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班生活标识的有效运用

时间:2019-05-14 23:5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小班生活标识的有效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小班生活标识的有效运用》。

第一篇:谈小班生活标识的有效运用

幼儿园保教质价指南中提到:“环境中要有幼儿易于识别的安全、健康、生活等规则提示”。而这些“提示”,可以称为生活标识,它是指班级环境中帮助幼儿自主、有序进行盥洗、餐饮、睡眠等日常活动的提示性标志,这些生活标识既可以是简单的图形、符号、数字、方向标,也可以是照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生活标识可以帮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让幼儿在愉快、有序、自主的环境中进行各项生活活动,逐步养成一些重要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能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亲切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正是本着这样的初衷,笔者以一线教师的身份,在自己所带的班级中开展有关小班生活标识有效运用的实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感悟。

一、生活标识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1、幼儿自主意识的觉醒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是入园后首先需要克服的障碍。教师利用班级中的生活标识,创设班级环境,就可以帮助幼儿尽快地了解幼儿园中一些基本的规则,例如上厕所时排队,依靠个人的动物标记,寻找自己的物品等等。

对于新生,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给幼儿安全感,帮助新生度过分离的焦虑,促使他们更快的融入集体教学活动中。生活标识的使用,使孩子的自主意识得以觉醒,通过环境的暗示,幼儿认识到盥洗室、教室、走廊、楼梯的基本规则,例如靠边走,站脚印排队,寻找自己的杯子等等。通过熟悉这些标识,幼儿不知不觉中熟悉了班级环境,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动到主动,慢慢地分离焦虑逐渐被自主的意识取代。这也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良好结果。

2、幼儿行为的转变

自主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孩子们对于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对于班级环境的基本规则有了认识,因此,他们在行为上就有了转变。《老师也来排队啦》,孩子们从教师的行为中意识到自己应当去遵守这些生活标识的暗示规则。环境中的生活标识不是一种装饰和摆设,教师的正面引导能让孩子意识到这些标识的作用,并在行为上转变,自觉地遵守这些标识潜藏的规则提示,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生活标识对班级整体环境的重要作用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一名小班教师,笔者一直向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自主的班级生活环境出发而努力。通过生活标识的利用,笔者对于创设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生活环境有了以下一些认识:

1、生活标识的创设应当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幼儿需要一个丰富、有序、安全的环境,来进行游戏、生活、运动、学习等各项活动。考虑到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环境创设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并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兴趣。

在引导幼儿排队喝水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孩子站在脚印上,使孩子有排队的意识。这一个出发点是合理的。但通过实际观察、与幼儿之间的对话,意识到光有3对小脚印是不够的,光简单的介绍还不够,幼儿的排队意识依然不强。为此教师对于脚印数量的增加,对幼儿的言传身教,使幼儿意识到脚印对秩序的作用。这样,生活标识就更有了针对性,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也有了针对性,生活标识和教育过程达成了一致和统一。

只有当幼儿对生活标识的认识和自身的行为之间建立积极地联系时,教育才达成了目的,也就是完成了教育的过程,体现了生活标识的教育作用和价值。

2、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创设环境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点是多样的,短暂的。在其中寻找有价值的兴趣点,为生活标识的有效运用做铺垫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生活标识的使用,在刚开始的操作中,笔者也带有一些随意性,有点试探的意味。许多生活标识,例如动物等,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失败、无效。但通过这些试误的过程,渐渐明白清晰了一点——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孩子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只有紧抓这一点,你才能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小班幼儿的生活标识,恰如其分地进行运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环境材料的作用。例如,动物标识的使用。动物的选择很重要,由于班级孩子的前期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对某些动物不了解,甚至叫不出名字。

为了方便幼儿认识和记忆,我们选择了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小狗、老虎、小兔等,并对动物进行的筛选,将相同的动物舍去,这样才避免幼儿之间对动物的混淆。由于幼儿对小动物特别感兴趣,因此记忆起来花费了较少的时间。当孩子们对这些标识逐渐熟悉之后,我们就开始在班级环境的各个场所使用,如彩笔盒上、抽屉上、毛巾架上、水桶上、牛奶牌子上等等。这样的操作,让孩子逐渐加深对自身小动物标识的使用,也巩固了对这些标识的认识。有了这些标识,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毛巾、抽屉、茶杯等几乎一一熟知,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以更加愉快的心情面对幼儿园的生活。

