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02: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导读: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孩子情绪状况和主观不适,纠正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除行为问题反应,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问题,要制定不同的方案。

1、问题的提出

幼儿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和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冷漠、焦虑、口吃、手淫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班级中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指幼儿行为问题在班级集体生活中的表现,以社会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居多。弗洛依德的儿童发展理论告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受到教养者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增多,各类行为问题在幼儿身上表现出来,有行为问题的幼儿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些行为问题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课题结合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幼儿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和生理发展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个体档案,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对普遍存在班级中的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从根本上消除,使幼儿心理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其它行为问题的研究打开一条通道。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从赣州市保育院13个教学班中抽取了6个教学班作为实验班,共计幼儿227名(男118名、女109名),其中小班幼儿67名(男35名、女32名),中班幼儿78名(男41名、女37名),大班幼儿83名(男42名、女40名)。

2.2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征求专家和老师的意见,编制了“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其中包括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招惹、破坏、说谎,孤僻、厌食偏食、交往退缩和任性等。问卷采取五点量表式计分,从很少、较少、中等到较多、很多,分别记为1-5分。编制“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参阅EMBU,根据我院实际和家长情况自行设计,有45个题目组成,归为五个因子,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每一个因子山若干个题目组成,每一个题目计分为四个等级,1分—从不,2分一偶尔,3分一经常,4分一总是。

2.3研究程序

2.3.1确定研究变量

编制研究工具。在编制研究工具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情况对研究工具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确定研究工具。

2.3.2确定被试取样

从全院五百多名幼儿中抽取227名,具体方法见前。

2.3.3收集数据

对全院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详细说明“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的填写方式,统一要求和明确注意事项,由教师单独填写,“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由家长填写。

2.3.4数据整理

对教师和家长所填写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整理,逐条进行分析,计算出现频率最高、最具有普遍性的行为问题表现。

2.3.5建立个人档案

为行为问题出现频率高,问题较明显的幼儿建立个人档案,将每一对象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班级氛围,社会群体等六个方面录入档案。对这些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行为做好观察,写出观察记录并录入档案。

2.3.6对行为问题较突出的幼儿进行家庭访谈和交流

①家庭访谈;了解家庭环境、家长教养态度、家庭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家庭成员,了解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②交流:与教师交流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特别注重教师与同伴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2.3.7行为干预用行为矫正和家庭治疗两种方法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并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幼儿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法,对干预前后的幼儿行为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分析

本课题主要对常见的,幼儿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进行探索,根据“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班级中幼儿出现频率最高的行为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其次为好动不安、攻击、破坏、孤僻、厌食偏食、任性、交往退缩等。通过个体观察分析,家庭访谈和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个体档案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幼儿常见行为问题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家庭的原因,又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影响。

3.1家庭原因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中主要监护人的作用更是明显。

3.1.1期望值过高

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察影响和现在独生子女群体的增多。“望子成龙”已经成为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但这些家长的高期望值并未建立在孩子实际的基础上,带有要当的盲目性,如:过多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而忽视了纵向比较,即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使幼儿始终处于“高压”和“恐惧失败”的氛围中,并深受家长意志的误导,成为问题任为的诱因,这十分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1.2过多保护

如今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孩子采用“过度保护”养育态度的情况比较普遍。在隔代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更多,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任意迁就孩子,一味地从物质、行为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致使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不能制约自我意愿,易产生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也不懂得互相谦让,同情他人,滋生了利己意识。

3.1.3过度教育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必然引起在求学上的剧烈竞争,导致家长过度教育。具体表现为数量过多,内容过杂,时间过早,要求过高,重智力能力的发展,轻心理品质的培养。

3.2社会环境原因

3.2.1独生子女现象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院幼儿的独生子女比例在85%以上,在独生子女比例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着许多独生子女问题。使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形成性格孤僻,不合群等心理。

3.2.2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变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密集,楼房的增高,导致了幼儿生活空间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室外活动的机会,影响幼儿体质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家庭的独门独户率高,孩子生活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也影响了与邻居伙伴的交往,缺乏与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不利于扩大生活范围,增长知识,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

3.2.3生活节奏的加快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父母双职工的比例高达82%,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一起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无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经常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关心理解,使孩子体贴不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心理发展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自卑和敌对情绪。

3.3幼儿园教育的不恰当

3.3.1教育思想陈旧

对于幼儿在班级中出现的行为问题,有些教师并不觉得是问题,甚至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有的则简单地归纳为思想品德问题或生理疾病。

3.3.2家园教育不一致

有的教师将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行为问题较严重的幼儿家长的教育方法指导,导致家家教育的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致使幼儿无所适从,损害幼儿意识行为的统一性,从而产生新的行为问题。

3.4行为问题的对策

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幼儿出现频率高,较普遍存在的班级行为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制定了用行为矫正、家庭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对幼儿进行行为干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3.4.1行为矫正干预训练

行为矫正干预训练是在幼儿园的游戏中进行的,是一种通过认知和训练来矫正异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包括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化。

每次训练包括三个步骤:

(1)观察学习。(2)模仿。(3)参与游戏。认知训练法:增强幼儿的社会知识,每次训练包括两个步骤:(1)讲解。(2)游戏。

情感训练法:该方法借鉴情绪、情感研究的成果制定了二个步骤(1)移情。(2)情感体验。(3)情感追忆。训练共进行了十二周,训练后通过对观察记录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有了很大改善。在调查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原因时,我们有选择地对这些幼儿进行访谈,发现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行为是与他们的社会知识缺乏或错误而致。

