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类专业的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类专业的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类专业制度建设是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因此专业制度建设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工作。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想要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和可持续优化的制度建设机制。
关键词:高职高专
体育类
专业
制度建设 1高职高专体育类专业制度建设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类专业制度建设是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否规范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整体进步。因此专业制度建设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工作。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想要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和可持续优化的制度建设机制。
2、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类专业的制度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类专业制度可分为指导性和约束性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有时就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着人员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2.1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类专业应该成立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进一步完善教代会的职能与机制。修订管理条例、教学管理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场馆中心管理条例、训练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制定干部的岗位职责和管理考核办法。这一系列的委员会及规章制度在管理与改革发展中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形成从党政联席会议到专业委员会及系、部、教研室的完整管理体系各部门职责如下:
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学院领导、系主任、教学和学术骨干组成。主要负责事项包括:审定课程方案;讨论决定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方案;参与专业教学的检查、监督和考核等工作;参与教师的培养、考核和职称晋升等事务;指导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
教职工代表大会。学院教代会主要职责包括:深入教职工与学生,听取师生对专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参与制定学院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一方面,使教授、专家能充分参与学院管理和决策,切实享有对学术事务的主导权,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决策,走专业化管理的道路。另一方面,实现了民主管理,通过这三个机构,使广大教职工都有渠道参与专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与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营造了团结协作干事业的氛围。
2.2、实行科学的学分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课程管理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的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
高职高专体育类专业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只有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有学分积累到专业要求后才能毕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课程与学分,还可以提前毕业。
学分制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了更多的灵活性,包括在一段时间内申请休学、创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毕业以及辅修、攻读其他专业。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最低要求学分数,每学期必须如此,如果达不到,会得到成绩警告。每学期最低学分一般计算方法为:
每学期最低学分=总学分/2×(标准学制+2)
同时,每学期修读学分一般不得超过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高学分,经批准如有超选,超选部分按有关规定加收超选费。每学期最高学分一般计算方法为:
每学期最高学分=总学分/2×(标准学制-1)2.3、建设合理的德育制度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也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成立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实施学生德育学分制。为保证“德育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主要是以《学生一日常规》及其他相关管理制度为依据,根据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学校德育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将德育的内容和环节学分化,将德育的过程和个人的进步成绩化,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个人生活习惯、集体活动表现、遵守学校纪律、参加公益劳动等基本素质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形成具有竞争意识的德育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加强德育学分制的建设,将德育成绩评定细化和实化,消除将德育内容及德育方法形式化、表象化现象,使学生看得见具体的努力目标,引导和激励学生对照目标适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取得专业学生德育工作的最大效益。2.4、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2.4.1.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4.2.考核方法多样选择。
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并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2.4.3 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高职高专体育专业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涉及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这无疑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如:如何衡定教师在改变考核方式后的工作量?在技能考核中,教学管理部门如何保证场地、资金、耗材等的配套供应?