3、抓住教育契机,提高环境的教育作用

每一位幼儿都可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活动空间,都按个人的方式来活动。班级孩子大多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同伴,看样学样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但随之而来也有一些问题,同伴之间行为、言语的相互影响给教育带来一些小小的挑战。当个别孩子在楼梯上蹦蹦跳跳、随意走动时,孩子们的队伍逐渐被影响,开始歪歪扭扭、声音不断。楼梯上的小脚印此时早以起不了任何的作用。或许这时的老师都会生气、发怒,对孩子们大声斥责。但却没有意识到此时正是教育的契机。有时候在教室里说的“靠边走”比不上带着孩子们实地去走一走。当遇上孩子们对环境熟视无睹的时候,不如用一句轻声的话语来提醒孩子:“小标志在哭泣呀!”孩子们一定会吃惊地倾听你的说话,“谁在哭呀?”“为什么哭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吵闹会影响他人,会导致危险。让孩子们从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的思考、主动的遵循。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们在思考中、在观察中、在自我的修正中慢慢长大,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逐渐建立和养成。

4、将生活标识融入班级的整体环境、幼儿园的大环境

现在幼儿园的班级环境主要包括生活环境、主题环境和区域环境。生活标识作为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可以在区域环境和主题环境中发挥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区域环境中使用小脚印,代表该区域游戏的人数。在一些有关标志的主题环境中,各种标识可以作为重要的内容运用其中,如交通的标志、安全标志等。而对于这些标志的学习和认识,可以帮助幼儿在园所内活动时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在园所外具备基本的交通安全意识。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生活标识完全可以融入班级的整体环境,在盥洗室、教室、走廊、楼上、操场上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秩序、安全意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拿健康的生活习惯来说,洗手的步骤正确与否说明了孩子是否有清洁自己双手、保持身体健康的意识。由于进入手足口病、水痘等一系列高发传染病的易感期,幼儿园对幼儿的洗手环节特别的重视。将教育局下发的洗手步骤图绘制成图片,按照顺序张贴在园所门口、洗手盆前,方便幼儿看图索骥,正确掌握洗手的六个步骤。为此,我们特地带着孩子来到园所门口边看图片,边示范、介绍,将吸收的六个步骤一一演示。并且在生活活动时,特别强调洗手步骤,强化孩子们对洗手步骤的熟记。通过这样的坚持,大部分孩子掌握了洗手的步骤。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生活标识仍然起着教育指导的作用,提醒孩子们去正确洗手。

三、生活标识使用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对于小班生活标识的实践接近尾声,但怎样达到有效运用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提高生活标识的有效性仍然需要更多的深入实践和思考。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觉得对于生活标识的使用有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

1、反复性

作为小班教师,笔者也常常苦恼,反反复复的教育,可幼儿仍然记不住常规。其实,一味地说教和灌输,孩子们会产生茫然、混乱、拒绝和逃避。但笔者也意识到,要帮助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简单地介绍并不能帮助他们马上建立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反复性原则并不是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话说一百遍。而是将同一件事情、同样的内容利用不同的话语、不同的形式表达,让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提醒,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

2、适宜性

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的方式。因此只有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兴趣,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们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利用适合小班孩子的生活标识,例如照片、简单浅显的图形、符号等对幼儿提出了合适的要求,让常规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快乐生活的保障,而不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负担,最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简洁性

班级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其中的主题、区域、生活环境都是有机的整体。在一个班级中,有序、合理的环境能让孩子充满温馨、舒适、稳定的心理感觉。而混乱的环境会让孩子感到无序和局促。因此,在生活标识的使用过程中,简洁性也是一点需要教师们考虑的因素。生活标识的有效使用,不在多,而在精简、恰当、合适。盥洗室里由于地方狭小,幼儿站立的面积不多,因此当孩子们进入盥洗室的人数一多,马上就显得拥挤不堪。这就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避免安全问题,我们在盥洗室的地面上贴了小脚印,但是脚印的大小却没有事先考虑,贴了之后反而觉得过多、不简洁、不美观。考虑到孩子们对脚印的作用已经了解,笔者就大胆将小脚印变为小圆点,既能同样起到提示的作用,又可以让盥洗室看上去宽敞一些,简洁明了。

