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殊家庭签约医生(一整套资料)
特殊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制度
一、更好地满足特殊家庭就近就医需要,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的形成,构建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以家庭健康医生为主,卫生院护士、公卫(卫技)人员为支持的家庭健康医生团队为辖区居民提供签约式服务,即家庭健康医生为其家庭和个人提供健康管理。
二、家庭健康医生团队为签约的特殊家庭提供的服务项目,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年版)》和专业技术服务规范。
三、严格执行卫生服务各项规章制度。
四、家庭健康医生主动了解签约家庭健康状况,制定健康计划。
五、开展签约家庭基本医疗服务,及时联系双向转诊服务。
六、定期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和全科医学理念。
特殊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职责
主要负责诊疗、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咨询服务:
(一)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传染病的诊治,负责院外急救与转诊;
(二)进行双向转诊;
(三)承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二、三级预防为主的管理工作;
(四)开展辖区诊断,根据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并进行评价;
(五)建立健康档案和医疗保健服务合同;
(六)组织并指导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咨询指导等卫生服务工作;
特殊家庭医生工作服务规范
一、家庭医生文明礼仪规范
1、忠于职守,尊重患者,对待服务对象一视同仁。
2、精益求精,慎言守密,不得泄露服务对象的隐私。
3、重视沟通,语言文明,使用文明用语,不讲服务忌语。
4、尊重同事,团结协作,一切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
二、家庭医生岗位道德规范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操作服务规范。
2、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保护权,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4、遵纪守法,廉洁行医,不收受服务对象的馈赠和红包。
三、家庭医生服务规范
家庭医生要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各项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相关医疗核心制度,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
特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流程
1、宣传:家庭医生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家庭医生服务内容和形式,与特殊家庭建立联系,在辖区卫生服务站公示家庭医生基本信息,向签约的家庭发放家庭医生联系服务卡,充分告知并引导居民签订协议。
2、签约:按照自愿原则,家庭医生采取就诊或上门服务等方式,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与居民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并存放于居民健康档案中,并按有关规定保护居民的各种隐私,共同履行协议条款。
3、服务:按照协议约定,家庭医生落实各项服务承诺,并将服务内容详细记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台账,以备考评。
4、评价: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服务后,应及时掌握服务的评价,根据居民要求,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5、总结:定期收集、上报工作动态,及时总结并整改,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特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
一、签约免费服务项目
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个人健康状况评估及制定个性的健康规划;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主动健康咨询和规范的健康管理,每年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健康管理服务;接受家庭成员电话咨询、进行健康、营养、保健咨询和指导;帮助有需要者联系转诊服务。
二、选择性个性化服务项目
按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门诊预约服务,签约居民首诊和双向转诊服务;家庭成员进行个性化中医体质辨识,开展个性化中医养生保健;提供家庭健康心理咨询和健康支持。
家庭医生岗位职责
1、积极开展签约式服务工作,认真完成签约目标。
2、家庭健康医生为签约者提供相应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3、运用适宜技术,进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4、为签约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按规范进行动态管理。
5、为诊断明确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治疗、行为干预、监测和健康评估,提供定期随访、用药指导等。
6、对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肢体残疾等病人提供随访和康复指导服务。
7、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落实妇幼保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消毒隔离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
8、提供日常门诊、预约门诊等服务。同时合理安排上门服务巡诊时间。
9、执行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规范和制度。
10、为有需求的签约服务对象优先提供上级医院的转诊服务。
签约医生与特殊家庭签约协议书
甲方:家庭医生:
乙方:特殊家庭:
详细地址
乡(镇)
村(居)
组 为充分发挥农村家庭医生职能,方便农村特殊家庭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县域范围内提供的自需服务项目,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乙方自愿聘请甲方为本家庭签约服务医生,经双方商定特签订本协议。
一、甲方职责
(一)、签约免费服务项目
甲方为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个人健康状况评估及制定个性的健康规划;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主动健康咨询和规范的健康管理,每年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健康管理服务;接受家庭成员电话咨询、进行健康、营养、保健咨询和指导;帮助有需要者联系转诊服务。
(二)、选择性个性化服务项目
甲方根据乙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门诊预约服务,签约居民首诊和双向转诊服务;家庭成员进行个性化中医体质辨识,开展个性化中医养生保健;提供家庭健康心理咨询和健康支持。
二、乙方职责
(一)、如实提供健康相关信息。乙方家庭成员主动配合甲方开展上述服务,将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情况及其他健康相关信息及时、准备告知甲方,并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预约商定上门服务。需甲方上门服务时,乙方应提前与甲方预约、商定。
(三)、执行疾病防治措施。积极参与、配合甲方开展与疾病防治有关的各种活动,认真执行甲方为其制定的防病治病相关措施。
(四)、反馈甲方服务情况。乙方对甲方的服务质量、效果等应及时告知甲方,以便整改提高;如对甲方服务不满意,可向卫生院免责人投诉,及至更换签约医生。
(五)、承担不遵义规定的后果。乙方在接受甲方服务过程中,因乙方对甲方隐瞒病史信息或不执行甲制定的防治方案,不听从指导意见而影响到服务质量,其产生的后果由乙方负责。
三、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名执一份、镇卫生院存档一份,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一年。
甲方签字:
****年**月**日
乙方签字:
****年**月**日
第二篇: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学习资料)
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学习资料)
1、基本概念
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是农村居民在自愿的前提下与乡村医生签订服务协议,由乡村医生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乡村医生在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指导下,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主动与辖区内农村居民家庭成员代表,在自愿的情况下签订契约式服务的一种工作模式。
2、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引导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创新服务模式,转变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乡村医生的网底作用,进一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建立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契约式的服务关系,切实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3、政策依据