同时,对学生而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既可以作为管理过程的法律依据,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采用一系列教育政策和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促使他们为了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利益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发,是十分必要的。管理将制约考核方式的改革,从而减缓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步伐。
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五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加强考试方法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3、结论 加强高职高专体育类专业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专业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参考文献:
[1] 陈武元,洪真裁.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J].复旦教育论坛.2009(05)[2] 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06)[3] 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复旦教育论坛.2006(01)
第二篇: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研究http://qkzz.net/magazine/0578-073X/2007/16/1583173.htm
谢 曼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多数新出现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投资主体、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方面不甚理想。许多院校的图书馆有着先天不足、后天难调的尴尬。如何适应高职高专院校要求、围绕办学目标建设和管理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本文尝试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现状、读者特点、用户需求等方面谈一点看法。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现状
2005年10月,教育部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04《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的统计数据,由全国119所高职高专院校参与的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高专图书馆不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而据可靠估计,未参与调查的高职高专图书馆,绝大部分情况更糟。[1]根据笔者的观察,高职高专图书馆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勾勒:
(1)数量大,增长快。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后,高职高专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的机遇。在这一扩招浪潮中,出现了许多新成立的、或由中专学校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1998年全国共有386所高职高专院校,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已达1091所,占全国高校的60.9%;而高职高专在校生数量为713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7%[2]。高职高专院校在数量上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普通高校。新增学校的图书馆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高校图书馆的生力军。
(2)基础薄弱。新出现的高职高专图书馆,大都面临着藏书量少、设备落后、人员紧缺、馆舍紧张、经费困难的问题。而扩招前即已存在的高职高专学校图书馆情况也不容乐观,因为这些学校也在扩大招生规模后,往往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图书馆建设落后于扩招步伐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3)人才紧缺,观念落后。高职高专图书馆不仅人员紧缺,更突出的是缺乏专业人才。由于许多新成立的学校是民办高校(有的名义上为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其实质是私人老板投资经营的),图书馆条件差,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在学校办学思路上,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一个新建的高职高专学校,也许可以高薪聘请从某重点大学图书馆退休的高级人才做图书馆馆长,但却在普通人员编制、专业人才引进、图书馆经费方面处处给以严格限制。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决定了二者的办馆理念应该有所不同,但事实上许多高职高专图书馆还在走以前普通高校馆的老路,重藏轻用、追求大而全等思想还比较重。而在评估指标的指挥棒下,单纯重视图书数量的观念相当严重,而对于藏书结构、图书质量较少考虑,成为新时期的认识偏差。
(4)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科研、教学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在普通高校中地位非常重要,已越来越成为共识。但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那些各项教学硬件还不完备的学校,这种认识被无奈地暂时搁置。在学校领导的考虑次序里,图书馆一般要排在校园面积、教室、学生宿舍的后面。许多图书馆在学校应付评估时,购书经费会不成比例地骤增,但即便此时,特价书仍是学校领导特别嘱咐的任务。这种情况和评估指标过高是有一定关系,但却与平时投入太少也密不可分。此外,安排各种关系户进入图书馆、人员缺员、压缩设备投入等等现象也经常出现。学生读者的特点
相对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高专学生读者有其特殊性。大致为:
(1)入学成绩普遍较扩招前大幅降低。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属于专科教育,面向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技校、中专招生,有的学校还有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大专班,在高考录取中属于最后一个批次。
(2)悲观情绪弥漫,学习主动性低。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数认同自己的大学生身份,积极参与学校有关活动,渴望社会认同。但他们也从就业市场的现实看到了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本科化、本科生专科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上,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同台竞争的局面。导致高职高专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社会舆论的因素。根据调查,存在“三个看不起”的现象:企业看不起(因个别不良高职高专学生而否定整体)、学生家长看不起(认为读本科才是读大学)、自己看不
[3]起(认为读高职高专是被本科淘汰的结果,是低能的表现)。就业过程中的种种社会不公,导致他们认为学习成绩是次要的,能毕业就行,关键要有关系。悲观情绪在一部分学生中弥漫,这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人生目标模糊。