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对小班生活标识有效运用上的一些浅谈,不正指出请指出。由于研究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实践尚不够深入,但这些经验和思考却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小班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需要教师给于极大的关注和爱。只要对孩子充满爱,在教育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精髓,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从尊重幼儿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就一定能为孩子们创造自然、宽松的进餐、盥洗、人厕、睡眠等生活环境,使生活标识成为真正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生活习惯、适应集体生活、与环境产生积极互动的良好教育内容。

第二篇:语文教学论文:谈课文插图的有效运用

让插图为小学语文插上翅膀

谷雨小学 吴金菊

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精心设计的插图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用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图画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插图;运用;方法

打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要发挥插图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仔细观察插图,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考虑:

(一)图文结合有利于初步感知课文。

在课堂上,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在教学《亲人》时,可先指

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二)图文结合有利于重点难点内容教学。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

(三)图文结合有利于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可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麽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将教学的理解能力提到了更高的层面上。

二、认真分析插图,有利于观察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的插图,这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地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很好的培养和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全面观察插图,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会发现,对于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

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从帆没有张起来,可以联想到是逆风行驶;从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深入理解插图,有利于表达能力的培养

因为年龄的特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限,他们的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如《晨读》一课,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写成一段“小学生在清晨刻苦读书”的小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意识地培

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篇:谈“有效课堂教学”

谈“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它既是一种理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我认为:首先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去研读自己的学生,在确定好适当的教学目标后才去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也就是,尊重学情、因学定教;其次是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根要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学生学习发生困难,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效果、效率和效益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存在着某些矛盾: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不一定真正学会了;学生充分体验,时间却又不允许;达到同样的知识目标,取得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传统的接受学习似乎更有效。这里面存在一种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要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非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新课改以后,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不仅关注知识,还要关注能力,但我觉得这些还不够,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一节课下来,学生有没有活动?气氛活不活跃?后来发现课堂太热闹了,学生缺少倾听的机会。所以知识量、思维性、参与度都要兼顾,是3个重要指标,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去看每一项。就像喝一碗三鲜汤,里面有各种菜肴和调味品,一样让学生吃,味道很差。我们应该实现知识、思维、情感三维统整的教学目标(当然三维目标不一定非得在一节课中完美体现,这就要因材定标,因势利导,最起码在一个模块、一个知识整体教学中充分体现)。有效课堂的特征是:高参与、高认知、高情意。另外,学科的特征不能抹杀,否则课堂就是无效的。

“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民主、真实、朴实、扎实的基础上更智慧一些,更富生命一些,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留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第四篇:谈数学活动中教师小结语的有效运用

在组织园本教研的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没有认真地思考小结语的内涵,不能熟练运用小结语的技巧,导致活动经验分享与小结环节流于形式,未能为活动的有效推进做好服务,从而影响到幼儿深入探究的效果。那么,小结语在数学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应当怎样有效运用?现借助本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几个案例,谈谈几点看法。

