思议?

五是道德沦丧: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置法律、党性、原则及最基本社会道德于不顾,迷恋女色,欣赏低级趣味,追逐声色犬马,追求腐朽生活方式。在他们那里,堕落成了时髦,下流成了气派,从经常光顾舞厅、发廊、桑拿浴等色情场所寻花问柳,猥亵嫖娼,发展到养情妇、“包二奶”。一些高级干部生活作风腐败吓人,更是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像原河南省交通厅长石发亮不但二奶、三奶,已经发展到88奶,不少的还千逼万逼要“转正”;原湖北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为官10年拥有107奶;原海南省纺织公司总经理李庆普为官12年拥有236奶,抄家时竟发现4个大铁柜里面装满了96本嫖娼日记,而且里面还有小包装着的毛发等标本;2006年查处的原安徽省宣城市委副书记杨枫同时与7名情妇鬼混,为避免争风吃醋扯皮,竟利用组织上安排他到北京学到的MTN理论用来管理他的“情妇团队”,任命一名“首席情妇”管理另外的6名情妇,最终还是被情妇们闹翻。色情腐败已从地下转向了公开,“公费”色彩越来越浓,湄潭在前两年清理储金会期间,就发现一村干部5000元的嫖娼罚款都在村里进行了报销。一个小小的村干部都敢如此胆大妄为,至于近年查处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好色贪官就不用说了。

干部生活作风小节不保,大节难守,个人的堕落最终要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来“埋单”。权色交易必然伴随着权钱交易,领导干部慷的是国家和社会之慨,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及社会风气。

二、干部生活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

干部生活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深入进行探讨对采取有力措施,在“作风建设年”切实加强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干部生活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至今不过才近60年,封建残余思想还将长期存在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但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会乘隙而入,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推行的“西化”、“分化”战略,对党风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很大的腐蚀作用。这就尤如打开窗子就难免有苍蝇飞进来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能力把苍蝇赶出去的问题,这才是主要的。

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正负面效应相生相伴,其负面效应容易诱发人们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会导致一些人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托关系跑门子,腐蚀拉拢领导干部,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干部经不起考验和金钱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而逐步走向堕落。更有甚者钻信息、政策的漏洞,找制度的空档;搞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唯利就图、唯钱就赚。

三是思想教育滞后。干部教育长期落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培养与考核方法落后等问题。与经济建设相比,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总是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一些地方“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也是干部生活作风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好作风建设,还是邓小平的那句话,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是监督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制约不到位。由于缺乏干部思想发展变化的动态管理,干部生活作风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致使一些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因缺乏对其有效的监督而走人歧途、铤而走险、想侥幸过关和蒙混过关的不少。

三、针对作风存在问题加强作风建设的对策

十七大报告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坚

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加强作风建设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惩处是手段。惩处是教育、监督失败后的补救措施,来不得半点的仁慈和迁就,必须坚决惩处。其对策有四:

(一)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先导,必须首先立足教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加强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的灵魂。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为确保干部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因为干部的思想状况、作风表现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干部职工加强教育:

一是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坚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党团结、凝聚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各级干部要刻苦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仰,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上与中央、下与地方保持高度一致,这就是最大的讲政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进取,奋勇拼搏,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

二是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利益的

实现者、维护者。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公仆”的本色,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事,把青春年华和全部精力全部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事业上。要经常开展反腐倡廉形势教育,大力宣讲这些年来反腐倡廉的成果,大力宣讲中国共产党是有能力领导反腐败和战胜腐败,不论是谁,官有多高、本事有多大、资格有多老,一旦腐败都必须坚决惩处,毫不手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的要求。

三是加强党性和共产主义的品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干部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注重生活行为的自我约束,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牢牢牢记“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浩然正气。

四是开展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教育。要通过树立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弘扬正气、鼓舞斗志。要大力开展警示教育,多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促使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二)建立健全完善制度,严格兑现制度,强化干部作风建设 邓小平指出,反腐败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还是制度靠得住些。江泽民也强调指出:“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全党要不断总结和探索有利于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新办法、新制度。”加强从制度上制约和监督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令重申:严禁干部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赌博本是封建遗风,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与赌博与党性是背道而驰的。沉溺于

赌博者,必然分散工作精力,长此以往必然丧失进取心,以至丧失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参与赌博与腐败堕落因果相联,难以截然分开。对打麻将等娱乐形式也要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时下,不少的人借麻将这一娱乐变相赌博的不少,建议加强对干部职工进行8小时内外生活作风的明察暗访力度,对那些带头参赌,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极坏的,不论是谁,都应现场制止和曝光。严格按照今年省委提出的,管你大官小官、有官无官,一律先免(职)、停(无官的停职)再查,并从重从严处理。