(3)沉迷于网络的现象普遍。沉迷于网络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严重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有过之而无不及。1994年互联网方走入中国,至2006年12月31日,内地网民总数已达1.37亿,而其中学生网民占32.3%。[4]由于中小学管理较严,大学生应是学生网民中的大多数。根据一份大学生休闲活动调查结果,高职高专大学生休闲时间中的25.3%用于上网,高居首位;而看书读报仅为10.4%,居第5位。[5]在这些学生的上网时间内,大部分时间用于聊天、游戏,甚至有学生经常在校外网吧夜不归宿。这种以纯粹消磨时间为目的,甚至因色情、网恋而上瘾的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习毫无帮助,甚至危害至大。遗憾的是,这种现象短时间无法得到有效改变。
3读者需求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高专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为了
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读者,我们需要对读者需求进行分析。笔者所在的南华工商学院是一所高职高专院校,既有文科专业,又有理工科专业,在同类院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下文将以南华工商学院图书馆为例,根据图书外借统计数据,发现有四个特点:
(1)专业图书需求中以应用性图书为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在以应用性、实操性课程为主。相应地,学生在学习参考书方面的需求必然倾向于这一类型的图书。理工科方面,侧重于制图、组网、网站设计、维护、装配等工程技术一线的内容,人文社科方面主要集中在营销、会话能力、跟单、报关等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外借的专业图书中,居于首位的即为实操性图书,约占38.1%。
(2)休闲读物需求较大。这里所指的休闲读物是以消遣、兴趣为目的,供闲暇时间消磨时光、放松精神的读物。休闲读物能愉悦读者,给人以阅读的乐趣。我校图书馆的流通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馆非专业类图书外借比率为60.73%,大多以休闲为目的,而文学类图书的外借百分比便已达到36%以上。
(3)同龄作家的作品受学生欢迎。2006我馆外借图书排行榜前三位分别是《爱上你坏小子》(柳维熙著)、《爱你爱到女娲纪》(鬼鬼著)、《别走,我爱你》(董晓磊著)。排行榜前20位的作者还有:郭敬明、妮子、棉花糖、木卯、(韩)徐亨周、郑媛、猎瑾、董晓磊、解嬿嬿、布丁、逆时针走的钟、(韩)姜佳英。这些作者中大部分对于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非常陌生,“八〇后”、“新锐”、“网络写手”等经常是他们中常见的标签。网络给了人们发表作品的空间,也在以应接不暇的速度推出新人,而与他们同时代、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们,是他们最广大的读者。
(4)思想性读物、科普类读物需求减少。与前述热读的休闲型读物相对应,需要动脑思考的哲学、科普读物则备受冷落。根据我馆2006流通纪录,哲学类图书流通数所占
比例仅为4.1%,而自然科学、科普读物仅占0.61%。数据表明,在学生中存在功利性阅读的倾向。
4几点建议
(1)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藏书建设。高等职业
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可以有自己的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因而,高职高专应理解为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为有确定职业岗位群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这一定位,高职高专图书馆应该为职业教育服务,应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制定合理藏书规划。藏书结构应该突出高职高专办学特色。高职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调整频率较快,并不断有新专业出现,故而图书馆还应在执行购书计划时进行灵活调整,不断监控馆藏结构。
(2)根据高职高专学生需求开展图书采访工作,提高图书采访质量。采访人员应根据学生特点和读者需求,在专业图书方面以应用性、实操性图书为主。休闲读物方面,采访人员应多读大学生同龄作家作品,关注网络文学,以提高图书格调,保证内容质量。
学生喜欢阅读贴近校园生活、引起思想、感情共鸣的作品,这无可厚非。一方面要保障大学生的思想自由、阅读自由,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图书馆的经费有限,我们不得不有所取舍。而这种取舍,正是我们可以利用来引导读者阅读的机会。
采购图书的过程就好像在为读者点菜,责任重大而任务艰巨。除了引进高质量的专业图书,还要选择高水准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创造条件。因此,保证图书采访人员的高素质也非常重要。
(3)引导阅读,帮助读者利用图书馆。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高职高专学生接触的学科范围较窄,也比较接近技术层面。因此,扩大读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潜在竞争力,是图书馆应当担当的责任。在这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发挥作用。采取诸如文献检索课教学、新生入学教育、建立读者协会、加强新书通报和好书推荐、开展图书馆宣传月活动、开展读书征文和读书讨论活动、利用电子阅览室引导上网行为,都是有效的手段。此外,应特别引导读者阅读思想性读物,培养学生“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4)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挥文献保障作用。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其实缺乏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明确方向。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明确方向,完善自我,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6]在这一活动中,图书馆的积极参与,当有助于学生朝着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南华工商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顾健.中美高职高专图书馆的比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2] 郝文婷.高职高专院校占全国高校六成[N].中国教育报,2006-8-4,(1).[3] 温贻芳.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C].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19次),2007.1.[5] 宁晓菊等.大学生休闲生活调查研究——以南华工商学院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4).[6]邢娣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
第三篇: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建设探索
张丽香 王海
摘要:由于网络动漫的影响.动漫产业现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动漫专业人才却相当的短缺。如何实现高技能型动漫人才的培养完成从传统动漫到计算机动漫的平稳转变, 以及动漫专业建设的新目标都成为新一代动漫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本文从动漫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出发,阐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其专业建设的建议。关键词:高职高专;动漫专业建设;动漫产业