国家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80号)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办农卫发〔2013〕28号)湖南省: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基层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13]51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湘政办发[2013]52号)
湖南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湘卫农卫发[2013]2号),于2013年3月1日正式启动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4、目的意义
(1)以签约的形式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进行宣传,让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提高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拉近农村居民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距离,改善医患关系;
(3)细化和量化乡村医生工作任务,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更好地开展乡村医生绩效考核;
(4)让乡村医生的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
(5)进一步推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措施的落实;
(6)逐步构建基层首诊负责制和分级诊疗格局 ①、出台政策
根据卫计委相关文件精神,我省出台了《湖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湘卫农卫发[2013]2号)。于2013年3月1日正式启动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试点工作。
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市州选定一个县市区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有序推开。②、工作进展
全省14个试点县市区共有218.03万户居民,总人口为692万人,有行政村4497个,设卫生室的行政村有3760个。
截至2013年10月31日,全省共签约服务家庭83.143万户,签约服务人口285.48万人,签约率达41.25%。
4、试点成效
(1)基本公卫项目得到落实,健康服务新模式得到探索。
通过签约服务,使慢性病人、孕产妇、0-6岁儿童等重点人群的服务工作更加精细化、落到实处。又以此为载体,探索从建立健康档案,到健教、免费体检、疾病筛查、门诊(住院)治疗、慢病管理,覆盖孕产妇、0-6岁儿童、传染病、老年病管理直至临终关怀的终生健康服务管理新模式。促进农村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有签约服务的乡村医生深有感触地说:
“签约后,工作任务更多了、压力更大了、做不得假了。”
(2)农村乡村两级分工协作、分级诊疗新格局逐步形成。
通过签约服务,改变了过去乡镇包办包揽、突击下乡、乡村医生并未真正履行公卫服务职能的状况。乡镇卫生院充分发挥指 导作用,加强管理,引导和帮助村卫生室进一步转变服务功能,实现: 小病初级处理在村,诊断、治疗在乡; 随访、健教、健康档案信息补充在村,健康档案建立和使用在乡;走村串户、上门服务在村,业务管理、专业培训、技术支撑在乡。
乡村两级分工协作、相互补充,分级诊疗、分级管理的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3)乡村医生为农民健康服务的理念逐步建立。
开展签约服务,实现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农村居民健康管理全覆盖,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农村为居民提供服务,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乡村医生逐步建立起为农民健康服务的新理念。同时,采取农户自愿选择服务提供者的签约方式,促进乡村医生形成了比服务、比技术的良性竞争局面,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行业形象逐步好转。签约服务乡村医生群众满意度达96%以上。
5、存在的问题
(1)认识程度不高。部分乡镇卫生院以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工作繁琐、个别乡村医生待遇差等为由,认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没必要,导致工作进度缓慢。
(2)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地方宣传方式单
一、范围狭小,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签约时告知不细、讲解不透,农村居民对签约服务内容知晓率不高、目的和意义不清、签约服务带来的好处不明,也是导致签约服务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服务水平偏低。部分乡村医生学历低、业务能力不强、技术水平有限,少部分乡村医生年龄老化,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导致签约率不高。
(4)督导指导不力。部分县级卫生局签约服务方案不全面、要求不具体,乡镇卫生院未明确专人管理,划片包干不明确、培训指导不到位、收集资料不完整、督导考核不及时、不严格,导致签约服务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5)补偿机制不全。开展签约服务必须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和完善的财政配套政策,才能确保该项工作有续开展。
试点过程中,各地对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补偿机制不
一、补偿标准各异。有的补偿方式不科学、补偿渠道不健全,有的短斤少两、克扣挪用专项经费等,导致乡村医生开展签约服务积极性不高。
同时,相关收费政策不完善:如出诊费、家庭巡诊费、家庭病床费等是否可以作为乡村医生劳务收入的合规部分,具体标准是多少?从政策层面还未明确,需进一步完善。
三、2014年工作部署
(一)基本原则
1、明确职责,规范服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组织和动员
乡镇卫生院是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辖区 内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组织乡镇卫生院的骨干医生划片包村,对签约乡村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和考核;
乡村医生是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为签约的农村居民提供服务。
总体要求:县统一组织、监管,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划片包村指导考核、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包户包人提供主动服务。
医生走进门、服务到个人。
2、加强宣传,自愿签约
各地要在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前,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内容和要求,使农村居民在充分了解和自愿的前提下以户为单位与乡村医生签订服务协议。也可根据辖区内农村居民数量和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引导农村居民就近(打破村界)选择乡村医生签约。原则上一年一签,期满后村民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动续(解)约。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为保证签约服务落实,签约的对象既可是乡村医生个人,也可是乡村医生组成的团队,团队中可明确具体负责人和联系人,方便群众联系。
对于签约服务的农村居民,各地可根据当地条件,在服务项目、服务收费、服务优先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便利。
对于未签约的农村居民,也应按规范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逐步引导农村居民自愿参与签约服务。
4、先行试点,有序推进
原有的14个试点县(市、区),要结合国家最新要求以及基层医改实际,进一步探索完善、加速推进,力求年内试点县(市、区)农村居民自愿签约率达80%以上。
其他县(市、区)可先行试点,即在已开展乡村医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行政村卫生室先行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边试点、边总结、边推进。
力争在2014年底,各县市区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面达50%以上。
(二)服务内容
1、基本医疗服务
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建立工作台账。
按照省厅《乡村医疗机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2012年修订版)中“村卫生室村民就诊登记本”格式要求,做好记录,并存档备案。
乡镇卫生院每月要对村卫生室就诊记录(门诊日志)进行审核,并作为对乡村医生考核的参考依据。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乡村医生以签约的农村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健康档案为基础,以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等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湖南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分解指南》要求,全面落实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
3、重点人群跟踪服务
乡村医生有责任和义务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残疾人等重点签约对象,提供电话咨询、上门访视、家庭护理和家庭康复指导服务。
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技术,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为慢性病、重型精神病患者提供每年不少于4次的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
4、提供规范的转诊服务
