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书发行
图书发行员是负责图书发行方面的工作,发行量和回款是其核心,市场推广和客户管理是其基本职责。
“图书发行员”,说直白些就是做图书销售的,属于销售人员,工作内容分为图书直销和图书渠道销售,这要看你工资给你的安排的工作内容了。比如简单的说面对消费者的图书发行就是图书直销;面对经销商的图书发行就是渠道销售。面对这两种方式,你在做图书发行员时的注意事项就不一样了,做图书直销要跟消费者讲明图书的吸引点好处,促进购买;做图书渠道,讲的是利益(折扣,账期之类的)。
码洋”是图书出版发行部门用于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的词语。码洋达5万元,是指这批图书定价总额达到5万元。此处用“码洋”一词比用“价值”更为准确。以往的新闻报道中,也常出现“码洋”一词。
码洋和实洋
fixed price and discounted price
图书价值计量的两种称谓。一本书的定价或一批书的总定价,其货币额俗称码洋。旧称银币为洋钱,又简称洋、大洋,故名。发行部门向出版社进货时,有一定比例的折扣,按码洋打了折扣以后的金额,俗称实洋。实洋是发行部门计算损益的前提和基础。以零售书店来说,销售码洋(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折扣,等于销售实洋(销售净收入),再减去销售成本、销售税金、销售费用,等于销售利润或亏损。发行部门内部的业务活动和财务会计,均采用码洋核算和记帐。
图书发行相关术语
重点发行
广大图书销售的一种方法。出版社和书店把需求量或潜在需求量较大的优秀读物,作为发行工作的重点,运用各种传媒进行推广、宣传,并争取销售方予以推荐,实行全面推销。内部发行
指某些图书根据出版社的规定,只能由指定书店,向指定的机关单位或特定的读者对象进行内部供应,不允许公开宣传、陈列或作为公开出版物销售。公开发行
指图书销售的基本形式。是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图书,公开宣传陈列,供读者自由选购。试销
新版图书不经过征订,由出版社印刷一部分,通过发货店或本社发行部门主动向各地书店发货,进行试验,了解读者反映及销路好坏,再决定是否重印。
包销
即征订包销。出版社的图书由发货店总发行,负责全面安排图书市场,分级备货并担负库存图书的经济责任。出版社只能在自办书店零售和邮购,不得开展征订、批发和委托第三方发行。国家规定由新华书店总发行,实行征订包销的有五类图书:
①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由党和政府统一布置学习的政治理论书籍; ②大中专教材、中小学课本; ③年画、年历、挂历、台历; ④内部发行图书;
⑤出版行政机关规定的控制发行量的图书。征订经销
由出版社负责总发行,新华书店和各民营书店选销。出版社负责安排图书市场和备货,并可自行决定补充征订。特约经销
经销的一种形式。指出版社与销售店在责、权、利平等的原则下签订协议,由销售店作为出版社的宣传发行窗口。代销
即代理销售。有关单位和民营书店委托,代为宣传推销图书,并按事先商定的期限实销实结。销出部分由委托方付给手续费或让出若干折扣。未销出部分,书店可随时收回。销售(图书发行)渠道
指图书商品销售途径。图书从生产者手中最终传递到读者手中的途径。八十年代以前,以传统销售渠道为主,即出版社→发行所、发货店(一级批发)→零售书店→读者。图书发行体制改革以后,销售渠道发生了极大变化,批发出现了多渠道:即出版社→发行所、发货店(一级批发)→集体书店、地(市)级书店等(二级批发)→零售书店→读者;出版社直销渠道:即出版社→读者;产销直挂式渠道:即出版社→零售书店→读者等。图书批发
是图书零售的对称,是生产与零售的中间环节。批发就是把图书从生产环节转移到销售环节,是发货
部门把图书调拨给零售书店的业务环节。图书批发形式 主要形式有:
①批销。是按批发价格向图书经销户批发图书并结算货款,不接受经销户退货。②经销包退。即批销给经销户的图书除破损外,可以退货。③代销。把图书委托给经销户销售,给予一定的折扣作代 销手续费,存书由批发店负担。批发折扣
是批发店给销售店的图书按原定价扣除的百分比。常说的“七五折、八二折”即批发店分别向销售店按发货总码洋的75%或82%结算贷款。图书储运
指图书商品在流通领域内的业务环节,即图书商品储存与运输的简称,又称物流。只有物流的稳定运行,才能使图书经济、合理地从生产领域流向消费领域。收货业务
又称入库业务。有两种类型,一是发货店的收货,即由印刷厂或出版社直接送书到发货店的储运部门;一是销售店的收货,即由发货店或出版社通过运输部门将图书运到销售店所在地的车站、码头、邮局,由销售店就近提取入库。发货业务
又称图书出库。它是发货人员按照图书出库凭证,组织审单、配书、核件、包装、标记、交运等一系列业务活动的总称。配送中心
是连锁中心店所属的专为各连锁网点采购、进货、存储、分配和发送商品的业务部门。连锁网点所经营的各类商品原则上统一由这一部门分配发送。运输费用
指图书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货币表现。具体分为运费、杂费、中转手续费等。其中杂费包括图书包件保管费、装卸费、搬运费。直接运输的可以省掉中转手续费的支出。