3.4.2家庭治疗法

所谓家庭治疗是指以整个家庭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它认为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或某个症状的出现与家庭交往模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情感温暖理解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反比,过分干涉与幼儿行为问题无显著关系,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正比。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如孩子遇到困难能鼓励支持,经常与孩子做游戏或出去玩等,可以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而对孩子采取惩罚及拒绝否认如当着别人的面打或训斥孩子,常因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等,会影响孩子行为的正常发展,使行为问题增多。要改变孩子的某种病态的现象或行为,可以通过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养育态度以及化解家庭主要矛盾,建立健康的教养结构,从而使孩子所表现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趋向健康发展。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及“幼儿个体档案”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特别复杂,既有家庭、幼儿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但是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直接监护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让每位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对儿童采取合理、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我们要唤起全社会的重视,正确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及时弥补社会性教养的不足。在幼儿园教育中,不断提高保教人员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在工作中以《纲要》精神为指导,倡导人文关怀。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孩子情绪状况和主观不适,纠正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除行为问题反应,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问题,要制定不同的方案。实验表明,从幼儿自身着手,通过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促进认知发展,引发情感体验来改善幼儿的行为问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行为训练法、认识训练法和情感训练法对幼儿都有很好的效果,由此说明幼儿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家庭治疗能从根源上寻找出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通过;改善家庭教育观察,家长教养态度等,从根本上去除导致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然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还需要老师、家长及被矫治儿童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儿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专家正视幼儿的行为问题,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教学人员: 杨群(17号)王德忠(18号)

教学名称:幼儿自私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案例的分析找出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并做出一系列对策以改正和预防幼儿的自私行为。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对待幼儿的自私行为并积极自动地帮助他改正,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幼儿自私的原因,找出对策。教学进程: 了解“自私”与“幼儿自我表现”的区别

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的“自私”看作为一种不良的行为。但最近,有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能一味地把某些行为归于“自私”,对于1岁半左右的低幼儿而言,许多所谓的“自私”行为只是一种正常的认识“自我”的表现。

一位妈妈对记者抱怨道:“我的宝宝有三块巧克力,我逗他说:‘给妈妈一块吧!’。孩子分了一块给我;父亲如法炮制也得到一块。但当奶奶再去要时,孩子便说:‘这块是我的!’”妈妈失望地抱怨自己的宝宝怎么这么“自私”。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曹子芳教授指出,婴幼儿时期,像最后一块巧克力不给别人这样的所谓“自私”行为,其实只是说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私”、“心胸狭窄”。专家还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孩子婴幼儿时都喜欢啃自己的脚趾头玩,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自我”这一概念,并不知道脚趾头是他自己的;而当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是他自己的脚后,就不会再咬着玩了。

因此,大人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低幼时期的这类“自私”行为感到烦恼。当然,孩子大了以后,就不能对孩子的这类行为放任自流,让它成长为真正的“自私”,家长更加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

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爱物;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儿童的自私心理及由自私心理支配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自私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前提。儿童自私行为的产生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案例:案例一:有位妈妈咳嗽得厉害,躺在沙发上想喝水,就对正在玩的儿子说:“儿子,帮妈妈到杯水。”儿子头也不回的说:“你没看我正忙吗?”接着又补充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妈妈听后,心都凉了,想想每次孩子生病,自己总是忙前忙后,百般照顾,可自己生病,想叫他倒杯水都这么困难。案例二:一位母亲买了孩子最爱吃的烤鸡翅,高兴地说:“香喷喷的鸡翅是我宝贝女儿最爱吃的,快来吃呀!”“太好吃了,你真是我的好妈妈!”6岁的女儿一边吃一边说道,当盘子里还剩下最后一个时,妈妈说:“这么好吃,妈也来尝尝!”女儿立刻用双手护住盘子,大声叫到:“不行,这是我的,不许你吃。”妈妈没吃着鸡翅,却吃了一肚子气。

案例三:曾宁带了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曾宁很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老师说:“曾宁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 曾宁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李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四:小羽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羽,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

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 小羽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小羽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小羽就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一、导致幼儿自私的原因是什么呢?

1、幼儿的年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最初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即是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2、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问题。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集母爱于一身,甚至垄断了父母的整个身心。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尽他一个人享用,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3、物质生活的优越助长了幼儿的自私行为。社会愈进步,物质生活愈丰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断满足幼儿需要中,助长了幼儿的霸道、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时,成人会说:“别哭,咱们也买!”从而,滋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4、周围的不良影响。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自私行为不以为然,反以为乐事,认为孩子“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二、怎么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

1、转移注意

幼儿的注意很容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对坚持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

2、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次玩完玩具时总是不愿意收拾,还任性得说“我就不收拾,怎么样。”老师就可以用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或感兴趣的事情来刺激他们,这样孩子就在每次不想做的时候,想起说的那些话,他就会去做,久而久之,就养成好的习惯了。