在 服务过程中,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院诊疗的病例,乡村医生要及时提供转诊服务,并按照省厅《乡村医疗机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2012年修订版)中“村卫生室转诊记录卡”的格式要求填写记录卡,履行转诊手续、规范转诊服务。
5、其他
鼓励各地开展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以主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其它个性化服务。
乡村医生在为签约的农村居民提供服务时,要严格按协议规定的服务内容,认真履行服务承诺,及时做好记录、填写工作表格,接受农村居民监督打分,并根据签约农村居民的意见,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详见协议书,文件附件)(三)保障机制
各地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机制,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确保签约乡村医生应获得的补偿及时足额到位,充分调动乡村医生主动做好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1、补偿渠道
乡村医生的补偿经费来源由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一般诊疗费收入和财政专项补助等部分组成。不在签约协议内的服务项目以及未签约居民的诊疗费按照相关政策执行。
2、补偿方式
补偿经费实行预拨制,每年年初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一定比例的补偿经费直接发放给乡村医生,余额经绩效考核后发放。绩效考核根据乡村医生的服务数量、质量、签约对象满意度进行综合测评,并作为经费分配、奖励的依据。
3、补偿标准
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原则上按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30%-40%安排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二是基本医疗服务一般诊疗费。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统一核定为每门诊人次5元,参合农民患者自负1元,其余4元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在新农合基金中总额控制并全额支付。门诊统筹基金原则上按基金总额的20%左右分配,其中人均普通门诊统筹和特殊慢病门诊统筹的标准分别按门诊统筹基金总额的 60%、40%予以安排。
三是实施基药专项补助。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零差率销售的乡村医生,给予专项财政补助。乡村医生的补助水平与签约数量、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量挂钩。
各地可结合实际,在保证上级各项专项补助足额到位情况下,安排适当资金对乡村医生进行补助。并适当提高在村卫生室岗位上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服务年限长和在偏远、条件艰苦地区执业的乡村医生的补助水平。
总体要求:
要想做好签约服务,必须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做到“六个明确”-----规范签约服务。
明确主体:乡镇卫生院法人为总责任人,乡村医生是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村卫生室是签约服务的主体。
明确责任:合理划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工作职责,分级管理、分片服务、分类服务,明确责任。
明确目标、明确标准。
明确重点:60岁以上老人、0-6岁儿童、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5类人)。
明确内容: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跟踪服务、规范转诊。
服务模式:村民自愿、双向选择、一年一签。
服务方式:上门巡诊、电话咨询、预约衔接、转诊服务等。二是坚持“四管齐下”-----强化服务管理。
分类开展培训: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重点培训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设计与管理,对乡镇卫生院重点培训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管理与运行,对乡村医生重点培训签约服务技术的操作与实施。
组建技术团队:组建由乡镇卫生院临床、护理、公卫、预防保健等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生为成员的签约服务团队,服务团队以执业医师为核心,负责对签约医生进行业务指导与工作考核。
发挥监督作用:向农民公示签约乡村医生的姓名、服务项目、联系方式和投诉电话,使农民成为签约服务工作的监督员。
严格绩效考核:把签约户数、签约人数、服务落实情况、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纳入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签约服务补助挂钩。
三是落实“四项规范”
----确保服务成效
规范服务区域:村卫生室设置、服务人数
规范工作措施:制定相关服务制度。
规范服务流程:制定服务手册,人手一册
规范考核办法: 制定考核办法。
第三篇:乡村医生签约协议
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签约服务协议书
甲方: 村卫生室 乡村医生:
家庭住址: 个人联系电话: 乙方: 村 组 居民户主: 家庭成员 家庭住址: 个人联系电话:
指导单位:兴华乡中心卫生院
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乙方自愿聘请甲方为本家庭的签约服务医生,成为甲方的服务对象。经甲乙双方及指导单位三者协商,签订本协议。
一、甲方职责
甲方为乙方提供以下服务:
(一)按照指导单位的统一时间安排,负责通知乙方到指定地点接受公共卫生服务。
(二)免费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及医学科普资料。及时将健教材料发放到签约居民,每年不少于1份;及时将健康大课堂或健康教育讲座等健康活动信息和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告知签约居民,每年不少于1次。
(三)免费为所有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每年免费为家庭中65岁以上成员体检一次,对0-6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管理,对孕产妇进行产前、产后的系统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及重型精神病患者提供每年不少于4次的主动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咨询结果和服务信息及时录入农村居民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或上报给指导单位。各类人员的体检及管理按照《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
(四)提供24小时免费电话咨询,给予健康、预防、保健等方面指导。
(五)乡村医生要为签约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接受居民监督打分。紧急情况时帮助联系转诊。
以上5项服务为基本服务项目,不收取费用。协议双方可通过协商,增加、细化服务项目。对乙方中行动不便的家庭成员,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家庭病床。甲方向乙方告知在家诊疗有医疗风险的前提下,经甲乙双方同意,开展家庭式治疗,其收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标准执行。如涉及特殊收费项目,由三方协商确定。
为了保障乙方及时得到家庭签约服务,甲方在接到乙方的求助申请后,应及时提供服务。在甲方有特殊医疗任务或因其他原因难以保证上门服务时,可以请指导单位指派其他乡村医生上门服务。
二、乙方职责
(一)乙方所有家庭成员主动配合甲方开展上述服务,将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情况及与健康相关的信息、资料及时、准确告知甲方,并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需甲方上门服务时,乙方应提前与甲方预约。
(三)积极参与、配合甲方开展的与疾病防治相关的各种活动,认真执行甲方或指导单位为其制定的防病治病的相关措施。
三、乙方如对甲方服务不满意,可向指导单位投诉,也可请指导单位协调解决,乃至申请更换签约医生。
四、甲方给乙方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因乙方对甲方隐瞒病史信息、或不执行甲方制定的防治方案、不听从指导意见而影响到服务质量,其产生的后果由乙方承担。
五、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协议壹式叁份,甲、乙、指导单位三方各执壹份,自双方签字之日生效,有效期1年。期满后如需解约,乙方须告知甲方,双方签字确认。双方不提解约视为自动续约。
六、本协议为试点版本,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者,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指导单位:
年 月 日
第四篇:特殊家庭总结报告
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
对策研究报告
高台县第二中学 郑长喜