二是明令重申,严禁各级干部涉足任何带有色情服务的歌舞厅、桑拿房、洗脚城、发廊和美容场所。干部嫖娼,养情妇、“包二奶”是党性、党风和党纪所绝不允许存在的腐败行为。干部涉足色情场所一经查实,应严格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予以开除党籍,开除工作籍,绝不姑息。此外,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大量案件表明:包养情妇者都有索贿受贿等不法行为相伴随,否则,凭他那个人的工资收入何来养情妇、“二奶”和购房、购车以及外出观光旅游等,应深入调查,横到边、纵到底,查个水落石出。

三是注重制度创新。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制度、规定,狠抓落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结构合理、程序严密的干部生活作风管理机制。建议建立以下五个制度:一是干部个人财产公开制度。定期报告并公开个人收入或财产,高级干部则公之于报纸媒体,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二是干部定期述职述廉制度。主谈做的事和廉洁自律,有无违规违纪,主动交待退赔积极者从宽或免处,他人检举查实者从严等。三是干部生活作风组织考察制度。四是群众评议制度。由人民群众对干部道德、人品、廉洁、生活作风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进行民主评议,以投票方式确定评议结果,对评议不合格者,一律免职。五是弹劾制度。对生活作风、道德品质出现偏差的干部通过弹劾,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进行责任追究,对号入坐,该给予处分的决不姑息迁就、手软。

(三)监督是关键,必须强化干部生活作风的监督

干部在批评监督中成长,在放任自流中则会堕落,事实表明:监督有力,可以减少并抑制腐败。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同样需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通过加强监督,可以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为了强化监督,确保监督到位而不流于形式,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强化监督:

一是建议应尽快制定并颁布《监督法》,把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真正建立起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必须把对权力的监督用法律程序固定下来,使之法律化、依法监督,让监督在法律的保障下进行。组建“大监督”网络,使监督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由人民群众依法对干部手中的权力包括干部生活作风进行全方位监督,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是充分发挥党委、纪委及组织人事部门监督主渠道的作用。党委、纪委要定期对干部进行谈话、考核、测评,对生活作风存在问题的人要严格教育,及时挽救。组织部门在选拔使用干部时,应当把个人生活作风作为衡量干部“德才兼备”的重要内容之一来考察,要把真正思想健康、生活作风正派的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对那些情趣不健康,生活作风道德低下的人,即使再有本事,人品不好,都不能委以重任,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人做不好,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用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是要把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纳入监督视野,对领导干部的社交活动、生活、家庭进行有效监督。监察部门对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和社交活动中遵守廉洁自律规定,领导干部不准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的规定的执行情况,要通过采取个人申报、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加强组织核查等措施进行有效的监督。要监督并及时查处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无借节假日和婚丧喜庆等事宜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违纪行为。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要加强新闻监督,以新闻报道、调查、评论等形式将干部生活作风置于媒体监督之下。要加强信访举报工作,拓宽畅通举报渠道,对群众举报中反映出来的干部生活作风

问题要及时查处、及时曝光。

综上所述,诚如是,看还有多少人还敢置作风建设不顾,连工作和前途都不要!

第五篇: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如今,人类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启了人类崭新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愈加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如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科技进步一样,网络技术在极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便是其中一种,不当的网络体验会导致网络失范行为,这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维护网络道德标准,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落实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网络道德 失范行为 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已然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的互动平台,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沟通合作交流。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对人类道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的发展拓宽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范围,为社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形成了多元性的网络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但是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与虚拟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在不当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严重的网络道德危机和失范现象,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情感标准,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严峻挑战与巨大冲击,因此研究并解决网络道德问题迫在眉睫。

一、网络道德发展现状

当前网络道德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不良现状:

(一)网站污秽内容充斥

网络的诞生给人类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今的诸多网站充斥着色情、暴力、侵权、恶意攻击等不道德内容,网络信息的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各种有害信息泛滥,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视频聊天的形式组织淫秽表演;开办淫秽网站;提供色情交易;利用网络传播暴力影像、游戏等信息;利用网络诋毁他人或进行人身攻击;随意弹出窗口向网民推送恶意信息;张贴虚假内容或非法广告;以所谓的“人肉搜索”等形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二)新闻媒体过多聚焦糜烂内容

如今的新闻媒体已经不仅局限于以往的报社、期刊等机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网络成员纷纷加入到媒体宣传的行业中来,由于相关网络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如今许多网络新闻媒体为充分博取受众关注,过多报道社会中存在或讹传的许多不道德行为,且多涉及黄赌毒、糜烂奢侈等粗俗内容,这种错误行为变相宣扬了不道德信息,对网络受众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起到了错误引导的作用。