3、以身作则

模仿是幼儿自发意志的行为,是经由意志,展现他对世界讯息的反应。若能好好开发,模仿的意志力可以成为儿童未来自我创造的活动基石。所以,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如何善用模仿意志的力量,知道如何在幼儿意识较浅、较梦幻的时候,运用活动,模仿与示范,规律与反复的引导,影响、纠正幼儿的行为,以使儿童身心灵发展健康。

4、学分享

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是4岁以下孩子的主要游戏形式。孩子需要有机会摆弄物体和玩各种各样的主题游戏,而不必被要求去与同伴分享。不是现在的孩子“自私”,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这样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父母和老师要尊重孩子,不能认为这是道德问题,总是用“自私、小气”这样的字眼来教训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与外界交流的增强,他会变得“大方”起来。教孩子“大方”起来,父母和老师需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尽可能地学会合作和分享,以适应4岁以后的幼儿园集体生活。您需要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游戏环境,让孩子在互相帮助中获得满足感。

(2)教会他们以礼貌的方式来得到他们的想要的东西。

(3)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群体社会中的一份子,并可以对集体活动发挥作用。

5、改说教为讲故事

如果老师或父母对幼儿的问题行为不说教而改以说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争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动作,举出象征性角色,并呈现出偏差行为特质,再加上孩子听得懂的说明,编成矫正行为的创意故事,对行为偏差的幼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个故事讲完后不出几天,孩子就决定要纠正自己的行为了,因为他不经意的发现事情的荒诞无稽,发现自己的问题,他也从故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了!

二、克服自私心理的若干策略

1、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有人认为,3至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及一个人基本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儿童的教育是否得当,会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发展。幼儿的自私行为提醒我们,在把希望和爱倾注于孩子身上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他们滋长自私心理。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独自一个享用,而是主动与他人分享,在家务上,则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父母干点什么。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此外,父母自身也应以身作则,俗话说: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儿。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举不胜举,因此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比反复的说教重要的多,也有效的多。

2、更新家长观念,爱儿不溺儿

在家庭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应该由家长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切不可迁就他。要纠正孩子的自私观念,家长就不能不合理要求给予满足,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亦不可百分之百给予满足。

3、家园合作,在群体生活中培养关爱心

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情感是一座桥梁,爱心是一种情感体验,幼儿的爱心全靠周围人的哺育。有认为,在幼儿期幼儿所感受和汲取的爱的数量的多少与他以后给予别人的爱的多少成正比。因此,在集体环境中,我们要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以此感染幼儿,影响幼儿,帮助幼儿消除自私心理,从小学会关爱周围的人,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心态健康,对社会有用的新时代人。

案例:孩子自私行为的改变

一、案例背景

庄某,男,5岁,中班幼儿。父母没有正式工作。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庄某从小由母亲带大。周围的邻居也没有庄某的同龄人,母亲经常让他在家自己写字、画画、玩积木、看电视、看书等,没有时间陪他,也没有时间带他到别人家玩,母亲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

二、案例描述

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带来的玩具、图书都是自己一个人用、玩、看,从来舍不得借给别人,而且还不让任何小朋友碰他的东西,有时自己的水彩笔不用,反而向别人借。他自己每天都固定坐一把椅子,不让别的小朋友坐,在椅子上自己画了一个记号。但是他接受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也强,是个很有创造性的孩子。

三、案例分析

1、因为是独生子女,母亲事事都迁就孩子,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尽可能满足孩子。

2、周围缺少同龄的伙伴,缺乏与同伴的分享、协作的机会和体验。

3、父母缺乏全面教育、发展幼儿的观念,仅仅认为孩子会写字、画画、做算术题就行了。

四、对策

1、首先对其家长进行调查、询问及交流沟通,并及时将孩子在园的表现告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让他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我积极主动地与他接触,并指导他观察班上团结友爱、大方的朋友,并给他讲有关故事,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感受到老师喜欢他,同时让他明白老师更喜欢友爱、大方的幼儿。

3、适当夸大他的优点。

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教师选了两名活泼大方、乐于助人的幼儿为榜样,指导庄某注意观察他们,以及其他幼儿对他们的评价,从而诱发他愿做好孩子的念头,此外,我有意让他当组长,让他做老师的小帮手,帮忙分发书本、油画棒、点心、碗筷等事情,只要他稍微有点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4、让他在集体中受到重视

根据幼儿爱做值日生的特点,我有意让他多做值日生,使他自己知道要做好榜样,还要帮助同伴,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小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能主

动提供帮助,自己的东西慷慨大方的借给小朋友用。此外,还让他在活动中做小朋友的榜样,使他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并注意自己的言行。通过活动使他在小朋友中改变自己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增强庄某的自信心。

五、效果

庄某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已能团结友爱、大方地与同伴相处,自私的行为已成为过去,现在他已获得小朋友的好感。家长反映,孩子在外边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人变得大方、自信了。家长感慨地对我说:“孩子不光是聪明就可以了,更主要的是要全面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益。”

六、问题反思

庄某的转变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越是特殊的孩子就越需要老师的关注,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出性格的误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每个幼儿,抓住教育的契机,找到他们性格的突破点,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观察能力,才能成为幼儿心理疏导者和良好个性的培育者,成为新时期一名优秀的专家型教师。