【摘要】:“特殊家庭学生”是相对于正常家庭学生来说的,指“生活在与正常家庭有比较明显区别的家庭的学生 ”。是指那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寄宿寄养家庭、外出人口留守家庭、暴力家庭、溺爱娇惯家庭、特困家庭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令人深思的问题,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因此如何找到适合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对策,帮助这些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要求,更是作为教育第一线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词】:特殊家庭 学生教育 对策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价值观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剧增,离婚率快速上升,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名目繁杂的疾病困扰,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产生了诸如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新的特殊家庭学生,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并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出现的异常心理、行为特征进行预防和矫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对学校和社会都将起着积极作用。作为教师应当积极承担责任,深入理解素质教育观念的内涵,在提高素养的同时,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特殊家庭的存在与增多,使教育滞后,对孩子成长影深远。如何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渗透,形成互补,真正营造开放的、支持的、和谐的、立足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引领教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升社会生活的质量,促使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可持续发展。
(一)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较高,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23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 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民政部2013年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共有190多万对夫妇离婚,比前一年增加了12万8千对(7%)。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有关调查材料还显示,我国有14%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特殊家庭子女为甚。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不能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同时拥有双亲的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悲欢离合的滋味,其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影响了孩子正常健康成长。所以,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特殊家庭学生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一般的学生相比有着特殊性,如何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使这些特殊学生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多元智能,多元智能对每一个人来说不是均衡发展的,而是有强势、中势、弱势不同程度的,如何开发和强化优势智能、改善和转化弱势智能,使特殊家庭学生的多元智能协调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研究和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有效实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因材施教开辟有效途径,使特殊家庭学生的智慧、情感、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人人成才。
(三)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生群体中,特殊家庭学生往往言寡语少,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大引人注意。其实这些孩子也跟其他学生一样盼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常处于压抑之中,他们的性格常处于内向状态,他们惧怕交往,但渴望交往,而实际上得不到正常交往,为此,经常处于的苦恼之中,失落离群感和心理压抑感阻滞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何更好的引导特殊家庭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如果能够引导特殊家庭的孩子如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快乐的成长,让他们认识和找准了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并积极实践和发展,他的个性潜能便会极大地得到释放(开发),并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强化,从而成为优势个体。
二、课题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基本概念界定
“特殊家庭学生”是相对于正常家庭学生来说的,指“生活在与正常家庭有比较明显区别的家庭的学生 ”。是指那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寄宿寄养家庭、外出人口留守家庭、暴力家庭、溺爱娇惯家庭、特困家庭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
(二)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 1.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2.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类别及其对学生的影响。3.特殊家庭学生的个案调查分析。4.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方法与途径。5.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特殊教学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和素质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性资料;
2.教育学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教育学理论依据;
3.教育必须适应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的规律的理论。4.包容理论、激励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在家校有效沟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实践依据:
1.社会变迁异常迅速,两代人的差异不断增大,相互理解、学习、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
2.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家长要想克服溺爱、娇惯等违背教育要求的做法,代之以科学的培养教育,需要适当方式的可行性强的针对性培训;
3.“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社会现象,使家庭教育指导日益成为家长的迫切需求,但家长同时面临着如何应对快节奏生活、工作和有效获取育子技能的尴尬局面,素质教育观念的有效传播成为当务之急;
4.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家庭教育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指导家长构建学习型家庭是“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5.科研兴校,力求使每一位教师成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声誉,办好一方教育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分析“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有的解决方法和策略。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指导我们有效的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教育。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特殊家庭学生教育” 的教育模式,并能对其它学样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使更多的特殊家庭学生能像正常家庭学生一样,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五、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研究,它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有序地推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理论探究和实践运用相结合。
2.实效性原则
要求课题研究规范科学,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均与实验课题相结合,实行“个案分析——问题发现——个人反思——集体研讨——研究小结”的反馈机制,突出过程性实验,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合作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整体推进的目的。4.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作用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在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解决办法。
5.灵活性原则
任何经验都有其认知或实践的局限性,对待特殊家庭问题学生的防治策略,我们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观念,反对教条主义。我们要灵活的推广特殊家庭问题学生的防治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因地制宜的策略创新,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