由于社会对动漫产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国外动漫产品的大规模进人.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本土化。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也给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又给我国动漫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机遇。我国动漫专业的教育在本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日前已粗具规模.既有面向研究开发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又有面向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中专和各类培训班的教育.并逐步显现出体系化的雏形。开办动漫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已经由最初的几十所发展到现在的400多所.在未来的几年里.还将有更多的院校开办动漫专业.而且专业方向将越来越细化。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如何针对社会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出符合动漫产业需要的动漫人才.已是各大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动漫产业对动漫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动漫人才相当缺乏,总需求量大约为25万人。而各高校每年能提供的毕业生大概在5000人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动漫产业对人才的渴求。在动漫产业中.人才的需求旱现“金字塔”型:最底层为运营、支持、服务等“边缘”人才;“中段”是动漫设计与开发人才:“塔尖”是主创作师、主程序员、美术总监等人才。而现在需求最多的是“中段”人才,“中段”人才以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人才和动I田j游戏营销人才为主。然而.我国目前培养的人才却是以低端运营、服务人员为主。而“塔尖”人才并非经过j五年的学校学习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但是“中段”人才则是可以通过在校学习培养的:,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动漫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动漫是个发展较快的产业,传统的动漫工艺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动漫产业的要求,计算机元素的大量引入.使得动漫变得更为牛动、逼真,流通得更为迅速。种种电脑特技让大众对动漫发展瞠目结舌之时.也给整个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对动漫专业人才的要求.动漫的创作早已不是传统陈旧的纸卜绘制和印刷。计算机元素的加入、越来越细的设计分工.也给动漫专业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动漫不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学科.它要求动漫T作者是兼具刨作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七.在专业课程的设置L,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对他们创作能力的培养。创作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增加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理解和把握.对文学、艺术和影视创作有一定的研究与修养,只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培养现状
我同动漫专业是1953年开始设立的.但是在2000年以前,动漫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例如.作为我国动画人才培养的龙头,也是全国最早创建动嘶学院的北京电影学院.在2000年以前共有动漫专业毕业生50人,平均一年只培养一个毕业生,而且这其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转了行.2000年以后,动漫产业的广阔市场受到社会的追捧,社会对动漫人才的需求猛增,许多院校开始纷纷设立动漫专业,有些大学甚至设立动漫学院.到2006年,我国已有447所高校开办动漫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动漫人才近5000人。社会上还有不少的培训机构开办各类动漫培训.使得动漫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定的规模。
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多半设立在艺术类或计算机类院系中.由于设置的院系不同.对动漫专业的学习侧重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艺术类院系开办的动漫专业较为侧重原画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类院系开办的动漫专业一般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动漫设计或游戏的相关软件的应用上。现在,很多院校设立了动漫学院或动嘶学院.将动漫争业细化为各个方向.例如原画方向、游戏方向等.面向社会的具体需要。制定了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不完善
由于动漫专业是个较新的专业.对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往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在相当多的专业院校晕.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动漫专业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许多人认为动漫专业的教育就是美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的结合.有的人则偏重技术层面或艺术层面。对其教育本质理解的狭隘.导致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并不完善。事实上.动漫专业教育即使是细化了专业方向。也仍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理论与技能结合、创作与经营结合等内涵形成的综合性教育体系。所以需要不断的探讨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
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动漫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现在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原来从事美术或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担任.或者是从公司里聘请有项目经验的动漫人才来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或进行专题讲座。公司的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技术和项目开发经验.但是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并不了解.其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不够系统:学校的教师虽然具有良好的动漫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动漫项目的开发经验.所以,师资力量是目前动漫专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硬件设备落后