第三篇:浅谈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情感的发展水平对其一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和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不仅影响幼儿的情感,还影响到幼儿的性格。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父母、教师对幼儿多鼓励、多热情帮助,幼儿往往会表现得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父母、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冷淡、粗暴、训斥多,那么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就缺少主动性和自信心,情绪退缩,适应性差,极易形成自卑、胆怯的心理。

关键字:自卑;正确评价;成就感;自信心

畅畅是我们班上的新朋友,他平时很听话,不乱跑,也不惹事,只是太过腼腆,不爱说话。当别的小朋友在兴奋地玩游戏,过家家的时候,他会在一边静静地看。我们几次尝试邀请他参加游戏,他都拒绝了。我想,大概他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环境,不好意思和其他小朋友们玩。那天,帅帅拿来一辆漂亮的小汽车,红红的外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漂亮极了。小朋友都凑了上去,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摸着。畅畅仍然像往常一样,独自坐在桌边,不说话,甚至连看也不看一下。他真的不感兴趣?我奇怪。对于他这么大的男孩子而言,汽车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我们班的男孩几乎没有谁能抵挡地住汽车的诱惑。于是我招呼畅畅:“畅畅,快来啊!我们大家一起来开汽车好不好?”可是,不管我怎样邀请,怎样叫他他也还是坚持坐在位置上不动。

安琪是一个内向的小姑娘,不爱说话,虽合群,但不爱与小朋友合作,交流。从不主动参加小组集体活动,只要入园迟到,她便会大哭,有时来了以后也是保持昏睡状态。班里的孩子邀请她玩她总是不情愿,处于被动状态。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孩子的行为反应与心理卫生,使孩子的情绪状态、情绪行为反应得不到适当的解决,形成了否定“自我”倾向,行为消极,以至自信心不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自卑感。

一、幼儿自卑心理的表现

1、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

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害怕在陌生人面前及集体活动中说话,甚至平时也轻声细语,不敢大声说话。

2、不敢在公开场合做事 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在公开场合做任何事情都往后宿而不是往前冲,显得拘束和谨小慎微,如当教师让这种幼儿带头做游戏时,他们就面露难色,没有别的幼儿那种自告奋勇的精神,有的马上会说“我不会”“我不行”之类的话,个别的还会哭起来。

3、没有主见

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许多事情不敢自己做决定,回答问题思前想后,优柔寡断,要么不吭声,要么轻轻地回答“不知道”。

4、不愿与别人交往,喜欢一个人独处,从不主动提出问题。

存在自卑心理幼儿与性格内向的幼儿,在表现形式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明显区别。这两类幼儿的相似之处是:都害怕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他们的区别是在心理上,存有自卑心理的幼儿不仅在公开场合不能大胆表现自己,而且在父母和其他亲人面前也不能大胆表现自己,性格内向的幼儿则不同,在父母和其他亲人面前并不胆怯;在交往方面,存有自卑心理的幼儿不愿与所有的人交往,包括自己的父母,而性格内向的幼儿在家庭中还是比较活跃的。

二、幼儿自卑的原因

(一)成人期望过高

孩子常常以成人的期望来衡量自己能做的事,然而根据他距离成人的要求的程度来判定自己的价值。成人惯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孩子,既不了解孩子的过去和现在的困难,又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对于特定的儿童在特定的年龄里和特定条件下提出的要求过高或过死。当成人要求幼儿必须达到某个标准而幼儿却达不到时,很多成人会出现以下两种态度:

1、语言伤害。语言是有力量的,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树立自信心,也可以损害一个人自信。有的家长常抓住不放,在他人面前进行训斥或是喜欢算老帐,孩子一出差错,就把以前的“历史问题”抖出来。面对幼儿的失败,很多人大发雷庭,粗暴地打骂,甚至当众讽刺、挖苦什么“你真笨”,“木头人!”,“笨猪”,“蠢货”,!等等。幼儿难以接受,内心充满愤怒并积极做出反抗。“我不笨”!不笨,你做到了吗?幼儿对自己产生怀疑:我笨吗?我可能笨吧。渐渐的,在幼儿潜意识之中就形成了“我笨”的信念。于是幼儿开始消极,相信自己是蠢的。

2、成人消极情绪的感染。成人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采取冷漠的态度,幼儿感到消极沮丧,同时惊恐、害怕,成人的怠慢和训斥造成孩子精神紧张,大脑抑制,常常是唯唯诺诺,遇事不知所措。成人既生气难过,经常产生失望情绪。这种失望向白蚁一样吞食着幼儿自信的基础。孩子很少对成人的要求表示怀疑,相反他们总是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二)成人的庇护

幼儿自我意识已经发展起来,他们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动,不需成人的帮助。然而有些成人却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弱,一切都由成人包办代替,逐渐的幼儿产生了依赖、等待、不尝试的惰性,一切坐享其成,显然,自信没有机会得到培养,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设法逃避。

(三)幼儿自身实践的失败

幼儿自信心是在幼儿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幼儿的自信,一旦遭到失败,再试再做,往往心灰意冷。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遇到困难萎缩不前,一试自败,不试则不败作为保全自己的座右铭。

(四)幼儿对自己缺乏认识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尚处朦胧阶段,又受自身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对自己认识比较片面模糊,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易受成人的暗示,没有哪一个孩子能正确地看到自己,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关键是与他人对他的评价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孩子的自我判断也是从他人的判断中萌生。当一个说我不行时,他其实并没有告诉我们他这个人怎样,他以为他所评价的是他与别人关系如何。而成人也是通过了与别人的关系来评价了他。正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依赖、表面,导致了幼儿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从而使成人对自己评价从中起了导向的作用。