六、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思想、行为及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教育方法与管理策略,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现状及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认知程度,以及特殊家庭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的心理、行为表现,根据个案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探索,总结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为提高我校教师的教科水平,另一方面是能让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1)围绕课题,强化教师培训工作 一方面,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理化依据和设计意图的学习,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一点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自身的职责,认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增强课题组成员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学校也大力营造教研氛围,加大对课题研究的考查考核力度,确立“科研兴校”的办法目标,全面调动教科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积极投身教研的积极性。
(2)组织调查,分析归纳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如: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师生心语、爱心日记等。从中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思想,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3)精心安排,稳步推进课题研究
第一步,全面启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策略研究”,重点研究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现状,研究思路,采取的措施和研究的方法。
第二步,重点研究特殊家庭学生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从个案分析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实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
第三步,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能对特殊家庭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总结出有指导性的经验,并能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论文或总结与其它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第四步,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讨的基础上,总结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便于他人学习运用,并能在全校及至其它兄弟学校进行推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特殊家庭学生研究”的文章和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之上。
2.调查研究法:调查“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家庭组成现状,使研究有的放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综合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事实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结果分析与过程分析相结合。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数据资料,主要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发展及变化情况,寻求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课题组为特殊需要家庭学生建立档案,及时记录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发展历程。
5.经验总结法:分析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实践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重视教育实践及其经验的多样性,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更好地指导特殊家庭问题学生的防治工作。
七、应用价值
1.“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社会氛围。通过申报“春蕾女童”救助、“爱心基金”帮扶等活动,让行政部门提高了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认识,“两报到三反馈”方案的实施,更是让社区也参与到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行列中。引起社会强烈的关注。为特殊家庭学生的成长争取到良好的社会环境。
2.“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提高了学校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促使学校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认可程度、教育态度大有改观,学校机构设臵齐全,专业教师配备到位,教育措施有效可行,过程材料记录详实,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3.“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转变了家庭教育的理念,让家长清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怎样去和孩子交流,如何才能取得家校教育的合力,使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4.“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改变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学生人格,也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尤其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不同的特殊家庭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也不同。同时,在课题的研究中,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5.“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特殊家庭的学生都能和一般家庭的学生一样快乐健康的成长,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年龄特点,体现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特殊家庭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八、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2012年4月—2014年6月),依据研究内容分四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实验总结阶段、评审推广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4—2012.5)
1.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及省内外对与该课题相关的实施参考材料;
2.成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建立课题资料档案。
(二)实施阶段(2012.6—2014.1)按实施方案进行四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全面启动“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重点研究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现状、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特点成因及表现,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二轮:重点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访谈,并写好访谈记录,进行个案分析,写好特殊家庭学生个案教育案例,并展开社会调查,归纳特殊家庭存在的类型及对学生的影响。分类总结教育途径和方法。
第三轮:总结研究经验,形成教育案例集和论文,并进行特殊学生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整理研究背资料,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论文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
第四轮:重点对总结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防止教育效果的反弹,并对教育的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写出全面的总结报告,形成较为成熟的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及策略,便于他人学习运用。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4.1—2014.4)
1.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选编论文及经验总结集、教育案例集;
2.完成课题总研究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4.完成课题评审申报工作。
第四阶段:评审推广应用阶段(2014.4—2014.6)进行《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评审及经验推广。
九、保障措施