小结语应用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案例

大班数学活动《买图书》的核心目标是让幼儿学习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买图书的问题。活动开始,教师告诉孩子“新华书店新进了许多好看的图书,老师带你们乘公共汽车去买图书,每人得用10元钱买两张车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取票去了。取完票,教师小结:用10元钱买两张票时要先想好×和×合起来是10,想好了再去取票就对了。到了“书店”门口,教师再三强调要认真看书上的价格,花的钱不能超过10元。孩子们非常认真地挑着图书。可以看出,大多数孩子关注的是价格,个别孩子关注的则是书里面的内容。忙了好一阵子,大家总算买到了书。在活动交流环节时,教师让孩子们说说“买了什么书,花了多少钱?还剩钱了吗”。大概孩子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不少孩子随意翻着自己买回来的书,没两下就把书翻完了,一声不吭地玩弄图书;有的则把头伸过去看着同伴的书,他们似乎对自己买的书不是很满意;个别孩子则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买回来的书,和旁边的同伴谈论着书里的内容。总之,想回答问题的人不多,“开小差”的不少。教师仍不忘小结:用1o元钱去买三本书,先拿的两本书,它们的价钱合起来一定要比10小,然后算一算一本是多少钱,合起来正好是1o。一个活动就这样以低潮告终,教师勉强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案例分析:活动结束后,针对孩子前后情绪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指导过于单一,一味盯在“×和×合起来是10”上。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中可以看出,新《纲要》非常强调生活化和游戏化,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此次活动虽然也体现一定的游戏性,但在孩子看来,学数学是真而游戏是假。因为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心里始终放不下的是怎么让幼儿进一步感受1o以内数的组成。买图书时,教师一再强调买的图书价钱不能超过10,造成孩子在买图书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价钱而不是内容上。教师以为孩子们买书回来后,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告诉同伴或老师自己是怎样买书的,买了什么书,花了多少钱,然后教师出示数卡,和孩子们一起检查是否算对了,既让孩子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懂得购买的方法,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但一切都出乎意料之外。由于买回来的书不是自己喜欢的,无非是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而已,这样的书对他(她)来说又有什么意义?这和平时大人带他们去买书根本就是两回事,也难怪孩子们的活动情绪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案例思考与对策: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对于幼儿学数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皮亚杰曾经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幼儿智力具有促进作用。兴趣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在活动中,教师的每个小结语应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孩子买图书前,提出买书规则:“小朋友可以挑你喜欢的书买,每一本图书上都标了价格,有一元、有两元„„,每本书的价格不等,小朋友要看仔细。如果你挑的书超过10元钱,阿姨就不肯把书卖给你。” “买完图书,你就带着购物券到收银台那里让收银员阿姨帮你算一算买得对不对?然后付了购物券就可以带着你买的书出来。”第一次购书后教师小结:“小朋友都很聪明,用10元钱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两本书。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想一想怎么安排,才能多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买完书回来后让幼儿互相交流:“小朋友买好了书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相互说一说,看一看,数一数,你用10元钱的购物券买了几本书?”最后,教师小结买书的情况,肯定幼儿的探索。这样不仅能满足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喜欢阅读的书,从中尝试安排开支,体验买书的乐趣,同时还能萌发幼儿热爱书籍、喜欢阅读的情感,也为幼儿相互间的阅读交流奠定基础。这样也就不至于降低了活动的热情。

小结语应用有助于梳理活动的经验

案例

在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愉快的游戏情境。整个活动以“收到图形王国的邀请函,参加舞会”为主线,活动环节分为参观图形王国的舞会现场、布置舞场、制作皇冠、师幼参加舞会共同舞蹈。

活动中,教师处处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如第一环节带幼儿“参观舞会现场”后的交流环节,教师让幼儿说说发现图形宝宝有什么秘密,幼儿的回答较凌乱,教师小结:这些图形宝宝都是按一定规律排的。紧接着,幼儿根据舞场上图形宝宝的排列规律继续布置舞场。教师带幼儿走马观花似地走了一圈,然后小结:小朋友真棒!最后让幼儿运用排序的方法来装饰皇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操作材料,如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大小、颜色各异的花片及图案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从幼儿装饰出来的皇冠看,大部分幼儿设计的排序规律简单,有的只停留在小班水平;有的按两、三种颜色的不同排序;有的按两、三种不同的形状排序;个别幼儿懂得按数量和形状两个维度的变化排序,比如,一个圆形两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两个正方形的规律排序。活动过程中,幼儿还无法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排序规律。

案例分析:排序是一项比较抽象的活动,整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并非采用灌输、传授、说教的方法让幼儿理解排序这一概念,而是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并迁移排序的经验。但是即使在这种有趣的形式下我们的孩子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在他们原有经验上得到发展?因此活动结束后,我们反思了活动的有效性,发现每个环节结束后,教师没能有效地运用小结语帮助幼儿疏理经验。