动漫专业涉及的相关教学设施分为基础实验摩和专业实验室.具体分为标准动嘶实验室、音视频实验室、非编实验室等,主要设备是计算机和各类动漫游戏制作软件。由于这些设备相当昂贵.现在只有一小部分有经济实力的院校能提供优秀的设备资源。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动漫专业就拥有价值一千多万元的动漫教学仪器设备.拥有国内最先进和最完善的影视动画教学实习设施.该校引进厂国际尖端品牌全套IBM双屏工作站.Edit实时编剪系统、Sony数字,模拟录影设备以及国际先进的专用三维动画捕捉系统,但是并非每个院校都有这么雄厚的资金.大部分院校的动漫专业仅仅拥有普通计算机实验摩、画室等基本教学设备。由于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使得教师只能将部分教学内容“纸上谈兵”或放弃不讲.这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从事相应的岗位,还需要由企业负责相关的培养学习.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发展对策
动漫专业是目前市场看好的朝阳产业,随着网络的发展,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高职高专院校要将动漫专业建设得更合理,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准确定位,确定特色教学
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就是注重以市场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要根据国内动漫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素质实施准确定位。不能盲目的跟从其他院校.要从自己院校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人才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动漫专业师资队伍的建没卜,除了学历、职称结构要合理外.应当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和“产学研”结合的方法。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培养方式.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重视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要特色.动漫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外.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可作为实践教育的主阵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院校必须加强与动漫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培养人才或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探讨多种可行性。现在主要有两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一种是企业提供项目,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参与项目开发;另一种是学校开设实训课程,企业提供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方式。目标均是通过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共同培养动漫人才的目的。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适时地调整与优化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动漫专业人才。参考文献:
[1]傅立新,顾亿天,徐大鹏,史光辉.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漫人才——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2]赖晶亮.高职高专动漫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3). [3]张刚.动漫产业现状与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0). 作者简介:张丽香(1978—),女,广东潮阳人,私立华联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王海(1975—),男,江苏邳州人,私立华联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数据仓库。
第四篇:高职高专院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的重要举措。搞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军事理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军事理论教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军事理论课程;探索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军事理论课课程,目的是通过军事理论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把该课程列入学校入学教育中,对人才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现今的军事理论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课程教学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在仍未成熟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国防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进行主动探索,同时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探索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专门设立了军事理论教研室,负责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包括军事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考评,军事活动的开展等。在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中,统一组织重庆通讯学院的老师按照大纲统一施训,对于军事理论课,能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授课,并把军事理论课设为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体系。
(一)教学管理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军事课设定为必修课,课程建设为教学型,列入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合理利用板书、多媒体等教学媒介,采用启发式、研究讨论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多样,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要求任课教师应有完整的备课笔记和教案。坚持教师间的互相听课制度,加强教学互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改善教学方法。另外学校专门开设国防知识教育讲座、法制安全讲座、军事系列电影赏析、主题班会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覆盖学生面达100%;制定了规范的理论教学管理制度,有排课表、检查督导、论文考察和成绩管理工作;军事课列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规划,作为办学水平评估的内容。学校对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包含军事理论考查和军事技能训练评价两部分,军事理论考查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军事理论的了解情况,通过论文形式进行;军事技能训练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训练态度、训练过程和训练效果进行评价。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采取专职辅导员兼任的方式组成并成立了专门的军事理论教研室。根据学校学生规模和教师的编制情况,教研室有专兼职军事理论课教师7名,其中,讲师4人,助教3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人,平均年龄30岁。军事理论教师熟悉大纲和教材,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组织教学;教研室经常性的教研活动有完备的记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国防教育活动。