开展课题研究,是我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是我校加快实现教育均衡、教育现代化的一件大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1.课题组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和措施,保证了课题的顺利、按时、优质完成。
2.健全组织,明确责任。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选择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学校要求双周三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由教研组长负责,落实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情况。
3.整合资源,实现共享。优化整合科研、教研、培训、电教等资源,构建开放的教师学习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研组、年级组等各级研修,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
4.加强宣传,促进交流。以年级组、班级为单位,构建了特殊家庭学生管理的共同体。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日记或随笔,通过多种形式及时组织交流。教师的优秀教育案例或论文以及教师读后推荐的好文章及时推荐给学校教研机构,并整理成文集供教师们阅读、学习、研讨。
5.建立评价、检查制度,创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建立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的相关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师德和学生管理情况的测评制度。学校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了解课题开展情况,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和检查。
6.学校筹措并保障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必要经费,专项用于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金保障。
7.有一群能吃苦、勤钻研、敢创新、肯奉献的教师,他们个个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障。
十、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探索了较为可行的一系列教育措施和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在一定层面初步解决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同时促进了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变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功能的变革,使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初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我校教育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收获主要表现四个方面:
(一)理论成果
通过调查、分析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研究总结出了关于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
1.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
(1)城镇中学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相对较好,有较为完备的管理机制,制度健全,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师配备齐全),过程性材料丰富,具体活动记载详实,活动也开展的丰富多彩,比如我县的城关初中、高台三中,就实行特殊学生包挂制度,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实行跟踪管理,从生活、学习、品德、习惯、及家庭表现都有详细的记录。特别是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开展的较为正常。
(2)农村初中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搞的马马虎虎,机构设臵齐全,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都有,计划总结安排充实,也配备有心理咨询老师,但不过是兼职的,活动也开展的较丰富,但不是专门对特殊家庭学生的,都是搭车搞,而且最突出的特点是前紧后松,有的只是搞形式应付检查而已,开校时安排的较丰满,但结果却很骨干,效果不佳,后半学期因课程紧张,在考试的压力下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也就不了了之,成了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了。
(3)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是做的最不好的,因为成绩的关系,老师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更严重,特别是领导不重视,尤其农村学校,把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全部归给家庭,在与小学老师的交谈中,他们对待特殊家庭的学生,最多是把监护人叫来交流交流,或者是进行家访,这就是做的最好的了,学校根本拿不出好的办法,也没有整套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因此成为教育的一大缺失。在小学教育不好,送到初中肯定不是牛皮癣就是定时炸弹,给初中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造成困难。
2.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自叹自怨,命运多舛
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暴力家庭、留守儿童中的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因为自身的家庭因素,总觉得低人一等,怨天尤人,自叹自怨,灰心丧气。有时本来说话者无意,而听话者有心,老把不利的因素、事情往自己的遭遇上联系,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大的失败。这种自卑的心理,对学生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自家庭的关心和心理疏导缺乏,易引发精神抑郁症状,进而由心理障碍导致生理疾病。
(2)自高自大,唯我独尊
独生子女家庭、富有家庭、重组家庭中的个别孩子、留守儿童中无人监管的孩子身上表现出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这些孩子在群体中,常常不能客观的评价自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常常不切实际的自我感觉良好,目无他人,不谦虚、不谨慎、不容易接受他们的意见。这种情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教师一定要留意特殊家庭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3)不分良莠,病态追求
从众心理已经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尤其在特殊家庭的学生中表现的较为严重,甚至成为一种病态。具体表现在:一是所谓“潮”,他们对当今流行的东西,都不加分析地去追求,并冠以“酷毕了”,“帅呆了”。崇拜明星,着奇装异服,烫染彩色头发,理剪奇怪发式。热衷上网聊天。喝酒、抽烟,拉帮结派。二是“比”,大到名牌服装,小到吃喝“过寿”,甚至比到谈情说爱。三是“怪”,留长发,穿花衣,戴首饰,可怜的一个耳朵被打上六七个耳钉,伤痕累累。痴迷程度,不言而喻。这些表现似乎“前卫”,实质上则是缺乏理性,抛弃自我的无为表现。
(4)执拗偏激,口是心非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进入青春叛逆的第一个高峰期,有些学生表现的弱些,有些则表现的很强烈,做为正常家庭的学生,经过家长的讲解,亲和,感化,很快就能度过危险,但作为特殊家庭的学生,因得不到正常正确的教育而形成偏激执拗的性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老师越不让我做我越做”,“家长越阻止我越变本加厉”,总要反其道而行之。看待问题总是以偏概全,看到的是事物的阴暗面,看不到阳光的东西。看到云彩,想的是暴风骤雨;看到摩擦,想的是世界大战。有时甚至参与到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摇旗呐喊,唯恐天下不乱。在老师长辈面前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口是心非,没有做人的道德底线。
3.特殊家庭学生行为、行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1)是亲情缺乏,心理失衡。
从调查统计显示,85%的特殊家庭学生有“想有一个正常的家庭”的想法,26%的特殊家庭学生有“想念和父母在一起的生活”。但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特殊家庭学生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如果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就容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2)是习惯不良,学习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家庭的特殊,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所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特殊家庭学生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学习成绩在平均线以下。
(3)是教育单一,安全难保。