三、克服幼儿自卑感的方法

1、了解幼儿心理,从正确评价入手

教育者首先应做到对每个幼儿都了解,特别是对有自卑感的幼儿,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正确评价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对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应有正确评价,多表扬鼓励,指出不足,下次提高改进,不要轻易地否定轻视,即便是全错了,也应用一种不伤害的语言引导他。如“你很聪明很漂亮很能干”;“这样做不正确”,“再来一次”,“仔细想想”,“改进一下方法一定能做对或一定能做好”。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孩子发挥其闪光点,认为自己能行,一定能行,自己不是个笨孩子而增强了自信心。对孩子要有耐心,如果孩子一错再错,应给孩子指出怎样错的,耐心帮助想办法或和孩子一起做,这样效果会更好,千万不可用“笨蛋真蠢或没出息”等消极语言来取笑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2、诱导、启发、肯定成绩

对于自卑感的幼儿,往往一件事做不好就自卑,认为自己不行。教育者要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幼儿建立自强、自信的良好形象。

例如,乐乐在画画时,总也画不好,他就有自卑感,认为自己不行,甚至怕老师批评、怕小朋友瞧不起自己。我就采取了间接诱导、启发的方式引导他,让他明白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做就成,只要努力,动手去画,认真去画,这样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进步。长此以往,你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当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诱导幼儿学习要耐心,并对幼儿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在表扬时再告诉他下次如果哪里改一下,你就会有更大的进步,孩子是会快乐的接受的。

3、提高自卑幼儿的“地位”,修正其偏低的自我形象 成功是非常鼓舞人的,而对于怯懦、自卑承受能力较差及残伤儿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抛头露面”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孩子的每次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使孩子增强自信心。有一些特殊任务,特意让自卑心理严重的孩子去做。我班原有一位口吃孩子,平时不爱说话,做什么事都怕,老师让他管理玩具。他很听话,管得很认真,对管理玩具认真负责,把小朋友扔掉的玩具都捡回来保管好,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他他做其他事情也可以象管玩具一样管的很好。看他满脸的喜悦,我让他去试试。渐渐地他和小朋友也慢慢地交谈起来,并逐渐改掉自己不爱说话和口吃的毛病。老师告诉小朋友主动和他玩和他一起讲故事,不要笑他。以前的畏惧怕羞的神情没有了,还能主动地帮助小朋友收拾玩具和碗筷,当我再交给他任务时,问他能行吗?他自己就说我能行。

4、教师注意自身心理健康,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教师的不良心理状况,往往会引发对幼儿教育方法的失当,教师情绪好时对孩子无原则地适就、容忍,情绪不愉快时对孩子的态度粗暴生硬,这样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失去信心。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应特别注意提高自我修养。幼儿教师一方面要克服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对幼儿付出教师之爱;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对于幼儿来说,自我意识还未充分发展,不具备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因而长时间的紧张会使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生紊乱,因而相应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机体反应,这都属幼儿早期心理障碍。对这种心理障碍不是吃药打针所治好的,唯一有效的措施是着力排除儿童心理负担,当然具体方法要因人而异,其关键在于教师人家和互相配合好,细心观察了解,找到真到的心理症结,帮助幼儿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教师应努力找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那怕是一点点,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教师认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有长处短处,不必为自己的短处而自卑,对于短处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弥补,引导孩子投入补偿的训练,并告诉孩子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什么都会成功,也会有失败,关键是成功了不能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了不起;失败了也不能气馁,对于失败要找出原因,加倍努力,争取以后的胜利。

对于儿童阶段产生的自卑心理,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只要注意纠正,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不注意调控,少数幼儿会变得更加孤僻、懦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家长如发现幼儿有自卑表现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达程中难免发生错误,做到对幼儿不一味地责备、训斥,同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独立“闯世界”。只要孩子有了成功和进步,即使只是很小的一点,就及时对其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价值,培养自信心。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积极的接纳、尊重儿童固然重要,内在的实力、能力更是自信最可靠的根基。因此了解孩子的弱点和优势,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获得能力,获得成功感,克服自卑心理是及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张引,陈豪.自卑心理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冯丽娟;孩子自卑心理产生与防治[J];希望月报;2004年04期 舒晓丽;如何消除自卑心理[J];科学启蒙;2004年12期 沙漠;自卑心理的形成和克服[N];湖北科技报;2002年 双林;如何改变孩子自卑[N];大众卫生报;2007年

崔光慧;;儿童的自卑心理及对人格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王艳菲;孩子,请抬起头来——自卑儿童的早期表现及治疗[J];心理世界;2004年04期 刘玉文;;改变一个自卑孩子心理的研究[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王会珍;;克服心理障碍 开拓儿童美好未来——浅谈儿童自卑心理产生过程和勇敢自信的培养方法[J];学周刊;2011年20期

趾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大转折——家长要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J];大众心理学;2008年04期

彭超英.如何克服自卑心理[J].人人健康.2011(05)陈永中.浅谈自卑心理的克服[J].大众心理学.2010(09)

第四篇:小学阶段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一)