09年图书发行趋势
面对新兴媒体的步步逼近,图书出版和发行作为图书业的两只臂膀,它们之间的合作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图书业的未来
每年年初,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发行商都要云集北京,而北京书市也要照例拉开一年一度全国图书总销售的大幕。2007年的北京书市近在眼前,各地书商或许正在为新品的制作做最后的冲刺,但他们心中大概都在暗中盘算:吃完了今年的大餐,明年、后年怎么办?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图书这一往日的纸媒“名角”渐渐被冷落,当互联网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一页一页地阅读渐渐成为往事,而浏览网页却成了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教科书和教辅材料还是学生书包中必不可少的“宠儿”,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近乎“奢侈”的生活方式。
图书业外临严酷的市场环境,而内部的体制改革也已是离弦之箭。早在2003年6月,全国新闻出版改革试点就正式启动,35个宣传文化单位被作为试点地区和单位,其中出版系统有21家,其中出版集团7家,发行集团6家。2006年3月底,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意味着出版体制的改革大幕徐徐拉开。
出版的窘境
“今天的图书出版业就是16世纪的手抄业。”业内人士吴先生深深地道出了对图书出版前景的忧虑,“当印刷机被发明后,手抄品就必然面临衰退的命运。”在新媒体左突右进的时代,图书出版越发感到目前所处的窘境。
如今中国图书出版业不仅面临着行业的景气度下降,更需要解决当前的问题——体制性改革。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达的“改革精神”,除人民出版社以外的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单位,这就是业内流行的“事转企”。
在文化产业领域,图书出版发行市场一向是最大的市场,其收入规模远远超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行业的总收入。随着一些重大改革举措的推进,改革已触及到出版业深层次的矛盾,这使得出版业改革进程一波三折。分析人士认为,出版业的改革远比预想困难。
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体制改革的试点时间为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并将于2005年全面推行。但从实际进程看,改革并没能按照这一时间表进行,到2005年10月,试点单位改革尚还没有全面完成。
自改革试点以来,一些大型的出版集团纷纷建立,并试图以企业的身份面对市场,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多数只具有企业的“外壳”,少有企业的真正品性。它们并没有完整的公司制架构,与下属出版社之间的产权关系也不明晰,有的甚至出现了没有董事会,却有董事长的奇特现象。而众多出版社的改革就更加纷繁复杂,似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当改革风暴来临之际,最有信心从容面对的是那些市场化较早,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畅销书制作经验的出版社,例如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它们已经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出版社中能够依靠自身力量维持生存的一股重要力量。
那些与政府部门具有某种天然联系,拥有垄断资源的出版社在短期内也不会受到生存的威胁,比如各省的教育出版社,多年来的教材教辅发行为它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即使面对教材的市场化改革,它们也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去攻取阵地,占得先机。再如,只要每年的国家司法考试继续进行,法律出版社就能从司法考试教材的发行中淘到一大桶金,并过上安稳舒适的日子。
因此,只有那些习惯了原有体制,又不掌握关键性资源的出版社走向了被淘汰的前线。当同行轰轰烈烈地抢占市场时,它们仍在探索下一步的方向;当它们试图探寻一条路径时,却发现自身的财力、人力根本无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由于先天就没有多少资源优势,一旦起步慢了半拍,其命运就很难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管理部门也发现实际情况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些公益性的出版社并不能一刀切地推向市场,比如民族出版、盲文出版、古籍出版等也需要保留公益性的事业性质,否则这几类出版必定会因为市场规模有限而退出,从而导致上述出版物的稀缺。