案例思考与对策: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如在第一个环节“参观舞会现场”中,教师不应该是走马观花似地带领幼儿参观场地,而应启发幼儿发现并说说其中蕴涵着不同的排序规律。然后教师适时小结:原来这些图形宝宝排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规律呢,它每次都是两个一组,三个一组按这样的顺序不断地重复下去。在幼儿装饰完舞场后,可带领幼儿欣赏排序规律的美;在幼儿发现规律时,教师应有意识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描述规律,给幼儿正确示范。如发现墙壁上布置的图案,可这样描述:这是按两朵花、一只蝴蝶、两朵花、一只蝴蝶这样的规律装饰的。如果教师在以上两个环节中注意提升幼儿的经验,幼儿对按规律排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下一个环节“装饰皇冠”中,就能运用这种经验的迁移来装饰,也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规律了。

小结语应用有助于习得学习的方法

案例

中班数学活动《环形计数》的目标是:在已有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大胆尝试、学习、比较运用各种经验进行环状排列物体的数数,对环形排列的物品感兴趣,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向日葵,引导幼儿数向日葵的花瓣,说说:你知道向日葵有几个花瓣?你是怎么数出来的?接着请两个小朋友说说是怎样数出结果的。然后让幼儿进入“数数乐园”进行数数,并要求幼儿把每种物品上图案的数量记录下来。最后,幼儿交流、讨论,教师出示一张记录纸,和幼儿一起验证每种图案的数量。

案例分析:在数学回归幼儿生活后,我们发现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资源。活动第一环节,教师出示一朵向日葵,让孩子说出有几片花瓣。有的孩子说八片花瓣,有的孩子说九片花瓣,很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及时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就匆匆带领幼儿进入“数数乐园”了。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孩子在老师提供的操作材料中统计图案的数量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大的记录纸,教师提问“圆形的图案有几个„„然后在图案旁边把对应的数字圈起来,请和老师答案一样的将手举起来”。可以看出,教师注重操作的结果,忽视了学习方法的习得。案例思考与对策:很多人认为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知识性,殊不知,如果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或技能只是纸上谈兵,那么学得再多也是无用的。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帮助幼儿更有条理地认识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此时教师能够帮助幼儿提升有关经验,更注重引导幼儿发现、归纳环形数数的方法,那教育效果一定截然不同。其实环节一和环节二中教师的问题是一样的,即注重结果。教师应抛出问题:“这朵向日葵到底有几片花瓣?怎么数才能数得又对又快。”孩子围绕着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教师及时小结:用两个手指捏住其中的一片花瓣,然后按顺序一个一个接着数。教师还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又快又对地数出花瓣的数量?”激发孩子在操作中探索的欲望,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带着目的探索,获得有益经验。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帮我们记住从哪里数起的方法有很多,有根据图案大小不同、颜色不同进行数数的,有用手按住的,有做记号的„„数不同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大家回去后可以再去试试,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最后,让孩子回家数数环形物品的数量。这样孩子就能将习得的环形数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真正体现了“素材来源于幼儿生活,活动帮助幼儿丰富和提升经验,最后又回归生活”的宗旨。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也在真正意义上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处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一方面有足够的探索、发现、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和时间,另一方面教师有效的小结语也成为幼儿数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在活动中做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注重经验的提升、关注方法的习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活动的功效。

第五篇:谈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的有效运用

谈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的有效运用

——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上海市宝山区通河二小 陈洁静

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同时又践行了“以人为本”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课堂表演形式自由,方法灵活,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课堂表演精彩本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表演现象。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使用过课堂表演,发现当我要求孩子们来演演课文里的人物动作、神情、语言时,孩子们或表现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或表现为局促不安、面红耳赤,或表现为嬉皮笑脸、敷衍了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原本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良好效果的课堂表演出现这些不和谐音呢?于是就想到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课堂表演的类型及有效运用