(三)教学保障
学校拥有多个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可满足200人规模左右学生的开课需要。图书馆配有大量军事理论书籍、期刊,并有电子阅览室,军事类相关书籍。
(四)教学效果
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对军事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所学提交了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论文整体质量良好;认真开展评教活动,学生对军事理论教师的评价基本满意。
(五)特色活动
课外国防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每一项活动都做到了有计划、有措施、有宣传、有效果、有总结。
通过国防教育板报作品评比、国防教育图片展、学生国防征文活动和小班军训主题班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国防意识进一步提高,在全校形成了“爱我国防、兴我国防”良好国防教育氛围。组织编写军训特色杂志《学军快讯》,每年刊发100余册,该杂志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集优秀作品编辑成册,将“学军”活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从数百篇师生国防教育心得体会中精选纳入其中,以此阐明军训工作的意义,报道军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交流学员参加军训活动的心得体会。
二、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学校对军事课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突出教学改革,既是顺应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年探索,学校课程建设中也暴露出来诸多问题。
(一)师资配备不均衡的问题
目前学校军事理论课的课堂授课任务基本由兼职军事教师即辅导员来承担,但这些兼职军事教师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培训,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大纲的把握不够全面,既把握不了课程教学的“宽度”与“深度”,又无法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不到较高保证。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致力于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军事教师队伍,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军事竞赛,慢慢的提交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同时可以聘请专业军事教师担任我校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内容。
(二)军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
军事理论课教学虽然列入了教学计划,但课堂教学学时数上难以保证。二是师资队伍职称、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三是科研水平不高,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以上不足,我们提出了以下目标:
1.全面加强军事理论的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
2.建立一个适应我校素质教育要求的军事课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军事技能训练的特点,采取技能训练科考核与军事理论考试相结合,对学生的军训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军事课教学的特点,在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多媒体课件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4.加强教材建设。创造条件,积极参加市内军事理论课教材的编写。
5.根据目前我校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改善军事教师的学缘结构;进一步提高军事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职称结构。
参考文献
[1] 杨育林.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 丁晓昌,张正文.军事理论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高一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教学研究,2012(12).作者简介:边茂飞(1987-),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
第五篇: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报关行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报关专业。然而,由于报关专业的开设时间还比较短,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 报关 专业建设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报关专业日益成为学生乐于报考的热门专业。和传统的国际贸易等专业相比,报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理论方面的内容更少,课程结构也有很大不同。报关专业的建设对教师和教学的要求有其特殊性。目前,不少学校开设报关专业较为仓促,在准备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开展对报关专业教学、教材、教法与实训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报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材选用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报关课程的教材大多数是按照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生硬的将报关业务分成相关性不强的几段,不考虑到报关的流程和海关管理规定的连续性,甚至把很多国贸实务、国际结算的内容包括在内。有些学校还直接使用海关的报关员考试辅导教程。海关的报关员考试辅导教程内容冗长,篇幅过多,且价格不菲。同时,报关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不足。很多学校仅仅在国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相应增加一两门报关课、报检课,不利于报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式传统
不少教师在讲授报关课程时,仍旧试图按照传统的讲授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方法,按部就班地展开理论框架,然后强调重点概念,重点问题,要求学生背诵掌握。但这种讲授方法却不适用于报关类课程。报关是一门与海关、运输公司、港口及进出口商打交道的学问,程序为主、理论为辅。同时,一些老师在讲授课程时,仍然采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根粉笔的讲授方法。报关业务流程复杂,信息量大,单凭粉笔、黑板难以充分传达信息,且授课不够生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索然无味之感。
3.实训开展不足