其实出版体制的改革并非建立出版集团以及出版社“事转企”那么简单,更是整个出版环境的转型,其中之一便是目前实行的书号管理制度。我国的书号管理制度与其他各国相比是非常“另类”的,即新闻出版局对出版社实行书号“配给制”,以此维护图书出版的正常秩序。书号原本不是稀缺性的资源,国外对于书号采取的是登记制,即每本书的书号记录在案,目的是便于查询,到了中国书号却摇身一变成为交易的筹码。为了杜绝少数几家出版社通过买卖书号赚取非法利润,管理部门采取了书号“配给制”的管理办法,而不是严惩违规出版社,结果就是少数人犯规大家一起埋单。然而这一做法却引起了更大规模的买卖书号,本可以正常出版的图书因书号的短缺而遭到拒绝或延迟出版,因为书号的普遍有限供应使得出书更具寻租的空间。
此外,中国出版系统的相对封闭也是改革的障碍之一,缺乏灵活的资本和人才流动机制,使出版系统的改革步伐始终不能与社会同步。虽然民营资本和民间出版人在出版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但始终顶着一层面纱,显得遮遮掩掩,而出版体系内的人才多数都是在一家出版社一呆“三十年”,缺少合理流动的机会,即使怀有一些新理念、新设想,也因此成为“放错地方的垃圾”。
与此同时,新媒体发展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传统出版产业的技术进步、资金流动都大大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巨额的社会资本也在积极地向新兴媒体集中,并向其置入了灵活的体制,从而加速了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壮大。与之相比,传统的纸媒出版业就显得反应滞后,一方面是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却是流量资本的缺乏。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从长期看,出版领域流失的不仅是市场,还有资本、人才和未来的希望。
发行的变异
我国图书业的发行业务基本处于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分为“主渠道”——新华书店;“二渠道”——各类民营书店;出版社旗下的社办发行。
在图书销售领域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之前,新华书店之所以能占据中国图书发行的龙头地位,是因为它拥有两把独一无二的“尚方宝剑”:出版物全国总发行权和教材发行权。依靠这两把“宝剑”,新华书店在市场上无坚不摧。然而,随着中国兑现入世承诺,图书发行市场逐步放开,新华书店赖以生存的政策优势正在丧失。
1987年后,新华书店开始“分家”,总店开始把各地的新华书店的管理权移交给当地的新闻出版局,归国家新闻出版署管理,总店和各地的新华书店仅仅保持了名称上的一致,彼此已经完全独立经营,并在业务上形成了平等竞争的局面。至此,实质上已无利益关系的总店和各地分店各自开始了探寻新生之路。
200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意见》后,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得以进一步推进。2003年9月,新华书店总店与中国出版集团所属的另两家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和国家邮政局所属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邮邮购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成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由中国出版集团控股。董事长杨牧之表示,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全国性、具有市场主导作用、国际知名的发行集团。不过,全国连锁网络近200家中不到10%的直营率,足以显示新华书店总店在渠道上的弱势。
脱离了与总店的行政隶属关系,地方新华书店似乎可以当家作主,但长期以来并无实战经验的地方新华书店突然要自己走路,习惯了“销售渠道”身份,冗员众多,面对市场的困惑,地方新华书店的“独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1998年,各省又纷纷组建新华书店集团,希望称霸当地的图书销售,而浙江、江苏、辽宁、四川、福建和上海六省市的新华发行集团则被列为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全国试点。不过,这一改革的后果是一方面整合了各省的新华书店资源,另一方面使得诸侯割据的局面更加显著。