特殊家庭学生的监护人与一般家庭监护人不同,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特殊家庭学生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不易及时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特殊家庭学生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4)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富裕家庭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已经产生厌学情绪,认为不读书同样能挣钱,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5)是特殊家庭学生违法犯罪率逐渐上升。
县政法部门的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县发生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参与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而在这些未成年人中,特殊家庭学生参与的也呈上升趋势。
4.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1)家庭教育的缺失
之所以称那些“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为“特殊家庭学生”,首先就与家庭的特殊有直接关联。对他们的教育与监护,变成非正常监护,不是爷爷奶奶、就是外公外婆,甚至是其它亲戚,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孩子在家还要承担一定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特殊家庭学生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特殊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肩负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特殊家庭学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在整个受教育者中毕竟还是少数,有“特殊家庭学生”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特殊家庭学生的监护人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3)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特殊家庭学生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5.解决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初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其实它牵涉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我们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的对策。(1)政府方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一是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保证特殊家庭学生能上起学有学上。二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特殊家庭学生的合法权益。三是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工合理流动,采取配套措施,让农民工进行城市的同时,能接受他们的子女进入城市,并能接受就该接受的教育。四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在农村实施合班并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校成立相应的教学机构,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五是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加大补助覆盖面,让更多的特殊家庭学生享受到补助政策,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这对特殊家庭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2)家庭方面
家庭是一个人尤其是儿童少年成长发展的必要也是关键环境,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方面有任何机构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作为特殊家庭学生的父母来说,首先要转变认识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抛家别业在外,打工挣钱,供子女的吃好穿暖,让他们有学上就尽到了一个做父母应尽的义务,代而取之的是,不仅要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同时也应经常与他们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方面
学校在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方面应是教育的主导者,对于学生,除两个假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在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单纯的智力素质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第二,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期中、期末考试后家长特别想知道孩子成绩的机会,集中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及教育孩子的方法。第三,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氛围。第四,细化班主任老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管理,要求对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多接近他们,并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温暖的家,建立“亲情导师制度”,让特殊家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情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五,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建立起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监测制度,建立特殊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安排专门老师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近几年在我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下,我县中小学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各校也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中学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使这一教育主体在学校教育中逐渐显现出它的作用。第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育人,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校讯通业务,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第七,充分发挥团队阵地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就是一个家。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让特殊家庭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使他们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中,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第八,坚持“两报到,三反馈”活动持之以恒,提升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效果,通过“两报到三反馈”取得家庭、社区、学校三方面的联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特殊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⑷社会方面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仅依靠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就当前我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组成。如今在我县,城镇社区、乡村在县妇联牵头下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这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还是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多争取一些社会救助项目,比如“希望工程”、“春蕾女童”“爱心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解决特殊家庭的经济负担,保证特殊家庭学生能够正常入学。