小学阶段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引 言

小学是学生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对于他们将来学习以及就业都起到基础性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小学生都能为自己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因为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如学校评价方式落后、家庭环境差等,不少小学生沦为“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学习上步履维艰,不能为自己打下一个好的知识基础,严重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就业,因此,挖掘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后进生的转化,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

一、小学阶段后进生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综观国内外研究,对后进生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后进生”等同于“差生”,主要包括那些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因非智力因素暂时落后的学生;其二,后进生是那些学习、品德、自信心、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差的学生代名词;其三,后进生又叫问题学生,一般称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思想上不求上进,思想品德水平较低,行为习惯较差,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不好,因而未能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缺点问题较多的学生。①以上对后进生的概念界定过于宽泛,再加上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非智力因素难以衡量,因此,从研究的方便性、可行性来考虑,本文所要探讨的后进生主要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且本文的探讨仅限于小学阶段的后进生。

(二)小学阶段后进生的特点

首先,后进生大都在学习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小学教育阶段,后进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并不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发愤努力,而是把自己的进步寄托于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学习落后的状态。

其次,后进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小学阶段,很多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差,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一旦离开了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就在学习上不知所措。他们只凭课上对知识的记忆,课下缺乏巩固复习;他们在课上不认真做笔记,也不知道对自己所学知识,所犯错误加以总结。

最后,后进生学习上有自卑心理。在小学教育阶段,后进生学习差,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长、教师、同学的训斥声、讥笑声中艰难地苦熬岁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不行,无所作为。这种错误的观点又导致他们抑制自身的主动积极性,他们备尝失败之痛苦,久而久之,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害怕困难,消极被动,甚至完全丧失求学的意志,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②

二、小学阶段后进生成因分析(一)学校评价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的正误与成败,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产生重大影响。而小学作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基础阶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传统的教育评价,出发点是学科本位,基本上以书本为核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给学生排名次,分三六九等,评价指标机械单一,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对各方面均处于基础阶段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在这种评价标准下,将学生分为几大类: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那些学业不良、学习困难,表现不积极、不听话的学生自然而然地都被归在了这一类中。另外“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要求教育者必须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超常的精力,转化效率又明显偏低,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对待这项工作缺乏认同感,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热情和动力,这种状况在某些重点学校犹为突出。再就是多年来受到师道尊严思想的束缚,教师总是习惯以高高在上的裁判者自居,评定和指责学生这也不对,那也不是,而不从自身方面寻找教育失败的原因,却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学生。这也成为后进生形成的直接原因之一。(二)家庭环境差

家庭环境差是大多数后进生的一个共同点,其中突出表现是家庭破裂或父母文化层次低。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家庭环境差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坏的影响,尤其对于处于身心成长发育期的小学生。有的父母本身就有许多不良行为,如赌博、酗酒、粗野、生活作风不严谨等,一些消极的观念和行为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强加于孩子,很容易使他们沦为后进生;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不高, 使孩子失去学习目标、动力, 成为后进生;有的家长溺爱放纵, 养成孩子独断专横的性格, 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 便任性胡来, 学习下降, 成为后进生;有些家长尽管自己能起表率作用,但教育不得法,当孩子有缺点和错误时,不是讲清道理,相反,动辄就打,开口就骂,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长期如此,使得孩子性格孤僻,心理脆弱,脾气倔强,影响并阻碍学习的正常进行;还有个别家长一味护短,不愿听取教师对其子女的批评意见,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产生骄横自负的心理,对自身缺点、错误缺乏认识,对学校教育极易滋生抵触情绪。(三)社会传媒中存在大量不良因素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还有某些局限性,往往片面模仿和盲目追求。面对社会上的一些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他们丧失了辨别的能力,盲目追求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行为和思维方式,混淆了好事与坏事的区别,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这种严重侵蚀小学生心灵的社会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效应,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障碍。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知识与行为、光怪陆离的生活情景、恐怖或色情等等,通过书刊、电子游戏传播,深深地扼制住心理尤其脆弱的小学生的意识,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另外“拜金主义”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以为学到知识也没用处,产生厌学行为;部分社会青年的诱导教唆,不良的学校周边环境等,都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班级管理缺乏人性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不断深入、教师学历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的班级管理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了。但是也不必讳言,到目前为止,在班级管理中,人性化的管理还是少了一点:有些班主任过多地采用刚性管理,试图用一套硬性的纪律、规定框住学生,部分老师将“罚”作为一个法宝——罚站、罚停课、罚抄作业,罚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互搧耳光,甚至把“劳动”也当作一种手段“罚”给某些学生镲概而言之,三句不离“罚”,在这些班主任那里,“教”和“育”的色彩被淡化了甚至被异化了;每次考试,即便是平时的小测验,都给学生排队并公布出来,学生的隐私权荡然无存。学生从小置身于这种三六九等的“社会”,久而久之,部分后进生就产生了自卑感,生活在“自责”、“他责”之中,慢慢地失去了自信;有的班主任过于冷峻,以至于学生不敢走近他,有一种“老鼠见到猫”的感觉。遇到什么事情也不敢向他倾诉,甚至在课堂上有大小便都不敢说。现在,人们经常谈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尽管这种比例因为统计口径的不同而各具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个比例不低。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家里不愿跟父母说,在学校不敢跟老师说,什么事情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身心的负担就会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非人性化的班级管理不仅给每一个学生带来伤害,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生可能因此沦为后进生,而那些早已成为后进生的学生则永无出头之日。(五)学生自身的身心品质差