很多院校仍试图以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训的方式开展报关实训。国贸实训可以通过一系列单证(如合同、发票、装箱单、保险单、信用证等)串联起来,在普通教室开展。但是报关实训偏向于各种手续的办理,涉及到的的单据(报关委托合同,报关单等)较少,且不具有连续性。最适合的办法是在多媒体机房通过报关实训软件开展。少部分院校也采取这样的做法,但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报关实训软件选择面较少,质量也有很多缺陷。另外,很多院校报关实训重校内,轻校外,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www.188i.net。
4.专业教师缺乏
高职院校的报关专业师资普遍存在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以前都是国贸、物流等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此类课程的教学,后来才转为报关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老师之前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报关课程,加之报关课程与传统的国贸课程又有很大不同,讲起课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报关课程与海关的管理政策、报关业务实践密切相关,时效性很强,几乎每年教学内容都要更新。很多老师都缺乏港口、物流、报关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很难跟上这些变化,更不用说给学生讲述清楚。
二、主要的解决方案
1.按新思路编写教材和设置课程
报关教材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适应学院教学的特点,采取“工学结合”的编写方式。首先,在教材体例上,可以根据报关工作的特点,把教材分为四篇。第一篇为背景介绍篇,介绍海关的基本情况和管理职能,以及海关对报关企业、报关员的管理;第二篇为报关程序篇,对各种类型的货物分开论述,从一般进出口货物开始,由简单到特殊,在延伸到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等;第三篇为报关技能篇,讲述报关需要掌握的三个关键技能:商品归类、税费计算、报关单填制;第四篇为报关法规篇,讲解报关过程中常见和重要的海关法规和报关管理的规定。通过这样的体例,将报关专业认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其次,在教材编写中,可以引入报关行、货代公司具有资深经验的员工以及海关的培训老师加入编写,提供素材。最后,结合“中国电子口岸”通关模式,在教材中加入常见报关软件的介绍和操作界面演示说明,做到与时俱进。
在报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以把所有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能力课和专业核心技能课两大类。职业基础能力课可以开设的课程有:国贸实务、进出口商品学、报关英语、海关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技能课可以开设: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商品归类、国际货代实务、关税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揽货管理等。可将课程设置与培养学生的素质结合起来,充分提高学生的报关报检能力、国际货代能力、货运与保险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讲授报关课程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方式。在讲解海关的基础知识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适当给学生观看一些来自海关一线的图片、新闻报道和专题视频,让学生生动了解海关的作用、权利与任务。在讲解报关程序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法,以一些企业的真实进出口货物报关流程为例,演示、讲解和比较不同货物的报关程序。例如,在讲解暂准进出口货物时,就可以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引入上海市海关对其关员进行通关培训的相关资料和文件。在讲解商品归类和税费计算时,就采用强化练习法,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归类技巧和计算公式。在讲解报关法规时,采用引导阅读法,通过前面的铺垫,让学生掌握法规对报关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促使其课后也能积极自学。同时,在授课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注意到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便利,以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报关行业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
3.开展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相结合实训工作在报关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校内实训可以通过实训软件在多媒体机房开展。对于报关实训软件缺乏的问题,可以尝试采用这样的方式,即学校派遣老师到软件公司,与该公司合作开发实训软件。一方面,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有效地指导软件公司按照学科的特点、科学的流程开发软件。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本校报关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通过这种模式,本校还可以大幅降低使用该软件的成本。其次,校外顶岗实训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联系报关行和货代公司,推行“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办学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实地学习的机会。但是,联系的报关行、货代公司一定要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否则吸收的学生有限,使实训难以开展。
4.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报关专业师资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采用“内涵式提升”。大力加强对在校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报关员、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寒暑假期间派遣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或者派遣教师到上海、广州等报关行业发达地区,参加由当地海关或报关协会、教育机构举办的“双师”业务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采用“外延式引进”。目前,学校可以引进一批报关行业的资深员工(甚至职业经理人),给予较为优厚的待遇,让他们把报关工作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带到课堂上来。这些引进的人才也可以对原有的一线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而且这些人才,本身就有一些相关的社会资源,有利于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开展。
三、结束语
报关专业作为一门较新的专业,建设的历史还很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时,报关专业的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只有不停地进行探索和改进,我们才能实行与工作岗位对接的教学模式,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报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淑欣,马玲,刘一平.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9).[2]屈建龙.高职报关专业课程建设的滞后现状与革新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9,(3).[3]翟树芹,肖斌.对高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