(二)特殊家庭学生的转变效果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成长环境大为改善。一是近年社会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呼吁关心特殊家庭学生,已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纳入学校、社区的议事日程,已逐渐形成有利于特殊家庭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如今我县各小学已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中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在县妇联牵头下在社区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特殊家庭学生校内外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二是特殊家庭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通过班主任老师和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特殊家庭学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好转。特别是问题学生中,特殊家庭的学生人员明显减少,部分问题学生,在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共同教育之下得以转化,比如我校九年级特殊家庭问题学生闫定旺、王共泽、迟海军、于帅新等在上学期末都因表现良好,自己写出申请要求退出问题学生行列。三是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在一年多的教育转化过程中,特殊家庭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在元旦环城赛中,特殊家庭学生孙海亮、马国军都拿到了全县前十的好成绩。四是特殊家庭学生生活条件大有改善。近几年来,政府及社会组织关注留守儿,关注基础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相当一部分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儿童能上起学。五是特殊家庭学生学习成绩稳步上升。近两年统计的特殊家庭学生学期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在特殊家庭学生较多的九年级(13)班,通过近一学期教育问题的研究,这个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期末成绩名列全校十三个班之首。从此也可以看出,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当中,只要重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一定会取得令人欣慰的效果。
(三)教师研究的收获
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观的改变,在工作中既重教书,更重育人的意识显著增强。参研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增强了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把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郑长喜论文《农村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在2013年第四期的《素质教育》上发表;论文《信息技术架起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桥梁》获中国移动“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甘肃赛区二等奖;案例《农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案例》获高台县首届班级精细化管理案例评选优秀奖。丁文兵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调查研究》在2012年第11期的《华章》上发表。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影响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今年我校又有两个省级课题和五项市级课题被立项。另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通过课题研究,促使班主任将工作做得更细更具成效,参与课题研究的班主任近两年由于重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班级管理效果明显,所带班级,成绩突出,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付出必有回报,课题组成员报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精心教学,潜心育人,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学校的认可,郑长喜2012年9月,被县委、县下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13年5月,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张掖市教师专业化发展文本规划先进个人”;2013年6月,被高台县委确定为“2013——2015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赵建军鹏2012年9月,被评为合黎乡“优秀优秀教师”。盛永兵2013年9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四)学校的成就
两年来,学校通过研究与实践,对特殊家庭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教育、管理服务,增强了服务意识,在校内树立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曾经最让校长头痛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到本学期基本得到遏止,学风、校风进一步好转,九年级毕业会考成绩评比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学校用实际行动落实了“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给外出务工的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学校也先后被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家长示范学校”; “尊敬师长,学会感恩”精神明建设示范校;被高台县教体局评为 “一类特色学校”;被合黎乡党委政府评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总之,本课题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调查问卷、分析归纳、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策略和基本教育模式,确保特殊家庭学生得到行之有效的教育,为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四、研究的反思及今后设想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许多教师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论文数量较少。
2.尽管学校方面就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个别特殊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再加上特殊家庭的不稳定性(去年父母在外务工而今年父母又回来或去年父母在家而今年外出务工;去年是单亲,今年又重组;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又随母前行,离开本校),这对特殊家庭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社会转型时期许多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并非家庭、学校能彻底解决改变得了的,比如现在由妇联牵头的“留守儿童之家”真正发挥作用的为数不多,这使留守儿童在假期间的监管落不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协作才能为特殊家庭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为特殊家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课题研究的实验始终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希望各位教育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第五篇:家庭签约工作小结
2018家庭签约工作小结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以“我承诺、我服务”的活动主题,不断完善和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签约服务内涵,提升签约服务效果,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签约服务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为更好地开展家庭签约,我院加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等相关工作,负责统一调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监管等工作。工作中我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改革工作的衔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各人员积极履行各自职责,合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5月9日召开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月”活动会议,讨论如何开展活动,开展活动的形式等。
二、强化措施落实,为签约服务平稳推进提供保障
结合实际情况,我院将制定签约优惠服务政策,吸引居民签约。深入实施“10+X”签约服务包,不断加大力度,持续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引导病人合理就诊。同时,提供上级医院的预约工作,引导签约患者到相关科室就诊,并落实必要优惠的政策,做好上转工作。
三、强化舆论宣传,为签约服务搭载平台
(一)开展大型公共场所宣传活动。5月21日由区政府和卫计局组织大型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开展义诊服务、组织家庭医生现场签约、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材料、健康教育和咨询、宣传展板展示等形式。我院积极配合上级的活动,在辖区内结合健康教育共组织宣传11次,宣传活动现场,通过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单页、现场咨询、义诊等方式,发放宣传材料300余份,受益群众600余人。
(二)张贴一系列宣传画。统一印制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海报。
(三)播放宣传电子屏。在本院的大型户外电子广告屏播放家庭医生签约相关宣传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悬挂宣传标语。在健康教育时悬挂“家庭医生:我承认、我服务”为主题的横幅,对家庭签约进行宣传。
四、开展签约调查:对辖区内的居民关于家庭签约进行调查问卷,随机问卷50份,从问卷中发现工作的重点和要点,及群众对签约的看法和要求。
五、参加签约培训:5月28日参加区卫计局组织的家庭签约培训,并组织本单位人员进行学习。