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差,是后进生的身心品质有关的。后进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意志薄弱

此类学生在学习上,虽然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急切心理,很想显示一番,以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他们又怕苦,没耐心,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常常畏缩不前,存在依赖性,图省事,在外部动作上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对于学习上的错误行为,如抄袭作业等,明知不对,但不能抑制自己,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易为外部不相干的刺激而转移注意力,有时达到难以抑制的地步。

2、自卑

一些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好,觉得“低人一等”,从而产生惭愧、羞怯、畏缩以至灰心,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从开始的小差距,日积月累为大差距。少数人会破罐破摔,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来学校完全是为了打发时光,看似悠闲自在,实际上心里复杂难过。有的见老师就躲避,加上家长批评的压力,就逃学旷课,“两室一吧”(电子游戏室、录像室、网吧)成了他们的“避难所”。②

3、自尊的片面性

由于一些学生身上缺点较多,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表现为要求自尊而又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心理,有的甚至表现得特别敏感;同学有时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就引起他们强烈的冲动或憎恨,与同学对立;当老师提出要求时,他们就认为老师是吹毛求疵,对他们嘲笑和不公平,产生与老师有抗拒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自尊心强,缺乏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标准,也没有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们往往在问题面前不懂装懂,得过且过,易为学习上成败所产生的情绪所左右,易激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想超过别人,不甘落后,但却由于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而掉队。

此外,后进生的生理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生理因素导致的小学生学业不良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学生的生理素质差,学习时容易感到疲倦。随着年级的升高,课业难度和课业量都在逐步加重,体质弱的学生从身体和心理上对此都有力不从心之感,并因较之以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游戏和娱乐,无法及时转化和排解学习上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而产生厌学心理。③其二是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发育期,自觉性、自立性差,兴趣多变而分散,爱动,贪玩,易于接受直观的视觉文化,而对抽象的文字知识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小学生来说,身体逐步发育成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如果把握不好极易陷入早恋,无心于学业。

第五篇:幼儿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及其班级管理对策

幼儿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及其班级管理对策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黄爱铭 225009)摘要: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幼儿园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行为偏差 班级管理

现在人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化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和情感“同归”尽一点绵薄之力。

1.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有行为偏差幼儿是指具有较多行为偏离正常的幼儿。这些幼儿的教育比较棘手,收效甚微,令家长、教师头疼。因此,要教育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管理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必须首先弄清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1.1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

有行为偏差幼儿主要在社会行为和情感方面出现问题.行为方面往往表现为脾气乖戾、攻击性强、粗暴无札、说谎、逃学、懒惰,情感方面则主要表现焦虑、恐惧、抑郁、选择性缄默和人际交流困难等,与同龄人和长辈、教师出现交流上的障碍。一些人认为,有行为偏差幼儿由生理和智力方面的原因造成。其实,更多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症结不全在于生理与智力缺陷,有时主要在于心理方面的障碍。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表现往往会出现三个方面的不协调,即为与年龄特点不协调、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与行为规范不协调。

首先,与年龄特点不协调。幼儿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必须同其他同龄伙伴“群处”,在同龄社会中认识处理人际关系的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逐渐学会适应共同的行为方式、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培养共同的行为习惯,并学会从同伴的评价信息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与同龄人玩耍变流中得到精神满足,逐步从对成人的依赖过渡到独立。

其次,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一些有行为偏差幼儿表现为“社会早熟”,但这不是自然的成熟,是少数方面早熟和多数方面不成熟的矛盾冲突体。这些矛盾冲突往往表现为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他们渴望成为大人,并常常感到自己已是大人,表现为对同龄幼儿的外界环境不协调。

另外,与行为规范的不协调。而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染上了某些坏习气,总与行为规范有所偏离,而少部分教育者和家长对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缺乏信心、耐心和合理的方法,导致问题严重,错过了最好的矫正机会。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要及早发现、及早矫止。

1.2 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

幼儿心灵如同一张洁白的画纸,画的好坏取决于家庭、杜会和幼儿教育者手中的画笔。因此,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任于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环境。在我国,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除了在校,绝大部分时间与其相处的是成人,媒体上接触的大多是成人,模仿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言谈举止成人化。加之家庭教育违背幼儿心理年龄的特点,导致这些幼儿产生对人冷漠、性情孤僻等“情感饥渴”症。如性情变得孤傲、任性、唯我独尊,有的甚至变得多疑、嫉妒、胸襟狭窄,陷入了我行我素的孤立封闭境地。

二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到幼儿的各个方面,由于幼儿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使得其无法对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各种不良思想和信息对就会乘虚而八,刘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叫发现和加以纠正,累积下米就可能会造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

三是幼儿园的教书育人环境。一方面是极少数教师教育思想不够端正,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发现收效甚微时,出现畏难情绪,放弃了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听之任之;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有很强的责任心,但工作方法不当,工作能力有限,造成行为偏差幼儿的产生和问题的加重。

2.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往往会给家庭和班级带来很大的负而影响.如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发现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之后都不能怨天尤人,必须正视现实,研究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矫正和管理。从教师角度讲,有行为偏差幼儿把教育必须放在整个班级环境中进行,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实际上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挫度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矫正,就是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应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一是班级正常管理;二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三是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1 班级正常管理