相对于新华书店这一“主渠道”而言,民营书店通常被称为“二渠道”,而“二渠道”的威力已经让新华书店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告诉笔者,虽然新华书店仍是出版社的重要发行伙伴,但二渠道的能量已经引起了他们足够的重视,每年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二渠道的成交量和在业内的影响却无人小看。英国出版界著名的LOGOS刊物上的一个关于中国出版界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除去教材的发行和销售,二渠道的图书发行销售量同新华书店几乎持平。目前,全国有二三十家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民营书业企业,网点也已经有七八万家。当然,外资也不甘落后,希望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图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自1995年贝塔斯曼进入中国成立书友会以来,现已发展了150万会员,2003年底,贝塔斯曼买下21世纪锦绣图书有限公司增资扩股40%股份,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资连锁书店;2005年5月,贝塔斯曼又与辽宁出版集团合资成立了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其觊觎发行市场的野心不可小视。
与新华书店和二渠道相比,社办发行就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境地,是“三足”中最细的一只。社办发行的初衷是出版社为了激活市场,亲自参与图书销售这一环节,从而避免新华书店独占发行渠道后对出版社的不利局面。然而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社办发行在渠道建设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其规模远远不能与新华书店相比,甚至与后来崛起的二渠道都不能同日而语,多数沦落为出版社的发货部门,无奈地扮演着出版社与主渠道和二渠道之间桥梁的角色,将出版社的出书信息向发行商及时传递,同时也向出版社反馈图书的销售状态。
有业内人士指出,社办发行的出路在于市场性联合,即在各省出版集团的调配下,旗下出版社的社办发行根据自愿原则自主联合,组成区域性的发行集团,在与出版社积极沟通出版信息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发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谈判筹码,增强在市场中的主导权。如果不改变现实中的社办发行单打独斗的状况,它们的生存状况必定是继续恶化。
上游和下游的博弈
“图书业的发展,需要出版和发行两条腿走路。”一位资深出版人如此感叹。然而,出版和发行作为图书产业链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相处得并不融洽。
综观目前的图书出版发行体系,本应在图书市场中达到共赢局面的出版和发行,却在社店关系多年来互不相让的利益“博弈”中陷入了“囚徒困境”。从根本上看,只有图书市场规模越做越大,双方才能真正实现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依靠互相争夺、倾轧,依靠吞噬对方的利润来维持自己的发展。但事实上却是体系内信用平衡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出版社与书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日益加重,图书发行效率无法提高。
作为主渠道,新华书店的连锁运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连锁的目的是拓宽图书销售网络,但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向出版社讨价还价的筹码,例如更大的折扣和更长的回款周期。然而,众多省级新华书店仅仅在形式上完成了连锁店面的建设,却忽视了连锁的核心,即标准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和物流配送体系,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需求信息失真,这不仅不能有效降低库存和退货,反而导致退货风险加大,回款周期拉长的局面,而最终为此埋单的是下游出版社。可见,连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下游威胁上游的工具。作为二渠道的民营书店也让出版社怨声载道,卷起书款关门逃走,拉下脸来拒不回款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对于处于弱势的上游部门出版社,它们能怎么办呢?