(三)网络软件成败坏道德的重灾区

网游、手游、社交等相关软件因严重缺乏管理,各种色情宣传擦边球层出不穷。暴露的衣着、低俗的语言、血腥的画面充斥着各种软件,开发商不仅不以为然反而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成为荼毒网民身心健康的网络毒品。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

不足,不能完全辨别好坏善恶,往往图一时痛快,数度沉迷于网络、社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离家出走、为筹网费偷窃抢劫现象频发。

(四)网络道德情感冷漠

由于网络行为具有过高的自由度,导致网络上自由主义盛行,同时也导致网络道德情感的缺失,许多人在现实中因工作或生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精神压力无处释放,甚至产生愤世情绪,这些往往会通过网络平台散发,表现为社交言论过激无度或缺乏网络同情心,过度冷漠,甚至不顾道德规范,肆意发表错误言论只为博得社会关注,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严重败坏了网络道德标准。

(五)网络犯罪猖獗

网络监督管理机制的尚不完善,导致网络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盛行和道德无政府主义的泛滥,进而频发网络犯罪现象,侵犯知识产权、人身权、名誉权的现象时常发生,编写、散步病毒与木马的黑客行为过于猖獗,部分网站公开宣扬破坏国家与社会安全的非法内容,更有甚者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犯罪工具、教授犯罪方法,更是助长了网络犯罪的嚣张气焰。

二、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开放性的网络缺乏规范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征,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这种世界性的沟通平台在规范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障碍。从全球范围内来讲,每个国家、地区在文化、利益、价值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套共同接受且行之有效的世界性法律规范较为困难;从我国现阶段实情来说,关于网络行为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尚不尽完善,加之缺乏组织依托,网络相关约束机制难于起到强制性的规范作

用,使得网络成为了诸多网民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极具开放性的网络环境缺乏规范性,从而给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并导致了网络道德水平的严重下滑。

(二)虚拟的网络过分脱钩于现实生活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在虚拟化环境中进行的网络交流,因为与现实的契合程度不够,导致网络交往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存在着某种偏差,如交往双方在不必道出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特殊情况使得网络行为的道德他律性减弱,而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必然会导致主体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因缺乏外部的监督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主体在进行网络行为时往往无所顾忌,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社会心态躁乱助长网络道德腐化

公德一般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要求社会公民共同遵循的最起码的公共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如今,一些人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只顾着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修养与发展,导致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反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部分腐朽思想甚至发展成“好财嫉富”、“笑贫不笑娼”的地步,这种急躁、烦乱的错误心态在许多情况下会通过网络平台宣泄与扩散,助长了网络道德的腐化。

(四)对网络平台的约束力不足

网游、手游等网络平台频频借助色情、暴力不道德信息的宣

扬来吸引网络客户,网络中诸多的“黄色信息”、“黑色信息”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网络受众极具诱惑性,不断地侵蚀其道德思想,导致其道德防御力减弱,进而影响网络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产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同时这些非法的网络平台因缺乏足够的约束,悄然发展成为暴利惊人的灰色地带,而这种借助非法手段的高盈利诱惑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加入,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利益链,导致该行业肆无忌惮地膨胀式发展。

(五)媒体舆论功利色彩过浓

网络过高的自由度确实导致了网络谣言问题的频频发生,然而作为信息推送重要手段之一的网络新闻媒体因功利主义导致乌龙事件时常发生,这也是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的元凶之一,且新闻媒体错误引导社会舆论所产生的影响力比官谣和民谣对网络道德的打击程度更大。

《人民日报》曾提出“新闻想象学”这一概念:把采访中捕风捉影的东西,根据读者偏好进行想象加工,以求吸引受众、引起轰动,这种风气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新闻界需要克服的顽疾。网络时代这一疾患扩散更快、危害更大,毒害了不少记者和网民。

把小事想象成大事,把没事想象成有事,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的错误报道,对于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引导,以至于事后醒悟的网友指责此类媒体唯恐天下不乱。

三、网络道德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法

(一)加强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作为网络道德的基础,应充分突出其主体性地位,因此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对公民道德内容的丰富,也是公民道

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应在此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做到:

1、正确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在全社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才能使社会成员清楚什么是应该坚决笃行的,什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如此才能促成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

2、摆正风气,形成良好道德共识

良好的道德共识是形成社会合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共识,才能形成普遍纯净的网络环境,如此即便是出现了某些恶性因素,也会因为优秀的大环境共同声讨而得到尽快祛除。