2.1.1 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特点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差异性、多层次性和个别性。有有行为偏差幼儿发展异常,在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习内容上和正常幼儿有一定差异,因此班级教育具有多层次性,教育的个别性和更加明显。

二是对师资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更人的热情,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还要求教师了解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二是班级关系的复杂性。在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中,学生和教师面临的关系更为复杂。教师要同时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正常孩子要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要面临正常幼儿和象自己一样有行为偏差的幼儿,因此关系更为复杂。

四是家长的高参与性。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家长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调也显得更为重要。

2.2 班级常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应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采用规则引导法、情感沟通法、互动指导法、榜样激励法和目标指导法等多种方法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进行高效的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具体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教师要明确对班级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了解和把握班级的各种管理要素,正确处理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创立良好的熏陶氛围和约束机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全面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台。制定合理的管理 2 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严格和灵活实施计划,特别要重视管理过程中的检查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日标和计划。

二是多种方法相结合,优化生活管理和教育管理。采用规则引导法,制定简单而明确的规则,给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并成为自己的潜意识。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密切关注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表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移情训练,使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情感,了解他人的处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强化幼儿间的互动,适时、适度地给予互动指导。树立公正、权威、健康、形象、具体的榜样,让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并从心里共鸣逐渐过渡到行为的响应和共鸣。帮助班级建立明确、具体和具有吸引力的班级目标,针对各个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目标,强化目标趋向意识,采用激励等多种方法,促进班级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2.3教育教学管理

2.3.1一日生活

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同归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更多留意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生活,从洗手、洗脸、漱口、大小便、睡眠、穿脱农服、整理床铺、进餐、饮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保护意识等生活的各个环节给予有行为偏差幼儿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还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多接触,培养感情,学会如何交往.真正发挥主流环境的优越性,同时也要发挥游戏在回归对有行为偏差幼儿中的作用,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通过游戏融合在一起,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充分体会到交流的乐趣、和人家和谐相处的乐趣。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问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之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2.3.2教学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在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羞异。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到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融台性,协调好正常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及两者的共同教学计划。尽管有行为偏差幼儿有特殊的需要,但他们的成长模式和正常幼儿有着共同的模式,不能脱离正常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文化课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和正常幼儿一致。但与此同时,要着重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生存技能的培养。采用师——幼互动、师——家长互动、幼——幼互动和家——幼互动多种教育组织形式相结合,促进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教学。

2.4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4.1教育理念的统一同步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理念应该是:1.接纳有行为偏差幼儿。幼儿行为和情感出了问题,不要惊慌失措。幼儿有问题,并不表明他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己,极少存在绝对的幼儿心理适应不良症状,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同归。2.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可拖延时间。3.必须运用科学的矫正和回归方法。在调查、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诊断幼儿作为教育主体本身存在的认知缺陷。从幼儿的原有道德认知结构和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在幼儿参与的主体教育活动中,解决新、旧道德认知矛盾,在可接受性和可知性的教育内容中,促进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向预定的教育认知目标启动,让孩子在参与中感知自己的认知缺陷,消除唯我独尊的意识,产生对自己对环境的正确客观认识,自己完善自己。4.幼儿园和家长协调参与。要制定共同的协调的幼儿“回归”计划,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帮助,创设有利于有行为偏差幼儿“同归”的教育生态环境。

2.4.2安全工作的配合协调

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其行为和情感出现异常,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人人增加,在安全方面要格外留心。要从生活和教育管理各方面给予重视和关注,对正常幼儿要强化安全意识,教给其处理与有行为偏差幼儿之间关系的方法,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2.4.2加强幼儿同和家长的沟通

家庭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类型、文化水平、家庭氛围、父母的投人和父母的期望都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行为偏差的幼儿,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

2.4.3加强家长间的沟通

让一个或几个正常的发展较好的幼儿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结成对子,能够帮助有行为偏差幼儿形成正常的幼儿责任感,带动和促进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摆脱不良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情感障碍,学会相应的社会交往方法,从而达到“同辈指导”的功效。但这需要正常幼儿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加强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回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具备自身的特点,不仅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掌握,同时也要求教师、家长、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我们相信,幼儿出现了社会行为的偏离和情感上的障碍,并不表明他们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大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已,通过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联动和努力完全能够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回归。

附:联系地址:扬州市大虹桥路10号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联系电话:***

下载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 ——郑梁梅中学 徐蓝溪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

    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绝大部分的家长只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衡量、评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把教育学生成材的希望全部寄予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却遇到了很多“差生”严......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琪琪在幼儿园一定要背着喜洋洋书包,只要谁动了他的书包,他就一直哭个不停;中午,孜孜嘴里一定要含着一个三角形的布团才肯睡觉;芳芳每次都要穿那条粉红色的公主群才肯上幼儿园……......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体育信息技术系07级摘要:随着对网络利用的日益增多,互联网在大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资金的安全性差,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和良性发展,是农村......

    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内 容 摘 要 摘要:“民工荒”的出现,已经存在很久。社会各界人士、学者、政府机构都深入不同的研究,但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民工......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大全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会满......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宝应县小官庄中心小学相志辉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论文摘要:学困生是指不包含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类型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