(一)运用单项表演理解词语。

单项表演没有情节,也没有多个角色,只是通过表演来理解词语。如教学《享受森林》时,其中有一段:“泥土干了,她就浇水;长出了杂草,就把杂草拔掉;刮大风了,她就为小樟树绑上一根竹子;寒流来了,就在小樟树苗四周铺些稻草„„”要求学生抓住“浇”、“拔”、“绑”、“铺”四个动词来做做动作,体会盈盈对樟树苗的小心呵护,在表演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些动词,对词义加深了理解,而且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再如教学《小冰熊》时,“熊妈妈拿来一条小棉被,严严实实地把小冰熊裹在里面。”请学生来做做怎样才算是“严严实实地裹”,通过表演理解“严严实实”就是把东西裹得紧紧的、密不透风,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为要把小冰熊与外界热空气隔绝,所以要裹得严严实实。

“思而不做则空,做而不思则浅”,通过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积累了词语,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

(二)运用综合表演理解课文内容。

综合表演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大多运用于课文的一个片断学习之后。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心理、感官上的快活和满足。这种表演往往安排在课末,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整体的深层感悟,并且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角色、表现形式的自由选择,从而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的发展。对话表演、同桌配合、感情朗诵是综合表演得较好形式。

《太阳的家》通篇以诗歌的形式描述太阳这个万物精灵对小朋友的关切劝诫,教完课文后让学生同桌对话朗读,把课文内容变化为太阳与孩子的对话形式,孩子们读得亲切自然,生动投入。同桌配合表演就是在学完课文后,同桌一人读课文,另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来配合做动作,如《种子发芽》一课,一位学生读课文,另一位学生模仿种子喝水、伸腰、挺身,体会它发芽生长的过程,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高尔基看着满院姹紫嫣红的花朵,想起了为他栽种这些鲜花的儿子,就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与赞美,鼓励他要为人留下美好的东西。此处信的内容是感情朗诵的好材料,我为高尔基的信配上了一段抒情的音乐,并且激情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抒情的文字中感受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再让学生做做高尔基的儿子来读读这封信,也来激情诵读一番,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诵融入于课文之中。

在情节生动的叙述类文章中,综合表演的运用较为实际、有效。通过表演加深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对感情的体验。

(三)借助小组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小组表演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可以是单组,也可以是多组。

单组一般运用于课的开始阶段,能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例如在学习《聪明的牧童》时,为了帮助多数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揭示课题后,由一组学生先行表演课文内容,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使静止的故事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吸引了孩子们的听课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接下来的学习大家都很活跃、很主动,也很轻松。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

多组表演是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按照座位的形式或者自由组合组成小组,对课文内容的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使课文有个更好地总结回味。如教完《狐假虎威》一文后,就可以

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表演,扮演狐狸的孩子演出了狐狸的大摇大摆、神气活现的模样;扮演老虎的孩子就表现出将信将疑、东张西望的样子;扮演小动物的孩子就表现出纳闷、惊慌失措的神情。因为学生对课文有了理解,所以能抓住关键的词句来帮助自己表演,而通过表演又使他们对故事的寓意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效的课堂表演不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营造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玩中读、玩中思、玩中说。又如《找骆驼》,请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角色表演,因为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孩子们扮演的商人胸有成竹,扮演的老人焦急万分,商人分析得头头是道,老人听得心服口服,通过小组表演使学生准确体悟了人物特点,展示了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促进理解力的提高。

在以对话为主的文章中,小组表演的运用较为合适,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思想。

(四)利用群体表演感受文章思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扩大表演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通过表演来感受,这时就要用到群体表演。如教《春笋》一文时,在朗读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一齐表演笋芽儿是怎样“向上,向上,再向上”的,学生从座位上根据课文字意慢慢站起,演出许多笋芽儿陆陆续续从地面冒出来的景象。这种群体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又如《木棉树的种子》中“泥土里黑洞洞的,木棉树种子感到有些害怕。可是,他想起妈妈的话,就努力向上顶,终于顶出地面,见到了光明。”这句话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看种子发芽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表演种子顶出地面,接着随机采访让学生说说:你的头上感到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纷纷回答:因为上面是石块,不努力顶就出不来了;只有用力才能冲破泥土,冒出头来;因为妈妈告诉我要勇敢、坚强,不怕黑暗,才能长成大树„„在畅谈表演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再来表演种子顶出地面的艰辛,老师感情旁白,此时教室里一片种子努力顶出地面的景象,学生通过表演感受到种子的坚强、勇敢。