“不发货等死,发货找死;不赊账等死,赊账找死;不退货等死,退货找死”就是一位社办发行人员的由衷苦恼。上世纪90年代,由于新华书店的库存猛增,导致最终将图书销售由原来的包销制改为经销包退制,将图书库存的风险完全转嫁给出版社,而这一规则逐渐演变为行业规则,导致出版社的风险陡增。目前,社办发行急需一套发行渠道的信用体系作为铺货依据,以达到理性发货、有效回款的目的,否则发货与退货、销售与回款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出版社的压力。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套相对客观、具有公信力的渠道信用体系,将具体的渠道商信用分成三六九等,不仅能够督促渠道商规范运作,将信用差的渠道商淘汰出市场,更为出版社的发货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对信用度高的渠道商加大发货量,对信用差的渠道商采取断货措施,而不是畏首畏尾地无的放矢。如此一来,便可大大提高图书商品的流通效率,降低了出版社的回款风险,对高质量的发行商也是一个福音。无论如何,图书出版与发行其实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只有共同合作挣脱绳索的羁绊,才有更自由广阔的天空。
第二篇:图书发行契约
_________编译馆(甲方)兹以“_________”共_________册。委托_________书局(乙方)发行,双方议定条件如下:
第一条 甲方委托乙方将上列各书独家发行,自订约之日起,为期五年,在发行期内,乙方不得转包或分让与他人发行。
第二条 乙方为取得上列各书的委托发行权,应付给甲方发行酬金,以每千字人民币_________元计算,全书共_________册。字数照满页计,合计_________字,总计人民币_________元,于订约时一次付清。
第三条 甲方于本契约签订时,应即全部将书稿点交乙方。
第四条 甲方保证上列书稿的内容无侵犯他人著作权以及违反现行法规和情事。
第五条 上列书稿,乙方应于接受书稿之日起,在六个月内全部发行,逾期甲方可另委请其他书商印行,并将乙方已交的发行酬金全部没收于终了时缴归国库,乙方不得提出异议。
第六条 本书封面应加“主编者:_________编译馆”字样,版权页上应载明“著(译)权所有人_________编译馆”及著(译)者的姓名,如系大学用书封面及脊顶须印“_________编大学用书”的字样。
第七条 上列之书在排印期中,乙方应照甲方所定规格(包括版式、用纸、字体等)排印。乙方并应负责初校及二校,且应将三校及精校排样,连同封面、封底及骑缝页送交甲方校正签字后,始行上机印刷。
第八条 上列之书的单页售价,如以24开本计算,不得超过人民币_________元。其他开本的售价,按比例计算。
第九条 上列之书出版后,如有读者对于内容提出疑问,由甲方负责答复。
第十条 上列之书出版后,乙方应赠送甲方样书_________册,以备考查,甲方应向乙方以定价七折购买每种_________本,分赠国内外有关单位参考。
第十一条 上列之书在委托发行期间,甲方认为有修正的必要时,可予以修正,乙方不得拒绝,修订费用由甲方负担,乙方则须赠送甲方修订样版书20册备用。
第十二条 本契约期满,经双方同意可续订新约,如有一方不愿续约,应于期满前三个月通知对方。
第十三条 本契约各条,双方均应遵守,如有一方违约,他方不得宣布本契约终止,违约的一方应负对方一切损失的赔偿责任。
第十四条 本契约一式三份,经双方签章后各执一份为凭,另一份由甲方转送主管理体制部门报备。
订约人
甲方(盖章):_________编译馆乙方(盖章):_________书局
代表人(签字):_________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三篇:图书发行代理合同(一)
图书发行代理合同
(一)甲方(著作权人):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名称(暂定名):_________
署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经过多次协商,就《_________》一书的出版,版权买卖或发行等问题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委托乙方代理该书在中国(大陆、港澳台)、海外以图书形式出版中文(简体、繁体)、外文文本的出版发行事宜;委托期限暂定为________年(即自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止)。
第二条 甲方保证拥有上述著作的著作权,并承诺拥有上述著作中文(简体、繁体),外文文本版权的转让及传播等处理权力。甲方提交的上述作品,如果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或其他合法权利,或者因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或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作品而侵犯他人的著作权,甲方(著作权人)应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如签署本协议后,乙方才发现上述作品有以上侵权行为时,乙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书。
第三条 甲方委托乙方代理的图书出版或发行事宜包括如下事项:
1.代理该书的版权洽谈,图书出版等事宜,具体包括联系出版社,与出版社洽谈沟通及版权买卖等;
2.代表甲方与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协议(版权买卖协议),并代收代转本著作的稿费,版税或版权费和样书;
3.代理该书的发行等事宜,具体包括联系图书批发商和书店等发行机构,与图书发行机构洽谈沟通等;
4.代表甲方与有关图书批发商,书店等图书发行机构签订图书发行协议,并代收代转本著作的发行收入。
第四条 乙方在代表甲方与出版社或发行机构等签订有关协议时,要维护甲方的权益,并应保证甲方著作权不受侵害。
第五条 甲方同意向乙方支付相应的代理费用,具体支付办法如下:
1.乙方联系好出版社并成功签署图书出版协议(或版权买卖协议)后,乙方依据所签的图书出版协议或版权买卖协议,在甲方应得收入中扣除_________%的费用作为代理费用;
2.乙方联系好图书发行机构并成功签署图书发行协议后,乙方依据所签的图书发行协议,在甲方应得的发行收入中按回款以____%的比例分批扣除,作为代理费用。
第六条 甲方应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将上述作品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档交付乙方。甲方因故不能按时交稿,应在交稿期限届满前30日内通知乙方,双方可另行商定交稿日期。