(二)突出对青少年的教育

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途径,也正在根本性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行为等方式。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辨清是非能力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当地使用网络,会在心理、生理、行为模式选择等方面受到伤害,特别是网络色情和暴力等有害信息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此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预防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从社会层面上,全社会都应该趋利避害,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利用多种规范约束或激励机制,引导网游公司等利益相关者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产品,并出资建立公益基金用于预防和矫治网络沉迷。同时强化网络从业人员的自律性,倡导从业人员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在个人方面,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加以合理限制,如设定上网时间、封堵不良网游、限制网络访问、遏制成瘾网购等。

2、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是青少年形成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青少年生活经历相对有限,但借助网络媒体的主动或被动的社会观察却非常丰富。共建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一要推动网络媒体更好地坚守社会良知、履行社会责任,帮助青少年客观分析、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二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持青少年聚集较多的网站采取措施,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方向,坚决同网上的错误观点和网上热点庸俗化等不良倾向进行交锋,主动倡导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网络道德氛围

1、彻底清除有害内容

针对色情、暴力等网络污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净网行动”,树起有效的防护网,正如治理环境须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一样,净化网络也不能浮于表面,而要切实投身网络之中,吸纳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与门户网站,各大论坛积极合作,发动最基层、最真实、最广泛的网络力量,让那些披着“糖衣炮弹”的危险信息,打色情暴力“擦边球”博取关注的垃圾信息,在众人监督之下无所遁形,无处藏匿。同时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对网络环境的整治与监督,为网络道德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氛围。

2、净化网络语言环境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抱着开放、引导和规范的态度,做到既尊重通俗、中性的网络语言的生存空间,也要坚决抵制部分低俗、明显背离传统道德和认知心理的网络语言。对此一要将网络

语言纳入汉语规则的框架,对网络语言进行合理的引导规范,以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乃至对精神文明的侵害;二要让网络运营商、媒体工作者明确自身定位,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承担起传播有益信息的职责,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传播汉语言文化、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三要提高网民素质,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是非观,自觉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之流,防止“暴力语言”、“过度吐槽”等现象发生,齐心协力共同净化网络环境。

3、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约束

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在确保新闻媒体自由度的前提下,应约束新闻媒体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减少对不道德行为的过分关注,加强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力度,多多聚焦道德模范行为,点赞优秀的道德品质,如此,在确保网络舆论自由度的基础上,多传递正能量,限制网络语言的任性程度,正确引导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

(四)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防治网络违法犯罪必须坚持多措并举,以防为主,群防群治,综合治理,运用教育引导、法律约束等多种手段,彻底堵塞和清除网络违法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道德纯洁性。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不断加强和规范网络中的各种行为,大力消除各种不良信息,建立健全符合客观实际的互联网法规体系,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增强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和发现网络犯罪的能力,从自我做起,齐抓共管,让网络垃圾没有市场,彻底杜绝网络“黄赌毒”,形成文明上网、遵纪守法的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2、完善网络法规打击网络犯罪。

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首先要依法管理,依法管理的关键在于有法可依。目前对于网络管理的执法依据是相关规章,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对突飞猛进的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因此,应当尽快出台一部覆盖网络整体的综合性的法律,使保护网络环境、维护网络道德工作纳入法律范畴,对造谣、人身攻击、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根据时间节点,适时部署开展针对色情、暴力、诈骗等网络犯罪的集中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坚持“以整促管”,加大对违规发布有害信息的网站整治查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在人类的未来发展过程中,网络的进步举足轻重,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不仅是我们社会道德优秀程度的反映,同时对公民社会道德情感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助推器,因此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也是我们的道德义务。综上分析与研究,为了推动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互助的网络社会,必须在确立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的条件下,以教育引导为总抓手,限制约束机制为惩治手段,多部门、多行业联动合力,多方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如此方能真正使网络社会的道德状况得到净化,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共赢的网络环境。

下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负担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推荐五篇]

    农民负担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一) 所谓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和收益分配过程中,所承担的向国家、集体及社会有关部门缴纳税费、财物、提供劳务的总称。从理论上讲......

    行政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行政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目 录 摘 要 .................................................... 一、行政腐败的相关界定 ................................... 1 (一)行政......

    农村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本科生学年论文 《农村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以均安镇天连村为例》 学 院 :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提交日期:年月日评定成绩: 摘 要 流动人口管理是新时期党建......

    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合集)

    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城市坏境卫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对于维护城市市容、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那......

    2013年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2010级计算机1班王绪佳10509026于福颖10509029 摘要: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既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引......

    蔬菜滞销原因与对策研究

    农强81 1148126 梁东明 蔬菜滞销原因与对策研究 由于大量应季蔬菜集中上市,蔬菜供应量大幅增加,近来一些地区部分蔬菜品种出现滞销现象,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受去年冬季......

    土地闲置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土地闲置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黄蛟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我国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土地,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资产浪费、国有土地收益的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