在拟人类的文章中,利用群体表演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世界万物与人一样有感情、有思想、有品质,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的特点,树立尊重万物、关爱他人的思想。

(五)运用模拟表演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表演。如教学《人间仙境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

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辞,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景色,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还可以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又如课文《我是苹果》,这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第一人称介绍了苹果的功能和特点。学完后,我让学生模拟苹果来做自我介绍,向大家叙述苹果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通过模拟表演,学生对苹果的功效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对课文的语言能更好的掌握、积累。

在写景、状物类的文章一般语言优美生动,好词佳句丰富,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好范本,运用模拟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內化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运用创造表演培养想象能力。

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地增加一些细节所展开表演。这些细节使学生根据一定语境进行大胆、合理的创造。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已有感悟与体验有新的飞跃。创造表演一般是课后拓展的一种形式。如教《只有一个儿子》后,让学生发挥想象两个妈妈回家后是怎么对两个儿子说的,两个儿子听后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再来演演妈妈与孩子回家后的情景。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表演明白了孩子也应该关心妈妈的道理,为今后的续写作文也打下了基础。又如《一颗希望的种子》中“稍大些,我知道这个西瓜是爷爷从家里搬到地里的。尽管这样,这件事在一个孩子幼稚的心田里却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这句话含义深刻,表达了一个孩子对爷爷举动的理解与感激,作为二年级的孩子他们显然理解这句话有困难,那么怎样把这有难度的句子理解透彻呢?这时的创造表演帮了大忙。读完句子,我请孩子们想象:稍大些,我是怎么知道西瓜原来是爷爷搬到地里去的?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后,同桌进行创造表演,演演“我”稍大些后是怎样与爷爷谈起这件事的,通过对话表演,孩子们理解了爷爷的良苦用心——爷爷要让我明白只要充满热情的付出,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希望“我”对自己要有信心,永不放弃。意思深奥的句子在想象、表演中予以理解,含义深远的课文结尾在想象、表演中予以挖掘。

对于一些说理、明志的课文,创造表演的运用不仅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蕴涵的道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能力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运用课堂表演的注意点

成功的表演介入课堂教学,给语文课堂平添了许多的生趣,也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我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时教师必须予以指导示范,具体到某个动作或某句话,某个表情,教师的旁白更有助于低段孩子对于表演的方向把握。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发展,以及关心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而服务时,才是做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要求我们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还指导我们要把教育置身于“生活”、“社会”的大背景中,提倡通过“六大解放”让学生到书本以外吸收,获取更多。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极具丰富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把身边的信息资源加以好好应用,那将是教育莫大的悲哀。成功的课堂表演就是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来促进教学。当然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表演也必须慎重,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宜被表演。只有那些情节性比较强又难被理解寓意的课文才真正适合被表演。而确定需要表演的课文,学生必须在十分熟悉的前提下,并经老师的指导和引导其与文本的有机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要把学生教活,语文教学就要变“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为“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陶行知先生的话,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的课堂表演在陶行知理论的指导下,在课改的步伐中灵动起来吧。

下载谈小班生活标识的有效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小班生活标识的有效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 社会领域 学习环保标识

    小班 社会领域 学习环保标识 一、设计意图 标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简单易懂、随处可见,在城市中可以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在幼儿园,认识标识是社会性教育的一个方面。......

    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激发有效课堂教学 2011-01-05 16:39:52 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增加和教育本身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观念己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

    谈语文“有效课堂”

    谈语文“有效课堂” ——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宋清义 (贵州省龙里县卫华中学) 我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有效课堂应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

    谈多媒体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特殊教育 谈多媒体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 傅双风 【关键词】 素质教学 培智教育 多媒体辅助教学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

    建设小班有效课堂

    构建小班有效课堂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农村小学小班化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小班化教育是近几年来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我们都知道:21......

    [20094341]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摘要】近几年信息技术渐渐走进幼儿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各领域教学中有......

    谈小班班级管理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好的班集体,离不开教师的用心管理。特别是在小班班级管理中,我们更应该从“心”开始,用心去关心、关爱每一个孩子,凡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