第七条 乙方应争取于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前出版(或发行)上述作品,并于图书出版后30日内负责将图书样书提交给甲方。乙方因故不能按期代理出版(或发行)该书,应在代理期限届满前30日内通知甲方,双方另行商议续签事宜。
第八条 乙方与有关图书出版或发行机构签定有效的图书出版,版权买卖或图书发行协议,即视为代理成功。
第九条 乙方应尊重甲方确定的署名方式;在图书付印前,乙方应负责将书稿清样提交给甲方校阅一次;甲方应按约定的时间将校改后的书稿退回给乙方。
第十条 在图书出版后60日内,乙方应负责将甲方提交的原书稿和照片等资料退还给甲方。
第十一条 双方因协议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协议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 协议的变更,续签及其他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为凭。甲方(签章):_________
乙方(签章):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第四篇:文达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简介
公司简介
甘肃文达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其前生为文达书店,于2004年6月更改为甘肃文达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现有员工6人,营业面积73平米,库房2个,注册资金200万元,从事图书及电子出版物的批发、零售。主要经营计算机图书,各类考试认证资格图书,以及专业图书。本公司自成立以来,认真执行国家的发行方针政策,恪守各部门 的精神指导,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发展为口碑、信誉、业绩较好的一家公司。
“创新、进取、奉献、服务”是甘肃文达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的宗旨,满足读者和社会需要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权建我们创新发展的基础,做好我们发行的职责,为读者和用户提供完善的教材服务体系。
在公司发行品种上,我公司严把质量关,合作人民邮电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等几十家出版社的图书。并与合作伙伴始终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连续多年被多家合作单位评为优秀经销商
甘肃文达图书发行有限公司,作为充满活力的公司,在图书推广上不断学习改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立覆盖全省,跨省范围,拥有几十家销售合作伙伴的图书发行公司。并与省内多家中等职业学校保持合作,与各地县新华书店做业务,在2004年本公司开设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做推广,增强与读者的互动,使更多用户直接了解所需信息,方便广大读者用户,也为本公司业务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为了更好业绩和信誉其双重效益发挥作用。
卓越的品质和信誉,是我们的座右铭,全体员工将奉行“诚信经营,开拓创新”的理念,本着“诚信、高效、创新、和谐”的企业精神,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更好地服务。
甘肃文达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2012-2-15
第五篇:学习型图书音像发行
学习型政党图书音像陆续出版发行
中国华正网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证明: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和落实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精神,近期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红旗、文献等出版社特别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学习型政党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解读,陆续出版发行了一批图书音像,成为各地区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辅助教材。
音像如国家行政学院《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专题辅导讲座》(DVD版);中央文献音像社《建设学习型政党》、《党委中心组学习90分》2010年第4期(音像版DVD)、等。图书有人民出版社《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读本》、《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读本》等;红旗出版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辅导百问》、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中央党校出版社《怎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人民日报出版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用手册》 ;及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读书笔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笔》。(朱怀诚)
来源(中国华正图书网http://)
地址:北京回龙观龙冠大厦219室010-52571926中国华正网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